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的司法机关
㈠ 秦朝的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关及其长官的名称
是廷尉
在中央设立了三公九卿的行政机构体系。三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专夫。
丞相。《汉书》:属“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皇帝下面最高行政长官,百官之长。吕不韦、李斯均为宰相。
太尉。《汉书》:“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战国时候秦国为国尉。最高军事长官。
御史大夫。《汉书》:“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主要掌管“图籍秘书”,转呈公卿奏事,按章弹劾百官,有时受皇帝命令处理重大案件。《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六年,……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翻)销其石。”
九卿。三公以下的执行机构。
奉常。掌宗庙礼仪。
郎中令。负责皇帝宫殿门户警卫的官吏,直接负责皇帝安全,与皇帝接触频繁。
卫尉。负责整个宫城门户的安全,故掌管皇帝的亲卫军。
太仆。负责皇帝的车马仪仗,为皇帝及其家族服务。
廷尉。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关的长官。
典客。负责外交和少数民族事务。
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治粟内史,掌管全国租税服役与财政的收入和支出。财政部。
少府。掌管皇室山海池泽税收。
㈡ 简述秦代主要诉讼制度
一、
秦朝的诉讼形式,一种是由官吏代表国家纠举犯罪,提起诉讼;另一种是由当事人直接向官府呈诉。
按照秦律的规定,当事人向官府呈诉的案件又分为“公室告”和“非公室告”。贼杀、伤、盗他人为公室告;子盗父母,父母擅杀、刑、髡子以及奴妾,为非公室告。对于属于公室告的案件,官府应予受理;对于属于非公室告的案件,官府不予受理。
5.首先要求司法官在审讯中要注重收集证据。司法官对死伤尸身进行检验、对犯罪现场进行勘验都要制作笔录,作为以后裁判的证据。
其次要求司法官注重审讯方法,以讯得客观的口供。司法官要先听取被询问者陈述,并记录下来;虽明知他在说假话,也不要马上诘问。等被询问人陈述完毕,再根据其口供矛盾之处和不清楚的地方进行诘问。
再次要求司法官慎用刑讯。秦律规定,只有对多次改变口供、不老实认罪的者,才可施加刑讯。司法官不施用刑讯,从口供中即获得案件实情,是最好的;施用刑讯才获得实情,是下策;通过恐吓手段进行审讯则是失败。
6.按管辖范围来划分,秦朝的司法机关可分为中央司法机关和地方司法机关:
(1)廷卫是秦朝中央最高司法机关,位列九卿之一。其职责是审理皇帝诏令审理的案件,以及地方上诉案件和复审郡县不能裁断的疑难案件。重大案件须经皇帝裁决,才能定案。皇帝实际掌握着最高司法权。
(2)地方行政长官郡守县令兼理司法,自行审断辖区内的一般案件,重大疑难案件要报送中央廷卫审理。县以下的基层组织乡、亭、里,也有一定司法权。
二、
http://www.gxtvu.com.cn/ewest/web_courseware/law/0140/neirong/4.htm
㈢ 秦朝司法机构特点
秦朝的司法制度基本上沿用秦国的司法制度,在中央仍是皇帝掌握司法大权,在皇帝之下设专职的司法官吏。(1)、中央司法机关:中央司法机关仍是廷尉,负责审理皇帝交办的案件,以及地方上报的疑难或重大案件,除此以外,丞相和御史大夫也参与重大案件的审理。(2)、地方司法机关:在地方上仍然实行郡县两级制,由郡守、县令兼理司法审判。乡间有专门的官吏负责轻微民事案件的审理,叫做有秩啬夫,另外由游徼来维护治安。
