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民法369条

民法369条

发布时间: 2022-04-03 03:35:10

⑴ 父母赠予子女房产后要求享有居住权,但子女有债务,可以执行赠予的房产还债吗

===可以执行该房产,但不得剥夺父母的居住权。因此在涉及拍卖或其他方式处置该房产的时候,首先应明确注明该房设有居住权。有人竞买或接收该房后,可以办理过户手续,但需要等待居住权消灭后,才能占有该房。
===《民法典》有专门规定:
第366条【居住权的定义】居住权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对他人的住宅享有占有、使用的用益物权,以满足生活居住的需要。
第367条【居住权合同】设立居住权,当事人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居住权合同。
居住权合同一般包括下列条款:
(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和住所;(二)住宅的位置;(三)居住的条件和要求;(四)居住权期限;(五)解决争议的方法。
第368条【居住权的设立】居住权无偿设立,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设立居住权的,应当向登记机构申请居住权登记。居住权自登记时设立。
第369条【居住权的转让、继承和设立居住权的住宅出租】居住权不得转让、继承。设立居住权的住宅不得出租,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370条【居住权的消灭】居住权期限届满或者居住权人死亡的,居住权消灭。居住权消灭的,应当及时办理注销登记。
第371条【以遗嘱方式设立居住权的参照适用】以遗嘱方式设立居住权的,参照适用本章的有关规定。

⑵ 民法典(草案)中那个条纹最吸引你的注意为什么

两会期间,最受关注的当属对《民法典》(草案)的审议了。酝酿多年的《民法典》草案通过了,将于2021年1月1日开始执行。其中有两条尤其吸引了我的注意。新设居住权以及建设用地使用权期满自动续期。

《民法典》在物权编中,专门设一章用6个条文确立了居住权。应该说这是一个明显进步。

第366条规定:“居住权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对他人的住宅享有占有、使用的用益物权,以满足生活居住的需要。”

居住权必须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确定下来,规范过去长期存在的租赁公房只有住房证明,没有合同,双方权利义务不明确容易产生纠纷的问题,同时也规范保姆与雇主之间权利义务关系以及以房养老问题。

第367条规定:居住权合同的形式和内容,必须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居住权合同,内容包括当事人的姓名、住所、住宅的位置、居住的条件要求、期间以及争议解决方法等。

第368条规定:居住权应当是无偿设立的,不能有偿,除非有约定,为的是保障弱势群体的居住需求。同时规定应当向登记机构进行登记,这符合物权公示原则。

第369条规定:“居住权不得转让、继承。设立居住权的住宅不得出租,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设立居住权,目的是为了解决自身居住,去世后收回。因此不得转让、继承,也不得出租谋利。如长期租赁的公房,夫妻去世后,子女不能继承,也不能转让给亲朋好友居住或者出租,必须收回。

第370条规定:“居住权期间届满或者居住权人死亡,那么居住权消灭。居住权消灭后,应当及时办理注销登记。”对于以遗嘱方式设立居住权的,如父母立下遗嘱,去世后留下的房屋由没有房屋的子女或者保姆居住等问题,也应参照本章规定。

(2)民法369条扩展阅读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李适时在向会议做说明时说,编纂民法典已列入调整后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

民法典编纂工作拟按“两步走”进行:第一步,编纂民法典总则编,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后,争取提请2017年3月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

第二步,编纂民法典各分编,拟于2018年上半年整体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争取于2020年3月将民法典各分编一并提请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从而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⑶ 中国租房法律条款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08-05

⑷ 什么是居住权如何设立居住权

居住权究竟是什么?

居住权是一种非房屋所有权人对房屋享有的占有与使用的权利。比如,你有一套闲置的住房,为了帮助没有地方住的亲属,你可以到登记机构办理一个登记手续,为你的亲属设立居住权,此时房产证上依然是你的名字,房子依然归你所有,但你的亲属拥有居住在这个房屋里的法律权利。并且根据《民法典》第369、370条的规定,这一居住权是专属于你的亲属的,除非你们之间另有约定,他不能把房子租给别人,在他去世后居住权也不能被他的继承人继承,也就是说他的子女配偶等这些继承人不能继续居住在这里,居住权会随着权利人的去世而不复存在。

什么人对房子有居住权?

