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保护的财物
① 刑法对财产的定义
关于公共财产,我国刑法第91条作了规定。公共财产包括以下形式的各种财产:
1.国有财产。即国家所有的财产,包括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国有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的财产,以及国有公司、企业、国有事业单位在合资企业中的国家拥有的股份和资产。
2.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包括集体所有制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经济组织中的财产,以及按照集体所有制进行管理的一些社会团体的财产。在经济活动中,公民多人合伙经营积累的财产,属于合伙人共有,不属于集体所有的财产。
3.用于扶贫和其他公益事业的社会捐助或者专项基金的财产。这部分资产主要是指服务于学校、残疾人康复中心、养老院以及希望工程等社会公益事业的财产。个人、组织或单位向社会公益事业以及向贫困地区或者特困的个人所捐赠、赞助的款物以及专门用于上述公益事业的各种基金,虽然从财产来源上可能是个人、私营企业以及集体的财产,但因为已经属于并用于扶贫和社会公益事业,实际上已经成为公共财产。
4.在国家机关、国有公司、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人民团体管理、使用、运输中的私人财产,以公共财产论。这部分财产虽然属于私人所有,但交由国家机关、国有公司、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人民团体管理、使用、运输,上述单位就有义务保护该财产,一旦发生丢失、损毁,负有赔偿责任,所以刑法规定将这部分财产作为公共财产来对待和保护。
纵横法律网-河南辰中律师事务所-孙宏磊律师
② 刑法上规定的他人的财物具体有哪些
我国刑法典法条表述中财物概念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在财产犯罪一章财物概念更是必不可少。刑法中的财物之典型样态是实物财产,看得到摸得着的有体动产最为典型。现代社会中的财产性利益越来越丰富多彩,侵犯各种各样财产性利益行为的刑事可罚性也越来越明显,但这并不能成为把所有财产性利益都解释成财物的理由,刑事司法中什么样的财产性利益能扩大解释成法典中的财物必须遵守刑法解释的原理,对于财物解释极限之外的侵犯财产利益行为只能通过修改刑法解决。某种财产性利益只有当存在确定的利益凭证时,才有可能被扩大解释成财物,实物财产主要以其自然属性成为财物,财产性利益凭证以其制度性事实属性成为财物。网络虚拟财产作为物是虚拟的但作为财产是真实的,虚拟财产是与实物财产向对应的凭证类财产。把虚拟财产(网络服务符号)扩大解释成财产犯罪中的财物,其依据就是因为社会上已经形成关于此服务符号的财产制度性事实。
由于不同的具体罪名都有自己独立的行为类型,在对财物的具体解释过程中,某一罪名的行为特点可能对财物的解释结论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导致同一财物概念在不同罪名中的外延可能会有所不同,尽管刑法中财物概念的解释极限是一致的,换句话说某种财物能否成为某一具体罪名的对象,不但与刑法上财物的解释极限范围有关,更与该罪的行为类型特点有关,例如虚拟财产可以成为诈骗罪对象但不一定能成为毁坏财物罪的对象。
③ 财产犯罪保护的法益是否包含非法财产
当然不可能包含非法财产。非法财产在法律意义上是指本不应属于该人的财产,怎么可能被保护?执法单位会将这种可疑财产查封或冻结,待被证实为非法财产后,基本上是没收或退还被害人。
④ 刑法保护的法益是财物的所有权,还是占有权
如果对侵占罪的构成要件行为加以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占有行为与占有状版态之间的分别。侵权占罪的占有行为以财物已经置于行为人占有之下为前提,即行为人对财物的占有状态只是构成要件行为的前提,而非构成要件行为。同样地在侵占罪中也不存在占有状态的移转问题,因为财物本来就已在行为人的占有之下了。侵占罪的占有行为是行为人对已经处于自己控制支配下的财物予以占有,进行利用处分的行为。较之盗窃罪,盗窃罪中的构成要件行为是破坏他人对财物的占有并置于自己的占有之下,实际上是一种占有状态的移转行为但并非占有行为。在盗窃罪中行为人在取得了对财物的占有之后,也存在占有行为,即行为人在财物处于自己控制之中的前提下对财物的利用处分,但这种占有行为对于盗窃罪而言只是不可罚之事后行为而并非构成要件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