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刑法
1. 有没有关于酷刑的古代诗句急,演讲要要!!~
康熙八年(1669)规定应该枷号的犯人所戴的枷重的七十斤,轻的六十斤,长三尺,宽二尺九寸,诏令内外问刑衙门,都要按刑部制作的式样执行,不得违例。各地的官员虽然大多能遵守规定,但有个别的酷吏又独出心裁,变化枷的花样。长洲县令彭某设立纸枷,就是用薄纸做成枷的摸样,他同时还制作了“纸半臂”,就是纸做的背心。对欠粮的人,彭某就命令给他戴上纸枷,穿上纸半臂,缚在衙门前示众。这种纸刑具虽然很轻,但彭某规定一点儿也不许损坏,否则要用其他酷刑严加处治。戴“枷”者必须终日呆站,纹丝不动,这种被约束的痛苦,比戴真正的木枷还难以忍受。古时的纸又薄又脆,纸枷和纸半臂都很难完好无损,因此被枷者常常在刚戴不一会儿就把它弄破了,于是接着被施以酷刑。当时,长洲百姓对这种做法十分痛恨,有个无名文士曾写诗一首,贴在县衙墙上,诗云:
长邑低区多瘠田,
经催粮长役纷然,
纸枷扯作白蝴蝶,
布裤染成红杜鹃,
日落生员敲凳上,
夜归皂隶闹门前。
人生有产须当卖,
一粒何曾到口边?
诗中第三四句写戴纸枷的人一不小心就会把纸枷扯碎,纸片飘飞,像翩翩起舞的白蝴蝶,但这样一来就难免受到重杖或夹棍的责罚,被打得皮开肉绽,鲜血把布裤染红。全诗倾诉了长洲百姓被逼交官粮而遭受刑责的痛苦,反映了古代吏治的残暴。从此诗可以看出,纸枷的残酷并不在纸枷本身,而在于附加的苛刻条件。彭某的暴行,激起了长洲百姓的强烈反对,从来,朝廷不得不把彭某罢官勘问,彭某不久便死于苏州花桥巷寓所。
2. 有关惩罚的诗句有哪些
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春秋·老聃《老子》七十三章。天网:天道之网。恢恢:形容非常广大。疏:指网眼稀疏。这两句大意是:主宰宇宙万物的天道之网广大无边,虽然它的网眼稀疏,但任何罪恶它都一点不会漏失。
②刑赏之本,在乎助善而惩罚。
唐·吴兢《贞观政要·刑法》。这两句大意是:惩罚与奖赏的根本,在于奖威人们作好事,惩处那些作恶事的人。此二句点出刑赏的本质同题是劝善惩怒。
③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德国哲学家 恩格斯
④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德国哲学家 天文学家 伊曼努尔·康德
⑤傲慢者的狂言妄语会招惹严重的惩罚。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 索福克勒斯
⑥自然界中没有奖赏和惩罚,只有因果报应。 关于惩罚的名言英国作家 瓦谢尔
⑦人每违背一次理智,就会受到理智的一次惩罚。英国政治学家、哲学家 托·霍布斯
⑧幸福不是奖赏,而是结果;苦难不是惩罚,而是报应。美国法学家,律师 英格索尔
⑨懒惰受到的惩罚不仅仅是自己的失败,还有别人的成功。法国小说家 朱尔·勒纳尔
⑩没有所谓命运这个东西,一切无非是考验、惩罚或补偿。 惩罚名言法国思想家 文学家 哲学家 伏尔泰
3. 历史上有哪些因诗词引发的冤案
那可太多了。清代的文字狱。
康熙、雍正、乾隆这爷儿三贡献最多。
要说历史上,《汉书》记载,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因《报孙会宗书》令“宣帝见而恶之”,而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判处杨恽腰斩。
