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关于外国民商法的论文

关于外国民商法的论文

发布时间: 2022-03-03 22:24:19

㈠ 李秀清的主要著作

论文有:“新中国移植苏联民法模式考”(《中国社会科学》2002. 5);
“中国近代民商法的嚆失”(《法商研究》2001. 6);
“近代中国联邦制的理论与实践”(《环球法律评论》2001年冬季号);
“梁启超宪草与民国初期宪政模式的选择”(《现代法学》2001. 6);
“新中国婚姻法的成长与苏联模式的影响”(《法律科学》2002. 4);
“试论苏联经济法理论对中国的影响”(《政治与法律》2002.3);
“20世纪前期民法新潮流与《中华民国民法》”(《政法论坛》2002.1);
“新中国刑事立法移植苏联模式考”(《法学评论》2002.6);
“法律移植与中国刑法的近代化”(《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 3);
“民国时期移植外国商事立法论略”(《法学论坛》2002.2);
“《撒里克法典》若干问题之探析”(《比较法研究》2005.1), 等等
著作有:《日耳曼法研究》(独著,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外国法与中国法》(两人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法律格言的精神》(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外国民商法导论》(第二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外国法制史》(第二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民国法学论文精粹》(6卷,第二主编,法律出版社2002至2004年版);
《新中国民法典草案总览》(3卷,编者,法律出版社2003版);
《清国行政法》(点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比较法律哲学》(点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等等

㈡ 首先由关于外国民商法的论文,然后再进行1000字左右的评论

B兄你是个2男,不解释,跟我1000分

㈢ 跪求 中国民商法与外国民商法比较的论文 800字 急急急 跪求 谢谢了

一般在网上就能看到

㈣ 芮沐的相关著作

《民法法律行为理论之全部》是芮先生撮取法德民法之精粹,以旧中国民法总则编和债编为标的,从事理论构建和阐释的一部力作。该书起草于抗日战争之前,完成于抗战时期,曾经作为芮先生在西南联合大学时施教的教材。一些著名的法学者,如大陆地区的汤宗舜、郭寿康、陈光中、林欣等教授,台湾地区的李模教授,都曾经从中汲取教益。该书于1948年10月由北京典狱出版社正式出版。2003年11月,这部著作作为《二十世纪中华法学文丛》之一种,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重新出版,以嘉惠学子。
《法学比较方法论及案例》英文著作,北京大学出版,1948年
《中国司法解释例及其方法论与英美法及欧洲大陆法相应制度的比较》(英文论文),1948年,北京大学法学院刊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事立法的发展情况》新华月报转载,1955年
《全行业公私合营及资本家所有权的讨论》载《政法研究》,1957年
《新中国十年来婚姻家庭关系的发展》载《政法研究》,1957年
《外国民商法》,(教材),北京大学法律系出版,1962年
《经济法和国际经济法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学研究》,198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立法的新发展》英文著作,载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跨国杂志》1983年
《关于国际经济法的几个问题》载“中国法学论文集”,法律出版社出版,1984,兼载北京大学《国外法学》1983年第一期
《国际经济法概论》“国际经济合作与现代经营管理参考资料”,石油工业部基建局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出版,1983年
《关于我国经济法的概念、体系和内容》,载中国法制报,1984年2月
《经济法讲义》法学教材,法律出版社出版,1984年
《国外经济法发展概况》经济和经济立法问题讲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出版,1984年
《对外开放与涉外经济立法》载香港“经济与法律”创刊号,1985年
《中国法的概念与世界其它法律体系中的法的概念的对比》英文著作,载香港“经济与法律”1985年
《国际法的未来与世界经济秩序》1984,英文著作,载《国际公法与未来世界秩序》,美国洛特曼出版公司出版,1987年
《国际经济法》经济法电视系列讲座,1987年6月
《新中国经济立法和某些政策问题》英文著作,美国乔治亚大学拉斯克中心出版,1988年
《积极开展国际经济法的研究》载“中国国际法年刊”法律出版社,1989年
《为和平和发展服务的中国新时期涉外经济法》北京世界法律大会上的报告,1990年4月22-27日
《中国涉外经济法》(主编),英文著作,美国华盛顿国际法研究所出版,1988年
《中国的冲突法和英国法中Forumnonconveniens的管辖权问题》,1993年,香港大学刊印
《国际经济条约公约集成》,1994年,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
《国际经济条约公约集成(补编)》,1996年,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
《国企改革中的几个法律问题》,载1995.9.15法制日报

