司法认知包括
A. 民诉案证据采信原则
您好!采信证据,即采证,亦称认证,是指法官在诉讼过程中,主要是在庭审时,就当事人举证、质证、法庭辩论过程中,所涉及的与待证事实有关联的证据材料加以审查认定,以确认其证据能力上的可采性、证据力的大小与强弱并决定是否采信以及如何采信的诉讼行为与职能活动。法官的采证行为是相对于当事人的举证以及质证行为而言的,和当事人的举证、质证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实际运作过程。举证为质证的基本前提,举证和质证则是采证的共同必要前提和基础,当事人的举证与质证体现的是一种利害关系的对抗状态,与举证、质证程序的动态活动方式而言,采证程序则基本处于一种静态之中,表明法官处于一种中立、超然地位,有利于体现司法公正。以下笔者就采证过程中如何正确运用推定、司法认知、盖然性规则谈点浅见。一、推定规则的运用推定是指法官借助于已知的现存事实,并据以推断出另一相关事实存在的假设。其根据是事物之间的常态联系,而这种联系是人们通过日常生活中长期、反复地实践和运用而取得的一种因果关系经验,这种因果关系是事物的现象之间体现出一种内存的必然性联系,即每当一种现象实际存在,另一种现象必定出现,具有的伴生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5条规定“根据法律规定或已知事实,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实”当事人无须举证。明确规定了推定可以作为诉讼证明的一种方式。推定一般分为法律上的推定和事实上的推定。法律上的推定是指法官依照法律预先设置的有关规则,以已知的基础事实的存在而推定其他事实的存在。目前,我国在立法上采用法律推定的规定较少,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第30条规定“有证据证明持有证据的一方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如果对方当事人主张该证据的内容不利于证据持有人,可以推定该主张成立。”这种推定就是法律推定。此外,还有些规定散见在一些实体法或诉讼法中,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66条规定“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义实施民事行为而不作否认表示的,视为同意。”《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25条规定继承人在遗产处理前不作放弃继承表示的,视为接受继承。受遗赠人在知道受遗赠后两个月内没有作出表示的,视为放弃受遗赠。《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11条第4款规定的作者推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第43条、第53条、第55条、第66条的规定等等,这些规定中的“视为”、“视同”就是推定。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67条规定“经过法定程序公证证明的法律行为、法律事实和文书,人民法院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即被公证的事项作为证明对象时,可推定为属实,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63条已明确规定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必须查证属实”。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26条规定责任人过错推定等等。事实上的推定是指法官基于职务上的需要根据一定的经验法则,就已知的事实作基础,进而推论出未知事实的证明手段。例如,当事人只要证明自己对某片土地享有所有权或使用权,如无反证,即可推定地上地下的建筑物、设施及种植物归其所有;夫妻在婚姻存续期间生有一小孩,如无反证,推定这孩子为他们的婚生子;当事人提供的书证上载明地点、时间的,推定其为制作时的地点、时间;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时,推定对方当事人的主张为真实等等。法律上的推定和事实上的推定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法律上的推定主要表达了立法者的审判意图,具有法定性,其运用将导致举证责任向相对一方当事人转移,即基础事实被证明后,把有关推定事实不存在的举证责任转移至对方当事人。而事实上的推定属于逻辑上的一种演绎推论,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一种高度产物,具有相对性和不确定性,证明效果上要弱于法律推定,因此,它没有转移举证责任的功能。最高人民法院在规定事实推定可以作为一种证明方式的同时,又混淆其与法律推定的本质区别,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因为尽管事实推定是根据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相互排斥关系等法则作为推理机理的,但是,作为事物的发展规律而言,凡事都有例外,这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相互依存关系所决定的。同时,被据以证明的事实的真实程度与案情的复杂程度、法官的社会阅历和业务素质等都有着直接和密切的关系。故在适用推定规则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一)作为推定前提的基础事实必须真实、可靠。基础事实是否真实、可靠,对于推定的结果正确与否至关重要。因此,在当事人对基础事实进行质证时,只要以反证反驳使其处于真伪不明状态,即可导致推定不成立。(二)应以法律推定作为推定的常规方式,而以事实推定作为补充,不宜滥用事实推定。只有按法律规定推定的事实,当事人才无须举证,仅根据已知事实推定的事实假定,不发生举证责任转移的结果。(三)事实推定而得出的结论只是一种假定,这种假定被认定为真实的前提是相对方当事人不予反证。
