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司法
A. 证明舆情对司法的关注有多必要
从传统的社会学理论上讲,舆情本身是民意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民意的一种综合反映。但是,从现代舆情理论的严格意义上讲,舆情本身并不是对民意规律的简单概括,而是对“民意及其作用于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规律”的一种描述。一般来说,所谓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执政者及其所持有的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或简述为,舆情是舆情因变事项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民众所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
“舆情”的基本介绍
上述这个关于舆情的概念比较抽象,要想真正弄明白也非易事。对于基层舆情信息工作者而言,无须刻意追求它的更深奥秘所在,只要有所了解就行了。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对舆情概念的理解,必须把握这样几层涵义:一是舆情是民意集合的反映。换句话说,民意是形成舆情的始源,没有民意,就没有舆情;二是舆情所要反映的民意,是那些对执政者决策行为能够产生影响的“民意”,而非民意的全部;三是舆情因变事项是舆情产生的基础,研究、分析舆情,首先要深入研究、分析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四是舆情空间对舆情传播及其对执政者决策行为的影响有重要作用。 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舆情定义中的“民众社会政治态度”,是指民众对执政者及其所持有的政治取向的看法、意见和态度。民众的这种社会政治态度说到底是对自身利益需求的一种诉求和表达,它不仅包括民众对国家政治的看法、意见和态度,对社会政治的看法、意见和态度,同时还包括民众对社会事物的看法、意见和态度。一句话,“民众社会政治态度”是民众要求执政者不断改善民情状况的一种诉求和意愿的集合。换句话说,作为“民众社会政治态度”的舆情,就是民意的集合。
B. 大众舆论关注司法审判为何与司法独立无关
反过来想
大众关注,司法就不独立了吗?司法就要受大众左右了吗?
司法不独立,大众关注就有用吗?
C. 司法的特点是
司法的被动性:行政权在运行时具有主动性,而司法权则具有被动性。
司法版的中立性:行权政权有倾向性,司法权则要求绝对的中立性。司法中立指法院以及法官态度不受任何因素影响
司法的形式性:行政权更注重权力结果的实质性,而司法权更注重权力过程的形式性,即程序性。
司法的专属性:行政权具有可转授性,司法权则具有专属性。
司法的终极性:行政效力非终极性,司法权效力有终极性。司法权是最终、最权威的判断权。是司法权典型特征
司法的交涉性:行政权的运行方式具有非交涉性。司法权运行方式的交涉性,即控、辩、审三方展开抗辩
司法的非服从性:行政权存在层级的服从性,司法权的管理关系则是非服从的,以法律为准绳是司法的本质体现。
司法的公平优先性:行政权的价值取向是具有效率优先性,司法权的价值取向具有公平优先性。
D. 舆论关注司法案件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我看来是弊大于利的。我国实在太需要司法独立了。无论是行政干预司法,还是民意干预司法都是不可取的。无论哪一种干预,都是对司法的践踏。最能突出的就是文革的“我代表人民审判你”。但是,如果想要司法独立,必先做到司法公正。
E. 辩题舆论关注司法公正弊大于利 作为反方二辩如何反驳正方舆论有利于普及法制教育的论点。
回扣司法公正啊,利弊是对于司法公正的啊,不是对于公众的法制教育
F. 司法考试需要关注什么网站
普法网
法法网 学法网 司考吧 新浪共享资料之司法考试版块
G. 请问大众舆论的关注对司法审判有何利弊
我个人认为,利在于监督司法是否公正;弊在于会影响司法审判,法院在判决时会考虑舆论从而影响判决。
H. 大众舆论关注司法审判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大众舆论关注司法审判利大于弊。
大众舆论关注司法审判有利于防止司法腐败、促进司法独立,有利于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有利于司法公开、进而促进司法公信。舆论首先是一种关注,这种关注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将社会热点案件置于阳光之下,让审判过程更透明,进而防止强权的干涉和司法腐败的滋生。
司法审判的主体是法官,大众舆论只能通过引起法官、社会注意来发挥作用,没有能力左右法官的审判、甚至影响司法的独立。并且由于大众舆论的监督能保护司法权的行使不受外在强力的干预,反而促进司法的独立。
司法审判追求的是公平正义,当今社会发展飞速,而法律存在一定的欠缺和不完善,在这种背景下,法官理应被委以自由量裁权,使其能根据法律参考民意,抓住司法公正与社会公正的切合点。而大众舆论某种程度上正是社会公正的体现。法官应该甄别舆论是否过于偏激还是合乎常理,而后根据法律及诸多社会因素作出更加公正的独立判断。只有这样的审判才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司法需要向大众解释道德良知和法律程序的界限、感性判断和理性分析的差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I. 社会舆论关注司法审判利大于弊经典提问
解答,
感觉应该是弊大于利,
会影响
司法
公平公正
审判
J. 「关注」司法考试改革将引发哪些法律职业资格变化
焦点一:新增哪些必须通过考试的法律职业?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健全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随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改革的逐步实施,我国实行多年的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将作出调整。
