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的刑法原则
① 西周时期的主要刑罚原则有哪些
1.区分犯罪的故意和过失、惯犯与偶犯原则
由于周朝宣扬一慎刑”原则,因而在刑法中初步划分了故意和过失、惯犯和偶犯的区别。《尚书·康诰》说;“人有小罪,非,乃惟终,……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催灾,……时乃不可杀”。这里的非青、青、惟终、非终分别是指故意、过失、惯犯和偶犯。在处刑上,故意和惯犯,虽是小罪也处重刑,过失和偶犯,虽大罪亦可减刑。此刑法原则表明了西周刑法打击的重点,同时也反映了西周统治者在定罪量刑时,是考虑到犯罪者的主观动机的,这说明西周时期在刑法理论上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2.刑罚世轻世重原则
所谓“世轻世重”,即刑罚要随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取轻重不同的灵活手段。《周礼·秋官·大司寇》:“掌建邦之三典,一曰刑新国用轻典;二曰刑平国用中典;三曰刑乱国用重典”。就是说,对于新征服的地区,为收取民心,要用轻刑;对于统治时间较长,治理情况较好的地区,要用中刑;对于不服从统治,犯上作乱较多的地区,要用重刑。西周的统治者已认识到,只有区别不同地区、不同情况用刑,才能使刑罚镇压更有力。这种思想后来被融人中国传统的政治理论中,对以后各封建王朝影响很大。
3.赦宥原则
西周定罪量刑时体现三赦三宥的原则,体现了矜老、怜幼的宽容。所谓三赦,即“一赦曰幼弱,再赦曰老耄,三赦曰蠢合愚”。幼弱指七岁以下,老耄指八十岁以上,蠢愚指白痴、这三种人犯罪可以赦免其罪。所谓三宥,即“一曰宥不识,二曰宥过失,三曰宥遗忘”。对此三种情况皆可宽宥原谅。
4.罪疑从轻、罪疑从赦原则
西周时期为进一步体现慎刑原则,谨慎适用法律,凡是疑案难案,都采取从轻处断或加以赦免的办法。按《尚书·吕刑》;“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与罪疑从效相联系的还建立了赎刑制度,因疑而赦,须缴纳木同数量的赎金。
5.宽严适中
西周时期,在定罪量刑上强调“中罚”,即实行宽严适中原则。
② 西周时期的主要刑法原则对于现代刑法有何意义
影响深远,意义非凡。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断承的国家。没有断传承,这是啥意思?!就是说我们的刑罚是继承了其中的精华和思想的。
一、西周刑罚历程
西周历代君主,把道德教化与刑罚镇压结合起来,形成了西周时期“礼”“刑”结合的法制特色。“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法制观,被后世奉为政治法律制度的理想的原则与标本。明德慎罚,简单说就是提倡德治,谨慎使用刑罚。这一主张到现在依然如此。
首先,周工制礼,周公旦将夏商以来的法律进行了总结,形成周礼,称之为周公制礼。
其次,是吕刑。西周时期周王朝司寇吕侯所作,又称甫刑,而尚书记载的吕刑篇是对此次法制改革的一次记录。
又次,九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到了西周后期礼崩乐坏,阶级矛盾更加尖锐,刑法制度更为发展,罪名和刑名更多了。其罪名有:放弑君王罪,违犯王命罪,不孝不友罪,暴乱罪,杀人罪,杀人劫财罪,窃盗拐骗奴隶罪,聚众饮酒罪,等等,就制作了九刑,墨、劓、宫、刖、杀、流、赎、鞭、扑九种刑罚。
二、西周刑法内容
1、刑罚体系,死刑、和肉刑;赎刑;圜土之制:相当于后世的监狱制度;嘉石之制类似于拘役刑。
2、刑罚的适用制度:三赦之法: 对年幼无知的未成年人、年迈体衰的老人和有精神障碍的精神病者等三种人的违法犯罪,除故意杀人的重罪外,可以免予追究刑事责任。
三宥之法:对不能正确识别犯罪客体的误伤、不能恰当预见行为后果的误犯以及没有主观故意的过失等三种违法犯罪行为,可以给予减轻刑事责任的宽宥处理。 就是视其情节犯罪行为区别对待,是我国古代刑罚适用制度的重大发展。
疑罪从轻惟赦制度:对犯罪事实或罪行情节的认定以及定罪量刑有疑义或有争论的案件施行从轻处罚或予以赦免的制度。
