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司法文案

司法文案

发布时间: 2022-03-23 04:02:35

A. 谁有哈佛法律评论之经典合辑及影响美国司法程序的案例

在美国法的发展史上,《哈佛法律评论》作用之重要无容置疑,在各个领域,它都为后人留下了值得反复诵读的经典文献。宪法学领域又何尝不是如此。赛尔教授的“美国宪政理论的渊源与范围”一直是宪法学必读的经典,即使是司法审查最积极的拥护者也回避不了他对这项制度的谨慎质疑。威克斯勒教授的“走向宪法的中立原则”在法学论文引用率上一直排行第一,超过了霍姆斯1897年的绝世经典“法律的道路”。这对于法理学“排行老大”的中国来说,也许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翻译《哈佛法律评论》的经典论文,对帮助中国读者理解美国宪法的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我无须赘言。事实上,这正是这本文集的主要目的所在,也是选择文献的主要标准。毕竟,它所面向的是中国读者,因而要为中国读者服务,帮助中国读者理解美国宪政的渊源、历史和现状。入选这本文集的文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历史地位不可动摇的、对美国宪法发展产生持久影响的经典名作,譬如上述两篇以及切菲教授对言论自由的评论;另一类则是活跃在当今舞台的知名学者对美国宪法(学)发展的相当晚近的概括,其中有的虽然可能仅反映了一家之言,但人们仍然能从中了解到美国宪法在某个方面的最新概况。总的来说,对前者的标准更高一些。时光对人的记忆来说宛如大浪淘沙,不断销蚀着思想的影响。对于一般的论文,年代越久远,影响力越微弱;只有真正的经典才能像一坛陈年老酒那样,借助时间发挥出越来越浓郁的醇香。更晚近的作品究竟属于哪一类,要看我们的眼力和造化了。在我们现在看来,它们代表了这个阶段宪法学说的里程碑,尽管以后也许会被更高的丰碑所遮盖。

哈佛法律评论协会曾在1967年出版过一个宪法的集子,收集了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十余篇论文。我们采用了其中四篇。其余的尽管是某个领域的阶段性总结,但似乎对今天的意义已经不那么大了,因而必须为更新的综合(synthesis)所替代。我们主要从Lexis-Nexis网上搜索了宪法几个主要领域的论文,将我们认为有潜力成为经典的(毕竟这是需要时间检验的事情)放到现在的这本文集,构成了目前的八篇文章。



这几篇文章都和司法审查有关系。美国是第一个探讨这个问题的国家,其历史至少从1803年的马伯里诉麦迪逊开始。在这个里程碑的判例中,马歇尔(C.J. Marshall)领导的联邦最高法院在没有宪法明确授权的情况下为自己建立了司法审查权。这种做法立刻引发了几乎所有“法律人”参与的争论,这场争论延续至今。赛尔教授在判决90年后发表的“美国宪政理论的渊源与范围”显然不是第一篇质疑和界定这项权力的论文,但无疑是最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一篇。事实上,或许是因为司法审查已经成为既成事实,赛尔并不质疑这项权力的宪法依据,而是在勉强承认其存在的基础上限制这项权力的范围。这也是现代绝大多数怀疑者所采取的思路。毕竟,这项制度已经存在两个世纪之久;除了某些“极端分子”之外,今天已很少有人会断然否认司法审查的正当性。争论的焦点一直是法官应如何并在什么范围内行使这项非同寻常的权力。赛尔的这篇论文系统阐述了宪法的严格解释主义,并使之成为美国司法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虽然有些判决未必明确引用他的文章,但是从判决思路上显然可以看到这篇论文几乎无处不在的影子。

威克斯勒教授则多少站在另外一边,至少看上去是如此。一开始,他先论证司法审查实际上是有条文依据的。这也和大多数人的信仰不同。大多数人都像汉德法官(J. Hand)那样认为,司法审查是宪法没有规定但对于维护宪法权威来说确实是必要的权力。威克斯勒却相当令人信服地证明,虽然宪法没有明确提到司法审查,但是从宪法规定的结构上能逻辑地读出这项内在权力。这么说来,威氏是司法审查的积极拥护者了。其实不然,他接着笔锋一转,转而主张司法审查必须依照某种“中立原则”。宪法授权法院进行司法审查,但这并不表明法院可以任意行使这项权力,随便将自己的价值、理念和政治主张掺合到宪法文本中去;假如这样做,法官就“越界”了,且威克斯勒举出了美国法官在判决过程中“越界”的许多实例,包括像“校区种族隔离案”(Brown v. Board of Ecation)这样的社会影响巨大且至今为民众所称颂的判例。可以不夸张地说,这是一篇迄今为止讨论这个主题的最具建设性的论文,也是这个领域的难以逾越的里程碑。它一方面代表着自马伯里决定以来的学术论辩之总结,另一方面又清晰指明了一个新的起点、新的方向、新的思路。此后,人们对司法审查和司法职能的学术探讨多建立在这篇论文的基础上,因而其引用率那么高,也就不足为奇了。

