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汉代的刑法制度

汉代的刑法制度

发布时间: 2022-03-22 22:57:52

『壹』 简述汉代的司法制度

汉代的司法制度主要以 约法三章 为基础的。
公元前2o6年,刘邦攻入咸阳,宣布废秦苛法专与百属姓“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这是西汉立法的开端“约法三章”。
建立西汉王朝以后,面对新的形势,刘邦感到“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命丞相萧何参照秦律制定汉律.萧何在秦六律的基础上增加《户律》、《兴律》、《厩律》三章,合为九章,称《九章律》。《九章律》是汉朝的一部重要法典,是整个汉律的核心和主干部分.

『贰』 汉代法律制度

汉朝的主要立法
1.约法三章。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俱去秦法。”公开宣布废秦苛法,是汉朝法制的开端。
2.《九章律》,相国萧何在《法经》六篇基础上,吸收奉律部分内容,增加户、厩、兴三篇,合为九篇,故称《九章律》。《九章律》构成汉律的核心和骨干。
3.《傍章》,它是汉高祖时叔孙通奉命制定的有关宫廷礼仪方面的法规。高祖还命“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
4.《越宫律》《朝律》是汉武帝时制定的法律。前者是关于宫廷警卫方面专门法规,后者是关于朝贺制度方面的法规。
(三)汉代的主要法律形式是律、令、科、比
“律”是国家的常规法典,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普遍的适用性;而“令”是皇帝随时颁布的诏令,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令”的法律效力高于“律”,它可以代替,更改甚至取消“律”的有关规定,也可弥补“律”的不足。科即科条是关于犯罪和刑罚的法律规范。“比”是指典型的案例,在律无正条的情况下.采用可以比照判决的典型例进行司法审判,它是较“律”更为灵活的一种法律形式。
汉代文景帝时期刑制改革的内容

汉代司法制度
皇帝掌握最高司法权。中央设廷尉专理司法,审理诏狱和疑狱。丞相、御史大夫参与司法。地方州为最高司法机关,州牧审理郡县上诉案件。郡由郡守兼理司法.设决曹掾吏专理司法。县由县令兼理司法.并设县丞佐理司法。
诉讼制度主要的有录囚制,即虑囚,对已经判决但尚未执行的囚犯,由皇帝或其派员定期查讯,对有冤枉或可宽大之处予以平反或宽大的司法制度。春秋决狱是汉代司法制度的特点。它是指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的,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判案根据的司法活动,实质是“论心定罪”.始创于董仲舒。
西汉初年,中央监察权由御史大夫执掌.御史大夫有权监督丞相,西汉末年.设御史台,作为中央监察机关,其长官为御史中丞。御史中丞主管监察百官,纠察不法。汉武帝时设司隶校尉,负责监察京师及其临近各郡,因受皇帝倚重,每逢朝会,独居一席,同御史中丞、尚书一起被当时人称为“三独坐”。地方监察体系方面, 汉武帝时把全国划分为十部州,每州派刺史一人负责监察,刺史成为固定的监察官。刺史监察内容主要是词讼、盗贼、铸伪钱、狱不直等等

『叁』 汉朝有哪些刑罚

汉朝的刑罚情况如下:

汉初,继续沿用战国和秦的刑罚制度,刑罚以肉刑为主。秦国的各种死刑也继续使用。此外汉朝自创了“殊死”这种死刑。虽然名称听上去有些可怕,但据《汉书·高帝纪》的韦昭注,“殊死”不过是斩首而已。在徒刑方面,汉朝有“顾山”。刘衍元始元年六月的书:“天下女徒已论,归家,顾山钱月三百”(《汉书·平帝纪》),即女囚犯一个月出钱三百,代替自身劳役。这种刑罚只适用于女囚犯,也称“女徒顾山”。

也就是说到了刘恒时代以前,中国的刑罚依旧野蛮残忍。但是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这种情况注定要有所改变。而这种改变,在刘恒时代开始了。据传说,刘恒的刑罚改革,跟一个女孩有关。《汉书·刑法志》记载了这个传说:齐国太仓令淳于公有罪,当处肉刑,被解往长安。

他没有男孩,只有五个女儿。根据封建礼节,女人不好到处走动,打点关系。这使他感到十分郁闷,就骂说:真恨我没有儿子!女儿到了事情危急的时候,一点用处都没有!最小的女儿缇萦不忍父亲受苦,也因为对这句话不大服气,于是随父到长安,上书刘恒,表示愿意没为官奴婢,以赎父亲的刑罚。刘恒怜悯她,遂发布了一道诏书说:“刑至断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是“不德”,要求改革刑罚制度。

