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上的不作为
⑴ 刑法中作为与不作为的概念是哪些
法律分析:刑法中的不作为,是指行为人做义务并且能够实施某种行为,消极的不去履行这种义务,因而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行为,即应当去做而不去做。作为,即积极的行为,是指以积极的身体举动实施刑法所禁止的行为。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⑵ 哪些行为属于刑法上的不作为
不作为犯罪,是指行为人违反法律直接规定,负有法定义务而拒绝履行,情节严重或情节恶劣的行为。简单概括不作为犯罪,用六个字简述就是应为、能为、不为。就其法律特征而言则具有隐蔽性、消极性、间接性和违法性等。
罪名
1)《刑法》第二百六十一条【遗弃罪】
2)《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3)《刑法》第三百七十六条【战时拒绝、逃避征召、军事训练罪;战时拒绝、逃避服役罪】
4)《刑法》第三百八十条【战时拒绝、故意延误军事订货罪】
5)《刑法》第三百八十一条【战时拒绝军事征收、征用罪】
6)《刑法》第四百零四条【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
7)《刑法》第四百二十九条【拒不救援友邻部队罪】
8)《刑法》第四百四十条【遗弃武器装备罪】
9)《刑法》第四百四十一条【遗失武器装备罪】
10)《刑法》第四百四十四条【遗弃伤病军人罪】
11)《刑法》第四百四十五条【战时拒不救治伤病军人罪】
12)《刑法》第四百一十六条【不解救被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罪】
13)《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条【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
14)《刑法》第一百二十九条【丢失枪支不报罪】
15)《刑法》第四百条【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
16)《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玩忽职守罪】等。
犯罪分类
纯正不作为犯
纯正不作为犯是指由刑法明文规定的只能由不作为构成的犯罪,它是以不履行特定义务为构成要件的犯罪。也就是说,在我国现行刑法中,行为人的行为但凡符合法律明文规定的不作为犯罪的构成要件,都可根据法律的规定定罪量刑,因此,纯正不作为犯罪的成立必须以构成要件齐备为前提。例如,遗弃罪,拒不救援友邻部队罪等。所谓“纯正”指的是该类犯罪只能由不作为行为构成,而不能由作为行为构成。同时,在纯正不作为犯罪的犯罪构成中,对法定义务的违反,是该类犯罪成立的前提,也是该类犯罪构成纯正不作为犯罪的构成要件中的重要内容。
不纯正不作为犯
所谓不纯正不作为犯,是指行为人以不作为的形式实施的通常以作为形式实施的犯罪,例如以不作为形式实施的交通肇事后逃逸甚至放任更严重危害后果发生的间接故意杀人案件等。
在大陆法系国家的刑法学者眼中,对不纯正不作为犯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1)认为不纯正不作为犯是行为人以不作为形式实施的通常以作为形式实施的犯罪。该观点是我国目前的通说。
(2)认为以不作为的方式实现了法规中以作为形式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的犯罪叫不纯正不作为犯。这种观点是日本目前的通说。
(3)认为不实施法律期待的一定行为并因此而导致一定结果构成的犯罪叫不纯正不作为犯。这种观点目前是德国的通说。
不纯正不作为犯是不作为犯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犯罪形态,其构成之复杂,再加之我国目前对于不纯正不作为犯罪只是通过刑法理论予以确认,在现行刑法中并无相关明文规定,因此对不纯正不作为犯的认定比较困难。
混合不作为犯
我国有学者根据刑法分则对具体犯罪的不作为模式,除了把不作为犯分为纯正不作为犯和不纯正不作为犯之外,还提出了另外一种不作为犯,即混合不作为犯。所谓混合不作为犯的表述为“混合不作为犯是指既有作为又有不作为共同构成的犯罪形态”,“混合不作为犯的特点在于作为与不作为必须同时存在才能构成犯罪,如果只有作为或者只有不作为,则不能成立该犯罪”,例如我国现行刑法规定的抗税罪和走私罪便同时包含作为和不作为两种行为。在抗税罪中不交税是不作为行为,抗拒收税则是作为行为;同样,在走私罪中,不如实申报出入境物品是一种不作为行为,逃避海关检查却是作为行为。
⑶ 刑法中关于作为与不作为的问题
你好,作为是以身体抄活动袭实施的违反禁止性规范的危害行为。如抢劫罪就是由作为实施的。作为的方式有利用自己身体实施的作为,利用物质性工具实施的作为,利用自然力实施的作为,利用动物和他人实施的作为。
不作为是行为人有实施某种行为的义务,能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行为。比如逃税罪只能由不作为形式构成。不作为不是指仅仅身体的静止,作为与不作为的区别在于是否与负有特定法律义务相联系。
