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李东晋刑法

李东晋刑法

发布时间: 2022-03-06 19:16:01

『壹』 隋书是什么体例

《隋书》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现行《隋书》共八十五卷,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纪传部分,由魏徵主编,成书于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另一部分为史志部分,始修于贞观十五年(641年),成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是由长孙无忌监修的。

(1)《隋书》的纪传部分。弘扬秉笔直书的优良史学传统,品评人物较少阿附隐讳。主编魏征刚正不阿,他主持编写的纪传,较少曲笔,不为尊者讳。
(2)《隋书》的史志部分。多达三十卷,包括礼仪、音乐、律历、天文、五行、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十志。这十志不仅叙述了隋朝的典章制度,而且概括了梁、陈、北齐、北周的政治、经济情况,有的甚至追溯到汉魏。例如《食货志》记载了自东晋以来的等级制度和货币制度;《地理志》记载了南北朝以来的建置沿革;《律历志》和《天文志》总结了南北朝以后一百多年来天文学方面的成就;关于祖冲之的圆周率的详细记录,也保存在《隋书》中。《隋书》的《经籍志》是继《汉书·艺文志》后的一部十分重要的目录书,叙述了自汉至隋凡六百年我国书籍之存亡、学术之演变,是对我国古代书籍和学术史的第二次总结,也是对我国学术文化史的一大贡献。《隋书·经籍志》还有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为我国以后的四部图书分类奠定了基础。《汉书·艺文志》曾把天下图书分编为六大类,到东晋李充造《四部书目》,始分书籍为四部。《隋书·经籍志》吸取其长,正式将各类书籍标出经、史、子、集四大类,其下再分四十小类。这种图书分类法,为后世遵用达一千余年。

『贰』 西周时,周王、贵族和平民构成统治阶级。他们通过严酷的刑法来教育感化民众,稳定社会秩序。

错:平民不是统治阶级!西周的刑法并不残酷!这种语病属于违背史实

『叁』 四部是我国古代图书的分类名称 是指哪四类

我国古代图书的分类名称中,四部指将群书分为甲、乙、丙、丁或经、史、子、集四类。

1、晋荀勖将群书分为四部:六艺﹑小学为甲部;诸子﹑兵书﹑术数为乙部;历史记载和杂着为丙部;诗赋﹑图赞﹑《汲冢书》为丁部。

2、东晋李充加以调整,以五经为甲部,历史记载为乙部,诸子为丙部,诗赋为丁部。

3、在唐初官修的《隋书·经籍志》中,首次以经史子集四部命名分类,正式确立了四分法在古代目录学中的地位。

4、在清朝编辑我国古代最大一部丛书《四库全书》时,将编辑过程中撰写古籍提要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汇编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便是经史子集分类法的确立。

这种四部分类法自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作为一种传统分类法,它在类分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3)李东晋刑法扩展阅读:

一、四部确定时,隋志中的分类方法如下

1、经: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纬书、小学;

2、史: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

3、子: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

4、集:楚辞、别集、总集;(以上共四部四十类) 道经(附):经戒、饵服、房中、符箓;(均不列书目)佛经(附):大乘经、小乘经、杂经、杂疑经、大乘律、小乘律、杂律、大乘论、小乘论、杂论、记。 (道佛共十五类)

二、到了清代的四库全书中,四部分类法又有了进一步发展

1、“经部”指儒家的经典。经部之下又有小类。清代的《四库全书》经部之下又分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十类。

2、“史部”即历史,包括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四库全书》史部之下又分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官职、政书、目录、史评等十五类。

3、“子部”包括政治、哲学、科技和艺术等类的书。《四库全书》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共十四类。

4、“集部”收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著作等。《四库全书》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五类。

『肆』 八字起名,男孩,李姓。请用心些不要复制。

辛卯 癸巳 癸未 戊午
这八字是明显的身弱,,癸生巳火月午火时,自坐未土之地,戊土透干以月令为禄,一戊合两癸。辛金在地支有根不能论从。起名以金水为用。

『伍』 汉书艺文志六略的大序和三十八部的小序分别是什么

现存两部最古的图书目录——谈《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搜集 点击:1379 更新:2005-4-26 2:03:36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图书目录,它是东汉班固所撰《汉书》中的一篇,著录了西汉时国家所收藏的各类图书,是我们了解上古到西汉末年这一时期学术文化发展变化的重要参考资料。《隋书·经籍志》则是我国现存的第二部图书目录,它是唐初魏征等人奉敕编撰的《隋书》中的一篇,著录了隋代国家所收藏的各类图书,是我们了解东汉到隋代这一时期学术文化发展变化的重要参考资料。从《汉书·艺文志》到《隋书·经籍志》,中间经过了五、六百年,而这两部目录,就恰好反映了我国古典目录学在这五、六百年中的一个巨大变化。

这一巨大变化,主要指的是图书分类法从“六分法”演变为“四分法”。

西汉成帝河平三年(前26年),杰出的学者刘向、刘歆父子受命主持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整理群书的工作。在每一部书整理完毕时,刘向便撰写一篇叙录,记述这部书的作者、内容、学术价值及校雠过程。这些叙录后来汇集成了一部书,这就是我国第一部图书目录《别录》。刘向死后,刘歆继续整理群书,并把《别录》各叙录的内容加以简化,把著录的书分为六略,即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再在前面加上一个总论性质的“辑略”,编成了我国第一部分类目录《七略》。

《别录》、《七略》奠定了我国目录学的基础,也形成了我国目录学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清代章学诚《校雠通义》中所说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例如《七略》,它以六略三十八类的分类法,条分缕析先秦到西汉的各种文化学术流派;以辑略的形式,在整体上评述了各种文化学术的兴衰分合;以各书叙录,具体而微地介绍了各种学术文化著作的优劣真伪是非,不啻是一部先秦至西汉的学术文化史。

可惜的是,《别录》、《七略》在唐末就佚失了。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它们都佚失了,你怎么知道它们奠定了我国目录学的基础和特点,怎么知道它们的分类、辑略、叙录的内容和作用呢?这就因为《别录》,尤其是《七略》的概貌,基本上保存在《汉书·艺文志》里了。

班固是根据《七略》来编写《汉书·艺文志》的。首先,他沿用了《七略》的六分法,把天下图书分为:(一)、六艺略,著录易、诗、书、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类图书,这些都是儒家经典或与儒家经典有关的著作,它们被安排在最突出的位置,单独为一略,体现了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儒家经典在政治上学术上的指导作用;(二)、诸子略,著录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著作,西汉去古未远,诸子书保存颇多,而西汉后期虽尊儒学,但对诸家学说基本上还是兼收并蓄的,不象后世那样极端,所以诸子列第二大类;(三)、诗赋略,著录了辞、赋、歌诗等五类文学作品;(四)、兵书略,著录了兵权谋、兵形势、阴阳、兵技巧四类军事文献,包括了战略思想、战术技巧各个方面;(五)、数术略,著录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类图书,这里既有天文历法数学物理方面的科学知识,也有荒诞不经的迷信,如占卜吉凶、相宅看风水之类的名堂;(六)、方技略,著录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著作,大体上是医学科学及方士巫术两方面的杂拌。以上六略三十八类,共著录了当时可以看到的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图书。它就象一组分类陈列的大“橱窗”,各种文化、学术著作都按照它的性质分别开来,象陈列品一样有条不紊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其次,班固将《七略》的《辑略》,也就是《七略》对各家学说著作及流派的论述按其内容分开,作为各略各类的大、小序散入各略各类之后,使论述和分类著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是班固的一个创新,因为这样一来,读者就可以免省反复检寻之劳,在看到各家著作的著录同时,就能读到总论式的大小序。这就象每个大“橱窗”的总说明书。