㈤ 李拥军的主要论文

1、《试论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改革》(与刘艺工合著),载《科学、经济、社会》1997年第3期。
2、《关于人民陪审制度难以执行根源的探讨》(与刘艺工合著),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诉讼法》卷1998年第6期转载。
3、《从辛普森案透析美国的诉讼机制》,(与刘艺工合著),载《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4、《试论英国商法的演变、主要特征及发展趋势》(与刘艺工合著),载《兰州商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5、《试论现代欧美商法的发展趋势》(与刘艺工合著),载《经济与法》1999年第2期
6、《从民族思维模式解析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差异》,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7、《从美国的陪审制度看司法公正》,载何勤华主编:《20世纪外国司法制度的变革》,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8、《从“人可非人”到“非人可人”:民事主体制度与理念的历史变迁》,载何勤华主编:《20世纪外国民商法的变革》,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9、《司法仪式与法律信仰主义文化的建构》,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6期。
10、《阴阳与因果:从民族思维模式对中西法律文化的一种解析》,载《美中法律评论》2004年12号(总第1卷、总第1期)
11、《法学家之死与法律信仰》,载《人民法院报》2002年9月30日法治时代版;《清风苑》2004年第6期转载。
12、《建构良法要尊重人性的逻辑》,载《检察日报》2003年7月30日法辩版。
13、《“春秋决狱”的现代司法价值》,载《人民法院报》2003年9月22日法治时代版。
14、《由武松杀嫂而引发的思考》,载《人民法院报》2003年12月1日法治时代版。
15、《鸣权利民,言法兴邦——记吉林大学法学院张文显教授》,载《人民法院报》2004年1月7日法治时代版。
16、《司法仪式的文化意蕴》,载《人民法院报》2004年3月31日法治时代版。
17、《口号的变迁》,载《深圳法制报》2004年3月6日法律服务版。
18、《定分止争》,载《深圳法制报》2004年3月26日法律服务版。
19、《磨坊主告倒国王》,载《深圳法制报》2004年4月1日。
20、《国富民强的法宝》,载《深圳法制报》2004年4月6日。
21、《愚公新说》,载《深圳法制报》2004年4月13日。
22、《形式正义》,载《深圳法制报》2004年4月21日。
23、《重刑未必灵验》,载《深圳法制报》2004年5月14日。
24、《法律主体的变迁》,载《深圳法制报》2004年5月17日。
25、《社会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法的第一属性》(与叶美红合写),载《经济视角》2004年第2期。
26、《民情:美国民主与法制的土壤——《论美国的民主》读后》,载《中西法律传统》第4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7、《“法治、宪政与人权”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与侯学宾合写),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1期。
28、《从“人可非人”到“非人可人”:民事主体制度与理念的历史变迁——对法律“人”的一种解析》,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卷》2005年第7期“热点推荐”栏目全文转载;
29、《论市民社会的权利——对个人、社会、国家权利关系的一种解析》,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30、《论权利的生成》,载《学术研究》2005年第8期。
31、《权利研究与中国劳动法观念的更新》,载《当代法学》2005年第5期。
32、《论人类的权利》,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1期。(与侯学宾合写)
33、《中国古代自然法中的人权思想》,载《人民法院报》2005年12月12日法治时代B2版
34、《银行的VIP是对谁的VIP》,载《人民法院报》2005年9月28日理论与实践版
35、《西方性犯罪的立法的特点》,载《人民法院报》2005年10月21日海外法域B4版
36、《抓好软硬件建设,建设一流研究基地》,载《社会科学报》2005年7月21 日高校观察版(与黄文艺教授合写)。