曹魏末年,嵇康因写作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令权臣司马昭“闻而恶之”,而被斩于东市。
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六月,大臣崔浩因主持编纂的国史直书揭露了北魏统治者拓跋氏祖先的羞耻屈辱的历史,被北魏太武帝下令族诛,同时株连被杀的还有崔浩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和河东柳氏等北方大族,史称“国史之狱”。
宋代:宋代文字狱较多,诸如奏邸之狱、乌台诗案、同文馆之狱、车盖亭诗案、胡铨奏疏案、李光《小史》案、《江湖集》案等等,几乎尽人皆知。宋代的文字狱以宋高宗一朝最多,宋高宗时“察事之卒,布满京城,小渉讥议,即捕治,中以深文。据赵翼《廿二史札记》卷25《秦桧文字之祸》考述,不下20起。
明朝编辑
明太祖
案例
翰林编修高启作诗:“小犬隔墙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被腰斩。
朱元璋
御史张尚礼作诗:“梦中正得君王宠,却被黄鹂叫一声!”下狱死。
佥事陈养浩作诗:“城南有安妇,夜夜哭征夫”,被投入水中溺死。
兖州知府卢熊把“兖”错写成“衮”,被明太祖视为不敬,斩。
中书詹希原给太学写匾额,“门”字少最后一勾,被视为阻碍纳贤,斩。
僧人一初作诗:“见说炎州进翠衣,罗网一日遍东西”“新筑西园小草堂,热时无处可乘凉”被怀疑抨击明太祖刑法太苛,斩。
僧人来复作诗:“金盘苏合来殊域,...自惭无德颂陶唐”,“殊”字被视为“歹朱”并骂太祖“无德”,斩。
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作《谢增俸表》中有“作则垂宪”,“则”与“贼”同,被视为骂太祖起兵当过贼,斩。
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作《长寿表》中有“垂子孙而作则”,斩。
福州府学训导林伯璟作《贺冬表》中有“仪则天下”,斩。
桂林府学训导蒋质作《正旦贺表》中有“建中作则”,斩。
常州府学训导蒋镇作《正旦贺表》中有“睿性生智”,“生”与“僧”同,被视为骂太祖当过和尚,斩。
澧州学正孟清作《贺冬表》中有“圣德作则”,斩。
怀庆府学训导吕睿作《谢赐马表》中有“遥瞻帝扉”,被视为“帝非”,斩。
祥符县教谕贾翥作《正旦贺表》中有“取法象魏”,斩。
台州训导林云作《谢东宫赐宴笺》中有“体乾法坤,藻饰太平”,“法坤”与“发髡”同,“藻饰”与“早失”同,斩。
德安府学训导吴宪作《贺立太孙表》中有“天下有道”,“道”与“盗”同,斩。
处州府学教授苏伯衡,作表笺误,下吏死。(《明史-苏伯衡传》卷285)
杭州教授徐一夔贺表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太祖大怒,斩。
清朝:康熙:明史案、黄培诗案、朱方旦案、《南山集》案
雍正:年羹尧案、谢济世案、陆生楠案、吕留良案、屈大均案、“清风不识字”案、“维民所止”案
乾隆:王锡侯《字贯》案、徐述夔《一柱楼诗集》案、“古稀罪”案等。
就不一一细说了。有兴趣网络吧
4. 关于法律的古诗词
1、《石鼓》 宋 : 苏轼
扫除诗书诵法律,投弃俎豆陈鞭杻。
2、《戏子由》宋 : 苏轼
