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压制

刑法压制

发布时间: 2022-04-02 20:37:55

刑法上的赦免问题

  1. 根据我国现行宪法第67条和第80条的规定,特赦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由国家主席发布特赦令。建国以来,我国共实行了七次特赦:第一次是195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庆典前夕,对在押的确已改恶从善的蒋介石集团和伪满洲国战争罪犯、反革命犯和普通刑事犯实行特赦。第二次、第三次特赦分别于1960年、1961年实行,都是对蒋介石集团和伪满洲国罪犯确有改恶从善表现的进行特赦。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分别于1963年、1964年、1966年实行。与前两次相比,只是在特赦对象上增加了伪蒙疆自治政府的战争罪犯。其他内容完全相同。第七次是1975年,对全部在押战争罪犯实行特赦,给予公民权。从我国已实行的七次特赦中,可以看出我国特赦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1)特赦对象,除第一次包括反革命罪犯和普通刑事罪犯外,都是战争罪犯。(2)特赦的范围,仅限于全国各地某类罪犯中的一部分人,而不是对某类罪犯全部实行特赦,更不是对个人实行。(3)特赦的条件,是罪犯经过服刑改造,确已改恶从善的。对尚未宣告刑罚或者刑罚虽已宣告但尚未开始执行的罪犯,不赦免。(4)特赦的效力,只及于刑罚,不及于罪行。(5)特赦的程序,一般由党中央或国务院提出建议,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决定,由国家主席发布特赦令,并授权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级人民法院执行。

  2.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犯罪居高不下。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从1983年开始实行严打的刑事政策。经过多次严打,犯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压制,社会治安并未根本好转。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赦免当然也就不可能提上议事日程。我认为,宽严相济应是对付犯罪的有效手段。因此,在严打的同时,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应当适时进行一定范围的赦免。

  3. 赦免,是指免除或减轻罪犯的罪责或刑罚。它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一种刑法措施,在史籍中早有记载。

  4. 赦免是政府给予一个特定团体的囚犯或特定类别的囚犯的免罪,权威性的法律词典《布莱克法律词典》解释“赦免”:政府给予一个特定团体的囚犯或特定类别的囚犯的免罪。赦免分为大赦和特赦。大赦适用范围广泛,可以免除刑罚的执行,也可以免除刑事追诉,即同时消除刑和罪,被赦免之罪不能作为刑事前科和累犯的理由。特赦范围小,仅免除特定人的刑,不免其罪。

  5. 赦免能调解社会矛盾,有时是政治博弈的结果,需考虑社会和人文因素。

Ⅱ 成立强奸罪是否必须有压制被害人强制手段

不一定,灌醉、恐吓等不法的手段,都属于违背妇女意志

刑法
第二百三十六条【强奸罪】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奸妇女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Ⅲ 古代的刑法为什么那么残忍

或许我们私下里和朋友开玩笑,说过“你这样的行为在古代估计要被五马分尸”这样的话语。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在我们的潜意识里面,认为古代的刑罚是比较血腥残忍的。当然这也没错,翻阅历史上的各种酷刑,都让人看的心惊胆战。
古代刑罚我们看起来之所以血腥,那是因为我们站在当今社会的立场和价值观之上,自然古代的刑罚便代表着野蛮血腥和残忍。有网友甚至评论说,封建时代的刑罚不是从现代社会人性化角度设计的,其潜台词却是说,古代的刑罚是他们那个时代价值观和文化的体现。比如五马分尸,诛九族,腰斩,凌迟等我们看上去毫无人性,毫无道理的血腥处罚。

在古代人眼中,却代表着一种理所当然和本该如此。因为这样的酷刑,根本不是普通人能奢求的。在古代除非是造反,叛国等重大罪行,才给给予极刑。比如明朝时期的袁崇焕,便是以叛国通敌罪而被判处凌迟,而当时的百姓纷纷叫好,更是有人买其肉而食之。从这个历史事件便可以看出,古人并不认为这样的凌迟残忍,就像我们现代社会一个人杀人了,他被判处死刑,这样的平常事没有人在意,都认为理所当然。

