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主观层次

刑法主观层次

发布时间: 2022-03-01 03:32:55

刑法中主客观相统一问题

刑法中讲复究主客观相统制一,主观上有犯罪的故意,客观上也实施了相应行为,这种情况下就要看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有没有达到必须追究刑事责任的程度,如果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比较小,那么就不构成犯罪。所以,是否构成犯罪,关键是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

⑵ 刑法主观主义和刑法客观主义思想

刑法无外乎定罪与刑罚。但
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是犯罪论上的两种理论,是对一种行为回是否构成答犯罪,构成此罪彼罪的不同立场的概括。与刑罚如何适用似乎关系不大,提问要两种思想在刑罚适用中有何不同作用,让人无法回答。
而且,在此问题上,哪来折中说?

⑶ 什么是刑法的主客观相统一原则请问!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复即主观与客观制相统一的刑事责任原则,它的基本含义是: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追究刑事责任,必须同时具备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是中国刑法中的基础性原则,有学者甚至将其称之为支撑中国刑法理论的“阿基米德支点”。

主客观统一原则,基于犯罪的主观因素与客观的因素可能相互分离而单独存在的客观真实,强调在解决人的刑事责任问题时必须同时考虑犯罪的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并注意二者是否统一于犯罪行为之中,是否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3)刑法主观层次扩展阅读

传统刑法理论认为,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即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刑事责任原则,它的基本含义是: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追究刑事责任,必须同时具备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但在司法实践中它并不意味着在犯罪和刑罚方面要求面面俱到和平均主义,而是有偏重性的。

主客观相统一的偏重性是在犯罪和刑罚方面要求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报应和预防相统一的基础上的进一步追问。认为在犯罪问题上,行为及其实害(客观方面)起决定作用,强调社会危害性的本质特征;在刑罚的问题上,行为人及其人身危险性(主观方面)起决定作用,强调预防的正当性。

⑷ 司法考试刑法是用三阶层还是两阶层呢,虽然内容差不多,但是答题的时候是按三阶层得格式答还是两阶层的格

答题时按照三阶层。
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中一直沿用三阶层说,这是通用的做法,司法考试也一样。两阶层说的研究前沿成果,不过目前还没有运用到实践中。

⑸ 《刑法》第114条 主观方面必须是出于故意吗

《刑法》第114条,放火罪、决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一,主观方面必须是出于故意。

我国刑法要求,任何犯罪的主观方面,都是有着具体内容的意识因素与这四种意志形式之一结合组成的,缺乏意识因素和缺乏意志因素,罪过是不能成立。

根据《刑法》第十四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5)刑法主观层次扩展阅读

根据刑法第15条规定,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处危害社会性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了危害社会的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从罪过内容上看,犯罪过失具有两方面特征:

(1)在意识因素上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是轻信能够避免。

(2)在意志因素上,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持根本否定态度的,根据罪过内容方面特点,刑法理论将犯罪过失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

⑹ 如何理解刑法中的主客观统一说

也就来是不能仅根据行为人源的故意内容或仅根据行为的客观事实认定犯罪,而应在故意内容与客观行为相统一的范围内,认定犯罪。在重罪不处罚未遂的情况下,如果重罪与轻罪同质,则在重合的限度内成立轻罪的既遂犯。例如,出于盗窃财物的故意却实际上盗窃了枪支时,行为人客观上虽然实施了盗窃枪支的行为,但主观上没有盗窃枪支的故意,该客观行为与主观故意没有统一起来,故不能认定为盗窃枪支罪;行为人具有盗窃罪的故意,也实施盗窃行为,枪支同时具有财产价值,因而可以评价为财物,于是,在盗窃罪的范围内主客观相统一了,故应认定为盗窃罪(既遂)。

再如,行为人将他人占有的财物误认为是遗忘物而据为己有。行为人虽然在客观上实施的是盗窃行为,但主观上仅具有侵占遗忘物的故意,故在盗窃罪的范围内,主客观并没有统一起来;只有认定为侵占罪,才符合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
你说的这种情形,主观:轻罪;(盗窃罪)客观:重罪(信用卡诈骗罪),但是行为人并不知道是伪造的信用卡,所以在信用卡诈骗罪范围内无法统一主客观,所以应当认定为盗窃罪。

⑺ 刑法上说犯罪的认定要主客观统一,到底是指主客观哪方面的统一呢

刑法上的主客观统一涉及到犯罪构成理论。
一个完整的犯罪构成包括:客体版,客观方面,主权体,主观方面四个要件。而主客观相统一指的是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的统一。
我国刑法规定了主观(罪过)责任原则,坚持主客观相统一。
犯罪的主观方面作为犯罪构成要件之一的意义在于避免(或者说禁止)结果责任制度,禁止客观归罪,也就是说,不能仅仅因为行为人造成了危害后果,就不管其是否有故意或者过失就直接认定其有罪,这样显然是不公平的。认定犯罪还必须考虑其主观方面的因素,只有行为人在主观意志的支配下,故意或者过失地实施了客观方面所要求的危害社会行为,才有可能认定犯罪。这就是所说的主客观统一。

大概就是这样子。

⑻ 刑法中的主观超过要素和客观超过要素是什么意思呀

刑法中的主观超过要素是犯罪构成诸要素中,超出罪过内涵之外的,没有客观要素与之相对应的那些主观要素;

比如盗窃罪中主观方面要求具有直接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这里的非法占有目的就是主观超过要素,不要求行为人客观上非法占有了某物或者是意识到自己正在为一个非法占有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条,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第五条,罪责刑相适应,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8)刑法主观层次扩展阅读:

我国刑法中具体犯罪中的定量要素从四个方面考虑:主观方面、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所侵犯的客体;

主观方面:有无犯意是构成某些犯罪的必要条件,如故福阀弟合郗骨甸摊鼎揩意伤害罪,(有犯意);一般过失犯罪无犯意;

犯罪主体:有的犯罪需特定主体才能构成如受贿罪,有的犯罪不需要特定主体如故意伤害罪;

犯罪客体:看某一类犯罪是否侵犯了刑法所保护的法律关系,是区分此罪与彼罪的因素;

犯罪客观方面:即是否实施了犯罪行为,如已实施,构成犯罪,如未实施,只有犯意,现行刑法规定不认为是犯罪。

⑼ 我国刑法理论体系中两阶层的犯罪构成体系包含那些内容

客观违法,主观抄有责。

客观违法要件:行为主体、危害行为、行为对象、危害结果、因果关系。

客观阻却事由: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被害人承诺。

热点内容
婚姻法那条最不合理 发布:2025-02-02 09:08:55 浏览:272
违反行政法规导致合同无效 发布:2025-02-02 09:08:22 浏览:482
广州市天河法院 发布:2025-02-02 08:55:03 浏览:363
工资随意更改劳动法怎么办 发布:2025-02-02 08:06:44 浏览:595
模范法官胡国运的妻子 发布:2025-02-02 07:59:34 浏览:234
贵阳有名离婚律师 发布:2025-02-02 07:43:16 浏览:515
有关禁毒的法律知识 发布:2025-02-02 07:28:50 浏览:350
香港律师资格考试 发布:2025-02-02 06:53:18 浏览:335
新民事诉讼法涉外基层法院 发布:2025-02-02 06:45:22 浏览:789
港府司法复核 发布:2025-02-02 06:25:04 浏览: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