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司法信赖

司法信赖

发布时间: 2022-03-30 19:46:27

1. 司法救济一般由什么主导并通过公正的审判来实现

民法院主导
司法救济么 就是诉讼程序救济呗

2. 浅谈基层法院如何提高司法公信力

司法公信力是司法机关依法行使司法权的客观需要,是裁判过程和裁判结果得到民众充分信赖、尊重与认同的高度反映,体现为人民群众对司法的充分信任与尊重,包括对司法主体的充分信任与尊重,对司法过程的充分信赖与认同,对司法裁判的自觉服从与执行。对法院而言,人们关注的司法公信力主要是针对人民法院的司法行为,集中表现在通过裁判向社会公开。基层人民法院同人民群众接触最多,联系最紧密,是人民法院服务广大基层人民群众的窗口,是落实司法为民的主渠道。基层人民法院的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司法活动中 人民群众的利益能否得到有效维护,直接关系到人民法院的形象和司法公信度。那么,面对群众诉求,基层人民法院该如何提高司法公信力呢?笔者认为: 一、加强法官思想政治素质建设 打铁还需自身硬,人民法院要增强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清正廉洁的高素质法官队伍是前提。笔者认为素质过硬的法官队伍一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要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自觉地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思想、指导实践;二是要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原则并付诸实践;三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坚持改革创新,司法为民,能动司法;四是要加强人民法院的制度建设,通过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体系,促进法官的队伍建设。五是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真正做到“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切实提高法官的业务素质 基层法院的法官学历水平普遍不高,其中第一学历为本科的很少,大部分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法律专业教育,这种情况下,要想提高法官的业务素质,笔者认为,首先要抓学历教育。要落实措施,积极鼓励干警在职参加学历教育,提高队伍学历层次和司法考试通过率,从而为建设一支高素质法官队伍奠定良好基础。二是积极组织干警参加上级法院举办的各类培训。这类培训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带有较强的指导性。三是以文化树院,积极创建学习型法院。把文化建设融入法院各项工作之中,通过精神文化的引领、行为文化的规范、制度文化的约束和物质文化的展现,使法院文化建设与法院各项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以健康向上的法院文化引导人、凝聚人、激励人、塑造人,陶冶法官情操,提高法官职业道德素质与业务素质。 三、依法履行审判职责, 始终抓好审判第一要务。 审判工作是法院工作的重点,是第一要务,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必须忠实履行完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有效化解矛盾纷争,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公正与效率是审判工作永恒的主题,确保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是审判工作的生命和灵魂,也是人民法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社会公众对法院工作的希冀与期盼,同时也是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关键所在。因此,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必须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努力提高办案质量,确保司法公正与高效,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法院应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公正与效率,让社会公众相信法院是值得信赖的。 四、解决执行难问题,努力维护司法权威。 执行既是落实裁判文书的法律效果,也是实现裁判文书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因此,裁判文书是否被有效执行,直接影响到司法公信力的大小。目前,基层人民法院 “执行难”的问题较为突出,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增强执行能力,兑现裁判文书确定的利益,落实司法为民,维护司法权威,提升司法公信力。笔者认为,解决执行难的关键一是要继续完善相关的执行法律保障机制,从立法上规范和保障执行工作;二是要加强执行队伍,加强执行装备,改善执行条件,增强执行能力。三是要完善执行流程管理,规范执行行为,加大执行力度,确保高效执行。四是执行工作中,要有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最大限度地实现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五、做好判后答疑及案件定期回访工作,真正实现案结事了。 判后答疑是人民法院为帮助当事人正确理解判决、裁定内容以及从法律上正确把握和对待裁判结果,针对当事人就认定证据、适用法律等方面提出的疑问,采取由原承办法官进行答疑的一种司法便民措施。从字面上看,答疑的时间应是在判决后,但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实现能动司法,将法律效果最大化,承办法官要以“第一时间”答疑为原则,在宣判后或当事人产生疑问时第一时间对当事人进行释疑解惑,详细说明裁判所依据的事实和法律,使当事人理解裁判内容,做好服判息诉工作。该项工作,能够促进当事人息诉服判,从源头上化解涉诉信访。案件定期回访,是指将所有案件的当事人都纳入定期回访的范围,及时了解案件的履行情况及当事人的新思想、新诉求。笔者所在的庭室,坚持实行上述两项措施,多年来无上访案件发生,收到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提升了司法公信力。 “形象系于公正,法威存乎民心。”, 司法公信力是司法权威存在的基础,也是司法生命延续的保障,提高司法公信力,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更好地发挥司法审判职能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然而,提升司法公信力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依靠基层法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法律定会为人民谋福祉! 鹤岗市南山区人民法院 刘亚莹