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提出改革方案:凡当完者,完为城旦舂;当黥者,髡钳为城旦舂;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趾者,笞五百;当斩右趾者,弃市。刘恒批准了这个方案。这一年是刘恒即位的第十三年,耶元前167年。

于是一个巨变发生了:原先,中国的刑罚以野蛮残忍为其特点,除了印度和昙花一现的亚述,天底下再也找不到像中国这么恶劣的刑罚制度。而刘恒的一道诏书却改变了这一切。废除肉刑!这在人类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创举。对于习惯肉刑的中国人来说,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刘恒刑罚改革的历史背景,是封建制度需要更多的生产力,而受过肉刑的人身体受到过不同程度的破坏,劳动力必然下降。而从法制经验来看,受过肉刑的人在外形上有明显的特征,几乎肯定会一辈子受人歧视,很容易会萌发破碗破摔甚至报复社会的心理,对社会治安没有好处。

这两条恐怕才是刘恒改革的深层考虑。但无论刘恒当年是怎么考虑的,我们都应当承认他是一个伟大的皇帝。而勇敢的缇萦,也无意中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英雄,她的位置,比后世那些自觉葬身于万恶的封建礼教的“烈女”要高得多。

『肆』 汉朝有哪些刑罚

1)死刑:大体上与秦朝相类似,有弃市、腰斩、具五刑、夷三族等,汉朝与秦朝不同的有“殊死”,殊死即斩首,据《汉书·高帝纪》记载:高帝六年,令曰:“兵不得休八年,万民与苦甚,今天下事毕,其赦天下殊死以下。”师古作注曰:“殊,绝也,异也,言其身首离绝而异处也。所以,殊死就是斩首。

(2)肉刑:
宫刑,在汉朝又叫腐刑或蚕室刑;

斩右趾,在汉文帝除肉刑时改为弃市,在此之前之后,都存在;

斩左趾,汉初曾沿用秦朝的斩左趾,在汉文帝除肉刑时改为笞五百,经景帝减少笞数,最后确定为笞二百;

劓刑:汉初也曾沿用秦朝旧制,在文帝除肉刑时改为笞三百,景帝时期减为笞一百。

黥刑:后改为髡钳城旦舂。

(3)徒刑:两汉时期的徒刑都规定了刑期,
髡钳城旦舂:男犯剃掉头发带上械具去筑城,女犯舂米的劳役刑,刑期是五年。

完城旦舂:不加肉刑也不加髡刑的男子筑城,女犯舂米的劳役刑,刑期是四年。

鬼薪白粲:男犯为宗庙砍柴,女犯为宗庙择米的劳役刑,刑期为三年。

司寇:男犯到边境防御寇贼,女犯服相当劳役的刑罚,刑期是二年。

罚作,复作,男犯守边,女犯为官府干活的劳役刑,刑期是三个月到一年。

(4)迁刑:
又叫做徙刑,把犯人迁到指定地区的刑罚。也适用于因连坐而坐罪之人。

七科谪: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的遣送七种人到边疆地区服役的刑罚。这七种人有:罪吏,亡命(逃亡者),赘婿,贾人(有店铺的商人),有市籍者(原来是商人的人),父母有市籍者(父母原来是商人的人),大父母有市籍者。如国家有战事需要人戍边首先考虑这七种人。

(5)罚刑:主要是罚金,在汉朝罚金是指强迫犯罪之人交纳一定量黄金的处罚。此外还有夺爵免官等,与秦朝的规定类似。

(6)赎刑:赎刑与罚刑不同,赎刑是允许用金钱来赎原判刑罚。汉朝的赎刑比较重要的有女徒顾山,是汉平帝时规定的适用于女犯的赎刑。女犯被判刑后,可以放其归家,每月交钱三百,雇别人上山砍柴以代替女犯应服的劳役。