同罪异罚制度:不同身份等级的人犯同样罪行,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适用的处罚结果也有别。
上述西周的刑罚思想和特点,在今天的司法中都能看到其影子。疑犯从无思想,保护儿童、智障者,视其情节区别对待等等思想都在沿用。而且现代刑罚就是保护公序良俗原则的。而这些思想在西周已经趋于完善。对现代刑罚,乃至世界法律都是根源和可追溯的源头作用。
③ 在明德慎罚的思想指导下,西周实行的刑法原则有(AD)为什么没有C老幼
我觉得C也正确,“矜老恤幼”刑罚原则起源于西周。
④ 简述西周刑法的主要内容
西周的刑法原则主要有:1.区分故意还是过失:2.区分惯犯和偶犯;3.因地因时制宜;4.疑罪从赦;5.严宽适中;鄙视复制狗,支持原创
⑤ 求问西周的刑法原则主要有那些
在总结长期以来的用刑经验基础上,西周时期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比较成熟的刑罚原则,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当时的刑法理论。(1)老幼犯罪减免刑罚原则据史籍记载,西周时期有“三赦”之法。三赦是“一曰幼弱,二曰老 ,三曰蠢愚”,凡此三者皆可赦免其罪。《礼记》中也记载,西周时“悼与耄,虽有死罪不加刑焉”。古时年八十、九十称为耄,七岁为悼。这也说明西周时期八十、九十岁以上的老人,七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一般均可减免刑罚。这一原则正是西周“明德慎罚”思想及礼数原则在刑法中的具体体现。作为矜老恤幼的一种标志,后世各朝法律都沿袭和发展了这一制度。(2)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的原则西周时期,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惯犯与偶犯已有明显的区别。史籍记载,西周有“三宥”之法,即“一曰过失,二曰弗知,三曰遗忘”,对此三者均可宽宥原谅。西周时,过失称为“眚”,故意即是“非眚”,惯犯称为“惟终”,偶犯称为“非终”,故意犯罪、惯犯都要从重处罚,过失与偶犯则可减轻或免除处罚。(3)罪疑从轻、罪疑从赦原则西周时期为保证适用法律的谨慎,对于疑难案件,采取从轻处断或加以赦免。这也是“明德慎罚”思想在定罪量刑问题上的体现。(4)宽严适中原则基于“明德慎罚”的主张,西周时期强调适用法律应守“中道”、“中正”,要求宽严适中,符合正道
⑥ 西周时期刑法的发展
西周
一、 法律思想及其影响
提出“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
“天”或“上帝”是天下各族所共有的神,“天命”属谁,就看谁有能使人民归顺的“德”,意味着神权的动摇。“德”的要求,包括三个基本方面:敬天、敬宗、保民。
“明德慎罚”,即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立法,司法都必须宽缓、审慎、执行刑罚更要慎重。“明德慎罚”主张被儒家学派发挥成“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基本法律思想和法制方针,成为中国古代最具影响的一种法律观念。
奠定了“重民”、“ 重德”、“仁政”的传统,为春秋战国时期神权思想进一步衰落和儒家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二、 “礼治”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特征 神权和族权紧密结合起来,产生了“礼”。周初,周公“制礼作乐”,将夏礼、商礼发展成一整套以伟胡总法等级制为核心的行为规范。周人看来“礼”是治理国家的唯一准绳。 周礼始终贯穿着“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四个原则。“亲亲”即必须亲爱自己的亲属,特别是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宗法原则,维护家长制;“尊尊”即下级必须尊敬和服从上级,特别是一国之君,等级原则,维护君主制;“长长”即小辈必须尊重长辈;“男女有别”即男尊女卑、“男女授受不亲”和同姓不婚。最基本的是“亲亲”和“尊尊”,都为巩固宗法等级制服务的。从此两基本原出发,周礼特别强调“孝”、“忠”。 “亲亲”和“尊尊”是西周立法指导思想,“孝”和“忠”是伦理道德规范,又是法律规范。 “礼治”基本特征是“礼不上庶人,刑不上大夫”。公开不平等的特权法,即奴隶主贵族享有特权的奴隶制法。是西周指导立法、司法的重要原则。
