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刑法法益
A. 我国刑法中个人专属法益有哪些
以人的合法利益为中心对刑法第338条的解释是合法的、合理的。我国刑法学界的折衷主义观点是德国的个人法益观。折衷主义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理论定位。在环境犯罪法益的选择上,德国刑法学者普遍认为,法益对人的利用和价值来自于人,应当坚持人本主义的观点,这相当于我国现行刑法学者存在的以人为本的法益观。
要注意刑法立法的规制取向,这不利于我国刑罚体系的优化。目前,学界关于“积极刑法观”的观点实际上是通过刑事制裁的泛化来达到社会治理的效果,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担忧的观点;如果不调整处罚制度,轻率主动地定罪,将导致社会治理成本急剧上升,社会矛盾激化等负面效应。如何合理运用法律工具解决各种经济社会问题,一直是社会治理的核心问题之一。然而,通过扩大刑事制裁来解决问题的意图适得其反。为了治理社会,我们在刑法立法上应该始终保持谨慎。
B. 刑法上环境污染罪的种类有哪些
刑法中环境污染罪名主要包括污染环境罪,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和环境监管失职罪。自然的或人为的破坏,向环境中添加某种物质而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而产生危害的统称为环境污染。
【法律依据】
《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
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C. 我国新刑法中环境犯罪的主要罪名有哪些
根据我国《刑法》分则第6章第6节的规定,环境犯罪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故意或过失实施的污染或破坏生态环境,情节严重或后果严重的行为。
国外学界定义环境犯罪时多侧重于对危害环境行为的结果的描述:
1、“环境犯罪是指通过恶化环境而危害人身健康和财产等犯罪。它要求产生一定的危害,至少对人类的根本利益存在潜在的危险” ;
2、“危害环境罪指以破坏环境的形式而危害人身健康、财产和环境的行为,它要求该行为与人类利益相联系”;
3、“危害环境罪是危害生态系统的犯罪,它不要求该行为与人类利益存在任何联系”;
4、“任何人实施了法律所许可的行为或未履行某项法定义务,如果这种作为或不作为的结果危害公众的生命、健康、财产、道德或福利,或者妨碍公众行使或享有公众共有的权利,就构成了一项普通法的罪行,即公害罪” ;
5、“公害罪(环境犯罪),是指由于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振动、地面下沉和臭味等等,使人的健康和生活环境发生损害的行为(这里的生活环境包括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财产、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 ;
6、“环境犯罪是指在任何情况下,如果违反环境保护法的行为对他人的生命和健康或大量物质财富造成了威胁就构成了犯罪。
相比之下,我国定义环境犯罪多强调“情节、后果严重”,“违反环境保护法规”这两项前提条件:
1、危害环境罪是指故意或过失地污染、破坏环境,造成环境、人民的生命与健康或公私财产重大损害的行为 ;
2、“环境犯罪,指的是行为实施的违反环境保护法规,损害法规保护的对象,并且后果严重,依照法律应该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
3、“是指违反环境保护法的规定,严重破坏和污染环境,或者由于破坏和污染环境引起人员伤亡以及工、农、林、牧、副、渔业重大损失的行为” ;
4、“是指自然人故意或过失,法人无过失地污染、破坏环境及自然资源,从而严重损害环境要素及人类健康和生命或损害巨额公私财产的行为” ;
5、“指违反环境保护法则,危害公民健康和安全,故意或过失地严重污染环境,破坏资源,造成或足以造成环境、人民的生命健康重大损失的行为” ;
6、“指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故意或过失地从事危害或可能危害环境或人体健康的活动,情节严重的行为” ;
7、“环境犯罪是自然人或非自然人主体,故意或过失或无过失实施的污染大气、水、土壤或破坏土地、森林、草原、珍稀濒危动物等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是有现实危害性或实际危害结果的作为和不作为的行为”。
综上所述,环境犯罪是指一切自然人和非自然人违反一切涉及环境犯罪的法律法规,(包括特别刑法、附属刑法等)实施了破坏环境或污染环境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国内外对环境犯罪的认识上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第一,主观方面无过错责任的环境犯罪概念。即将环境犯罪界定为“自然人和非自然人主体,故意、过失或无过失实施的污染大气、水、土壤或破坏土地、森林、草原或珍稀濒危动物等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具有现实危害性或实际危害后果的作为和不作为行为。”这类环境犯罪概念的界定,其特点在于规定了特殊情况下不要求行为人在实施破坏或污染环境的行为时要有主观罪过。
即使行为人没有故意或过失,仍有可能承担刑事责任。主张这一定义方法的学者更多考虑了在某些环境犯罪中很难分辨行为人的主观罪过,特别是在单位犯罪时,要考察犯罪行为人是故意还是过失非常困难。采用不要求主观罪过的环境犯罪概念便可以回避在某些严重环境犯罪中对犯罪主体主观考察的难题。
