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抽象的结果观
Ⅰ 应该如何理解刑法因果关系中的"结果"
1、结果无价值者认为,没有法益的侵犯和威胁就没有犯罪(包括未遂),而法益的侵犯和威胁就是结果,因而,所有犯罪都有结果。包括实害结果和危险结果,危险结果又包含抽象的危险结果,和具体的危险结果。
2、当然,严格的一元论结果无价值者是不承认抽象的危险结果的。
3、行为无价值者则认为,没有侵犯法益,但行为本身违背了法律,仍然构成犯罪既遂,此时,没有结果也可以构成犯罪既遂,这些犯罪被称为行为犯、危险犯、举动犯。
4、早期行为无价值者只把实害结果作为既遂犯的结果。后来,为了缓和理论上的困境,二元论成为行为无价值论的主流,因而危险结果也被认同作为犯罪既遂的结果。
5、即使如此,在未遂犯的认定上,行为无价值者和结果无价值者还是存在者差异,后者认为,即使是未遂,也要求结果的出现,只不过这样的结果是危险结果,行为本身因为对法益的侵害有现实紧迫的危险,这样的危险就是结果。但前者认为,行为从客观上看没有危险,但震惊了法意识违反了法意志,那么就已经具有可罚性。
6、至于因果关系中的结果,当然是上述的结果。判断事实是否该当构成要件,首先是看行为和结果是否存在,再判断二者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
7、当然,行为导致的结果不一定是直接结果,间接结果依然可以被归责于行为人。比如,行为人追砍受害人,受害人为逃跑,别无选择地横穿高速马路,最后被高速行驶的货车碾压而亡,在此案例中,死亡是结果,结果发生前,介入了受害人横穿公路,货车司机避让不及而碾压两个行为,且后者是直接原因,但不能说持刀追砍的加害人其行为没有造成结果,进而不令其对被害人的死亡负责。这样的结论显然荒谬。
8、即便是在实务案例中,也不总是只肯定直接原因的效力,如,见义勇为的市民驾车追逐骑摩托逃亡的盗窃犯,结果因速度太快,路面愈窄等情况,盗窃犯不慎撞上护栏进而死亡,这样的案例中,法官大都认定了见义勇为者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虽说这样的判罚结论肯定错误,但也肯定了结果包含间接结果。
9、而且,司法解释也肯定了间接因果关系的作用,以及间接结果也可归责于行为人。比如《网络诽谤司法解释》第二条第(二)项肯定了“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可作为结果,而这样的结果显然不是诽谤直接造成的,而是介入了作为直接原因的被害人行为之后形成的。
10、所以,直接结果才是结果,已经是过时的理论了。当然,间接结果要作为结果,必须通过相当说,合法则说等理论肯定因果关系的存在,或者通过客观归责理论,在条件关系成立的前提下,肯定结果能被客观归责于行为。否则,这样的间接因果关系不能认为是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Ⅱ 刑法中的抽象事实认识错误问题
想象竞合是一个犯罪行为同时产生数个危害结果、触犯数个罪
而你回说的情形同时构成故意损毁答文物罪及过失致人死亡罪,前者最高刑10年,后者7年,显然故意损毁文物罪是重罪。这是主观重、客观轻了
不过无论是抽象认识错误还是想象竞合,都是学理范畴,只是对于刑法适用具有一定得指导意义,但是我国是成文法国家,在具体的法律适用上是以法律绝对主义的。在实际的审判中,多以从一重原则判决。
Ⅲ 刑法理论中 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
你好,构成故意盗窃枪支罪的未遂。抽象事实认识错误也是对犯罪某一构成要件的认识错误,只是这种认识错误导致了客观上构成了与行为人主观上完全不相同,不同质的犯罪。如甲想杀乙,却因为没有瞄准杀了人家一头牛,等等。甲主观上是故意杀人,但客观上却是毁坏了别人的财产,两个犯罪完全不同质。超出了同一犯罪的构成要件范围。那么抽象事实认识错误分为两类,一类是打击错误,一类是对象错误。另一种分类为:一,主观轻罪而客观重罪;二,主观重罪而客观轻罪;对于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则要根据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处理。例如甲欲杀狗熊,但将人误以为是狗熊而杀死的,就只能成立过失犯罪或意外事件。如果本欲杀人,但将狗熊误以为是人而杀死的,就只能成立故意杀人未遂。同理。
Ⅳ 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怎么定罪
你好,所谓事实认识错误,即行为人所认识、所意欲的事实与实际情况、客观事实不一致,是指行为人对与自己行为有关的事实情况有不正确理解。这类错误是否影响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作不同的处理:如果属于对犯罪构成要件的事实情况的错误认识,就要影响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如果属于对犯罪构成要件以外的事实情况的认识错误,则不影响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客体错误,是指行为人意图侵犯一种客体,而实际上侵犯了另一种客体。比如,行为人误认为正在抓捕人犯的警察正与其朋友打架,于是上前将警察打伤。在此案中,行为人意图侵犯的是他人的健康权利,却由于其认识错误,而实际上侵犯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正常的公务活动。对于这种认识错误,应当按照行为人意图侵犯的客体定罪,认定为故意伤害罪。
