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汤司法行为
A. 张汤审鼠主要内容是什么
有一次,父亲因事外出,临走时一再嘱咐张汤好好看家。谁知,张汤被一本有趣的书迷住了,没留意,让老鼠把盘里的肉偷走了。父亲回来知道后,大发脾气,照着张汤的屁股狠狠打了一顿。
张汤恨死了这个偷肉贼,发誓要把它“捉拿归案”。他找来一把小铲,挖遍屋内的鼠洞,终于把偷肉的老鼠逮住了。本来,张汤想一下子把老鼠掼死,可转念一想,又觉得这样太便宜它了。于是,他把老鼠用绳子拴住,连同老鼠吃剩下的肉一起摆在石阶上,一本正经地开始了审问。老鼠自然不会答话,张汤就用木片把它夹住,动起刑来了,疼得老鼠吱吱怪叫。最后,张汤以劫掠罪判处老鼠死刑,亲手用锋利的斧头把它剁成了碎块。
父亲看到张汤审鼠的情景,起初觉得挺可笑,可取过诉状仔细一看,不禁大吃一惊。那有声有色、有根有据的文辞,简直像是出自一位老练的办案人员之手。
从此,父亲开始有意识地教儿子学习办案断狱。张汤肯用功,爱钻研,长进得可快啦!后来,他真的成了一名司法官,秉公经办了许多大案要案。
B. 酷吏张汤一身清廉,却四面树敌,最后被同僚联手扳倒自杀呢
众所周知,武帝好战,在他执政期间手下出现了一大批名将,除此之外武帝还是冷酷无情的帝王,故而他的手下出现了一批执法严酷的官吏,史称“酷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张汤,他冷血无情,尤其是在刑讯逼供方面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天才,最终官拜三公之一御史大夫的高官(全国最高司法长官),成为汉武帝最信任的官吏之一,因为他执法严酷无情被称为西汉第一酷吏,位居酷吏之首。
张汤虽然执法严酷但是他一身清廉,最后被众多同僚合谋陷害自杀,汉武帝抄他家,家里只有五百金,那么张汤动了谁的奶酪,为什么他的同僚都要置他于死地呢?
C. 张汤案,司马好像很同情,但张汤好像真的有错,大家以为如何。
是不是司马是因为张汤的为人来做的判断呢?据说张汤是只认律法不认人的酷吏,按说是不会贪污,更不会容忍别人做那样的事吧。
呵呵 历史上也许有很多是是说不清原因的。
D. 张汤做了什么残忍的事,会被后世当成酷吏的代表
张汤因办案时手段残酷,杀人如麻,而被后世认为是酷吏的代表。张汤是西汉武帝时期的一名廷尉,因办案利落冷静,手段残酷而深得汉武帝的欣赏和重用,他任职期间处理过的最残忍的案子莫过于陈皇后巫术案、淮南王刘安谋反案以及衡山王刘赐谋反案。
而张汤的残忍冷酷恰恰得到汉武帝的赏识,某种程度上来说,张汤也成为了汉武帝的棋子,没有他的授意,想必张汤也不会采用如此残酷的手段。不过张汤的铁血手段也为自己埋下了祸根,朝中官员联合起来向皇上弹劾他,说他与商人勾结,对朝廷不利。汉武帝命另一名酷吏去审问张汤,张汤自知自己将遭受怎样的折磨,于是含恨自尽。张汤虽然办案时手段残酷,但为官清廉,对汉武帝也衷心不二,但最后的结局也不好。
E. 张汤是怎样成为一名司法官的
父亲死后,张汤才出来做官,在长安县做了一名小吏,默默无闻,升迁似乎无望,张汤有些心灰意冷。
一个囚犯的到来,改变了张汤的一生。这个囚犯姓田名胜,长陵人,他的母亲乃秦汉之际的风云人物藏荼的孙女,她嫁过两次人,起初嫁给槐里县的王仲,生一男两女。后来王仲病死,她又改嫁到长陵田家,生了田胜、田蚣两个儿子。田胜犯了罪,被送进长安县监狱,张汤觉得田胜是个人物,倾心结交,百般照顾田胜,两人肝胆相照,成为好友。田胜刑满出狱,两人仍时时过从。后来,藏荼与王仲生的女儿王女志成了汉景帝的皇妃,进而成为皇后,王女志的儿子刘彻被立为皇太子。景帝寿终正寝后,刘彻即位,是为武帝,封田蚜为武安侯,田胜为周阳侯。田胜富贵之后,没有忘记张汤的恩德,逢人就夸他,帮他结识了许多达官显贵。不久,张汤调任中尉宁成的属吏。宁成是当时有名的“酷吏”,以严刑峻法著称。张汤深受宁成的影响,他也凭着自己的品德和才干赢得了上司的信任和好感。后经宁成推荐,他出任茂陵尉,负责监修汉武帝陵墓。不久又改任侍御史,成为一名司法官。
F. 张汤是谁杀死的