3. 什么是信赖保护原则

信赖保护原则是指行政管理相对人对行政权力的正当合理信赖应当予以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生效的行政许可,确需改变行政许可的,对于由此给相对人造成的损失应当给予补偿。

拓展资料:信赖保护原则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行政相对人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许可决定一经作出并生效,应给公众和相对人以明确的预期,非有法定事由和依法定程序,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或撤销;

二,行政机关只有在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废止,或者准予行政许可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且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或者具有依法可以撤销的情形时,可以依法变更、撤回或撤销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

三,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行政许可的,应当予以撤销,被许可人基于行政许可取得的非法利益不受保护;

四,可以或应当撤销已生效的行政许可,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不予撤销;

五,行政机关改变或撤销已生效的行政许可,由此造成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财产损失或合法权益损害的,应当依法给予行政补偿或行政赔偿。

4. 如何认识和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司法权威

所谓司法公信力,依笔者的理解是指,广大公众对司法机关的司法行为所给予的信赖程度。所谓司法权威,是指司法机关的司法行为在广大公众心目中所具有的崇高地位及绝对执行的效力。司法公信力与司法权威二者之间,司法公信力是前因,司法权威是后果,两者互相联系、相辅相成。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司法公信力若是很高,反映在社会层面上则是社会秩序井然,广大公众普遍地崇尚法律、敬仰法律;一旦出现纠纷和争端,大家便想到的是依靠法律手段来解决。而作为司法官员,在广大公众的心目中那就是公平和正义的象征,就是会说话的法律,其司法权威之高不言而喻。从目前我国的司法现状来看,司法公信力较低,司法权威较差。主要表现在:案件服判息诉的比例不高,往往形成“官了民不了、案了事不了”的局面,涉法信访、上访事件年年不断激增;在普通老百姓甚至于党委、政府领导的心目中,司法官员与行政官员没有什么区别,当事人哄闹法庭,威胁、殴打、辱骂司法工作人员,阻挠执行、抗拒执行的现象时常发生;新闻媒体及社会舆论对司法案件的办理过程及裁判结果随意地品头论足,评论是非,否定其效力;在各地方开展的评满意(或不满意)单位时,司法部门很难跻身于满意单位的行列之中……探究我国目前司法现状的原因,笔者认为,首先与我们国家的民主法制进程有着重大的关系。中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人治历史的国家,行政权力长期凌驾于司法权力之上,“权大于法、以权压法”现象比比皆是,故而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敬重大官更甚于敬重法制。人们有了冤屈,习惯地寄希望于大官为自己伸张正义、主持公道,而不是诉诸于法律来解决。其次,司法公信力较低的这一现状还与我们国家的司法水平普遍偏低有着必然的联系。司法水平的高低情况又取决于司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如何。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司法队伍整体素质不容乐观。在业务素质方面,虽然十多年来司法工作人员基本普及了大专、本科文凭,着力于提升其法律素质,但他们的实际司法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期望值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同;在职业道德素养方面,司法部门对队伍的管理和监督虽不断地在加强,但受社会大气候的影响,不少的司法工作人员仍然存在着不注重职业道德,工作作风差,司法行为不廉洁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司法水平的正常发挥。再者,有关我国司法领域运行方式的一些改革举措脱离了现实的司法环境,单纯追求法律效果,无视社会效果,导致司法裁判结果与广大民众奉行的道德评判结果相去甚远,导致广大民众对司法裁判结果不认同、不满意,这也是当前司法公信力较低的原因之一。最后,司法管理体制亦决定着司法部门的公信力大小。当前,我国司法部门的人、财、物权均受制于地方党委、政府。这种管理体制决定了司法权不能独立、正常地行使,司法裁判往往要奉行地方党委、政府的旨意,地方保护主义客观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严重地影响到了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权威。在充分认识到上述影响司法公信力及司法权威的因素之后,对症下药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可是,历史因素、管理体制等不是轻易随便就能改变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当且必须做的是从力所能及的地方抓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做起。依笔者的浅见,要提高司法公信力、加强司法权威,必须从司法职能的定位、司法运行方式、司法审判效果、法官队伍建设和司法外部环境等五个方面入手,才能取得实效。一、正确认识和了解当前的司法工作职能目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期,这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多发凸现期。各种利益之争、矛盾纠纷层出不穷。这些矛盾纠纷能否及时化解,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的问题。因此,客观社会现实对司法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司法工作的主要职能就是化解社会矛盾、平息纷争,充分运用法律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司法方面的努力。每位司法工作人员必须清楚地了解这一点。将“定纷止争、案结事了”作为自己办理每一个案件的终极目标。也只有定纷止争、案结事了的司法,才能取信于民,才能推进法治,而不是成为涉诉信访的对象。正如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所言“人民法院只有在满足人民群众司法需求、解决社会矛盾方面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人民法院的公信力和司法权威才能进一步树立起来。”