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民法高度可能性

民法高度可能性

发布时间: 2022-03-27 02:34:53

Ⅰ 如何理解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诉讼法解释第一百零八条中的待证事实

您好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一百零八条 对负有举证证明责任的当事人提专供的证据,人民法院经审查并属结合相关事实,确信待证事实的存在具有高度可能性的,应当认定该事实存在。对一方当事人为反驳负有举证证明责任的当事人所主张事实而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经审查并结合相关事实,认为待证事实真伪不明的,应当认定该事实不存在。法律对于待证事实所应达到的证明标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该条文中的待证事实是指原被告在诉讼过程中提出的对于案件诉讼请求会产生影响的案件事实。不过本条文的核心是关于民事证据证明标准的规定,证明标准也称证明要求、证明度,是指在诉讼证明活动中,对于当事人之间争议的事实,法官根据证明的情况对该事实作出肯定或者否定性评价的最低要求。本法条中基本上采取“高度盖然性”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Ⅱ 如何理解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诉讼法解释第一百零八条中的

您好!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一百零八内条对负有举证证容明责任的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经审查并结合相关事实,确信待证事实的存在具有高度可能性的,应当认定该事实存在。对一方当事人为反驳负有举证证明责任的当事人所主张事实而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经审查并结合相关事实,认为待证事实真伪不明的,应当认定该事实不存在。法律对于待证事实所应达到的证明标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该条文中的待证事实是指原被告在诉讼过程中提出的对于案件诉讼请求会产生影响的案件事实。不过本条文的核心是关于民事证据证明标准的规定,证明标准也称证明要求、证明度,是指在诉讼证明活动中,对于当事人之间争议的事实,法官根据证明的情况对该事实作出肯定或者否定性评价的最低要求。本法条中基本上采取“高度盖然性”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如能进一步提出更加详细的信息,则可提供更为准确的法律意见。

Ⅲ 民事诉讼排除合理怀疑的标准

一、问题的提出

2002年4月1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73条第1款确立“高度盖然性”证明标准之后,我国民事诉讼证明标准逐渐摆脱了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束缚,建立了自己独立的体系。2015年2月4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以下简称《民诉法解释》)第108条第1款则对这一标准作了更准确的表述,即“对负有举证证明责任的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经审查并结合相关事实,确信待证事实的存在具有高度可能性的,应当认定该事实存在”。该条第3款又规定:“法律对于待证事实所应达到的证明标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109条则专门针对某些案件规定了更严格的“排除合理怀疑”之证明标准,即“当事人对欺诈、胁迫、恶意串通事实的证明,以及对口头遗嘱或者赠与事实的证明,人民法院确信该待证事实存在的可能性能够排除合理怀疑的,应当认定该事实存在。”显然,《民诉法解释》试图在民事诉讼中确立层次化的不同证明标准。

关于民事诉讼中证明标准的层次化问题,域外法学界已经进行了较多探讨,并且已经在司法实践中进行了适用。比如两大法系均在坚持原则性证明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待证事实的类型和特点设计了不同层次的证明标准,英国有所谓的“灵活性的证明标准”;美国则存在“清晰和有说服力的证明标准”;大陆法系的瑞典根据待证事实的性质不同,设计了不同等级的证明标准;德国民法上也存在高于或者低于原则性标准的法条或者事项,体现了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弹性和适应性。①但应当注意的是,域外民事诉讼中所探讨或适用的层次化证明标准,实质上均是强调不同情况下待证事实之证明及法官形成心证的盖然性程度的差异,决非适用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然而,我国《民诉法解释》第109条却试图在民事诉讼证明标准体系构建之中直接引入了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这一做法既忽视了域外国家证明标准层次化存在的环境以及正确的适用规则,也与我国实际情况不符,且不利于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的科学发展。