秦始皇废除了封建,建立了强大的统一的民主的法治社会。这个法治社会有如下特点:一、法律统一,法律约束了社会所有的重要领域,货币、度量和文字。二、高度的中央集权。三、用民主、法治的方式,统一了国家意志。正因为秦始皇的伟大贡献,中国才发展到今天,没有分裂。在民主、法治社会中,不管是谁,违反了法律,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例如焚书坑儒,如果换成现在肯定做不好。因为现在很多事情都不服从法治,另外干预司法审判的也多。而那时,执法就很好。焚书坑儒事件大概有400多个名望很高的知识分子因为违反法律,而受到法律的制裁。当时,因为法律健全,没有人敢于干预司法审判。有人说那是皇帝为维护封建王朝自身的利益,而滥加杀戮。这个认识是单薄的。通过分析历史,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始皇帝用毕生精力,建立起民主、平等、和法治的社会。赢政建立起民主的、平等的法治社会后,社会发展就趋于平等。赵高在指鹿为马的时候,大家都知道是错误的,但是因为赵高是秦朝最大的法官,他指鹿为马,受到民众、群僚的拥护和爱戴,而秦二世也只能服从民主、法治了。这个事件说明,秦朝时期,在法律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司法同时也是独立的。皇帝陛下是不能干预司法审判的,并且受到了民主的监督。另外,皇帝陛下也是高度的自觉的服从民主、法治的楷模。
㈣ 各个朝代的司法机关各是什么阿求详细解释
夏商无司法机关,周设司寇,分为大司寇和小司寇大司寇辅助周王,实施司法权,小司寇掌管具体的司法工作。 秦朝时中央的司法机构由廷尉和御史大夫组成。廷尉一词的含义,在《汉书·百官公卿表》中写道“听讼必质诸朝廷,与众共之,兵狱同制,故称廷尉。”对“廷”的解释写道:“廷,平也。治狱贵平,故以为号。”对“尉”的解释有:“自上安下曰尉。”可见廷尉一词是取其公平处理争议案件,使国家、百姓平安的意思。廷尉的主要职责是审理皇帝授予的案件,全国的上诉案件,以及疑难案件。
另外一个司法机构“御史”,设有官员御史大夫,为最高的监察官员。其职位仅低于丞相,对于重大案件的审理,必须有御史大夫参与进行,因此御史大夫也为中央司法机构。
地方司法机构,由地方行政机构承担,秦朝时设立郡、县地方机构,郡守和县令拥有行政权和司法权,对管辖区内的一般案件自行处理,对于疑难案件可以奏报给廷尉处理。在郡守下设有辞曹掾史和决曹掾史,在县令下设有辞曹掾史和狱掾,这些机构都是协助郡守和县令进行司法工作。
另外,在郡、县下还有更低一级的行政级别,如乡、亭和里。乡设有“秩”掌管处理乡内轻微的刑事和民事纠纷,亭内设“亭长”,里内设有“里典”,都是基层的行政管理单位,同时也兼顾或协助处理刑民纠纷。
汉朝法制的发展也体现在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司法机构。在中央司法机构中,有尚书、廷尉和御史大夫三个机构组成。
在汉武帝时期为了限制日益膨胀的相权,而设立了“尚书”这一司法机构。使司法审判大权转由尚书和廷尉共同行使。
廷尉在汉朝得到更加完备的发展,设立了廷尉正(主管疑难案件的审理),廷尉左右监(主管逮捕犯罪人)、廷尉左右平(主管审理一般案件)等等职位,使廷尉的功能更加齐全,分工越来越精细。
御史大夫的职能与秦朝时相同,专门监察文武官吏,如发现有违法违纪的情况,可以上奏弹劾。同时御史大夫也可与廷尉一起处理疑难案件。
尚书、廷尉、御史大夫三大司法机构的出现,为后来的审判、复审、监察的“三权分立”格局打下了雏形。
地方司法机构类同于秦朝时期,设郡、县两级,司法与行政不分。郡守和县令主宰本区域内的司法权。内部的司法机构中又分为许多细小的部门。例如贼曹,主管抓捕盗贼;辞曹,提出诉讼案件;决曹,负责对判决进行执行;人恕掾,审理并作出判决。可见,汉朝时期,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司法机构都比较完备。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政治上比较混乱的时期,但是法律制度却得到了很好的完善。例如北齐时期的《北齐律》的制定,继承了秦汉法律的优点,又创立了中“重罪十条”和“五刑”制度,为隋唐的“十恶”和“五刑”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时期内,中央司法机构主要有廷尉、尚书和御史大夫,其中廷尉在北周时曾改为“大司寇”,北齐时曾改为“大理寺”,但不管称谓如何,其最高司法机关的地位不变。但是尚书的机构在这一时期逐渐加强,而相对廷尉的权利有所缩小,部分司法权转给了尚书。