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邓昌友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说明时表示,完善法律职业资格制度,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要任务,是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对推进法治工作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提高法治工作质量和效率,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这次拟“打包修改”的法律包括法官法、检察官法、公务员法、律师法、公证法、仲裁法、行政复议法、行政处罚法等8部法律,涉及多领域法律职业人员。
根据我国目前实行的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担任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的,应当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对从事行政处罚决定审核、行政复议、行政裁决的工作人员以及法律顾问、仲裁员,虽然从事法律工作,但没有要求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
为了完善法律职业资格制度,应当将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的人员,从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扩大到从事行政处罚决定审核、行政复议、行政裁决的工作人员,以及法律顾问、仲裁员(法律类),同时将“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修改为“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
这次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法律职业人员范围上看,将从事行政处罚决定审核、行政复议、行政裁决等泛法律类型职业纳入到法律职业资格范围统一考量,有利于提高这些职业的法治化程度。”
“行政处罚、复议等岗位本质上都是在根据法律授权进行适用法律的活动,与法律职业属性相关性更强一些,将这些岗位的工作者纳入改革,有利于改善行政执法质量,维护公民、法人等的合法权利。”
——焦点二:从事法律职业的人员是否必须要通过国家统一考试?
“从事法律工作,政治性很强,专业化要求很高。草案明确规定,从事法律职业的人员,应当通过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取得法律职业资格。”邓昌友说。
法官法等8部法律修正案草案对此拟作出修改。例如,将现行仲裁法第十三条第二款第一项修改为“(一)通过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取得法律职业资格,从事仲裁工作满八年的”。行政复议法修正案草案在现行法律第三条中增加一款规定:“行政机关中初次从事行政复议的人员,应当通过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取得法律职业资格。”
行政处罚法修正案草案也增加规定:“在行政机关负责人作出决定之前,应当由行政机关从事行政处罚决定审核的人员进行审核。行政机关中初次从事行政处罚决定审核的人员,应当通过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取得法律职业资格。”
法律职业资格制度改革和这次修法,有利于建立起统一的法律职业入门“门槛”,促进法律职业的实质统一,体现出专业岗位必须具备专业知识的思路。
对于社会关注的“非法学专业能否报考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问题,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这次法律修改对于报考的资格条件没有进行明确规定。
而法官法、检察官法、公务员法修正案草案规定,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由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因此,规定报考资格等具体条件的实施办法日后将由多部门共同制定。
——焦点三:新旧制度如何衔接?
建立法律职业资格制度后,此前取得的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合格证书、律师资格证怎么办?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律师法修正案草案明确规定,实行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前取得的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合格证书、律师资格凭证,与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具有同等效力。
在两种证书的效力问题上,新旧两种证书具有同等效力,有利于大量持旧证的法律职业工作者直接与新制度对接,减少转轨过程对现实工作的影响,确保法治系统平稳运行。“同时,新旧证书效果一致,实际上是扩大了法律职业的入口,有利于稳定法律职业工作队伍。
在对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作出规定的同时,草案还进一步明确了禁止从事法律职业的情形。
法官法、检察官法和公务员法分别规定了不得担任法官、检察官和公务员的情形。草案在律师法、公证法中增加规定:被吊销律师、公证员执业证书的申请人不得担任律师、公证员;被吊销律师执业证书的,不得担任辩护人、诉讼代理人,但系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当事人的监护人、近亲属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