《民法典》中规定的“居住权”与以往生活中人们所说的“房子是我的,我就享有居住房屋的权利”是不同的。居住权只能由房屋的所有权人为其他人设立。也就是说,房子是我的,但我对房子的权利不叫居住权而是所有权,我的房子给别人住,别人对房子的权利才是《民法典》中的居住权。并且不是我口头上答应让你住,你就享有居住权,而是需要在登记机构进行登记后,你才真正的拥有居住权。

享有居住权和租房子有什么不一样?

设立居住权比较租赁房屋更能保障人们长期性稳定居住的需求。在没有设立居住权时,人们只能通过买房或者租房的形式满足自己的居住需求,但是买房会给低收入人群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而租房又不能满足长期定居的稳定性需求。在居住权设立后,我们有了买与租之外的第三种选择,即通过享有居住权的方式长期稳定的在一个地方居住。

设立居住权比租房子更长久是因为居住权的设立,双方可以对居住多久自由约定,可以是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是五十年,而租房子在法律上最长只允许签订二十年的租赁合同;另一方面,设立居住权比租房子更稳定,因为在面对第三人侵权时,享有居住权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比如,在你租房子期间外出旅游,于是让你的朋友临时住在你租的房屋中,但是等你旅途结束一身疲惫回到出租屋时却发现房间里住着陌生人,原来是你的朋友声称自己是房屋的承租人并偷偷将房屋出租给了别人。占着你房子的人一口咬定自己是合法租赁并付了钱的,就是住着不搬,这时,由于你只是房屋的承租人,在法律上是没有权利直接要求这个陌生人返还房屋的。但是如果你是房屋的居住权人,此时便可以直接要求这个陌生人搬出房屋。

居住权的设立对百姓生活有何影响?

除了上述所说新增了住房形式的影响外,还对解决养老问题起到积极作用。在居住权设立后,“以房养老”模式的设计将会步入合法化、成熟化的进程。“以房养老”的运作模式是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速背景下的社会产物,现实生活中许多老人只有一套房产,由于退休后没有经济来源,生活出现困难,于是产生了老人与银行约定将自己拥有的房屋所有权转让给银行,银行则每月支付老人一笔赡养费,并且在老人去世之前可以继续居住在房屋中的养老模式。增设居住权后,老人继续居住房屋这一约定可以通过为老人设立居住权来实现,从而为“以房养老”模式提供了法律基础,让合同约定有法可依,使得交易更加安全。

居住权作为公民权利中极其重要的一项权利,在中国首次编纂的《民法典》中单独成立一章对其进行规定,是理论界与实务界对居住权制度进行积极探索的结果,是人民的意愿充分反映的结果,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结果,相信居住权会在“民法典时代”为人民生活带来更多积极影响

⑸ 居住权属于用益物权吗

法律分析:居住权属于用益物权。居住权自登记时设立、具有人身专属性,居住权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对他人的住宅享有占有、使用等用益物权以满足生活居住的需要。

法律依据:《民法典》

第366条? 居住权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对他人的住宅享有占有、使用的用益物权,以满足生活居住的需要。

第368条? 居住权无偿设立,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设立居住权的,应当向登记机构申请居住权登记。居住权自登记时设立。

第369条 居住权不得转让、继承。设立居住权的住宅不得出租,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⑹ 房屋永久居住权怎么申请

要经过房屋所有权人同意,要到当地房管部门登记备案才有效。

房屋所有人设立永久居住权后,申请公证的,当事人可以向房屋所在地公证机构申请,申请时提交居住权合同、房屋产权证明等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

第二十五条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办理公证,可以向住所地、经常居住地、行为地或者事实发生地的公证机构提出。