地方的司法机构同秦汉时相同,实行司法行政合一,由郡守、县令担任。
六、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的法律制度,是封建法制最完善、最具代表性的法律制度。不仅有“十恶”、“五刑”等制度,还设立了“八议”、“官当”等法律制度。同样在司法机构上也是最完善的,形成了大理寺、刑部、御史台的三权分立式的司法审判制度。
大理寺由原来廷尉转化而来,在北齐时期曾用过“大理寺”的称谓,是最高的司法审判机关,掌管审理全国处于流刑以上的案件。
刑部负责复核大理寺所判流刑以上的案件。御史台掌管监察文武百官。但也可参与冤案大案的审理。因此形成了大理寺的主管审判,刑部主管复核,御史台主管监察的司法审判制度。当然在三大司法机构的上面还有皇帝,主宰一切行政、司法、立法的权力。
隋唐时期的地方司法机关仍然是地方的行政机关。例如在州(郡)一级中设立“曹参军”受理刑事案件,“司户参军”受理民事案件。在县中设有司法佐、史协助县令处理刑、民案件。在县以下的乡、里、访、村中设立的乡官、里正、坊正、村正对管辖内的婚姻、土地等民事案件有审判权。
七、宋朝
宋朝的司法制度大多数沿用唐朝时期的制度,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大理寺和刑部还是保持其职责不变,但是宋朝初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设立了审刑院,又称为宫中审刑院,是宋朝初期的审判复核机关,同时也拥有的审判权和复核权。因此削弱了刑部和大理寺的权利。在宋神宗熙宁三年后,审刑院被撤销,审判和复核的权利又回到了大理寺和刑部。
御史台除了有唐朝时期的权利之外,还可以受理官员受贿的案件以及地方上诉的案件。
另外宋朝还设立了登闻鼓院、登闻检院、理检院三个法定机关,专门受理直接向朝廷投诉的案件,以及上诉的冤案。
地方司法机构仍然保持不变。
八、元朝
元朝是少数民族统治时期,在司法机构的设置上较混乱,沿用了唐宋的制度,但又加以删减。中央司法机构设立大宗正府、刑部、宣政院。大宗正府是类似于大理寺的中央审判机关,刑部的复核职能不变,但同时又赋予部分审判职能。宣政院主要管理僧侣的案件。御史台的职能也不变。
地方有省、路、府、州、县各级衙门,作为地方司法机构。
九、明朝
明朝将元朝废除的大理寺重新设置起来,但是其职责改为法律复核机关。刑部作为中央审判机关。刑部的所有案件都必须由大理寺复核,可见刑部与大理寺的职能,正好与唐宋时期的相反。御史台改为都察院,其职责不变,仍是监察百官,参与审理大案,平反冤案。
地方司法机构有省、府、县三级,主管所辖案件。
十、清朝
司法机构维持明朝的三个司法机构的设置,职责也差不多,但是刑部的审判权力更大,在三大司法机关中,以刑部为首,刑部不受大理寺和都察院的制约。清朝时另设专门司法机关理藩院,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对于皇族内部的案件由宗人府和内务府中的慎刑司处理。
地方司法机构设有省、府、县三级司法机构。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见在中国古代的司法机构,是中央专设司法机构,地方则是司法与行政合一的体制。因而从总体上可以说是司法与行政不分,即使是在中央专门设立了专职的司法机构,同样也是从属于行政,专职的司法机构不可能独立行使司法权,因为司法官员的任免都由皇上决定,而皇上是一个集立法、司法、行政权为一身的独特的个体,这就决定了在中国古代的司法机构是不可能独立的,同样司法权的行使也是不可能独立的。
㈤ 秦代主要的法律形式有什么
秦朝的法律形式,从史书记载和出土的秦简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律
商鞅改法为律。律为当时最主要的法律形式。
2令(制、诏)
秦始皇曾宣布: “ 命为制,令为诏。 ” 当时命、制、令、诏,从法律意义上说并无区别。律与令经常并列使用。
3式
“ 式 ” 作为一种法律形式,最早出现于秦,如上述《封诊式》,其中也有对司法官吏 “ 治狱” 的要求。
4法律答问
