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感言
Ⅰ 母亲去世了感悟怎么写
从2018年底母亲查出来癌症晚期之后,仅仅只到2019年8月,母亲逝世。要问我过得怎么样,不是很好,也算不上特别坏。只是心里是实实在在的空了一大块,心里五味杂陈,有痛苦、有遗憾、有后悔也有难过……我与母亲的关系很好,从小无话不谈,是母女也是朋友,妈妈对我很好,几乎满足我能提出的一切要求,现在回忆起来曾经妈妈和我一起逛街喝奶茶吃烧烤的时光就像是在昨天。母亲去世之后,我一直不敢写下来我心里的想法,就怕一写,心里难过又更添几分。母亲没有生病前的回忆,生病后的回忆,临终时的回忆,也有我不懂事还对妈妈发脾气的回忆,妈妈昏迷之后醒来握着我手的回忆,我看着心电图一下一下变成直线的回忆太多太多,每天每天都在我脑海里重播,只要抑制不下去自己的情绪,眼泪就开始掉下来。我以前从未想过妈妈只陪伴了我22年,现在看到那些母亲能够看到他们结婚生子甚至还能一起变老的孩子,心里羡慕的不得了。一想到自己的妈妈,又开始悲从中来。我洗了很多我和妈妈的合照,放在相册,摆在床头,一个人在家时还会一个人喊着妈妈,即使我知道再也不会有人回应我。微信的对话框一直停留在我的置顶聊天,实在想的受不了会听妈妈的语音,可是我现在一般不敢听,一听心里就是揪心揪心的疼。世界上有一种痛叫做人间至悲,与妈妈之前的回忆有多幸福,现在就有多难过。在人前我都是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有些时候听到别人谈起他们的妈妈,心里还是会揪起来,又想到了妈妈。我从来没有避免去思念母亲,很久以前听过一段话觉得很美,“何谓思念?”“日落星辰、旷野、雨落”“可否具体?”“山川河流,烟袅湖泊”“可否再具体?”“万物是你,无可躲。”以前只觉得很美,现在回味这段话,才知,真的思念一个人,是我看万物都能联想到你,无法抗拒。
母亲的离世,让我对人生的感悟突然变得淡然,比起以前,好像很多看法不同了。也更让我懂得,珍惜眼前人,爱就要立刻表达出来,不要给人生留下遗憾。
对于母亲,我是愧疚的,虽然生病期间我一直陪伴在她身边,但是我偶尔也耍脾气,现在想来真的太不懂事了。我想说一句对不起,对于母亲我是深爱的,她赐予我生命并陪伴我成长,给予我22年无私的爱与包容,让我在这个世界走一遭,体会到她对我的爱,我想说母亲我爱你。对于母亲我是怀念的,失去你我也好像失去了人生的意义,一想到未来的日子你没有陪伴在我身边,我很害怕,我很难过,我甚至无数次想到自杀。
但是,我最爱的妈妈。但是一想到你,我知道了,我知道你的期盼是什么,你希望我过得幸福,你希望我能坚强地和爸爸走下去,我知道,我全都知道。我会加油,真的,我会努力的走下去,即使很难,我也会坚持。我会找到那个珍惜我的人,我也爱他的人,你在我的心里永远永远没有离开,正如那句话说的,纵使再不能相见,你仍然是我所在星系未曾分崩离析的原因,是我宇宙之网的永恒组成。妈妈,我现在不害怕死亡,我也珍惜生命,我学着表达自己的爱,控制自己的情绪。
妈妈,如果可以我只想再见你一面,我只想再好好的看看你。我好想你。我永远爱你。
Ⅱ 读物权法的感受
<读物权法的感受>
第一点,我们的民法学家为立法提供了足够的理论基础吗?
我查阅了关于物权法的论文,基本上都是1996年才开始的,而研究物权的著作或者大学教材也基本上都是同一时期才开始大规模出现的。尽管上个世纪80年代曾经有过关于国有企业经营权的理论争论,结果是最后不了了之,理论界显然并没有就此给出有力的理论贡献。算来,中国真正开始物权法研究不过10多年而已。我相信中国民法学者都是法学领域的骄骄者,可是,我并不相信只有10多年的研究能够为中国的立法提供足够的理论基础。我也不相信我们的民法学家能够和萨委尼他们相提并论。我们看到,这十多年的物权法研究至多只能称之为翻译性的工作。我们把台湾的、日本的、最后是德国的物权研究成果介绍到大陆来而已。我并没有看到我们的学者就此提出了多少有新意的东西。或许我学识浅薄,但是我还真的看不出我们的物权法教材与台湾学者写的教材有多少的区别。我们看的论文或者著作,是怎么一个样式了?某某学说是怎么样,某某是怎么样的,某某又是怎么样的,然后来一个我支持谁的或者我认为以上均有不足之处,来一个所谓的折衷。更别说我们的学者之间是否真的有过学术争论了。而我们回头看看德国民法典的制订,足足用了近一个世纪啊,其间的争论是多么的激烈啊。我并不是说我们现在也等上一百年,也不是说我们的也一定要研究多少年多少年,我们民法学者才能给我们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持。但是,仅仅10多年的研究确实让我很怀疑我们的立法水平。尽管我们可以移植外来法律,但是,这个移植仅仅凭着10多年的时间来消化,我们是不是太着急了?我们是不是陷入一种为立法而立法的误区了?
