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两主两客
❶ 刑法中主客观相统一问题
刑法中讲复究主客观相统制一,主观上有犯罪的故意,客观上也实施了相应行为,这种情况下就要看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有没有达到必须追究刑事责任的程度,如果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比较小,那么就不构成犯罪。所以,是否构成犯罪,关键是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
❷ 关于刑法主客观相统一的案例判断
主观上存在杀人故意,客观上实施了杀人行为,但是其‘杀害’的却是一个尸体,属于‘结果不能犯’,因此应于交通肇事罪与故意杀人罪(未遂)中择一重罪处罚。应认定为故意杀人未遂。
主观上无任何犯罪故意(交通肇事是过失犯),但是客观上却实施了加害行为并导致了被害人的死亡。基于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主观是过失,客观上过失致死,应认定为过失致人死亡罪。
补充回答:
呃,要求的好细致啊,那么我就细一点回答。
1.交通肇事罪。
交通肇事罪的确认为负主要责任或全部责任时致死一人、重伤三人以上才入罪,但是相关司法解释界定了几种惩罚主观过错而降低侵害标准的情况:A 无证驾驶;B吸毒后驾驶;C醉酒驾驶致人重伤(请区分一百二十三之一的危险驾驶罪);D明知报废车而驾驶的。研究涉及交通肇事罪的题目时,请注意。但是这里探讨的其实不是交通肇事罪,而是你说的主客观相统一——其实在司考中将其界定为‘因果关系的错误’。因此,不要深究其是否入罪——不要脑补题干。
2.并罚问题
首先,你要明白的是,任何并罚都说明成立了两个罪名,不存在任何竞合。其次,你要明白的是‘想象竞合’要求只实施了一个行为,这两题都是两个行为,不是想象竞合,只是因果关系错误。
两个罪名要求什么?两个行为,两个客体,两个主观。
第二题这里是两个行为么?是的,但是掩盖行为在这里不认为是单独的犯罪,所以也就不再继续观察其最初因肇事而导致的掩盖行为的主观心态与目的,只观察掩盖行为是否侵犯了新的法益。
第二题这里是两个客体么?是的。这里侵犯了两个客体(交通肇事的‘危害公共安全’以及过失致死的‘侵犯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但是依据题干,无法判定其是否存在上诉特殊情况,也就无法认定其肇事致人受伤的行为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
第二题这里存在两个主观么?存在,甚至是三个(掩盖行为不再观察,但是其客观存在)。A,肇事致伤,主管是过失——但是无法认定其客观上的致伤行为是否入罪(不好意思,我昨天晚上迷糊了,答错了);B,致死,主管是过失,其客观行为已经造成后果。
综上,故意杀人既遂无从谈起——主观根本没故意;交通肇事无法认定(如果可以认定,基于特殊优于一般,应认定为交通肇事——交通肇事其实就是特殊的过失致死),那么就只能认定为过失致人死亡罪。
PS:谢谢谢谢!!!!!要不是你,我的因果关系都快忘光了!!!!!果然考试致死敲门砖而已啊!!!再次感谢。
❸ 刑法犯罪构成二要件具体是指什么
(1)犯罪构成该当性。犯抄罪构成该当性也称构成要件符合性,是指构成要件的实现,即所发生的事实与刑法条文规定的内容要相一致。(2)违法性。违法性要求犯罪行为不仅是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而且实质上是法律所不允许的行为,即必须是违法的行为。
❹ 关于刑法主客观一致的问题
您好,问题1:客体的不同,故意杀人侵害的是公民生命权,故意伤害则是健康专权。主观方面要属通过侦查实验证明,比如杀伤人体的部位、工具、手段是否具有实现死亡的可能和体现主观能动。如果可以通过客观方面判断主观恶性,则按照主观恶性定罪,如果无法判断,则按伤害结果定罪。问题2:行为人明知被害人不被医治可能会死亡仍然离开现场不予救助,就是放任死亡结果的发生,同样可以按照故意杀人(间接故意)定性。仅供您的参考。
❺ 什么是刑法的主客观相统一原则请问!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复即主观与客观制相统一的刑事责任原则,它的基本含义是: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追究刑事责任,必须同时具备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是中国刑法中的基础性原则,有学者甚至将其称之为支撑中国刑法理论的“阿基米德支点”。