《法律答问》对秦律的某些条文、术语和律义以问答的方式作了明确的解释。这对正确运用法律,更有效地贯彻立法意图,具有重要作用。
5廷行事
是司法审判的成例。《法律答问》中多次提到 “ 廷行事 ” ,这说明《廷行事》在当时的司法实践中已成为律文之外可以援引的成例。
此外还有 “ 程 ” 、 “ 课 ” 等法律形式。
1975年底发现的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竹简,其中的《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法 律 答问》、《封诊式》是有关秦朝法律的主要内容。
云梦秦简共1155枚,内容极其丰富。法律令文书有《秦律十八种》:《田律》、 《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 、《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司空》、《军爵律》、《置吏律》、《 效》、《传食律》、《行书》、《内史杂》、《尉杂》、《属邦》;此外还有《效律》,是 对核验县和都官物资帐目有关制度的规定,其中有的已收录在《秦律十八种》中。
《秦律杂抄》包括《除吏律》、《游士律》、《除弟子律》、《中劳律》、《藏律》、《公 车司马猎律》、《牛羊课》、《傅律》、《屯表律》、《捕盗律》、《戍律》共11种律文 的摘录。
《法律答问》是以问答形式对秦律某些条文、术语以及律文的意图所作的解释。
《封诊式》是关于审判原则以及对案件进行调查、勘验、审讯、查封等方面的规定和文书程 式。
㈥ 秦朝的司法机关是什么
皇帝是秦朝封建专制集权统治的集中体现,总揽全国一切大权,他的意志就是法律,所有政事全凭皇帝个人的专制权裁决,所谓“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皇帝对司法权的控制,一方面表现在为秦王朝建立了一整套在皇帝控制下的司法机关体系,对一切重大案件的判决,皇帝拥有最后决定权;另一方面则表现为皇帝有权直接审判案件,史籍中有许多关于秦始皇专任刑罚、躬操文墨、亲自断狱、随意轻重的记载。
秦朝,设廷尉作为中央最高司法长官,属于“九卿”之一,其官名称“廷尉”,其机构也称廷尉。战国时就有延尉的设置,为各国的最高司法官,惟独齐国称大理,楚国称廷理。廷尉的职责,是审理皇帝交办的案件和地方不能审理的重大案件,以及审核平决各郡的疑难案件。
地方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合二为一,郡守、县令也掌管司法,并在县令之下设县长,主管文书、仓库和司法等事务。基层组织“乡”则设“啬夫”和“秩”,掌诉讼和赋税。遇有“盗贼”案件,则由“游缴”侦缉逮捕人犯。乡不能审决的,报郡,由郡守审理。郡不能审决的,则上报中央廷尉。
诉讼
秦朝的诉讼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官纠,即官吏代表国家纠举犯罪;另一种是民举,即当事人直接告诉。对于当事人直接告诉的案件,必须属于“公室告”,官府才予以处理。依据云梦秦简的解释,所谓“公室告”,就是控告他人的贼、盗行为。所谓“非公室告”,是指父母对子女盗窃自己财产的行为提出控告,子女对父母、奴婢对主人擅自施加的刑罚提出控告。“贼杀伤、盗他人为公室告。子盗父母、父母擅自刑、杀子女及奴妾,不为公室告”。凡属非公室告,官府不予受理。如果当事人坚持告发,则“告者罪”。这是维护封建等级特权的规定,也是奴隶制残余的反映。
秦时是根据犯罪的性质和诉讼当事人的身份,区分“公室告”和“非公室告”。“公室告”和“非公室告”的划分,是封建尊卑伦常关系和主奴等级在诉讼制度上的反映。但由于秦统治者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少,因此在诉讼中儒家纲常伦理没有明显的约束力。秦律中“子告父母,臣妾告主,非公室告。勿听”,也只是不予受理而已,并非列为“不孝”之罪。不仅如此,秦律甚至鼓励妻告夫,由此可见秦时诉讼中仍盛行法家“严酷”的法律观念。
秦统治者为了分化犯罪集团,打击顽固的犯罪分子,规定了自首者即秦简中所谓的“自告”,可以减免刑罚,所谓“先自告,除其罪”。
秦朝在“明主治吏不治民”的思想指导下,一方面重视基层官吏向县级司法机关的纠举,另一方面也强调御史对官吏枉法负有纠弹告劾的。
