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两阶层
1. 张明楷的两阶层说和德日传统的三阶层说到底有神吗区别哪个更优秀
区别:
1.三阶层的构成要件是:构成要件符合性 违法性 有责性。
两阶层是:违法构成要件和责任要件。其中违法构成要件包括(构成要件符合性和违法阻却事由)两方面,而责任要件包括(责任要件符合性和责任阻却事由)两方面。两阶层就是把违法性和构成要件符合性合并论述了。
2.两层次理论是比较缓和的“客观主义”理论,是当前我国司法考试的重点。
三阶层理论是比较激进的客观主义理论,是未来我国刑法理论界的发展方向。
三阶层理论更为优秀一些。随着近年深入的研究,张明楷最终采取了德国日本刑法的观点,采用犯罪构成三阶层学说:即犯罪构成该当性,违法性和有责性。违法性是阐述客观要件以及排除客观上犯罪构成事由的,有责性是阐述主观要件以及排除主观方面犯罪构成事由的。并在2009年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全面采用。
(1)刑法两阶层扩展阅读:
德日刑法采取的是“三阶层说”,其将犯罪构成认为是构成要件的符合性;构成要件违法性;构成要件的有责性。并且其三者具有程序上的递进关系。这与我国的四个构成要件共同一并审查的司法程序是不相一致的。换言之,其是一个动态的构成。
一犯罪构成要件的符合性,也被称为犯罪构成要件的该当性,其是指犯罪行为必须是符合法律的规定某项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是法律所调整的范畴。这也是罪刑法定的要求。我们可知,在法律的规定之前,必然有无数行为类型是具有社会危害性且应当纳入刑法调整范围的。
这就有立法者对于法律应当如何对无数的犯罪类型进行归置取舍,来定型于法律之中成立犯罪的问题。例如,对于窃取他人财物成立“窃取他人财物罪”,但对于行为人是扒窃、入室盗窃、还是顺手牵羊的盗窃一概不论。又如故意杀人罪,无论行为人是毒杀、砍杀、绞杀、刺杀乃至枪杀,都只以故意杀人罪论处。
二犯罪构成的违法性,暨行为为法律所禁止的或者是不允许的行为,是实质上对于什么是犯罪,如何界定犯罪的拷问。主流学派认为,实质的犯罪构成的违法性就是侵犯法益的行为。但仍然必须注意时间性与空间性以及法律例外的问题。例如,平等的市场交易行为在现行大多数国家都不是犯罪行为,但当其换为我国上个世纪的计划经济时代,则可作为旧刑法中“投机倒把罪”(类似于现在的商品交易-倒卖)的构成要件,是一种犯罪行为。
又例如,当同性之间的强迫的性行为发生,因其不符合我国刑法中关于“强奸罪”的构成要件,不认为构成强奸罪。再例如,通常情况下,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执行法令等法律所允许的行为,是法律的例外,也不认为是犯罪。
三犯罪构成的有责性,指侵犯法益的责任人主观上没有故意以及过失的行为,不应当对其进行谴责。例如,幼童的行为,精神病人在精神病发作时实施的行为,意外事件,不具有违法认识的可能性的行为等。我们应当注意,这里考察的主观状态并不是指行为人当时真正的主观状态,而是根据犯罪结果、犯罪情节所综合考量的为一般人理性所能够认同的推定的行为人的主观状态。
在司法实践中,这三者是一个逐渐考量的过程,当符合符合性后,再考量违法性;符合违法性,再考量有责性,而非四要件说一般一起考量;个别情况下两种犯罪构成理论具体运用到当事人身上会有出入的。所以,今年司法考试改用德日犯罪构成说;这象征着司法理论、实践、操作都将面临改革。
参考链接:
犯罪构成条件-网络
2. 我国刑法理论体系中两阶层的犯罪构成体系包含那些内容
我国刑法理论体系中两阶层的犯罪构成体系包含以下内容:
客观违法,主观有责。
客观违法要件:行为主体、危害行为、行为对象、危害结果、因果关系。
客观阻却事由: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被害人承诺。
1、犯罪构成要件,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犯罪客体。
2、犯罪主体是,指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3、犯罪主观方面,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
4、 犯罪客观方面,指刑法所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侵害的客观外在事实特征。是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要件。
5、犯罪客体,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2)刑法两阶层扩展阅读:
我国刑法理论体系中违法阻却事由与犯罪构成体系
我国传统的刑法理论,一方面认为行为符合犯罪构成就成立犯罪,犯罪构成是认定犯罪的唯一依据。
另一方面又在犯罪构成之外甚至在罪数之后研究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同时认为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行为是形式上符合犯罪构成,实质上是没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但是,传统的犯罪构成体系有自相矛盾之嫌:犯罪构成是认定犯罪的唯一依据,但符合犯罪构成的行为也不一定构成犯罪;犯罪构成是说明社会危害性的,但符合犯罪构成也可能没有社会危害性。
从现实上看,传统的犯罪论体系是在肯定了行为符合了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之后,考虑排除犯罪的事由,因而不能尽早地排除犯罪的成立。
这有损犯罪构成的保障机能,既不利于限制司法权力,也不利于保障行为人的自由。例如,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正当防卫的行为人几乎100%先拘留、逮捕。这种做法或许与四要件体系有关。
形式上坚持四要件体系,但对四要件内容做出新解释的黎宏教授指出:“在我国,犯罪构成是形式要件与实质要件的统一,行为符合犯罪构成。
就意味着该行为不仅在形式上符合某具体犯罪的轮廓或者框架,而且在实质上也具有成立该犯罪所必要的相当程度的社会危害性。”
“我国的犯罪构成是成立犯罪的积极要件与消极要件的统一。”
“从理论上讲,在说行为符合具体犯罪的犯罪构成的时候,实际上也意味着该行为不可能是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排除犯罪的事由。
换言之,在得出这种结论之前,已经进行了该行为不是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正当行为的判断,否则就不可能做出这样的结论来。”
在黎宏教授看来,四要件是犯罪构成的积极要件;不属于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则是犯罪构成的消极要件。
既然如此,就应当在犯罪构成中研究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而不能在犯罪构成之外研究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
但正如黎宏教授所言:“现实情况是,各种刑法教科书都是在讲述了犯罪构成理论之后,再将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作为排除犯罪性事由加以说明和论述的。
这种编排体系,容易让人形成这样的印象:即正当防卫等在形式上似乎符合某种犯罪构成,但因其在实质上不仅不具有社会危害性,而且对国家和人民有益。
所以,在形式上说明其符合犯罪构成之后,又从实质上对其加以否定。
但是,这样理解是错误的。实际上,我国刑法学的通说明确指出:‘我国刑法中的排除犯罪性事由并不符合或者具备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只是在客观方面与某些犯罪相类似’。”
本文的看法是,即便将犯罪客体与犯罪客观方面作为表明违法的构成要件来把握,也不应当在犯罪构成之外处理正当防卫、紧急避险。
这是因为,既然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只是在客观方面与某些犯罪类似,因而需要说明其不构成犯罪或者不符合犯罪客观要件。
那么,就应当在客观要件中(或之后)将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作为消极的构成要件论述,而不应在犯罪构成之后、更不应在罪数之后论述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
所以,在此问题上,究竟是读者的理解错误,还是编者的编排错误,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
至少,黎宏教授主张的四要件体系给人的感觉是“客观违法(含客体与客观要件)——责任(含主体与主观要件)——无客观违法(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
但这种体系分割了违法性的判断,并不理想。况且,传统的教科书关于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形式上(似乎)符合犯罪构成的说法,相当普遍。