我们现在执行死刑一般都是枪决,未来可能会是更加文明的方式安乐死。说不准在未来的时空之中,那些未来的民众看待我们的时候,也会认为我们现在的刑罚过于血腥和残忍。

Ⅳ 中国刑法224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二十四条 之一 【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

组织、领导以推销商品、提供服务等经营活动为名,要求参加者以缴纳费用或者购买商品、服务等方式获得加入资格,并按照一定顺序组成层级,直接或者间接以发展人员的数量作为计酬或者返利依据,引诱、胁迫参加者继续发展他人参加,骗取财物,扰乱经济社会秩序的传销活动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目前,以“拉人头”、收取“入门费”等方式组织传销的违法犯罪活动,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危害严重。在过去的司法实践中,对这类案件主要是根据实施传销行为的不同情况,分别按照非法经营罪、诈骗罪、集资诈骗罪等犯罪追究刑事责任。

(4)刑法压制扩展阅读:

对于传销活动,法律只追究组织、领导者的刑事责任。

《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

组织、领导以推销商品、提供服务等经营活动为名,要求参加者以缴纳费用或者购买商品、服务等方式获得加入资格,并按照一定顺序组成层级,直接或者间接以发展人员的数量作为计酬或者返利依据,引诱、胁迫参加者继续发展他人参加,骗取财物,扰乱经济社会秩序的传销活动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Ⅳ 2、简述刑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则是罪行法定原则、罪责行相适应原则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1.行法定版原则:法无明文规权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2.责行相适应原则: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的轻重相适应。

3.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基本含义是: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对于一切人的合法权益都要平等地加以保护,不允许有任何歧视。

Ⅵ 现在国家刑法是怎样对待未成的性行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6年1月23日起施行)第六条:“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偶尔与幼女发生性行为,情节轻微、未造成严重后果的,不认为是犯罪。”

在此之前,关于已满14岁的未成年人与幼女发生性行为如何定罪处罚的问题,曾经有两个司法解释。其一是1984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当前办理强奸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答》:“14岁以上不满16岁的男少年,同不满14岁的幼女发生性行为,情节轻微,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不认为是奸淫幼女罪,责成学校和家长严加管教。”其二是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强奸案件有关问题的解释》:“对于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与幼女发生性关系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十七条、第二百三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强奸罪定罪处罚;对于与幼女发生性关系,情节轻微、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不认为是犯罪。”

三个解释文字略有不同,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只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为已满14岁的未成年人与幼女发生性行为的刑事豁免增加了一个“偶尔”的条件。豁免条件更为严格。

也就是说,已满14岁的未成年人与幼女发生性行为不被认为是犯罪,需有四个应当同时具备的条件:不满16岁、偶尔、情节轻微、未造成严重后果。除了不满16岁是清楚的,其余三个条件都是不明确的。偶尔是几次?情节轻微是否包括幼女“同意”的情况?造成严重后果是否包括处女膜破裂、怀孕?

对已满14岁未满16岁的未成年人与幼女发生性行为,不一律作为犯罪对待,我是赞成的。这与《刑法》的有关规定并不冲突。《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岁未满18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也就是说,已满14岁未满16岁的未成年人不具有完全的刑事责任能力,他们只有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等危害严重的犯罪时,才承担刑事责任,而且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虽然也有强奸,但我认为,这里所说的强奸主要是指那种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强制手段而实施的强奸。

但我的理由以及我构想的豁免条件与《解释》不尽相同。我认为,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未成年人与幼女发生性行为,如果幼女是“同意”的,可以不作为犯罪对待。我所说的“同意”,对于幼女来说,并不是指法律认可的、在理性基础上的对性行为的同意,而是指与其年龄相适应的、在对性有一定了解基础上的对性行为的同意。借用有关的术语,可以把这种“同意”称为“准知情同意”。这种“同意”的年龄底线大体在12岁左右。性生理学和性心理学研究揭示,12岁左右的幼女以及幼男处于青春前期,性生理已有相当发育,性意识已萌芽甚至觉醒,异性之间的吸引已被双方明显地感觉到。据美国的有关调查,60%的成年女性回忆她们在12岁之前就了解到有关性的事情;40%的女大学生回忆在12岁之前有过手淫经历。美国另有一项对9~15岁未成年人的调查,结果表明63%的男孩和14%的女孩在12岁之前发生过性关系。中国的女孩或者男孩也许不会如此早熟,但也不会晚许多。《大清律例》就把已满12岁作为幼女同意性行为的年龄,“奸幼女十二岁以下者,虽和,同强论”。