纯正的不作为是刑法规定 的只能由不作为形式实现的犯罪,如遗弃罪。
不纯正的不作为,是既可以由作为实现,也可以由不作为实现,行为人实际上以不作为形式实现的犯罪,如以不作为形式实现的故意杀人罪。
⑷ 不作为犯罪的标准是什么
不作为,是指行为人消极地不去实施自己有义务实施且能够实施的行为。不作为是人的消极行为,但不是所有的消极行为都属于刑法上的不作为。由“不作为”的定义可知,刑法上的不作为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这是不作为犯罪成立的前提条件。这里的“义务”主要有以下四个来源:
(1)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这里的“法律”包括狭义的法律以及法令、法规等)
(2)职务或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这类义务以行为人具有某种身份或从事某种业务并正在执行为前提。
(3)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
(4)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即当先行行为危及他人权益时,行为人有义务采取措施防止、排除和避免危险发生。
图片
2、行为人能履行特定义务而未履行。“能履行义务”不仅意味着行为人具有防止结果发生的积极行为的可能性,而且意味着具有防止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即行为人能采取措施,并且此措施可能防止结果发生。
3、由于行为人未履行特定义务而造成或可能造成一定的危害结果。这是不作为行为达到犯罪程度的客观标志。换句话说,就是行为人履行作为义务可以避免结果发生时,不作为才可能成立犯罪。
简单概括不作为犯罪,用六个字简述就是应为、能为、不为。就其法律特征而言则具有隐蔽性、消极性、间接性和违法性等。
图片
不作为犯罪在生活中的发生频率是较高的,所以自己要合理的处置,否则自己的利益维护就会出现问题,有关的条件是部门认定的重要标志,所以自己在进行此类问题的判定时,要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合理的处置,这样就可以充分的保证自己的利益。
⑸ 刑法意义上的不作为是什么
就是应为、能为而不为。
应为,是说有法定的义务,却拒不履行。
能为,是说有作为的能力,却拒不履行。
不为,是说需要其积极主动的行动,却拒不履行。
⑹ 刑法中的作为犯与不作为犯是什么
法律分析:不作为犯是指行为人违反刑法的规定,对某一行为的履行具有法定义务,但不履行该法定义务,该行为人就是不作为犯。一般认为不作为犯分为纯正的不作为犯和不纯正的不作为犯。比如遗弃罪,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一条 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第三百一十三条 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⑺ 刑法上的不作为成立条件
不作为犯罪,是来指行为人违源反法律直接规定,负有法定义务而拒绝履行,情节严重或情节恶劣的行为。简单概括不作为犯罪,用六个字简述就是应为、能为、不为。就其法律特征而言则具有隐蔽性、消极性、间接性和违法性等。
不作为犯是指行为人在能够履行自己应尽义务的情况下不履行该义务,不作为犯的成立条件:
1、行为人负有实施特定积极行为的具有法律性质的义务。这种义务的来源主要有:法律、法规明文规定的义务;职务或者业务要求的义务;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
2、行为人能够履行特定义务。
3、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造成危害结果。
《刑法》第二百六十一条规定: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刑法》第四百四十五条规定:战时在救护治疗职位上,有条件救治而拒不救治危重伤病军人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伤病军人重残、死亡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⑻ 如何区别刑法中作为与不作为犯罪
作为,即积极的行为,是指以积极的身体举动实施刑法所禁止的行为。作为是危害行为的主要形式,在我国刑法中绝大部分犯罪以作为的形式实施,如故意杀人罪、放火罪等;许多犯罪只能以作为形式实施,如抢劫罪、盗窃罪、强奸罪等。作为不仅指利用自己身体实施的积极举动,还包括利用他人、利用物质工具、利用动物乃至利用自然力实施的举动
不作为,即消极的行为,是指不实施其依法有义务实施的行为。在我国刑法中有的犯罪只能由不作为构成,如遗弃罪,这种犯罪称为纯正不作为犯;还有的犯罪既可由作为形式实施,也可以由不作为形式实施,这种犯罪称为不纯正不作为犯。需要注意的是,不作为犯并不是指行为人没有实施任何积极的举动,而只是指行为人没有实施法律要求其实施的积极举动。因此行为人通过实施一些积极的举动而逃避法律要求其履行的特定义务时,并不影响不作为犯的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