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商标授权确权司法解释

商标授权确权司法解释

发布时间: 2022-03-03 09:32:17

❶ 驰名商标保护主要有哪些法律依据

"以下是我从摩知轮网站查询到的,关于驰名商标保护的主要法律依据:
《商标法》(自2019年11月1日起施行);
《商标法实施条例》(自2014年5月1日起施行);
《商标审查及审理标准》(自2016年12月起施行);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驰名商标认定与保护规定》(自2014年8月3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驰名商标保护的民事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自2009年5月1日起实施);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授权确权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自2017年3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自2002年10月16日起施行)。"

❷ 如何理解与适用商标个案审查原则

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将于2014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从方便申请人、规制不正当竞争行为、加强商标专用权保护等方面,调整完善了商标注册管理制度。
调整注册审查制度
为方便申请人、更好地服务商标申请人,新商标法对商标注册审查制度作出多方面调整。例如,扩大商标注册客体,将声音商标纳入可申请注册的范围;明确商标电子申请的法律地位;增加“一标多类”的申请方式,进一步简化申请手续等。商标驳回找一品知识产权

❸ 新修订商标法适用的几个问题

一、注意把握好效率、公平与秩序的立法精神

效率、公平和秩序,是新商标法修订的核心精神,有必要从这些精神实质上理解和把握新修订的主要内容。本次修订在行政程序上更加重视效率,尤其注重提高审查效率;在民事权利保护上更加重视平衡和公平;更加重视维护商标法律秩序。对于效率的追求主要是通过完善行政审查制度、缩短审查过程、简化异议等程序,实现商标授权确权效率的提高。

在权利保障上更加重视公平,突出表现在注重商标权保护的制度平衡。

首先,加强了商标权保护力度。集中体现在对于侵权行为、损害赔偿等的规定上。

其次,加强对于商标权的适当限制和制约,兼顾了其他人的正当权益,防止商标权人不适当垄断商标资源。例如,加强了在先使用权益的保护,商标法除保留了第十三条第二款、第三十二条外,还增加规定在先使用抗辩(第五十九条第三款);再如,增加了正当使用抗辩(第五十九条第一款、第二款),正当使用虽涉及使用他人注册商标的构成要素,看似使用了相同近似商标,但实质上并非商标意义上的使用,也即不是用作商标;还如,增加了对于未使用商标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抗辩(第六十四条第一款),倡导和强化了商标的价值在于实际使用的理念和精神。这些制度改变了以前过于单纯强调注册商标保护的思路,注重了保护中的利益平衡,使商标保护制度更有弹性和张力。

再次,适当注重民事司法优先。例如,第六十二条规定:“在查处商标侵权案件过程中,对商标权属存在争议或者权利人同时向人民法院提起商标侵权诉讼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中止案件的查处。中止原因消除后,应当恢复或者终结案件查处程序。”该规定彰显了商标权的私权属性,使商标保护和商标立法的理念更为先进。

新商标法增加了一些重在维护秩序的规定。例如,增加了诚实信用的原则规定,用以遏制不正当抢注商标、滥用商标权等行为。就行政执法而言,诚实信用只是一项法律原则,不具有法律规则意义,即不能仅仅依据该规定而驳回注册申请、无效注册商标等,而只能使诚实信用原则与其他法律规范结合适用,作为其他法律规范的解释依据,增强其他法律规范适用的导向性和准确性。就民事司法而言,诚实信用原则同时也可以具有规则意义,如据此认定一些滥用商标权的行为构成侵权。这是行政执法奉行法定主义而民事侵权不采取法定主义的区别所在。再如,在驰名商标的保护上,除立足于保护权利外,增加了多种维护秩序的内容,如强调个案认定、被动认定等原则,以及规范驰名商标的使用行为。这是其他国家的立法少见或没有的,显然适应了我国遏制驰名商标制度异化的实际需要。

二、在适得其所、恰如其分的基础上加强保护

商标权的保护总体上是加强的,世界范围内如此,我国商标法这次修订也贯穿了这种精神。但是,商标权保护的具体情形又是复杂的,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机械僵化。

首先,总体上的加强保护与具体保护上的区别对待。加强保护是总体趋势和政策导向,但在个案之中要紧密结合案件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当强则强,当弱则弱,不能用一般代替具体和特殊,不是一刀切式地、盲目地加强保护。例如,要贯彻商标权保护的比例原则,如运用好商标近似、商品类似、混淆等弹性因素,使商标权保护的强度与商标的显著性程度、知名度高低等相适应,使损害赔偿额与商标在侵权中的贡献率相适应,即使商标权得到应有保护,又不使保护过度和受害人获得额外利益。

