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考刑法框架
① 我想要2011刑法司考的讲义。。。。
载道名师课堂网有啊,你可以去下载学习.
② 司考刑法复习怎么开始准备
司法考试的理论性越来越强,难度越来越大。这几年,考查理论的题目较内多,即使考法条,也是考查法容条背后的规范。刑法、民法等,甚至法理和民诉法、刑诉法都出现了这样的趋势。考试的方式则主要是分析案例。
2、苦背法条。我们的考试内容其实就是刑法解释学,就是对法条的理解和运用。所以,对重点法条一定要逐字掌握。
3、细读理论。法条来源于理论。不掌握理论,就不能记住法条。即使记住了,也做不了题目。
4、精做真题。司法考试就是用法条和理论分析案例。这些案例,每年考试的重复率都在80%以上。所以,我们说,精做历年真题就是相当于做今年的考题。
5、详究本质。要想直接看透知识点,只有一个方法:重复、多次重复。
③ 司法考试刑法中的重点与难点有哪些
从最复近两三年的司制考来看,对刑法内容的考查越来越侧重理论,所以,对刑法一定要看透教材(此处所说教材指《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这是基础,当然,对于刑法,可以只看总则部分,刑法学的理论基本集中在总则部分。对它们,必须站在理论的高度来学习,掌握原理性的知识点,而并非单纯的去记忆法条。然后在看重点法条,对于重点法条必须完全掌握,做到运用自如。之后,在把所有法条都看一遍,达到融会贯通之功效。
④ 司法考试刑法谁讲得好
您好!
个人觉得李文华讲的很好,今年在北京听他的课,授课条理非常清晰,简单的说几句就能将知识点点破,经常结合自己所办的案例讲解。我举些例子吧!
如:数罪并罚,司考教材写了一页半纸,多而杂,看李文华老师总结,只有三个问题:1、漏罪主观恶性大,还是新罪主观恶性大?2、“先减后并”重,还是“先并后减”重?3、即有漏罪,有犯新罪怎么办?(先算老账,再算新账)。
也就是说,只要理解记住这三个问题,数罪并罚就不用看其他资料了,没有理解上面问题,听他在课上讲,你会很清晰,理解很透彻。
再如: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如何认定是归个人使用,教材也很复杂,李文华老师总结:
填空记忆法:
首先考虑:只要是将公款供自然人使用的,都认定归个人使用。
(谁)→(以谁名义)→(为谁谋取利益)“个人”多的话就是“归个人使用”
注明:()里填“单位”或“个人”。
就这两句话,可以结合历年的真题用用看,感觉太简单了。
还有“事实认识错误”对当时的我来说感觉挺难的,听完他的课,不这么认为了,“财产犯罪理论”,讲的也很经典,还有就是他的“刑法联想记忆法”和“场景记忆法”等等,可以在网上搜他的视频和资料,听听他怎么讲。希望能帮助你!
⑤ 司法考试各科最好的老师都有谁
法考的老师们大多是很有经验的老师,知识体系全面,讲课方式各有特色。就我个人而言,特别回感谢刑法陈答永生老师、民法曹兴明老师、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吴鹏老师、刑诉法宋桂兰老师和刘玫老师。
陈永生老师讲课的语速略微快,所列举的案例和教材中的总结十分实用,对我学习刑法帮助很大。
曹兴明老师讲课生动,为考生们操碎了心,重点知识点不厌其烦,反复讲解,十分耐心。
吴鹏老师的教材虽然只有40页,但已经涵盖了所有内容,将他的笔记和上课所讲的例子都记住,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这门课就不用担心啦;吴鹏老师给我传递的不仅是课本知识,还有做题方法和命题套路,这对我通过法考帮助很大。
宋桂兰老师和刘玫老师都十分强调刑诉法体系的构建,她们帮助我搭好了学科的框架,刑诉的学习如虎添翼。
“法考是一座桥,我们要走过去,不能在上面造房子。”通过考试,重要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相信自己的选择,相信自己选择的老师,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法考其实并不难。我相信大家一定可以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
⑥ 一个司考的刑法问题
这个算是毋庸置疑的。这个过程只需要考虑丙和乙在主观上和客观上有没有救助的意思。丙在主观上没有救助的意思,客观上藏匿刘某,所以丙没有救助的意思;乙在主观上不确定是否有救助的意思,至少是放任,不作为,在客观上开车离开并未积极救助,也没有救助的意思。总的来说便是逃避了。
⑦ 司法考试刑法分论必背的是哪些条
太多了。买本重点法条看看吧!
⑧ 司考刑法题
四人伪造国家机关复证件后制招摇撞骗的手段行为与目的行为分别触犯不同的罪名,属牵连犯。根据《刑法》相关规定,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根据《刑法》相关规定,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冒充人民警察招摇撞骗的按照上述规定从重处罚。从该犯罪事实相牵连的两种刑罚来看, 冒充人民警察招摇撞骗的从重处罚。而且从本案的具体情形来看,被告人是以招摇撞骗为目的,而采取的手段是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由此来看,招摇撞骗行为重于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的行为,故就此犯罪事实应定为招摇撞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