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民法典第五十三条

民法典第五十三条

发布时间: 2022-03-02 12:27:51

⑴ 《民法通则》第四十三条的规定在〈民法典〉中可以找到相关的法律法规

我国《民法通则》第43条规定:“企业法人对他的法定代表人或其他工作人员的经营活动,承担民事责任。”

《民法典》
第六十一条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规定,代表法人从事民事活动的负责人,为法人的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以法人名义从事的民事活动,其法律后果由法人承受。
法人章程或者法人权力机构对法定代表人代表权的限制,不得对抗善意相对人。
第六十二条法定代表人因执行职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法人承担民事责任。
法人承担民事责任后,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规定,可以向有过错的法定代表人追偿。

⑵ 民法典1043条第二款

民法典1043条
第一千一百四十三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
能力人所立的遗嘱无效。
遗嘱必须表示遗嘱人的真实意
思,受欺诈、胁迫所立的遗嘱无
效。

伪造的遗嘱无效。
遗嘱被篡改的,篡改的内容无
效。

⑶ 民法典第五百五十三条怎么理解原债务人对债权人享有债权的,新债务人不得向债权人主张抵销

这个很简单。A欠B100万,通过协议,把这100万债务转移给C承担了。现在C欠B100万,A已经不欠B钱了。但是在另一个合同中,B也欠A100万。
现在B找C要100万,C不能说,因为B你也欠A100万,所以我可以不还你这100万。
A对B的债务,在转移给C之后,就跟A没有关系了。B欠A钱,与C无关,C不能因为B欠A钱,就要求冲抵。换句话说,你不能拿别人的债权,来冲抵自己的债务

⑷ 民法典第526条规定是什么

第五百二十六条的规定如下:当事人互负债务,有先后履行顺序,应当先履行内债务一方未履行的,后容履行一方有权拒绝其履行请求。先履行一方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后履行一方有权拒绝其相应的履行请求。本条是关于先履行抗辩权的规定。

本条与《合同法》第六十七条的规定基本也是一致的,先履行抗辩权与上一篇讲的同时履行抗辩权存在类似,所不同的是,先履行抗辩权是双方互负债务均已到期,但存在先后履行顺序,先履行一方不履行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后履行一方有权拒绝为“相应的履行”。

⑸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143条是什麼

第一百四十三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⑹ 民法典第1254条的规定说明了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条  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由侵权人依法承担侵权责任;经调查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补偿后,有权向侵权人追偿。
物业服务企业等建筑物管理人应当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防止前款规定情形的发生;未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的,应当依法承担未履行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责任。
发生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的,公安等机关应当依法及时调查,查清责任人。
《民法典》第1254条在《侵权责任法》的基础上作出完善,破解高空抛物行为“一人抛物、全楼买单”的连坐尴尬局面。《民法典》第1254条明确规定,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由侵权人依法承担侵权责任。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了能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人员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民法典》第1254条虽然延续了《侵权责任法》由可能加害人共同承担责任的立法思路,但也进一步明晰了高空抛物的法律责任承担主体,新的变化如下:
第一,明确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居民从建筑物向外抛掷物品,不仅不道德,更是违反了法定义务,这给所有人都提出了一个明确的警示和要求。
第二,明确补偿人具有追偿权。“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相当于承担垫付责任,而不是以前《侵权责任法》所规定的“连坐”责任,在承担补偿责任后对侵权人享有追偿权。原来高空抛物案件处理中的难点,主要是确定被告的难度较大,绝大多数被告既无过错,也没有实施任何行为,但却被判决承担责任。于是,很多无辜被告都非常抵制判决,也不会主动履行判决,社会效果不好。
第三,明确建筑管理人的安全保障义务。建筑物管理人是指建筑物的管理者,即物业服务企业或管理人,他们对建筑物负有安全保障义务,应当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来防止高空抛物或坠物致人损害的行为发生;若管理不当,致使建筑物的附属部分坠落,应当依法承担未履行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责任。
第四,新增公安机关调查等义务。发生高空坠物,公安机关应当依法及时调查,查清责任人,最大可能直接确定侵权责任人。立法专家杨立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条规定实际上就是要求采用刑事方法解决,只有在动用侦查手段仍然查不清高空抛物行为人的,才可以适用本条规定的责任认定规则。相信侦查责任到主体下,更有利于侵权人的侦查。