二、结合我国的国情,注重司法运行的方式司法运行的方式是指司法部门的工作程序、工作方式及工作手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司法运行方式充分体现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司法理念(或者说指导方针),也可以反映出这个国家在司法领域方面的国情。符合国情的司法运行方式,能充分发挥其司法职能,从而实现司法的最终目的。相反,违背国情的司法运行方式则会阻碍司法工作应有职能的发挥,难以建立起稳定和谐的社会局面,其司法行为是不受广大公众欢迎和认同的。目前,我国的国情是,公民的维权意识逐渐在增强,大量的矛盾纠纷涌至司法机关寻求解决,而公民的法律知识普遍欠缺、对司法的运行程序知之甚少,诉讼技能普遍较差。因此,我们的司法运行方式必须结合这一国情,才能让人民群众满意,从而建立起司法公信力,进一步树立起司法权威。“司法为民”就是我们应有的司法理念。这一司法理念是我们司法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宗旨,它必须贯穿于司法工作的始终。如何实践这一司法理念?笔者认为,一要保障民众的司法知情权。即司法活动的全过程要向社会全面公开,譬如:对当事人进行热心、负责地诉讼指导;有关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要认真、悉数地告知;司法过程中要使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语言;裁判文书要充分地论证说理;对民众广泛关注的案件信息适时对外公布等等。二要保障民众的司法参与权。即司法活动要尊重当事人对程序的选择权,落实人民陪审制度,同时要依靠工会、妇联、基层组织和群团组织来参与解决纠纷,不能独立特行、单打独斗。三要保障民众对司法的监督权。司法工作应广泛地收集社情民意,主动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司法工作的建议和意见,畅通当事人的信访申诉渠道。四要树立和谐司法的观念。在司法活动中和裁判结果上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司法救助体系,对确有困难的当事人实施必要的司法救助措施;适时开展巡回审理,就地办案等便民司法工作方式;增强司法的亲和力,注重运用调解方式开展司法工作。总而言之,司法运行的方式必须贴近民众、服务民众,只有这样做,才能让民众对司法工作满意,才能谈得上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权威的问题。三、努力实现司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司法效果是单纯从法制角度来看的效果。一个案件的裁判既严格遵循了程序法的规定,又准确运用了实体法的条款,那就是最佳司法效果。而社会效果则是从司法裁判的结果是否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一致来看的效果。一个案件的处理达到了定纷止争、让党委、政府满意,得到民众认同的目的,那就算取得了最佳的社会效果。在司法实践中,如果单纯追求法制意义上的司法效果,不注重社会效果,则是脱离社会现实的司法,纯理想主义的司法,人民群众不会感到满意、不会认同其司法效果。因此,司法工作必须尊重民意、善待民意、吸收民意,准确把握司法裁判与民意的最佳结合点,才能实现司法审判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当然,要做到这个“统一”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法官不断增强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调解技能和裁判艺术,让案件的裁判结果更加贴近民众、贴近社会。四、提高法官业务素质,狠抓队伍建设不放松法官是司法工作的主导者,是联系民众的桥梁和纽带。因此,要提高司法公信力,树立司法权威,提高法官的素质是关键。一名法官,若是讲不清道理,释不明法律,写不出有质量的裁判文书,这样的法官在民众的心目中肯定是没有公信力的,亦谈不上司法权威。因此,加强培养法官的业务素质是第一要务。一名法官,若是对当事人的正当诉求采取“生冷横推”的态度,漠视甚至压制当事人应享有的诉讼权利,这样的法官同样是建立不起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权威的。因此,第二要树立法官的亲民、护民形象,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一名法官,若是与一方当事人亲、对另一方当事人疏,或者接受一方当事人的吃请和财物,这样的法官同样在民众的心目中是没有公信力的,亦谈不上司法权威。因此,还要不断地提高法官的职业道德素养,努力维护法官的清廉形象。唯有如此,法官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党和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提出的全方位的司法需求,进一步发挥好职能作用。五、努力营造良好的司法环境,助长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权威一个地方,党委、政府及权力机关对司法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程度如何,对建立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权威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司法工作不能仅注重独立行使司法权,还应适当地延伸司法职能,做出卓有成效的服务保障工作,才能赢得党委、政府的高度认可,在建立司法公信力方面得到他们强有力地帮助。同时,还要适时开展对广大民众的普法宣传和法制教育活动,让他们学法、懂法,进而相信司法,尊重司法和维护司法。此外,还必须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交流、沟通,正确把握住对司法工作的舆论导向,为建立司法公信力、树立司法权威搭建有力的宣传平台。还要积极探索与律师之间交流、沟通的方式和机制,共同努力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树立和维护良好的司法形象,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5. 坚持公正司法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司法公正,是现代社会政治民主、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关心司法公正,评价司法公正与否,是任何文明社会公民的正当权利。这是对司法权利的一种制约。然而近年来,为司法的程序外监督不断升级。程序外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一些司法不公现象。但是,由于程序外的监督大多是从普通的生活逻辑出发,主要关注的是实体结果的合乎正当,而司法的过程却是严谨的和理性的,更注重的是审判过程的合乎正当性,这就使得司法人员与其他社会主体在法律思维方式上产生了差别,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监督司法与司法独立的冲突和对立,损害了司法权威。因此,追求和维护司法公正,在任何国家,不可能也不应当仅仅是司法机关、法院和法官们自己的事情,维护司法公正应当成为全社会公民共同的任务。它不仅需要法院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不仅需要培养并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意识,更需要维护司法公正的现代司法理念。