司法审查这个潘多拉的盒子首先是由首席大法官马歇尔打开的,因而本书如果没有一篇关于他的文章将是不妥当的。法兰克福特大法官的论文专门是为了纪念马歇尔诞辰200周年而作,也是本书惟一的一篇来自司法实务界的文章。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法兰克福特并不是一个听起来那么熟悉的名字。如果说马歇尔、霍姆斯、布莱克或道格拉斯等人都是因为标新立异而闻名,那么法兰克福特则是一位以严谨和中庸著称的大法官,严格保持着一位法官所应有的中立和低调。在这个意义上,他比那些家喻户晓的政治化人物更能代表美国法官共同体,他对同行马歇尔的评价也因此而更为公允。尽管在美国的宪政文化之下,司法审查或许是一项迟早都要出现的宪政制度,但是说马歇尔通过马伯里决定改变了美国宪法的历史,应该并不算过誉之词。当然,马伯里案只是一个起点;通过诠释其后的一系列宪法判例史上的里程碑,法兰克福特法官进一步探讨了司法职能的本质,并再次对司法超越界限的可能性发出警告,而这种警告和前面两篇论文的主旋律是相当和谐的。



如果以上三篇是专门关于司法审查的论文,本书的其它论文则是从更具体的视角探讨同样的问题。阿克曼教授的文章是要“超越”1938年的卡罗琳产品案,更准确地说是其中的一个脚注——大名鼎鼎的“第四脚注”(Footnote 4)。可别小看它只是一个脚注,它对美国宪法的影响力实在是非同小可。即使美国宪法如此简练,你也可以不知道其中某些不那么重要的条文,但是却不可以不知道这个脚注;如果美国法学院的学生不知道这个脚注意味着什么,那么可以肯定他通不过宪法学的期末考试。为什么?因为在这个脚注中,首席大法官斯通(C.J. Stone)阐明了法院在什么时候可以或应该对立法加大审查力度。什么时候?在民主和法治“失灵”的时候。斯通法官在“第四脚注”中列举了几种情况,其中一种是“分散和孤立的少数族群” 的利益受到法律上的歧视。我们知道,民主在程序上就意味着多数主义规则:如果民主程序正常进行,那么社会中的多数选民将最能代表自己利益或观点的候选人选入议会;议会代表中的多数通过法律,使之最有效地反映多数人的利益和观点。但是如果多数人的某些利益或观点并不那么无辜——如果他们侵犯了少数人的基本利益,那又该如何呢?在民主和法治国家,除非你能唤起多数人的支持或同情,你是没有希望的;譬如你和你的同类只占这个社会的十分之一,你很可能会发现多数人压在你头上,对你们进行任意的歧视,而且是以神圣的“法律”的名义!在美国历史上,种族歧视正是以法律的形式强加在黑人等有色人种身上,而这些法律都是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

在这种情况下,既然民主帮不了你的忙,你只有靠法院了,也就是希望由法院宣判这种法律违反了宪法第十四修正案对所有人的平等保护;当然,如果这个社会就是清一色的歧视,法院也不见得帮得了你,但多一个依靠总没有坏处。斯通大法官指的就是这个意思:正是在民主和寻常的法治不能可靠地得到宪法所要求的结果时,法院应该也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应该,是因为歧视的受害者不能依靠议会或总统这类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政治机构,因而法院在宪法面前责无旁贷;可以,是因为反正民选机构不能有效发挥其宪法职能,因而法院代行其职并无越位之嫌。注意到卡罗琳产品案宣判于1938年,正值罗斯福总统新政之后,法院的威信跌落到仅次于“蓄奴案”(Dred Scott)的最低点。事实上,最高法院在这个案例的判决中明确信奉司法节制主义,全面退出对立法和行政的司法干预。然而,“第四脚注”为司法复兴埋下了伏笔:毕竟,在某些情况下,这个国家还是需要司法干预的。通过这个脚注,斯通法官界定了现代法院在民主社会中的司法职能,进一步发展了美国的政治制衡理论,并为法院日后对取消美国的政治与法律歧视发挥巨大作用做好了理论准备。种族最终被宣判为“嫌疑归类”(suspect classification),法院将以“理论上严格,实际上致命”的眼光来审视涉及种族的立法:一旦涉及任何种族歧视,这部法律就面临“死刑”了。在美国历史上,起到这种作用的判例屈指可数,足见“第四脚注”举足轻重的地位。

当然,“第四脚注”毕竟只是一个脚注,斯通法官不可能在此将所有问题说清楚。这也就引发了阿克曼教授的挑战。他并不质疑“第四脚注”的出发点:司法机构可以在民主政治机构“失灵”的情况下发挥更大的作用,但他质疑脚注表述的准确性:“显明和孤立”的少数群体是否真的在民主社会中无能为力?如果诸如种族等群体在今天并非如此,那么司法继续给予其特殊保护就等于“弄错对象”了,而其他真正需要得到司法保护的群体却受到忽视。通过逐个澄清概念误区,阿克曼指出“第四脚注”的措辞具有误导性:需要特殊保护的其实不是“显明和孤立”的少数群体,而是“隐性与分散”的少数群体,譬如妇女、穷人和同性恋者——有时甚至是多数群体,因为他们的集体行动面临着组织成本的巨大障碍。通过这篇论文,阿克曼与其说是挑战或“超越”卡罗琳产品案,不如说是更新了“第四脚注”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注意上文的全部讨论有一个前提:“如果民主程序正常进行”,但这个前提显然不是自动成立的。如果这个前提不成立又如何?我们知道,在当今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宣称自己是“民主”的,但民主程序运行良好的国家并不多,不少国家贿选、舞弊现象相当严重。如果徒有纸上的规定,实际上“选”出的议员并不能代表社会上多数人的利益和立场,那么其所制定的法律在社会效果上如何,便可想而知了。如何防止这种情况发生,保证民主程序依法进行?这又是民主本身无能为力的事情了,因为在选举的那一刻,被选举的那个政治机构其实已经解体了,所以根本无法保证新的人选符合宪法要求。民主过程必须得到法治的保证,否则就注定是虚假的民主;为了保证民主过程的法治化,法院又必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事实上,这是“第四脚注”命题的延续。“第四脚注”也确实提到了这种情况:限制政治程序的立法应受到更严格的司法审查。如果法律禁止某个人群参与选举过程,那么他们肯定不能指望通过选举和立法来保护自己的权益了。在这种情况下,法院有理由对此类立法进行更严格的审查;法院这么做非但不和民主原则相冲突,反而恰恰是在制度上帮助民主“运转起来”。