酷吏张汤 英雄陈汤
西汉王朝有两位有名的人物,一位是司马迁先生称之为酷吏的张汤,一位是大名鼎鼎的陈汤。陈汤的名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二千多年过去了,仍然言尤在耳,让我者后生晚辈扬眉吐气,热血沸腾。
司马迁先生在《史记. 酷吏列传》列了当时10位有名的酷吏,张汤赫然名列其中,从此以后张汤在中国历史就背上了酷吏的恶名,难以翻身。实际上张汤并不仅仅是一位“酷吏”那样简单,而是一位很有才干的司法行政官员,在中国历史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张汤的出生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父亲曾担任长安丞。少年时的张汤就在律治上崭露头角。有一次父亲出去时叫张汤守门,当时张汤还很小,父亲回来后发现肉被老鼠偷吃了,认为是儿子的错就鞭打张汤。张汤挨打后很是不服气,掘地挖洞,捉到了偷肉的老鼠和剩下的肉。他将老鼠与剩下的肉放在面前,自己做上了法官,一再审问,穷为追究,并记录审问过程,然后以老鼠和剩下的肉当堂结案,判决老鼠分尸处死。父亲看见了就去看他的判决文章,见判文语气宛若老吏,异常惊异,于是就叫他帮助自己办理断狱的文书。
后来张汤因办案有功,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先后任廷尉、御史大夫等职。当时汉武帝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张汤是这些改革措施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他的成绩主要在法律方面,他和赵禹一起编定了《越宫律》(宫廷守卫)、《朝律》(朝贺礼仪)和“见知故纵”(官、民对犯罪行为必须举报,否则就是故纵)等法律。除了执法方面,他还参与了武帝的币制改革,当时汉与匈奴作战耗费了大量财富,又遇到大旱,所以导致国库空虚。而当时的地方诸侯与大地主、大商人却利用可以私自铸钱的权力乘机大量铸造成色不足的货币大肆采购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操纵国家经济。武帝便与大臣商议要采取措施来改善国家财政状况并打击那些扰乱经济、以富噬贫的人。张汤便承武帝旨意请铸白金和五铢钱,征收天下的盐铁税,防止富商大贾的垄断,用法律来加强对富商的打击,为当时汉朝反击匈奴创造了物质条件。
张汤酷吏的名声在于他在执行法律的时候过于严酷,其实并不能一概而论。他在主持审理陈皇后“巫蛊狱”和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谋反等重大政治案件时,株连甚多,曾以“微反唇”(嘴唇微动)断定颜异对当时的政策心怀不满,开“腹诽”治罪之端,“深文巧诋,陷人于网”,但是往往是对诸侯、贵族、豪强、富商大贾。但他对于下属、贫民违法、犯罪,“其治尚宽”,常在武帝面前替犯罪的贫民讲情。我认为,张汤这样做有其合理的地方,是有必要性的,消除了诸侯贵族等豪强对中央的威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这也为武帝反击匈奴创造了条件。这样的行为,按理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酷吏,而最终得到一个恶劣的酷吏名声,究其原因,只因其得罪的是特权阶层,而特权阶层掌握着话语权。
因为他得罪了权贵阶层,所以张汤得到了“酷吏”的恶名,并且受到了当时权贵的排挤。在公元前115年,张汤的属吏鲁谒居生病了,张汤亲自为其摩足,于是御史中丞李文、丞相长史朱买臣、赵王共同诬告张汤,说“汤大臣,乃与吏摩足,疑与为大奸。”还诬告他和大商人暗地来往,谋取暴利,最后,张汤被迫自杀。但他死后,抄没的家产只有五百金,而且都是来自俸禄和皇帝的赏赐。武帝知道张汤被诬陷的真相后,异常恼怒,将朱买臣等人诛杀。
G. 为什么说张汤是"酷吏"
