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民法典与文化

民法典与文化

发布时间: 2022-03-11 19:59:32

民法典意义

一、《民法典》颁行的政治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民法典》践行了这一理念,有助于推动我国国家治理能力,提升我国政治文明水平。

二、《民法典》颁行的经济意义

民法内生于商品经济,若不存在商品经济,民法就几乎没有存在的价值。现代民法的核心理念、制度和规则,早在罗马私法中就基本定型;罗马私法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它为商品经济提供了世界性的规则,是商品经济运行规律的法律表达。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是从民法典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角度,提出了“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建设,编纂民法典”的要求。

三、《民法典》颁行的社会意义

民法是社会生活的网络全书,已成为各界共识。它为个体提供安身立命之本、待人接物之方。民事生活是一个社会最本真的人类活动,是社会之所以成为社会的根由。社会生活是私权利运行的状态、过程和结果,以私人自治为中心。在《民法典》采民商合一的立法体系下,社会生活既包括市场经济活动,也包括市场经济以外的纯粹民事活动。《民法典》颁行对社会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两方面。

四、《民法典》颁行的文化意义

民法典的编纂是形成并表达民族共识的过程,立法者求同存异,消除各种文化隔阂,寻求最大公约数。从域外经验看,民法典编纂的共同目的之一,是以国家意志总结和表达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规则,彰显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感,强化民族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正如19世纪阿根廷法学家阿尔伯迪所说,“民法的任何概念都是民族团结的概念。”美国著名法学家庞德曾建议,中国民法典编纂不能唯国外法理马首是瞻,而必须结合中国固有文化、社会土壤的实际情况。对新中国民法典的编纂,国外有学者也表示过这种担忧:立法者全面移植域外民法典,而罔顾中国特色包括文化特色。其实,我国《民法典》编纂的启动之际,立法者就明确主张,民法典应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民法典》的诸多规则体现了对各民族固有文化的尊重,如对地方习惯的尊重等;同时将传统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熔于一炉,对人类共同文化精华保持开放态度。这都有助于在新形势下强化民族认同,建构民族法律共同体,巩固民族大团结。

五、《民法典》颁行的生态意义

传统民法典并不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立法者也并不认为这是个严峻的问题。在21世纪,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性危机,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将其作为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民法典》的其他分编也强化了对生态的保护。如合同编将生态保护作为合同当事人的法定义务(第509条),同时在买卖合同、供用电合同、运输合同等有名合同中规定了当事人的生态保护义务。分则编的这些规定落实了生态保护原则的要求,将在各个领域起到遏制生态恶化的作用。

结论

《民法典》编纂的全部意义,最终可归结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培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现代公民,建构自由、平等、公正、和谐的美好社会,实现富强、民主、文明、法治的强大国家。传统范式民法典编纂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统一的民法典,促进民族国家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建设,正或许是《民法典》与传统范式民法典最大的区别所在,也是《民法典》被寄予厚望的根本原因。

❷ 民法典的意义和作用

《民法典》在来中国法治建自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它不仅仅是权利的宣言,更是国家治理遵循的基本法律制度。

《民法典》建立了一个前后一致、逻辑圆融、层次分明的有机法律体系。民法典将适用于不同民事领域的海量规则,按照特定的法学逻辑和原理,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全的规则体系。

(2)民法典与文化扩展阅读:

《民法典》发挥“半部宪法”的功能,更深刻地形塑社会并影响社会的运行体制和机制。民法典与宪法同样有控制权力和保护权利的双重功能,编纂民法典成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民法典》凝聚中国人的道德共识,展现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实践理性。民法典的全部内容无外乎社会生活的记载和总结,其中最关键的内容无疑是道德共识、价值理念和文化象征等精神层面的因素。

民法典应将这些精神要素浇筑到具体的制度和规则中,妥当平衡各方主体的利益,赋予权利和利益,分配风险和义务。

❸ 民法典的时代意义

民法典的时代意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

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

民法典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

(3)民法典与文化扩展阅读:

民法典对依法治国的影响:

从高度看,民法典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举措,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彰显。

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色、反映人民意愿的法典,为人类法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对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共同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一体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实现良法善治,必将发挥重大的积极作用。

