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犯罪案例分析
『壹』 刑事案件案例分析
现在属刑事案件,家属是见不到人的,公安机会也不会让见,这是法律规定。只能律师才能见到,转答家属的想法及心情。在法院判决生效后,家属就可能见人了。
『贰』 一个刑事案件的案例分析
防卫来明显超过必要源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是防卫过当。明显超过必要限度是指一般人都能认识到其防卫强度超过了正当防卫所必需的强度。重大损害是指防卫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或者其他人人身伤亡,或者造成其他能够避免的严重损害。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 为了鼓励公民积极同犯罪作斗争,有效地制止严重暴力犯罪,我国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和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防卫过当没有独立的罪状,也没有独立的法定刑,法律规定按行为人触犯的有关条文和罪名确定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按照你的陈述:这一下击死.....毕竟只是一下而且没有继续打到底的郭.
应该没问题
你最好还是问问专业律师.
『叁』 刑事案件评析(2000字)
被告人张连毅错配中药致患者中毒身亡的行为应定过失杀人罪。
重大责任事故罪侵犯的客体是厂矿、企业、事业单位的生产安全;在客观方面行为人必须具有因不服从管理、违反规章制度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犯罪的主体只限于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者其他企、事业单位直接从事生产、科研和生产指挥人员;在主观方面是出于过失。不难看出,被告人张连义错配中药致死患者的行为,除了在主观上出于过失这一点符合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特证外,其它方面均不相符合。首先,被告人错配中药致死患者的行为,侵犯的客体并非是厂矿、企业的生产安全,而是他人的生命权,与过失杀人罪侵犯的客体相符;其次,被告人错配中药致死患者,属于一种因过失而致人死亡的行为,符合过失杀人罪客观方面的特征,而不符合重大责任事故罪所表现的行为人因不服从管理、违反规章制度而造成严重后果的特征;再次,被告人是从事医疗工作的个体医师,而不是从事生产、科研的工人、技术人员,因此他可以成为过失杀人罪的主体,而不能成为重大责任事故罪的主体。可见,被告人的行为不符合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特征,而与过失杀人罪的特征相符。
被告人张连义错配中药致死患者的行为,以过失杀人罪定罪处刑,是正确的。
『肆』 刑事犯罪案例分析
[案情]
被告人肖某系某公司汽车司机,于1994年2月13日19时许酒后驾驶无牌照的小轿车,载着张某、唐某从某市街道行驶在超车时,将在机动车道上停留下来的系鞋带的妇女郑某及其子李某撞倒,致李某死亡、并将郑某带挂于车下。此时肖某将车暂停了一下。被告人张某、唐某发现该车撞人后,有人前来追车,即对肖某说:“有人追来了,快跑。”肖某在明知车底下有人的情况下,又驾车逃跑,将郑某拖拉500米,致郑某颅底骨折、广泛性脑挫裂伤、胸腹重度复合伤、急性创伤性休克而死亡。事后,张某曾两次对唐某说:“撞人的事,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公安人员第一次讯问张某时,张某说事故发生时自己不知道,直到唐某家门口时才知道。当日公安人员第二次讯问张某时,张某即供述了全案的基本真实。某市人民检察院以肖某犯交通肇事罪恶和故意杀人罪、张某犯包庇罪、唐某犯窝藏罪向某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原判]
一审法院认为:被告人肖某违反交通管理法规,酒后驾驶无牌照的汽车在马路上行使,造成汽车撞死他人的严重后果,情节恶劣,其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又在明知他人被撞倒带挂于车底的情况下,为逃避法律制裁,不顾他人死活继续驾驶车将被害人郑某拖拉500余米致郑某死亡,其行为又构成故意杀人罪,手段残忍,情节特别严重。被告人张某在案发后供述了案件的基本事实,并未作虚假证明:被告人唐某未给肖某提供藏匿处所,也未帮助其逃匿,张某、唐某的行为均属于知情不举,尚不构成犯罪。该院依照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二条、第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一百一十三条第一款、第六十四条人规定,判决被告人肖某犯交通肇事罪,判处有期徒刑六年;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宣告被告人张某、唐某无罪。一审宣判后,肖某以不是故意杀人、量刑重为由提起上诉;市人民检察院以张某构成包庇罪、唐某构成窝藏罪为由提出抗诉。
[改判]
二审法院认为,肖某违反交通管理法规,酒后驾驶无牌汽车拉人肇事,其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肖某在驾车逃跑时意识到车底下挂着人,但仍不停车,继续驾车逃跑,将被害人郑某拖拉500余米,放任危害后果的发生,导致郑某创伤性休克死亡,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肖某所得不是故意杀人的理由不能成立。被告人张某、唐某人行为均属知情不举,不构成犯罪,原审对二人判决并无不当,市人民检察院抗诉意见不予采纳。肖某的犯罪手段恶劣,情节特别严重,应当判处死刑,但考虑到被害人不应在快车道上停留系鞋带等具体情况,对肖某可不立即执行死刑。该院依照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六条第(一)(二)项的规定,维持一审判决以交通肇事罪判处肖某有期徒刑六年、宣告张某、唐某无罪的部分;撤销对肖某故意杀人罪的量刑部分;肖某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和交通肇事罪处刑六年并罚,决定执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伍』 刑法案例分析
赵某15岁,属于相对刑事责任期,对刑法规定的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防火、爆炸、投毒等,承担刑事责任,因此对于偷盗枪支无需承担刑事责任。但是对于后面的绑架行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刑法总则规定的相对刑事责任,并不是具体的罪名,而是犯罪的行为以及危害严重程度。赵某开枪打死了公安人员,仍然属于绑架的行为过程,可以归入绑架致人死亡的范畴,已经符合了刑法总则规定的行为严重程度,因此应当承担刑事责任。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2003年给四川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关于相对刑事责任年龄的人承担刑事责任范围有关问题的答复》,相对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实施了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行为,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其罪名应当根据所触犯的刑法分则具体条文认定。因此,应当认定为绑架罪。