二、司法认知规则的运用司法认知是指当事人对显著的事实和法律,无须举证,而由法院直接予以确认的证据规则。运用司法认知规则的优点:有利于节约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避免有关法院就不同的裁判对同一事实的认定产生冲突;避免重复性劳动并节约社会资源。司法认知的内容包括显著的法律和事实,这里的法律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本国法律、外国法律及国际条约。事实,即众所周知的事实和自然规律以及已为法院所知悉的事实。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67条规定,能够作为司法认知的事项为经过法定程序公证证明的法律行为、法律事实和文书。由于这种标准设置的过于狭义或严格,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对司法认知的范围作了扩充解释和规定:(一)众所周知的事实和自然规律和定理;(二)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定的事实;(三)已为有效公证书所证明的事实。但司法认知范围规定的仍显得过于偏窄,根据当代各国的发展方向,其司法认知的范围已呈现日渐扩大和更加明晰化的趋势,体现了处于信息时代世界新的面貌的一些特征,即愈来愈多的知识和信息使人们在把客观事物作为认知对象时增加了智能化上的实现功能,已知的知识和信息领域大大缩小了未知的空间。因此,在立法上增加认知事项的范围势在必行。同时,对法官业务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将愈来要求愈高。笔者认为,在当前情况下正确采用司法认知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法院既可根据当事人申请,也可依职权自行采用司法认知。司法认知一般以当事人请求为条件,但对法官已知或应当知道的的事实可依职权自动认知。如,对属于普通知识或通常经验以及同一法院或上级法院曾裁判所确定过的事实等,当事人即使未提出申请,法庭也应当依职权直接进行司法认知,法官不能对周知的事实装聋作哑。(二)要保障当事人的抗辩权。即便是显著的事实也有违背事实真相的时候,比如,有关舆论或发布的信息对人们在理解上产生的误导,从而产生以讹传讹的情形。故应当给当事人抗辩的机会,以便予以核实或澄清。(三)“众所周知”的事实范围界定在审判法院的管辖区域较为科学、较为实际。过于宽泛,在审判实践中实际上没有确切的标准可循,可操作性相对较弱,而一些事实,如自然灾害、重大事件或某一地区的自然概貌、交通状况等为人所知悉的范围很可能限于某一地域,要求在没有限制范围内都为人们普遍知晓,标准显得过高。(四)“对众所周知事实”的判断,应采用合议庭的方式,必须经过合议庭的一致认为,方可采用司法认知。三、盖然性规则的运用。盖然性规则是指由于受到主观和客观上条件的限制,法官就某一案件事实的认定,依据庭审中对证据调查、审核、协商之后而形成一定程度内心确信的一种证明规则。在对“盖然性”的认识和理解上,根据不同的方式和角度,可以:(一)从法官自由心证角度来认识和理解盖然性。即“属实”的标准,是法官主观信以为真,是相对真实而并非绝对真实,相对真实的程度由法官自由裁量。(二)从举证责任分配的角度来认识盖然性。法官以某一待证事实成立的可信程度和不成立的可信程度相比较,分配可信程度低的一方当事人负举证责任。(三)从逻辑推理来看待盖然性。即不要求用严格意义上的演绎推理方法来评价证据,对证据评价可以采取不完全的归纳方式。(四)从优势证据的角度来论证盖然性。所谓优势证据,是指证据力较强,相对其他证据更有可信价值的证据,与举证数量无关。我国在立法以及有关司法解释上对证明标准的设置为“高度的盖然性”,即在形式目标上以追求“客观真实”为标准。如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63条规定,“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第64条第3款规定:“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第64条第2款规定:“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等。同时,又实际承认这种标准具有客观上的局限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第二审程序和审判监督程序,虽然是作为追求“客观真实”的过滤器,但上诉程序的启动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意志,审判监督程序虽可依职权进行,但也离不开当事人的积极推动,加之调解结案仍占相当的比重等,根本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客观真实”。我国之所以设置“高度盖然性”的标准,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法官素质问题,法官作为审判主体具有双重人格属性,即司法者和自然人,其怀有常人的意志、性格、情感、欲望、偏见、经历等生理、心理和社会诸多因素,进而制约其对事实客观性的认识。同时,个人的人格要素,如政治经验、法律经验、生活经验、聪明、教养、意思力、家庭环境、交际环境、社会地位等,都对事实的认定有着重大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就我国目前盖然性规则的运用应遵循:(一)坚持规则法定的原则,保持中立、超然的地位。即包括证据规则在内的各种程序规则的设置必须是明确的、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尽量减少由法官据情自由裁量的范围。同时,依照举证规则自动调节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并对当事人的不当行为进行干预,以规则监护人的身份保障当事人的对抗式诉讼有序的进行。(二)尽量减少法官依职权取证的范围。法官不对当事人举证不能承担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的当事人提供的证据相互有矛盾、无法认定的由人民法院负责调查收集的规定过于扩大法官依职权取证的范围,这实际上是一种公权介入私权的不当救济,它以形式上的公平掩盖了程序上的实质性的不公平。因此,法官依职权取证的范围应主要限定于当事人确因客观上的原因无法自行收集的证据,以及涉及到公民人身权益的证据。(三)任何证据,包括法官依职权收集到的证据,在采证之前,必须接受当事人的质证,否则,不能产生证据效力或作为定案证据。同时,就此应当在裁判文书中阐述认定的根据和理由。(四)对于一些特殊类型案件,如欺诈以及婚姻、继承等与人身权益相关的案件,法官内心确信度应达到更高的标准,如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应取得全体成员的一致确信。
谢谢阅读!
