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民意与司法审判

民意与司法审判

发布时间: 2022-04-07 23:32:42

A. 舆论和民意应该影响司法判决结果吗

原则上说,法院的判决是需要考虑社会和舆论的影响,而且法官肯定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舆论的影响。
具体而言,大概有这么几个层面:
(1)法律是固定不变的,社会生活则是不断发展的。法律的原有规定脱离社会现实的情况是很可能发生的,在这种情况下,法官对原有法律作出变通的阐释或者更加复杂的技术处理,使其符合社会现实生活是必须的;
(2)有一些法条本身已经规定了,在审判过程中需要考虑社会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考虑社会舆论是依法办事,自然也是可行的。当然这样的法条本身是否合理可以探讨;
(3)司法审判的结果不是封闭的,有些审判会反过来对社会产生影响。所以在判决一些社会共同关注的案件时,考虑判决可能导致的社会影响也是必要的。举个可能有点敏感的例子,南京彭宇案的判词从纯法律上看可能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却产生了非常坏的社会影响。尽管舆论的解读都是建立在对判词误读的基础之上,但判词本身其实也可能斟酌的更好。
(4)法官也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肯定会读报、看电视,可能还会刷微薄,尽管法官本人可能不一定能够意识到,但舆论对于法官的影响在客观上肯定是存在的。说到底法官所有的经历、受到的教育、意识形态,心情好坏都有可能对于一个具体审判产生影响,这一点是无需讳言的。
回到问题本身,法官当然不应该因为舆论就作出偏离法律规定的事情,但也不能矫枉过正,要求法官拒绝考虑社会舆论。法官在审判的时候,绝不仅仅是找一个法条,套到事实上面那么简单,相反一个法官需要考虑许多不同的因素,当然对于法官来说,这也是更加高的要求了。

B. 如何正确对待民意与形事司法的关系

在“民意”影响审判过程乃至结果的大背景下,正确处理两者关系成为公正审判的必须。刑事立法、执法阶段,应让法律充分考虑民意,在刑事司法阶段则应让法律处于独立的位置,严格按照法律,遵循刑法的基本原则(罪行法定原则、平等适用刑法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使个案公平司法审判。

C. 司法和民意!谁能提供些法律案例或者这方面的观点,论据啊

有个案例不知道你听说过没有,发生在四川泸州,大致情况是某男通过遗嘱把财产遗赠给了“二奶”,其妻拒绝交付财产,“二奶”向法院起诉的案例,搜索上述关键词,应该能找到,下面说说我的观点。

上述案件基本上是民意战胜了法律规则,尽管也可以通过法律的所谓公序良俗原则自圆其说,但是在本案中法律的权威和刚性还是受到了挑战,只是挑战的对手是看似神圣的民意。法律之所以为法律,根本原因是其反映民意——这是应然,现实中却非必然和绝对——这是法律公正的基石;法律有普适性和稳定性,他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同时也意味着它不可能朝立夕改,因为法律的刚性而造成某些实质不公是实行法治付出的必要代价,这种不公正是完善法律的动力之一。

这其实牵涉到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的问题,我国向来有重视后者的传统,对于前者却考虑较少。简单的说,尊重形式就要求有法必依;看重实质就会动辄跳出形式的程序即法律,而追求人眼中所谓的正义,事实上是一种人治,法律没有得到完全的尊重,没有必然的适用性,只是选项之一。亚里斯多德的法治观就包括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地服从,而大家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所以我认为,一旦法律合乎程序地确定,就不能够随意地由所谓民意来撼动它的权威。

当然,我的论点都是在既存法治社会的框架之下,上述结论的前提,也是被遵守的法律是一种反映民意的“良法”,这样,人民遵从的逻辑上应该是自己的意志。所以我认为民意的表达应该主要通过立法程序真实全面地表达,在司法过程中,基于已经被上升至法律的民意的权威,基于司法权的必要独立性,不宜被民意过多地干扰。就像你说的民意具有不稳定.不确定性,法律的形式却与之对立,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在创建规则的过程中,需要固化不稳定的民意。

你说的现实的确很常见,有法律本身的质量问题,也有人的形式法治观念淡漠的问题。民意在任何时候都很重要,在当前的法律框架之下,确有必要增加法律与民意之间的互动渠道。不仅在立法制度上(这个不是今天讨论主题),在法律执行过程更有必要,因为法律从它一出生就已经落后于时代了。但是互动的途径必须规范化,否则不难想象,司法审判过多地屈从民意,凭着我们那么多炒作高手和策划精英,泛滥的“民意”肯定把法院取而代之。司法中的民意如何表达,我的想法是通过程序规范,指定民众参与的路径,大开言路的同时,也不会冲击制度,损害权威,否则那场面会像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那么混乱,法官还活不活了。