树立维护司法公正的现代司法理念,要求法官只依照法律和良心办案,法律体现一般的社会公共理念,是对法官权力的支持、限制与制约,良心是保证法官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的基本条件,良心是法官依据个人的理念对社会公共理念的理解和解释,法官的良心是社会公共理念、个人良知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法官的个人理念:包括夺道德、政治、常识、哲学的价值选择。

1、对于法官而言,职业道德比理念更重要。目前,法官的首要素质要求是道德素质的提高,其次才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公正是法官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法官司法理念的最本质要求,公正才能对良心精心守护,由此,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官。黄松有说过:“判决是经过法官道德过滤过的法律。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要恪守司法公正,不能背离公正这一主题。

2、司法独立是现代法治国家的主要标志,是现代宪政的重要内容,揭示了现代法治的一般规律,因而已成为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现代社会中高度的司法独立机制的法院制度、要求法官在具体审判过程中得独立于一切主体包括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个人、其他法官与法院。香港法律所规定的每一位香港法官就任前都必须作出的“以无惧、无偏、无私、无欺之精神,维护法制,主持正义”的宣言,典型地体现了法官良心独立的意蕴,即法官不受任何外部不当或无关因素的影响,仅仅依据法律和法律程序,按照自己的理性和良心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法院独立与法官独立是相辅相成的。现代社会关注法院的独立性,其目的固然在于通过这种独立适当分离法院与政治、社会以包括司法功能的良好发挥。这并不能排除由纠纷自然性质所决定的当事人意见之合法表达机制,也不能排斥与当事人厉害关系相关之利益集团以正常方式行使意见表达权,法院独立也不排斥公民和新闻媒体的批评。事后的、公开的、言之成理的批评,不会侵犯法院之独立性,而是现代民主社会日常生活的惯常现象。