再次,班固为了使目录符合史志的要求,便对刘歆《七略》的叙录再次进行简化,择取那些最主要的部分作为小注,附于各书之下,它就象大“橱窗”中每个陈列品上的简介。比如六艺略论语类中有“《论语》古二十一篇”,小注便说:“出孔子壁中,两《子张》。”又“《齐(论语)》二十二篇”,小注便说:“多《问王》、《知道》。”这一来,这两种《论语》篇目与今本篇目的不同就很明白了。

《汉书·艺文志》就这样,用分类、大小序、小注的形式,保存了《七略》的分类、辑略、叙录的大概面貌,同样起到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作用,在这个学术大“橱窗”中,我们可以看到先秦到西汉琳琅满目、灿烂辉煌的学术文化的成就与发展。
不过,千万不要以为班固只是凭借一部《七略》,稍加改头换面,称作《艺文志》的。其实,班固也花了许多心血。除了前面我们提到的分解辑略,散入各类之外,他还补入了西汉末年杜林、扬雄、刘向等数家,使《汉书·艺文志》真正成为记录上古到西汉的图书的完整目录;他还对《七略》中归类不当的地方进行了调整,如《司马法》原入兵书略兵权谋类,班固则改归六艺略礼类,《伊尹》、《太公》、《管子》、《蒯通》、《孙卿子》等原既入诸子略,又入兵书略,班固则全部移入诸子类,这就使图书归类更准确更科学了。

总而言之,《汉书·艺文志》继承了《七略》以“六分法”为核心,以总论、叙录为辅助手段,揭示文化学术发展脉络的中国古典目录学的优良传统,并开创史志目录这一体例,使古典目录学更加成熟,因此,价值是很高的。

东汉以后,学术思想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经学巩固了它在思想文化上的统治地位,哪怕是在“异说”最兴盛、思想最开放的魏晋南北朝,经学的地位也不曾动摇。这一点,从玄学家不得不依附六经论语来发挥玄理,佛教徒不得不同样尊崇孔子,努力使儒佛合流上便可看出。其次,正如《隋书·经籍志》所说,史学有了极大的发展,“一代之史,至数十家”,史学从六艺略春秋类的“附庸”一下子“蔚为“大国”,它迅速膨胀,逐渐独立。再次,由于经学成了仕进的敲门砖,文化成了士族的专利品,诸子学说衰落了,作为实用技术的军事、天文、数学、机械、医学等也统统受到鄙视,因此,这几类著作日益减少。再次,魏、晋以来,个人文集及总集、选集的编纂日益兴盛,这些选集,尤其是别集,虽然主要是文学作品,但决非仅有诗赋,也有政论、奏表、杂文等搀杂在里边。由于这一系列的变化,作为学术文化的陈列橱窗的目录,特别是由学术文化性质决定的分类法,就不得不改弦更张,以适应文化学术的发展变化了。

首先站出来对分类法进行改革的,是西晋的荀勗(xù)。荀勗根据三国魏郑默所编的《中经》更撰《中经新簿》时,把图书分成了四个部类:甲部六艺、小学;乙部诸子、兵书、兵家、数术;丙部史书、杂事;丁部诗赋、图赞、汲冢书。这就基本构成了后世的“四分法”。东晋李充作《晋元帝书目》,又对荀勗的乙、丙两部位置进行了对调,这样,就大体确定了后世经、史、子、集四部顺序。由于这种分类法与当时学术发展状况与趋势相一致,所以它迅速得到了官、私两方面目录学家的承认,“自时厥后,世相祖述”(《七录序》),如殷淳的《四部书目》、谢灵运的《秘阁四部目录》、王亮、谢朏的《秘阁四部目录》都采用了四分法。当时如阮孝绪《七录》及刘孝标《文德殿五部目录》虽以“七”、“五”命名,但实际上也与四分法相通,如前者除佛、道另出为外篇外,内篇五部,只是把子部分为社会科学的“子兵录”和应用科学的“术技录”,其他三部与四分法并没有什么大区别。

但是,真正完全奠定四分法的,还应当是《隋书·经籍志》。

有人会问,前面不是说,荀勗、李充已基本构成四分法了吗,为什么这里又说《隋书·经籍志》才真正完全奠定四分法呢?这是因为:第一,《隋书·经籍志》之前,四分法并没有彻底占统治地位,象王俭《七志》、许善心《七林》仍墨守陈规、固步自封,采用已不合时宜的七分法,而《七录》、《文德殿五部目录》虽与四部分类法相通,但毕竟还是五分法而不是四分法。目录学界中,各种分类法还在交锋,到了《隋书·经籍志》问世之后,才天下靡然向风,确立了四分法的权威,沿用千余年之久。第二,《隋书·经籍志》以前的四分法目录比较粗糙,在小类上不如过去六分法的《汉书·艺文志》、五分法的《七录》那么精密,到了《隋书·经籍志》,才吸收了《七录》的这一优点,严密地分了小类,仅史部就分了十三类,这样才使四分法目录具备了一个完整详密的体系。所以我们说真正完全奠定四分法的,应当是《隋书·经籍志》。

《隋书·经籍志》分经、史、子、集四部四十类,另附见佛、道两类图书,共著录了三千一百二十七部三万六千七百零八卷书。它在体制上与《汉书·艺文志》相仿,有总序小序,也有小注。特别值得提出来的是,它的小注,把梁代所藏而隋代已经散佚或已经残缺的图书情况附注在本书条目之下,使人们得以考见梁代的藏书及梁代以来书籍的离散存亡,起到了“存今书,考佚亡”的双重作用,这是《隋书·经籍志》的一个创新,也是它胜过《汉书·艺文志》的地方。

我们知道,梁代是南朝文化的一个繁荣时期,公私收藏图书极为丰富。但由于侯景之乱的战火和梁灭于北周时元帝的焚烧,这些图书遭到了惨重的损失。隋代由于天下的统一,又出现了一个文化的繁荣时期,公私藏书也十分丰富。那么,这两个高峰时期所藏的图书有些什么不同呢?这两个高峰之间的低潮时期里,又有哪些书出现,哪些书散亡残缺呢?《隋书·经籍志》如果简单地著录现存图书,势必不能反映这两个问题。于是《隋书》的编纂者们采取了用小注著录残缺、亡佚之书的方法,例如:
“《后汉记》六十五卷。”注:“本一百卷,梁有,今残缺,晋散骑常侍薛莹撰。”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此书梁代以后残缺了三十五卷。又如:
“《周易》八卷。”注:“汉曲台长孟喜章句,残缺,梁十卷。又有汉单父长费直注《周易》四卷,亡。”

这样,我们就知道,在梁代孟氏《易》十卷、费氏《易》四卷都尚完好无缺,而到隋代,费氏《易》亡佚,孟氏《易》也只剩了八卷。有人根据每类之末“通计亡书,合若干部若干卷”的数字统计,《隋书·经籍志》在注文中附注的残亡书籍达一千零六十四部一万二千七百五十九卷。这样一来,梁代与隋代的藏书情况和梁、陈之间书籍的聚散情况不都清清楚楚了吗?因此,有人称赞《隋书·经籍志》是一部“具有双重意义的实用目录”。