皮德斯教授的论文涉及范围更广。选举过程不仅可能受到法律限制(例如美国在大约半个世纪以前对种族的限制),而且还可能受到种种因素的扭曲,例如选区人口分布的不均衡、选区形状的不规则以及法律对竞选资金的规制等等。另外,尽管法律规定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实际操作过程却可能会出现形形色色的问题,如自动识别选票的机器可能误读或忽略某些有效选票等高度技术性问题。2000年的美国总统大选是一个最贴切的例子。如果某个关键的选区在统计选票中有争议,法院应有何作为呢?选举是一个政治过程,但并不是法院所不能插手的“政治问题”(political question)。对于这样的问题,法院可以说是最有资格管了:相对于其它机构(如国会——总统自己显然是不能插手的,尤其是如果他像在2000年大选中那样作为候选人卷入争议的话),法院的独立和公正受到更可靠的保障。问题是法院在处理这类问题过程中应尊重什么限度,遵循什么原则。如果司法审查的标准不妥当,那么没有什么能保证法官比平常人更公正或客观,所谓的司法判决也就不过是少数几个人按照自己主观意念的投票结果而已。(在2000年总统大选所引发的“戈尔诉布什”判决中,这种情况可能真的发生了。)皮德斯教授对这类问题有深入的研究,早先曾和他人一起主编《民主之法》(The Law of Democracy: Legal Structure of the Political Process)一书,可以说是集这个领域的各种判例与理论之大成。在最近的“民主政治的宪法化”这篇文章中,他梳理、总结和评判了最高法院近年来的判例,进一步阐述了民主通过司法而宪法化(judicial constitutionalization)这个新鲜的主题,并发展了一套鉴别司法审查正当性的标准,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当然,民主依赖一系列制度保障,只有司法保障是远远不够的。司法是对民主以及所有宪法权利的最直接也是最后的一道屏障,但如果没有言论和新闻自由,没有充分和自由的辩论与交流,没有选民与候选人的准确信息,我们能指望这样的“民主”能产生什么政府呢?如果等到选举那一天再来关心整个过程的合法性,只恐怕专制的生米要煮成熟饭了。这是为什么言论与新闻自由对于民主如此重要,同时也是为什么政治言论的自由是如此重要。两者其实反映了同一个命题:言论自由之所以重要,之所以不能受到政府的随意控制和干预,正是因为它对于民主社会发挥着一种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是霍姆斯和布兰代斯(J. Brandeis)法官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一系列反对意见中所阐述的伟大思想。联邦宪法第一条规定:“国会不得剥夺言论和新闻自由。”这么简短的一句话意味着什么?他们将其理解为,言论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受控制的,除非言论将产生“清楚与现存的危险”(clear and present danger);法院应当严格审查限制言论的法律,防止其对言论自由构成过重的负担。这一思想在切菲教授那里获得了系统化。在1941年的《美国的言论自由》一书中,他为“清楚与现存危险”的宪法标准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促使这一标准作为少数意见逐步为多数意见所接受。

然而,“清楚与现存的危险”标准本身就存在着至少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一种解释认为它要求法院平衡言论的种种社会后果,然后决定政府是否可以限制言论。另一种解释则认为“平衡”路径太主观、太不确定、给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太大,以至于不可能为这项至关重要的自由提供有效保障;事实上,在两次大战之间及之后一段时期,最高法院的多数意见正是基于霍姆斯法官的“清楚与现存危险”标准,将被告发表反战言论的自由给“平衡”掉了。因此,为了保证言论自由不受政府的控制或剥夺,法院应该采取“绝对”(categorical)保护路径:凡是属于宪法保护范围内的言论,一律不受政府干涉,就这么简单。虽然只有少数人采取看上去极端的第二种路径,其中亦不乏杰出者。法官中有布莱克(J. Black),学者中则有切菲的老师迈克尔约翰教授。后者将言论自由和民主自治紧密相连,系统发展了言论自由的绝对保护理论。但是“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在此收入的这篇短评中,切菲教授为自己和霍姆斯法官辩护,并责怪其师“剑走偏锋”。这是关于言论自由两大门派的交锋。孰是孰非,读者读后自有公断。