1.重视现场勘验
从秦律所记载的案件来看,比较重视现场勘验和司法鉴定。一般派县令史亲临现场勘验,并写出详细报告。云梦秦简的《封诊式》中关于“贼死”、“经死”、“穴盗”“出子”等几个案件的爱书(秦时的司法文书)记录,非常详细具体。既有被害人的衣着、杀伤部位和作案人残留痕迹等细节,又有周围情况及知情人提供的旁证材料,体现了执法者慎重的态度,反映了当时司法官吏在司法实践方面的丰富经验,同时也说明秦时在生理学、法医学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司法机关调查取证、勘验现场,须查封,被称为“封守”,然后再进行审讯,即讯狱。
2.拷讯制度
关于秦的审判原则,在秦简律文中有如下规定:“治狱,能以书(笔录)从迹其言,毋答掠而得人情为上;答掠为下;有恐为败”。意思是说,能根据供词追踪盘问,不用拷掠而得到真实情况是上策;用拷掠的办法得到案情,是下策;因为恐吓而搞不清案情的,是审判的失败。
依据这条原则,对刑讯又作了进一步的具体规定,凡讯狱,“必先尽听其言而书之”,然后,就矛盾及交代不清之处诘问,再听取当事人陈述,如多次变供“更言不服”者,可用刑讯。凡受答掠的,必须在笔录上写明:当事人某某多次更改供词,经过答讯,再没有辩解了;答讯人签名。正是由于口供是判案的惟一依据,所以秦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审判的方式,要求听取各方面的陈述,不轻易诘问,并以“爱书”的形式记录整个鞫讯过程。“爱书”的存在,说明秦朝审判制度是比较健全的。
这些原则反映了封建国家初建时期依法为治的某些精神,比起一味地刑讯逼供断狱有值得肯定之处。
3.读鞫与“乞鞫”
取得口供以后,田法官作出裁决,并向被告宣读,称为一读鞫”。读鞫之后,如当事人不服,可以要求复审,称为“乞鞫”、重审的要求可以由被告自己提出,也可以由他人代为提出。
㈦ 秦朝是什么尉管司法来着
秦朝管司法的官抄叫:廷尉。
廷尉[tíng wèi]
古代官职名,西汉时也称大理。战国时期秦国始置,秦朝、西汉沿置。列位九卿,为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构长官,汇总全国断狱数,主管诏狱和修订律令的有关事宜。属官有正和左、右二监。
汉宣帝时初置左右平。王莽改廷尉曰作士。东汉时复名廷尉,仍掌审判。凡郡国谳疑罪,皆处当以报。属官有正和左监各一人。又有左平一人,掌平诏狱。魏、晋、南朝沿置,属官有正、监、平、律博士各一人。南朝又置建康三官,分掌刑法审判,职权比汉小。南朝梁、陈称廷尉卿,北魏沿置而又增设少卿,为副。北齐初沿置,后改置“大理卿”。
㈧ 秦朝的法律制度有哪些
1)《秦律》。公元前361年,秦孝公下令求贤,商鞅离开魏国,携带李悝的《法经》入秦。在他的主持下,秦国于公元前359年,公元前350年两次变法改革。在法律制度方面的改革成就为改法为律。
秦朝立法源于秦国立法,秦国法律形式有律、令、制、式、法律答问、廷行事等,立法以修订秦律为主,改法为律以相秦,增相坐之法,造三族之诛,车裂镬烹之刑。自商鞅主持秦国变法后,开了秦修订刑律的先河。秦朝建立后,承袭前代,刑律内容无大更改。变化的是,秦朝不断增修单行律条,以适应国家统一后,不断变化的政治与经济生活的需要。比如《田律》、《工律》等二十九种单行律条。
(2)在秦朝,令(以秦国家或君王名义发布的各种命令)、制、诏(改皇帝命令为命为制,令为诏)都是重要的法律形式,它是皇帝针对特定的事件,特定的犯罪临时发布的命令,具有很高的法律效力。如《焚书令》、《田令》等。
(3)在秦朝,式也是一种法律形式。式是办事规则,公文程式。如云梦秦简当中曾有《封诊式》,具体规定了堪验、调查、审讯的法律文书程式。
(4)在秦朝,为了统一适用法律,还专门制定了官方的法律解释,以利于官吏依法判案。在云梦秦简中,《法律答问》就是秦制定法律解释的明证,它对秦国定罪量刑以及法律适用当中的重要问题,都作了具体解释,同刑律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成为秦国法律形式的一种,秦统一后仍在沿用,并且影响到后世的法律解释。如“甲很小不足六尺,自己有一匹马,一天,马踢伤别人又吃了别人田里的庄稼,问是否追究法律责任。答:身高不足六尺,不当赔偿损失。”