二、“排除合理怀疑”标准混淆了与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区别

证明标准的层次化在英美法系中发展得较为成熟与完善,特别是在英国的判例中,曾出现过民事案件中某些事实适用“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的情况;在美国规定适用特殊证明标准的待证事项中,亦包含了欺诈、口头遗嘱等事项。表面上看,这似乎为我国《民诉法解释》第109条确立“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提供了参考依据,但该条款之规定实则误解了英美法系的证明标准理论及实务操作,模糊了英美法系适用上述规则的语言环境及司法背景,亦没有区分上述待证事项与我国规定的待证事项的区别。在涉及证明标准的比较法研究中,各种证明标准模式赖以依存的制度背景和法律思维方式大多被忽略了。

Ⅳ 关于民法一些的问题提问有哪些较好的

只要是挂有“专业回答”的关于民法方面的法律问题,基本都可以称得上是回答较好或具有可信度与适用依据的。

网络知道的“专业回答”一般都是出自网络知度的行家回答的问题,且通过高水平的管理员的认证认可,具有知识性、专业性、深刻性与适用性的本质与特征,是网络用户咨询与寻找问题答案的可靠平台与介体。

知道行家是特定领域有卓越表现和高度专业能力的个人;是通过网络知道实名认证的行业专家;乐于分享知识,为广大用户答疑解惑。行家就是网络知道上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回答广大网友的问题,这个群体有特殊的工作室,有特殊的权限,有特殊的福利,这些特殊不同于一般的网络知道上回答者。

Ⅳ 法考刑法难还是民法难

1.民法

民法科目体系庞杂,内容较多,难度较高,但民法也贴近生活,入门容易。从2017年民法考题来看,民法考察趋向基础,更加重视对实证法和基本理论的考察,对于比较法和较深理论不涉及。这也就要求我们在民法复习过程中重视基础,对基本概念区分要清晰。比如撤销与解除,一般保证与连带保证、违约与缔约过失等。

民法最好掌握请求权分析方法,具体有时间的同学可以阅读一下张永兵博士的民法书,掌握各个请求权的构成要件,这对于案例题分析很有帮助。民法的思维是意思自治的思维,也就是尊重当事人的意思,因此,在考试中,对于干预的也就是合同无效的要慎重选择。

在民法复习过程中,真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真题最好做三遍以上,其实遍数不是最关键的,关键的是你真正弄懂,真正能把每一个选项吃透而不是凭借感觉去猜题,那是没有入门的表现。

2.刑法

刑法有着非常精妙的体系构建,在司法考试复习中,我们应尽量掌握两阶层的理论,两阶层理论确实对于分析问题有帮助。对于共同犯罪、财产犯罪、因果关系、正当防卫、不作为犯罪等问题,这些内容对于刑法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尽量学会老师所教授的分析方法,重新建构我们的体系。对于分则第三章和第六章尤其是第六章的一些不太重要的普通罪名(关于那些是一般罪名那些是重点罪名,官方大纲上会有标注,老师书上也会注明),不用太在意,那些罪名这么多年很少考到。

刑法卷四现在会考察学说争议,就是对于一个问题,理论界有几种学说,每个都要求答出来。其实,对于这种问题,不要太担心,每年考到的都是为数不多的几个点,比如偶然防卫、事前故意、死者占有等。在复习过程中,对于重点问题掌握学说争议就可以了。

刑法我觉得两个思维可以掌握,一个是两阶层的客观违法和主观有责的理论。比如因果关系是客观层面的,就与主观没有关系。因此,对于被害人特殊体质的,虽然主观可能没有过失,但不影响客观层面因果关系的认定。

3.民诉

民诉相对于刑诉来讲内容比较少,而且理解性的内容相对比较多。证明责任、执行异议与再审第三人撤销权之诉的关系、必要共同诉讼与普通共同诉讼、有独三与无独三等等,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理论性,而且需要民法知识支撑。

民诉有很多相对的概念,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重视以偏概全式的命题陷阱。比如第三人分为有独三和无独三,题目说第三人无权上诉,错。只有不承担义务的无独三无权上诉。