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意在说明只有精通法律才能辅佐皇帝治理国家。】
3、《秋怀》宋 : 陆游
兴怀徒寄广武叹,薄福不挂云台名。颔须白尽愈落寞,始读法律亲笞榜。
【所谓“亲笞榜”并不是说他充当了司法官吏,而是说他关心和注意观察南宋时期的司法状况,表达了陆游关注热点的转变。但使他失望的是,南宋时期随着政治日渐腐败,司法状况也一直下滑,以致出现了他诗中描写的“讼氓满庭闹如市,吏牍围坐高于城”的现象。】
4、《送傅宏著作归觐待观城阙》 宋 : 苏辙
胶西前辈郑康成,千载遗风及后生。旧学诗书儒术富,兼通法律吏能精。
【苏辙赞美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所开创的说经解律一代学风加惠“后生”,也反映了当时读书读律、既崇儒术亦申律学的时代特点。郑玄不仅说经,而且引经解律,使律学附庸于经学。一时之间,通经解律成为士人向往的学风,也是东汉律学的一大特点,其影响及于魏晋。】
5、《次韵子瞻见寄》宋 : 苏辙
闭门却扫谁与语,昼梦时作钧天游。自従四方多法律,深山更深逃无术。
【自从四方多法律,深山更深逃无术”意在讥讽王安石变法时加强立法,使得社会受到法律的控制,即使深山更深,也无所逃于法律的束缚。】
6、《新作南门》 宋: 苏辙
我家读书自我翁,耻言法律羞丘戎。中年出入黄门中,智巧不足称愚忠,虽云寡过亦无功。
7、《送师道弟守德庆》 宋 : 陈宓
得暇诗书休释手,先公法律自治身。【表现了诗书时刻在手的儒家本色,也阐述了在以法治世、治人之前先要治身,即以法律约束自身行为的法理念,表达了对法律的尊重和内心的自省。】
8、《咏史上·宣帝》 宋 : 陈普
不将法律作春秋,安得河南数国囚。莫道汉家杂王霸,十分商鞅半分周。
【诗中前二句盛赞宋朝以法治世曾经起到的积极作用;后二句借咏史抒怀,进一步表达他对以法治国的肯定。同时也是对南宋末期法纪败坏、国将不国的抨击。】
9、《和郑闳中仙居十一首》宋: 陈襄
我爱仙居好,公馀日在房。忧民极反覆,责已未周详。法律行随手,诗书坐满箱。老来须向学,多病喜平康。
【表明了陈襄治学涉猎的广泛,而且法律之书和诗书一样同在左右不离,这在他的施政实绩中,也得到了确切的证明。】
10、《长歌行》宋:梅尧臣
富贵拘法律,贫贱畏笞榜。生既若此苦,死当一切平。
【描述了北宋时期运用法律控制社会的情景,富贵之家也要受到法律的约束,不得妄为;至于贫贱之家,也应畏惧法律的制裁,即所谓“笞榜”,而不敢为非。表达了宋初以来运用法律控制社会所取得的效果,也显示了梅尧臣重视法律的法观念。】
11、《送何济川学士知汉州》宋 : 梅尧臣
疾苦无不求,前人唯法律。昼锦荣既浮,康民美方溢。真为丈夫志,岂是名过实。
12、《商鞅》宋 : 王安石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表达了对于商鞅变法成功的总结,和对于商鞅这个历史人物的肯定。王安石认为诚信不仅是治民之要,也是法律的价值所在。商鞅变法的成功,就在于“法必信,令必行”,充分发挥法的功用,这也正是王安石从变法失败中深深感悟到的。】
13、《次韵黄簿》宋 : 陈造
先生不著惠文冠,须信论才当价难。法律剡章真未尽,盍言粹学辈豪韩。
14、《送师道弟守德庆》宋:陈宓
得暇诗书休释手,先公法律自治身。
【既表现了诗书时刻在手的儒家本色,也阐述了在以法治世、治人之前先要治身,即以法律约束自身行为的法理念,表达了对法律的尊重和内心的自省。】
5. 求几个古代关于法制的诗句
西周