3、司法的权威性,是指司法机关应当享有的威信和公信力。由于司法机构是代表国家执行法律、裁决纠纷,司法具有权威性、实际上表明了法律的权威性。司法的权威性正是司法能够有效运作,并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司法权是国家统治社会的重要公权力。在现代社会、司法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几乎所有的法律领域,司法都可以介入,各类冲突和纠纷都可以通过诉讼依循一定的程序转化为技术性的问题进行处理。正是由于司法作用的突出而使司法的权威得到加强。在我国,自新中国司法机构建立以来,司法历来强调民主性,而司法的权威性问题并没有得到高度重视。然而,由于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沿袭政审合一、司法从属于行政的体制和观念的影响,特别是由于长期集中型的管理体制决定的行政权力管理和支配全部的社会生活的特点,造成了我国法院一直受行政的制约,加上司法机构在人财物等方面都受各地政府的支配,因此,司法并不具有足够的权威性。随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法院处理案件在数量和范围上的不断扩大,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在提高,尤其是随着行政诉讼法等法律的颁布,法院已经享有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的审查权,从而可以监督政府严重依法行政,这就使其权威性大大增强。另一方面,要树立司法的权威性,必须要求司法机关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司法的权威性首先要依赖于司法的公正性,这就是说,只有当司法是高度公正的时候,人们才能对司法产生信赖和尊重。这所谓“惟公生明,惟廉则生威”。

人民法院的司法权是一种判断权,它不同于国家其他机关的行政权,它是以特殊的方式为人民提供服务的。具体表现在:

第一,司法权从总体上看是一种以判断为功能的服务方式。它既然是判断权,所以原则上总是以被动性运行为人民提供服务。司法权是消极地而不是积极的去干预人民的生活,可是行政权的运行却总是积极主动地干预人们的社会活动和个人生活的。司法权以“不告不理”为原则,非因诉方、控方请求不作主动干预。在没有人要求你作出判断的时候,显然是没有判断权的。否则其判断结论在法律上属于无效行为。

第二,司法权中立地为民提供服务。司法权在国家权力结构中的设计,特地让它具有适度的超然性和中立性。“司法中立”原本是就司法者态度而言的,司法判决是依法作出的,行政决定是依行政政策作出的。两者有着依法和依政策的界线和区别。行政权在它面临的各种社会矛盾面前,其态度具有鲜明的倾向性,使行政人员是尽力根据公共利益找出最有利、最理想的答案。而司法权在社会矛盾面前,是处于中立位置,由司法人员尽力从法律规则和原则中找出正确的答案。正如国外人士韦德解释说“法官与行政人员的思想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法官的方法是客观的,遵守着他的法律观念;行政人员的方法是经验式的,是权宜之计。”所以笔者认为:司法中立就是指法院以及法官的态度不受外部因素干扰,包括官员、网民、媒体等影响,至少在个案的判断过程中不应当受这些非法律因素所左右。

坚持司法为民,确保司法公正,就是要使新时期人民司法的职业性与人民性得到统一。但是,人民性与职业性的结合须要通过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的司法职业伦理来实现。司法的伦理是职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的体现。司法伦理是职业伦理,而不是大众伦理或人文伦理,它结合司法官的职业性工作,是对其职业化工作的每一具体细节所作的要求。司法官如何既保持职业特点又为人民服务,都体现在司法伦理之中。

由于司法公正、司法为民正是司法机关和司法工作者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讲政治、讲正气及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思想在司法工作中的要求与体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平安中国、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各项社会事业要求与保证;是新时期司法工作的最高准则与价值追求。因此司法工作是为党和人民的中心工作服务的,在创建平安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新时期的建设目标和中心任务面前,我们的司法机关和司法工作者就要以此作为司法工作的目标任务与价值追求,必须做到公正司法、文明办案、树立司法权威、提高司法效率,体现司法公平、正义与良知,将司法为民意识化作我们工作的热情、信念与追求,最大限度地追求人民的满意。

社会和谐离不开司法公正。司法的价值在于正义与秩序,而其价值的实现需要通过法院、法官的公正执法来实现,所以良法还须良治。没有司法公正,良法就会成为恶法。没有司法公正,就不能形成统一的、权威的社会规则与社会规范,社会纠纷就得不到解决、社会矛盾就得不到化解,社会关系就得不到调整,社会秩序就得不到维护。如果法律都没有了权威,社会生产生活则不能正常进行,社会怎能和谐,怎能安定团结?因此平安中国离不开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离不开公正司法。而人民的满意、人民的支持则要以我们的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作为前提,所以坚持司法为民,确保司法公正是我们司法机关和司法工作者的价值追求和实现目标。