⑺ 民法典359条内容

民法典359条规定的是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届满的相关规定。《民法典》第三百五十九条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届满的,自动续期。续期费用的缴纳或者减免,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非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届满后的续期,依照法律规定办理。该土地上的房屋以及其他不动产的归属,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

⑻ 民法典的内容。

一、民法典包括什么内容(《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起生效)
民法典的内容是非常多的,包括七大篇章,分别是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和侵权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二条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第三条 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第四条 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第五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二、公民民事权利内容
1、根据民事权利是否以财产利益为内容,民事权利可分为财产权和人身权。财产权,是指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民事权利。财产权既包括物权、债权、继承权,也包括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利。
人身权,是指不直接具有财产内容,与主体人身不可分离的权利。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
2、根据权利的作用,民事权利可分为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和形成权。
支配权,是指主体对权利客体可直接加以支配并享受其利益的权利。物权、人身权、知识产权都属于支配权。
请求权,是指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
抗辩权,广义上是指抗辩请求权或否认他人的权利主张的权利,有的称为异议权;狭义上是指对抗请求权的权利。
形成权,是指权利人得以自己一方的意思表示而使法律关系发生变化的权利。
3、根据民事权利的效力范围,民事权利可分为绝对权和相对权。
绝对权,又称对世权,是指其效力及于一切人,即义务人为不特定的任何人的权利。物权、知识产权、人身权都为绝对权。
相对权,又称对人权,是指其效力及于特定人的权利,即义务人为特定人的权利。债权为典型的相对权。
4、根据两项相互关联的权利之间的关系,民事权利可分为主权利与从权利。
主权利,是指两项有关联的权利中不依赖另一权利可独立存在的权利。
从权利,是指两项有关联的权利中其效力受另一权利制约的权利。
5、根据相互间是否有派生关系,民事权利可分为原权利与救济权。
原权利为基础权利,是权利性民事法律关系中的权利。
救济权是由原权派生的,为在原权受到侵害或有受侵害的现实危险而发生的权利,是保护性法律关系中的权利。
6、根据权利有无移转性,民事权利可分为专属权与非专属权。
专属权,是指无移转性,权利人一般不能转让,也不能依继承程序转移的权利。人身权就属于专属权。
非专属权,是指具有转移性,权利人可以转让,也可依继承程序移转的权利。财产权多为非专属权。

⑼ 如何理解民法典第六百四十三条第二款

民法典
第六百四十三条出卖人依据前条第一款的规定取回标的物 后,买受人在双方约定或者出卖人指定的合理回赎期限内,消除出 卖人取回标的物的事由的,可以请求回赎标的物。

买受人在回赎期限内没有回赎标的物,出卖人可以以合理价格 将标的物出卖给第三人,出卖所得价款扣除买受人未支付的价款以 及必要费用后仍有剩余的,应当返还买受人;不足部分由买受人清 偿。
条文要义
本条是对出卖人取回标的物后买受人回赎权的规定。
在买卖合同中,出现了出卖人享有取回权的事由的,出卖人取回买 卖标的物之后,买受人享有回赎权,可以在回赎期限内回赎买卖标的 物。其规则是:
1.回赎权的产生,是在出卖人依照民法典第642条第1款的规定取回 标的物之后,出卖人一旦取回买卖标的物,买受人即产生回赎权。
2.回赎期限,即双方当事人可以约定回赎期限,或者出卖人指定合 理的回赎期限。
3.回赎权的行使要件,是买受人消除出卖人取回标的物的事由,即 买受人支付了未按照约定支付的价款,或者买受人按照约定完成了特定 条件,或者买受人将出卖、出质或者作出其他不当处分的标的物收回。
在具备了上述三个要件之后,买受人可以要求回赎标的物,出卖人 应当将取回的标的物交付给买受人。
买受人取得了回赎权,但是在回赎期限内没有回赎标的物的,出卖 人可以以合理价格将标的物出卖给第三人,出卖所得价款在扣除买受人 未支付的价款及必要费用后仍有剩余的,应当返还买受人;不足部分由 买受人清偿。