B. 证据法中的司法认知范围是什么(急,在线等.)
(一)众所周知的事实;
(二)自然规律及定理;
(三)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已知事实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实;
(四)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事实;
(五)已为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所确认的事实;
(六)已为有效公证文书所证明的事实。
书上有的啊
C. 司法认知的简介
司法认知制度的确立意味着裁判依据确定除证明与辩论方式外,还包括省去证明与辩论的裁判者的直接认知方式。司法认知是裁判者的职权行为,表现为裁判者对裁判依据确定的必要干预,其基本目的在于提高诉讼效率。在实际效果上,司法认知可以减轻当事人不必要的诉讼证明与辩论负担,也可合理划分诉讼中裁判者职权与当事人证明与辩论权利、义务的分工。
D. 司法认知是否作为证据的一种
新《民诉法》对于证据是这样说的,
第六十三条 证据包括:
(一)当事人的陈述;
(二)书证;
(三)物证;
(四)视听资料;
(五)电子数据;
(六)证人证言;
(七)鉴定意见;
(八)勘验笔录。
您说的司法认知,我理解就是鉴定意见,就是证据的一种,不知是否是您要求的回答,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生活愉快。
E. 请大神把这个翻译一下,急用!!!要人工翻译!!!!!!!!
Judicial
Judicial notice is a relatively broad concept, involving many cases, is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judge in a moving process, the premise of certain facts and the law to make a formal identification, when all the necessary facts by any rational person believe that it is not can be questioned, the judge can rule out the case made the decision directly.
In the Anglo-American law of evidence, the judicial enforcement is divided into judicial and arbitrary judicial notice. Mandatory judicial notice, regardless of the parties is whether to request judicial notice, the court must take judicial notice. Arbitrary judicial notice, is carried out by a party applies for judicial notice.
The fact that judicial notice must be no reasonable dispute facts, including two, one within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court of public well-known fact, the second is through the use of a doubt the accuracy of the source, and be able to accurately and easily determine the facts, if a fact that "no reasonable dispute", the judge can instruct the jury to determine the authenticity of certain facts, because they have been judicially
.
In the use of judicial notic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following points: First, the court free to decide whether to take judicial notice,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 parties questioned, but the parties request and provide the necessary information, the court should take judicial notice. Second, in the use of judicial notice, the parties have the right to request a hearing timely given the opportunity, without prior notice, a party may make a judicial hearing on the request submitted. Third, the judicial course to any stage of the trial, however, whether in criminal cases or in civil cases, if the prevailing party at trial failed to prove a key factor in the case, take judicial notice of the maintenance of the jury concive to the prevailing party's decision might infringe the other party's legal rights. Fourth, the use of judicial notice in civil and criminal cases are different. In civil cases, the judge instructed the jury to be subject to judicial recognition of any conclusion to accept the fact that, in criminal cases, the judge instructed the jury to accept its conclusions, may not agree with the judicial and criminal cases than one more way remedies in civil cases.
Judicial notice of evidence to the parties from certain facts can be proved, but also eliminate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Court's check, thus greatly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trial court.
=
F. 司法认知的范围包括哪些
司法认知实际上就是在审判的过程中,对于应当适用的法律或某种待认定的事实存在与否或其真实性,无须凭借任何证据,不待当事人举证即可予以认知,作为判决的依据。司法认知的范围包括,1.众所周知的事实
2.自然科学定律3..当事人承认的事实
4.生效判决确认的事实!