和皮德斯教授的文章一样,普斯特教授的论文也是对联邦最高法院最近一届开庭期的评判和总结。《哈佛法律评论》每年都会请一位知名学者(一般是宪法学领域)写一篇继往开来的“前言”(Foreword),回顾和梳理过去一年的判例进展,展望新的一年的司法成就。2002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因为最高法院在这一年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判决了好几个意义重点的案例,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对州政府侵犯同性恋袖手旁观的态度,并明确肯定了大学校园里的“纠偏行动”(affirmative action)的合宪性。“纠偏行动”有时也被称为“反向歧视”(reverse discrimination):它是一种法律上的“歧视”,不过和一般的歧视正好相反,它“歧视”的不是少数群体或政治上的弱势群体,而正是制定法律政策的强势群体自己,其目的是补偿少数或弱势群体在历史上受到的歧视和不公待遇,并促使他们早日强大起来,足以通过民主政治过程保护自己的利益。譬如加州大学医学院曾明确为非裔或西裔等少数族群保留录取名额,这种做法当然照顾了少数族群的需要,但其显然的后果是损害了部分白人考生的利益。如何对待这种“歧视”?最高法院相当部分的法官至今仍然认为,“反向歧视”和一般歧视没有区别,都属于“嫌疑归类”,因而都适用于严格审查标准。斯通法官假如在世,很可能会反驳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做法,因为“反向歧视”的对象并不是“分散和孤立”的,因而并不需要特别的司法保护。不过在实际适用过程中,多数法官对纠偏行动的审查标准似乎并不那么严格,一般允许大学为了校园的“多样化”(diversity)而规定有利于少数族群的录取政策,只是不得明确规定限额。但从1970年代中期最高法院首次接触这个问题之后,“多样化”是否能为纠偏行动提供宪法依据,一直是一个未决悬案。2002年,密西根大学的录取政策又惹其社会风波,辩论双方都通过媒体积极造势。最高法院下达了折中判决,继续否定限额制度等纠偏行动的合宪性,但明确肯定“多样化”可以作为纠偏行动的宪法依据。保守派人士没有觉得太“吃亏”,自由派人士则宣称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胜利”。

初看起来,这个判决似乎有点意外,因为美国最高法院现在是由保守主义者占多数,年迈的首席大法官伦奎斯特(C.J. Rehnquist)是其代表。2000年总统大选案中5:4的判决,清晰显示了共和党略占优势的法院构成。尽管在理论上人们都赞同威克斯勒教授的“中立原则”,因而法官究竟信奉什么意识形态应该是不相关的,但是“应该”归应该,实际上所有人都明白法官是不可能绝对中立的。尤其在涉及政治和政策立场的案例中,法官的判决必然受到其意识形态的影响。这样一来,如何理解2002年自由派在纠偏行动和同性恋诉讼中的重大“胜利”?普斯特教授试图从文化的角度来解释这些看上去不好理解的判决。他认为,法官的解释过程并不是像一般想象的那样独立,而是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和约束。事实上,法官的任务正是诠释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宪法的理解。正是通过法院的文化解释,抽象的宪法在具体案例中获得了实定法的权威。或许也正是通过文化对法官个人的约束,“中立原则”才成为可能。

最后,却伯教授的论文多少代表了法学领域的“另类”。具有数理功底的他试图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近代物理学原理,来昭示司法过程的性质及其社会作用。不错,法院是受社会约束的,但反过来司法活动也积极地改变甚至塑造社会。就和传统物理学割裂了物体和观察者之间的联系那样,传统的法理学也割裂了法院作为审判者和被审判的那部分社会之间的联系。现代量子力学揭示,观察过程将改变被观察的对象,尽管这种变化在宏观是微小的。同样的,司法判决也改变着有待判决的事实本身。法官必须理解,在“弯曲”(而不是像传统认为的那样笔直)的宪法空间中,他的判决将影响他对待决案件本身的认知,并将改变受判决影响的社会。法官必须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和社会“交织于一个复杂的意义网络”,意识到判决不只是一种被动的“观察”,而是主动塑造社会的“行为”。惟有如此,司法过程才能获得其应有的责任感。

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
本书主要作者简介
序言
前言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略论
第一章
保守的美国革命产生了长寿的联邦宪法
第二章
美国宪政法治的捍卫者:最高法院的九尊护法神
第三章
美国宪法的英国普通法渊源
第四章
最高法院至高无上的权力是谁给的?
——马伯里诉麦迪逊案(1803)
第五章
契约神圣原则与大学自治传统
——达特茅斯学院诉伍德沃德案(1819)
第六章
联邦至上原则和宪法默许的权力
——马卡洛诉马里兰州案(1819)
第七章
打破地方保护主义
——吉本斯诉奥格登案(1824)
第八章
引发美国内战的司法判决
——斯科特诉桑弗特案(1857)
第九章
总统大还是最高法院大?
——从梅里曼诉讼案到米利根诉讼案
第十章
从受害者到胜利者:华人官司对美国法律的贡献
——益和诉霍普金斯案(1886)
第十一章
20世纪美国反托拉斯垄断的第一枪
——北方证券公司诉美国案(1904)
第十二章
争取劳工权益的漫漫长路
——有关劳工权益的几个案子
第十三章
当爱国主义碰上宗教和言论自由
——有关国旗致敬和《效忠誓词》的三个案子
第十四章
战时的公众自由和种族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裔美国人被拘留案
第十五章
吹响结束种族隔离制度的号角
——布朗诉托皮卡教育管理委员会案(1954)
第十六章
校园祈祷与“分离之墙”
——恩格尔诉瓦伊塔尔案(1962)
第十七章
“政治棘丛”中的平等选举权
——贝克诉卡尔案(1962)
第十八章
公正审判与对穷人的司法援助
——吉迪恩诉温赖特案(1963)
第十九章
对新闻自由的挑战:诽谤还是舆论监督
——《纽约时报》公司诉萨利文案(1964)
第二十章
不厌其烦的告诫与刑事被告的权利
——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案(1966)
第二十一章
选择权与生命权的漫长较量
——罗诉韦德案(1973)
第二十二章
“帝王总统”的自我弹劾
——美国诉尼克松案(1974)
第二十三章
如今在美国究竟谁歧视谁?
——加州大学董事会诉巴基案(1978)
第二十四章
星条旗保护焚烧它的人
——得克萨斯州诉约翰逊案(1989)
第二十五章
新闻自由与公正审判的两难抉择
——罗德尼?金诉洛杉矶市警察局案(1992)
第二十六章
程序公正与“世纪审判”
——橄榄球明星辛普森涉嫌杀人案(1995)
第二十七章
总统难产引发的司法大战
——布什诉戈尔案(2000)
第二十八章
美国政府为何总跟微软过不去?

