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人民法庭变迁

人民法庭变迁

发布时间: 2022-03-04 12:06:23

1. 新修改的民诉法第六十五条与此前最高院司法解释有哪些变化

  1. 2012年8月31日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应当及时提供证据。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主张和案件审理情况,确定当事人应当提供的证据及其期限。当事人在该期限内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延长期限,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适当延长。当事人逾期提供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责令其说明理由;拒不说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据不同情形可以不采纳该证据,或者采纳该证据但予以训诫、罚款。”该条规定与此前的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规定有如下较大变化:

  2. 对逾期提供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为逾期提供证据的当事人和对方当事人提供程序上的保障,使当事人对于逾期提供证据的原因有陈述和质疑机会。

  3. 只要当事人在举证时限内提供证据确有困难向人民法院申请延长举证期限的,人民法院必须适当延长举证期限。最高院《民事诉讼证据规定》第36条的规定与2012年8月31日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规定相抵触,最高院《民事诉讼证据规定》第36条自然废止。

  4. 对于当事人逾期提供证据的理由,在理解上应当以是否存在客观原因作为理由是否正当的标淮。

  5. 关于逾期举证的后果,应当根据逾期提供证据的当事人的主观过错程度,对应不同的后果确定。

2. 古代的法院什么样的

古代的法院什么样的?

最早的法院是出现在西周时期的司寇,这是一个专门从事司法审判的一个机构,司寇与夏商两代形成的监狱结合,成为了我国历史早期的司法机关。

到了秦朝建立的时候,当时设立了最高直属的法院延尉府,延尉任院长,而地方上的司法长官则由郡守和县令充当,这也就是为什么历史剧中人们打官司总去县衙告状的原因了。事实上我国后来的封建王朝都是借鉴了这一套司法系统,只是机构组成有所变迁。

到了汉武帝时期,尚书台取代了延尉府成为了最高的司法机关,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将延尉府该称为大理寺,并且创立死刑由皇帝复核的制度,唐朝以后三省六部制度逐渐成熟,出了大理寺得到保留以外,又有刑部和御史台承担了司法职责,这个制度到了两宋时期才得到逐步的完善,

但是在明朝都时候,特立独行出一个别样的独立于司法以外的一个机构,厂卫特务审判机构,这个部门是由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组成的,这个机构主要的任务就是专门服侍皇帝及其后妃的宦官成员组成的另一特务司法审判机构。这个机构的司法主要还是向皇帝和最高集团服务的。

以上就是我国古代法律部门的出现和发展,它见证了中国封建社会司法从无到有的一个过程,也是我国古代司法的结晶的一个体现,它也记录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变迁!

3. 人民法院是否能撤销被告所颁发的不动产权属证书

不能。

行政机关只能以撤销行政行为的方式撤销登记。

我国物权法采取债权形式主义立法模式,没有承认物权行为的无因性,物权行为(即申请登记行为)与作为原因行为的债权行为(即合同)或权属来源证明文件同一命运,因此只有登记原因行为无效、意思表示不存在或无效的情形才能导致登记无效,法院及行政机关方可予以撤销登记。

原国土资源部《不动产登记操作规范(试行)》并未将撤销登记作为独立的登记类型。《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办理不动产登记类行政复议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试行)》认为复议决定可以对登记行为予以撤销登记,应该是考虑到目前登记机构的能力和业务水平。

由于登记机构没有司法认定的权力,无法审查和认定登记原因行为是否具有无效或可撤销的事实,其审查缺乏职权上的依据。登记机构可以依据法院认定登记原因行为无效或撤销的判决书予以撤销登记,不宜由登记中心直接予以撤销登记。

但是往往会遇到相对人因诉讼时效届满或不愿向法院诉讼直接向登记机构申请撤销登记的情形。不动产登记作为一个行政行为,如果有瑕疵,是可以通过撤销的方式予以纠正。对于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以及由于事实和法律变迁而不宜存续的行政行为,属于行政机关自我纠错的权力和职责。

