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吴郎司法赏析
① 又呈吴郎哪些地方体现了杜甫的人文精神
首联(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颔联(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和尾联(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都表现了诗人对贫苦妇人的同情与理解,体现杜甫的人文精神。
此诗通过了劝吴郎让寡妇打枣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关爱。
全诗如话家常,语气恳切,朴实动人,诗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品质,使作品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别具一种活泼、疏散之美。
(1)简吴郎司法赏析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他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
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呈”这个似乎和对方身份不大相称的敬词,这是让吴郎易于接受。
② 杜甫《又呈吴郎》的艺术特色
杜甫《又呈吴郎》赏析 萧涤非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呈”这个似乎和对方身分不大相称的敬词,这是让吴郎易于接受。
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扑枣”就是打枣。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任”就是放任。为什么要放任呢?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诗人仿佛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
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困穷”,承上第二句:“此”,指扑枣一事。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正由于她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还要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这里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陕西民歌云:“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真是不假。以上四句,一气贯串,是杜甫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这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要联系起来看。“防”是提防,心存戒备,其主语是寡妇。“远客”,指吴郎。“多事”,就是多心,或者说过虑。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是说,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防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未免神经过敏;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却也很象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你自己有点太不体贴人。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你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为啥还要插上篱笆呢!这两句诗,措词十分委婉含蓄。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
最后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表面上是对偶句,其实并非平列的句子,因为上下句之间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所谓“戎马”。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点醒、开导吴郎的应有的文章。让他知道:在这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苦难的人还有的是,决不止寡妇一个;战乱的局面不改变,就连我们自己的生活也不见得有保障,我们现在不正是因为战乱而同在远方作客,而你不是还住着我的草堂吗?最后一句诗,好象扯得太远,好象和劝阻吴郎插篱笆的主题无关,其实是大有关系,大有作用的。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开一点,他自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我们正是要从这种地方看出诗人的“苦用心”和他对待人民的态度。
这首诗的人民性是强烈而鲜明的,在通常用来歌功颂德以“高华典雅”为特征的七言律诗中,尤其值得重视。诗的艺术表现方面也很有特点。首先是现身说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点醒对方,最后还用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措词委婉,入情入理。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象“不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即”、“便”、“虽”、“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③ 简吴郎司法的介绍
作品原文简吴郎司法⑴有客乘舸自忠州⑵,遣骑安置瀼西头⑶。古堂本买藉疏豁⑷,借汝迁居停宴游⑸。云石荧荧高叶曙⑹,风江飒飒乱帆秋⑺。却为姻娅过逢地⑻,许坐曾轩数散愁⑼。
④ 古代关于同情弱者的诗
1、
《锄禾》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2、《蚕妇》张俞
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甫 )
4、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5、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悯农》李 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7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8、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作者: 杜甫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瓠落,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取笑同学瓮,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
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
以兹误生理,独耻事干谒。
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
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
沉饮聊自适,放歌破愁绝。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
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能结。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蹑。
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
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
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
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中堂舞神仙,烟雾蒙玉质。
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桔。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
群水从西下,极目高突兀。
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撑声悉索。
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老妻既异县,十口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贫穷有仓卒。
生当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鸿洞不可掇。
9、秦韬玉《贫女》
敢将十指夸针巧,
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
为他人做嫁衣裳。
10、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山坡羊.潼关怀古》
11、《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入风波里.