总之,《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不仅是现存最古的两部图书目录,也是使我国目录学逐渐走向成熟的两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在《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上古、中古的典籍聚散分合、学术发展变化,还可以看到我国目录学从六分法到四分法的发展过程。

文章录入:吟风斋主 责任编辑:木亚山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这部最早的系统性书目,是班固撰写的,简称《汉志》。属于史志书目。《汉书》十志之一,《汉书·艺文志》是作者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的,仍存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略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另析“辑略”形成总序置于志首,叙述了先秦学术思想源流。其中删兵书十家,增《七略》,完成后刘向、扬雄、杜林三家于西汉所撰写的著作。总共著录图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凡是作了合移增删的,均自注明“出”“省”“入”若干家,若干篇,以示更改。故《七略》虽佚,根据此书仍可看出其概貌,可以知西汉文化典籍的状况。此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系统性图书目录,并首创史志目录的体例,对后世目录学尤其是史志目录的发展,影响极大。

汉书艺文志 诸子


晏子八篇.名婴,諡平仲,相齐景公,孔子称善与人交,有列传。
子思二十三篇。名伋,孔子孙,为鲁缪公师。
曾子十八篇。名参,孔子弟子。
漆雕子十三篇。孔子弟子漆雕启后。
宓子十六篇。名不齐,字子贱,孔子弟子。
景子三篇。说宓子语,似其弟子。
世子二十一篇。名硕,陈人也,七十子之弟子。
魏文侯六篇。
李克七篇。子夏弟子,为魏文侯相。
公孙尼子二十八篇。七十子之弟子。
孟子十一篇。名轲,邹人,子思弟子,有列传。
孙卿子三十三篇。名况,赵人,为齐稷下祭酒,有列传。
芈子十八篇。名婴,齐人,七十子之后。
内业十五篇。不知作书者。
周史六弢六篇。惠、襄之间,或曰显王时,或曰孔子问焉。
周政六篇。周时法度政教。
周法九篇。法天地,立百官。
河间周制十八篇。似河间献王所述也。
谰言十篇。不知作者,陈人君法度。
功议四篇。不知作者,论功德事。
甯越一篇。中牟人,为周威王师。
王孙子一篇。一曰巧心。
公孙固一篇。十八章。齐闵王失国,问之,固因为陈古今成败也。
李氏春秋二篇。
羊子四篇。百章。故秦博士。
董子一篇。名无心,难墨子。
俟子一篇。
徐子四十二篇。宋外黄人。
鲁仲连子十四篇。有列传。
平原君七篇。朱建也。
虞氏春秋十五篇。虞卿也。
高祖传十三篇。高祖与大臣述古语及诏策也。
陆贾二十三篇。
刘敬三篇。
孝文传十一篇。文帝所称及诏策。
贾山八篇。
太常蓼侯孔臧十篇。父聚,高祖时以功臣封,臧嗣爵。
贾谊五十八篇。
河间献王对上下三雍宫三篇。
董仲舒百二十三篇。
儿宽九篇。
公孙弘十篇。
终军八篇。
吾丘寿王六篇。
虞丘说一篇。难孙卿也。
庄助四篇。
臣彭四篇。
钩盾冗从李步昌八篇。宣帝时数言事。
儒家言十八篇。不知作者。
桓宽盐铁论六十篇。
刘向所序六十七篇。新序、说苑、世说、列女传颂图也。
扬雄所序三十八篇。太玄十九,法言十三,乐四,箴二。

右儒五十三家,八百三十六篇。入扬雄一家三十八篇。

儒家者流,盖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经之中,留意於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衰,此辟儒之患



伊尹五十一篇。汤相。
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为太公术者所增加也。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
辛甲二十九篇。纣臣,七十五谏而去,周封之。
鬻子二十二篇。名熊,为周师,自文王以下问焉,周封为楚祖。
筦子八十六篇。名夷吾,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也,有列传。
老子邻氏经传四篇。姓李,名耳,邻氏传其学。
老子傅氏经说三十七篇。述老子学。
老子徐氏经说六篇。字少季,临淮人,传老子。
刘向说老子四篇。
文子九篇。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
蜎子十三篇。名渊,楚人,老子弟子。
关尹子九篇。名喜,为关吏,老子过关,喜去吏而从之。
庄子五十二篇。名周,宋人。
列子八篇。名圄寇,先庄子,庄子称之。
老成子十八篇。
长卢子九篇。楚人。
王狄子一篇。
公子牟四篇。魏之公子也,先庄子,庄子称之。
田子二十五篇。名骈,齐人,游稷下,号天口骈。
老莱子十六篇。楚人,与孔子同时。
黔娄子四篇。齐隐士,守道不诎,威王下之。
宫孙子二篇。
鶡冠子一篇。楚人,居深山,以鶡为冠。
周训十四篇。
黄帝四经四篇。
黄帝铭六篇。
黄帝君臣十篇。起六国时,与老子相似也。
杂黄帝五十八篇。六国时贤者所作。
力牧二十二篇。六国时所作,托之力牧。力牧,黄帝相。
孙子十六篇。六国时。
捷子二篇。齐人,武帝时说。
曹羽二篇。楚人,武帝时说於齐王。
郎中婴齐十二篇。武帝时。
臣君子二篇。蜀人。
郑长者一篇。六国时。先韩子,韩子称之。
楚子三篇。
道家言二篇。近世,不知作者。
右道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
道家者流,盖出於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於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阴阳

宋司星子韦三篇。景公之史。
公檮生终始十四篇。传邹奭始终书。
公孙发二十二篇。六国时。
邹子四十九篇。名衍,齐人,为燕昭王师,居稷下,号谈天衍。
邹子终始五十六篇。
乘丘子五篇。六国时。
杜文公五篇。六国时。
黄帝泰素二十篇。六国时韩诸公子所作。
南公三十一篇。六国时。
容成子十四篇。
张苍十六篇。丞相北平侯。
邹奭子十二篇。齐人,号曰雕龙奭。
闾丘子十三篇。名快,魏人,在南公前。
冯促十三篇。郑人。
将钜子五篇。六国时。先南公,南公称之。
五曹官制五篇。汉制,似贾谊所条。
周伯十一篇。齐人,六国时。
卫侯官十二篇。近世,不知作者。
于长天下忠臣九篇。平阴人,近世。
公孙浑邪十五篇。平曲侯。
杂阴阳三十八篇。不知作者。
右阴阳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
阴阳家者流,盖出於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於禁忌,泥於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李子三十二篇。名悝,相魏文侯,富国强兵。
商君二十九篇。名鞅,姬姓,卫后也,相秦孝公,有列传。
申子六篇。名不害,京人,相韩昭侯,终其身诸侯不敢侵韩。
处子九篇。
慎子四十二篇。名到,先申韩,申韩称之。
韩子五十五篇。名非,韩诸公子,使秦,李斯害而杀之。
游棣子一篇。
晁错三十一篇。
燕十事十篇。不知作者。
法家言二篇。不知作者。
右法十家,二百一十七篇。
法家者流,盖出於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於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邓析二篇。郑人,与子产并时。
尹文子一篇。说齐宣王。先公孙龙。
公孙龙子十四篇。赵人。
成公生五篇。与黄公等同时。
惠子一篇。名施,与庄子并时。
黄公四篇。名疵,为秦博士,作歌诗,在秦时歌诗中。
毛公九篇。赵人,与公孙龙等并游平原君赵胜家。
右名七家,三十六篇。
名家者流,盖出於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及譥者为之,则苟钩釽析乱而已。