『伍』 汉朝残酷的刑罚都有哪些

汉初统治者及思想家深刻反思和总结秦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已认识到传统的肉刑不利于封建政权的稳固。而文帝继位后,经济有所发展,人民生活趋于稳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社会治安状况较好,为刑制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客观环境。文帝十三年(前167年),齐太仓令淳于公获罪当施肉刑,其小女儿缇萦上书文帝:“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亡由也。”请求没官为奴,替父赎罪。此事引起文帝的思考,曾下诏指出:“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之薄,而教不明欤!吾甚自愧”。“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 遂下令改黥刑为髡钳城旦舂,劓刑为笞三百,斩左趾为笞五百,斩右趾为弃市。这次改革从法律上废除了肉刑,具有重大意义,但也不尽理想。如斩右趾改为弃市死刑,属由轻改重;劓刑和斩左趾虽改为笞刑,但因笞数太多,受刑者难保性命。因此,这次改革存在“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 的缺陷,有待进一步完善。
景帝时期,在文帝改革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刑制改革。前元年(前156年)下诏:“加笞与重罪无异。幸而不死,不可为人。” 下令将劓刑笞三百改为笞二百,斩左趾笞五百改为笞三百。中六年(前144年)又下诏减笞三百为二百,笞二百为一百。同年,景帝还颁布诏令改革刑具,规定笞杖长五尺,面宽一寸,末端厚半寸,以竹板制成,削平竹节,行刑时不得换人,使刑制改革又前进了一大步。
至于先秦五刑中的宫刑,文帝改革刑制时曾被废除,但景帝中四年又被恢复。 那么,比较轻的墨、劓、剕(斩左右趾)刑都可以废除,更为残酷的宫刑为什么却除而不废呢?这是由于宫刑承担着死刑代替刑的作用。文帝废除了宫刑,但没有找到代死之刑,因此,景帝不得不将它恢复。对于死刑犯请求改处宫刑者,允许以宫刑代替之。近代人程树德亦云:“终汉之世,时以宫刑代死罪,皆沿景帝定制也。”
文帝、景帝时期的刑制改革,顺应历史发展趋向,为结束奴隶制肉刑制度、建立封建刑罚制度奠定了基础。尽管这次改革还有缺陷,但无疑是中国古代法制发展史上一次意义深远的极其重要的刑制改革。

『陆』 西汉时的刑罚

您可以参考以下链接:

  1. http://www.doc88.com/p-887645230276.html

  2. http://wenku..com/view/5d48f6781711cc7931b71665.html

  3. http://tieba..com/p/963227459(从16楼—[转贴] 中国古代社会律法的雏形——《汉律》开始看)

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柒』 简述汉代刑法的主要原则

1、刑事责任年龄,几次变化:10岁—70岁;8岁—80岁;7—80岁;10—80岁。

2、上请原则(贵族官僚有罪先请原则) 一定范围内的官僚、贵族及其子孙犯罪,不交一般司法机关处理,而应先奏请皇帝裁决。官贵犯罪可以请示皇帝给予优待。
3、亲亲得相首匿(亲属相隐原则:汉宣帝),亲属间首谋藏匿犯罪可以不负刑事责任。
4、尊老怜幼原则(恤刑原则) 对于犯罪的老、幼、妇孺、病残者,在定罪量刑方面给予照顾 。

『捌』 汉朝主要刑罚原则有何变化

汉律总结了战国以来封建国家进行司法镇压的经验,明确制定了一些保护地方官僚贵族特权、加强压迫人民的刑罚适用原则,这些原则进一步体现了封建刑法的发展。特别是西汉中期以来,由于儒家学说影响的加深,儒家“德主刑辅”、“礼法结合”思想的影响极为明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下:

1.上请制度

“上访制度”是汉律中赋予贵族官僚的一项法律特权。凡宗室贵族及六百石以上官犯罪,一般司法官无权擅自判决,而须先奏请皇帝裁断,皇帝可以根据犯罪者的具体情况——如和皇室的亲疏关系、现任官职的大小、以及对封建国家的贡献等等,来决定减免其刑罚。据史籍记载,西汉时期享有上请特权的对象为郎中或六百石以上的官吏和公、侯及其子孙。适用上请的范围,一般为耐罪以上,耐罪以下可以通过赎免的办法来免除其刑罚。

东汉时期,贵族官僚的上请特权又有所扩大。享受上请的范围,也由郎中一级官吏扩大到东汉时几乎所有的官员。同时应请之罪,也不仅仅是耐罪以上,而是不论什么犯罪,都可以通过上请得到减免。上清制度既保护特权者犯罪免于刑责,也是皇帝专政权威发展的产物。因而,在以后的封建刑法中沿用不废。

2.恤刑制度

汉律给老幼妇女以一定的优待办法,对于他们的刑事责任有所减轻。汉景帝三年诏:“其著令:年八十以上,八岁以下,及孕者未乳,师、侏儒当鞫系者,颂系之。”这是在监禁期间对老幼、孕妇等人给以免戴刑具的优待。汉宣布元康四年诏曰:“自今以来,诸年八十以上,非诬告杀伤人,它皆勿坐。”即凡八岁以下,八十岁以上,只有诬告、杀伤人应受到刑事处罚以外,其他犯罪行为都免除刑事处分。