申请办理涉及不动产的公证,应当向不动产所在地的公证机构提出;申请办理涉及不动产的委托、声明、赠与、遗嘱的公证,可以适用前款规定。

居住权的特征

1、严格遵循居住属性

居住权的设立目的是满足生活居住需要,因此无论是权利主体、权利客体还是权利内容,都紧密围绕着居住属性展开。

居住权的权利主体只能是有生活居住需求的自然人,权利客体只能是用于生活居住用途的房屋,权利内容中的占有、使用该房屋也只能是为了满足居住需要,不可用作其他用途。

2、以无偿设立为原则

居住权与房屋租赁权不同,其本身的立法目的不是解决市场环境下的房屋供需问题,而是保障特定民事主体的基本居住利益,因而具有一定的福利属性。《民法典》第368条中规定:“居住权无偿设立,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由此可见,居住权的设立以无偿为原则。但从尊重意思自治的角度考虑,立法者也给当事人通过另行约定为居住权设置一定的对价保留了空间。

3、流转受到严格限制

居住权是为自然人的居住利益而设立的用益物权,而居住利益显然只能与特定身份的自然人相联系,不具有流转的必要和可能。且居住权的设立往往是基于当事人之间特定的人身或信赖关系,其在性质上也不适于流转。

《民法典》第369条规定:“居住权不得转让、继承。设立居住权的住宅不得出租,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因此,基本排除了居住权通过转让、继承、出租的方式进行流转的可能。

⑺ 卖方有没有义务告知买方房权是否确立了居住权

民法典问世后,物权编的一大亮点系“居住权”这一用益物权。该编明确居住权原则上无偿设立,居住权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或者遗嘱,经登记占有、使用他人的住宅,以满足居住需要。

诚然,居住权与原《物权法》中规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用益物权等有所不同,居住权虽仅限于占有、使用权,不具备收益权。但这项权利变相地架空了物权所有人对房产的部分收益权。毕竟,房产能够产生收益的根本原因在于房产的居住权或因居住权衍生的落户、入学等权益。

虽然设立居住权的立法初衷系为了保障公民基本的生活居住需要,而并非收益营利,但这一用益物权的设立使得与房产有关的交易增加诸多的不确定性,也将削弱民事执行程序对房产的执行力度,并将势必改变与房产有关的交易规则。

一、关于二手房交易过程中对居住权的尽职调查

根据《民法典》第369条规定,居住权不得转让、继承。设立居住权的住宅不得出租,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即:房屋所有人有权将房子出售或者抵押,但房屋所有权转移并不影响享有居住权的一方继续居住,在居住权消灭之前谁也无权将居住权人赶走。

因此,在二手房交易环节中,卖方除有义务向买方披露交易房产是否存在抵押、查封等权利负担之外,还有义务就交易房产是否存在居住权登记进行如实告知。其次,买卖双方须一同到房屋所在地派出所及教育部门了解该房屋入户情况、学位使用情况。否则,即使交易房产办理了产权转移登记,房屋存在居住权、户口无法迁入、无法享受学位等情形将直接影响买方的合法权益,无法达到买方的交易目的。鉴于此,应就卖方的披露义务以及出现前述情形买方的单方解除权,卖方承担违约责任等条款写入买卖合同中,以保障买方的合法权益。

另,对于购买法拍房的买方,也应当参照前述二手房交易就预购房产做相应的尽职调查,以保证自己交易目的实现。

二、居住权大大削弱抵押权,抵押权的办理将以解除居住权及抵押后不能设置居住权作为前置条件,已办理抵押的通过订立补充协议补救

抵押权系担保物权,是为了确保债权的履行而对他人提供担保的物或权利的价值所享有的权利。而担保物权主要体现在物或权利的交换价值。虽然担保物权人不能直接取得担保物或其所有权,但权利在通过拍卖、变卖或折价的方式可实现优先受偿权。而居住权系用益物权,居住权可通过占有、使用的方式获得了物的使用价值。居住权和抵押权可并存于同一房产,且从《民法典》的相关规定来看,并未禁止在已设立抵押权的房产上设立居住权,亦未禁止已设立居住权的房产上设立抵押权。即:两种权利的并存使得抵押权的行使直接受制于房产是否存在居住权及居住权的设立情况。居住权的存在直接降低了房产的流通性,从而大大削弱了抵押权。