G. 求答案《证据法学》
1、关于证据法的价值表述错误的是( )
A.证据法具有独立价值
B.证据法的价值和诉讼程序法的价值不同
C.证据法价值的基本内容是程序正义
D.证据法具有工具价值
参考答案:B 您的答案: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政诉讼中被告的举证期限是自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 )
A.30日
B.15日
C.10日
D.5日
参考答案:C 您的答案: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表现形式为标准,可以将视听资料分为( )
A.录音资料、录像资料、电脑资料和其他电子音像资料
B.国家机关制作的视听资料和公民制作的视听资料
C.合法的视听资料和非法的视听资料
D.原始的视听资料和传来的视听资料
参考答案:A 您的答案: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性质为标准,可以将当事人陈述分为( )
A.案件事实的陈述和案件事实以外的陈述
B. 确认性陈述、否定性陈述和承认性陈述
C. 庭审前的陈述和庭审中的陈述
D.书面陈述和口头陈述
参考答案:B 您的答案: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传来证据是指( )
A.非证人本人在法庭上所作的陈述
B.产生于案件事实发生过程中的证据
C.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而未经中间环节传播的证据
D.经过一定的复制、转述等中间环节传播的证据
参考答案:D 您的答案: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证据与当事人主张的事实的关系,可将诉讼证据分为( )
A.本证和反证
B.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
C.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
D.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
参考答案:A 您的答案: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有关证据保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证据保全的主体是公安司法机关和律师
B.证据保全的条件之一是证据具有灭失的可能性
C.证据保全的条件之一是证据有难以取得的情况
D.证据保全可依职权采取,也可应申请采取
参考答案:A 您的答案: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选项中无权在诉讼过程中收集证据的是( )
A.人民法院
B.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
C.辩护律师
D.民事诉讼中的诉讼代理人
参考答案:B 您的答案: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赵某被指控犯有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首先应当承担证明其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且差额巨大的证明责任的,是 ( )
A.人民检察院
B.举报人
C.赵某本人
D.赵某的所在单位
参考答案:A 您的答案: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我国诉讼中的证明标准是( )
A.排除合理怀疑
B.内心确信
C.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D.高度盖然性
参考答案:C 您的答案: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行政诉讼中承担证明责任的主体是( )
A.双方当事人分担
B.由原告承担
C.由被告承担
D.由法官裁量决定
参考答案:C 您的答案: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在我国刑事诉讼中,被告人承担证明责任的案件是( )
A.故意伤害案
B.刑讯逼供案
C.诬告陷害案
D.非法所得案
参考答案:D 您的答案: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证明标准( )
A.与证明责任没有关联
B.是民事诉讼中法院调查证据所应达到的要求
C.是法院裁判时可酌情考虑的因素
D.是法律要求运用证据对案件事实加以证明所要达到的程度
参考答案:D 您的答案: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下列选项不属于我国司法认知的范围的是( )
A.众所周知的事实和自然规律及定理
B.外国的法律
C.当事人承认的事实
D.根据法律规定或已知事实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实
参考答案:B 您的答案: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列有关事实推定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事实推定是法律没有规定,但在实践中习惯上运用的推定
B.事实推定是法律推定的初级阶段
C.事实推定有可反驳的推定和不可反驳的推定
D.事实推定存在于任何诉讼形式之中
参考答案:C 您的答案: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列关于神示证据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有( )
A.神示证据制度盛行于奴隶社会
B.神示证据制度对断狱诉讼无法起到积极作用
C.神示证据制度有利于维护当时的统治阶级的利益
D.神示证据制度产生的原因是神权统治以及生产力低下等
E.神示证据制度以宗教迷信为基础,不能查清事实真相
参考答案:A, C, D 您的答案:A, B, 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证据法原理的基本体系包括( )
A.证据法与哲学的关系
B.证据法与法哲学的关系
C.证据法与诉讼法的关系
D.证据法与实体法的关系
E.证据法原理与证据法
参考答案:A, B, C, E 您的答案:C, 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林某是一名16岁的高中学生,在2004年5月2日放假期间,他潜入学校电脑室,窃得电脑主机1部。公安机关对此案进行侦查,属于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的有( )