㈥ 英美法系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的内容简介

对本书主题的详细诠释,在本书所收录的各篇论文以及论点精粹中都已专经有了充分详属细的展示,故笔者对此不再赘述。本书的编辑,一如本研究会学术丛书的前八辑《法的移植与法的本土化》、《20世纪外国经济法的前沿》、《20世纪外国司法制度的变革》、《20世纪外国民商法的变革》、《20世纪西方宪政的发展及其变革》、《20世纪外国刑事法律制度的变革》、《多元的法律文化》、《混合的法律文化》(均由法律出版社于2001年至2008年各年出版)的惯例,分主题论文、专题论文、论点精粹和附录等部分。

㈦ 云南建投陈兴华简介

摘要 你好哦亲。

㈧ 李燕的学术成果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中“新型高效生物杀菌剂研发”项目,课题编号:2017YFD0201106,植物微生态制剂的研制与应用,2017.07-2020.12,课题主持人,正在进行。

所属院校: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下设植物病理学系、昆虫学系2个系,覆盖植物保护1个本科专业,拥有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植物检疫与农业生态健康3个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


(8)关于外国民商法的论文扩展阅读:

获奖记录:

1、植物微生态制剂的研制与应用,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2011年。主要完成人(获奖者):王琦,蔡元呈,李燕,郭喜红,赵中华,杨普云,梅汝鸿,杨合同,李建生,蔡宜东,李伟,田涛,温学标,韩丽洁,梅宁,赵兼全,周慧玲,付学池,赵丽萍,梁华荣。

2、葡萄重要病害发生机理和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4年。主要完成人:李兴红,燕继晔,徐海英,王忠跃,李燕,王国珍,张玮,张国军,宋雅琴,周莹,黄金宝,严红,魏艳敏,刘梅,乔广行。

3、植物酚类化合物衍生物通过双组份信号转导和Rsm系统抑制Dickeya dadantii三型分泌系统,第十三届北京青年优秀科技论文评选一等奖,2016年。主要完成人:李燕。