其次,政策导向上的加强保护必须立足于裁量权的行使和法条的运用。政策导向必须立足于法律,落实于法律,以具体的法律和法条为依据。裁量权的行使基于各种因素,但最终必须落实于法条,以法条为依据。例如,定牌加工中商标侵权的定性,可能是综合考虑我国国情、发展实际、法律和法理等各种因素的结果,但考量的结果最终要落实到法条之上,以法条为依据。倘若认为全部用于出口国(境)外的“贴牌”(附加委托人商标)对于我国注册商标专用权并未造成损害,就要落实于商标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的“用于识别商品来源的行为”等法条的适用,可以据此认定不属于此类商标商品来源的行为。

三、涉国际贸易下商标法律适用的特殊考量

涉及国际贸易和内外关系的商标法律适用问题有时比较受关注,如涉及定牌加工、平行进口等的商标法律适用问题。涉及国内外关系的商标法问题因涉及的对象和情况特殊、复杂,无论是法律还是法律的适用,其背后均可能涉及政治(如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政策和法理上的多种考量因素。

例如,商标权的地域性和商标权利用尽的地域性,体现的是国家主权概念,在高扬国家主权的现代,为绝大多数国家所坚持。我国商标法坚持了地域性原则。修订过程中,一些外商代表组织建议,对基于不正当目的申请注册与他人在外国驰名的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即使该驰名商标未在中国境内使用,也应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这种建议并未被接受。商标法第十三条第二款和第三十二条均蕴含了在中国境内使用的含义,该规定显然采取了地域性原则。

再如,美国在国内严格和彻底地适用权利用尽,但在涉及进口和国际贸易的平行进口中,商标权权利用尽的适用就出现了复杂性。例如,美国国内判例(Prestonetts案)认为:“根据对产品享有的所有权,购买人有权合成或改变产品,有权分离原始或改良产品,而且有权进行销售。”

Prestonetts改变了产品,并且换上新的商标以防止消费者混淆,法院没有认定侵权。后来的判例仍然认为,只要购买人没有导致消费者混淆,就应当认定品牌产品所有权转移的商标权利用尽。但是,权利用尽原则适用于国际贸易和跨国公司时,就变得复杂起来,如法理上有普遍主义与地域主义的分歧。美国海关法、行政解释与最高法院判例设定的禁止与例外,区分了多种情况。这足以说明涉及内外关系的商标法问题情况不同,政策考量等不同,在法律适用上不能简单等同划一。

以定牌加工涉及的商标侵权而言,一种主张构成侵权行为的重要理由是,如果认定不构成侵权,中国就成为国际“造假中心”,即受托加工的产品上的“贴牌”会侵犯出口目的国的商标权。这无疑是以出口目的国的商标法和商标权衡量在中国的“贴牌”行为是否侵权。同样基于商标权的地域性,外国商标法和商标权不能成为判断在中国发生的“贴牌”行为是否侵权的依据。在中国受托加工的“贴牌”产品,只有在进入目的国境内市场时,才涉及是否侵犯该国商标权的问题,而此时的是否侵权自有外国的执法司法机关去处置,不涉及中国为造假地问题。我们不能被乱扣帽子,也不能接受动辄指责我们侵权的“忽悠”,我们要有自己的制度定力和自信。例如,美国《关税法》第526条规定,制造于外国的商品,如果带有美国公民的注册商标,或者带有设立于美国之公司的注册商标,不得进入美国,除非有美国商标所有人的书面同意。如果在中国的“贴牌”与美国注册商标冲突,那也是“贴牌”产品进入美国的行为导致的,不是在中国境内发生,且自有美国海关阻挡于国门之外,何劳我们操心?我们为何要接受指责?这本来就是国外执法司法机关去管的事情,有什么理由认定或者指责在我国的“贴牌”行为构成侵权?从法理上讲完全应该如此。我们不能为这种自居道德高地的陈词所迷惑。至于有人讲,受托加工者的“贴牌”产品流入中国市场,或者出口境外以后又流入中国市场(如平行进口),那又涉及新的行为定性,与受托产品的“贴牌”定性无关,依照有关情形另行构成商标侵权的,另当别论。此外,在商标法修订过程中,外商代表组织等曾经呼吁明确规定贴牌加工涉及的商标侵权问题,在最初的修订稿中也有反映,但后期的修订稿未再出现此类专门规定。这一问题实质上是商标法有关规定的理解适用问题,如涉及商标使用行为、商标侵权行为等规定的具体适用,无须单独在法律上明确。

