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三构成
⑴ 刑法三阶层是什么意思
刑法三阶层即犯罪构成该当性,违法性和有责性。
随着近年深入的研究最终采取了德国日本刑法的观点,采用犯罪构成三阶层学说:即犯罪构成该当性,违法性和有责性。违法性是阐述客观要件以及排除客观上犯罪构成事由的,有责性是阐述主观要件以及排除主观方面犯罪构成事由的。并在2009年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全面采用。
详细解读
(1)犯罪构成该当性。
犯罪构成该当性也称构成要件符合性,是指构成要件的实现,即所发生的事实与刑法条文规定的内容要相一致。具体来说该当性中包括了行为主体、危害行为、犯罪对象、危害结果、因果关系几个要素。
(2)违法性。
违法性要求犯罪行为不仅是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而且实质上是法律所不允许的行为,即必须是违法的行为。违法性的判断标准在于是否有违法阻却事由。违法阻却事由是排除具有该当性的行为的违法性的事由。违法性阻却事由一般包括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法令行为、被害人承诺等。
(3)有责性。
有责性指能够就满足该当性和违法性条件的行为对行为人进行非难和谴责。是否具有有责性应该从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能力、犯罪故意或者过失等方面考察。此外,有责性还有两种阻却事由,一是违法性认识,二是缺乏期待可能性。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犯罪构成要件
⑵ 刑法的犯罪构成是三阶层好还是四要素好
刑事法律中的犯罪,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构成,这些条件就是所谓的要件。过去刑法理论和法律条文都是持四要件说,即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主体即行为的实施者,就是谁干的,分一般主体,特殊主体等。客体即行为侵犯的对象,例如强奸罪的客体只能是女性。主观方面指行为主体主观上的动机。客观方面是指具体的行为和造成的结果,有行为犯(只要实施了某种行为就构成,如持有毒品)和结果犯(产生了一定的后果才构成,例如交通肇事)之分。其中主观方面即犯罪的动机,是区分主观恶性大小以及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此罪和彼罪的重要依据。例如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过失杀人,意外事件,都可以造成致人死亡的结果,但罪名和处罚是大不相同的。很显然,主体、客体;主观、客观的四要件说是符合辩证法的,或者说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物。
因为三要件理论还比较新,所了解的人不是很多。所谓三要件,大约是“符合性,违法性,有责性”。也有说是“犯罪主体、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二者结合起来,就是主体的符合性,行为的违法性,结果的有责性。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四要件和三要件有什么区别呢?
区别很大,四要件理论认为构成犯罪的行为,按三要件理论则可能认为无罪。如果仔细看一下,就不难发现,三要件中没有主观方面,强调的是结果而不是动机。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所谓白糖杀人案:某人(主体)错把白糖当成毒药下在(客观方面)别人(客体)饮水中企图谋杀(主观方面),结果没有得逞(客观方面)。按照四要件论,这是故意杀人未遂。而根据三要件说,则不构成犯罪。因为没有犯罪的结果。
四要件是一切行为的构成要素。而三要件中第二项却是犯罪行为,或是行为的违法性。既然是行为,那么必然就包括有主体、客体、主观、客观四个要素。所以要分析三要件的第二项,必然要绕回到四要件上来,这不是很滑稽的事吗?
⑶ 刑法三阶层是什么
一、三阶层是什么
三阶层分别为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有责性。由于行为无价值论和结果无价值论对犯罪的性质有不同的理解,所以不同的学说下三阶层的内容也存在差异,下面开始细说。
二、构成要件符合性
顾名思义,构成要件符合性指犯罪必须要有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要素。那么:结果无价值论认为,犯罪是对法益的侵害,因此无论行为人主观人有无认知,均不影响违法性质的认定。所以构成要件应该包括:危害结果、行为、行为对象、因果关系、自然人的特定身份(例如国家机关人员)等。不难发现,上述的几个构成要件要素,均为客观要素,因此认为违法性仅包含上述要素的理论称为:客观的违法性论。行为无价值论认为,犯罪是违反刑法规范的表现,刑法规范是对行为人的命令规范,故只有能够理解规范内容的人、能够做出意思决定的人的行为,才属于刑法所约束的人。所以构成要件应该包括:主观过错(故意、过失)、行为、行为对象、自然人的特定身份等,至于结果是否属于构成要件,存在分歧,不做讨论。区别比较:对于精神病患者、梦游者侵害他人的行为,结果无价值论认为具有违法性,可以对其正当防卫;行为无价值论认为不具有违法性,仅可紧急避险。
三、违法性阶层
违法性是以消极的方式来判断,即判断是否存在违法阻却事由: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法令行为(例如行刑)、正当业务行为(例如职业体育活动)、被害人承诺等等。若存在上述事由,则违法性被阻却,故行为不具有违法性。现在新的二阶层理论将构成要件符合性和违法性合并成称为违法性,即二阶层为违法性、有责性。
四、有责性
有责性指能够就满足该当性和违法性条件的行为对行为人进行非难和谴责。
是否具有有责性应该从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能力、犯罪故意或者过失等方面考察。
有责性还有两种阻却事由:
(1)违法性认识;
(2)缺乏期待可能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三条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第十四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⑷ 刑法上的犯罪构成现在采用三要件还是四要件具体如何
你好
张明楷观点是三要件。
传统是四要件,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主观要件和犯罪客观要件
一般答题采用的是四要件。
希望可以帮到你、
⑸ 理论包含哪些内容,犯罪构成的三个要件
犯罪构成三要素说
三要素说认为,一个行为要构成犯罪,除了行为符合构成要件并属于违法之外,行为人还必须负有责任,也即是说一个行为要构成犯罪必须符合三个递进式组合的条件。
(1)犯罪构成该当性。犯罪构成该当性也称构成要件符合性,是指构成要件的实现,即所发生的事实与刑法条文规定的内容要相一致。具体来说该当性中包括了行为主体、危害行为、犯罪对象、危害结果、因果关系几个要素。
(2)违法性。违法性要求犯罪行为不仅是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而且实质上是法律所不允许的行为,即必须是违法的行为。违法性的判断标准在于是否有违法阻却事由。违法阻却事由是排除具有该当性的行为的违法性的事由。违法性阻却事由一般包括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法令行为、被害人承诺等。
(3)有责性。有责性指能够就满足该当性和违法性条件的行为对行为人进行非难和谴责。是否具有有责性应该从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能力、犯罪故意或者过失等方面考察。此外,有责性还有两种阻却事由,一是违法性认识,二是缺乏期待可能性。
⑹ 刑法构成要件
今年修改的犯罪构成三要件说是指。构成要件的该当性。犯罪行为的违法性。犯罪主体有责性.
⑺ 刑法总论由哪三部分组成
刑法总论。由哪三部分组成?让你偷。打仗损害东西,这是只要你犯这三部错误。就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