主客观统一原则,基于犯罪的主观因素与客观的因素可能相互分离而单独存在的客观真实,强调在解决人的刑事责任问题时必须同时考虑犯罪的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并注意二者是否统一于犯罪行为之中,是否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5)刑法两主两客扩展阅读
传统刑法理论认为,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即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刑事责任原则,它的基本含义是: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追究刑事责任,必须同时具备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但在司法实践中它并不意味着在犯罪和刑罚方面要求面面俱到和平均主义,而是有偏重性的。
主客观相统一的偏重性是在犯罪和刑罚方面要求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报应和预防相统一的基础上的进一步追问。认为在犯罪问题上,行为及其实害(客观方面)起决定作用,强调社会危害性的本质特征;在刑罚的问题上,行为人及其人身危险性(主观方面)起决定作用,强调预防的正当性。
❻ 刑法里的二人以上包括二人吗
刑法中都有明确规定的,一般后面不坠(含二人),就不包含二人。
❼ 刑法上的主客观不统一到底怎么定罪
刑法上的来主客观统一涉及到犯自罪构成理论。
一个完整的犯罪构成包括:客体,客观方面,主体,主观方面四个要件。而主客观相统一指的是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的统一。
我国刑法规定了主观(罪过)责任原则,坚持主客观相统一。
犯罪的主观方面作为犯罪构成要件之一的意义在于避免(或者说禁止)结果责任制度,禁止客观归罪,也就是说,不能仅仅因为行为人造成了危害后果,就不管其是否有故意或者过失就直接认定其有罪,这样显然是不公平的。认定犯罪还必须考虑其主观方面的因素,只有行为人在主观意志的支配下,故意或者过失地实施了客观方面所要求的危害社会行为,才有可能认定犯罪。这就是所说的主客观统一。
❽ 中国人名共和国刑法 规定判罚主刑法为哪几种
刑法中的主刑,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刑罚,它只能独立使用,不能相互附加适用。主刑分为以下五种: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
《刑法》第三十二条【主刑和附加刑】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第三十三条【主刑种类】主刑的种类如下:
(一)管制;
(二)拘役;
(三)有期徒刑;
(四)无期徒刑;
(五)死刑。
第三十四条【附加刑种类】附加刑的种类如下:
(一)罚金;
(二)剥夺政治权利;
(三)没收财产。
附加刑也可以独立适用。
❾ 刑法上的竞合有几种
一、法条竞合的概念 法条竞合是指一个行为符合数个法律条文所规定的犯罪构成,而由于数个法律条文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包容关系,只能适用其中一个法律条文,其他法律条文不能再适用的情况。 现实生活中的犯罪是多种多样的,并不像在理论上阐释或者法律条文中规定的那样此罪即此罪,彼罪即彼罪。在司法实践中,有的犯罪行为既是独立的,同时又被包容在另一个犯罪行为之中,成为另一个犯罪行为中的一部分,也有的犯罪行为的一部分被包容在另一个犯罪行为的一部分之中,形成此罪中包容有彼罪、彼罪中包容有此罪的情况。在刑法分则条文的规定中,有的法条规定的犯罪可能是另一法条规定的犯罪的一部分,或者一个法条规定的犯罪的一部分可能是另一个法条规定的犯罪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一个犯罪行为同时符合数个法条规定的犯罪构成的情形,如刑法中规定的军人叛逃罪,既符合第430条规定的军人叛逃罪的犯罪构成,又符合第109条规定的叛逃罪的犯罪构成。由于行为人主观上只有一个犯罪故意,客观上只实施了一个犯罪行为,符合一个犯罪构成,虽然两个法条都对这种犯罪行为作了规定,但是在处理时只能按照一个法条定罪而排除其他法条的适用。 法条竞合情况的发生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概括地说,包含以下几种原因:(1)由于犯罪对象而形成的法条竞合。如与军人配偶结婚的行为,既符合第259条规定的破坏军婚罪的构成要件,又符合第258条规定的重婚罪的构成要件。(2)由于犯罪手段而形成的法条竞合。