再以平行进口涉及的商标侵权问题为例,国际社会态度不一,TRIPS协定为此还专门澄清平行进口问题由各成员自行解决。在平行进口所涉商标侵权问题的法理依据上,美国有地域主义和全球主义、商誉说和来源指示说等差异,但背后还涉及侧重保护权利人还是消费者等问题,涉及国家对灰色市场的态度,而欧盟还考虑欧盟内外市场的差异。这些考虑显然是政策考量。平行进口涉及的商标侵权判断显然有鲜明的政策色彩,甚至主要由政策起决定作用,法理只不过是辅助政策理由并使政策理由合法化,或者说法理所起的是“打扮”作用。由于我国国内外市场在价格上的差异等原因,我国平行进口涉及的商标侵权问题并不突出,但近年来随着网络购物兴起及其他原因,平行进口涉及的商标侵权问题日渐增多,司法实践已作出一些探索。根据我国国情实际和参考国外的一些做法,我国可考虑采取商标权地域性、以保护权利人为原则(禁止平行进口),并考虑一些例外,如类似“共同控制”等。

❹ 如何判定商标是否为通用名称

小康为您解答:

在商品通用名称的认定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授权确权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条规定,诉争商标属于法定的商品名称或者约定俗成的商品名称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属于商标法第十一条第一款第(一)项所指的通用名称。依据法律规定或者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属于商品通用名称的,应当认定为通用名称。相关公众普遍认为某一名称能够指代一类商品的,应当认定为约定俗成的通用名称。被专业工具书、辞典等列为商品名称的,可以作为认定约定俗成的通用名称的参考。

根据司法解释的规定可以看出,商品的通用名称分为两种,法定的通用名称或约定俗成的通用名称。

约定俗成的通用名称的判断,一般应当以全国范围内相关公众的通常认识为判断标准。商评委下发的《关于第1509704号"优盘"商标争议裁定书》中,商评委以“众多同行业经营者以及消费者已经比较普遍地将'优盘'作为一种新型的计算机移动存储器的商品通用名称加以使用”为重要判断依据,认定"优盘"已成为其指定使用商品——计算机存储器的通用名称。

我国《商标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注册商标成为其核定使用的商品的通用名称的,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可以向商标局申请撤销该注册商标。因此,通用名称化之后的商标,有可能遭受类似“优盘”一样的被撤销的后果。

欢迎关注康信IP平台,为您提供全球知识产权一站式智能解决方案!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❺ 商标行政诉讼案件代理词怎么写的

如题,代理词
尊敬的审判长、审判员:
四川XX酒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上诉人)诉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被上诉人)商标授权确权行政纠纷一案(XX商标二审)已由贵院受理。受上诉人之委托,四川君合律师事务所指派卢宇律师担任本案上诉人的诉讼代理人。现,代理人就本案事实及法律问题发表如下代理意见:
第一部分 关于一审法院认定申请商标与引证商标近似的错误
一、一审法院将引证商标华表两侧的图形认定为汉字“中华”的小篆写法并将汉字“中华”认定为引证商标的组成部分违背事实且违法。
从事实上来说,汉字“中华”的小篆写法(详见下图)与引证商标中一审法院所指的图形片差别明显: 1、引证商标中“中”字的上面部分系平直的横,而正规小篆写法的“中”字上面系弧形,且与其相连的部分共同形成一个椭圆;2、正规小篆写法的“中”字中间一竖是垂直的竖,而被引证商标中的“中”字的竖带有一个动态的弯曲“尾巴”,该“尾巴”给人向上升起的动态之感;3、正规小篆写法的“华”字的中间竖直一笔上部向右突出和弯曲,下部向左偏移,而被引证商标中的“华”的对应笔画的上部分并没有该特征,且其下部分变成动态的弯曲“尾巴”,该“尾巴”同样给人向上升起的动态之感。从华表两侧图形的表现形式来看,左侧部分更像游动的小蝌蚪,右侧部分更像一只爬行的蜈蚣。因此,引证商标两侧的部分不是小篆“中华”,其不应当认定为汉字“中华”,而应当被认定为图形。不仅如此,一审法院该认定也是违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下简称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二条明确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同时,根据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国家机关应当在该法的实施中起到带头和表率作用。依据为实施该法制定的《通用规范文字表》,“中华”的规范汉字写法为第0113号“中”和第0472号“华”。由此可见,引证商标组成部分职中并不包含汉字“中华”。但本案中,一审法院却认定引证商标华表两侧的图案系汉字“中华”的小篆写法并将汉字“中华”认定为引证商标的组成部分。
一审法院该认定是对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违反,是最根本的错误认定,是导致一审判决错误的逻辑基础。