⑻ 民法典对银行业务影响

《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网络全书”,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民法典》的编纂与出台,是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一座里程碑,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大举措。《民法典》正式实施后,现行的《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将同时废止,《民法典》还对包括土地使用、精神损害赔偿、人格权保护、撤销权代位权、法定解除权、离婚冷静期、遗嘱效力等民事法律的各个方面做了重大调整,这将对我国各民事主体的行为产生深刻影响。

针对银行对公业务而言,此次《民法典》的修改影响也非常大,例如首设“居住权”对银行处置抵押房产有一定影响,新增“超级优先权”的规定,再如抵押期间允许抵押物转让对银行也将产生影响等等,需要特别重视和细化学习,并防范相应的法律风险。

一、居住权制度对银行的影响

1.什么是“居住权”?

《民法典》物权编第366条 居住权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对他人的住宅享有占有、使用的用益物权,以满足生活居住的需要。

《民法典》物权编第367条 设立居住权,当事人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居住权合同。居住权合同一般包括下列条款:

(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和住所;

(二)住宅的位置;

(三)居住的条件和要求;

(四)居住权期限;

(五)解决争议的方法。

《民法典》物权编第368条 居住权无偿设立,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设立居住权的,应当向登记机构申请居住权登记。居住权自登记时设立。

《民法典》物权编第369条 居住权不得转让、继承。设立居住权的住宅不得出租,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民法典》物权编第371条 以遗嘱方式设立居住权的,参照适用本章的有关规定。

2.设立居住权,可能对银行抵押权带来重大影响

居住权为《民法典》新创亮点,但是若该权利被滥用,用以对抗抵押权的行使和处置抵押物,则可能发生像《物权法》190条创设抵押不破租赁的规则,成为被抵押人用以逃废债的有效法律工具。

《民法典》规定设立居住权的内容,其与抵押权并存时,如何处理则未规定。例如,先抵押后设立居住权是否影响抵押权的实现?还是不区分时间点或在法院执行前,只要居住权设立即具有对世功能?以上内容未来可能会以司法解释的方式予以明确。

无论如何,银行的信贷审批、贷后管理以及不良贷款处置都需要关注居住权的问题。

二、“超级优先权”对银行的影响

1.什么是“超级优先权”?

《民法典》物权编416条 动产抵押担保的主债权是抵押物的价款, 标的物交付后十日内办理抵押登记的,该抵押权人优先于抵押物买受人的其他担保物权人受偿,但是留置权人除外。

2.“超级优先权”对银行的影响

如果是将企业的货物、产品等动产作为浮动抵押借款的银行,应该关注一下该类业务的交易流程和交易条件,在《民法典》正式实施后就要改变现有产品结构和风控措施了,进入抵押资产中的货物、产品一定要明确买受人(债务人)是否已经支付了对价款,是否设定了“超级优先权”?

以目前的法律规定来看,通过约定的方式排除“超级优先权”的设定是不理想的,该类金融产品必须进行调整,加强投后管理,关注进入抵押资产池中的货物、产品的法律状态。

三、抵押期间允许抵押物转让

1.《民法典》的规定

《物权法》第191条 抵押期间,抵押人经抵押权人同意转让抵押财产的,应当将转让所得的价款向抵押权人提前清偿债务或提存。转让的价款超过债权数额的部分归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债务人清偿。抵押期间,抵押人未经抵押权人同意,不得转让抵押财产,但受让人代为清偿债务消灭抵押权的除外。

《民法典》物权编第406条 抵押期间,抵押人可以转让抵押财产。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抵押财产转让的,抵押权不受影响。