A.林某盗窃的事实
B.林某的年龄
C.2004年5月2日属于法定假期的事实
D.林某犯罪后的表现
参考答案:A, B, D 您的答案:B, C, 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某县公安机关在侦破一起敲诈勒索案的过程中,依法收集到犯罪嫌疑人通过电话进行敲诈的录音磁带一盘。该录音带属于( )
A.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B.视听资料
C.直接证据
D.间接证据
参考答案:B, C 您的答案:C, D, 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在确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的证明力时要注意的问题有( )
A.审查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程序是否合法
B.审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是否符合情理
C.要严格遵守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的原则
D.要正确对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翻供
E.审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与其他证据有无矛盾
参考答案:A, B, C, D, E 您的答案:A, B, C, D, E
H. 下列有关财产保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1、关于证据法的价值表述错误的是()
A.证据法具有独立价值
B.证据法的价值和诉讼程序法的价值不同
C.证据法价值的基本内容是程序正义
D.证据法具有工具价值
参考答案:B您的答案: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政诉讼中被告的举证期限是自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
A.30日
B.15日
C.10日
D.5日
参考答案:C您的答案: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表现形式为标准,可以将视听资料分为()
A.录音资料、录像资料、电脑资料和其他电子音像资料
B.国家机关制作的视听资料和公民制作的视听资料
C.合法的视听资料和非法的视听资料
D.原始的视听资料和传来的视听资料
参考答案:A您的答案: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性质为标准,可以将当事人陈述分为()
A.案件事实的陈述和案件事实以外的陈述
B.确认性陈述、否定性陈述和承认性陈述
C.庭审前的陈述和庭审中的陈述
D.书面陈述和口头陈述
参考答案:B您的答案: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传来证据是指()
A.非证人本人在法庭上所作的陈述
B.产生于案件事实发生过程中的证据
C.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而未经中间环节传播的证据
D.经过一定的复制、转述等中间环节传播的证据
参考答案:D您的答案: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证据与当事人主张的事实的关系,可将诉讼证据分为()
A.本证和反证
B.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
C.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
D.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
参考答案:A您的答案: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有关证据保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证据保全的主体是公安司法机关和律师
B.证据保全的条件之一是证据具有灭失的可能性
C.证据保全的条件之一是证据有难以取得的情况
D.证据保全可依职权采取,也可应申请采取
参考答案:A您的答案: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选项中无权在诉讼过程中收集证据的是()
A.人民法院
B.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
C.辩护律师
D.民事诉讼中的诉讼代理人
参考答案:B您的答案: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赵某被指控犯有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首先应当承担证明其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且差额巨大的证明责任的,是()
A.人民检察院
B.举报人
C.赵某本人
D.赵某的所在单位
参考答案:A您的答案: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我国诉讼中的证明标准是()
A.排除合理怀疑
B.内心确信
C.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D.高度盖然性
参考答案:C您的答案: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行政诉讼中承担证明责任的主体是()
A.双方当事人分担
B.由原告承担
C.由被告承担
D.由法官裁量决定
参考答案:C您的答案: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在我国刑事诉讼中,被告人承担证明责任的案件是()
A.故意伤害案
B.刑讯逼供案
C.诬告陷害案
D.非法所得案
参考答案:D您的答案: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证明标准()
A.与证明责任没有关联
B.是民事诉讼中法院调查证据所应达到的要求
C.是法院裁判时可酌情考虑的因素
D.是法律要求运用证据对案件事实加以证明所要达到的程度
参考答案:D您的答案: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下列选项不属于我国司法认知的范围的是()
A.众所周知的事实和自然规律及定理
B.外国的法律
C.当事人承认的事实
D.根据法律规定或已知事实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实