尹佚二篇。周臣,在成、康时也。
田俅子三篇。先韩子。
我子一篇。
随巢子六篇。墨翟弟子。
胡非子三篇。墨翟弟子。
墨子七十一篇。名翟,为宋大夫,在孔子后。
右墨六家,八十六篇。
墨家者流,盖出於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纵横

苏子三十一篇。名秦,有列传。
张子十篇。名仪,有列传。
庞暖二篇。为燕将。
阙子一篇。
国筮子十七篇。
秦零陵令信一篇。难秦相李斯。
蒯子五篇。名通。
邹阳七篇。
主父偃二十八篇。
徐乐一篇。
庄安一篇。
待诏金马聊苍三篇。赵人,武帝时。
右从横十二家,百七篇。
从横家者流,盖出於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



孔甲盘盂二十六篇。黄帝之史,或曰夏帝孔甲,似皆非。
大禹三十七篇。传言禹所作,其文似后世语。
五子胥八篇。名员,春秋时为吴将,忠直遇谗死。
子晚子三十五篇。齐人,好议兵,与司马法相似。
由余三篇。戎人,秦穆公聘以为大夫。
尉缭二十九篇。六国时。
尸子二十篇。名佼,鲁人,秦相商君师之。鞅死,佼逃入蜀。
吕氏春秋二十六篇。秦相吕不韦辑智略士作。
淮南内二十一篇。王安。
淮南外三十三篇。
东方朔二十篇。
伯象先生一篇。
荆轲论五篇。轲为燕刺秦王,不成而死,司马相如等论之。
吴子一篇。
公孙尼一篇。
博士臣贤对一篇。汉世,难韩子、商君。
臣说三篇。武帝时作赋。
解子簿书三十五篇。
推杂书八十七篇。
杂家言一篇。王伯,不知作者。
右杂二十家,四百三篇。入兵法。
杂家者流,盖出於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及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



神农二十篇。六国时,诸子疾时怠於农业,道耕农事,托之神农。
野老十七篇。六国时,在齐、楚间。
宰氏十七篇。不知何世。
董安国十六篇。汉代内史,不知何帝时。
尹都尉十四篇。不知何世。
赵氏五篇。不知何世。
氾胜之十八篇。成帝时为议郎。
王氏六篇。不知何世。
蔡癸一篇。宣帝时,以言便宜,至弘农太守。
右农九家,百一十四篇。
农家者流,盖出於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誖上下之序。

小说

伊尹说二十七篇。其语浅薄,似依托也。
鬻子说十九篇。后世所加。
周考七十六篇。考周事也。
青史子五十七篇。古史官记事也。
师旷六篇。见春秋,其言浅薄,本与此同,似因托之。
务成子十一篇。称尧问,非古语。
宋子十八篇。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
天乙三篇。天乙谓汤,其言非殷时,皆依托也。
黄帝说四十篇。迂诞依托。
封禅方说十八篇。武帝时。
待诏臣饶心术二十五篇。武帝时。
待诏臣安成未央术一篇。
臣寿周纪七篇。项国圉人,宣帝时。
虞初周说九百四十三篇。河南人,武帝时以方士侍郎号黄车使者。
百家百三十九卷。
右小说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
小说家者流,盖出於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出蹴鞠一家,二十五篇。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於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愈於野乎。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隋书.经籍志》没找着,抱歉

『陆』 隋书的现行《隋书》

现行《隋书》共八十五卷,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纪传部分,由魏徵主编,成书于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另一部分为史志部分,始修于贞观十五年(641年),成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是由长孙无忌监修的。 《隋书》的修史水平是较高的。一是因为当时唐朝集中了一大批有才之士:先后参加编写的孔颖达、许敬宗、于志宁皆名列贞观时期著名的“十八学士”之列;颜师古是当时名垂一时的经史大师;负责修撰天文、律历的是唐代著名天文学家李淳风。这样,《隋书》的修撰,便得到了学术上的保证。二是因为修史当时离亡隋时间较近,有不少隋朝的史料尚可资证。如隋人王劭撰的《隋书》八十卷,便保存着许多隋王朝的诏策。此外,当时也还存有数十卷《开皇起居注》等。更重要的是,唐贞观时离隋炀帝时不过二十余年,有许多隋朝遗老仍健在于世,可以通过访查直补史事。《旧唐书·孙思》便载:“魏徵等受诏修齐、梁、陈、周、隋五代史,恐有遗漏,屡访之。”说明修《隋书》时,史官们曾访问过不少人。还有不少修史的作者本人就在隋朝生活过,有着亲身的经历,因而史实也就较为准确。三是作为主编的魏徵,历史上素称谏臣,号为“良史”,他主编修史时一般能坚持据事直书,不像后代史书的一些纪传有那么多的忌讳。 《隋书》还有个优点,就是比起其它同类史书来,它较少隐讳。比如,尽管虞世南在唐朝已成为唐太宗十分信任的大臣,但纪传中写到他哥哥虞世基的罪恶时,丝毫不加掩饰,再如,尽管裴矩、何稠等人已为唐臣,但对他们在隋朝的作为,也不加任何掩饰。这些方面都是《隋书》胜于其它史书的地方。当然,《隋书》的作者也不免历史的局限,因为碍于情面或政治上某些因素,在写到某些人物时也有回护或偏爱的地方。如卷六十六中的《房彦谦传》便是一例,房彦谦官微职卑,位不过州司马、县令,一生又无重大事迹可记,只因为他是唐太宗时的宰相房玄龄的父亲,使破格收入列传。这在封建社会的史书里,也算是难以避免的吧。
《隋书》另一个可取的地方,是保存了南北朝以来大量的典章制度,为后人研究隋代以及前几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保留了丰富的资料。南北朝时期,留下来的典章制度方面的史料极少,而《隋书》的史志部分,多达三十卷,包括礼仪、音乐、律历、天文、五行、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十志。这十志不仅叙述了隋朝的典章制度,而且概括了梁、陈、北齐、北周的政治、经济情况,有的甚至追溯到汉魏。例如《食货志》记载了自东晋以来的等级制度和货币制度;《地理志》记载了南北朝以来的建置沿革;《律历志》和《天文志》总结了南北朝以后一百多年来天文学方面的成就;关于祖冲之的圆周率的详细记录,也保存在《隋书》中。《隋书》的《经籍志》是继《汉书·艺文志》后的一部十分重要的目录书,叙述了自汉至隋凡六百年我国书籍之存亡、学术之演变,是对我国古代书籍和学术史的第二次总结,也是对我国学术文化史的一大贡献。《隋书·经籍志》还有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为我国以后的四部图书分类奠定了基础。《汉书·艺文志》曾把天下图书分编为六大类,到东晋李充造《四部书目》,始分书籍为四部。《隋书·经籍志》吸取其长,正式将各类书籍标出经、史、子、集四大类,其下再分四十小类。这种图书分类法,为后世遵用达一千余年。《隋书》也有不克服的缺点。例如它过分强调“天道”和“帝王之道”,这当然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此外,由于隋末丧乱,图书散佚严重,因此在撰写时,也常常有史料不足的缺陷。有些传只能注明“图籍在记,多从散逸,不能详备”,造成某些传记空洞无物。这当然是不能苛求于古人的。 通行本。
关于《隋书》的表志有:万斯同:《隋诸王世表》。
万斯同:《隋将相大臣年表》。
黄大华:《隋唐之际月表》。自大业七年(611)至贞观二年(628),按月表列起兵者兴亡。
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附补遗》。《地理志》以隋代统一的疆域为纲,梁陈齐周时的沿革列于注中,时有疏漏错误,为杨氏考证重点所在。张鹏一:《隋书经籍志补》。主要为志中失收的北魏北齐北周人著作。
章宗源(?—1800):《隋书经诺志考证》。只有史部十三卷。一说此书本名《史籍考》,后人误改。注意辑录佚文,而于书之原委、撰人始末多未详考。姚振宗(1842—1906):《隋书经籍志考证》。推寻志中所收书籍之本末源流,补直考订志所遗漏,远较章书为详备。
补:其他考订著作一览
隋书考证 清·傅云龙校
隋书札记 清·李慈铭著
隋书斠议 清·罗振玉著 《隋书》也有不少失误,如《天文志》载“普通元年……九月乙亥,有星晨见东方,光烂如火。占曰:“国皇见,有内难,有急兵反叛。”其三年,义州刺史文僧朗以州叛。”《资治通鉴》、《梁书·武帝纪下》皆载普通二年六月丁卯。