自我纠错的价值在于减少或者避免行政争议的产生,尽早结束行政行为效力的不确定状态,维护行政法律关系的稳定,增强公众对行政机关的认同和信赖。

但是不动产登记具有特殊性,基于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理信赖利益和减少行政争议产生的考量,行政机关应当采取足够审慎的态度,只有在该行政行为的瑕疵足以影响到实质处理结果时,才采用撤销的方式进行纠错。

登记机构可以以重新作出行政行为的方式自我纠错,即经过调查、询问等程序,发现确实存在登记原因无效、不存在等情况的,确实需要撤销登记的,应告知登记簿上的名义权利人听证的权利,由登记机构作出撤销登记的行政决定,登记中心予以撤销登记。

(2018)最高法行再97号判决书认为,虽然现行法律对于行政注销行为相关程序规定中,没有必须举行听证的具体要求,但行政机关实施具体行政行为时仍应遵循程序正当原则,充分保障行政相对人的知情权、申辩权。

国土局未实际进行听证即将相对人所持国有土地使用证公告废止,程序失当。

不动产权属证书是权利人享有该不动产物权的证明。不动产权属证书记载的事项,应当与不动产登记簿一致;记载不一致的,除有证据证明不动产登记簿确有错误外,以不动产登记簿为准。

2015年3月1日起《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正式实施。与此同时,江苏徐州和四川泸州两地颁发了全国第一本不动产权证书。这标志着全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落地。

不动产权属证书是指在不动产登记机构对不动产情况进行审查、登记后,颁发给不动产权利人用于证明其享有不动产权利的证书。不动产权属证书可以作为某人享有不动产物权的证据,当事人之间发生权属争议时,一般情形下可以依据不动产权属证书来解决纷争,确认权利。

一般情况下,不动产登记权属证书反映的权利状况与不动产登记簿记载的内容是一致的,但在它们不一致的情况下,应当依据什么情况来确认物权的归属呢?

我国《物权法》第17条是这样规定的:不动产权属证记载的事项,应当与不动产登记簿一致,记载不一致的除有证据证明不动产登记簿有错误外,以不动产登记簿为准。以上可以证明不动产登记簿的证明力强于不动产登记权属证书。

4. 民事诉讼法历史修改记录 从82年立法开始都修改过几次,分别都修改过什么内容

民事诉讼法变迁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失效][1982030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19910409]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2007)[2007102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07修正)[20071028]

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已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决定,此决定将于2008年4月1日起施行。

(4)人民法庭变迁扩展阅读:

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强制执行的新规定和不足,供大家探讨。

1.申请执行管辖法院的增加

第二百零七条改为第二百零一条,第一款修改为:“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以及刑事判决、裁定中的财产部分,由第一审人民法院或者与第一审人民法院同级的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执行。”

根据上述新规定,当事人可根据被执行人的财产情况或其他有利于申请执行的情况,有选择的向某管辖法院申请执行,这既避免了法院之间委托执行的时间和财力的浪费,又有利与申请人根据其或被申请人不同的实际情况而向不同的法院申请执行。

2.向上级人民法院申请上移执行

增加一条,作为第二百零三条:“人民法院自收到申请执行书之日起超过六个月未执行的,申请执行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上一级人民法院经审查,可以责令原人民法院在一定期限内执行,也可以决定由本院执行或者指令其他人民法院执行。

根据原相关规定,法院承办执行案件的时间为6个月,满6个月后,未执行的法院一般会以被申请人无财产可供执行为由裁定终止执行,这严重影响了申请人的权利。新规定的出台使得申请人如认为承办法院超过6个月还是未执行的,可直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执行,避免了承办法院的地方保护主义或不尽职的执行行为。

3.申请执行期间的延长

第二百一十九条改为第二百一十五条,修改为:“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

“前款规定的期间,从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规定分期履行的,从规定的每次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未规定履行期间的,从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计算。”