B. 现在当文案的人多吗文案师又是什么呢

文案是什么?
文案,原指放书的桌子,后来指在桌子上写字的人。现在指的是公司或企业中从事文字工作的职位,就是以文字来表现已经制定的创意策略。文案它不同于设计师用画面或其他手段的表现手法,它是一个与广告创意先后相继的表现的过程、发展的过程、深化的过程, 多存在于广告公司,企业宣传,新闻策划等。

首先你需要弄明白一个关键信息:文案成长需要什么?
1. 经验,这个是必然的,以我个人为例,我写过地产、汽车品牌、展会、快销、奢侈品等多个品类的产品/项目文案、全案等等,通过不同的需求来提高商业文案的经验;
2. 岗位能力,如果是经验是积累之后的收获,那么文案系统的学习技能就是这一切的基础,文案大咖首先他们在基础部分&技巧能力上都是十分清楚的
比如我拿到一个资料,我会分析目标优势、考量受众划分、分析渠道和展示形式,定位精准用户并且合理安排对应的卖点、然后在根据需求来细节编写;

那么第二个关键信息:文案成长需要多长时间?
九年的职场生涯,文案策划做了5年,企划到现在做了4年,但是文案学习不需要那么久
我前面说了经验的部分,文案的基础要点,进阶技巧,新媒体平台的技巧,软文的技巧等等,我总结过大概66个技术点,当然未来会更多更细化;
但是现阶段,66个技巧,基础+进阶,如果自学,以一个知识点+练习为例子,仅仅需要200天左右,事实上我也带了一批新人一路走来还算顺利。

最后关键信息:想做文案大咖需要付出什么?
1. 态度:昨天有个新人问我能不能把课程一次性发给他,不做练习,我说抱歉,稳扎稳打是必须的,基础都没做好就想一步登天是不可能,200天不到一年都坚持不了,想直接高薪的人做不好文案;
2. 精力:以我操作的内容为例,一次练习可能需要1-2小时来参与,所以除了学文案外,同样需要时间来练习,来看教程视频等等
3. 目标、钱:设定一个目标,而且很多文案人后期会升职做其他的岗位,那么需要的能力就不仅仅是文案了,而钱换言之所有免费的内容不一定不好,但自制力也是学习的最大敌人

总之,文案一定不要急,这个岗位需要比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求学的心态和坚定的目标。

C. 17年法学毕业,去知识产权公司做文案律师好还是电话销售好呢想快点儿挣钱。文案律师工资偏低。

有没有考出证来,高中学习成绩好不好,如果都具备的话,可以试试考法检的公务员,要求司法资格证,考试内容与高中知识相关性很大。

如果没有的话,可以试着考个位置稍偏远,待遇稍差点的岗位,旱涝保收,但工作强度可能很大。
如果想继续考证,可以去公司干干法务,边干边考,经验积累差不多来干律师,但头几年很辛苦,正常7年左右能达到平均收入水平。
电话销售不了解,来钱应该快点,这个选择也不错,不过肯定不长久,前途也不大。

D. 黑龙江哈尔滨姜国文案简介

黑龙江哈尔滨姜国文长期担任哈尔滨市纪委书记,执纪违纪,肆意将党和人民赋予的监督执纪权当作拉拢关系、加官晋爵、纳贿敛财的工具,纵贪护贪、滥权妄为。

姜国文被指“毫无信仰、政治投机”“当面是人、背后是鬼”“蝇营狗苟、织网自缚”“滥权妄为、执纪违纪”“破明规矩、行潜规则”以及“从黑龙江省外贸厅人事处副处长到哈尔滨市纪委书记、政协主席,带病提拔、边腐边升,一步步走向堕落的深渊。”

(4)司法文案扩展阅读:

杜绝姜国文类似案件吗,要求公职人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对照自己、改造自己、提高自己,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切实把“两个维护”的要求落实到纪律建设、监督执纪、政治巡察、责任追究各个环节。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系统学习、常态学习、深度学习,真正学出觉悟、学出信仰、学出担当,不断提高理论思维、战略思维和精准落实水平。

E. 长史文案主薄法曹这些官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

法曹相当于现在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主簿相当于现在的领导秘书;文案相当于现在的办公室文员;长史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详情如下:

1、法曹

古代司法机关或司法官员的称谓。《新唐书·百官志》:“法曹,司法参军事,掌鞫狱丽法,督盗贼,知赃贿没入。”

2、主簿

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以前主簿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重要性减少。

3、文案

本意是指放书的桌子,后来指在桌子上写字的人。现在指的是公司或企业中从事文字工作的职位,就是以文字来表现已经制定的创意策略。文案是一个与广告创意先后相继呈现的表现过程、发展过程与深化过程,多存在于广告公司,企业宣传与新闻策划工作等。

4、长史

长史最早设于秦代,当时丞相和将军幕府皆设有长史官,相当于秘书长或幕僚长,将军下的长史亦可领军作战,称作将兵长史,(著名的班超即是将兵长史),除此之外,边地的郡亦设长史,为太守的佐官。