亲亲尊尊行五礼,(亲其所亲,尊其所尊;五礼:吉凶礼宾嘉)
质牛剂器贷傅别。(买卖:牛、奴隶称为质,器具等称为剂;借贷关系:傅别)
六礼七出三不去,(婚姻六礼;休妻制度)
立嫡以长不以贤。(嫡长子继承制)
听讼断狱表刑礼,(民刑区分;德主刑辅,出礼入刑,相为表里)
辞色气耳目真伪。(五听)
官来伙反内惟过,(五过)
群臣官吏刺国人。(司法三刺)
春秋战国
郑铸刑书晋铸鼎,(名称不同,也有先后,但都在鼎上铸)
邓析私杀用竹刑。(邓析私写竹刑,被王杀之,但用其竹刑,讽刺)
盗贼网捕魏杂具,(魏国李悝做法经六章)
商鞅律改法治秦。(秦改法为律,有内涵)
轻罪重刑法经论,(重刑原则)
六禁杂典具总则。(六禁规定在“杂”章;“具”为总则,具其加减)
强秦励耕军功奖,(井田制、军功等制度强国)
废卿郡县奸诬连。(削弱地方权力,建立县亭制,诬告反坐,株连制度)
汉
上请恤刑相首匿,(上请制度;亲亲得相首匿:汉宣帝)
缇萦上文废肉刑。(文:指汉文帝;废肉刑是“虽有减刑之名,却有杀戮之实”)
春秋决狱心定罪,(春秋决狱的宗旨是:以心定罪)
秋冬行刑应天人。(秋东时节,天地肃杀,好日子,以后就有了“秋审”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魏八议,(曹魏)
南陈北魏官当始。(官当在两个地方开始:南朝陈国和北朝魏国,不是三国的曹魏)
齐重罪,(重罪十条)
晋齐五服以制罪。(晋律北齐,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相犯者远近高低各不同)
北魏死刑需复奏,(死刑复核)
南北宣布废宫刑。(法律宣布废,但后世还有)
北魏胡刑鞭与杖,(胡人之刑:鞭与杖)
齐律启后又承前。(齐律地位很高,但说隋律有承前启后也是正确的)
隋
隋文炀帝开皇律,
莫要十罪要十恶。
商周黥劓剕宫辟,(旧五刑)
更得笞杖徒流死。(新五刑)
唐
高祖建唐显武德,(唐高祖夺天下,作《武德律》)
贞观作律加役流。(贞观之治)
永徽高宗唐疏议,(高宗年代作永微疏议,史称唐疏议,)
刑统汇编政六典。(刑法汇编;行政法典)
公罪私罪吏忧喜,(公罪轻私罪重,官吏两为难)
未举自首揭自新。(自首和自新的界限)
类推以明举轻重,(诸断罪而无正条,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明轻,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
赃杀保辜化外人。(六赃;六杀;保辜;化外人)
宋
编敕破律宋刑统,(皇权当道,一人说了算)
折杖配役常凌迟。(但《宋刑统》没有正式规定“凌迟”)
契约细分买典借,(商事发达)
室女分承准妻离。(女人地位提高:在室女可以继承;妻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提出离婚)
翻异别勘另审诉,(注意操作方式)
证据勘验原被举。(讲究证据调查;举证责任明确)
南宋庆元凌迟定,(凌迟源于五代西辽)
立命继子与绝女。(夫亡而妻在,立继从妻,称立继,夫妻俱亡,立继从其尊长,称命继;女子和继子有继承权,但分在室女和出嫁女时候各人继承比例不同)
明
明刑弼教朱大诰,(大诰只在朱元璋时代用,明刑弼教是对刑罚理学角度另一种解释)
大明会典学六唐。(行政法)
重轻两极卫廷杖,(标榜新意,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卫”是间谍;廷杖让老臣颜面何存?