原规定申请执行的期间根据双方主体是否为个人而分别规定为12个月和6个月。这样的区别对待也是无实际根据的。笔者曾代理过一些申请执行或恢复执行案件,好多案件因原规

五一长假除了旅游 还能做什么? 辅导补习 美容养颜 家庭家务 加班须知

定的申请执行的期间过短而超过期限,使得原诉讼变得不仅毫无用处而且失去进一步诉讼的可能性。

新规定将申请执行的期间加长为二年,使得判决后,申请人和被申请人有充足的时间协商处理如何履行判决问题,不必因担心超过申请执行期间而患得患失,这一方面大大减轻了申请人的压力和限制,同时使得一部分案件可通过双方协商而解决,可大大减轻法院执行工作量。

4.当被执行不能履行判决的法定义务时的法定举证责任

增加一条,作为第二百一十七条:“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应当报告当前以及收到执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财产情况。被执行人拒绝报告或者虚假报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对被执行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有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

此增加的新规定加重了被申请人“无偿还能力”的“举证责任”,使得对一些被申请人企图以“要钱没有,要明一条”的无赖作风逃避强制执行失去了市场。

5.被执行人不履行判决的限制办法

增加一条,作为第二百三十一条:“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以对其采取或者通知有关单位协助采取限制出境,在征信系统记录、通过媒体公布不履行义务信息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措施。”

此新规定将原先一些法院定期在报纸上公告一些拒不履行判决的单位和个人的做法予以了法律化,特别是对其采取或者通知有关单位协助采取限制出境的办法使得一些企图卷宽款外逃的被执行人只能“望洋兴叹”,征信系统记录也给企图逃避执行的人很大的警示!

(1)法院受理后6个月不采取执行措施的,你可以向上一级法院申请提级执行。 依据是:《民事诉讼法》第203条:“人民法院自收到申请执行书之日起超过六个月未执行的,申请执行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上一级人民法院经审查,可以责令原人民法院在一定期限内执行,也可以决定由本院执行或者指令其他人民法院执行。” (2)在没有到6个月之前:只能是多催问一下法官,也可以找法院院长反映。

2、关于逾期不执行的利息:应是从判决确定的履行期限届满之日(如果判决中没有确定履行期限,应是从判决生效之日),向你支付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2倍稍息。

依据是:《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九条:“ 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的,应当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其他义务的,应当支付迟延履行金”。

3、关于双倍罚息:如果你的执行申请中没有写上,应当向执行法官申请增加请求。

5. 法槌是由惊堂木演变而成的么

法槌在中国并非舶来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开始使用惊堂木,这可以被视为法槌的雏形。据《国语·越语》记载:“惊堂木,长六寸,阔五寸,厚二寸又八。添堂威是也……”唐代之前的惊堂木上没有图案。唐太宗时期,惊堂木上开始雕刻龙、虎、狮等动物图案。唐永昌年间,惊堂木图案定为龙形,取龙乃皇权之意。其后,宋代惊堂木图案为卧虎,元代为三爪或四爪龙,明代为五爪带角龙。清康熙年间,惊堂木上的龙形修改成嘴缩身瘦的模样,看起来像一条蛇。此外,惊堂木的选料和工艺也极为讲究,选材多以高档红木为主,质地坚硬,纹理细腻,敲击桌案时声音响亮。
以击槌的方式主持重要的仪式活动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不仅用在法庭上,还用在重要会议与拍卖等商业活动中。我国法官采用法槌主持庭审活动,主要目的在于显示庭审活动的权威性、程序性和裁判性,强化庭审的现场效果。
我国最早使用法槌的是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法院。2001年9月14日,思明区法院院长陈国猛敲响我国大陆法院庭审第一槌。2002年6月1日,《人民法院法槌使用规定》开始施行,从此,法槌成为法庭审判不可或缺的道具之一。该规定明确规定了法庭审理中使用法槌的不同阶段及程序:审判长在宣布开庭、继续开庭时,先敲击法槌,后宣布开庭、继续开庭;宣布休庭、闭庭、以及判决、裁定时,先宣布休庭、闭庭以及判决、裁定,后再敲击法槌。其他情形使用法槌时,应当先敲击法槌,后对庭审进程作出指令。使用法槌时一般敲击一次,法槌敲响后,诉讼参与人、旁听人员应立即停止发言、喧哗或其他有碍庭审进程的行为,否则将按照规定追究其法律责任