第二,只处罚实害犯的环境犯罪概念。即将环境犯罪界定为“自然人、法人故意或过失地违反环境保护法和有关刑事法律的规定,造成环境严重污染或破坏,导致人身伤亡和公私财产重大损失的行为。” 这类环境犯罪概念界定,秉承结果本位主义思想,主张只有在客观上造成环境严重破坏、污染或其他损失的行为,才能适用刑罚处罚,并将后果量化,根据不同程度的结果量刑。中国现行刑法中所反映的环境犯罪概念就是这种模式。这种概念模式可以准确地认定犯罪行为,主张这种界定模式的学者认为环境污染或破坏多是伴随社会发展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将刑法适用于这类犯罪应受到严格的限制。
第三,客观方面不要求出现实害结果的环境犯罪概念。即将环境犯罪界定为“自然人或非自然人违反环境保护法的规定,故意或过失地超标排污或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环境和生态平衡,造成严重后果或有造成严重后果危险的行为。”3这类环境犯罪概念界定的特点在于刑法规定不仅惩罚结果犯,对导致出现法定危险状态的行为同样处罚。主要考虑到环境犯罪行为导致的结果一旦现实出现,后果无法弥补,因此有必要提高对行为人注意度的要求,扩大刑法规制的范围,以达到刑法的威慑作用。
综上所述,环境犯罪的概念可表达为:自然人或法人违反环境保护法规,故意或过失实施的,污染大气、土壤或破坏土地、矿藏、森林、草原、珍危动物或其他生态环境,从而产生严重危害结果或高度现实危害可能性的行为
D. 环境监管失职罪的刑法条文
第九章 渎职罪
第四百零八条 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导致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造成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E. 刑法在环境资源保护中的作用
(一)刑法在环境资源保护中的必要性
关于刑法在环境资源保护中的必要性可以分别从其发挥的作用及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进行概括,首先在其发挥作用方面刑法存在的目的即对合法权益进行保护,而环境资源保护的实质正是对生态权益进行保护,其发挥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由于大量企业对自身发展欲望的控制不当,导致环境资源受到破坏,不使用法律作为有力武器则很难对其进行严格的管辖约束。其次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对环境资源的开采进行控制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其不仅要依靠企业、人民的自觉遵守,更要使用刑法对其进行管制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对生态文明进行缔造[1]。
(二)环境资源保护刑法规定
刑法规定的环境资源保护内容在1979年正式出现,其最初的主要内容为对伐木、偷猎及水产过度捕捞的限制。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设立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对经济建设进行保护但是确是环境资源保护出现在刑法当中的重要历程。而在1997年,环境资源保护在刑法中的规定出现了进一步的拓展。在刑法的第6章当中对环境资源破坏设立了明确的罪名,其罪名数量达到十四项且加入了环境资源保护相关概念。
F. 环境法与刑法的关系
都是部门法,但是我们说刑法是最后一道屏障,就是什么违法行为严重到一种程度,就会被列进刑法成为犯罪行为。所以,有一门小小的边缘课程,叫。。。环境刑法。。。
G. 最新版刑法中环境污染罪
目前,我国在《刑法》第六章“妨碍社会管理秩序罪”中专门增加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一节,并设立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等罪名,再加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作为配套,构成了目前我国刑法制裁环境犯罪的基本法律依据。但查看刑法第六章第六节及其他章节涉及到环境污染保护方面的罪名确寥寥无几。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第六节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1、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 ;2、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3、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第八章贪污受贿罪:环境监管失职罪。其他散见于其他章节,但是刑法分则并未以归于破坏环境资源的范畴,例如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过失损坏易燃易爆设备罪;危险物品肇事罪。
一、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
违反国家规定,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危险废物,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行为。
主要是指违反《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以及《放射防护条例》、《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农药安全使用条例》等一系列专门法规。构成犯罪的行为,就是侵犯国家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制度。
(一)本罪的对象为危险废物:放射性废物; 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 有毒物质 ;其他危险废物 。