借口奸党充军刑。(奸党:是为皇帝任意杀戮功臣提供法律依据;充军是流刑以外增加)
清
大清律例集大成,(封建法律的大成者)
事成条则例统称。(法律形式:事例、成例、条例、则例)
大清会典仿明政,(行政法)
文字无狱类大逆。(虽无“文字罪”,但将其视为“大逆”)
晚清
现行刑律渡新律,(清楚哪个是过度性的)
首创商律和民草。
司法行政始离异,
钦定宪纲挽残局。
民国
临时约法史宪件,(第一个宪法性文件)
天坛宪草限袁贼。(孙文限制袁世凯的法律手段:共和制)
奈何约法复辟帝,(袁世凯也作约法扫除障碍)
贿选宪法正式行。(曹琨贿赂当选,正式实行宪法)
明清会审制度
(明)
重案朝审五大宦,
九卿圆审翻供皇
(清)
京师热,笞杖快决好空牢,(笞杖等轻刑集中复核,能放则放)
清秋爽,斩绞监侯死复审,(地方上报死刑(斩绞监侯)的复审)
霜降朝,刑部嫌重附京侯。(1、刑部判决重的;2京师附近斩绞监侯的复审)
6. 写法治的古诗有哪些
干戈取之刑法治,举事夸淫惟快意。——苏籀
7. 关于法律的古诗
1、《长歌行》宋代梅尧臣
富贵拘法律,贫贱畏笞榜。生既若此苦,死当一切平。
白话译文:
富贵不应该拘束法律,贫贱的人,也不需要畏惧法律。
人生下来就是这样的痛哭,死去也应该一样的安静平和。
2、《秋怀》宋代陆游
颔须白尽愈落寞,始读法律亲笞榜。讼氓满庭闹如市,吏牍围坐高于城。
白话译文:
胡子头发已经全部发白,才开始发觉自己落寞孤独,开始研读法律为自己伸张正义。
诉讼的流氓在法庭上吵闹像在市场一样,小吏的案牍堆积在座位上跟城墙一样高。
3、《寄卢仝》唐代韩愈
先生事业不可量,惟用法律自绳己。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抱遗经穷终始。
白话译文
先生的事业没有办法丈量,只能由法律来约束自己。这个案件已经经过了春秋三代,却依然被放在高阁之上,自己一个人抱着遗留的经书,重新开始诉讼。
4、《自尤》宋代苏洵
此虽法律所无奈,尚可仰首披苍旻。天高鬼神不可信,后世有耳犹或闻。
白话译文
这就是法律的无奈了,我依然可以抬头问苍天为什么会这样。天这么高,鬼神没有办法相信,但是后世的人们一定还是会听闻我们现在听见的话。
5、《和郑闳中仙居十一首》宋代陈襄
我爱仙居好,公馀日在房。忧民极反覆,责已未周详。
白话译文:
我爱仙居好,你多天在房。忧虑百姓极其反复无常,责备自己没有周详。
法律行为随手,《诗》、《书》坐满箱子。老来要去学,多病喜平康。
6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出处:《出师表》汉·诸葛亮
译文: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应当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7 褚先生曰:地形险阻,所以为固也;兵革刑法,所以为治也。犹未足恃也。夫先王以仁义为本,而以固塞文法为枝叶,岂不然哉!
出处:《陈涉世家》汉·司马迁
译文:褚先生(褚少孙)说:“地形险阻,是便于用来固守的;武器装备和法制规章,是便于统治国家的。但这些还不是最可靠的。先王以仁义道德作为治国的根本,而把巩固边塞制定法律条文看成枝叶,难道不是这样吗?”