一、三岁看小五岁看老
“西汉初期的官吏总体上由两部分组成:一类是法家式的官僚及其子弟,可概称为文吏;另一类是学习儒家经典而入仕途的知识分子群体,可概称为儒生。”平顶山学院历史学博士郝二旭在接受采访时说,“前者大多文化水平不高,未接受系统的六经之学,但深谙政治惯例,通晓法律事宜,熟知技术性业务,其施政采用法家实用主义学说,直接秉承最高旨意,严刑峻法,打击盗贼豪强及一切不利于皇权统治的力量,后世称他们为‘酷吏’。后者通常出身平民,深知社会底层民众疾苦,笃信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伦理,认为治国之本在于宽厚待民,但多不通政务,不适应官场规则。其施政坚决依照儒家学说,发展生产,施行教化,致力于社会的安定良态,后世称他们为‘循吏’。张汤就是武帝时期赫赫有名的一代酷吏。”
张汤约为汉景帝中期人,是典型的法家式官僚子弟出身。中国民间谚语有“三岁看小,五岁看老”之说。司马迁在《史记·酷吏列传》里记有这样一件发生在张汤幼年时的小事。
“父为长安丞,出,汤为儿守舍。还,鼠盗肉,父怒,笞汤。汤掘熏得鼠及余肉,劾鼠掠治,传爰书,讯
鞠论报,并取鼠与肉,具狱磔堂下。父见之,视文辞如老狱吏,大惊,遂使书狱。”
“这段话的意思是:张父因老鼠偷肉一事大发脾气,用竹板、荆条打张汤,体罚儿子。”郝二旭解释说,“笞刑是古代中国常见的正规刑罚之一。受了委屈的小张汤掘地三尺捕获盗鼠后,并非出口恶气一杀了之,而是一本正经地自设公堂,传布文书,刑讯定罪,最后宣读判决,将老鼠处以极刑,磔(肢解暴尸)于堂下。磔刑是远古残酷周刑之一,即今人俗语‘五马分尸’。”
担任公职多年的父亲见此情景“大惊”,从此发现了张汤的天赋,让他助理代案,专写司法文书。关于汉代诉讼审判制度,文献记载不多,主要描述就在《酷吏列传》及张汤审鼠这一段。通过对上述事件的分析,我们看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张汤自身的兴趣和才能以及其父对他的专业培训,都使他非常适合担任“刀笔吏”职务,从事司法工作,这与他后来能位列三公、成为御史大夫关系极大。张汤小小年纪性格中残忍冷血的一面已初显端倪,具有强烈的暴力倾向,其后更是愈演愈烈直至成为一代酷吏,“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但同时也为其一生最终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二、飞黄腾达位列三公
“张父死后,张汤顶班当了多年长安吏。”郝二旭说,“他的政治发迹,先是因为救助过周阳侯田胜,而被引见朝中贵族,在当时著名酷吏宁成手下任职。接着攀交上田胜之兄丞相田蚡,遂被推荐给汉武帝,提升为御史。”张汤仕途上的崭露头角始于公元前135年的陈皇后巫蛊案。陈皇后争宠,召集巫婆于后宫施法念咒。武帝下令严查此事。张汤借机发挥酷吏本色,网罗无辜。被牵连者达上千人。既而陈皇后被废。因办案有功,张汤升职为太中大夫,从此为武帝所赏识,一路青云直上。
太中大夫任上,张汤与私交甚好的酷吏赵禹合作,赵禹是成语“一意孤行”的主角。根据武帝政治的现实需要,二人共同制定修改各种国家律令。其主要作为有:恢复汉初废除的连坐法、族诛法、妖言诽谤罪等严刑峻法;作见知故纵之法,即官吏获知犯罪行为后必须举告,对应判刑的罪犯必须严格执行,对当地动乱必须严厉镇压,否则以重罪论处;编《越宫律》二十七篇(今佚)。关于宫廷警卫制度,是汉律六十篇的重要组成部
分。其律令的共同特点是务必使法令严峻细密,对任职官吏尤为严格。这使得文景盛世以来宽厚立法的趋势被逆转,汉法的发展从此严酷苛密化。
此时,武帝为加强封建大一统,罢百家尊儒术,推崇董仲舒的新儒家学说。张汤恰时投机,一边上书请求选派儒家博士为廷尉史,辅助自己办案,一边多次就朝堂重大案件代表天子及官方前去咨询已还乡退隐的董仲舒,以其意见为重要的审判依据。从此狱吏断案,多应朝廷旨意,附会古人之义,言必六经“公羊”,史称“春秋决狱”,这既促进了法律儒家经典化的过程,也是两汉经学化的开始。