12、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一时间能想起来的就这么多,这种诗词杜甫的特别多,建议你看看,还有,每逢乱世,就特别多,所以你不妨看看五代、晚唐等时代诗词集。
⑤ <<又呈吴郎>>表达了诗人杜甫怎样的思想感情500字
(一)、现身说法,以情感人。诗歌前四句写诗人自己对待老妇人的态度,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二句写诗人的行为表现。“堂前扑枣任西邻”着一“任”字,尽显神韵。任,漫不经心,顺其所为,即不管老妇人如何扑枣,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去,愿打多少就打多少,诗人毫不介意。为什么如此宽容、大方呢?原来,这是一位衣食无着、无儿无女的老妇人,对这样一位孤苦伶仃、生活无望的老妈妈,我们还有什么不肯与吝啬呢?再说,读到这两句,我们几乎可以想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扬竿打枣,巍巍颤颤,心神不定的情景。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心碎的画面啊!三四句写诗人的心理态度。“不为穷困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老妇人如果不是因为穷困潦倒,无儿无女,怎么会沦落到眼前这种靠打枣维持生计,靠施舍苦度时日的地步呢?正因为她打枣的时候心存疑惧,小心戒备,所以我们反倒要对她亲善些,不要打扰她,顺水推舟,任其所愿。杜甫眼明心细,善待老妇人,既表现他悯穷尊老、急人所难的善良品性,更是现身说法,用自己的行为举止、真情实意去感动吴郎的需要。陕西民歌“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正是对杜甫悲悯情怀的真实写照。
(二)、由近及远,以“泪”感人。诗歌结尾的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既揭示了造成老妇人及天下黎民百姓困苦不堪、一贫如洗的社会根源,又可以看出杜甫忧心如焚、关怀民生的悲悯情怀。上句“征求”暗指封建官吏们的横征暴敛,敲骨吸髓。“贫到骨”极言“征求”的结果:年老体弱,骨瘦如柴,一贫如洗,生活绝望。这一翻诉说为上文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下句描写诗人把目光投向安史之乱,投向黎民百姓,说得更深刻、更远大,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那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文中“戎马”)。杜甫的伟大在于兵荒马乱年代,他连自身的生活保障都没有,还能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还能由一个扑枣的穷寡妇,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特别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广大百姓,以至流泪,正如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写的一样“眼前何时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能从自身的遭遇联想到天下读书人的处境,并热切地发出呼唤。这既是一种由近及远、推已及人、先人后已、忧虑天下的爱国精神,同时也是为了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点醒吴郎:危难时刻,互相关照,理所当然,不必如此斤斤计较,为几棵枣的芝麻小事而陷人于困境。杜甫真可谓用心良苦!我们正是从这些隐晦曲折的地方看出了他对人民的挚爱真情。
(三)、谦卑含蓄,以“辞”感人。诗歌五六两句“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表面意思是说,那位老妇人一见你插篱笆就防你不让她打枣,未免多心,未免过分敏感;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上插篱笆,却也很象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你自己有点太不体贴人了。她本来就提心吊胆,忐忑不安,你不对她亲善则罢,反而插上篱笆,阻止她打枣,有损她的面子尊严,这和诗人的做法大不相同。这两句诗文不是生硬冰冷的说教,而是说得十分含蓄,为的是便于吴郎接受。还有,诗歌的标题《又呈吴郎》中的“呈”字也很有意味,照理说,杜甫是长辈,吴郎是晚辈,长辈对晚辈用“简”(此前杜甫曾写过一首诗《简吴郎司法》)“劝”“告”即可,可是诗人故意委屈自己,说出与身份不相称的“呈”字。呈,呈献,呈进,颇含谦卑恭敬的意思,目的是为了让吴郎在难过不安当中易于接受诗人的劝告。为了宽慰老妇人,为了劝告吴郎,杜甫真是想方设法,费尽心思。读着读着,我们不禁感觉到,杜甫不是一位诗人,不是一位父亲,倒更像一位心慈口善,心细如针的母亲,和天下母亲一样高贵、伟大!