6. 国民政府最高法院旧址的历史变迁

国民政府最高法院成立于1928年11月。1937年12月日本攻占南京后,该院西迁,最高法院档版案管理处设立于武昌,后又权继续西迁,和南京国民政府同时迁往重庆,直至抗战胜利后还都南京,迁回中山北路原址办公。1949年4月,它结束了自己的使命。在1950年9月至1967年3月,这里为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院址,现为江苏省粮食局、省地方志办公室等单位办公地。1992年,国民政府最高法院旧址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7月,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变更和追加执行当事人的若干规定什么时间实施

《最来高人民法院自关于变更和追加执行当事人的若干规定》只是一个征求意见稿,正式文稿并未发布,其中部分内容体现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法释〔2015〕5号)中,已在实施。

8. 当代法庭与古代法庭相比,有什么变化

“十二铜表法”就是罗马成文法的开端。 公元前454年,罗马元老院被迫承认人民大会制定法典的决议,设置法典编纂委员10人,并派人赴希腊考察法制,至公元前451年制定法律十表,第二年又补充二表。这就是著名的《十二表法》。因各表系由青铜铸成,故习惯上称作《十二铜表法》。这些法律条文后经森图里亚会议批准,公布于罗马广场。这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公元前390年,高卢人入侵罗马,在战火中铜表全部被毁,原文散佚,现在只能从其他古代著作中略见梗概。 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分别为:传唤、审判、求偿、家父权、继承及监护、所有权及占有、房屋及土地、私犯、公法、宗教法、前五表之补充、后五表之补充等十二篇。十二铜表法颁布之后,就成为共和时期罗马法律的主要渊源。

9.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487条是什么时候发布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于2014年12月18日由最高人民版法院审权判委员会第1636次会议通过,自2015年2月4日起施行。

法条链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487条。

  1. 人民法院冻结被执行人的银行存款的期限不得超过一年,查封、扣押动产的期限不得超过两年,查封不动产、冻结其他财产权的期限不得超过三年。

  2. 申请执行人申请延长期限的,人民法院应当在查封、扣押、冻结期限届满前办理续行查封、扣押、冻结手续,续行期限不得超过前款规定的期限。

  3. 人民法院也可以依职权办理续行查封、扣押、冻结手续。

10. 中国法庭的演变是什么详细一些,谢谢!