公元前123年,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谋反,事败自刭。廷尉张汤主审这场政治大案,揣摩武帝心意,乘机铲除宿怨,穷追狠治大显身手,“凡淮南、衡山二狱,所连引列侯、二千石、豪杰等,死者数万人”。张汤遂于次年,即武帝元狩二年,加官进爵,功成名就,开始了他人生中最辉煌的七年御史大夫生涯。
三、落井下石制造冤案
“张汤的飞黄腾达,首要原因在于他成功前谦卑待人、广交朋友、编织关系网,打下了坚实的阶级基础。”郝二旭分析说,“张汤为人多诈,即使内心不满意,表面还要做足工夫,营造氛围,对富豪高官们仰慕推崇,毕恭毕敬。尽管他为官问题不小,却被权贵褒奖,获得良好名声。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张汤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张汤的一言一行,从武帝角度看去,无不是唯皇命是从,绝对效忠,绝无任何私心,武帝自然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赋予他大权。而事实上却是“所治即上意所欲罪,与监史深祸者;即上意所欲释,与监史轻平者……治狱所排大臣自为功”。也就是说,张汤断案大多是遇上武帝讨厌的,就落井下石加重刑罚;遇上武帝喜欢的,就寻找借口法外开恩;遇上武帝不关心而与自己有隙的,就毫不留情一审到底,以排挤仇家为政绩,在维护皇权的幌子下最大程度地扩张己欲。“虽文致法,上财察,于是往往释汤所言”,名义上万事由皇帝一人裁决,其实最终决策权却完全被张汤个人意志所引导。
位列三公后,张汤自恃有皇帝宠信,多行分外之职,权势远超丞相,天下之事皆由其决之。汉匈间长年大规模的战争导致国库空虚,民不聊生。为消除财政危机,武帝令张汤主管经济改革,策划国家与百姓争利,负责制造白金货币和五铢钱,实施盐铁用品专
卖法案,到处张贴缉拿令,严刑打击豪强富贾,酷法压迫平民弱势,全国被搞得通货膨胀,骚动不堪。
而就在这个时候,经武帝默许,张汤又亲手制造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史和法制史上最为严重的冤狱之一——腹诽案。以廉直闻名,任九卿之一的大农令颜异因对张汤以一张白鹿皮置换四十万钱的经济法案持有异议,得罪了汉武帝。主持变革大计、善察政治风向的张汤与颜异有旧怨,便借口颜异曾在下属批评朝政时“不应,微反唇”(无语,只动了下嘴皮),上告其“不入言而腹诽,论死”(没说话但在心里诽谤,应该处以死刑)。武帝批准,颜异即被处死。腹诽案可以说是千古奇冤,竟纯以猜度主观判定政治犯,其造成的直接恶果就是皇权专制势力滔天,官民人人处于恐怖之中,“自是之后,有腹诽之法比,而公卿大多谄良取容矣”,腹诽被公然地搞成了能类推的罪名,众臣也得谄颜保身附和。至于改革大计,为政时不听众议不思后果,打击伤害面太广,必然造成对社会的严重损害。“自造白金、五铢钱后,吏民之坐盗铸金钱死者数十万人。犯者众,吏不能尽诛”,以致民怨沸腾,怨声载道,“自公卿以下,至于庶人,咸指汤”。到了这个万夫所指的地步,可控制的经济危机已被人为恶化成了严重的政治社会危机,张汤的飞黄腾达也快到尽头了。
四、 四面楚歌被逼自杀
“张汤的失败,最致命的原因在于他的两面性格,为法过酷,结怨太多,最后被武帝抛弃。”郝二旭分析说。
公元前115年,武帝元鼎二年,由于盐铁收归中央政府独占,极大损害了同姓诸侯国的利益,再加上以前的个人恩怨,赵王刘彭祖率先指控张汤与其下属鲁谒居合谋诡计危害国家。鲁谒居是张汤的心腹手下,曾故意炮制冤案以陷害张汤的旧怨御史李文。鲁谒居因赵王上告被关入狱中不久病死。被连累的鲁谒居的弟弟认为张汤见死不救,于是在牢里揭露了其兄与张汤违法挟私寻仇的黑幕。武帝特命廷尉减宣调查李文案,而同为酷吏的减宣恰也是张汤的老对头,欲借此案置张汤于死地,便私下秘密行动罗织大罪。正在这危急时刻,有贼偷盗了汉文帝陵园的下葬钱,依惯例,丞相庄青翟与张汤相约一同向武帝谢罪。张汤临时变卦,单方面推卸责任,准备先弹劾庄青翟,将罪名全归于丞相。而丞相府的三位长吏朱买臣(成语“覆水难收”的主角)、王朝、边通也都与张汤结有深怨,三人得知张汤计划后,一起联名先发制人,替丞相声辩无罪的同时,告发了张汤平日的种种非法行径,将前后数件事一一联系。武帝暴怒,认定张汤内心险诈一贯欺君,便不由分说,派使者带着罪名簿以八项大罪痛责张汤。