『柒』 二十四史有什么独特之处

《史记 赵世家》记载:晋景公之三年屠岸贾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灭赵氏族。

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初,赵盾在时,梦见叔带持要而哭,甚悲;已而笑,拊手且歌。盾卜之,兆绝而后好。赵史援占之,曰:“此梦甚恶,非君之身,乃君之子,然亦君之咎。至孙,赵将世益衰。”屠岸贾者,始有宠於灵公,及至於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遍告诸将曰:“盾虽不知,犹为贼首。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请诛之。”韩厥曰:“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今诸君将诛其后,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妄诛谓之乱。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屠岸贾不听。韩厥告赵朔趣亡。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韩厥许诺,称疾不出。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於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史记 赵世家》
可《史记 晋世家》记载晋景公十二年冬赵穿、赵括、赵旃还活着。十二年冬,齐顷公如晋,欲上尊晋景公为王,景公让不敢。晋始作六军,韩厥、巩朔、赵穿、荀骓、赵括、赵旃皆为卿,智罃自楚归。《史记 晋世家》
再比如蔡文姬,后汉书记载是蔡文姬的最后一个丈夫是董祀。可晋书记载是羊衜.根据晋书记载蔡文姬和羊衜生了西晋著名的军事家羊祜和景献皇后徽瑜.羊衜第一个妻子是孔融的女儿. 后汉书说蔡文姬没有兄弟姐妹,可晋书却说蔡邕有个孙子叫蔡袭。陈留董祀妻者,同郡察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适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于家。兴平中,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后汉书 卷八十四 列女传第七十四》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世吏二千石,至祜九世,并以清德闻。祖续,仕汉南阳太守。父羊衜,上党太守。祜,蔡邕外孙,景献皇后同产弟。祜年十二丧父,孝思过礼,事叔父耽甚谨。<晋书 羊祜传>。
祜前母,孔融女,生兄发,官至都督淮北护军。初,发与祜同母兄承俱得病,祜母度不能两存,乃专心养发,故得济,而承竟死。<晋书 羊祜传>
祜当讨吴贼功,将进爵土,乞以赐舅子蔡袭。诏封袭关内侯,邑三百户。<晋书 羊祜传>

『捌』 李家道的记载

此李脱究系何人?史载不详。 《太平御览》卷六百七十引《集仙录》记有此前之李脱,云:“李脱居蜀金堂山龙桥峰下修道,蜀人历代见之,约其来往八百余年,因号曰李八百。初以周穆王时来居广汉栖玄山,合九华丹成,去游五岳十二洞二百余年,于海 上遇紫阳君授水五之道,又来龙桥峰作金鼎炼九丹,丹成。三于此山学道,故世号此山 为三学山,亦号为栖贤山。” 《混元实录》和《混元圣纪》卷五作了同样的记载。 《三洞群仙录》卷十七引《野人闲话》亦记李脱,云: “汉州昌利山李真人讳脱,自西周之初于此山中炼水玉及九华丹,三往三反八百余 年,人谓之李八百。丹成,涂石成玉,变砂为珠,至今因雨往往拾得五色真珠者。后汉 建武中,饵药骑龙上升。炼丹之处依然存在,其石壁药气所逼,尽成金玉之色,光彩异常。”《三洞群仙录》卷十二又引《列仙传》云:“李真多者,神仙李脱之妹也。随兄修炼,而兄授之以朝元之要,行仅百年,状如 二十许,遇太上降授以飞升之道,今蜀中有真多治是也。”据此记载,与上述《神仙传》 所记李八百相似:因为来往蜀中八百年,人称李八百;修炼之处既有广汉,又有金堂。只是事迹很不相同。或者最初原型只是一个,几经流传之后,事迹愈增愈多,以致传说 各异,现皆难 于稽考。不过有一点是很清楚的,即此李脱大约也是两汉时期流传于蜀中 的神仙人物,其所云“周穆王时来居广汉”固不可信,其所云“后汉建武中骑龙上升”, 或许道出了他的真实时代。若此,《晋书·周扎传》所记之东晋李脱只能是假托,不仅 “李八百”之号是假托,其“李脱”之名也是假托。至于他本人的真实姓名、履历,就 难以查考了。 《周扎传》谓其“自中州至建邺”,表明他是先在中州传道,后去建邺活 动。据上述很多个号称李八百的李家道道士,都是出自四川,此东晋李脱,或许也是从 四川去中州,再去建邺的。
《晋书·周扎传》又称,李脱有“弟子李弘,养徒灊山(今安徽霍山),云应谶当王。故(王)敦使庐江太守李恒告扎及其诸兄子与脱谋不轨。时莚(周扎兄周靖第二子——引者注)为敦咨议参军,即营中杀莚及脱、弘。又遣参军贺鸾就沈充,尽掩杀扎兄弟子,既而进军会稽袭扎。”按以上王敦杀李脱、李弘及周扎一门事,又见《晋书·明帝纪》及《周嵩传》。时在东晋太宁二年(324)。

『玖』 请把<<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的目录给我贴一下,做出比较更好,谢谢

现存两部最古的图书目录——谈《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搜集 点击:1379 更新:2005-4-26 2:03:36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图书目录,它是东汉班固所撰《汉书》中的一篇,著录了西汉时国家所收藏的各类图书,是我们了解上古到西汉末年这一时期学术文化发展变化的重要参考资料。《隋书·经籍志》则是我国现存的第二部图书目录,它是唐初魏征等人奉敕编撰的《隋书》中的一篇,著录了隋代国家所收藏的各类图书,是我们了解东汉到隋代这一时期学术文化发展变化的重要参考资料。从《汉书·艺文志》到《隋书·经籍志》,中间经过了五、六百年,而这两部目录,就恰好反映了我国古典目录学在这五、六百年中的一个巨大变化。

这一巨大变化,主要指的是图书分类法从“六分法”演变为“四分法”。

西汉成帝河平三年(前26年),杰出的学者刘向、刘歆父子受命主持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整理群书的工作。在每一部书整理完毕时,刘向便撰写一篇叙录,记述这部书的作者、内容、学术价值及校雠过程。这些叙录后来汇集成了一部书,这就是我国第一部图书目录《别录》。刘向死后,刘歆继续整理群书,并把《别录》各叙录的内容加以简化,把著录的书分为六略,即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再在前面加上一个总论性质的“辑略”,编成了我国第一部分类目录《七略》。