抵押人转让抵押财产的,应当及时通知抵押权人。抵押权人能够证明抵押财产转让可能损害抵押权的,可以请求抵押人将转让所得的价款向抵押权人提前清偿债务或者提存。转让的价款超过债权数额的部分归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债务人清偿。

2.对银行的影响

房子即使设定了抵押,抵押人仍然可以把房子转让,不影响房产的交易流转,卖房子不需要取得抵押权人同意,只需要通知他即可。

那么抵押权人如果知道这件事情的话,他在有证据表明未来债权有风险的情况下,可以要求抵押人在转让房子以后,把转让的钱提前清偿他的债务。

四、优化抵押权设立前财产出租的认定规则

1.《民法典》的规定

《民法典》物权编第405条 抵押权设立前,抵押财产已出租并转移占有的,原租赁关系不受该抵押权的影响。

2.对银行的影响

较《物权法》第190条规定增加了“转移占有”这一条件,有利于降低银行尽职调查难度。对于不动产与特殊动产等需要以登记为生效要件的抵押权来说,抵押合同的签订不能对抗在后的租赁权,抵押权设立才可对

⑼ 债的担保的权利之债的担保形式

权利抵押指以不动产他物权为标的而设立的抵押担保 [2]。由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权利本身蕴含着不菲的价值,可以转化为巨大的金钱利益,其担保功能不容忽视。《日本民法典》369条永佃权、地上权可作为普通抵押权的客体,其他特别法还规定工业所有权、土地使用权、矿业权等权利可作为抵押权的客体 [3]。中国台湾地区《民法》第882条“地上权、永佃权、及典权,均得为抵押权之标的物”。[4]《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可以设定抵押权的不动产他物权,局限于土地使用权,有待于进一步的扩展。
中国权利抵押具有以下特征:1、权利抵押的标的物为债务人或第三人所享有的土地使用权,抵押义务人对该权利有处分权;2、权利人直接对抵押物的交换价值享有权利,以交换价值的实现即其变价金作为债权优先受偿权的担保;3、抵押权的设定不影响标的之使用和处分,不以取得该权利为目的。经过登记公示后土地使用的所属关系和利用关系并不因为抵押权的设定而变化,原权利人可以继续利用抵押物,从而显著地扩充了担保和用益功能。 权利质押指以出质人提供的财产权利为标的而设定的质权。[5]权利质权与动产质权在一般规定和基本作用上并无本质上的差异。大多数国家规定,权利质押关系中发生的问题,除适用法律有关专门规定之外,应适用法律关于动产质押的规定。
对于权利质权,大陆法系1896年的《德国民法典》就作了明确的规定。德国法还运用排除法规定了不可转让的权利不得质押,如名誉权、亲属权、学位证书等非财产权以及不允许转让的财产权,禁止用以质押。[6]各国(地区)权利质押的标的种类一般为:债权、公司股份和无体财产权(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葡萄牙民法典》第680条“权利之标的仅在其为动产并可以转移时,才能设立质权”。[7]台湾地区《民法》第900条“可让与之债权及其它权利,均得为质权之标的物。”上述条文精神,无论是债权、公司股份还是无体财产权均可以设定质权。
中国权利质押的法律特征:1、权利质押同动产质押一样,是以取得标的物交换价值为目的的价值权,但不同于动产质押。作为质权的标的——权利,必须是可以以金钱估算的财产权。质押的是一种特殊的财产权益。2、质押的权利具有让与性。质押的实行是将用做担保的权利变现以实现被担保的债权,而不能转让的权利将无法达到这一目的,实现不了债权的优先受偿,故不能成为权利质押之标的。3、质押的权利适合设质。由于民法往往不承认不动产所有权为质权的标的,故不动产的用益权,一般不能设置质权。 《担保法》法条隐含认可权利抵押的内容,如土地使用权抵押的条款;该法还以法律形式首次承认权利质押这一特殊担保方式,顺应了担保制度的发展趋势。
关于抵押权和质权的区分,主要有两种标准:1、以客体为动产还是不动产来区分;2、以移转占有还是不移转占有来区分。[8]中国在总体上采用的是第二种标准。结合法律原理和文义,笔者认为,中国权利抵押和权利质押,主要区别如下:
一)、权利范围不同。