韩信自小父母双亡,生活几无着落,在人世间倍受凌辱,后世流传着的韩信忍跨下之辱,便是历史明证。即使在这样非常艰难的历史逆境之中,韩信却身怀大志,他牺牲自己整个青春,学得有惊天纬地之才。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韩信佩剑从军,投身在项梁军中。项梁战死后,韩信继续跟随项羽,但未受重用,只是充当一名执戟卫士
㈨ 秦朝法制的秦朝司法制度
1、中央司法机关
秦朝的中央司法机关,由廷尉和御史大夫等组成。早在战国时秦已设有 “ 廷尉 ”。秦统一六国后,廷尉成为列卿之一,为全国最高司法审判机关。廷尉的主要任务有二:一是负责 “ 诏狱 ”,即皇帝诏令审理的案件;二是审理地方的上诉案件和复审郡县不能决断的疑难案件。
2、地方司法机关
秦朝设郡、县。郡县既是地方行政机关,又是地方司法机关,郡县的司法审判由郡守、县令兼理,一般案件自行处决,重大疑难案件报请中央廷尉处理。乡、亭也有一定司法管辖权。
二者不同时设置,但职责相同,主调解纠纷,平断曲直,收赋税,征徭役。 1、诉讼形式
诉讼形式根据诉讼人在案件中的地位,大致可分两种:一是官吏,如御史和其他官吏,他们纠举犯罪,提起诉讼,类似近世的公诉人;二是一般平民,主要是当事人,类似近世的自诉人。
2、诉讼程序
秦律诉讼有 “ 公室告 ” 和 “ 非公室告 ” 之分。“ 贼杀伤、盗他人为公室告 ” ,而 “ 主擅杀、刑、髠其子、臣妾,是谓非公室告 ” 。属于公室告的案件,官府应予受理,非公室告案件则 “ 勿听 ” ,不予受理。
据《封诊式》载,案件发生后,当地的里典要把司法机关决定受理案件的被告人的姓名、身份、籍贯,曾犯什么罪,判什么刑,是否赦免,以及曾否逃亡等,写成书面报告。县司法机关接受案件后,通常是由县丞 “ 即令令史 ” 前往调查或勘验,然后作出调查或勘验笔录,称为 “ 爰书 ”。《法律答问》中有各种爰书,即笔录。如对死伤尸身的检验爰书、麻疯病人的医学鉴定、犯罪现场勘验笔录等。可见当时已很重视证据在诉讼中的作用。
3、审判程序
秦司法机关对当事人的审讯方法和步骤大致如下:(1)听取当事人的口供;(2)根据口供中的矛盾之处和不清楚的地方提出诘问;(3)对多次改变口供,不老实认罪服罪者,施加刑讯。
审讯后,作出判决,并 “ 读鞫 ” ,进行宣判。鞫,审讯。读鞫,就是宣读判决书;宣读后,当事人服罪,照判决执行;如称 “ 冤 ” ,可以请求再审,叫 “ 乞鞫 ” 。乞鞫可以由当事人提出,也可由第三人提出。
㈩ 秦朝的最高中央司法官是
是廷尉
在中央设立了三公九卿的行政机构体系。三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回夫。
丞相。《汉书》:“相国、丞答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皇帝下面最高行政长官,百官之长。吕不韦、李斯均为宰相。
太尉。《汉书》:“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战国时候秦国为国尉。最高军事长官。
御史大夫。《汉书》:“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主要掌管“图籍秘书”,转呈公卿奏事,按章弹劾百官,有时受皇帝命令处理重大案件。《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六年,……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翻)销其石。”
九卿。三公以下的执行机构。
奉常。掌宗庙礼仪。
郎中令。负责皇帝宫殿门户警卫的官吏,直接负责皇帝安全,与皇帝接触频繁。
卫尉。负责整个宫城门户的安全,故掌管皇帝的亲卫军。
太仆。负责皇帝的车马仪仗,为皇帝及其家族服务。
廷尉。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关的长官。
典客。负责外交和少数民族事务。
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治粟内史,掌管全国租税服役与财政的收入和支出。财政部。
少府。掌管皇室山海池泽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