6. 请问深圳市司法考试培训机构有哪些值得信赖的

万国拥有24年法考培训经验,2020年,万国老师团队:刑诉左宁、行政法李佳、商经郄鹏恩、容民法王立争、刑法车润海、民诉张进德、三国法王斌、理论法叶晓川。还有专业的私教老师一对一在线答疑,班主任老师高频次督学,海量的题库和知识点任你学,帮你节省备考时间,学习更高效,提升更显著。

7. 你对中国的法律有多少信任度

对法律的信任超过百分之九十。对司法的信任不高于百分之六十。

8. 司法公正是司法的赢得群众信赖的最基本方面吗

司法公正是指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司法者以公道正直的态度严格按照法定程序不偏不倚、公正公开地保证诉讼各方平等地行使权利,公平正确地确认和分配具体的权利义务,并达到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高度统一的良性状态,这种正义效果不以时空和执法者的改变而改变。司法公正包括司法制度公正、司法行为公正、司法效果公正三个方面内涵。其核心价值就是司法机关的各项制度、具体的司法行为及其结果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和社会评价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公众利益和社会利益,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制度性的特征。
司法公正所包含的司法制度公正、司法行为公正和司法结果公正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互为作用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司法制度公正是司法行为公正和司法结果公正的前提和保障,司法行为和司法结果公正是司法制度公正的必然结果。什么样的司法制度决定什么样的司法行为和司法效果。我国的司法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具有最彻底的人民性、公平性和最有效的协调性。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司法工作目标是追求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的最大化,实现“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这恰恰正是司法公正核心价值所在,也是“三个至上”指导思想的精髓。