《别录》、《七略》奠定了我国目录学的基础,也形成了我国目录学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清代章学诚《校雠通义》中所说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例如《七略》,它以六略三十八类的分类法,条分缕析先秦到西汉的各种文化学术流派;以辑略的形式,在整体上评述了各种文化学术的兴衰分合;以各书叙录,具体而微地介绍了各种学术文化著作的优劣真伪是非,不啻是一部先秦至西汉的学术文化史。

可惜的是,《别录》、《七略》在唐末就佚失了。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它们都佚失了,你怎么知道它们奠定了我国目录学的基础和特点,怎么知道它们的分类、辑略、叙录的内容和作用呢?这就因为《别录》,尤其是《七略》的概貌,基本上保存在《汉书·艺文志》里了。

班固是根据《七略》来编写《汉书·艺文志》的。首先,他沿用了《七略》的六分法,把天下图书分为:(一)、六艺略,著录易、诗、书、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类图书,这些都是儒家经典或与儒家经典有关的著作,它们被安排在最突出的位置,单独为一略,体现了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儒家经典在政治上学术上的指导作用;(二)、诸子略,著录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著作,西汉去古未远,诸子书保存颇多,而西汉后期虽尊儒学,但对诸家学说基本上还是兼收并蓄的,不象后世那样极端,所以诸子列第二大类;(三)、诗赋略,著录了辞、赋、歌诗等五类文学作品;(四)、兵书略,著录了兵权谋、兵形势、阴阳、兵技巧四类军事文献,包括了战略思想、战术技巧各个方面;(五)、数术略,著录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类图书,这里既有天文历法数学物理方面的科学知识,也有荒诞不经的迷信,如占卜吉凶、相宅看风水之类的名堂;(六)、方技略,著录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著作,大体上是医学科学及方士巫术两方面的杂拌。以上六略三十八类,共著录了当时可以看到的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图书。它就象一组分类陈列的大“橱窗”,各种文化、学术著作都按照它的性质分别开来,象陈列品一样有条不紊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其次,班固将《七略》的《辑略》,也就是《七略》对各家学说著作及流派的论述按其内容分开,作为各略各类的大、小序散入各略各类之后,使论述和分类著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是班固的一个创新,因为这样一来,读者就可以免省反复检寻之劳,在看到各家著作的著录同时,就能读到总论式的大小序。这就象每个大“橱窗”的总说明书。

再次,班固为了使目录符合史志的要求,便对刘歆《七略》的叙录再次进行简化,择取那些最主要的部分作为小注,附于各书之下,它就象大“橱窗”中每个陈列品上的简介。比如六艺略论语类中有“《论语》古二十一篇”,小注便说:“出孔子壁中,两《子张》。”又“《齐(论语)》二十二篇”,小注便说:“多《问王》、《知道》。”这一来,这两种《论语》篇目与今本篇目的不同就很明白了。

《汉书·艺文志》就这样,用分类、大小序、小注的形式,保存了《七略》的分类、辑略、叙录的大概面貌,同样起到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作用,在这个学术大“橱窗”中,我们可以看到先秦到西汉琳琅满目、灿烂辉煌的学术文化的成就与发展。
不过,千万不要以为班固只是凭借一部《七略》,稍加改头换面,称作《艺文志》的。其实,班固也花了许多心血。除了前面我们提到的分解辑略,散入各类之外,他还补入了西汉末年杜林、扬雄、刘向等数家,使《汉书·艺文志》真正成为记录上古到西汉的图书的完整目录;他还对《七略》中归类不当的地方进行了调整,如《司马法》原入兵书略兵权谋类,班固则改归六艺略礼类,《伊尹》、《太公》、《管子》、《蒯通》、《孙卿子》等原既入诸子略,又入兵书略,班固则全部移入诸子类,这就使图书归类更准确更科学了。

总而言之,《汉书·艺文志》继承了《七略》以“六分法”为核心,以总论、叙录为辅助手段,揭示文化学术发展脉络的中国古典目录学的优良传统,并开创史志目录这一体例,使古典目录学更加成熟,因此,价值是很高的。

东汉以后,学术思想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经学巩固了它在思想文化上的统治地位,哪怕是在“异说”最兴盛、思想最开放的魏晋南北朝,经学的地位也不曾动摇。这一点,从玄学家不得不依附六经论语来发挥玄理,佛教徒不得不同样尊崇孔子,努力使儒佛合流上便可看出。其次,正如《隋书·经籍志》所说,史学有了极大的发展,“一代之史,至数十家”,史学从六艺略春秋类的“附庸”一下子“蔚为“大国”,它迅速膨胀,逐渐独立。再次,由于经学成了仕进的敲门砖,文化成了士族的专利品,诸子学说衰落了,作为实用技术的军事、天文、数学、机械、医学等也统统受到鄙视,因此,这几类著作日益减少。再次,魏、晋以来,个人文集及总集、选集的编纂日益兴盛,这些选集,尤其是别集,虽然主要是文学作品,但决非仅有诗赋,也有政论、奏表、杂文等搀杂在里边。由于这一系列的变化,作为学术文化的陈列橱窗的目录,特别是由学术文化性质决定的分类法,就不得不改弦更张,以适应文化学术的发展变化了。

首先站出来对分类法进行改革的,是西晋的荀勗(xù)。荀勗根据三国魏郑默所编的《中经》更撰《中经新簿》时,把图书分成了四个部类:甲部六艺、小学;乙部诸子、兵书、兵家、数术;丙部史书、杂事;丁部诗赋、图赞、汲冢书。这就基本构成了后世的“四分法”。东晋李充作《晋元帝书目》,又对荀勗的乙、丙两部位置进行了对调,这样,就大体确定了后世经、史、子、集四部顺序。由于这种分类法与当时学术发展状况与趋势相一致,所以它迅速得到了官、私两方面目录学家的承认,“自时厥后,世相祖述”(《七录序》),如殷淳的《四部书目》、谢灵运的《秘阁四部目录》、王亮、谢朏的《秘阁四部目录》都采用了四分法。当时如阮孝绪《七录》及刘孝标《文德殿五部目录》虽以“七”、“五”命名,但实际上也与四分法相通,如前者除佛、道另出为外篇外,内篇五部,只是把子部分为社会科学的“子兵录”和应用科学的“术技录”,其他三部与四分法并没有什么大区别。

但是,真正完全奠定四分法的,还应当是《隋书·经籍志》。

有人会问,前面不是说,荀勗、李充已基本构成四分法了吗,为什么这里又说《隋书·经籍志》才真正完全奠定四分法呢?这是因为:第一,《隋书·经籍志》之前,四分法并没有彻底占统治地位,象王俭《七志》、许善心《七林》仍墨守陈规、固步自封,采用已不合时宜的七分法,而《七录》、《文德殿五部目录》虽与四部分类法相通,但毕竟还是五分法而不是四分法。目录学界中,各种分类法还在交锋,到了《隋书·经籍志》问世之后,才天下靡然向风,确立了四分法的权威,沿用千余年之久。第二,《隋书·经籍志》以前的四分法目录比较粗糙,在小类上不如过去六分法的《汉书·艺文志》、五分法的《七录》那么精密,到了《隋书·经籍志》,才吸收了《七录》的这一优点,严密地分了小类,仅史部就分了十三类,这样才使四分法目录具备了一个完整详密的体系。所以我们说真正完全奠定四分法的,应当是《隋书·经籍志》。