(“中华”的小篆写法)
二、申请商标系纯文字商标,而引证商标系图形字母组合商标,二者系不同性质的商标,不具有可比性,一审法院认定二者近似违反了同类商标比较原则——有违生活常理和司法实践。
根据《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14、15、16条可以看出,该规定对商标进行近似性比较时,严格按照同类商标进行比较的原则进行比较办法的分类,即文字商标与文字商标之间比较、组合商标与组合商标之间比较以及图形商标与图形商标之间进行比较,并无交叉比较的做法。从生活常识看,我们可以将不同表象的事务归为本质(本质)相同,但却不能将不同本质的事物归为表象一致,因此,该问答规定的比较方法分类符合生活逻辑,是科学的比较方法。而本案中,因引证商标系图片与英文字母构成的组合商标,而申请商标系纯文字商标,二者属于不同性质的事物,二者之间的表象区别一目了然,一般公众凭眼观即可区别,而无需仔细甄别。因此,一审法院将二者进行比较,得出二者近似的结论,明显违反了科学的比较方法,明显错误。
三、一审法院认定申请商标与引证商标近似违反了整体比较和主要部分比较原则——违反商标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之规定。
首先,从整体上看。引证商标系由图形(包括:华表、华表下的围栏、丝带、祥云、彩虹以及华表两侧的图形)和英文字母组成的组合商标,其组成元素相互联系组成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整体上突出图性特征,呈现给公众的是整体图形效果。而申请商标系由纯粹的文字构成,其特征由文字本身予以体现。从整体上看,二者视觉差别明显,没有相似性。
其次,从主要部分看。申请商标由“中华坊”三个中文汉字组成,不存在主要和次要部分之分。而引证商标由华表、围栏、祥云、彩虹、丝带、华表两侧的图案以及英文字母等元素组成,各元素中,华表及其下面的围栏色度浓厚,且所占比例较大,该部分应认定为引证商标的主要部分。但引证商标的该主要部分,系图形的组合,该部分无任何线索和特征可将其读成汉字“中华”,而申请商标系由纯文字“中华坊”三个汉字组成,二者视觉区别明显,可识别性明显,不具有相似性。一审法院认为“华表图形与其文字部分存在对应关系,其显著性较弱”。然而该观点是建立在把华表两侧的图形认定为汉字“中华”的错误前提基础之上的(具体理由如前文所述),并且该观点明显歪曲了二者比例以及色度浓浅的巨大差别,将色彩浓度浅、所占比例小的部分认定为主要部分,将色彩厚重、所占比例大的部分认定为次要部分,明显本末倒置,违背客观事实。
四、一审法院认定申请商标与引证商标近似违反了以相关公众一般注意力为准的原则。
根据商标法、商标法实施条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授权确权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规定,判断商标是否近似应当遵循以相关公众一般注意力为准的原则。所谓“一般注意力”,就是我们俗话说的“打眼一看”。从两个商标的构成元素、整体视觉效果等看,我们“打眼一看”这两个商标,是根本不可能留下二者相同或相似的印象的。可见,一审法院认定二者近似明显违背了该比对原则,且违背了日常生活经验,是错误的主观判断。
五、引证商标无显著性和知名度,一般公众不会误认,一审法院认定申请商标与引证商标近似错误。
从引证商标本身看,其主要部分是华表及围栏,该部分图形已经在诸多商标和宣传(包括纸质和电视媒体等)中广泛使用,该部分不具有独特性,消费者早已见惯不怪,其显著性已不存在。另外,引证商标持有者北京龙徽公司并没有对其进行广泛的宣传,且其并没有实际将该商标用于指定的白青梅露酒,引证商标不具有广泛的知名度,一般公众对该商标根本不了解,根本不可能误认。
第二部分 关于商品是否属于类似与部分驳回
一、引证商标指定使用的产品并未包含在《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中,其申请商标指定商品不是同类和相似商品。根据《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申请商标指定使用商品属于该表规定的第三十三类,该第三十三类中并未包含引证商标指定使用的产品——白青梅露酒。因此,二者不构成近似商品。