8. 有关惩罚的诗句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春秋·老聃《老子》七十三章。天网:天道之网。恢恢:形容非常广大。疏:指网眼稀疏。这两句大意是:主宰宇宙万物的天道之网广大无边,虽然它的网眼稀疏,但任何罪恶它都一点不会漏失。~意谓天道公平,任何犯罪作恶,都要受到天的惩罚;现多写作“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用以形容作恶多端的坏人,不管他多么奸诈和狡猾,显赫和不可一世,到头来都难逃人民的法网和正义的惩罚。
又称老聃、李耳,我国古代春秋后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 《老子》
刑赏之本,在乎助善而惩罚。 惩罚名言
唐·吴兢《贞观政要·刑法》。这两句大意是:惩罚与奖赏的根本,在于奖威人们作好事,惩处那些作恶事的人。此二句点出刑赏的本质同题是劝善惩怒。因为“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见荀悦《申鉴·政体》).而“赏厚可令廉士动心,罚重可令凶人丧魄”(韩愈《论淮西事宜状》).因而必须注重刑赏。
唐代史学家 吴兢 《贞观政要·刑法》
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德国哲学家 恩格斯
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德国哲学家 天文学家 伊曼努尔·康德
傲慢者的狂言妄语会招惹严重的惩罚。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 索福克勒斯
自然界中没有奖赏和惩罚,只有因果报应。 关于惩罚的名言英国作家 瓦谢尔
人每违背一次理智,就会受到理智的一次惩罚。英国政治学家、哲学家 托·霍布斯
幸福不是奖赏,而是结果;苦难不是惩罚,而是报应。美国法学家,律师 英格索尔
懒惰受到的惩罚不仅仅是自己的失败,还有别人的成功。法国小说家 朱尔·勒纳尔
没有所谓命运这个东西,一切无非是考验、惩罚或补偿。 惩罚名言法国思想家 文学家 哲学家 伏尔泰
宽恕,对于一个自知犯错的人来说,是一种最大的惩罚。武侠小说家 古龙 《游侠录》
对于丑女人,细看是一种残忍,除非她是坏人,你要惩罚她。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 钱钟书 《围城》
如果无序是你必须遵守的法则,你就会因谋求秩序而受到惩罚。法国诗人 瓦雷里
因为我对权威的轻蔑,所以命运惩罚我,使我自己竟也成了权威。 关于惩罚的名言美籍德国犹太裔,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
我宁可坚持正确的东西而得不到丝毫谢忱,也不愿意不受惩罚地去犯任何错误。古罗马作家 大加图
我这个不孝之子,背弃父母,不尽天职,老天就这么快惩罚我了,真是天公地道英国作家 丹尼尔·笛福 《鲁滨逊漂流记》
躯体是对灵魂的折磨;它是地狱,是命运,是负担,是粗壮的锁链,也是难忍的惩罚。帕拉达斯
心里仍然保持犯罪的意识,但兑掉了惩罚的暗暗得意,不管多么微弱,总是十分甜蜜的。惩罚名言法国小说家、戏剧家 杜伽尔
如果一个人受到侮辱损害而又没有力量对罪人直接施行惩罚,这实在是一件痛苦不堪的事。英国小说家,剧作家,散文家 毛姆
不能搞平均主义,平均主义惩罚表现好的,鼓励表现差的,得来的只是一支坏的职工队伍。史蒂格
虚荣是母亲,做作是女儿;虚荣是罪恶,做作是惩罚。前者可谓自爱之根,后者可谓自爱之果。英国政治家 哈利法克斯
疼痛并不是惩罚,活着也不是奖赏。同理,死亡也不是失败。这都是人生的必然,你只有安然接受,寻找出暗淡中的色彩,并长久地保持美丽的荧光。 关于惩罚的名言中国当代女作家 毕淑敏
用语言、事物表扬,用警告、训斥、惩罚及对特殊的个别的过错采用体罚,以有教益的惩罚制度,即“持以坦白的态度,出以诚恳的目的”,使儿童理解这样做是对他有好处的,正如吃苦药治病一样。捷克教育家 夸美纽斯