中国人民法庭制度的发展历程
【作者】 胡夏冰 陈春梅 【作者单位】 最高人民法院

【摘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民法庭制度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曲折发展历程。从实际发展状况来看,我国人民法庭制度建设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创立与挫折、恢复与重建、发展与转型等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经过六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人民法庭制度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化解基层社会矛盾、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作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中国特色司法制度的重要内容,人民法庭制度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中,为有效解决我国基层社会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如何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人民法庭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在解决社会矛盾纠纷、推动基层社会依法治理方面的功能作用,是目前人民法院司法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有必要认真回顾和总结六十多年来我国人民法庭制度的发展历程,为进一步完善我国人民法庭制度提供有益经验。
从我国人民法庭产生和发展的实际状况来看,人民法庭制度建设经历了创立与挫折、恢复与重建、发展与转型等不同的历史时期。
一、创立与挫折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文革”)
作为我国基层人民法院的派出机构,人民法庭是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正式确立的。[1]根据该法规定:基层人民法院根据地区、人口和案件情况,可以设立若干人民法庭。人民法庭是基层人民法院的组成部分,它的判决和裁定就是基层人民法院的判决和裁定。这是我国立法第一次对人民法庭制度作出的规定。这种关于人民法庭制度的立法规定一直延续到现在。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对人民法庭制度作出同样规定。1983年、1986年和2006年修改人民法院组织法时均未对其进行修改。
为了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制度的功能,1963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人民法庭工作试行办法(草稿)》(简称“办法”)。“办法”从以下方面对人民法庭制度进行了规定:一是明确人民法庭的性质,规定它是基层人民法院的组成部分,它的判决和裁定就是基层人民法院的判决和裁定。二是规定人民法庭设置的基本原则,人民法庭一般要在农村、牧区设置。每一基层人民法院需要设置多少人民法庭,应根据辖区大小、人口多少等情况确定。大体上一个中等县应当不少于两个。在人口特别少的县,可以设不固定的法庭,实行巡回审判。三是规定人民法庭的名称,以法庭所在地的名称而定,并冠以县名。四是明确人民法庭设置和撤销程序,强调人民法庭的设置和撤销,应当由基层人民法院报请中级人民法院批准,并报高级人民法院备案。五是人民法庭人员,一般配备审判员一人,书记员一人;也可配备两名审判员,院长可指定其中一人担任庭长。六是规定人民法庭的任务:(1)审理一般的民事案件和轻微的刑事案件;(2)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对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协议,如果违背政策、法律、法令的,应当纠正或撤销;(3)进行政策、法律、法令宣传;(4)处理人民来信,接待人民来访;(5)办理基层人民法院交办的事项。七是规定人民法庭审理案件的方式,一般案件应坚持说服教育、调解为主的方针;有的案件,也可以判决或裁定,但必须报基层人民法院核准后宣判。人民法庭无权决定拘留人犯和搜查,无权决定罚款、没收赃款赃物。凡需要采取上述措施的案件,应移送基层人民法院审理。八是规定人民法庭的办案方法,应当从便利群众出发,采取驻庭办案和巡回就地审判相结合的工作方法。
不难看出,“办法”是对新中国成立十多年来人民法庭制度建设经验的总结,它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确立了我国人民法庭制度的基本面貌,对人民法庭建设和发展起到重要促进作用,标志着我国人民法庭制度真正创立起来并向规范向方向迈进。“办法”对人民法庭制度内容的规定,创建了人民法庭制度的基本框架,对后来我国人民法庭制度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十年文革期间,由于国家政治生活的激剧变化,人民法院被“砸烂”和破坏。在这种政治条件下,正处于起步阶段的人民法庭制度建设被迫处于停滞状态,受到了严重摧残。
二、恢复与重建时期(改革开放—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迎来了我国法制建设的春天,人民法庭制度也得到了恢复和重建。
改革开放后,人民法庭制度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在“文革”中被取缔的人民法庭,在全国范围内重新建置人民法庭。这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至九十年代末期我国人民法庭制度建设的一条主线。
当时,人民法庭建设进展迟缓,就是建成了的也大多是相当简陋,缺少人民法庭的必要条件,充其量只能算是给法官办案摆个“摊子”而已。虽然如此,人民法庭建设毕竟蹒跚起步了。[2]
1978年-1983年的五年间,“不少地方的基层人民法院加强了人民法庭的建设,加强了对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业务指导,便利了群众,提高了办案质量,并使大量民间纠纷及时解决在基层,受到了群众欢迎。”[3]重新设置和建立人民法庭机构是当时人民法庭制度建设面临的一项繁重任务。当时许多人民法庭没有独立的办公楼,办公条件简陋,办公场所破烂不堪,大多只有一间十几平米的租借房屋,办公、开庭、接访、存放档案都挤在一起,有的法庭连挂国徽的地方都没有。尽管“各级人民法院普遍重视加强基层人民法院的派出机构—人民法庭的组织建设和业务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是,人民法庭的数量设置和力量配备不适应客观需要,亟待进一步加强”。[4]