坚持四要件体系,并对四要件内容进行了部分修正的冯亚东教授认为;“将所有问题(即正当化事由问题——引者注)直接并入犯罪成立体系,对司法运用来说并非一种最优安排。
构造科学、简明、清楚、实用的刑法解说体系,应该是在犯罪论的大框架下严格区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只需阐明成立犯罪的基本条件的‘犯罪成立体系’(犯罪构成)问题。
二是在此基础上的‘与犯罪成立相关的特殊形态’问题;‘排除犯罪性的行为’应该作为一种特殊形态在犯罪成立体系之外,另行以专章形式设定不同的主客观标准专门讨论。”
然而,这一观点值得推敲:其一,成立犯罪的标准与否定犯罪的标准相同(正反面),恐怕不能在犯罪成立体系之外对排除犯罪性的行为设立不同的主客观标准。
按照法益侵害说的观点,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行为之所以阻却违法,是法益衡量的结果。
行为人实施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行为造成他人损失时,虽然侵害了他人法益,却保护了更为优越或者同等法益。
一旦对成立犯罪与否定犯罪采用不同的标准,认定犯罪就没有标准了;
而且,因为标准不同,会出现一个行为按照犯罪成立标准构成犯罪、按照排除犯罪的标准不成立犯罪的局面。其二,不能因为违法阻却事由较多,就在犯罪构成之外设专章研究。
即使设专章研究,也应当在违法构成要件之后设专章研究,而不能在责任构成要件之后,设专章研究违法阻却事由。
其三,一个案件一般不可能有多种违法阻却事由,所以,讨论了表明违法性的要件之后,讨论阻却违法事由,并没有为司法添加任何负担。
相反,如前所述,在考察了行为是否符合作为违法类型的构成要件后,接着考察行为是否具备违法阻却事由。
如果具备则不再进行有责性的判断的做法,不仅节约了司法资源,而且不致产生理论上的矛盾与司法上的错案。
既然如此,对司法运用来说,一种最优安排就是:在讨论了违法构成要件后,就必须讨论违法阻却事由。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违法阻却事由与犯罪构成体系
3. 刑法中两阶层与四要件那个好
四要件体系在判断犯罪时,没有形成“违法要件到责任要件”的阶层判断,而是堆积木式的拼凑判断,由此出现许多弊端。
4. 我国刑法理论体系中两阶层的犯罪构成体系包含那些内容
客观违法,主观有责。
客观违法要件:行为主体、危害行为、行为对象、危害结果回、因果关系。
客观答阻却事由: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被害人承诺。
5. 关于刑法二阶层期待可能性这个问题
你这是问的什么乱七八糟东西,法律犯重婚罪就是要判刑,不管你什么理由都不行,每个人都要遵守国家法律。
6. 我国刑法理论体系中两阶层的犯罪构成体系包含那些内容
客观违法,主观抄有责。
客观违法要件:行为主体、危害行为、行为对象、危害结果、因果关系。
客观阻却事由: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被害人承诺。
7. 说明一下我国刑法理论体系中两阶层的犯罪构成体系包含那些内容
客观违法,主观有责。
客观违法要件:行为主体、危害行为、行为对象、危害结果、因果关回系。客观阻却答事由: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被害人承诺。
主观有责要件:犯罪故意、过失、无罪过事件、事实认识错误。主观阻却事由:责任年龄、责任能力、违法认识可能性、期待可能性。
8. 我国刑法有关犯罪构成概念目前是采用的哪一种是四要件体系(传统)还是两阶层体系(张明楷)
你好,回答如下:
1,这几年法学院课程关于刑罚总论、司法考试命题采用的张明楷的主客观统一(二阶层体系);
2,但是在实践中,还是按照以前的四要件体系办案(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
3,不论哪种体系,我认为对实际办案没有多大影响,主要参照两高公安部的司法解释和文件。
9. 在刑法定罪上,用两阶层体系如果遇到客体认识错误怎么处理
1 的法定说法是正确的 但是具体说法是错误的应该是对乙是故意杀人未遂,对对丙是过失杀回人既遂
2是正答确的
抽象认识错误
1对象错误,甲想杀乙,把文物当乙打坏 评价对乙是故意杀人未遂,但是却打坏文物直接构成过失损害文物罪,根据主观想犯重罪,而客观犯了轻罪根据竞合应该是故意杀人未遂
这是我的理解 不知正确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