不必对已满12岁的未成年人有性的冲动大惊小怪。这样的性冲动是难以压制的。对性冲动的粗暴压制只能推波助澜。但是,为他们着想,对他们的性冲动以及由此发生的性行为也不能听之任之。父母的干预是必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在父母的干预之外,法律也可以进行适当干预。但是法律处罚的,应当是那些已经被成年社会的污垢感染并已经表现出道德品质问题的未经对方“同意”而实施性行为的未成年人。已满14岁的未成年人与年龄接近的幼女发生双方“自愿”的性关系,不论偶尔或者经常,也不论处女膜是否破裂,是否造成幼女怀孕,我认为都无刑事处罚之必要(民事责任是另外的问题)。他们的性关系,大多属于早恋中的偷食禁果,虽然不智,但还有一些纯真。对行为人进行批评训诫足矣,当作强奸犯处罚则太苛严。我担心,他们会因为受到这样不能让他们信服的惩罚而敌视法律、敌视社会、敌视女性,进而发展成为真正的强奸犯。而且,对行为人的处罚还会对“被害”幼女的心理造成伤害。在我们这个社会,说她早恋性交与说她被强奸,对她的心理和名誉的影响有很大不同。遭此打击,她以后性观念、性心理的发展可能会发生扭曲。

而对于已满14岁的未成年人与不满12岁的幼女发生性行为,不论经常或者偶尔,也不论造成什么后果,我认为都应以强奸罪或者猥亵儿童罪论处(在这里,“明知说”也是适用的)。12岁和14岁、18岁一样,只是一个法律的推定,并不是说,幼女12岁前后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成熟度会有天地之别。杜里奥·帕多瓦尼在谈到刑事责任年龄问题时指出:“这种推定并不符合人格发展形成的渐进性(对特定事实的认识能力和控制能力,绝不是在刚满14岁的第二天就一下子形成的);但是,这样的推定却为维护法律的确定性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必需,在刑事责任能力这个特别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上,更需如此。”

难题是,刑法如何把上述意思表达出来。有些国家想出一个办法。在有些国家,与幼女发生不构成普通强奸罪的性关系,双方年龄差距不大是刑事豁免的条件之一。例如,《奥地利刑法典》规定,与儿童发生性交或与性交相似的行为,如果行为人的年龄大于儿童的年龄不超过3岁的,性行为不存在借助物品的情况,且行为既未造成严重身体伤害,也未造成儿童死亡的,不予处罚,但儿童不满13岁者除外;对儿童实施其他性行为,如果行为人的年龄大于儿童的年龄不足4岁,且未造成儿童重伤害,也未造成儿童死亡的,不予处罚,但儿童不满12岁者除外。《瑞士刑法典》规定,与儿童发生性行为,如果双方的年龄相差不足3岁的,不处罚。为什么限定年龄差距?我分析,这主要是为了把利用智力和经验的优势诱骗幼女的情况排除于豁免之外。其次,这些国家刑法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与我国刑法一样,也是有层次的。奥地利是14-18岁两档,瑞士是7-15-18岁三档。17岁少男与13岁幼女发生性行为,比14岁少男与13岁幼女发生性行为更有可能是诱骗的结果。《芬兰刑法典》没有限定年龄差距,也没有限定儿童年龄底线,但规定:与儿童发生性行为,如果双方的年龄、精神或者身体成熟状况没有巨大的差距,不构成犯罪。这些规定值得借鉴。

Ⅶ 从夏朝开始,中国用什么酷刑压制人民

中国古代的常用刑或正刑,在其成熟时期都是五种,通称为“五刑”,其历史发展分为奴隶制五刑与封建制五刑两大阶段。

1.奴隶制五刑的基本内涵

所谓奴隶制五刑,是指中国奴隶制时代长期存在的墨、劓、刖、宫、大辟等五种常用刑。

墨刑,又称黥刑,是在罪人面上或额头上刺字,再染上墨,作为受刑人的标志。这种墨刑既是刻人肌肤的具体刑,又是使受刑人蒙受耻辱、使之区别于常人的一种耻辱刑。墨刑是奴隶制五刑中最轻的一种刑罚。