㈨ 法学研究生三年应该如何度过过来人给个建议吧。感激不尽。

一个学长的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学法十年
自1998年入河南大学成为一名法科生,我习法已整整十载。从还充满好奇的 “小青年”,到已近而立之年;从一名中学生,到现在的硕士研究生;从对法的近乎无知,到后来的系统研习;从走出河大园,到再次步入明伦街85号,我人生的十年过去了----也许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十年。十年了,每忆往昔,总不免感慨颇多;十年了,该有一个总结了。
真的好感谢老师们给的机会和教诲----正是这份机会和教诲,使我十年中的最后一年幸运地获得了无比丰富的意义,阻止了我因多年来的碌碌无为而欲对自己的痛骂。就读研究生的第一年,是我人生思考最多和认识提高最快的一年,就专业来说,尤其如此。小学生只学习知识和生活的基础,中学生则仅仅是建立了对事物 “对或错”的简单二元判断(这或许与他们平时的考试训练有关----题答对了就得分,否则就不得分),即使大学本科生也不过是借助于概念、命题较为系统的掌握了一门知识框架----他们掌握的概念、原则、命题往往是没有语境的,生硬、孤立、抽象、形式化而又程式化,这种知识框架充其量只是“教科书”的知识体系。依赖教科书,每天看得也是教科书,甚至把专业学习理解成是对教科书的掌握----教科书掌握住了,专业就学成了,到工作岗位上就可以大展宏图了。他们认为教科书,尤其是知名教授编著的教科书,讲得就是对的----顶多有一点对“来自其他学者或任课教师的批评”的认可;他们也同样迷信老师,认为老师讲的也都是对的,殊不知,老师讲的仅是他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东西,结果他们往往欠缺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也无法形成独立思考和独立学习的习惯和素养。他们还没有意识到:事物是复杂的,有时无法通过下确切定义的方法来理解;事物有许多侧面,掌握这些不同的侧面也许就是对事物的正确理解;非要下个定义,看似准确,实则谬误。结果,他们不知不觉养成了一种“概念+特征”式的学习方法----或许,从许多学生递交的论文中“概念+特征+作用+历史+意义”的套路和将近80%的篇幅占有量就可以发现这一点。不幸的是,我曾经就是“他们”的一员;但幸运的是,通过任瑞兴老师的指导和一年来的学习和思悟,自己意识到了这些,并着力进行了矫正。
一、一年来的收获
第一年的收获之一是,补充了法哲学和法律史知识。法理学其实无非是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把各部门法的共性东西抽出,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成一个合理的体系,并成为各部门法均可以找到指导原理的基础学科,但这还是从法律自身认识出发去解释法律关系和法律问题。而法哲学是一种用外在于法的哲学视角和高度来审视法,给我们提供了更广泛的遐想空间和参照系,并带来了抽象的概括能力和勇于探求深度的决心及习惯。立法规定的是条文,课堂学的是规范,而我们却要理解法的精神----法哲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通过对法进行哲学分析进而找到法之精神的方法。研究法,不仅需要共时性的思维还需要历时性思维,去比较不同概念、原则、制度,发现现象背后的本质,找出一定的规律,进而获取对问题的通透理解,提出有价值的观点,丰富对法的认识,所以,法律史知识很重要。并且,法律史学习中强烈的史料意识,对提高我们的资料收集能力、训练掌握较好的整理方法和获取较多的研究资料和相关信息都大有帮助。
收获之二是,确立了明确的学术兴趣和方向----民法法典化。法典化相关理论可谓是最为宏观且最具哲学思维和高度的民法理论,就中国的语境而言,它还是立法和民法理论界现在和今后一段时间关注的中心点。法典理论提纲挈领式的高度,使我们可以去俯视鸟瞰民法体系的整体面貌,明晰各具体制度的功能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进而获取对民法的体系化认知,领略民法作为私法之理念和精神。法典化程度是一个社会法律制度是否成熟的标志。中国正式的民法法典化从1998年(民法起草小组的成立)就开始启动工作。