如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行为,既符合第224条规定的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又符合第266条规定的诈骗罪的构成要件。(3)由于犯罪对象和犯罪手段而形成的法条竞合。如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的行为,既符合第193条规定的贷款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又符合第266条规定的诈骗罪的构成要件。(4)由于犯罪结果而形成的法条竞合。如以刑讯逼供的方式致人伤残的行为,既符合第234条规定的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又符合第247条规定的刑讯逼供罪的构成要件。(5)由于犯罪主体而形成的法条竞合。如军人故意泄露国家军事秘密的行为,既符合第398条规定的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的构成要件,又符合第432条规定的故意泄露军事秘密罪的构成要件。(6)由于犯罪目的而形成的法条竞合。如以牟利为目的传播淫秽物品的行为,既符合第363条规定的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的构成要件,又符合第364条规定的传播淫秽物品罪的构成要件。 法条竞合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不同法律之间的法条竞合,另一种是同一法律之中的法条竞合。 二、法条竞合的适用原则 既然法条竞合是一个行为同时符合数个法律条文的犯罪构成,那么在处理这类案件时究竟应当适用哪一个法律条文,这就是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在法条竞合的情况下适用法律条文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 这是指一个行为同时触犯了两个不同法律的规定,既符合特别法规定的犯罪构成,又符合普通法规定的犯罪构成,适用法律时以特别法的规定处理的原则。 普通法是在普遍范围内适用的法律,而特别法是在特定范围内适用的法律。特别法的规定或者是针对特定的主体,或者是针对特定的犯罪,或者是针对特定的地域。立法机关之所以在普通法之外又制定特别法,目的就是为了惩治特定主体或特定地域的特定犯罪,以保护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特别法的立法意图就是对特别犯罪予以特别处罚,从而以特别手段保护特别的社会关系。正因为如此,所以对特别犯罪只能依照特别法而不能依照普通法定罪处罚,否则,特别法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二)特别条款优于普通条款的原则 这是指一个行为同时触犯了同一部法律中的不同条款,既符合特别条款的犯罪构成,又符合普通条款的犯罪构成,适用法条时以特别条款的规定处理的原则。 立法者在一部法律的普通条款之外又规定特别条款,其用意是为了对那些特别的犯罪予以特别的处罚,目的也是为了保护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因此,当出现一个行为同时触犯同一部法律中不同条款的情况时,通常应当按照特别条款优于普通条款的原则处理。 (三)重法优于轻法的原则 这是指一个行为同时触犯了同一部法律中的不同条款时,在特殊情况下,如果特别条款所规定的法定刑低于普通条款所规定的法定刑,就依照重法优于轻法处理的原则。 刑法的任务在于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刑法中对不同的犯罪规定或重或轻的刑种和刑度,依据的是罪刑相适应的刑法基本原则,按照这一原则,就要做到重罪重判,轻罪轻判。行为人的行为同时符合两个条款规定的犯罪构成,按照法定刑重的条款定罪处罚是合理的。在适用重法优于轻法的原则时,需要注意必须符合三个条件:(1)必须是一个行为同时触犯同一部法律中的不同条款;(2)必须是特别条款的法定刑明显低于普通条款的法定刑;(3)必须是刑法中对于适用普通条款没有禁止性的规定。只有当上述三个条件同时都具备时,才能按照重法优于轻法的原则处理。
❿ 我国刑法理论体系中两阶层的犯罪构成体系包含那些内容
客观违法,主观抄有责。
客观违法要件:行为主体、危害行为、行为对象、危害结果、因果关系。
客观阻却事由: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被害人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