二、根据国家标准,申请商标指定使用的产品与引证商标使用的产品不是同类产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7204-2008)按照原料、生产工艺和产品特性为分类原则,将酒类分为发酵酒、蒸馏酒和配制酒(即露酒)。根据该分类原则,三种酒在原料、工艺以及产品特性上有着很大的区别。同时该标准定义,露酒是以蒸馏酒、发酵酒或食用酒精(GB-10343)为酒基,以食用动植物、食品添加剂作为呈香、呈味、呈色物质,按一定生产工艺加工而成,改变了其原酒基风格的饮料酒。根据该定义,发酵酒、蒸馏酒与露酒的区别还在于,发酵酒和蒸馏酒系制作露酒的原料之一,他们之间是原料和产品的关系,不是近似商品。
三、被上诉人先前行为表明不构成类似商品。“中华桥”和“中华鼎”商标注册使用的商品均为33类,而该两商标均在引证商标注册之后获得注册,该事实表明,被上诉人实际上也认可“中华桥”和“中华鼎”与引证商标使用的商品不相同且不类似。
四、《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以下简称区分表)不是认定商品类似的直接证据,其仅作为判定参考。根据司法解释之规定,区分表仅仅是作为判断商品是否构成近似的参考。本案中,引证商标使用的商品并未包含在区分表之内,虽其注册为区分表之第33类,但是该事实不是作为认定其与申请商标指定商品构成类似的直接证据。二者是否构成近似应当从商品本身的属性进行判断。而从根据本部分前文之论述,二者原料、生产工艺和产品特性均有不同,二者不构成类似商品,一审法院以区分表作为认定二者类似的依据系法律适用错误。
第三部分 关于是否能够导致相关公众产生误认
一、消费群体不同,相关公众不会误认。引证商标使用的产品为白青梅露酒,露酒是以发酵酒、蒸馏酒或食用酒精为酒基,加入可食用的动植物辅料、食品添加剂,进行调配、混合或再加工制成的,是已改变了原酒基风格的饮料酒,成品露酒融入并体现辅料和添加剂的色、香、味,原酒基风格已经改变。我国居民有饮用药酒强身保健的习惯,正是因为这个习惯,才促进露酒的生产,也就是说,露酒生产商几乎都是通过添加具有保健滋补功能的中药材等辅料生产露酒的,以此满足国人饮用药酒保健滋补的需求。实际上,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果酒都主要以具有保健功能的动植物中药作为辅料和添加剂的,如枸杞果酒、东北参茸酒、三鞭酒,西北的虫草酒、灵芝酒等。正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对消费者来说,露酒就是保健酒、药酒。除此之外,露酒的酒精度一般比较高,因此露酒的消费群体集中在有饮酒养生习惯需求并对中药药性有一定认识的中老年人群。而这类消费者购买时主要考虑的是制作露酒使用的辅料是哪种中药材。
而申请商标所使用的商品为白酒(烧酒)、葡萄酒、清酒及黄酒等。中国酒文化主要是白酒文化,根据《2009山东白酒消费白皮书》调查显示,白酒的消费人群主要集中在中高学历、中高收入者和聚会和社交场合;葡萄酒虽从中国汉武帝时期即开始出现,葡萄酒文化并不突出,虽近年来葡萄酒的文化逐渐形成,但是葡萄酒文化更多地融入了西方葡萄酒文化,体现时尚、高雅、品位等内涵,因此,葡萄酒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高收入、高学历、高品位的时尚人群;黄酒,一般酒精含量为14%—20%,目前,黄酒主要消费市场集中在江浙一带的人群。
根据以上分析,商标使用的各类商品的消费群体不同,而申请商标目前仅将商标使用于白酒,引证商标仅用于白青梅露酒(且未实际使用于该产品),缘于中国的白酒文化以及白酒消费群体对酒的知识,相关消费群体也不可能导致误认。
二、引证商标无显著性和知名度,一般公众不会误认。从引证商标本身看,其主要部分是华表及围栏,该部分图形已经在诸多商标和宣传(包括纸质和电视媒体等)中广泛使用,该部分不具有独特性,消费者早已见惯不怪,其显著性已不存在。另外,引证商标持有者北京龙徽公司并没有对其进行广泛的宣传,且其并没有实际将该商标用于指定的白青梅露酒,无论企业名称还是引证商标均不具有广泛的知名度,一般公众对该商标和生产者根本不了解,根本不可能误认。
三、产品本身具有的特性区别明显,上诉人和引证商标持有者企业名称明显不同,相关公众根本不可能产生误认和混淆。
首先,上诉人将申请商标用于酱香型白酒,而目前,酱香型白酒的产地仅限于川南和贵州,对于喜好并了解酱香型白酒的消费者来说,其在选购白酒的时候不可能不通过查看生产厂家和产地以确认产品的来源,而在该过程中,消费者自然能通过生产者名称确定产品的提供者究竟是谁。
其次,上诉人销售的酱香型白酒属于中高档白酒,并与茅台、郎酒等部分产品的价位相当,因此,消费者在选择该价位的酱香型白酒时,必然会对产地、厂家等进行仔细地甄别和了解,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自然会了解到该产品的来源, 由于上诉人和引证商标持有者企业名称明显不同,相关公众根很容易区分商品的来源。