(5)司法文案扩展阅读

部分古代官职和现在的对比:

1、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京兆特指现,京兆尹相当于首都市长。

4、太尉秦至宋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部长。

5、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对最高法院院长。

6、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组织部部长。

7、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8、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9、尚书令参议大政,综观政务,百官之长。相当于总理。

F. 广州司法送达网发短信是真的吗

这好像不是真的,一般司法送达是中国邮政快递送达,但须凭身份证和本人签收才行,若他人代收,则须凭代领人的身份证及司法送达人的身份证签收才行。短信则是通知准备签收

G. 对于纵容商家使用绝对性文案误导消费者作为消费者维权困难,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对于商家虚假广告宣传训导消费者的违法行为,可以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投诉,也可以向新闻媒体反映,甚至网上曝光。

H. 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校招生要什么条件

可以先从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考虑.
1.学了技术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今后你的工作类别,如果你有一门技术,那就往度擅长的哪方面去发展,这样上手快,相对应的工资也会好一点点。

2.首先,考虑好自己的爱好,喜欢做什么类型的工作,那份工作需要什么技能,然后去学习,去培养。

3.考虑今后几年或者5年的发展趋势,往热门行业或者新行业去试探,热门行业和新行业在未来几年都会有人才短缺的现象。

4.实地考察,对学校的实训设备,实训情况,教学内容,校园环境各方面答做一个详细的了解后再进行选择。

相关专业介绍:

1.汽车运用与新能源工程师专业
培养方向:汽车服务企业的管理人才、维修人才、专项服务人才、新能源汽车技术方面的人才。
2.汽车运用与智能网联专业
培养方向:培养新能源技术服务企业、非汽车类知名企业所需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技术相关岗位人才。
3.汽车装配与维修专业
培养方向:面向汽车行业,培养具有汽车专业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具备较强的汽车装配、汽车维修、车身焊接、汽车涂装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4.商务会计专业
培养方向:培养各类企业所需的出纳、会计、审计、财务主管、财务总监等专业人才。
5.新媒体制作与传播专业
培养方向:培养各类企业所需的全媒体运营师、新媒体运营、文案策划、新媒体编辑、网络推广专员、直播网红等专业人才。
6.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
培养方向:培养从事高铁乘务与管理工作、动车乘务与管理工作、轨道交通行车调度员等岗位的专业人员。

I. 求一些主角为法医的小说,类型随意,最好不好言情的,如果有文案或者说明就更好了

夜倾尘(女强): 风轻尘,一个如风般肆意的女子,白天,一身白衣,是人称“判官”的司法法医,当黑夜来临,却是令警界闻之头疼的“鬼手”。
她,把解剖当成一门艺术,清纯的外表下掩藏着嗜血的光芒,解剖尸体,那不过是她为了更好的掌握人体构造的实验品。
她,把偷窃当作一场游戏,黑暗不过是她游戏中的幕布,而对手不过是她拿来了解‘艺术’的玩偶,在其中演绎着一场又一场的死亡芭蕾。
当她还在享受着游戏所带来的乐趣时,手中的‘战利品’却发出耀眼的光芒,带着她坠入黑暗,命运的齿轮已开始转动,是劫?是缘?还是命定…
再次醒来,却发现来到了一个名为星辰大陆的地方,自己,却成了众人口中‘哑女’,是本就如此,还是别有隐情?一个又一个的迷局,接踵而来的阴谋,却因她的到来,变得更加的扑朔迷离…
她狠绝:“我命由我不由天,不管对手是多么的强大,不管是谁,我风轻尘遇神杀神,遇仙斩仙,妖魔一边站着去,若挡,杀无赦。”
她狂妄:大笔一挥,一气呵成的写下心中所想,“老天顺我老天昌,老天逆我叫它亡。”横批四字:“唯我独尊”
她洒脱:这条命,我风轻尘从来就不在乎,但是,想要我命的人,就得先把命留下。
她随性:我风轻尘相护之人,岂是想杀便杀,即使是拼尽所有,赔上性命,与全天下为敌,我也在所不惜!
她重义:我风轻尘要的从来就不多,只要你们不离,那么我便不弃。
她是人,却有着妖的邪魅,做着魔才会做的事情,杀戮无数,游走在黑暗与光明之间,视理法于无物,狂妄自信,霸绝天下的女子......

★★★【腹黑版】 ★★★

五岁时:
一只小手托着小脑袋,另一只小手拿着修罗刀,在它眼前晃来晃去,眼底一丝精光闪过,嘴角扬起一丝可疑的幅度,看向趴在桌上五花大绑瑟瑟发抖的某只类似兔子的动物:
“说吧,选择‘剥皮’呢?还是“肢解”? 放心,要对我的技术有信心。”
某兽无语泪奔,这有区别吗?狠了狠心,不怕死的问道:“还有没有第三种选择?”
红唇轻吐“有”
某兽一听,狂喜,毫不犹豫的说道:“我选第三种”却忽略了那小小人儿眼底的戏虐。
“那就是……”

十岁时:
纤细的身形立在风中,白衣翩翩,墨发飞扬,似星辰般的双眸,如水晶般精致的面容,恰樱花瓣般粉嫩的嘴唇,若有似无的微笑里,似一朵如雪的白莲,可是在某人的眼中,却成了恶魔的象征。
“臣服亦或是死亡?而你没得选择,如果选择死亡,我会让你生不如死。”风轻尘看着面前那身形庞大的黄金巨龙,狂妄的说道。
看着自己那千疮百孔的身体,还不时随着自己的轻移而渗出金色的液体,最终低下那高昂的头……
“听说你们龙都喜欢收藏宝贝……”
结果某龙不仅自己失去了自由,连自己的老窝都被洗劫一空了,早知道,早知道就不……