按照物权法定原则,非经法律规定不得创设物权。《担保法》规定,权利抵押仅限于抵押人依法有权处分的国有的土地使用权、抵押人依法承包并经发包方同意抵押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荒地的土地使用权,标的物范围较窄。而作为权利质押的标的物--权利,必须是财产权利且有让与性,且适合设质。可以设定为权利质押的标的为:汇票、支票、本票、债券、存款单、仓单、提单;依法可以转让的股份、股票;依法可以转让的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依法可以质押的其他权利。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李国光副院长烟台会议讲话精神,人民法院还认可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电费收益权和出口退税的权利质押形式。可见,符合质押条件的权利范围远远大于可以设定抵押的权利。
二)、权利性质不同。
参照法理,抵押包括动产抵押、不动产抵押和权利抵押,受权利抵押标的之限制,该权利的性质为依附于土地所有权上的使用权,是一种不动产上的权利。而质权是将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并以占有的维持作为优先受偿权的担保方式,设定质权的权利,不能与质权的性质相冲突。质权为设定于动产上的担保物权,而不能在不动产上设定质权,故设定质权的权利往往限于动产上的权利。但特殊情况以司法解释形式规定,公路桥梁、公路隧道和公路渡口等不动产收益权也可以出质。这一规定是最高人民法院综合国情,着眼于便利实践的角度对质权进行权宜之计的补充,但这一特例无损于质权为动产上的担保之特性。
三)、生效要件不同。
权利抵押因与土地关系密切,具有稳定的交换价值,对权利抵押,中国实行的是登记成立要件主义,未经登记不发生抵押权设立的效果。登记的内容为国家档案,以国家信誉为基础,经过登记使他人知晓权利受到限制,谨慎地与抵押人发生法律关系,足以避免造成第三人交易风险,从而为交易提供安全保障。《担保法》规定以无地上定着物的土地使用权抵押的,应当办理抵押物登记,抵押合同自登记之日起生效。而权利质权通过交付质物,足以限制出质人对质物的利用、处分和收益的权利,以占有而非登记为成立要件,是其区别于权利抵押的一个显著特征。但对于性质上难以交付的权利之质权,如可以转让的股票、商标专用权、专利权等,法律特别规定以公示方式表明权利的变动或限制,即以登记为生效要件,质押合同自登记之日起生效。《专利权质押合同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第3条“以专利权出质的,出质人与质权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并向中国专利局办理出质登记,质押合同自登记之日起生效”。与权利抵押生效要件不同,权利质押的生效要件为占有或登记。
四)、债权保全方式不同。
在抵押中,因为抵押权人不实际占有抵押物,若抵押物价值降低有害于债权人的利益时,债权人有保全抵押物交换价值的权利,权利抵押权人同样享有抵押权人的权利。《担保法》第51条规定:“抵押人的行为足以使抵押物价值减少的,抵押权人有权要求抵押人停止其行为。抵押物价值减少时,抵押权人有权要求抵押人恢复抵押物的价值,或者提供与减少的价值相当的担保。抵押人对抵押物价值减少无过错的,抵押权人只能在抵押人因损害而得到的赔偿范围内要求提供担保。抵押物价值未减少的部分,仍作为债权的担保。”即权利人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价值,提供担保。另外,根据司法解释,在抵押物丧失、毁损或被征用情况下,抵押权并不消灭,而转移到其代位物上,抵押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对保险金、赔偿金或补偿金等采取保全措施,即物上代位权。而权利质押权人的权利较之与权利抵押权人,表现为更为灵活和主动。《担保法》第70条,“质物有损坏或者价值明显减少的可能,足以危害债权人权利的,质权人可以要求出质人提供相应的担保。出质人不提供的,质权人可以拍卖或者变卖质物,并与出质人协议将拍卖或者变卖所得的价款用于提前清偿所担保的债权或者向出质人约定的第三人提存。”在保全上,不仅仅有要求提供担保权,还有限制处分和紧急变价的权利。