再次,从该价位的白酒的饮用场合来看。中高档白酒主要在节假日亲朋聚会或公商务宴请等正式场合饮用,而这些场合下,消费者根本不可能购买具有药酒性质的露酒来宴请客人,也就是说,在消费者购买酒的时候,首先对购买的酒类进行区分,然后才在同类酒中进行牌子的必选,那么这个过程中,因引证商标和申请商标使用的酒类不同,消费者不可能对二者进行比较,也就不能误认。
最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责任法已经颁布和实施多年,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是具备合理理性和常识。根据常识,食品包装上应当注明产地、生产者等信息,一般的消费者在购买产品的时候已能运用这些常识,更不用说在中国白酒文化如此深厚的背景下对白酒知识丰富的白酒消费者了。这就是说,白酒消费者在消费的时候,能运用其常识和理性来识别其选购的商品的提供者、来源和产地,根本不可能误认。
第四部分 关于部分撤销
即使(仅作假设,不代表代理人认可该假设)申请商标与引证商标指定使用的商品在部分构成类似,但根据前文有关商品近似的论述,申请商标所使用的烧酒与引证商标使用的白青梅露酒是绝对不构成类似的,那么被上诉人全盘认定二者类似就是错误的,相应地,被上诉人据此全盘驳回上诉人的复审请求也是错误的(被上诉人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按理说,一审法院应当就不构成类似商品的部分支持上诉人的请求,并部分撤销被上诉人的复审决定,但是一审法院并没有针对被上诉人的该错误作出判决,反而将错就错,全盘驳回上诉人的一审诉讼请求。可见一审法院判定错误。
第五部分 关于一审法院的程序违法
依法行政、平等对待和以同一标准适用法律和对待行政相对人是行政主体应当遵循的准则。《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商标注册、管理和评审工作守则》第一条规定,……..保证行政执法的公正性……..;第二条规定,从事商标注册、管理和评审工作的国家和机关工作人员(以下简称商标工作人员)必须秉公执法……….。根据前述规定,被上诉人在审查商标是否符合注册条件时,应当秉持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而本案中,商标局已通过了第3702528号“中华鼎”的注册申请(申请时间2003年6月13号,该时间晚于本案引证商标的注册公告时间,其同为33类)。“中华鼎”商标也是文字商标,其与申请商标仅强调的对象不同,即前者后缀为“鼎”,后者后缀为“坊”。但是,被上诉人却通过了“中华鼎”的注册申请,却以与引证商标具有近似性为由驳回上诉人对“中华坊”的注册申请。既然,“中华鼎”已经被通过注册申请,那么根据行政行为的平等性以及适用标准的统一性原则,“中华坊”也应当通过申请。根据不同的结果可以看出,被上诉人在面对相同性质的事情时,针对不同的申请主体,采用不同的判断标准,其做法完全背离了行政行为的公平性和平等性原则,属于行政违法行为。被上诉人前后适用标准不一,违反行政执法的公平原则和平等性原则,而一审法院并未对此进行审理和评述,可见一审法院程序违法。
第六部分 关于个案审查原则与一审法院的错误
庭审中,一审法院及被上诉人曾提到个案审查原则。然而,首先,个案原则并非法定原则,一审法院主张个案原则缺乏法律依据。其次,被上诉人应当对商标审查遵循统一标准,既然其审查中没有认定“中华鼎”与引证商标近似,那么自然也不得认定申请商标与引证商标近似,一旦认定近似,即违背了同一性原则。如果以个案原则为由为其辩护,实际上就是对其随心所欲的行政行为的鼓励,那么法院对行政诉讼的审判还有什么意义?第三,所谓的“个案原则”损害依法行政的根基。依法行政的结果必然是同等条件同等对待,同等事项处理结果一样,如果确认个案原则合法,那么意味着任何行政机关都可以个案原则为由主张其随心所欲的行政行为合法,如此,依法行政的规定还有什么意义?
综上所述,一审法院将华表两侧的图形错误认定为汉字“中华”,又在该错误认定的基础上,将其认定为引证商标的显著部分,且适用了错误的比对方法,将申请商标和引证商标认定为近似,从而得出错误判决。一审判决应当被撤销。
以上代理意见请法院采纳。
此 致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代理人:四川君合律师事务所 卢宇 律师
2011年5月30日