三、 主要法律形式 立法概况
周文王之法“有亡慌阅” 《九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吕刑》,以“明德慎罚”为指导原则,“作修刑辟”,制定了西周一部重要的法典《吕刑》。 周公制“礼”,形成一整套一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
主要法律形式(礼、刑。 还有誓、诰、命等王的命令。) 1.礼。又称《周礼》。 2.刑。《九刑》、《吕刑》。《吕刑》贯穿着“明德慎罚”的精神。 3.誓。属军令。4.诰。周王对诸侯发布的命令。 5.命。王命。
四、 礼的渊源、性质与作用
“礼”最早源于氏族时代的祭祀风俗(玉和鼓成为中国古代祭祀活动的代表物)。 西周宗法因嫡长子继承制的最终确立而系统化。
“礼”的很多规范实质上具有法律甚至国家根本大法的性质,礼起重大作用。 五、礼与刑的关系
“礼”是积极、主动的规范,是禁恶于未然的预防;“刑”是消极的处罚,是惩恶于已然的制裁。“礼”的功能,重在“教化”。“刑”则相对处于被动状态,对于一切违“礼”行为,进行刑罚处罚。
六、 刑罚制度
《吕刑》中的“五刑”、“五罚”、“五过”。 “五刑”:墨、劓、剕、宫、大辟
“五罚“,即赎刑。如以“五刑”定罪量刑有疑问时,就罚罪犯出铜赎罪。 “五过”,即赦免。
此外,还有鞭刑、罚丝、流放。罚丝,是对贵族的一种处罚。
七、主要罪名
不孝不友罪——“不友”不尊敬兄长,破坏了“亲亲”“尊尊”为原则的宗法等级制 寇攘奸宄罪——所谓盗窃罪。是侵犯财产所有权的重罪。
群饮罪——禁止周人聚众饮酒。总结商朝统治者饮酒作乐的教训 “贼”“藏”“盗”“奸”罪——“贼”毁弃礼仪;“藏”窝藏“贼”者;“盗”偷窃一般财物;“奸”盗人宝物。
诽谤罪——议论天子 不从王命罪 违背誓言罪
八、主要刑法原则与形势政策
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眚”是指过失之意,“非眚”即是故意。“惟终”是指惯犯,“非终”则是指偶犯。这种制度说明当时对于过失犯罪、对于犯罪人主观恶性上的差别,已有较清楚和深刻认识。
罪人不孥。反对族诛连坐,主张罪止一身。
罔厉杀人。不乱杀无辜,罪刑相应的意义。
罪疑从轻。“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即。对判“五刑”而有疑者,可减按“五罚”处罚;如判“五罚”而有疑者,则予以赦免。
同罪异罚。“刑不上大夫”的体现。“八辟”。宫刑不适用于贵族,对贵族处以死刑的地点和方式也不同。
宽刑适中。刑当其罪,不轻不重。适用刑罚要慎重,力求不偏不倚,不轻不重。
⑦ 西周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是
西周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是西周时期提出的一种法制思想,内容简单说来即提倡德治,谨慎使用刑罚,西周各代统治者把道德教化与刑罚镇压结合起来,形成了西周时期礼、刑结合的法制特色,被后世奉为政治法律制度的理想的原则与标本;刑法世轻世重:是指应根据时世的变化来确定用刑的宽与严、轻与重,具体内容是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一条
为了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秩序,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二条
刑事诉讼法的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