2016年司法考试民诉科目一反常态,理论性较强的科目考的不是特别多,直接法条的内容不少。这也就提醒我们,在三大诉讼法中,我们要理论与法条并重,每年命题重点和特点不一样,大家可以做近两年真题对比。

民诉2012年修改后的真题价值较大,要认真做三遍以上。

4.刑诉

刑诉学科在司法考试中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分值大,地位高。在我看来,刑诉科目是司法考试最为重要的科目,没有之一。因为刑诉科目不同于民法刑法,离生活比较近,凭朴素价值观还能做一做,刑诉如果复习不到位很有可能考试会崩盘。

二是内容庞杂,随着公安部规定列入司考大纲,列入司考大纲的法条达到2000多条,包括刑诉法典、高法解释、高检规则、公安部规定、六机关规定及一系列司法解释。

三是理论性不如民法刑法强,对法条考察比重大。尽管近几年对理论部分考察逐渐重视,然而刑诉法没有民法刑法那么深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对现行实证法的考察。这三个特点就要求我们在复习刑诉过程中,必须重视起来,对知识点把握详细一些,否则很难通过司法考试。

5.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行政法科目特点同刑诉类似,非常繁杂。大家可以按照主体法、行为法、救济法这条主线,去建构体系。另外,行政法思维是限权思维,既限制政府权力,保障公民权利,考场上如果拿不准就按照这个猜吧。

行政法出论述题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大,对于基本原则这一块最好还是背诵一些语言可以用在论述题上。

6.商经

商经科目法条较多,除了公司法和合伙企业法之外其他的虽然不能完全放弃但也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一个法考一分而且那么多想完全把握基本不可能,而且商经这部分对大多数人来讲比较陌生。

经济法部门尤其如此,不论怎么复习考场上总有几个题是你没见过的,大家不要太在意,不会影响大局。经济法的思维是保障思维,保障弱者的思维,拿不准的就按这个吧。

商法现在案例题考察比较深入,已经超脱于法条的规定,进入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争议层面。目前主流的老师很难做到这一点。

如果有兴趣的话推荐郑远民老师,他的书包含大量案例分析和前沿理论,时间不够的话对于里面长段案例案情介绍可以省略直接看老师写的分析。当然如果没时间对商法没兴趣可以忽略。商法案例18分,按法条答也可以得个基本分。

7.理论法

理论法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宪法学、法理学、法制史、司法制度与法律职业道德五部分构成。要背详细一点,卷四考的比较细了。职业道德跟着这部分也不是特别好把握,要学会理解把握各个主体职业道德基本要求,有个宏观概念,对做真题很有帮助。

法制史这部分最好也不要放弃,因为这部分内容其实不多好得分,万一最后决定过与不过的可能就这几个题,6分真的不少了也。

法理部分难度较小,对基本法理概念有个了解就行。宪法部分非常繁琐,但宪法是卷一分数高度的重要决定者,特别能拉开差距,不复习的话很难得到分,所以宪法部分一定重视。国家机构基本权利两部分最为重要。

理论法部分分值非常高,总值达到110分左右。大家在复习过程中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

上述科目真题的重要性就没有民法刑法那么大了,相对来说做些模拟题就有些必要了,可以帮你把握一些考点。

8.三国法

三国法部分国公琐碎,国经重视理解,国私最主要的就是背过《涉外关系法律适用法》。

三国法每年难度不大,是司法考试得分率最高的科目了,模拟题我也没怎么做只做了真题,毕竟三国分数不多了真题也差不多够用了。一定要重视三国,三国虽然分少,但确实是司考中得分率最高的,我今年三国部分就拿了满分。

三国离我们生活比较远,比较专业,也许对于很多同学来讲有些晦涩,但踏下心来学得个高分没问题。

Ⅵ 请问民法通则123条中说的高空指的是多高

所谓高处作来业是指人在一定位置自为基准的高处进行的作业。国家标准GB3608—93《高处作业分级》规定:“凡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m以上(含2m)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作业,都称为高处作业。”根据这一规定,在建筑业中涉及到高处作业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在建筑物内作业时,若在2M以上的架子上进行操作,即为高处作业。

特殊侵权中的高空,首先要高于被侵权人的身高,显然,至少应在基准点的2米以上,否则怎么可能产生高空坠物砸人?