❻ 如何界定商标法意义上的"商标使用行为

您好,
2013年修改的新《商标法》第四十八条对“商标的使用”作出规定:是指将商标用于商品、商品包装或者容器以及商品交易文书上,或者将商标用于广告宣传、展览以及其他商业活动中,用于识别商品来源的行为。
实践中判定商标意义上的使用,可从使用目的、使用方式两个方面来把握:
(一)在使用目的上,是用于“识别商品来源”。即通过使用商标,使他人了解该商品或服务来源于什么地方或者来源于什么企业,使他人知道该商品是由谁生产制造、该服务由谁提供的。识别商品来源,是商标最基本的功能。只有发挥了识别商品来源功能的使用,才能构成商标意义上的使用。使用某一标志时,若仅仅是介绍、叙述本商品的通用名称,或者直接表示该商品的质量、主要原料、功能、用途、重量、数量、产地及其他特点,不存在识别商品来源功能的,就不属商标意义上的使用。
(二)在使用方式上,包括但不限于商业活动中的以下表现形式:
(1)将商品商标使用在商品、商品包装或者容器上,包括带有商标的商品、商品包装、容器、标签、标牌、产品说明书、介绍手册、价目表等。
(2)将服务商标直接使用于服务场所,包括带有商标的服务介绍手册、服务场所招牌、店堂装饰、工作人员服饰、招贴、菜单、价目表、奖券、信笺以及其他与指定服务相关的用品等。
(3)将商标使用在相关商品交易文书上,包括商品销售合同(合同意向书、合同正式文本)、销售发票、发货单据、收款凭证、进出口报关单据等。
(4)将商标使用于和相关服务有联系的文件资料上,包括服务购买或提供合同(合同意向书、合同正式文本)、发票、收款凭证、维修维护证明等。
(5)将商标用于广告宣传中,包括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刊等媒体上做广告宣传,在店堂广告、户外广告、邮寄散发张贴的印刷宣传品等广告中使用,在商品服务促销活动中使用,等等。
(6)将商标用于展览中,包括展销摊位上使用,在参展证明上使用,在展览会上展示、提供、散发载有商标的商品、商品包装标签、商品照片、宣传资料等。
(7)将商标用于其他商业活动中,如通过赞助而在影视剧中出现其商标,通过赞助体育文化娱乐等活动而让公众知道其商标,举办招待酒会、记者会等活动而现场展示其商标,等等。