劓刑,即割去受刑人的鼻子。鼻子是人的重要器官,而且与人的尊严密切相关。因此劓刑较墨刑为重。

非刑,也作刖刑,指砍去受刑人的手或足的重刑。砍足曰非,砍手曰刖。另外,与砍手足相类似的还有砍去膝盖骨的膑刑。

宫刑,是破坏受刑人生殖器官的残酷刑罚,对男性为去势,对女性为幽闭。这种宫刑剥夺了受刑人“传宗接代”的能力,在中国古代社会被视为是最大的耻辱和不幸,因而是五刑中除死刑以外最为残酷和最重的刑罚,一般适用于较重的犯罪者。

大辟,是死刑的总称。在夏商周三代,死刑尚不规范,方法多种多样,而且极端残酷。商朝末期的纣王时,除常见的斩、戮等死刑方法外,还出现了炮烙、醢、脯等等酷刑。

2.奴隶制五刑的发展沿革。

据史籍记载、墨、劓、刖、宫、大辟奴隶制五刑最早源于与夏同时期的有苗氏部落。夏启率兵攻有苗氏而灭亡,但将有苗氏推行的刖、劓、琢、黥等刑加以损益,形成了墨、劓、刖、宫、大辟等五种刑罚,并使之成为主要的常用刑罚体系,自夏以后、商、周及春秋之际,五刑一直被作为主体刑而广泛使用,其影响及于整个奴隶制时代和封建制法制的前期。经过秦汉之际的刑罚变革,直到南北朝后期,墨、劓、刖、宫等刑罚种类才完全被封建制五刑体系所取代。

(二)其他刑罚

奴隶制还有许多其他的刑罚手段,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后世常用的流刑、徒刑和赎刑等都已开始出现,特别是到西周时已广泛使用。

1.圜土之制。根据史籍记载,西周时期“以圜土聚教罢民。凡万民有罪过未丽于法者,置之圜土,施职事焉”。就是说把犯罪较轻不够处五刑的人犯,关在监狱之中。说明西周时期已经有了有期徒刑。这种以劳役为主要内容的刑罚近似于后世的徒刑,称之为“圜土之制”。

2.嘉石之制。与圜土之制相类似,西周时期把那些有过错但情节轻微的人犯束手足放在朝门之左的的大石上,令其思过。然后送到司空那里作短期劳役,其时期根据情节轻重有所区别。这种处罚近似于后世的拘役,称之为“嘉石之制”。

3.赎刑。赎刑是一种刑罚执行的变通办法,即允许受刑人拿出一定的金钱或物品折抵刑罚。

三、刑罚适用原则

西周在总结历代运用刑罚的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刑罚适用原则。

(一)老幼犯罪减免刑罚原则

西周时期有“三赦”之法,三赦是“一曰幼弱,二曰老耄,三曰蠢愚”。凡此三者皆赦免其罪。80 岁、90岁以上的老人及7岁以下的年幼者犯罪都可减免刑罚,是西周时期“明德慎罚”思想以及“亲亲”“尊尊”的礼的原则在刑法中的具体体现。

(二)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原则

在西周时期,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惯犯与偶犯在观念上已有区别。损史籍记载,西周有“三宥”之法,即“一曰过失,二曰弗知,三曰遗忘”,对此三者皆可宽宥原谅。这说明当时对过失犯罪已有了很深的认识。在一些古史籍中,过失被称为“眚”,故意即是“非眚”,惯犯被称为“惟终”,偶犯称为“非终”。西周时期凡故意犯罪及惯犯都要从重处罚,过失犯罪及偶犯则可减轻处罚。

(三)罪疑从轻、罪疑从赦原则

西周时期为保证适用法律的谨慎,防止错杀无辜,凡是疑案难案,都采取从轻处断或加以赦免的办法,即所谓“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这也是其“明德慎罚”主张在定罪量刑问题上的体现。

(四)宽严适中原则

西周时期,基于“明德慎罚”的主张,在定罪量刑问题上强调“中道”、“中罚”“中正”,即要求宽严适中,符合正道。对后世儒家、并通过儒家对中国古代的司法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

