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民法债含义

民法债含义

发布时间: 2022-03-10 21:23:39

『壹』 民法的含义是什么

民法含义: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如债权、继承权等)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版非财产关系(如劳动、权婚姻、家庭等)的各种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是中国对民事活动中一些共同性问题所作的法律规定,是民法体系中的一般法。

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修订通过,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条。

(1)民法债含义扩展阅读:

修订信息:

1986年4月12日

民法通则制定于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条。

2009年8月27日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决定:对民法通则中明显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规定作出修改,修改如下:

  1. 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七条修改为:“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2. 删去第五十八条第一款第六项:“经济合同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

    『贰』 民法中的债的原因有几个

    债权也是公民民事权利的一项重要内容。法律意义上所讲的债和债权,含义广泛,不能简单地把它理解为欠钱。债是指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享有权利的人是债权人,负有义务的人是债务人。债权由此可以简单地表述为请求特定人实施特定行为的民事权利。 债权与所有权不同,它不是绝对的,债权人不能直接实现权利,而需要通过相关义务人履行债务才能实现。此外,所有权只能因合法行为才能取得,而债权可由合法行为引起,也可由非法行为引起。债权与所有权共同组成民法中最基本的财产权形式。所有权确认财产的归属,而债权体现财产的流转过程,流转的结果往往导致所有权的转移。可见,民法关于所有权和债权的规定构成了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则。 债的分类方法很多。从产生的原因来分,除了人们传统认识中因借贷、买卖、出租等因合同行为产生的债之外,还有无因管理之债、不当得利之债、侵权行为之债等。合法的债权是受法律保护的。债务人应当及时、全面地履行债务,否则,债权人可以依法请求人民法院行使职权,强制债务人履行债务并承担不履行或拖延履行的责任。

    求采纳

    『叁』 债的名词解释民法学怎么解释

    债的名词解释为:债指按照合同的约定或依照法律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债的概念起源于罗马法。罗马法将债分为基于契约之债(excontractu)和基于不法行为之债(excleliecto),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有关债的主体、标的、效力、消灭、变更、担保等方面的法律制度。现代大陆法国家基本上继受了罗马法中债的概念和分类体系,将合同、侵权行为、不当得利、无因管理都作为债发生的原因。有关债的法律规范统称为债法或债权法、债务关系法。【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条合同定义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

    『肆』 请教关于民法,债的概括承受是什么意思

    债的抄概括承受是指债的一方主体将袭其债权债务一并移转于第三人。
    你所假设的三种情况:
    (1)A欠B钱,B欠C钱然后B把对C的债权和对A的债务一并转移给另外的人,这个不属于概括承受。因为概括承受是要转让针对同一人的债权债务。你的这一假设是债权转移与债务转移两个行为

    (2)A欠B钱,B也欠A钱,转移给另一人,你这一假设我没看懂是什么意思。抱歉

    (3)买卖合同中双方互负债权债务,一方将债权债务转移给第三人,这个是债的概括承受。将自己在合同中的权利和义务一并转让给第三人,属于合同的概括转让,即债的概括承受

    『伍』 民法总则中对债的定义怎么理解,比如“得请求”怎么理解

    第一百四十二条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应当按照所使用的词句,结合相关条款、内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容惯以及诚信原则,确定意思表示的含义。
    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不能完全拘泥于所使用的词句,而应当结合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信原则,确定行为人的真实意思。
    对意思表示的解释,需要区分是否有相对人,而且,在做裁判时要从多个角度综合考虑意思表示的内容,避免偏颇。诚信原则是个兜底条件。

    『陆』 民法中关于债的分类有哪些

    按份之债 债的一方主体多数人各自按照一定份额,享受债权或负担债务的债
    连带之债 多数人之债的多数人主体一方当事人之间有连带关系的债
    简单之债 债的标的是单一的,当事人只能以该种标的履行的债
    选择之债 债的标的是从两个以上的标的中选择其一来履行的债
    单一之债 债的双方主体各为一人的债,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比较简单
    多数人之债 债的双方主体均为二人以上的或者一方为一人,而另一方为二人以上的债
    主债 指能够独立存在,不以他债为前提的债
    从债 不能独立存在而须以主债存在为成立前提的债
    特定之债 以依当事人的意思具体指定的物即特定物为标的的债
    种类之债 以不特定的种类物为标的的债
    财物之债 指债务人须给付金钱或实物的债
    劳务之债 债务人须提供劳务的债,除法律规定或当事人另有约定外一般不能由第三人履行

    『柒』 民法上债的种类有哪些

    民法上债的种类有:1、根据债的发生原因分为法定之债和意定之债;2、根据标的物的性质分为特定之债和种类物;3、根据债权债务人是一个还是多个分为单一之债和多数人之债;4、根据各债务人对外部的关系分为按份之债和连带之债;5、按债之间的关系分为主债和从债。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百一十八条民事主体依法享有债权。债权是因合同、侵权行为、无因管理、不当得利以及法律的其他规定,权利人请求特定义务人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九条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民法典》第一百二十条民事权益受到侵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