由于赵某未满18周岁,因此不能对其判处死刑,而且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因绑架致人死亡,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根据本案情况,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吧。
『陆』 犯罪案例分析和刑事案例分析的区别
违法刑法是犯罪,所以我觉得这两个没有太大的差别
『柒』 刑事案例分析
我来试一下:
先说甲乙:甲乙成立共同犯罪无疑,甲乙扣押B的只是想要回工资,并非有意出卖,因此不成立绑架,成立非法禁锢罪。后甲乙把B卖给丙,主观上已经发生变化,和扣押索取工资的行为无法竞合,成立拐卖妇女、儿童罪(拐卖妇女、儿童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有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之一),综合,甲乙成立非法禁锢和拐卖妇女、儿童罪数罪并罚,但鉴于其行为均为了获得自己的工资,主观恶性不是非常大,可以适当量刑
再说丙: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按照被买妇女的意愿,不阻碍其返回原居住地的,对被买儿童没有虐待行为,不阻碍对其进行解救的,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丙开始要和B结婚,但遭到反抗之后并没有采取强制手段,并在此之后送回,因此符合刑法规定,可以不追究其收买儿童的刑事责任。但此后,丙退钱未遂,偷走甲的摩托车,成立盗窃罪。
水平很低,共同探讨。
『捌』 请问哪里可以找到刑事犯罪案例分析,5000字左右的
刑法案例分析
被告人陈美娟与被害人陆兰英两家东西相邻,2002年7月下旬两人因修路及其他琐事多次发生口角并互相误骂,陈美娟遂怀恨在心,决虑报复.2002年7月25日晚9时许,陈美娟从自家水池边找来一支一次性注射器,再从家中柴房内的甲胺磷农药瓶中抽取半针筒甲胺磷农药后,潜行至陆兰英家院门前丝瓜棚处,将农药打入瓜藤上所结的多条丝瓜中.次日晚,陆兰英及其外孙女黄某食用了被注射有甲胺磷农药的丝瓜后,出现上叶下泻等中毒症状.其中,黄某经抢救后脱险,陆兰英在被送往医院抢救后,因甲胺磷农药中毒后引发糖尿病中毒引发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性低钾血症,医院对此诊断不当,而仅以糖尿病和高血压进行救治,陆兰英因抢救无效于次日早晨死亡.
陆兰英死后,其亲属邻里在门前瓜棚下为其办理丧事中,发现未被采摘的丝瓜中有的有小黑斑,遂怀疑他人投毒,故向公安机关报案,经侦察,陈美娟被抓获.
1.被告人陈美娟的行为与被害人陆兰英的死亡结果之间是否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2.对被告人陈美娟往被害人户外种植的丝瓜中注射农药危及他人生命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
应定为:投放危险物质罪
http://www.xxby.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463&ArticlePage=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三)
为了惩治恐怖活动犯罪,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秩序,对刑法作如下补充修改:
一、将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修改为:“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
九、本修正案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认识一下:投放危险物质罪
http://www.xxby.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019
节录:
一、概念及其构成
投放危险物质罪,是指故意投放毒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一)客体要件
(二)客观要件
(三)主体要件
(四)犯罪的主观方面
二、认定
(一)投放危险物质罪既遂与未遂的界限
(二)投放危险物质罪与以投放危险物质为手段的行为的区别
(三)投放危险物质罪与危险物品肇事罪的界限
(四)投放危险物质罪与环境污染行为的界限
三、处罚
根据本条规定,犯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尚未造成危害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依照本法第115条规定,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详细请查看:
华生小屋
http://www.xxby.com/
刑法释义
http://www.xxby.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763
投放危险物质罪
http://www.xxby.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019
『玖』 一个刑事案件的案例分析 一个刑事案件的案例分析 一个刑事案件的案例分析
1、公公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从案例中他具体的行为来看(包括使用的工具、伤害的部位、伤害的持续时间),可构成故意杀人罪。
婆婆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同犯罪,与公公一样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 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公婆侵犯的是儿媳的生命权和健康权。
3、公婆的犯罪行为将由检察院提起公诉追究刑事责任。儿媳如果要求公婆对她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有权以被害人身份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儿媳无法得到精神损害的赔偿,可以得到医疗赔偿。
虽然法院在审理刑事案件中的附带民事诉讼时主要依据的是我国的民法,但我国的刑事诉讼法第77条明确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注意,是物质损失。
最高人民法院在2000年的《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和2002年的《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问题的批复》中都进一步强调了:“对于被害人因犯罪行为遭受的精神损失而提起的附带民事诉讼,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对于刑事案件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精神损失提起的附带民事诉讼,或者在该刑事案件审结以后,被害人另行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都不予受理”。
对补充的回答:
犯罪行为带来的后果不严重(轻伤)、被告人年事已高都属于在量刑时可以被法院考虑的酌定情节,只会影响量刑结果,不会影响对犯罪行为的定性。简单地说一个故意杀人的行为就算没有给被害人造成任何伤害,故意杀人罪也不可能变成故意伤害罪。
是否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的“情节较轻,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全看法院裁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