对此,我们能不反思吗?现在好了,我们总算有个非民法学者对此提出了自己的异议。可惜,我们看的不是我们民法专家们的认真对待,而是以一种非学术的非理性的对骂来应对国民对此提供的异议,这实在令人大失所望。老巩提出的问题恰恰是我们民法学界的理论弱点,或者说我们民法学界民法研究理论的缺乏创新之处。而,当老孟就此提出自己的理论的时候,我们的民法学者居然说他的书根本不是物权研究的著作,是一本80年代国有企业经营实务指导的书籍。对此,我真是感到心痛。一个民法学者,哪怕自己再好,也不用通过贬低别人的理论来抬高自己的水平吧?老孟只写了一本书,估计老俆又要在那里咉咉了!我们的法学者究竟怎么了啊?难道真的如同某一文章所说,我们的改革在最关键的时刻,总是看不到法学界的身影,这是真是莫大的悲哀!我宁愿,明年的也通不过物权法,也不愿意看见这个物权法仅仅是目前这帮所谓的主流民法专家的为了将自己的想法带进立法的产物。
或许,我们的民法学家还不太习惯非民法学者对其的指责。老巩的一些话语也确实扣了大帽子,但是民法学界就没有需要反思的地方吗?现在,可以这么说,整个国家都在反思(非否定)改革的情况下,我们的民法学界却似乎依然满足于过去的研究成果,满足于现状,以为以现在的状况就可以制定一部影响世界的中国的21世纪的民法典。我们的民法学界拒绝反思过去的民法研究。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由于物权法的制定直接与民法典的制定密切相关,因此,本人对此有时侯会一起说了,不加区分,希望大家明确。因为在我看来,其背后的含义都是一样的。
第二点,我们为什么要制定物权法(或民法典)
关于财产归属以及使用的法律是肯定要制定的,但是我们是否一定要制定物权法吗?我们80年代制定的《民法通则》并没有采纳物权概念,而是采纳了财产所有权,我不相信当时的五位学者居然不知道物权这个概念。实际上,当时是借鉴了英美法系财产法的概念。物权概念的引进或者说物权法的开始为我们的学者学生所熟悉,是90年代以后的事情。要知道,我们的《民法通则》已经颁布实施近20年了,民众接受的是财产这样一个通俗易懂的概念。为什么,我们现在一定就要将这一切来个颠覆了?除了法律出身的,又有几个人知道所谓的“物权”这一概念了?难道我们就一定要采取大陆法系的立法模式,尽管现在整个世界都在成文化,但是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制定财产法了?如果说,我们要与世界最发达的国家,或者说法律最发达的接轨,我们完全有理由按照英美法系的财产法来制定中国的财产法。只可惜,在中国,研究英美法系的民法学者比起大陆法系的学者来,少的可怜又可怜。我们对世界上现在最为强势的法系研究的实在是太少了。而东吴大学法学院那帮老家伙们死的死,活下来的也不知道多久没有接触最新的东西了。
当然,民法学界们最大的支持点就是,我们过去一直都是学大陆法系的,我们习惯了这一模式。可是,我们过去如此,我们现在或者将来也就一定要如此吗?我们难道就没有看到日本和韩国都在往英美法系的方向改,只可惜已经根深蒂固了,改起来已经没有那么容易了。
显而易见,在两大法系之间,我们并没有比较,既然没有比较,我们怎么知道哪个更适合我们了?我们只是凭着过去的惯例来规制未来,我想这并不是一件好的事情。
Ⅲ 民法典感想和体会200字
写作思路: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结合自身感受得描述,正文:
《民法典》内充分体现了人民的容意志和意愿。因为它完全来自于人民的生活和实践,无论是在生活中遇到高空抛物、还是在消费中遇到的“套路贷”“校园贷”“高利贷”等等。《民法典》都一一给了解答,丰富地展示了与人民相关的点点滴滴。
值得注意的是,《民法典》是具有生命力的,它坚持问题导向。而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自然是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了解民情、集中民智,《民法典》更好的体现人民的需求、人民的利益、人民的意志,能够真正用来解决和调解现实生活中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回应社会关切。
为了加强民事立法相关活动和加强《民法典》执法司法活动,我们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探索,还需要不断配套、补充、细化,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推动《民法典》不断完善和发展。
同时把《民法典》作为行政决策、行政管理、行政监督的重要尺标,我们要秉持公正司法,提高民事案件审判水平和效率。发挥人民调解、商事仲裁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作用,多方面推动《民法典》实施方案。
Ⅳ 对拿破仑所作所为的感想
拿破仑是出生在科西嘉岛阿雅克修城的一个破落贵族家庭,因为军事上的指挥才能,被当时的雅格宾派的罗伯斯匹尔赏识,成为最年轻的将军。拿破仑的思想是受当时的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影响。
军事上的影响主要在于传播了他的思想和制度。为欧洲大陆带来了新的东西,但是由于武力的压迫激起了各国的民族意识。
文化上,他兴办学校,开各种新法。拿破仑法典是后来欧洲以至现在我们的立法体系中依然还存在当时他的思想。
经济上,虽然实施了封锁英吉利海峡的政策,但是,打破了原来各国各自的关税壁垒,是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自由统一的市场。