对行为对象的认识错误,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误把甲对象作为乙对象加以侵害,而二者体现相同的社会关系。如行为人在行为时,误把甲认为是乙而对其实施杀害行为。这种对体现相同社会关系的具体目标的错误认识,并没有使行为人罪过的内容发生改变,所以行为人仍应负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
(2)误把甲对象作为乙对象加以侵害,而二者体现的社会关系不同。比如,行为人意图盗窃办公室的一般财物,却到值班室将枪支作为一般财物加以盗窃。对于这种错误,只能根据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内容认定犯罪性质,即行为人以盗窃一般财物的故意实施盗窃行为,成立盗窃罪。
(3)误将犯罪对象作为非犯罪对象加以侵害。比如,行为人误以人为兽而实施杀伤行为。对于这种错误,由于行为人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而不是故意犯罪,而应根据实际情况成立过失犯罪,或是意外事件。
(4)误将非犯罪对象作为犯罪对象加以侵害。比如行为人意图杀害甲,但在黑夜中将牲畜误认为是甲而加以杀害。对于此种错误,由于行为人主观上存在故意,客观上实施了犯罪行为,只是由于认识错误而未得逞,应而构成犯罪未遂。
行为认识错误包括两种情况:
(1)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实际性质发生了错误的理解。比如,行为人把不存在的侵害行为误认为是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实行防卫,致人死伤。这种情况下,由于行为人不存在故意犯罪的故意,因而不应论以故意犯罪,而应根据实际情况成立过失犯罪,或是意外事件。
(2)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手段存在错误认识。
手段错误有三种形式:
其一,行为人由于愚昧无知或者迷信使用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方法。比如,行为人企图用画符念咒的方法达到杀人的目的。这种情况下,由于这种手段本身缺乏危害社会的可能性,行为不具社会危害性,因此,不能成立犯罪。
其二,行为人意图采用的犯罪手段具有产生危害社会结果的可能性,但由于认识错误而使用了不能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手段。比如,行为人误以砂糖为砒霜,实行杀人。这种情况下,行为人主观上存在犯罪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只是由于认识错误,采用了不能使犯罪得逞的手段,因此成立犯罪未遂。
其三,行为人不具有危害社会的意图,但由于误解工具或拿错物品造成损害结果。如,行为人误把砒霜当作砂糖给人服用,造成他人死亡。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如果在主观上有过失,成立过失犯罪。
因果关系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所实施的行为和所造成的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际发展有错误认识。
因果关系错误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情况:
(1)行为人误以为自己的行为已达到预期的犯罪结果,但实际上并没有发生这种结果。比如,行为人欲杀甲,将甲从悬崖上推下,以为甲已坠崖身亡而离去,但实际上甲被树枝挂住而未死。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已着手实行犯罪,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因此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未遂。
(2)行为人所追求的结果事实上是由于其他的原因造成的,但行为人误以为是自己的行为造成的。比如,上例中,甲坠崖未死,但在受伤回家的路上,被违反交通规则的汽车轧死。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虽然相信自己的行为已致甲死亡,事实上甲最终确实死亡,但我们却不能认定行为人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既遂,因为甲的死亡并不是行为人的杀人行为直接造成的,而是由交通事故导致的,因此行为人负故意杀人未遂的刑事责任。
(3)行为人的行为没有按照其预想的方向发展及其预想的目的停止,而是发生了行为人所预见所追求的目标以外的结果。比如,行为人意图伤害甲,不料刺中甲腿上的动脉血管,致使甲流血过多死亡。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行为人的行为导致了甲的死亡,但行为人并无杀害甲的故意,因此不能认定行为人构成故意杀人罪,而只能让其负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刑事责任。
(4)行为人实施了两个行为,伤害结果是由其中一个行为造成的,行为人却误以为是由另一个行为造成的。比如,行为人意图伤害甲,在用暴力致其昏迷后,行为人以为甲已死亡,为隐匿罪证,行为人将甲抛下悬崖,致使甲摔死。刑法理论上对这种情况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我们认为,此种情况,行为人主观上不具有杀害他人的故意,客观上虽然实施了杀人的行为,且甲的死亡结果也确实是由他的行为所直接造成的,但是由于在客观认识上的错误不构成故意杀人罪,应该认定为过失致人死亡罪。