法学角度只要有可能坠落侵权的都可以认为是高空坠物。

Ⅶ 民法最核心的原则是

平等原则是民法逻辑的起点,在平等原则下才能有谈论公平、意思自治、自愿、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等内容的空间

Ⅷ 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与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的区别

你好,期待可来能性一般只存在于刑法自中,一般不适用民法。如果您想了解期待可能性请自己网络一下,网络上有比较详细的讲解。而民法中在我国似乎没有类似适用期待可能性的研究或实际案例。但在大陆法系国家则有一个“纯粹经济损失“理论。这个理论有点类似于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当然作为属于两个法域的 部门法,同属于法律的位阶之下,对于一个理论也是可以尝试的。
瑞典侵权责任法第2:4条对纯粹经济损失作了如下界定:“本法的纯粹经济损失应被理解为不与任何人身体伤害或者财产损害相联系而产生的经济损失。”这个定义是各国制定法中仅见的明文规范。而冯•巴尔(德国侵权行为法专家)则提出:“对于什么是‘纯粹经济损失’,各国规定一直都有很大区别,但从中仍可以总结出两个主要流派:其一是,所谓‘纯粹经济损失’是指那些不依赖于物的损害或者身体及健康损害而发生的损失;其二是,非作为权利或受到保护的利益侵害结果存在的损失。”

Ⅸ 民法相关问题

1、不可抗力是指无法预见,也不能预见的事实或现象,显然不存在过错和过错推定之分,只要是不可抗力,即免责。
2、高危作业产生的责任问题,采用的是无过错责任,即只要出现损害结果,就得承担责任,唯一的免责事由是损害是当事人故意造成的,不可抗力也不能免责。
3、民法通则对有关民法基本原则的条款:
第三条 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
第四条 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五条 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
第六条 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
第七条 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归纳起来有,平等、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禁止权利滥用、公序良俗等七原则。

Ⅹ 什么是民事诉讼的“高度盖然性”

民事诉讼的“高度盖然性”,是指人民法院根据证据的高度概率和举证责任分回配的规则作裁决的做法答。
高度盖然性,即根据事物发展的高度概率进行判断的一种认识方法,是人们在对事物的认识达不到逻辑必然性条件时不得不采用的一种认识手段。
民事诉讼中“高度盖然性”证明标准一般视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第七十三条规定的描述,就是:“对方当事人对同一事实分别举出相反的证据,但都没有足够的依据否定对方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案件情况,判断一方提供证据的证明力是否明显大于另一方提供证据的证明力,并对证明力较大的证据予以确认.因证据的证明力无法判断导致争议事实难以认定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举证责任分配的规则作裁决.”

热点内容
民事诉讼法基本价值目标 发布:2024-11-18 19:42:45 浏览:419
婚姻法家庭关系 发布:2024-11-18 19:21:52 浏览:692
自治条例制定机关 发布:2024-11-18 18:52:53 浏览:853
法院门前石狮子 发布:2024-11-18 18:37:23 浏览:974
彬县司法局 发布:2024-11-18 17:52:58 浏览:432
法院与原告 发布:2024-11-18 16:56:13 浏览:43
导游9道德 发布:2024-11-18 16:33:36 浏览:173
律师专业前沿 发布:2024-11-18 16:23:36 浏览:78
公共法律服务建设实现依法治国 发布:2024-11-18 16:22:58 浏览:394
网络小说相关法律知识 发布:2024-11-18 16:16:35 浏览: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