放射性废物主要包括放射性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
放射性废水是指放射性核素含量超过国家规定限值的液体废弃物。主要包括核燃料前处理(如铀矿开采、水冶、精炼,核燃料制造等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核燃料后处理第一循环产生的废液,原子能发电站,应用放射性同位素的研究机构、医院、工厂等排出的废水。
放射性废气是指放射性核素含量超过国家规定限值的气体废弃物。由于在原子能工业的生产中或核设施运行中,随着不同的工艺过程均有不同性质的含有核素的排气产生。诸如铀矿山和铀水冶厂会产生来自矿井的含有氡、钍、锕射气及其子体的气溶胶;核反应堆中产生的气体在后处理厂进行处理时释放的废气中含有氩、氪、氙等放射性核素、射碘蒸汽、氚以及二氧化碳形式存在的碳-14等;此外,还有大量的放射性气溶胶;核企业的各生产车间、设备室、热室及手套箱等地,均有放射性气体排出。
放射性固体废物是指放射性核素含量超过国家规定限值的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从含铀矿石提取铀的过程中产生的废矿渣;铀精制厂、燃料元件加工厂、反应堆、核燃料后处理厂以及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研究、医疗等单位排出的沾有人工或天然放射性物质的各种器物,放射性废液经浓缩、固化处理形成的固体废弃物。
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亦称传染性废物)是指带有病菌、病毒等病原体的废物。其中传染性是指由致病性的各种病原体引起的可在适宜传播途径下对人群有传播可能的感染。 《传染病防治法》第3条对传染病作了规定。
有毒物质是对机体发生化学或物理化学的作用,因而损害机体,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质。有毒物质可分为无机毒物和有机毒物两大类。如汞、铅、砷、镉、铬、氟等属于无机毒物,其中有许多能在生物体中富集积累。有机毒物如酚、氰、有机氯、有机磷、有机汞、乙烯等。
其他危险废物则是指上述列举之外的,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根据我国加入的《巴塞尔公约》,其他危险废物主要是指从住家搜集的废物和从焚化住家废物产生的残余物。
(二)本罪属结果犯:必须造成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
“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一)致使公私财产损失三十万元以上的;
(二)致使基本农田、防护林地、特种用途林地五亩以上,其他农用地十亩以上,其他土地二十亩以上基本功能丧失或者遭受永久性破坏的;
(三)致使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死亡五十立方米以上,或者幼树死亡二千五百株以上的。
“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或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刑法处罚同上):
(一)致使一人以上死亡、三人以上重伤、十人以上轻伤,或者一人以上重伤并且五人以上轻伤的;
(二)致使传染病发生、流行或者人员中毒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Ⅲ级情形,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三)其他致使“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或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情形。
后果特别严重 (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一)致使公私财产损失一百万元以上的;
(二)致使水源污染、人员疏散转移达到《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中突发环境事件分级Ⅱ级以上情形的;
(三)致使基本农田、防护林地、特种用途林地十五亩以上,其他农用地三十亩以上,其他土地六十亩以上基本功能丧失或者遭受永久性破坏的;
(四)致使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死亡一百五十立方米以上,或者幼树死亡七千五百株以上的;
(五)致使三人以上死亡、十人以上重伤、三十人以上轻伤,或者三人以上重伤并十人以上轻伤的;
(六)致使传染病发生、流行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Ⅱ级以上情形的;
(七)其他后果特别严重的情形。
二、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
违反国家规定将境外的固体废物倾倒、堆放、处置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务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美国普卫欣天猫又效防雾霾
主要是违反《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关于严格控制境外有害废物转移到我国的通知》《废物进口环境保护管理暂行规定》、《关于废物进口环境保护管理暂行规定的补充规定》、《关于审理非法进口废物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法规,司法解释中有关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管理制度的规定。
本罪的犯罪对象:境外的各种固态半固态废弃废物。
主观方面是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