★★★【深情版】★★★

【白泽:
他就如同一株开在雪山之巅的冰莲,袍服雪白,不染纤尘,唇边总是泛着一丝温暖的笑意,在那双琉璃般的瞳眸中看到的从来都只是一人,心里藏着的也唯有一人,爱得刻骨。
“就算忘记所有,迷失自己,我也绝不会忘记一个叫风轻尘的女子。”
【叶孤鸿:
他似雪山上的冰雪,万年不化,冷心冷情的他却偏偏碰上了她,一个他看不透也猜不透的女子,是天使?是恶魔?这样的她却意外的撩拨了他平静的心湖,霸占了他所有的感官。
“我从来不知道,在这一生中,还会像现在这样,站在这里,等着一位女子。”

【北堂聆风:
他是一块温润的美玉,如墨莲般的出尘,似水般温柔的男子,一袭白衣,三千青丝只用一根玉簪斜插着,翩翩君子,不知多少女子为之疯狂,可是眼里去始终只容得下一人,爱的卑微。
“为了你,我愿意颠覆这个世界,只希望你能让我站在你的身边,看着你。”

【苍:
他是一抹天空的颜色,有着万兽之王都要为之臣服的气息,青衣墨发,冰蓝的双眸专注着眼前的女子,一字一顿的说道:“你,风 轻 尘 ,我 不 会 放 手”深情而又霸道的执起心爱之人的手,紧紧的握住,似一种宣誓,也是一种承诺。

【冥:
他是死神的化身,灵魂的终结,是与‘她’相伴而生的男子,有着令天下为之倾绝的容颜,一双暗红色的眸子中盛装着怎样的执着和浓情,历经千年的等待,等来的却是......
“风轻尘,我只是放开你的手,但是,你的人,总有一天,我要你心甘情愿的牵起我的手,永生永世陪我走下去,直到这宇宙的终结。”
......
他、他、还有他,她的出现,让一个个男子为之疯狂,倾尽所有。(本文双结局 )......

------------------------------ 【我是如风华丽的分割线】--------------------------------
他的等待:“不管何时,不论何地,只要你回头,就一定能看到一个我,默默守候”。
他的决定:“她所要的,倾尽所有,让她得到,她不要的,倾尽所有,使之远离。”
他的誓言:“不管你是谁,我只知道,站在我面前的就是我将用尽生命去爱的女子,神挡杀神,魔挡弑魔。”
他的痴心:“我愿用尽三世烟火,只愿换取你的一世迷离。我愿舍弃所有,只愿换取你的嫣然一笑。”
他的怨念:“为何我用尽全力想要忘记,却偏偏记起,为何我拼尽所有想要舍弃,却无法忘怀......”
.......
只有你,风轻尘,寻遍天下亦无双!
情倾杀手之死亡边缘(耽美):杀手千凌在执行任务时闯入了一户住宅,好不容易躲过敌人的千凌没有想到户主竟然是一名法医,面对自己的枪毫无恐惧之意,还将他麻翻绑在解剖床上。最后杀手爱上法医,但法医由于小时候的经历而精神紊乱外加暴力,可怜的杀手的血雨腥风生活从此更加腥风血雨了……