当下的法典论战持续激烈,从“绑联”、“现实”、“浪漫”三种思路,到“梁慧星版”、“ 王利明版”、“徐国栋版---《绿色民法典》” 三个学者建议稿;从“物文主义”、“旧人文主义”、“ 新人文主义”三种精神,到“法国”、“德国”、“国产” 三个模式;从“九编”、“七编”、“五编” 等编数设计,到“人格权”、“知识产权”、“侵权责任法” 等内容的位置安排,等等。以往的经验证明:论战越激烈,民法典越先进;分歧越多,法典越科学。在民法典的制定过程中出现的这种争吵,真可谓是我国法学界的一大盛事,也是难能可贵的一种法学上的进步。不管未来的民法典有多少“徐国栋成分”,我觉得我们都应该感谢他所荡起的“学术涟漪”、善意的“鄙视”和理性而又歇斯底里般的“叫嚣”。自己原本就比较关注法典化问题,又受到魏磊杰师弟的启发,所以我现在的研究路向首先选择了法典理论,而且我觉得作为民法方向的研究生应当置身、跟进和融入到民法法典化----目前最主流也最富时代意义的民法理论潮流中。
收获之三是,从“学习英语”到“利用英语”思想意识的转变。这个假期,有幸跟着魏磊杰翻译了篇文章,并荣幸能得到了魏磊杰的充分肯定。这是我第一次去系统的翻译一篇文章,英语算不上好,再加上专业英语知识的欠缺,说真的,自己最初的心态可谓是如履薄冰,生怕有负所托。但经过一个月以来的尝试,我感觉到:外文的译介实属不易,然大胆去做,“则难者亦易乎”!外文的译介对我来说是一种新鲜的工作,其实也是一种新的学习方法。社科院渠涛教授在其《最新日本民法》的后记中提到中国人在学习外语问题上的一个共同认识是“英语是哭着进取,笑着出来;而日语是笑着进取,哭着出来”。这一个月以来的经历使我非常认同此言。而且,对我来说,努力的结果不仅仅是把英语文本译成了中文文本,更是掌握了一种研读、翻译、利用外文的学习和科研能力。彭小龙师弟说现在北京的学者都不屑于搞翻译----太浪费时间,而且外文的翻译已不再看成是科研成果,不如搞文章或写专著,象王轶等青年才俊都不去搞翻译。我本人并不认同他的观点。我国绝大多数法律都是 “西方舶来品”,因此,对西方语言的良好认知应为法律人的基本素养。翻译外文可以提高外语水平和运用能力,而且也只有先熟练掌握翻译----这种准确理解外文的能力之后,才可以在直接引用外文时做到准确和得心应手。实际上,日本大村敦志所著《民法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就是由王轶校对的。当然我也深知,不是靠翻译一篇短文就可以掌握一种外语能力的。我给自己制定了今后的训练计划:我已通读了《民法通则》、《法国民法典》的英文版,基本把民法中的概念、术语和用语习惯给掌握住了,接下来争取在一至两年的时间里,与他人合作去翻译3、4篇文章和一本书,学会如何去选择所要翻译的文本、如何组织一个志同道合的团队、怎样去联系文本的原作者并争取他的翻译授权和如何把这些辛苦的工作转换为成果。最后一年,自己开始去翻译德文文本。
收获之四是,跳出了教材的包围圈,学会了读书,尤其是读好书。就像不能老觉得英语还没学好就一直去“学”英语,而应学习如何使用、利用英语,我们也不能把专业没学好当成是教材还没掌握的足够牢,其实专业没学好,也许反而是我们教材看得太多了。认识到这点之后,我决定除非有必要否则不再去看教材,要看好书。何谓好书呢?我觉得教授们写作时经常引用的往往就是好书、好文章。事实证明我的判断是正确的。这个假期,专程去了两趟郑州,又委托北京的同学选购了一批,还通过当当网、卓越网买了多本。好书的确不一般,象勒内•达维德的《当代主要法律体系》、茨威格特、克茨著的《比较法总论》、约翰•亨利•梅里曼的《大陆法系》、穗积陈重的《法律进化论》、梅因的《古代法》、大木雅夫的《比较法》、弗朗茨•维亚克尔的《近代私法史-以德意志的发展为观察重点》、艾伦.沃森的《民法法系的演变及形成》、纪坡民的《商品社会的世界性法律》和《产权与法》、谢怀栻的《外国民商法精要》、我妻荣的《债权在近代法中的优越地位》、苏永钦的《私法自治中的国家强制》、星野英一的《私法中的人》、埃尔曼的《比较法律文化》等等,这些好书给我带来了巨大的震撼!
收获之五是,搜集和整理了许多资料。学会整理和收集资料,是为学的基本功,除了购置多本书籍外,还通过互联网收集了许多好资料。首先,找了几个同学,进行分工,把民商法学界还包括许多法理法史专业的大家的文章,都从不同的网站上找到了,然后分门归类,大家资源共享。其次,找到了几个非常有用的网站,从中下载了许多好资料,如:史尚宽、王泽鉴的所有力著;法学家茶座全集;民商法论丛大部;法律出版社的“当代德国法学名著”(梅迪库斯德《德国民法总论》)系列全部;德国、法国、日本、台湾的民法典中文版、多个国家民法典的英文版和几乎全部的其他国家的西班牙、葡萄牙等语言版;还有德、法、美、英、日、意等国家的多本也已翻译过来的名著;关于民法典专题的所有在网上能够找到的文章。