四、礼刑关系

西周时期,“礼”与“刑”的关系更为密切,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西周奴隶制法制的完整体系。

(一)西周的礼刑一般关系

西周时期,“刑”是同“礼”相对应的一个范畴,多指刑法和刑罚。“礼”与“刑”是西周法律体系的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当时完整的法律体系。其中,“礼”是一种积极的规范,即正面地、积极地规范人们,要求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刑”则处于消极被动状态,对于一切违背礼的行为进行处罚。凡是礼所禁止的,亦为刑所不容,二者相辅相成,即所谓“礼之所去,刑之所缺,“出礼入于刑”。

(二)“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中国古代法律中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源于《礼记·曲礼》,始于西周,作为一项法律原则,“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所强调的是平民百姓与贵族官僚之间的不平等,强调官僚贵族的法律特权。所谓“礼不下庶人”,说的是庶人以下“遽于事而不备物”,即忙于生产劳动,又不具备贵族的身份和礼所要求的物质条件,因而不可能按各级贵族的各种礼仪行事。这些礼也不是为他们设立的,但这决不意味着庶人可以不受礼的约束。

所谓“刑不上大夫”,原指大夫以上贵族犯罪,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获得某些宽宥,在适用刑罚时享有某些特权,但这些礼遇决不等于大夫以上贵族可以不受刑罚制裁。在实际生活中,官僚贵族犯重罪同样要加以惩罚,特别是对那些“犯上作乱”的贵族,更是严加惩处。

五刑. 中国古代五种法定刑罚的总称. 有奴隶制五刑, 即墨`劓`刖`宫`大辟. 有封建制五刑, 即笞`杖`徒`流`死.

Ⅷ 刑法里有纵容罪犯罪这种罪行吗

刑法没有相关罪名,有具体禁止条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

第二十二条人民警察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散布有损国家声誉的言论,参加非法组织,参加旨在反对国家的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参加罢工;

(二)泄露国家秘密、警务工作秘密;

(三)弄虚作假,隐瞒案情,包庇、纵容违法犯罪活动;

第四十六条公民或者组织对人民警察的违法、违纪行为,有权向人民警察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行政监察机关检举、控告。受理检举、控告的机关应当及时查处,并将查处结果告知检举人、控告人。

对依法检举、控告的公民或者组织,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

第四十七条公安机关建立督察制度,对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执行法律、法规、遵守纪律的情况进行监督。

(8)刑法压制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

第六条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按照职责分工,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预防、制止和侦查违法犯罪活动;

(二)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制止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

(三)维护交通安全和交通秩序,处理交通事故;

(四)组织、实施消防工作,实行消防监督;

(五)管理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和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等危险物品;

(六)对法律、法规规定的特种行业进行管理;

(七)警卫国家规定的特定人员,守卫重要的场所和设施;

(八)管理集会、游行、示威活动;

(九)管理户政、国籍、入境出境事务和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居留、旅行的有关事务;

(十)维护国(边)境地区的治安秩序;

(十一)对被判处拘役、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执行刑罚;

(十二)监督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工作;

(十三)指导和监督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重点建设工程的治安保卫工作,指导治安保卫委员会等群众性组织的治安防范工作;