1985年最高人民法院会同财政部联合下文指出,目前绝大多数人民法庭没有办公用房,设备十分简陋,办公条件十分艰苦。各地财政部门要照顾到人民法庭的需要,切实给予支持。据统计,1988年5月全国15000多个人民法庭中,有近70%,即大约11000多个没有自己的办公用房。法庭干部“吃饭没有锅,睡觉没有窝,办公没有桌”的现象相当普遍。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至1993年,还有“6800多个人民法庭没有办公用房,亟待解决。”[5]这种状况不仅严重影响了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而且束缚和挫伤了广大审判干部的积极性。因此,加强人民法庭的机构建设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为积极促进人民法庭制度建设,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召开了1985年的湖南会议、1988年的湖北会议和1991年的山西会议、1992年的贵州会议等全国法院“两庭”建设会议,对人民法庭建设工作作出部署和安排。经过努力,至1991年底,全国 18000个人民法庭中,已有约1/2的人民法庭有了基本适应需要的工作用房。
与此同时,最高人民法院还先后同国家计委、财政部、建设部等国家有关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将人民法院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的通知》(1991年11月)、《关于加强审判法庭和人民法庭建设的通知》(1991年12月)等有关文件,要求各地从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需要出发,根据国家审判机关的法律地位,有计划地将人民法庭的建设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乡基本建设计划之中,统一安排,精心组织,并在建设用地、选址、布局等方面积极给予支持。同时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在建设用地、各种税费等方面给于必要的倾斜和照顾。从此,人民法庭在城乡建设规划中确立了它应有的位置,有了统筹安排的依据,从建设计划上得到了保证。
应当看到,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大背景下,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创建人民法庭的热潮,人民法庭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有的选择适当地点易地新建;有的就地翻、扩建;有的利用旧房进行改造,人民法庭的面貌有了明显改观。在此期间,我国人民法庭数量呈逐年增加的态势。据统计,1987年全国人民法庭的数量已达15000多个;截止到1992年底,全国已建立人民法庭18000多个,配备法庭干部70000余人。至1998年11月,全国共有人民法庭17411个,法庭干警达75553人。人民法庭的基础建设问题在此期间得到明显改善。
这一时期人民法庭制度建设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明确人民法庭的职能。随着人民法庭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需要对人民法庭的任务和职能进行规范。作为基层人民法院的派出机构,人民法庭主要从事有关案件审理和简易民间纠纷调处工作,帮助和指导人民调解组织工作,以及进行法制宣传和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这是人民法庭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主要任务。“人民法庭是基层人民法院的派出机构,承担着全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民事案件和百分之三十五以上的经济纠纷案件和部分刑事自诉案件的审判任务,还要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处理大量民间纠纷。[6]据统计,1993年至1997年五年内,全国人民法庭共受理一审案件10074984件,占全国法院受理一审案件总数的50.27%。其中一审民事案件占全国法院受理一审民事案件总数的56.97%;经济纠纷案件占全国法院受理一审经济纠纷总数的36.36%;刑事自诉案件占全国法院受理一审刑事自诉案件总数的33.43%。[7]可见,审判案件、指导人民调解、法制宣传、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这四项工作构成了人民法庭在恢复和重建时期的主要工作职能。
三、发展与转型时期(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现在)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法庭原有的设置模式和工作机制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需要进行改革和调整。按照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要求,重新调整和规范人民法庭设置,规范和统一人民法庭建设标准,改革和完善人民法庭工作机制,提升人民法庭人员政治和业务素

热点内容
婚姻法那条最不合理 发布:2025-02-02 09:08:55 浏览:272
违反行政法规导致合同无效 发布:2025-02-02 09:08:22 浏览:482
广州市天河法院 发布:2025-02-02 08:55:03 浏览:363
工资随意更改劳动法怎么办 发布:2025-02-02 08:06:44 浏览:595
模范法官胡国运的妻子 发布:2025-02-02 07:59:34 浏览:234
贵阳有名离婚律师 发布:2025-02-02 07:43:16 浏览:515
有关禁毒的法律知识 发布:2025-02-02 07:28:50 浏览:350
香港律师资格考试 发布:2025-02-02 06:53:18 浏览:335
新民事诉讼法涉外基层法院 发布:2025-02-02 06:45:22 浏览:789
港府司法复核 发布:2025-02-02 06:25:04 浏览: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