❼ 驰名商标保护依据哪些法律

以下条例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
第十三条 为相关公众所熟知的商标,持有人认为其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依照本法规定请求驰名商标保护。
就相同或者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摹仿或者翻译他人未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
就不相同或者不相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摹仿或者翻译他人已经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误导公众,致使该驰名商标注册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
第十四条 驰名商标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作为处理涉及商标案件需要认定的事实进行认定。认定驰名商标应当考虑下列因素:
(一)相关公众对该商标的知晓程度;
(二)该商标使用的持续时间;
(三)该商标的任何宣传工作的持续时间、程度和地理范围;
(四)该商标作为驰名商标受保护的记录;
(五)该商标驰名的其他因素。
在商标注册审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处商标违法案件过程中,当事人依照本法第十三条规定主张权利的,商标局根据审查、处理案件的需要,可以对商标驰名情况作出认定。
在商标争议处理过程中,当事人依照本法第十三条规定主张权利的,商标评审委员会根据处理案件的需要,可以对商标驰名情况作出认定。
在商标民事、行政案件审理过程中,当事人依照本法第十三条规定主张权利的,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的人民法院根据审理案件的需要,可以对商标驰名情况作出认定。
生产、经营者不得将“驰名商标”字样用于商品、商品包装或者容器上,或者用于广告宣传、展览以及其他商业活动中。
第四十五条 已经注册的商标,违反本法第十三条第二款和第三款、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一款、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规定的,自商标注册之日起五年内,在先权利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商标评审委员会宣告该注册商标无效。对恶意注册的,驰名商标所有人不受五年的时间限制。
商标评审委员会收到宣告注册商标无效的申请后,应当书面通知有关当事人,并限期提出答辩。商标评审委员会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十二个月内做出维持注册商标或者宣告注册商标无效的裁定,并书面通知当事人。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当事人对商标评审委员会的裁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商标裁定程序的对方当事人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商标评审委员会在依照前款规定对无效宣告请求进行审查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在先权利的确定必须以人民法院正在审理或者行政机关正在处理的另一案件的结果为依据的,可以中止审查。中止原因消除后,应当恢复审查程序。
第五十八条 将他人注册商标、未注册的驰名商标作为企业名称中的字号使用,误导公众,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处理。

❽ 注册成功的商标在其他类别上使用算侵权吗

你好,不侵权,除非是产品具有类似的情况,或者是驰名商标,希望能帮助到你,望采纳

❾ 我刚注册个商标失败,好像是说因为商标名是通用名称,这是怎么回事

小康为您解答:

在司法实践中,一个原本具有显著性的商标可能因种种原因而导致其显著性被削弱,使得原为有效的注册商标演变为商品通用名称。

在商品通用名称的认定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授权确权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条规定,诉争商标属于法定的商品名称或者约定俗成的商品名称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属于商标法第十一条第一款第(一)项所指的通用名称。依据法律规定或者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属于商品通用名称的,应当认定为通用名称。相关公众普遍认为某一名称能够指代一类商品的,应当认定为约定俗成的通用名称。被专业工具书、辞典等列为商品名称的,可以作为认定约定俗成的通用名称的参考。

根据司法解释的规定可以看出,商品的通用名称分为两种,法定的通用名称或约定俗成的通用名称。

约定俗成的通用名称的判断,一般应当以全国范围内相关公众的通常认识为判断标准。商评委下发的《关于第1509704号"优盘"商标争议裁定书》中,商评委以“众多同行业经营者以及消费者已经比较普遍地将'优盘'作为一种新型的计算机移动存储器的商品通用名称加以使用”为重要判断依据,认定"优盘"已成为其指定使用商品——计算机存储器的通用名称。

我国《商标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注册商标成为其核定使用的商品的通用名称的,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可以向商标局申请撤销该注册商标。因此,通用名称化之后的商标,有可能遭受类似“优盘”一样的被撤销的后果。

欢迎关注康信IP平台,为您提供全球知识产权一站式智能解决方案!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您!

❿ 姓名权的司法解释笔名,艺名,化名等属姓名权!国家那部法律规定的

这当然涉及到知识产权的内容,您可以在知识产权法的有关著作权(署名权)的部分找到相关规定.

热点内容
婚姻法那条最不合理 发布:2025-02-02 09:08:55 浏览:272
违反行政法规导致合同无效 发布:2025-02-02 09:08:22 浏览:482
广州市天河法院 发布:2025-02-02 08:55:03 浏览:363
工资随意更改劳动法怎么办 发布:2025-02-02 08:06:44 浏览:595
模范法官胡国运的妻子 发布:2025-02-02 07:59:34 浏览:234
贵阳有名离婚律师 发布:2025-02-02 07:43:16 浏览:515
有关禁毒的法律知识 发布:2025-02-02 07:28:50 浏览:350
香港律师资格考试 发布:2025-02-02 06:53:18 浏览:335
新民事诉讼法涉外基层法院 发布:2025-02-02 06:45:22 浏览:789
港府司法复核 发布:2025-02-02 06:25:04 浏览: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