汉律对老幼妇女等人犯罪行为的减免以及其他优待办法,并不表明封建统治阶级的仁慈,而是汉朝统治者从长期的实践经验中,深知老幼妇残对于封建统治的危害不大,犯罪的可能性也比较小。正如宣帝所说:“夫耄老之年,发齿堕落,血气既衰,亦无暴逆之心。”因此对这类人采取恤刑的措施,既有伪装“仁道”、“爱心”之意,也反映了我国古代精神文明与法律文化的进步。但对于直接危及封建国家的人民起义的镇压,则采用连坐、族诛等酷刑,老幼均不能幸免。

3.亲亲得相首匿

亲亲得相首匿,就是法律允许亲属之间可以首谋藏匿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这一原则来自于儒家思想,孔子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儒家把父为子隐称为“仁”,子为父隐叫做“孝”。汉王朝的封建统治者一直标榜以“仁孝治天下”,来维护“三纲五常”的统治秩序。从汉宣帝时起,改变了武帝时期实行的父子、夫妇首匿相坐之法。宣帝地节四年下诏:“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祸患,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子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延尉以闻”。据此规定,卑幼首匿尊长者,不负刑事责任。尊长首匿卑幼,死刑之外的不负刑事责任,死刑的可通过上请程序减免其刑事责任。确定这项原则,是引礼人法的重要表现,并为汉以后历代各朝所援用,对以后封建刑事立法具有重大影响。

4.诬告反坐

汉刑法中列有“诬罔”、“教人诬告”等罪名,而且加重了对诬告罪的惩罚。宣帝元康四年诏曰:“诸年八十以上者,非诬告、杀伤人,它皆勿坐”,师古注云:“诬告人及杀伤人皆如旧法”。由此可见,汉代刑法中,八十岁以上的人犯有其他罪行,都可以不予处罚。惟独诬告和杀伤人罪,都属严重犯罪,仍然要追究刑事责任。宜帝时,某县官教人诬告,被处以弃市之刑。汉律之所以对诬告者要实行反坐的原则,是因为诬告他人不仅直接危害了被诬告者本人的身家性命,而且会破坏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特别是诬告别人谋反罪,往往会造成统治阶级内部的。不信任与残酷屠杀,严重损害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所以“省刑息诬”,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命安全,而且关系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这正是汉律严刑惩治诬告的基本原因。

5.不溯及既往

汉时,新颁律令一般不适用于颁布前已发生的犯罪行为,即法不溯及既往。例如,西汉成帝妥和年间,定陵候淳于长犯大逆罪处死刑,其妾六人在案发前已离异改嫁,有的大臣认为,仍应处以死刑,最后成帝栽定不追究这些人的刑事责任。成帝以后,凡大赦以前的犯罪,大赦公布之后不再追究。

『玖』 汉朝的录囚制度

录囚亦称虑囚。中国封建时代由皇帝或有关官吏讯察囚犯并决定可否原宥的制度。此制始于汉代。《汉书·何武传》记载,何武有"行部录囚徒。"颜师古日:"省录之,知其情状有冤滞与不也。"(《汉书·隽不疑传》注)《后汉书·寒朗传》载,东汉明帝"车驾自章洛阳狱录囚徒,理出千余人。"魏、晋、隋、唐、宋等各有录囚之制。《新唐书·刑法志》载:太宗于贞观六年, "亲录囚徒,阂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宋史·刑法志》:"天子岁自录京师系囚,畿内则遣使"。录囚也是主管长官的职责,并有严格的期限。唐代由大理寺掌。还有监察御史巡行地方录囚。明清时皇帝一般不再亲自录囚。

热点内容
2014民法段波 发布:2024-11-19 12:32:28 浏览:204
劳动法里是否有合成工资 发布:2024-11-19 11:37:43 浏览:668
国际刑事法院缔约国 发布:2024-11-19 10:55:18 浏览:312
唐山司法鉴定中心地址 发布:2024-11-19 10:43:57 浏览:412
拆迂预协议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4-11-19 10:17:07 浏览:430
人力资源涉及到哪些法律知识 发布:2024-11-19 10:00:40 浏览:900
交强险无责任赔偿限额的法律依据 发布:2024-11-19 09:35:05 浏览:878
经济法战略联盟的类型 发布:2024-11-19 09:33:59 浏览:129
现代劳动法不包括什么制度 发布:2024-11-19 09:24:33 浏览:358
劳动法被解雇不满一年怎么赔偿 发布:2024-11-19 09:23:49 浏览: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