《隋书·经籍志》分经、史、子、集四部四十类,另附见佛、道两类图书,共著录了三千一百二十七部三万六千七百零八卷书。它在体制上与《汉书·艺文志》相仿,有总序小序,也有小注。特别值得提出来的是,它的小注,把梁代所藏而隋代已经散佚或已经残缺的图书情况附注在本书条目之下,使人们得以考见梁代的藏书及梁代以来书籍的离散存亡,起到了“存今书,考佚亡”的双重作用,这是《隋书·经籍志》的一个创新,也是它胜过《汉书·艺文志》的地方。

我们知道,梁代是南朝文化的一个繁荣时期,公私收藏图书极为丰富。但由于侯景之乱的战火和梁灭于北周时元帝的焚烧,这些图书遭到了惨重的损失。隋代由于天下的统一,又出现了一个文化的繁荣时期,公私藏书也十分丰富。那么,这两个高峰时期所藏的图书有些什么不同呢?这两个高峰之间的低潮时期里,又有哪些书出现,哪些书散亡残缺呢?《隋书·经籍志》如果简单地著录现存图书,势必不能反映这两个问题。于是《隋书》的编纂者们采取了用小注著录残缺、亡佚之书的方法,例如:
“《后汉记》六十五卷。”注:“本一百卷,梁有,今残缺,晋散骑常侍薛莹撰。”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此书梁代以后残缺了三十五卷。又如:
“《周易》八卷。”注:“汉曲台长孟喜章句,残缺,梁十卷。又有汉单父长费直注《周易》四卷,亡。”

这样,我们就知道,在梁代孟氏《易》十卷、费氏《易》四卷都尚完好无缺,而到隋代,费氏《易》亡佚,孟氏《易》也只剩了八卷。有人根据每类之末“通计亡书,合若干部若干卷”的数字统计,《隋书·经籍志》在注文中附注的残亡书籍达一千零六十四部一万二千七百五十九卷。这样一来,梁代与隋代的藏书情况和梁、陈之间书籍的聚散情况不都清清楚楚了吗?因此,有人称赞《隋书·经籍志》是一部“具有双重意义的实用目录”。

总之,《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不仅是现存最古的两部图书目录,也是使我国目录学逐渐走向成熟的两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在《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上古、中古的典籍聚散分合、学术发展变化,还可以看到我国目录学从六分法到四分法的发展过程。

文章录入:吟风斋主 责任编辑:木亚山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这部最早的系统性书目,是班固撰写的,简称《汉志》。属于史志书目。《汉书》十志之一,《汉书·艺文志》是作者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的,仍存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略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另析“辑略”形成总序置于志首,叙述了先秦学术思想源流。其中删兵书十家,增《七略》,完成后刘向、扬雄、杜林三家于西汉所撰写的著作。总共著录图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凡是作了合移增删的,均自注明“出”“省”“入”若干家,若干篇,以示更改。故《七略》虽佚,根据此书仍可看出其概貌,可以知西汉文化典籍的状况。此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系统性图书目录,并首创史志目录的体例,对后世目录学尤其是史志目录的发展,影响极大。

汉书艺文志 诸子


晏子八篇.名婴,諡平仲,相齐景公,孔子称善与人交,有列传。
子思二十三篇。名伋,孔子孙,为鲁缪公师。
曾子十八篇。名参,孔子弟子。
漆雕子十三篇。孔子弟子漆雕启后。
宓子十六篇。名不齐,字子贱,孔子弟子。
景子三篇。说宓子语,似其弟子。
世子二十一篇。名硕,陈人也,七十子之弟子。
魏文侯六篇。
李克七篇。子夏弟子,为魏文侯相。
公孙尼子二十八篇。七十子之弟子。
孟子十一篇。名轲,邹人,子思弟子,有列传。
孙卿子三十三篇。名况,赵人,为齐稷下祭酒,有列传。
芈子十八篇。名婴,齐人,七十子之后。
内业十五篇。不知作书者。
周史六弢六篇。惠、襄之间,或曰显王时,或曰孔子问焉。
周政六篇。周时法度政教。
周法九篇。法天地,立百官。
河间周制十八篇。似河间献王所述也。
谰言十篇。不知作者,陈人君法度。
功议四篇。不知作者,论功德事。
甯越一篇。中牟人,为周威王师。
王孙子一篇。一曰巧心。
公孙固一篇。十八章。齐闵王失国,问之,固因为陈古今成败也。
李氏春秋二篇。
羊子四篇。百章。故秦博士。
董子一篇。名无心,难墨子。
俟子一篇。
徐子四十二篇。宋外黄人。
鲁仲连子十四篇。有列传。
平原君七篇。朱建也。
虞氏春秋十五篇。虞卿也。
高祖传十三篇。高祖与大臣述古语及诏策也。
陆贾二十三篇。
刘敬三篇。
孝文传十一篇。文帝所称及诏策。
贾山八篇。
太常蓼侯孔臧十篇。父聚,高祖时以功臣封,臧嗣爵。
贾谊五十八篇。
河间献王对上下三雍宫三篇。
董仲舒百二十三篇。
儿宽九篇。
公孙弘十篇。
终军八篇。
吾丘寿王六篇。
虞丘说一篇。难孙卿也。
庄助四篇。
臣彭四篇。
钩盾冗从李步昌八篇。宣帝时数言事。
儒家言十八篇。不知作者。
桓宽盐铁论六十篇。
刘向所序六十七篇。新序、说苑、世说、列女传颂图也。
扬雄所序三十八篇。太玄十九,法言十三,乐四,箴二。

右儒五十三家,八百三十六篇。入扬雄一家三十八篇。

儒家者流,盖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经之中,留意於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衰,此辟儒之患



伊尹五十一篇。汤相。
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为太公术者所增加也。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
辛甲二十九篇。纣臣,七十五谏而去,周封之。
鬻子二十二篇。名熊,为周师,自文王以下问焉,周封为楚祖。
筦子八十六篇。名夷吾,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也,有列传。
老子邻氏经传四篇。姓李,名耳,邻氏传其学。
老子傅氏经说三十七篇。述老子学。
老子徐氏经说六篇。字少季,临淮人,传老子。
刘向说老子四篇。
文子九篇。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
蜎子十三篇。名渊,楚人,老子弟子。
关尹子九篇。名喜,为关吏,老子过关,喜去吏而从之。
庄子五十二篇。名周,宋人。
列子八篇。名圄寇,先庄子,庄子称之。
老成子十八篇。
长卢子九篇。楚人。
王狄子一篇。
公子牟四篇。魏之公子也,先庄子,庄子称之。
田子二十五篇。名骈,齐人,游稷下,号天口骈。
老莱子十六篇。楚人,与孔子同时。
黔娄子四篇。齐隐士,守道不诎,威王下之。
宫孙子二篇。
鶡冠子一篇。楚人,居深山,以鶡为冠。
周训十四篇。
黄帝四经四篇。
黄帝铭六篇。
黄帝君臣十篇。起六国时,与老子相似也。
杂黄帝五十八篇。六国时贤者所作。
力牧二十二篇。六国时所作,托之力牧。力牧,黄帝相。
孙子十六篇。六国时。
捷子二篇。齐人,武帝时说。
曹羽二篇。楚人,武帝时说於齐王。
郎中婴齐十二篇。武帝时。
臣君子二篇。蜀人。
郑长者一篇。六国时。先韩子,韩子称之。
楚子三篇。
道家言二篇。近世,不知作者。
右道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
道家者流,盖出於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於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阴阳