武帝还派出当年与张汤情同兄弟的酷吏赵禹来质问他。张汤见了好友,自以为事情终有转机,正准备长篇解释,却被赵禹当头痛斥:“今天你觉得自己冤枉了,当年被你杀的那么多人就不冤枉吗?现在别人告你都是有真凭实据的,皇上关你到牢里,就是希望你自我了断,为什么还要争辩呢?”这么一折腾,张汤终于清醒了,回想自己昔日所作所为,再以自己对武帝的了解,尽管不甘心,但是非死不可了。在诸侯、部属、酷吏、同僚上下内外四面八方的夹击下,皇帝也抛弃了他。张汤自杀了。
位居“三公”的张汤在权贵们的合力构陷下,被逼自尽,死后全部家产不过500金。这是他为官一生的俸禄加上皇帝的赏赐。下葬时,张家仅以牛车送至地头,有棺无椁,这在当时是少见的。
H. 汉代酷吏张汤的资料
张汤,西汉时期官员、酷吏,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因为治陈皇后、淮南、衡山谋反之事,得到汉武帝的赏识。
张汤先后晋升为太中大夫、廷尉、御史大夫。与赵禹编定《越宫律》、《朝律》等法律著作。用法主张严峻,常以春秋之义加以掩饰,以皇帝意旨为治狱准绳。曾助武帝推行盐铁专卖、告缗算缗,打击富商,剪除豪强。颇受武帝宠信,多行丞相事,权势远在丞相之上。
元鼎二年十一月(公元前116年12月),因为御史中丞李文及丞相长史朱买臣的诬陷,被强令自杀。死后家产不足五百金,皆得自俸禄及皇帝赏赐。张汤虽用法严酷,后人常以他作为酷吏的代表人物,但他为官清廉俭朴,不失为古代廉吏。
(8)张汤司法行为扩展阅读:
张汤的死亡,最致命的原因在于他的两面性格,为法过酷,结怨太多,最后被武帝抛弃。公元前115年,武帝元鼎二年,由于盐铁收归中央政府独占,极大损害了同姓诸侯国的利益,再加上以前的个人恩怨,赵王刘彭祖率先指控张汤与其下属鲁谒居合谋诡计危害国家。
鲁谒居是张汤的心腹手下,曾故意炮制冤案以陷害张汤的旧怨御史李文。鲁谒居因赵王上告被关入狱中不久病死。被连累的鲁谒居的弟弟认为张汤见死不救,于是在牢里揭露了其兄与张汤违法挟私寻仇的黑幕。
武帝特命廷尉减宣调查李文案,而同为酷吏的减宣恰也是张汤的老对头,欲借此案置张汤于死地,便私下秘密行动罗织大罪。
正在这危机时刻,有贼偷盗了汉文帝陵园的下葬钱,依惯例,丞相庄青翟与张汤相约一同向武帝谢罪。张汤临时变卦,单方面推卸责任,准备先弹劾庄青翟,将罪名全归于丞相。
而丞相府的三位长吏朱买臣(成语“覆水难收”的主角)、王朝、边通也都与张汤结有深怨,三人得知张汤计划后,一起联名先发制人,替丞相声辩无罪的同时,告发了张汤平日的种种非法行径,将前后数件事一一联系。
武帝暴怒,认定张汤内心险诈一惯欺君,便不由分说,派使者带着罪名簿以八项大罪痛责张汤。
I. 张汤为什么是祖师爷
张汤是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的重要司法大臣。而在西北政法大学建校区时挖出了张汤的墓,被戏称挖出了“祖师爷”,张汤也因此被冠以“中国政法第一人”。
对于汉武帝不满而意图加罪或致死之人,张汤便会在审理的过程中不择手段罗织罪名;对于汉武帝有意减轻或是免罪的亲近之人,张汤便会让人减轻其罪状以满足汉武帝的要求。从张汤的断案方法和行政方式上可以看出,法律的定义完全以君王的自我认知为基础,罪名的有无则建立在君王个人的喜怒哀乐之上。
身为廷尉的张汤把自身所负责的审理断案的职责捆绑在汉武帝个人的权威意志之下,以此来达到取悦汉武帝的目的。这种行为并不意味着张汤不懂得作为一名国家司法人员应尽的职责以及自身工作能力的缺失。相反,正是因为张汤对于自身职责、工作能力以及自身行政地位的清晰认知,使得张汤能够在与汉武帝的特殊政治行政体系中处理的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