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的特征
① 民事行为的特征是什么
法律行为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法律性。法律行为是法的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内分容,是由法律规定的、具有法律意义、可以用法律进行评价的人的行为,由此区别于一般的社会行为。第二,社会性。法律行为作为人的活动,具有社会性的特征,法律行为并不是一种孤立的行为,而是其他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或一个方面。第三,法律行为是能够为人的意志所支配的行为,具有意志性。法律行为是人所实施的行为,受人的意志所支配。反应了人们对一定的社会价值的认同,一定利益和行为结果的追求以及一定的活动方式的选择。
② 民事行为的特征
(一)民事法律行为以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为要素
意思表示是民法上的一个专门术语,指民事主体将其想要发生民事后果的内心意志以一定方式表现于外部的行为.这里的“意思”,是专指发生民事后果的内心意愿(例如,我看见商店的货架上有一种照相机,内心产生想要购买的愿望并决定购买,也就是想要通过与商店订立买卖合同而获得要求商店将照相机交付给我的权利);而所谓“意思表示”,也就是指行为人用能够为对方所了解的方式明确表达其“意思”(发生民事后果的内心意志)的行为(例如,我对商店售货员讲:“我想要购买一部这种照相机”).
一个完整的民事法律行为,是由一些基本因素(要素)构成的.其中最重要的基本因素有三个:一是行为人(如果没有行为人,就谈不上民事法律行为的发生);二是标的即一定的内容(如购买照相机、租赁房屋等);三是意思表示,而意思表示是最重要的基本因素.
民事法律行为是一种“表意行为”,即必须由行为人表达自己意愿的行为.作为一种表意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后果与行为人的行为所体现的意志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例如,我和商店之间关于购买照相机的买卖合同的成立后所产生的权利义务,完全符合我内心的意志.也就是说,民事法律行为是一种能够充分体现民事主体自愿追求某种民事后果的主观意志的行为,而法律正是通过赋予民事主体的愿望以法律效力即产生民事权利义务的方法,使民事主体的愿望能够得以实现.而民事主体想要发生民事后果的内在愿望必须采用明确的外部表现方式,才能为他人所了解,才能在客观上受到法律的保护.所以,行为人如果仅仅有某种愿望而不加以表示,就无法达到设定民事权利义务的目的.因此,意思表示是构成民事法律行为的核心要素.实际上,法律行为的“行为人”就是作出意思表示的当事人,法律行为的内容就是意思表示的内容.离开意思表示,即不存在民事法律行为.
(二)民事法律行为以发生一定的民事后果为要素
这里的民事后果是指民事权利义务的产生、变更或者消灭.
民事法律行为的这一特征由两个层次的内容所构成:
1.民事法律行为是行为人以引起预期的民事后果为目的而自愿实施的行为.
实际生活中,有很多行为都可以引起民事后果的发生.例如,侵权行为可以引起损害赔偿的后果;违反合同的行为(违约行为)可以引起违约责任的发生;不当得利行为(指无法律根据而获得某种利益的行为)可以引起返还不当利益的责任的发生,等等.作为一种人为的法律事实,民事法律行为虽然与侵权行为、违约行为、不当得利行为一样,都可以当然地引起法律后果.其不同之处仅仅在于:民事法律行为所导致的法律后果是行为人预先所希望和追求的(例如,买卖合同所发生的权利义务,是买卖双方当事人所希望和追求的;基于遗嘱行为而发生的遗嘱继承法律关系,是遗嘱人生前所希望和追求的).因此,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依照平等、自愿的原则自觉实施的行为.这就是说,凡是其本身不可能引起民事后果的行为(如读书、看报等事务性行为),或虽然引起一定的民事后果,但该种民事后果并非行为人预期目的的行为(如侵权行为等),都不是民事法律行为。
2.民事法律行为是合法行为.
任何法律效果都是由法律赋予的.而法律为什么会赋予民事法律行为以法律效力呢?为什么行为人进行的意思表示可以导致符合行为人意愿的民事后果呢?很显然,行为人的意思表示本身,是不可能自然而然地产生法律效力的.意思表示是否能够引起其指向的某种法律效果的发生,取决于意思表示的内容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例如,买卖合同效力的发生并不是基于买卖合同行为本身,而是基于买卖合同行为的内容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如果购买的物品为法律所禁止,则买卖合同行为不能发生任何法律效力).由此可见,民事法律行为之所以能够引起行为人预期的法律效果,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民事法律行为具有合法性质。
③ 民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特征
1、具有根本性来和普遍性,自 它是贯穿于整个民事立法和司法活动,能够体现民法的本质和特征,对各项民事制度的规定和实施都有指导的作用。
2、必须具体化。它是由法律规定的。民法的基本原则虽也为立法的指导思想,但它须具体化,由法律固定下来,不是以法律条文规定下来的内容,不能为民法的基本原则,只能是一些“学说”、“习惯”或“精神”。
3、在民法中的最高命令性。民法的基本原则作为法律的基本原则,将被一贯视为法律的基础,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法律的原则、规则和制度,是无可争议的、必须遵守。
④ 近代民法的特点有哪些
1、社会本位论
中国的民法典从清末开始即有追求社会化的倾向,迨至民国时期,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尤其是新三民主义更是为民法的社会化价值追求奠定了理论基础。
2、西方民法理念与中国传统民事习惯的进一步磨合
《大清民律草案》常被人指责盲目抄袭别国民法的痕迹过重,相比之下,《中华民国民法》在总结清末变法修律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国法律传统的取舍更理性一些。北洋政府时期继承清末传统,在政局动荡的情形下,仍继续进行地方民商事调查。
就立法层面而言,近代中国民法主要是移植西方的民法,但任何移植的法律都要经过本土化的过程,每一种制度都需与所依附的文化社会背景逐渐融合;就民法的现代化而言,它不可能是西方民法原则与中国传统习惯在立法层面的简单糅合,而必须要经过一个长期的整合过程方能真正实现。
(4)民法的特征扩展阅读:
社会本位精神在近代民法典的体现
1、维护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