❹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遗留在民法典中的表现

民法典第五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这与传统法律中的“两相和同”理念有着文化上的继承性。古代社会的契约称作“和同”,又称“两和”。如《唐律疏议·名例四》谓“和同相卖者,谓两相和同”。“和”即“和调也”,将不同的主体通过和调的方式,使之达到两相情愿、彼此同意的境界,便是“和同”。用今天的民法术语表达,就是“意思自治”,即参加民事活动的当事人,按自己的意愿缔结民事法律关系而不受外力干涉。

“两相和同”是契约有效成立的前提条件。形成于西周中期的“格伯簋”铭文便是显例:格伯自愿售良马四匹与倗生,倗生给价三十田,写下契券从中分开,两人各执一半,格伯返回后铸造青铜簋记录此事。又如,现存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的一份土地买卖契约,记录了马隐等人将土地卖与石进充作坟地一事。全文百余字,三次使用“情愿”一词。反之,在民事活动中违反和同原则,不但会导致民事行为无效,当事人还会受到法律制裁。

公平原则与“法平如水”观念

民法典第六条规定的公平原则,在历史上更是由来已久。“法”字的篆书为“灋”,其字义释为“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廌”即独角兽,遇有纠纷,用独角将不直的一方触而去之,从而使社会秩序达到像水一样的公平状态。

在古代社会,法平如水的观念不仅深入人心,也得到了历朝律令典章一以贯之的维护。《张家山汉简》载:“其失火延燔之,罚金四两,债所燔。”失火行为造成他人损失,不但要罚金四两,还需承担损害赔偿的民事责任。《资治通鉴》记载,唐高宗永徽元年,中书令禇遂良压低价格购买他人房宅被揭发,大理寺判其以铜赎罪。依据《唐律》,该判决明显处罚过轻,大失公正,后禇遂良和大理寺少卿均被降职迁官。明弘治《问刑条例》中规定:“典当田地器物等项,不许违律起利。”诸如此类的立法规定和司法案例表明,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中,从来不缺乏公正平等的精神价值,亦是推进今日法治建设永不枯竭的文化遗产。

诚信原则与“朋友有信”观念

民法典第七条所定诚信原则,在传统社会有着丰厚的文化土壤。孟子曰:“朋友有信”。这里的“朋友”概念,不是特指那些与自己关系亲近、感情深厚的人,而是泛指普通的社会关系,凡是与自己打交道的人,皆当以朋友的态度待之,最为紧要的就是一个“信”字。在汉字中,“信”和“诚”可以互训。诚信不但是古代中国重要的道德概念,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中排在第四位,更是人人安身立命的生活信条,故有“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等民谚。

传统法律制度维护诚信的力度很大。《周礼·秋官·司约》载:“凡大约剂书于宗彝,小约剂书于丹图。……其不信者服墨刑。”重要契约须刻载于宗庙彝器上,一般契约则书写在红色竹帛上。违背诚信破坏契约的,要处以墨刑,让人一望而知其是不守诚信的“老赖”。《汉书·刑法志》谓之“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及至隋唐,在民事活动中违反诚信原则的,则处以笞、杖之刑,同时还需承担债务清偿责任。《唐律疏议·杂律》中规定:“诸负债违契不偿,一匹以上,违二十日笞二十,二十日加一等,罪止杖六十;三十匹,加二等;百匹,又加三等。各令备偿。”宋元明清基本沿袭这一规定,无有大改。

由于失信行为要受到刑罚的惩治,违法成本高,所以民事经济交往中的失信行为人,往往愿意接受调解,以免诉至官府遭受皮肉之苦。这正是古代社会民间调解发达的原因所在,而调解又以其及时有效化解民事纠纷的功能,反过来推动诚信观念深入人心。民法典强调民事主体“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既是对传统法律文化的继承,更能有效应对诚信危机。