(十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Ⅸ 刑法基本原则名词解释

罪刑法定注意的思想基础主要是民主主义与尊重人权主义,或者说是民主与自由;
——民主主义要求,什么是犯罪,对犯罪如何处罚,必须由人民群众决定,具体表现为由人民群众选举的立法机关来决定;
——尊重人权主义要求,为保障公民的自由,必须使得公民能够事先预测自己行为的性质与后果,故什么是犯罪,对犯罪如何处罚,必须在事前明文规定;
02
罪刑法定中的“法”只包括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不包括行政法规(法律主义的体现);
——首先,这是法律主义的要求,只有代表人民的最高权力机关方有权代表任命决定哪些是犯罪,哪些行为应当科以刑法;
——其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8条第四项、第五项之规定,涉及犯罪、刑法和限制人身自由的法律只能由全国人大制定法律;
03
禁止事后法(禁止不利于被告的事后法)
——禁止事后法又被称之为禁止溯及既往原则,是指犯罪及其惩罚必须在行为前预先规定,刑法不得对在其公布、施行之前的行为进行追溯适用;
——刑法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溯及原则;
04
禁止习惯法,但习惯法可以成为酌定量刑的理由
——根据预测可能性原理,罪行规范应当具有明确性,稳定性。刑事司法应当以成文法为准,排斥习惯法。
05
禁止类推解释
——例如不得将强奸罪解释为男人强奸男人,虽然与男人强奸女人一样恶劣,但刑法禁止类推;
——类推解释是指对于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行为。适用类似规定的其他条文予以处罚。
——类推解释实际上是对事先没有在法律上规定的要处罚的行为进行处罚,属于司法恣意对国民行动自由进行压制。刑罚是最严厉的制裁措施,因此,对刑法的适用应当极其严格,而不能适用类推;同时,刑法解释也应当严格解释不得适用类推解释;
06
禁止绝对不定刑和绝对不定期刑
即刑法不得规定处罚而不规定处以何刑(刑种),也不得规定处以某种刑,而不确定幅度。
07
禁止处罚不当罚行为
不当罚行为既包括刑法未规定的行为不得处罚,也包括刑法虽然包括该行为但仍然不应当处罚的行为(如情节轻微或有特殊情节)。
禁止不均衡、残虐的刑法
禁止不必要的以精神、肉体痛苦为内容的刑罚,以及在人道上被认为是残酷的刑罚。
明确性原则
刑法条文应当清楚明白,使人能够了解什么是犯罪行为,让人有判断的可能性。
二、平等适用刑法原则
01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即平等适用刑法原则,是指刑法规范在根据其内容应当得到适用的所有场合,都予以严格适用。具体要

Ⅹ 刑法中的暴力程度如何界定

我国刑法中暴力犯罪的范围

(1)直接规定“暴力”为犯罪的要件。如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抗税罪、强迫交易罪、强奸罪、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抢劫罪、妨害公务罪、妨害作证罪、强迫卖血罪等等。这类犯罪除少数只以暴力为要件外,多数犯罪还规定可以以胁迫、其他方法、手段构成犯罪。

(2)虽然没有直接规定“暴力”,但是法律用语事实上是指该种犯罪是以暴力(包括以暴力为胁迫内容)的行为实施的,刑法上则以“叛乱”、“暴乱”、“强制”、“绑架”、“殴打”、“聚众扰乱”、“聚众斗殴”、“劫夺”、“暴动越狱”、“强迫”、“阻碍”等来表示。如武装叛乱、暴乱罪、绑架罪、劫夺被押解人员罪、暴动越狱、聚众持械劫狱罪、强迫卖淫罪等。

(3)既没有直接规定暴力为要件,法律用语也并不意味着该类犯罪只能以暴力行为实施,但实践中该类犯罪通常是以暴力行为实施的,传统观念及理论上也认为该类犯罪就是暴力犯罪。如爆炸罪、放火罪、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等犯罪。

(4)虽然不具有上述的各种特征或者特点,但是法律将以暴力实施犯罪的,规定为从重处罚的情节,或者按照刑法所规定的的相应犯罪论处。如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犯各种走私罪而武装掩护走私、非法拘禁罪、拐卖妇女、儿童之第5项之罪、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之第2款和第3款之罪等。由于法律对该类犯罪在规定上的不统一,因而如何界定暴力犯罪的内涵和外延,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

热点内容
16岁以后需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21 20:10:58 浏览:337
劳动法里强制性加班 发布:2025-01-21 19:54:04 浏览:450
根据劳动法诉讼时效期是多少年 发布:2025-01-21 17:53:36 浏览:762
政府违法强征承包地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21 17:04:20 浏览:769
合肥市县处级法律知识考试 发布:2025-01-21 16:55:03 浏览:167
民法典至合同法的看法 发布:2025-01-21 16:55:03 浏览:789
李惠娟法官 发布:2025-01-21 16:54:59 浏览:491
未成年把人打伤了付什么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21 15:45:46 浏览:614
浙江兴茂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1-21 14:50:32 浏览:543
新行政诉讼法法条 发布:2025-01-21 14:10:08 浏览: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