J. 司法权的重要性

其一,司法是法律生命之所系。法律是在运动中实现自身价值的,只有在司法中法律才能成为法律,否则,法律只不过是一张纸或一个死的规则,它只具有文化意义而没有规范意义。因此,可以说没有司法就没有法律。同时,无论是制定法还是习惯法,在不同的司法制度与不同的法官手里其结果会有很大的差异。司法制度的优劣对法律的可预测性影响极大。而法律的根本作用就在于它的可预测性,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可以预测结果的规范。就这一点来说,司法也是法律的生命之所系,有什么样的司法就有什么样的法律。所谓法治,要言之,就是规则主治,虽然规范的确定性是有限的,但是,追求法律的确定性是法治社会首要的道德义务。这一道德义务将司法推向了前台。
第二,司法是权力正常运作的保障。任何社会的正常运作都离不开权力的有效运作和权力滥用的防止,这两方面都离不开司法的介入。具体来说可以分成三方面来说。一是权力对社会的管理与服务最终都离不开司法。现代社会权力对社会的推进与改造主要通过立法的形式来实现。而立法的目的只有通过司法才能正确贯彻。现代行政权担负对社会的管理和服务双重功能,这两大功能和实现本身离不开司法。二是不同权力间的权限纠纷离不开司法的裁决,当立法权与行政权存在不协调时,需要司法权来评判。当不同层级的立法权之间、不同层级的行政权之间产生不协调时,同样要司法权来评判。三是对权力滥用的控制离不开司法。例如,立法权是否符合宪法、是否符合一般价值要有司法裁决,行政行为是否符合法律也离不开司法的裁决。形形色色的权力腐败更离不开司法权的最终裁判。正是司法的介入将不同权力的冲突由实力的较量转化为说理,转化为法律问题,以保障权力的正常运作,防止权力的暴力化倾向以及不同权力间的暴力冲突。
第三,司法之所以重要还在于司法是权利保障和社会公正的最后防线。权利的有无最终得由司法来确认,相互冲突的权利主张要通过司法来裁决,受到损害的权利需要司法来给予救济。这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司法是人权的保障。现代社会,司法还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条防线,司法失真将使社会失去起码的公正,使人民失去对政府的信任与信心。所以,司法是一个社会得以正常运作的基本保障。1962年美国黑人的造反运动就是因为当时阿拉巴马州的琼斯法官在苏利文案的审理中奉行种族主义政策,黑人看到通过司法实现正义无望才走上街头的。
权力的来源有不同的依据,在现代社会,权力的终极来源是人民,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假设。但是,人民只是政治和法律上虚拟的,除了“全民公决”这一很少使用的权力行使方式以外,人民是无法行使权力的。人民必须通过法律将权力授予不同的人和组织。因此,权力就有一个规范依据的位阶问题。有些权力是一般规范赋予的,有些权力是议会法律赋予的,最重要的权力则有宪法赋予。司法权是最重要的权力,所以,司法权是属于宪法规定的权力。之所以这样说的理由有:一是立宪史上的理由。三权分立是现代宪政的基本原则,宪法的基本内容就是规定三权,其中包括司法权。在各国立法史上,司法权与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均有宪法规定,司法权的独立与权威、司法权的设置等等也都由宪法规定。在此前提下,有关司法的次一级的问题才有议会法律加以规定,关于司法机关的内部程序性的规定也要经过议会授权方可有最高司法机关来规定。这一切规定都必须遵守法律位阶原则,任何规范都不得违反宪法。至于行政机关,那是无论如何都无权对司法权说三道四的。二是司法权与诉权的的特殊关系——司法权是实现诉权的基本条件,没有司法权的正当行使,诉权就会落空。而诉权则是公民最基本的宪法权利,没有诉权则公民的一切权利都将流于空谈。所以,诉权是先于政府而存在的,是高于政府的,他应当由宪法规定,实现诉权的司法权也理应由宪法规定。
现代意义的司法一词是指审判或裁判,这是基于三权分立的宪法理念而对权力所作的划分。这一划分是以权力行使与规范间的关系而做出的,是一种形式上的划分,具有普遍意义。依据这一理念,创造规则的权力是立法权,执行规则的权力是行政权,而依据规则做出裁决的权力则为司法权。因此,司法权是相对于制定规则的立法权和执行规则的行政权而言的。对国家权力作这样的划分源自西方。早在柏拉图和亚里土多德的混合政体理论中就有三权分立的思想,经过洛克和孟德斯鸠的阐述,它成为宪法的基本原则。我国则在清末变法引进西律文化时才有司法权一说。在民国时,才真正确立了现代的司法观。在民国体制下,国民大会代表主权,在他之下设立立法、行政、司法、、监察五院行使治权。司法院的职能是审判。在作为行政机构的行政院内再设一司法行政部,是为主管与司法有关的行政事务的机关。1949年以后,实行形式上的立法、行政、审判(司法)三权分立,但是另设一司法部,司法的含义又显得模糊起来。但是严格说来,司法部名实不符,因为它不管“司法”,而是主管与司法有关的行政事务。它设在行政系列本身就表明他不是“司法”的,而是“行政”的。行政权而以司法名之使得外国人不明就里,也表明我们的司法观念中有严重的行政意蕴。
司法权的裁判性质说明它的行为是说理而不是行动。以往将司法权定位为“刀把子”起码是对司法权行为特征认知的错误。“刀把子”和行为特征是行动而不是讲理。刀把于理论把司法权定位于工具是欠妥当的。因为“刀把子”论将司法认定为某一主体达到自身目的的暴力,这与司法权的裁判中立不符。司法权作为裁判权是在两造间裁决的权力,它本身不能为两造中的任何一造所用,不应当成为两造中任何一造的工具,它应当是两造的“公具”,而不应成为任何一造的“私器”。
就裁判权意义上的司法权而言,我国与西方一样存在。但是,依孙万胜博士的考察路径和语境分析,我国司法权的运行更多地体现国家本位型,而非程序本位型,也没有达到目的本位型。故可以说,我国法院的威权色彩较为浓厚。以《刑事诉讼法》为例,“审判”一词出现的次数不低于数十次,与审判长、审判人员、审判组织、审判监督程序等复合起来的次数,超过百次;相反,“裁判”一词,仅出现于第204条当中,以列举的形式说明人民法院应当重新审判的情形之一,是“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的时候,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在这里,“枉法裁判”是一个固定法律术语,若非如此,在刑事诉讼法中可能就难觅“裁判”一词的踪迹。审判一词暗含法院的权威性,因为权威而使法院的地位多少都凌驾于当事人之上,再加上古代父母官传统的影响,就使得我国裁判权的中立性就会显得薄弱。

热点内容
国际刑事法院缔约国 发布:2024-11-19 10:55:18 浏览:312
唐山司法鉴定中心地址 发布:2024-11-19 10:43:57 浏览:412
拆迂预协议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4-11-19 10:17:07 浏览:430
人力资源涉及到哪些法律知识 发布:2024-11-19 10:00:40 浏览:900
交强险无责任赔偿限额的法律依据 发布:2024-11-19 09:35:05 浏览:878
经济法战略联盟的类型 发布:2024-11-19 09:33:59 浏览:129
现代劳动法不包括什么制度 发布:2024-11-19 09:24:33 浏览:358
劳动法被解雇不满一年怎么赔偿 发布:2024-11-19 09:23:49 浏览:283
盗窃公家财产的法律责任的声明通知 发布:2024-11-19 08:55:25 浏览:85
刑事诉讼法的审判原则 发布:2024-11-19 08:21:56 浏览: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