公序良俗与“法顺人情”观念

民法典第八条确定的公序良俗原则,与古代“法顺人情”的传统可谓一脉相承。法家代表人物慎到说:“法者,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法乃人定规则,不过是人心情理的条文化,故有“律设大法,礼顺人情”的说法。只有符合情理的法律制度,才能有助于公正秩序的建立和善良风俗的形成;反之,则可能伤风败俗。例如秦朝“任法而治”,推行《分户令》,强制父子分家别居,割裂了亲属间应有的亲情。汉朝以后奉行儒家思想,提倡同财共居,曹魏时下令“除异子之科”,严禁父子分家。隋唐至明清,法律中形成禁止“别籍异财”的规定,既倡导了孝老爱亲的道德风尚,又妥善解决了养老敬老的社会问题。

清末以来,“父慈子孝”“夫妇有义”等家庭美德受到很多人的无情贬弃。当今社会中,赡养费纠纷逐年增加,离婚纠纷持续飙升;“扶弱济贫”“守望相助”等社会公德遭到漠视,出现帮扶老人反被讹诈、见义勇为反被诬告的现象。针对不良风气,民法典在婚姻家庭编中规定:“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并在协议离婚环节设置“冷静期”,婚姻登记机关收到离婚登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任何一方不愿意离婚的,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撤回申请;在总责编的“民事责任”部分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如此规定,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常情常理常识,无疑是对“天理国法人情”相统一的法律传统的创新性发展,必将为构建和谐家庭、美化社会风俗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❺ 民法典是什么

法律分析: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条 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❻ 民法典是什么东西

民法典来是指在采用成文法的自国家中,用以规范平等主体之间司法关系的法典。民法典是以条文的方式,以抽象的规则来规范各式法律行为、身份行为。有的民法典会酌采习惯法作为补充规范的方式,此外也多半规定以当事人间司法自治的方式弥补各种法规的不足。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6)民法典与文化扩展阅读:

《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法典立法研究课题组起草。课题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北京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烟台大学法学院、复旦大学法学院、山东大学法学院、北京化工大学法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深圳大学法学院、中国建银集团法律部等单位的26人组成。

梁慧星学部委员担任课题组负责人。该草案采用德国潘德克吞编制体例,分为总则、物权、债权总则、合同、侵权行为、亲属、继承七编,共计1947条。

❼ 民法典到底是什么了

中国民事法律制度从此开启“民法典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根据党中央决策部署,十二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将编纂民法典和制定民法总则作为立法工作的重点任务。民法典将由总则编和各分编组成,立法机关目前考虑分编为物权编、合同编、侵权责任编、婚姻家庭编和继承编等。

民法总则就民法基本原则、民事主体、民事权利、民事法律行为、民事责任和诉讼时效等基本民事法律制度作出规定,构建了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为编纂民法典奠定了基础。

民法总则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等;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7)民法典与文化扩展阅读:

2017年3月15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民法典的开篇之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诞生了。被誉为“社会生活网络全书”的民法典翻开了第一页。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法典编纂工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编纂民法典这一重大立法任务。新中国几代人孜孜以求的“中国民法典”梦想迈出坚实一步,必将为华律网建设筑牢根基,为奋进中国提供不竭动力。

编纂民法典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推动华律网建设迈上新高度一部民法典,提升的是一个国家治理水平。

“民法”是法律体系这座“大厦”最重要的支柱之一。民法典编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法律传统、法治信仰和法治自信集大成者。编纂中国人民自己的民法典,是中国立法者、法律工作者乃至全体人民的梦想,更凝聚着国家民族崛起的雄心壮志。几度沧海桑田。

热点内容
关于法律援助工作站规范化建设 发布:2024-11-20 22:31:22 浏览:203
济南企业法律顾问哪家专业 发布:2024-11-20 22:22:11 浏览:92
宾阳县司法 发布:2024-11-20 22:04:55 浏览:399
在职法律硕士jm 发布:2024-11-20 21:27:33 浏览:471
2014年劳动合同法下载 发布:2024-11-20 21:17:10 浏览:924
合同法属于程序法 发布:2024-11-20 21:17:06 浏览:520
教师资格证政策法规 发布:2024-11-20 20:08:19 浏览:168
法治培训题 发布:2024-11-20 20:02:21 浏览:458
南京法官南通人 发布:2024-11-20 19:50:46 浏览:862
电商法假货 发布:2024-11-20 19:49:28 浏览: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