Ⅳ 刑法具体事实认识错误和抽象认识错误的区别是什么
一、具体事实认识错误:
对象错误:甲想杀乙,误认为丙是乙,举枪杀死。(乙不在现场)
具体符合说:评价:对乙无罪,对丙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法定符合说:评价:对乙无罪,对丙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打击错误:甲想杀乙,把乙身边的丙打死了。(乙在现场)。
具体符合说:评价:对乙故意杀人未遂,对丙过失致人死亡,竞合构成故意杀人罪。
法定符合说:评价:对乙无罪,直接认定对丙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二、抽象事实认识错误:
对象错误,甲想杀乙,把文物当乙打坏。(乙不在现场)
评价:对乙无罪,直接构成过失损坏文物罪。
打击错误,甲想杀乙,把身边文物打坏。(乙在现场)
三、 罪质即犯罪罪行的性质,罪行构成本质。我国刑罚奉行的是罪刑法定,刑罚的轻重应与犯罪的轻重相适应,罪刑相称,罚当其罪的刑法基本原则。是司法与审判程序中进行罪质分析是定罪过程的必要环节,罪质符合是犯罪构成该当性的应有之义。罪质存在于犯罪构成之中,主要由犯罪客体来表现。罪质可以细分为罪质与罪量两个要素,二者分别为定罪量刑的其本要素。
Ⅵ 抽象危险是具体犯罪构成要件的危害结果
【法律分析】
危害结果是指危害行为对法益造成的损害表现,包括法益侵犯的危险状态与实际的损害结果。 但抽象危险犯中的危险,不是作为结果的危险,而是将行为具有的危险属性直接等同于作为结果的危险, 故抽象危险犯的成立并不需要危害结果,抽象危险也不是具体犯罪构成要件的危害结果。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三十三条 危险驾驶罪是指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醉酒驾驶机动车的;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定额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Ⅶ 刑法因果关系判断标准中具体的结果观和抽象的结果观怎么区分,或者举个例子,真的看不懂
我觉得抽象的结果观是指的一个抽象结果,比如甲死了,不去讨论甲是渴死,毒死,饿死。
具体的结果观相反,要看甲是怎么死的,死因不同,因果关系是否成立就不同。
Ⅷ 刑法里危害结果中的具体结果和抽象结果链%
一、大陆刑法理论关于“应当预见”内容的研究概览
大陆刑法理论通行观点认为,犯罪过失中应当预见的内容是指犯罪过失的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
害社会的结果的认识。〔1 〕“至于危害社会结果”的含义如何?大陆刑法对此未作规定,大多数刑法学者也
未作论述。只有少数学者对此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探讨中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为具体结果说,认为“危害社会的结果”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理解。因为过失犯罪中的危
害结果是构成要件,构成要件是由刑法规定的,故这里的危害社会的结果,只能是刑法分则对过失犯罪所规定
的具体的犯罪结果。同时又强调说,所谓具体的结果又是相对的。在危害公共安全的过失犯罪中,行为人所应
当预见的结果不一定是很具体的结果,但也必须是刑法分则所要求的结果。因此,过失犯罪的法定性,决定了
行为人所应当预见的是具体的危害结果。〔2〕
第二种观点为一般结果说,认为过失犯罪中对危害结果的预见,只要预见到一般的危害结果就够了。要求
一定预见到某种具体危害结果是不现实的,也不符合刑法规定精神和同过失犯罪作斗争的需要。其理由如下:
其一,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从整体上看是无限的,但就个别场合而言,在一定时间、地点,人对事物的认
识能力则是有限的。就过失犯罪而言,它常常发生在某一特定的场合、时间,往往非常急促、紧迫,甚至一瞬
间,行为人根本来不及认真观察和仔细思考,危害结果就发生了,要求行为人对此种危害结果认识得清清楚楚
是不现实的。其二,在过失犯罪中某些危害结果的发生并不是必然的,而是可能的,带有很大的偶然性,要行
为人对其预见得十分清晰、非常具体是很困难的。其三,从刑法的立法精神并结合实际效果看,“危害社会的
结果”应指一般的危害结果。如民警甲抓住醉酒的乙肩膀猛推一把,甲只要概括的、笼统的、一般的预见到可
能使乙摔倒,致乙健康受到损害甚至更严重的结果,就可以了,而不要求甲一定预见到具体的危害结果,即乙
摔倒后趴在一个十几公分深的水洼中窒息死亡,并且对这种极为罕见的情况,甲则可能预见不到。如果一定要
求对某种具体的危害结果也要预见得十分清楚,那将失之过窄,不利于对过失犯罪的惩罚。〔3〕
Ⅸ 刑法中抽象的危险是一种类型性危险怎么理解
抽象的危险犯与具体的危险犯相对应
我是这样理解的:具体的危险犯,在案件当中要司法机关做相应的危险的判断该具体是否达到危险的程度。放火、爆炸等属于具体危险犯。而抽象的危险犯以生活经验为依据。一旦出现相关情况,就认定该危险出现,换言之,是一种司法上的推定。枪支类犯罪属于这种类型。
如果你想了解,张明楷老师刑法学三p153
书下也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