⑽ 供热合同适用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三条吗

数项债务的抵充问题

适用本条规定时,还要注意的是本条规范的情形并不限于同一债务人对同一债权人仅负担一项债务,即使是同一债务人对同一债权人负担数项相同种类的债务,也在本条的涵义射程范围内。由此便产生如何协调本条与本法第560条的问题。具体而言,同一债务人对同一债权人所负担的数项种类相同的债务,如果各项债务均产生利息或实现债权之费用,究竟是应当先抵充所有各项债务之费用(即实现债权的费用),再抵充各项债务之利息,最后再抵充全体主债务?还是应当依照本法第560条的规定,先确定应当优先抵充的债务,在该应优先抵充的债务中按照本条规定的抵充顺序依次抵充该笔债务实现的费用、相应利息和该笔债务,抵充后如有剩余,再抵充次项债务的费用、利息和该次项债务,依此类推? 我们认为,在一项债务附有利息,另一项债务附有费用时,应当不问各项债务的履行期是否已经届满,仍应当在各项债务的清偿过程中先清偿实现债权的费用,次清偿利息,最后才适用债务人指定抵充或法定抵充的规定抵充债务。原因在于,在指定抵充场合,倘若债务人先对履行期未届满的债务指定抵充,势必导致履行期已届满之债务的实现费用、利息和该项债务只能抵充在后,有失公平至为明显。关于此,我国台湾地区学者邱聪智先生认为:“指定抵充之适用,虽在法定抵充之先,惟第323条规定,于原本、利息、费用之不同性质债务,须先充费用、次充利息再冲原本。此为保护债权人利益之规定,与指定抵充规范目的尚有不同,解释上指定抵充应受第323条之限制。因此,所谓优先适用者,应以同为原本债务之抵充,或利息债务之抵充,或费用债务之抵充为 限。”而在法定抵充场合,倘若先抵充履行期届满的主债务,再抵充他项履行期未届满的债务中的费用、利息,则无疑与本条规定的抵充顺序明显相悖。 但应予指出的是,本条规定并非强制性规范,因此,如果债权人和债务人对前述问题的抵充顺序作有专门约定的,则应按照双方的抵充合意来进行抵充。进一步,我们认为 ,如果债务人提出的给付不足以清偿对同一债权人所负担的各项债务的费用或利息时,在各项债务的费用之间(即实现债权的费用),在各项债务的利息之间所分别成立的费用之债、利息之债,在无法适用意定抵充的情况下,仍然应当按照本法第560条第2款关于法定抵充规定的顺序进行抵充。对此,《日本民法典》第489条第2款的规定可供参考,根据该款规定,“前款之情形,所作之给付不足以消灭费用、利息

热点内容
婚姻法那条最不合理 发布:2025-02-02 09:08:55 浏览:272
违反行政法规导致合同无效 发布:2025-02-02 09:08:22 浏览:482
广州市天河法院 发布:2025-02-02 08:55:03 浏览:363
工资随意更改劳动法怎么办 发布:2025-02-02 08:06:44 浏览:595
模范法官胡国运的妻子 发布:2025-02-02 07:59:34 浏览:234
贵阳有名离婚律师 发布:2025-02-02 07:43:16 浏览:515
有关禁毒的法律知识 发布:2025-02-02 07:28:50 浏览:350
香港律师资格考试 发布:2025-02-02 06:53:18 浏览:335
新民事诉讼法涉外基层法院 发布:2025-02-02 06:45:22 浏览:789
港府司法复核 发布:2025-02-02 06:25:04 浏览: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