收获之六是,学习了第二门外语----德语。德语(Deutsch)是德国、奥地利的官方语言,也是瑞士的4种官方语言之一。德语是1亿多人使用的母语(总计约为1.1亿)。它最初在德国、奥地利、瑞士北部、列支敦士登、卢森堡、意大利南提洛尔,比利时的一小部分地区,部分波兰地区和部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内使用。另外,在这些国家的殖民地内,例如纳米比亚拥有大量的说德语的人口,在东欧的一些国家中,仍有少量的说德语的少数民族。此外,苏联和罗马尼亚等国的德国移民区、以及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等地也有少数人使用德语。所以,德语是欧洲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语言,三个典型的民法典,其中两个都是德文的。况且加上中国的德国民法血统,我觉得学习德语非常必要。上个学期,跟着学校的博士生听了一个学期的课程,现在继续学习中。现今的德文著作和文章相对还很少,学好了肯定很有帮助的。再者,王老师说推荐我考中国社科院孙宪忠老师的博士,他是一个德国通,我觉得,学好德语,考他的博士应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收获之七是,也是最大的收获是,自己学会了如何学习。研究生三年的学习,不应当是本科之后的简单的时间累进,更重要的是掌握如何去学习、去发现和研究一些问题的方法。除了发现并努力纠正“概念+特征”式的学习方法外,我还拓展了利用外语创造科研成果的能力。自己翻译的文章将作为“转型时期的私法发展与法典编纂”一书中的一部分将由魏磊杰联系清华大学的高鸿均老师出版。我觉得,研究生阶段了,决不应该是再闷头苦读、自我封闭,应该多与他人和外界交流,看看其他同学,瞧瞧其他学校尤其是重点大学法学院的研究生人家在做些什么。其实,经验证明,与他人进行交流总能获得或多或少的知识,交流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方法,只是被大多数人忽略了。我还认识到,一年级打了基础之后,从二年级就应该树立专业兴趣和方向了。民法理论太广博了,不可能每一个内容都学的很精深,而且,学术成长的一般规律和道路也往往是抓住较小的范围和方向,做大、做强、做精,然后再从面上向其他范围拓展。树立专业兴趣和方向之后,应该围绕主题写一些相关的文章。学习,不仅向老师学习,更重要的是自己学习。上课是学习,交流是学习,自己看专著和文章是学习,写读书笔记是学习,撰写文章是学习,翻译外文是学习,搜集和整理资料也是学习。其实,只要用心,我们可以经常进入到一种学习的状态中去,即使看电视、逛街,只要带着一种理性和思考的心,我们会发现许多有意义的问题,特别是与专业有关的课题,这也是在学习。通过思考和学习,我们可以把我们的一个个知识点得以串连,并按照某种规律和逻辑形成体系。我认为,对于一名硕士生,于本科的基点上,再打一下基础,学会如何独立学习,找到自己的学术方向并进而作出些成果,写一篇不错的学位论文,就是一名非常合格的学生,带着这些进入到博士阶段的学习就已经做的很不错了。
学习民法,两种思维应并进。一是微观思维。民法的概念、制度等知识点很多,也很琐碎,要把所有这些知识点都要搞清楚,不仅需要功夫、耐心,而且需要我们养成一种细心、善于具体分析、从细微处着手的思维习惯。二是宏观思维。民法不仅广博而且最富体系性,同样的内容给予不同的顺序安排,可能背后体现的立法意图、民法精神、价值取向就大不相同;民法制定和修改时往往因为“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缘由变得十分困难;王泽鉴先生把“无权处分”喻为“法学上的精灵”,对该问题的处理,反映出立法者的立法水平。这是因为“无权处分”攸关物权法与债权法的体系,与所有权、合同效力、不当得利、侵权等制度和问题也密切相连----这充分说明了民法强烈的体系性。王轶教授还专门撰文研究了民法的体系强制问题。学习民法,尤其要注意对民法的这种体系化认知。郭明瑞教师在其主编的《民法学》教材中也指出:学习民法,要使用体系化的方法。我们要了解民法的体系,理解其博大精深的丰富内涵,就需要有一种不光停留在某一细节的宏观思维方法和习惯。当然,二者决不是截然对立的,相反却是相辅相成的:研究宏观问题往往需要具体制度的支撑;而对具体问题的关注则需要用宏观的、抽象的概括捕捉其共性、发现其中的症结所在、进而得出准确的结论。所以,我也要求自己不仅要去写一些关于民法法典化的文章,也要具体研究民法中的具体制度,两个方面都不可偏废。