“法律行为有背于公共秩序或善良风俗者无效”(第72条);“民事所适用之习惯以不背于公共秩序或善良风俗者为限”(第2条);“法人之目的或其行为有违反法律、公共秩序或善良风俗者,法院得因主管官署、检察官或利害关系人之请求、宣告解散”(第36条)。
2、为防止财产所有人因滥用所有权而造成他人或社会利益的损害对所有权进行限制。
所有权必须“于法令限制范围内”行使(第765条);对于土地所有权,“除法令有限制外,于其行使有利益之范围内及于土地之上下。如他人之干涉无碍其所有权之行使者,不得排除之”(第773条);第774条至第800条关于相邻权或其他之规定,目的也在于限制绝对所有权的行使。
3、对契约自由进行限制。
“法律行为系乘他人之急迫、轻率或无经验使其为财产上之给付,或为给付之约定,依当时情形显失公平者,法院得因利害关系人之申请,撤销其法律行为或减轻其给付”(第74条)。
⑤ 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包括哪些
法律抄行为具袭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法律性。法律行为是法的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法律规定的、具有法律意义、可以用法律进行评价的人的行为,由此区别于一般的社会行为。第二,社会性。法律行为作为人的活动,具有社会性的特征,法律行为并不是一种孤立的行为,而是其他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或一个方面。第三,法律行为是能够为人的意志所支配的行为,具有意志性。法律行为是人所实施的行为,受人的意志所支配。反应了人们对一定的社会价值的认同,一定利益和行为结果的追求以及一定的活动方式的选择。
⑥ 现代民法的特征是什么
现代民法的本质特征。 (2007-09-27 15:27:44)转载▼
标签: 学习公社 分类: 民商法
民法作为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的法律,在各国法律体系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民法”一词有着多种含义,应分别从实质意义与形式意义两个方面加以理解。形式意义上的民法就是指民法典。实质意义上的民法是指所有调整民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包括民法典和其他民事法律、法规。在我国,虽无民法典,但有做为民事基本法的《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物权法》,以及大量的单行民事法律和法规,因此,我国虽不存在着形式意义上的民法,但实质上的民法是存在的。《民法通则》第2条从民法调整的对象和任务的角度,给我国民法下了一个定义,即我国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具有以下本质和特征:
(一)民法是私法
民法是私法的核心部分。私法领域奉行私法自治,民事主体有权在法定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意志从事民事活动,通过法律行为构建其法律关系。民法是私法表明民事法律规范的主体为任意性规范,当事人的约定优先于法律的规定。
除民法之外,民事诉讼法、国际私法等,也应当属于私法的组成部分。
(二)民法是权利法
民法最基本的职能在于对民事权利的确认和保护,这就使民法具有权利法的特点:A、民法始终以保护权利为己任;B、现代民法体系的构建是以权利为基本的逻辑起点;C、民法通过权利确认当事人的行为规则;D、民法通过救济手段确认权利。
(三)民法是实体法,既是行为规范又是裁判规则
民法作为行为规范,具有确立交易规则和确立生活规则两个方面的功能。行为规范在逻辑上必然是裁判规范,否则行为规范就失去了其诱导人们从事行为的功能。但裁判规范并不必然是行为规范,例如民法关于权利能力的规定等就不是行为规范。裁判规则可以间接地促使当事人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合理的安排,从而积极地作用于行为规范。
(四)民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这就意味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民法的支持,同时民法制度也应当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来构建,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首先,从历史上看,民法始终与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次,从民法的内容来看,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实际上主要就是财产归属关系和财产流通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产归属关系也是服务于财产交易关系的,而交易也是最终成为财产归属的转换。与之相适应,形成了以调整财产所有和财产交换为目的,由民事主体、物权、债和合同等制度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民法体系。如果我们要确认我国的经济是平等等价、自由竟争,由市场引导生产要素自由流转和组合的市场经济,那么就应当充分贯彻意思自治、诚实信用、鼓励交易、公平正义等基本价值理念,需要尽量减少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对民事主体的权利提供充分的保障。所以市场经济的成熟很大程度上是以民商事规则的成熟为标志的。
(五)民法是市民社会的基本法
市民社会原指伴随着西方现代化的社会变迁而出现的、与国家相分离的社会自治组织状态。黑格尔首先提出之一概念,提出了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分离和对立。
由于市民社会从政治国家中的分离,民法作为市民社会的基本法也相应的产生、发展。现代社会中每个社会成员,他既是市民社会的成员,也是国家的公民。其以市民社会成员的身份为实现自己的权利,而与他人达成各种民事关系,必然要求获得民法上的保护。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法是市民社会的权利典章,是市民社会中民事权利的保护神。而市民社会的关系都要求通过民法的调整以实现市民社会的正常秩序。在建立和完善我国市民社会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确立完善的民法制度来加以推动,并通过民法来规范市民社会,并大力弘扬市民社会的基本价值理念,加大对个人自由权利的保障。
⑦ 民法的特点与表现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关系和财产关系
民法的基本原则有诚实信用 公序良俗原则
民法在价值上更侧重于保护公平 兼顾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