政治上,他为了后来的普鲁士的强大,提供了经验和形式。为后来德国的强大铺平了道路。
拿破仑的过,我们很难分清楚,就当时的行为来说,只能说他的决策上失误,而不能说是过错。压迫其他民族,激起其他民族的反抗,远征俄国。
作为军人,他是伟大的,被人称为战神。欧洲有两个留名的战神,他就是其中一位。
作为政治家,他还是伟大的,他的成果一直被人们所记忆着。
伟大的音乐大师贝多芬,曾经为他创作了英雄交响乐。
Ⅳ “结婚冷静期”这个提议的出现,让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我特别支持这个提议。因为现在很多人结婚的时候都非常的冲动,而且现在闪婚的人非常多,所以这个建议的提出,将会减少离婚率。
Ⅵ 姚策看新闻才知道自己非不是亲生,看到这一消息他是什感受
随着许妈起诉杜家不予立案的消息传出,许妈一直忙于维权倒没怎么接受采访,倒是杜家这对婆媳忙得够呛,一个说许妈要回房产是把孤儿寡母赶尽杀绝。一个拿孩子说事,还企图推翻以前的一些说辞。互联网有记忆,报道有记录。他们不是想翻盘就能翻盘的。
现在的情况,对许妈妈,是非常不利的。如果姚策身体健康,还可以通过诉讼程序,要求撤销赠予,并且解除收养关系。现在的情况是,姚策病重,许妈夫妻不能去做。所以,大家不要对姚策还房,许妈夫妻减损抱太多希望。
1994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8条规定 :“亲友、群众公认 , 或有关组织证明确以养父母与养子女关系长期共同生活的 , 虽未办理合法手续 , 也应按收养关系对待。”虽然现在的民法典是不承认事实收养,姚策他们事件发生时间是1992年,法不朔及过往,可以使用这个司法解释。
Ⅶ 法律的感悟(作文)
谈到法律,它总会给人以威严的感觉。其实,法律与道德、宗教、纪律一样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正是由于这些规范的存在,我们的权利才得到了保障。
法律、法规在我们身边处处可见,例如:上学、放学时我们经过十字路口,有的人不遵守交通法规,闯了红灯,就很有可能导致一场车祸,而断送了鲜活的生命。下面我就给大家说一段真实的故事。
《今日说法》报道了这样一件事。一位15岁的中学生学习成绩优异,唯一的缺点就是他从小学就迷上了网络游戏,母亲为了看管儿子,放弃了家中的农活,在城里租房子,陪读。可他不理解母亲对他的良苦用心。暑假中,母亲又在网吧中找到了整整两天没有回家的儿子。气愤之际,母亲抡起木棍狠狠地打了他。回到家中,两人再次发生争吵,他趁母亲不备,顺手拿起电源线从背后缠住了母亲的脖子,致其昏迷。于是,他拿走了家里的2000多元钱,又一次进入网吧。第二天中午回到家时,他才发现母亲已经死亡。因为害怕,他又将母亲的尸体从三楼的窗户上扔了下去。
我还看到过这样一篇报道,在上海,14至16岁的少年犯占未成年人犯罪的64.2%,尤其让人心惊的是,刚刚进入法定处罚年龄的14岁孩子竟占了其中的15.1%。犯罪,无疑威胁着我们安定的生活,而法律永远维护正义。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要遵纪守法,而遵纪是基础。现在小小的放松,很可能在将来酿成大祸,难道要等到接受法律制裁的时候才悔恨吗?我们一定要从小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当我们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后,才能真正成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同学们,从今天起,让我们一起踏上与法同行的道路吧。
Ⅷ 学了《长江之歌》,你有什么感想
意定监护是指被监护人在有意思能力时为自己选任监护人,并将自己的人身照顾和财产管理等事宜委托给监护人,待自己丧失意思能力后,由监护人按照被监护人的意愿处理生活照管、医疗救治、财产管理、维权诉讼和死亡丧葬等监护事宜的制度。
意定监护办理流程
1、在被监护人尚具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时,自主选定监护人;
2、监护人和被监护人签订意定监护协议;
3、双方去公证机关办理公证;
4、被监护人丧失完全或部分民事行为能力之后,协议正式生效;
5、监护人代理被监护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相关规定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权益的保障问题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面前,如何保障老年人享受到更加有尊严、有温度的晚年生活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
在此背景下,成都公证处公证人积极思考,认为通过办理意定监护公证的方式将老年人的个人意愿固定下来,确定自己信任的人担任监护人,将能更好地保护其人身、财产等方面的权益。
《民法典》第三十三条规定:“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与其近亲属、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事先协商, 以书面形式确定自己的监护人。协商确定的监护人在该成年人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履行监护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