五)、当事人权利义务有所不同。
权利质押权人占有质物时,在债务人未履行债务前有留置质物的权利;质权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还有转质的权利。在质权人的义务上,质权人负有妥善保管质物的义务,因保管不善致使质物灭失或者毁损的,质权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质权人不能妥善保管质物可能致使其灭失或者毁损的,出质人可以要求质权人将质物提存,或者要求提前清偿债权而返还质物。而权利抵押权人无上述权利或义务。权利抵押权是在土地使用权上设定的担保物权,登记是不动产物权变动的生效要件,不动产物权变动自办理登记之日生效,设定权利抵押权的当事人必须履行向土地管理部门登记的义务。 同一权利上抵押和质押重合时优先权问题
优先权是指一种法律所规定的债权人就债务人的全部或特定财产优先受偿的权利,性质为法定担保物权,如船舶优先权、建筑物优先权。本文所探讨的优先权特指权利抵押和权利质押同时在某权利上并存时,按照一定的标准,就标的卖得价金的优先受偿的顺序。
担保物权是以担保债权确实清偿为目的,为债权将来得以满足而存在。当不同的担保方式并存时,优先的标准尤显重要。顺序在先的担保,优先受偿,后次序的仅能在优先受偿有余额后,才能受偿。该标准既不能按照担保物权成立先后为准,也不能按照登记顺序为准。
中国是否存在权利抵押和权利质押重合的可能性呢?答案是肯定的。《担保法》第34条第1款第6项以“依法可以抵押的其他财产”的概括条款以及关于质押的相关条文,为今后抵押物和质物范围留有拓展的空间,在将来无法排除出现即可抵押又可质押的权利之可能。对于价值巨大的权利,用于担保数个债权,可以发挥其经济效能,更能解决融资不足的局面,对债务人和债权人双方均有利。当抵押和质押的权利在标的上重合时,如何解决优先权问题?分三种情况:[9]一)、同一财产上抵押权与质权并存时,抵押权和质权都为约定担保物权,原则上以抵押权和质权设定的先后顺序受偿,抵押权和质权顺序相同的,按照抵押权和质权各自担保的债权比例清偿。二)、抵押权的公示方式是登记,质权的公示方式是对质物的占有或对出质权利的登记,因此,未经登记的抵押权因无对抗效力,即使成立于质权之前,也后于质权受偿。三)、《担保法》司法解释特殊规定“同一财产法定登记的抵押权与质权并存时,抵押权人优先于质权人受偿”。在抵押权与质权并存的情况下,无论质权成立在抵押权之前还是之后,都适用法定登记的抵押权优先于一切质权的原则。因为抵押登记的时间是确定的,而质押的时间基于当事人的合意,如果认可质权在先则优于抵押权,当事人可以串通设定质权的时间以对抗抵押权,这种不当行为在法律上应当予以避免。 权利质押权的设立,具有两个明显的作用:1、公示作用。质押成立后,在移转占有的情况下,如代表商品的提单等,出质人不再占有质物,本身已经说明了质押权的存在,这明显不同于抵押;在登记为要件的情况下,虽然债务人仍然占有质押物,但通过登记,设定质押权的行为的公示性仍能得以实现。2、留置作用。质押以质押物的移转占有为要件之一,债务人必须清偿债务才能收回财产权利凭证,因此,权利质权可以发挥留置作用。由于权利质押有着特殊功能,各国对此作了较为完备的规定,中国的相关法律则相对滞后,表现在:
一)、普通债权作为质押标的物问题。
在德国,除法律有禁止性规定外,债权以及一切可以让与的权利可以作为质押的标的,甚至包括未来的债权。香港地区法律中的债权质押范围既包括普通债权,还包括证券债权。澳门、台湾也允许普通债权作为权利质押的标的。中国权利质押如能在制度设计上对社会发展趋势有所回应,有助于整体经济的发展。但《担保法》仅明文允许证券债权设定质权,而普通债权是否在权利质押的范围未予明确,有必要在今后的《民法典》中予以考虑。
有人认为,中国目前社会信用不高,三角债比较严重,不适合普通债权作为担保物,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市场经济提倡意思自治,风险自负,如果双方协商一致,债权人同意以普通债权作为担保,表明他愿意承受由此产生的风险。况且每个人都是自己最大利益的追求者,只有自己才是本人利益的捍卫者,也只有自己,才能判断、决定利益的大小及与自己的关联度。而且,作为一个谨慎的人,不会麻木到不对该债权的风险作必要的了解而轻率地接受其作为抵押物。是否进行质押,由债权人斟酌所担保的金额、担保期间、标的物的价值等进行判断。