参考答案:B您的答案: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列有关事实推定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事实推定是法律没有规定,但在实践中习惯上运用的推定
B.事实推定是法律推定的初级阶段
C.事实推定有可反驳的推定和不可反驳的推定
D.事实推定存在于任何诉讼形式之中
参考答案:C您的答案: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列关于神示证据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有()
A.神示证据制度盛行于奴隶社会
B.神示证据制度对断狱诉讼无法起到积极作用
C.神示证据制度有利于维护当时的统治阶级的利益
D.神示证据制度产生的原因是神权统治以及生产力低下等
E.神示证据制度以宗教迷信为基础,不能查清事实真相
参考答案:A,C,D您的答案:A,B,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证据法原理的基本体系包括()
A.证据法与哲学的关系
B.证据法与法哲学的关系
C.证据法与诉讼法的关系
D.证据法与实体法的关系
E.证据法原理与证据法
参考答案:A,B,C,E您的答案:C,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林某是一名16岁的高中学生,在2004年5月2日放假期间,他潜入学校电脑室,窃得电脑主机1部。公安机关对此案进行侦查,属于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的有()
A.林某盗窃的事实
B.林某的年龄
C.2004年5月2日属于法定假期的事实
D.林某犯罪后的表现
参考答案:A,B,D您的答案:B,C,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某县公安机关在侦破一起敲诈勒索案的过程中,依法收集到犯罪嫌疑人通过电话进行敲诈的录音磁带一盘。该录音带属于()
A.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B.视听资料
C.直接证据
D.间接证据
参考答案:B,C您的答案:C,D,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在确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的证明力时要注意的问题有()
A.审查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程序是否合法
B.审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是否符合情理
C.要严格遵守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的原则
D.要正确对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翻供
E.审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与其他证据有无矛盾
参考答案:A,B,C,D,E您的答案:A,B,C,D,E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I. 社会主义司法理念是什么
社会主义司法理念包括如下几个构成要素:
首先是主体要素,即社会主义司法理念是由哪些主体所具有或者应当具有的理念。在社会主义中国,不同主体对于司法理念有一些共同的标准、原则、价值和要求,如公平、正义、效率、廉洁等,但在具体内容等方面又有若干区别和不同。对于社会大众而言,他们具有的社会主义司法理念大致是文化意义上的、直觉感知性的、普世化以及底线主义的司法理念,他们对于司法案件中的是非曲直、公正与偏私、当与不当、合法与非法等等的评判,除非经过一定时间认真的法律知识学习,较多情况下是“跟着感觉走”的,是一种世代因袭的由中国传统政治法律文化中的道德评价转化过来的司法理念和司法评价。这种社会大众的司法理念,多数可以经过改造和升华后纳入社会主义司法理念的范畴,但有些明显带有中国封建法制残余色彩的司法理念,如“法不责众”、“民愤极大”、“耻于诉讼”等等,则应当废除。
对于政治领导人和政策制定者而言,他们具有的社会主义司法理念大致应当是政治性、宏观性、方向性、自我约束性的司法理念。在中国国情下,他们对于司法工作、司法法律、司法制度、司法人员、司法活动、司法案件等的认识、评价、判断和把握,通常是以政治性原则为首要标准的,以司法不应当独立为选择取向的,以司法功能主义为认同前提的。
对于司法职业人员(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法医等及其辅助人员)而言,他们具有的社会主义司法理念大致应当是专业化、知识化、技能化和高度分工的司法理念。司法职业人员对于司法的理念,与社会大众的司法理念相比,突出的特征倾向基本上是专业化、职业化、技能化和抽象化的;在这种特征的司法理念面前,社会大众对于司法职业人员往往具有一种依赖关系。与政治领导人和政策制定者的司法理念相比,突出的特征倾向基本上是非政治化、独立化、自治化的;在这种特征的司法理念面前,政治领导人和政策制定者与司法职业人员之间,既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又可能产生某种非对等的认知冲突。
其次是范畴要素,即社会主义司法理念这个概念由哪些范畴的结构组成。就“社会主义司法理念”的关键词及关键词的组合来说,这个概念在宏观理论层面涉及四个基本范畴:“社会主义”、“司法”、“司法理念”、“社会主义司法”。1、把司法理念定性为“社会主义”,就意味着与资本主义的对立,与封建主义的区分。这里没有使用“中国特色”的定语,在通常语境下应当是指适用于一切社会主义社会的司法理念。2、这里的主词是“司法”,在分权理论的意义上,它意味着与立法、行政的分工关系;在宪政与法治理论的意义上,它意味着对于宪政、法治的从属关系。3、“司法理念”意味着它不同于司法制度、司法程序、司法主体、司法活动等领域的客观存在,而属于知识、理论、思想、观念、意识等主观范畴的存在。4、“社会主义司法”表明了它的性质、内容、范畴的规定性。
第三是内容(客体)要素,即社会主义司法理念包括哪些主要内容。根据司法理念的主体不同,可以把社会主义司法理念的内容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地讲,社会主义司法理念,是指司法职业人员对于司法领域的法律、法治、法律制度、法律程序、法律规范、司法活动、法律职业、司法惯例等的知识、思想、理论、观念、意识和文化;广义的社会主义司法理念,是指包括司法职业人员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所共同具有的司法认知、司法意识和司法文化等。我们今天讨论的社会主义司法理念,主要是狭义的司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