宋司星子韦三篇。景公之史。
公檮生终始十四篇。传邹奭始终书。
公孙发二十二篇。六国时。
邹子四十九篇。名衍,齐人,为燕昭王师,居稷下,号谈天衍。
邹子终始五十六篇。
乘丘子五篇。六国时。
杜文公五篇。六国时。
黄帝泰素二十篇。六国时韩诸公子所作。
南公三十一篇。六国时。
容成子十四篇。
张苍十六篇。丞相北平侯。
邹奭子十二篇。齐人,号曰雕龙奭。
闾丘子十三篇。名快,魏人,在南公前。
冯促十三篇。郑人。
将钜子五篇。六国时。先南公,南公称之。
五曹官制五篇。汉制,似贾谊所条。
周伯十一篇。齐人,六国时。
卫侯官十二篇。近世,不知作者。
于长天下忠臣九篇。平阴人,近世。
公孙浑邪十五篇。平曲侯。
杂阴阳三十八篇。不知作者。
右阴阳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
阴阳家者流,盖出於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於禁忌,泥於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李子三十二篇。名悝,相魏文侯,富国强兵。
商君二十九篇。名鞅,姬姓,卫后也,相秦孝公,有列传。
申子六篇。名不害,京人,相韩昭侯,终其身诸侯不敢侵韩。
处子九篇。
慎子四十二篇。名到,先申韩,申韩称之。
韩子五十五篇。名非,韩诸公子,使秦,李斯害而杀之。
游棣子一篇。
晁错三十一篇。
燕十事十篇。不知作者。
法家言二篇。不知作者。
右法十家,二百一十七篇。
法家者流,盖出於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於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邓析二篇。郑人,与子产并时。
尹文子一篇。说齐宣王。先公孙龙。
公孙龙子十四篇。赵人。
成公生五篇。与黄公等同时。
惠子一篇。名施,与庄子并时。
黄公四篇。名疵,为秦博士,作歌诗,在秦时歌诗中。
毛公九篇。赵人,与公孙龙等并游平原君赵胜家。
右名七家,三十六篇。
名家者流,盖出於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及譥者为之,则苟钩釽析乱而已。



尹佚二篇。周臣,在成、康时也。
田俅子三篇。先韩子。
我子一篇。
随巢子六篇。墨翟弟子。
胡非子三篇。墨翟弟子。
墨子七十一篇。名翟,为宋大夫,在孔子后。
右墨六家,八十六篇。
墨家者流,盖出於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纵横

苏子三十一篇。名秦,有列传。
张子十篇。名仪,有列传。
庞暖二篇。为燕将。
阙子一篇。
国筮子十七篇。
秦零陵令信一篇。难秦相李斯。
蒯子五篇。名通。
邹阳七篇。
主父偃二十八篇。
徐乐一篇。
庄安一篇。
待诏金马聊苍三篇。赵人,武帝时。
右从横十二家,百七篇。
从横家者流,盖出於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



孔甲盘盂二十六篇。黄帝之史,或曰夏帝孔甲,似皆非。
大禹三十七篇。传言禹所作,其文似后世语。
五子胥八篇。名员,春秋时为吴将,忠直遇谗死。
子晚子三十五篇。齐人,好议兵,与司马法相似。
由余三篇。戎人,秦穆公聘以为大夫。
尉缭二十九篇。六国时。
尸子二十篇。名佼,鲁人,秦相商君师之。鞅死,佼逃入蜀。
吕氏春秋二十六篇。秦相吕不韦辑智略士作。
淮南内二十一篇。王安。
淮南外三十三篇。
东方朔二十篇。
伯象先生一篇。
荆轲论五篇。轲为燕刺秦王,不成而死,司马相如等论之。
吴子一篇。
公孙尼一篇。
博士臣贤对一篇。汉世,难韩子、商君。
臣说三篇。武帝时作赋。
解子簿书三十五篇。
推杂书八十七篇。
杂家言一篇。王伯,不知作者。
右杂二十家,四百三篇。入兵法。
杂家者流,盖出於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及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



神农二十篇。六国时,诸子疾时怠於农业,道耕农事,托之神农。
野老十七篇。六国时,在齐、楚间。
宰氏十七篇。不知何世。
董安国十六篇。汉代内史,不知何帝时。
尹都尉十四篇。不知何世。
赵氏五篇。不知何世。
氾胜之十八篇。成帝时为议郎。
王氏六篇。不知何世。
蔡癸一篇。宣帝时,以言便宜,至弘农太守。
右农九家,百一十四篇。
农家者流,盖出於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誖上下之序。

小说

伊尹说二十七篇。其语浅薄,似依托也。
鬻子说十九篇。后世所加。
周考七十六篇。考周事也。
青史子五十七篇。古史官记事也。
师旷六篇。见春秋,其言浅薄,本与此同,似因托之。
务成子十一篇。称尧问,非古语。
宋子十八篇。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
天乙三篇。天乙谓汤,其言非殷时,皆依托也。
黄帝说四十篇。迂诞依托。
封禅方说十八篇。武帝时。
待诏臣饶心术二十五篇。武帝时。
待诏臣安成未央术一篇。
臣寿周纪七篇。项国圉人,宣帝时。
虞初周说九百四十三篇。河南人,武帝时以方士侍郎号黄车使者。
百家百三十九卷。
右小说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
小说家者流,盖出於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出蹴鞠一家,二十五篇。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於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愈於野乎。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隋书.经籍志》没找着,抱歉

『拾』 七略四库中七略指的是什么

《七略》 中国第一部综合性图书分类目录 ,汉代官府藏书目录。西汉成帝河平三年(前26)刘向等人校勘政府藏书,为每种书编撰叙录一篇,后将各书叙录汇辑成《别录》一书 。刘向之子刘歆在《别录》的基础上编成《七略》。全书分为七大类: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和方技略。辑略是写在六略之前的一篇概括性的学术简史。所以《七略》实际上分为六大类。《七略》对其后的图书分类学、目录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原书唐末佚失,东汉班固以《七略》为蓝本编成《汉书·艺文志》,从中可知《七略》的概貌。清代姚振宗等人有辑本。
四库,又称四部,中国古代图书分类名称。官方图书分类见殷周之际。古时“君举必书”。《隋书·经籍志一》:“考之前载,则《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之类是也。下逮殷、周,史官尤备。”《汉书·艺文志十》:“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魏晋荀勖,东晋李充先后以甲、乙、丙、丁四部总括群书。隋唐后延用,《新唐书·艺文志》:“两都各聚书四部,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

热点内容
婚姻法那条最不合理 发布:2025-02-02 09:08:55 浏览:272
违反行政法规导致合同无效 发布:2025-02-02 09:08:22 浏览:482
广州市天河法院 发布:2025-02-02 08:55:03 浏览:363
工资随意更改劳动法怎么办 发布:2025-02-02 08:06:44 浏览:595
模范法官胡国运的妻子 发布:2025-02-02 07:59:34 浏览:234
贵阳有名离婚律师 发布:2025-02-02 07:43:16 浏览:515
有关禁毒的法律知识 发布:2025-02-02 07:28:50 浏览:350
香港律师资格考试 发布:2025-02-02 06:53:18 浏览:335
新民事诉讼法涉外基层法院 发布:2025-02-02 06:45:22 浏览:789
港府司法复核 发布:2025-02-02 06:25:04 浏览: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