法理上是否认可普通债权作为质押物?可以在法条中找到答案。《担保法》第75条有“依法可以质押的其他权利”的规定,按照私法“法无禁止即为允许”的理念,实际上承认了一般债权可以质押。王利民先生对此持肯定的态度 [10]。除上述法律理由外,他认为,各国立法规定大都允许债权设立质押;而且从市场经济的发展看,债权作为一种实存的利益,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交易对象,债权进入流通,进一步刺激了交易的繁荣和投资的发展。既然承认债权可以转让,应当承认可以质押。只是由于债权往往涉及第三人的利益,为了发挥其优势和消除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有必要对债权质押的条件和范围设定严格的限制。
二)、质押物与质权性质的冲突。
盖尤斯《论十二表法》第6卷“质押”(pignus)一词源于“拳头”(pugnus)。因为用于质押之物要被亲手交付,所以一些人认为质权(pignus)本身被设定于动产之上。可以认为此观点正确。[11]从该条可见,自质押产生初期开始,动产一直是质押的基础。由于质权的天然属性,设定质权的权利限于动产上的权利。中国实践中承认公路桥梁、公路隧道和公路渡口等不动产收益权也可以出质,这在理论上缺乏合理的基础。该权利基于不动产而产生,与质的移转占有的特点相矛盾。台湾地区,不动产物权和地上权、永佃权、典权、采矿权等,虽然性质上具有可让与性,但被认为与权利质权的性质相违背,不能作为权利质权的标的。这种立法取向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质权消灭的限制条款有待完善。
质权可以因为被担保的债权消灭、负担质物的权利消灭或放弃质权等原因而消灭。对于用知识产权如商标权作为质押物时,如果债务人在商标注册有效期届满不续展,极可能对权利人造成损害。又如在以专利权作为标的时,虽然《担保法》第80条有限制,规定“本法第79条规定的权利出质后,出质人不得转让或者许可他人使用,但经出质人与质权人协商同意的可以转让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这种限制在实践中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专利权还可以通过未交纳年费或书面声明放弃而终止消灭。法律是市场经济一只可见的手,规范、引导、保障交易活动和竞争秩序。[12]为了合理预防法律被不当利用,有必要参考台湾民法“为质权标的之权利,非经质权人同意,出质人不得以法律行为使之消减或变更”的条款,不仅仅局限于“转让或者许可他人使用”,从而更有利于保障债权的实现。

热点内容
根据劳动法诉讼时效期是多少年 发布:2025-01-21 17:53:36 浏览:762
政府违法强征承包地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21 17:04:20 浏览:769
合肥市县处级法律知识考试 发布:2025-01-21 16:55:03 浏览:167
民法典至合同法的看法 发布:2025-01-21 16:55:03 浏览:789
李惠娟法官 发布:2025-01-21 16:54:59 浏览:491
未成年把人打伤了付什么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21 15:45:46 浏览:614
浙江兴茂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1-21 14:50:32 浏览:543
新行政诉讼法法条 发布:2025-01-21 14:10:08 浏览:162
刑事诉讼法驳回回避申请 发布:2025-01-21 13:49:11 浏览:929
先学刑事诉讼法还是刑法 发布:2025-01-21 13:42:47 浏览: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