    『捌』 法律中的债的是什么意思

    按照合同的约定或依照法律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民法意义上的债与生活中的债的概念不同,即不仅指借贷关系,而是通过合同、侵权行为等法律事实所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在债的关系中,享有权利的人称为债权人
    ,承担义务的人称为债务人;在双务契约中,则互为债权债务人。债权人的权利和债务人的债务所指向的对象称为债的标的。债权人所享受的权利称为债权,债务人所承担的义务称为债务。债权和债务是债的关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相对应而存在的,不能相互脱离而单独存在。债即债权和债务的总和。因此,债的关系从债权人方面说,也可称为债权关系;从债务人方面说,也可称为债务关系;有时也可以合称债权债务关系。规定债的关系的立法,在各国也分别称为债法、债权法、债务法或债权债务法。

    债的关系是特定人之间的关系,亦即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均是特定的。债权人只享有要求债务人而不是其他人,履行一定义务的权利;同样,债务人也只负有向债权人而不是其他人,履行特定行为的义务。

    债根据各种法律事实而发生。西方许多国家将债的发生根据分为合同、侵权行为、无因管理、不当得利4种。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债的产生根据可分为4类:行政行为;民事法律行为;违法行为;事实行为,如无因管理,不当得利等。
    债的关系从它发生的时候起,就具有拘束力,在法律上就有强制力。在规定的期限内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就可以按照法律规定,强制债务人履行其义务。

    债务人根据法律或合同,完成债的内容所规定的行为或不行为(如交付物、给付金钱、提供劳务或不进行竞争等)称为债的履行。债务人履行了自己的义务,债的目的就达到了,债的关系也就消灭了。因此,债的履行是债的最正常的消灭方式。债的履行须遵循亲自履行、同时履行、全面履行、实际履行的原则。

    债的不履行指债务人没有实施债的内容所规定的行为或不行为,又称债的不给付。在中国,不履行债是不履行民事义务的一种表现,债务人要负民事责任,受到民事制裁,情节严重的,还应负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对于不履行债的民事制裁方法是:追索违约金、赔偿损失、强制履行。债务人如遇不可抗力,即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如天灾、战祸,可以免除责任,但须负举证责任;对迟延履行后所发生的不可抗力造成的损失仍应负责。
    债的转移即不变更债所规定的权利、义务内容,而变更债的主体——债权人或债务人,也就是债所规定的权利、义务在不同主体之间的转移。包括:债权转移;债务转移;债权、债务全面转移。

    债的消灭指基于一定的法律事实使债所设定的权利和义务归于消灭。根据中国的法律规定和经济生活实践,引起债的民事法律事实主要有:债的履行
    、债的抵消、行政命令、双方协议、客观上已不可能履行等。

    『玖』 民法中关于债的问题

    第一题:事实上甲的行为构成了侵权,属于无权占有。无因管理一个很重要的特征,为他人利益或者同时为了自己和他人利益为目的。本题中甲非但没有去寻找失主,反而去卖掉获取脏利。故属于无权占有,依据物权法,此人属于恶意的无权占有,无权要求失主补偿费用和劳务。
    而拾得遗失物是事实行为,无因管理是法律行为。两者区别明显。
    第二题:大概是这个意思:已经履行的500公斤苹果,此时即使乙如果主张不付款,乙行使的是后履行抗辩权,一个行为已经完成,另个行为不可能再与前一行为同时。
    如果就未给付的1500公斤行为则可同时抗辩,因为他还没发生呀,对吧

    第三题:属于不安抗辩权的行使问题。法律规定,先履行的乙方要书面通知对方,如果对方一段时间还不能恢复履行能力,可要求对方提供担保,如果对方不提供担保,则先履行方有权终止履约行为,解除合同。故此题不是考的合同保全中的撤销权的行使,撤销权的行使条件是:债务人恶意转让自己财产,使债务无法履行,本题中无法看出是恶意。而是考不安抗辩的行使,行使方式法律明文规定,不允许直接请求法院撤销。
    第四题:不清楚

    『拾』 如何理解民法上的债

    债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

热点内容
聘用书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2-01 14:23:18 浏览:609
江苏劳动法立法权 发布:2025-02-01 12:09:09 浏览:684
新婚姻法24条废除了吗 发布:2025-02-01 12:01:25 浏览:169
河南电视台法治频道记者 发布:2025-02-01 10:51:14 浏览:82
猇亭区法院 发布:2025-02-01 10:37:55 浏览:948
律师楼备案 发布:2025-02-01 10:37:54 浏览:522
巨鹿法院迫卖 发布:2025-02-01 10:36:25 浏览:790
童装店管理规章制度 发布:2025-02-01 10:02:53 浏览:693
六安工伤法律咨询热线 发布:2025-02-01 09:44:30 浏览:159
河南项城法律咨询中心 发布:2025-02-01 09:42:55 浏览: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