9. 人民群众的什么是司法公信力的基础

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通知》中指出,要深刻学习理解加强司法公信建设的基本要求,进一步提升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要求人民法院推进司法公信力建设,要以严格公正司法为基石,坚持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追求,使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观更加深入人心。要以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为保障,实现审判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要以着力解决群众关注的诉讼难题为突破,进一步提升案件执结率和执行标的实际到位率,及时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最高人民法院网)
基层法院的案件比较集中,可以说是直接与广大人民群众打交道,社会对于人民法院的整体印象和评价,从一定程度上讲多是来自对基层法院的接触和了解。因此,基层法院的工作水平、整体形象等无不事关着司法公信力的提升,基层法院的司法公信力是基层法院在司法建设上赢得社会公众尊重、信任的一种能力,社会公众对法院工作的认可与信任程度则直接关系到人民法院发展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党和国家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建设法治国家必须提升司法公信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最终形成也必须依赖于司法在人民群众中存在较高的公信力,党的十八大已经明确要进一步提升人民法院的司法公信力。为此,笔者以基层人民法院为视角,对司法公信力建设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探讨,以期能够抛砖引玉,从而为人民法院增强司法公信,树立司法的公正和权威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一、司法公信力的基本内涵
司法公信力是指法官通过专业规范的司法执法活动,向广大群众提供正义、公平、权威、高尚的执法案例,在群众心目中建立起来的公正、正派的司法信任度和影响力。司法公信力的形成需要法官在办案过程中的细节去自然映射,更需要法官在长期的办案过程中用日积月累沉淀的司法素养去持久辐射,从而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目中升华出对法律、对人民法官的由衷信任和信誉度,形成有深远影响的司法自身魅力。
(一)学术视野的司法公信力
学术上对司法公信力的理解立足于司法权力和司法机关,主要存在能力说和复合说两种说法。
1、 能力说。以郑成良教授等为代表,该说主张司法公信力是司法权力所具有的某种受到社会公众信任和尊重的能力,认为司法公信力是既能够引起普遍服从,又能够引起普遍尊重的公共性力量,它表现为司法权所具有的赢得社会公众信任和信赖的能力。
2、复合说。以关玫等学者为代表,该说强调司法公信力是司法权力与社会公众互动复合的结果,认为司法公信力是司法对公众的信用和公众对司法的信任,它一方面表现为司法机关(信用方)是否具有值得公众(信任方)信任的因素(包括正当的程序、公正的结果、适格的司法人员等方面的因素)及其履行责任的能力在客观上能为信任方所信任的程度;另一方面表现为司法机关对信任方的责任感以及实际上对公众的期待和信任的回应。
(二)实务视野的司法公信力
在实务界,对司法公信力的理解主要侧重于人民群众对人民法官依法办案的一种评价。笔者认为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司法公信力是人民群众对人民法官执法办案的信任和期待
法院司法公信力的外在表现集中体现了社会公众对法官的一种主观期待和信任渴求。这种司法信任不仅体现在对过失惩戒问题的关注,同时还包括司法机关对受众权力的保障和承诺。这就要求法官在履行司法职责时,既不能以断然否定的态度来看责任担当,也不能对责任担当予以极端化处理。
2、司法公信力是人民群众对法官裁判案件的情感价值认同
司法公信力是人民群众对自己利益问题所享有处理权利的一种理性处置选择,通过到法院起诉,通过选择可以信赖的正当程序,这种活动本身就是建立在对法官执法过程的权威性产生普遍的信服和尊重的程度的前提下,首先表现在人民法院公平公正的一种情感认同。司法公信力往往就是从法官一次次人性化的调解,一次次正义的裁判中体现出来的,能够准确反映出人民群众对公正、程序、自由、效益的价值追求,即使裁判结果与公众的利益无关,由于具有较高的司法公信力,也会获得人民群众普遍的认可,从而树立起司法权威的重要窗口。
3、司法公信力是人民群众对法官裁判的自然信服和主动维护。
法院司法公信力的提升,一方面不仅表现为法官队伍对法律规范的忠实维护,和对法律规范明确规定的责任义务的绝对履行和自觉服从;另一方面也表现为人民群众对法官裁判的自觉拥护和维护。因此,对司法公信力起支撑作用的法律规范,它的规范功能是通过法官队伍裁判案件的公正、公平来体现,通过对这种正义价值的认同来达成公众对法治秩序的自觉遵从。
二、基层法院司法公信力建设阙如
可以看到,新时期下,随着人民群众对法院的司法期待日渐高涨,人民群众对法院公正审判的评价高于当事人,但却远远低于人大、政协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司法公信力在民众眼中还不够高,基层法院司法公信力的现状不容乐观,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
(一)基层法院的法官的整体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基层法院的法官在知识结构和法学理论水平上的差距较大,法官对自身综合素质要求的不高或专业思想不牢固,法官之间、各业务庭之间的司法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干警不能很好的运用理论来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与群众联系不够深入密切,案件处理的社会效果还不能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的司法期望,服务群众的水平不够高。
(二)“以和为贵”传统思想和文化的根深蒂固不利于司法公信力的提升
人民法院虽然是作为“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具有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但是在现实中,由于受“公了不如私了”、“以和为贵”的传统思想的影响,相当部分案件当事人认为“打官司难,打赢官司更难,执行更是难上加难”,“惧讼”和“厌讼”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从而不利于司法公信力的提升。
1、不按正当法律程序进行救济。表现在有当事人在遇到问题后,习惯于寻求私力救济或者企图借助于媒体、信访等非常规手段来达到目的,体现出对司法救济解决问题的极大不信任。
2、被告出庭率比较低。比如在一些行政、民事诉讼中,被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庭,以致出庭率低,部分被告对法官能否保护其合法权益持怀疑态度,既不答辩,又不提交证据,有理也不到法庭上讲,而在庭外散布不当言论,极大地影响法院的信誉。
3、当事人上诉的“常态化”和“习惯化”。很多当事人习惯上诉,使得基层法院案件上诉率高,一定程度上说明当事人对基层法院信任度低。从法院自身找原因,不难发现由于基层个别法官在审判过程中不注重司法礼仪,或因言行不当,或因判后答疑不到位,从而使得当事人产生合理怀疑,降低了对法官的信任度。

热点内容
北京通州区国家法官学院 发布:2025-01-22 23:24:10 浏览:810
按照劳动法临聘人员伤亡补助 发布:2025-01-22 22:47:54 浏览:796
法治宣传月讲话 发布:2025-01-22 22:47:52 浏览:336
民法王泽鉴 发布:2025-01-22 22:44:13 浏览:678
违反国家劳动法 发布:2025-01-22 22:37:35 浏览:871
二准则四条例活动过程 发布:2025-01-22 22:24:23 浏览:75
人民法院对查封规定 发布:2025-01-22 22:18:34 浏览:228
有关打麻将的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22 21:17:45 浏览:827
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电话 发布:2025-01-22 21:11:19 浏览:371
军训条令条例 发布:2025-01-22 21:03:40 浏览: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