人生三件事:学会关门、学会计算、学会放弃。学说三句话:算了!不要紧!会过去的!学会三乐: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学会三不要: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来惩罚别人;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人生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海派清口创始人 周立波 《壹周立波秀》
最近一段时间,媒体、专家、民众都在呼吁讲真话,并坦承讲真话的不易,这就很耐人寻味。真话的反面,不仅有假话,还有大量的空话、套话与为自己利益脱口而出的奉承话。大家之所以不说真话,是怕有人不爱听,对自己不利,归根结底,是“利”字在作怪。曾经以为,长江后浪推前浪,年轻人会改变一切,可突然发现,在现实的压力下,现在的弟弟妹妹也能很自然地使用这套话语。一想也没办法,爷爷爸爸都这样,你能指望孩子们脱胎换骨吗?毕竟还要相信遗传。而实际上,并不是大家不知道真话是什么,可长此以往,常识也就在人群中退避三舍了。记得到《新闻1+1》之后,有人采访我:“做一个新闻评论员,最重要的是不是要特有思想?”我乐了,“思想并不是最重要的,它就像真理一样简单,并没有多到满地都是的地步,好的思想也如此,做一个新闻评论员,最重要的是敏锐、勇气和方向感。缺了这三样,你毫无价值;而这三样,我想都与常识有关。我们需要的,并不是努力地去发明常识,而是捍卫常识。”1+1=2,这多简单。没压力的情况下,谁都知道,但环境稍有改变,1+1=3会得到好处,都不要说坚持1+1=2者会受惩罚,仅仅是有利可图,就会在一瞬间,让相当多的人脸不红心不跳地脱口而出“1+1=3”。
9. 古代有种刑罚,能让女囚犯感到羞愧,如今却成了年轻人的潮流,是什么呢
古诗中提到:赏厚可令廉士动心,罚重可令凶人丧魄。任何政权的建立,都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做底气,否则很有可能中央集权的稳定性,就会被毫无规则的社会所吞噬。而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历史上关于刑法的概念就已经慢慢系统了下来。
但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却比较喜欢纹身。也有很多喜欢纹身的男男女女们,可能还会考虑在额头方面烙一个小梅花。其实这对于古代人来说,是完全接受不了的事情。古代人比较讲究完整性,如果面部出现了一些“污点”,就会觉得自己已经不再美了,心理受到的打击是非常严重的。
10. 关于法律的诗
1、和郑闳中仙居十一首
我爱仙居好,公馀日在房。
忧民极反覆,责已未周详。
法律行随手,诗书坐满箱。
老来须向学,多病喜平康。
2、赠督师曹将军
泰阶煌煌色已齐,祥飙为扫蚩尤旗。
幅员浩荡春台熙,不遗桴鼓惊锄犁。
羽林宿卫环三陲,居安节虑忘战危。
整暇自许忘其机,司马八法律以规。
3、咏史上·宣帝
不将法律作春秋,安得河南数国囚。
莫道汉家杂王霸,十分商鞅半分周。
4、秋怀
[宋]陆游
少时本愿守坟墓,读书射猎毕此生。
断蓬遇风不自觉,偶入戎幙从西征。
朝看十万阅武罢,暮驰三百巡边行。
马蹄度陇雹声急,士甲照日波光明。
兴怀徒寄广武叹,薄福不挂云台名。
颔须白尽愈落寞,始读法律亲笞榜。
5、次韵子瞻见寄
[宋]苏辙
我将西归老故丘,长江欲济无行舟。
宦游已如马受轭,衰病拟学龟藏头。
三年学舍百不与,糜费廪粟常惭羞。
矫时自信力不足,従政敢谓学已优。
闭门却扫谁与语,昼梦时作钧天游。
自従四方多法律,深山更深逃无术。
(10)古诗的刑法扩展阅读:
1.法律需要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没有任何行为比起法官的徇私枉法对一个社会更为有害的了.司法的腐败,既使是局部腐败,也是对正义的源头活水的玷污.司法独立是司法公正的大前提.每一个人都不可以成为自己事务的法官.在由意志而不是由法律行使统治的地方没有正义可言.程序决定了法治与恣意人治之间的基本区别.——【美】道格拉斯
2.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德】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