⑥ 石壕吏 又呈吴郎 登岳阳楼 分别表达作者什么心情和道理~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背景介绍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县),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很大变化。在敌人两面夹击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省孟西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就是其中一篇。写出了杜甫既同情老百姓,又为吏捉人而无奈的矛盾之情! 又呈吴郎原文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呈”这个似乎和对方身份不大相称的敬词,这是让吴郎易于接受。
这首诗也体现出杜甫对百姓的爱。反应出杜甫仁慈宽厚,心忧天下百姓!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此诗是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是触景感怀之作。首联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全诗对仗工整用韵谨严,前后映衬,浑然一体。表现了杜甫得偿多年夙愿,并在如此境遇下仍牵挂着国家的百感交集。此诗被誉为古今"登楼第一诗"。
【赏析一】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赏析二】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诗。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闻”写从前对洞庭湖湖光山色的仰慕,“今上”交代时间,“岳阳楼”点明地点,写人生暮年竟能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的美景风光。今、昔二句互文,名胜早闻,今始得见,平生一快。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由喜悦之心来观赏洞庭湖,真是辽阔无边,分裂吴、楚两地,吞吐日月星辰,气势宏伟,气象万千。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笔锋一转,回到现实之中,想到自己自成都至湖南,长期浮舟江上,与亲朋隔绝,无一消息,加上年已五十七岁,老病缠身,孤身飘零。这里,自己的孤寂与上联的湖阔雄壮形成鲜明的对比,愈益显出自己的痛苦之情。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写诗人的博大襟怀。诗人凭轩老泪横流,不仅是有感于自己凄苦的身世,更重要的是纵目远眺,遥想北方边境,战乱未平,国家艰危,这才是诗人悲痛的真正原因。
这首诗采用以乐写悲的手法,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浑厚深远,感情曲折真挚,发飘零孤寂之悲哀,感战事乱离之不停,一唱三叹,令人扼腕。
⑦ 哪里有关于杜甫的《简吴郎司法》的赏析
http://bbs.guoxue.com/viewthread.php?tid=473361
你看看这个可以吗?
⑧ 简吴郎司法的作者简介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经历了唐代的由盛到衰的过程。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
杜甫(生712~猝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审言之孙。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生活状况有较深的认识。及安禄山军临长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竭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旋弃官居秦州,未几,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 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举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⑨ 简吴郎司法的注释译文
⑴司法:官吏名。清朱鹤龄《杜工部集辑注》:州府各有司法参军事。
⑵舸(音gě),船。忠州,今重庆忠县。这句写吴郎。
⑶瀼(音ráng)西,在今奉节城外的梅溪河之西。这句写杜甫派人骑马把吴郎安置在瀼西草堂。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诗中原注:江水横通山谷处,方人谓之瀼。
⑷古堂,指瀼西草堂。藉疏豁,因为这里宽敞明亮。
⑸这句是说,我搬家离开,把瀼西草堂借给你,我也就停止在那里的宴饮游乐。
⑹云石,高耸入云的山石。一说为云彩和山石。
⑺这两句都是描写“古堂”的外景。清顾宸《辟疆园杜诗注解》:云石之间,光彩闪动,以高叶当曙也。风江之上,气象肃森,以乱帆逢秋也。
⑻姻娅,亲家和连襟,泛指姻亲。语出《诗经·节南山》:“琐琐姻娅”。过逢,犹过从。这句是说,瀼西草堂现在已成了和姻亲往来的地方。
⑼古时“曾”同“层”。轩,这里指房屋。层轩指多层的带有长廊的敞厅,泛指高屋。数,数次。顾宸注:此本公(指杜甫)堂,与坐轩而散愁,反问吴见许,此相谑之词也。 有客人乘船从忠州来,派人骑马把客人安置在瀼西草堂。
草堂本来是用来消遣的,现在借你搬迁,我停止了宴会出游。
云石之间,光彩闪动,高叶当曙;江风飒飒,乱帆涌动,秋色肃森。
草堂现在已成了和姻亲往来的地方,可允许我闲坐散愁吗?
⑩ 简吴郎司法的作品简析
此诗当为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作于夔州(今重庆奉节),当时杜甫56岁。“简”是信件,这一首诗也是一封信。吴郎,即吴南卿,是来自忠州的一位“司法”(州政府的军事参谋),是杜甫的晚辈姻亲,暂住夔州,与杜甫关系很好。杜甫在夔州有两处住宅,一处是靠近市区的瀼西草堂,一处是在东屯农庄的茅屋。平时他居住在瀼西草堂,当时是秋天,杜甫负责管理一百顷公田,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责,杜甫搬到了位于白帝城东十余里的东屯。搬家后,将瀼西草堂借让给吴郎住(有《自瀼西荆扉且移东屯茅屋四首》记其事)。仇兆鳌注:“此章为吴郎借居而作也。乘舸而至,遣骑往迎,见宾主之情。昔藉疏豁,今停宴游,以借居故也。五六,疏豁之景。七八,迁居后事。”整首诗记述的是吴郎到来前后的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