学习要有方法。星野英一教授在《债权在近代法中的优越地位》的中文版序中指出:我妻荣教授之所以取得那样巨大的成就,同先生先在青年时即以写就了方法论的论文和确立了方法论、然后一生一世追求这种方法,有密切关联。好的学习方法可使我们受到事半功倍之效。看了卡尔•拉伦茨的《法学方法论》、黄茂荣的《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胡玉鸿的《法学方法论导论》、杨仁寿的《法学方法论》、任成印的《民法方法论》、王泽鉴先生的《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林立的《法学方法论与德沃金》以及贺卫方、梁彗星、季卫东、王利明等关于如何学习法律的讲演稿。基本了解了研究民法的方法问题,大有“眼前一亮、豁然开朗”的感觉,相信这会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二、努力的方向
以前觉得自己啥都敢写,来读研究生之后,又觉得啥都不敢写了,可能是因为发现自己其实很无知。看得书越多,越觉得自己的浅薄和无知。所以,这一年来我一直处在一种因自己浅薄而心虚的意识当中,我对自己的能力深深怀疑,内心愧疚。尽管比磊杰高一个年级,但却发现自己的巨大差距。反省是为了使自我获取进步,自己深知自己是一个愚钝的人,没有磊杰的聪慧,唯有加倍努力,才能减少这种差距。
成果意识也很重要。付出努力和劳动的工作,尽可能把它变成有说服力的成果。对于要考博者,尤为重要。通过这将近半年的潜心读书,已掌握了一定的素材、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下面就要结合自己的兴趣写上几篇文章了。我也已把商法课的作业《浅论公司法与合同法的关系----以一个对公司解读的合同路径为视角》(现在题目是《公司的合同解读》)进行了修改投了出去,期待好的结果。《论民法典总则的技术构造》也已完成,修改之后,也准备投出去。磊杰这次回来,给我带来了珍贵的、从台湾复印的《奥地利民法》。这部法典大陆好像还没有公开出版的书籍,几部好的《比较法》谈到的也不多,我手头的近20本有关民法典的专著和论文集也都对此毫无专门谈及,网上查到的相关文章也极少。我想好好研读之后,写一篇关于奥地利民法典的文章。这些都是较为宏观的内容,还要写一些较为微观的,如特许经营合同、物上请求权与债权、侵权行为的关系等,我总共列了10个题目,争取在二年级全部完成。我觉得,经过一个较为充备的积累期后,已经有了许多的想法,“专业嗅觉”也增加了。之后,在写文章时,选定题目之后,看两周与之相关的书和文章,第三周开始动笔写,边写边看,第四周完成并修改。这样,如果全身心投入的话,一个月左右就可以完成一篇文章。
我对自己专业兴趣的思考是:首先,近期的目标是:通过德国、瑞士、奥地利三个国家的民法典和相应的资料,去研究茨威格特、克茨“法样式论”中的德意志法系。其次,长远的目标是:要建立起一个以“查士丁尼皇帝罗马法法典编纂时期----中世纪----《法国民法典》编纂前启蒙时期----近现代”为时间纬度、以罗马法的建立、变种、继受、沉沦、发展为连线的知识脉络。这可以使自己建立起一个以罗马法为源头、以当代的普遍民法典编制为结果的呈纵向的私法知识系统,以期发现一些有价值的课题。我只是关注了近现代从1804年《法国民法典》到晚近的1992年的《荷兰民法典》,罗马法的知识还很薄弱,中世纪时期罗马法的状况如何知之甚少,而且这方面的研究资料也不很多,增加了学习和研究的困难。今后更需要努力。

热点内容
婚姻法那条最不合理 发布:2025-02-02 09:08:55 浏览:272
违反行政法规导致合同无效 发布:2025-02-02 09:08:22 浏览:482
广州市天河法院 发布:2025-02-02 08:55:03 浏览:363
工资随意更改劳动法怎么办 发布:2025-02-02 08:06:44 浏览:595
模范法官胡国运的妻子 发布:2025-02-02 07:59:34 浏览:234
贵阳有名离婚律师 发布:2025-02-02 07:43:16 浏览:515
有关禁毒的法律知识 发布:2025-02-02 07:28:50 浏览:350
香港律师资格考试 发布:2025-02-02 06:53:18 浏览:335
新民事诉讼法涉外基层法院 发布:2025-02-02 06:45:22 浏览:789
港府司法复核 发布:2025-02-02 06:25:04 浏览: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