现实中,某些司法制度已经这么做了,比如国外的陪审团制度,法庭之友,中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都是司法过程中的民意表达。就像我刚才说的,法律的工作是某种固化,你也可以说是僵化。什么是民意?这是个问题。民意表达呢?所以还是法律或者规则来说话,让你在法的框架里表达,不然你表达的就不是民意,你的表达就是干扰司法公正。另外,司法中的民意表达也不完全是法律保留式的,即法律规定了你才能做;在民众监督和舆论评价这方面,民意表达的手段是应当得到足够宽容而多种多样的,但仍然以司法独立为底线。这要求法官够坚强够专注,其前提都是够专业,可是…

最后正面回答你的问题,司法应当独立,因为只有独立才能公正。它本身不能直接为民意所左右;但是当司法制度存在合适的民意参与的路径,两者就能够实现某种双赢,因为这里民意介入的是一种程序,程序能够同时引导出秩序和变数,后者能让人积极参与,前者则可以维系法律的稳定和社会的有序,这是值得珍视的法律价值之一。

呵呵,被逼着写了回论文。

D. 法律和民意是什么关系

司法机关与社会民众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司法裁判和民意之间。所谓民意,又谓民心、公意,是大多数社会成员对与其相关的公共事务或现象所持有的大体相近的意见、情感和行为倾向。

由于具有较高的法律素养和司法经验,法官往往根据理性思维和逻辑推断对案件予以裁判。由于考察问题时立足点的不同,判决与民意之间有时会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的弥合不但需要法官的审判智慧和技巧,而且需要相应的民意沟通和引导机制。

法官是社会纠纷的终局裁判,担负着守护法律、维护社会正义的使命,遵从法律是法官的职责和生命,法律是抽象性和专业性的规范,判决是法官依据法律对案件进行逻辑推理的结果。因此,单就法律适用而言,它应该是理性思维的产物。

但法律适用需要取得社会的认同,如此才能培养人们对司法的尊重和对法律的信仰。应提高法院裁判的可接受性,司法过程不是一个单纯从事实出发,机械依据法律逻辑就能得出唯一正确裁判结论的“自动售货机”。

如果判决总是背离社会民众对法律的理解,或者法律的适用经常超出民众对法律的解读判断,就会出现两种负面效应:要么是社会民众不信任法律,要么是社会民众恐惧法律。不过,民意有时具有非理性特征,民意在形成过程中往往包含着躁动等情绪,因此,司法又必须引导民意。

(4)民意与司法审判扩展阅读:

民意沟通渠道尚不够顺畅,设置科学合理的民意沟通、传达渠道颇为紧迫,从案件审判进程看,民意沟通可分为事前沟通与事后沟通两种形式,事前沟通是判决之前的疏通,这种情况往往是案件在判决之前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反响。

刑事诉讼法规定,法院审判需采取陪审制,即由代表社会公众的陪审员与审判员共同审理案件。由于司法活动的特殊性,司法制度和司法活动常常过于追求规范化,在实践中容易导致过度程式化甚至行政化的倾向。陪审制让非法律专业人士参加审判,可以使法律裁决与普通人的良知和判断最大限度的结合。

E. 给司法审判和民意下个定义

你好,我看到你的问题,感觉很有意思,下面是浅见,绝对原创:
1.司法审判:司法审判是司法机关根据现有法律对客观事实进行审判。我国是成文法国家,司法审判的依据是各部门法。成文法的特点是具有滞后性,也就是说在相关法律事实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根据民意形成法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2.民意:广义的讲,是指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意愿;狭义上说,是老百姓想要的。
3.你们要辩论的应该是司法审判是否真实代表民意吧?简单的说两者间的关系:
a.司法审判的依据是法律条文,法律的渊源主要是宪法,宪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反应的是全国人民的意愿。也就是说司法审判是应该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的。
b.由于我国是成文法国家,法律的制定具有滞后性。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新的法律关系及法律事实不断更新。因此,司法审判有时包涵不到所有的民意。
C.法律是最底线的道德,他反应民意的同时也追求绝对的公平公正,因此,法律在作用的过程中可能有时候会显得没有人情味,甚至审判的结果让人感觉不是很公正,与人们的意愿相悖;这是因为,我国遵循的事程序正当优先原则,结果正当相对程序正当要后,因此,有时严谨的法律程序却产生出相对不是很公正的结果。
注:辩论的关键点就在司法审判所代表的是"绝大多数人“的意愿,而不是所有人;(如果你是反方)你可以说法律是国家行使职权的机器,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兼顾民意,嘿嘿,上边言论不要随便乱用啊,我国还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

希望我的努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您有些许的收获或启发,请采纳,谢谢~(哦~,终于打完)

F. 谈谈司法公正与网络民意的关系

网络民意对司法公正有监督作用。
网络民意可以促使公法公正。按法律办事。

司法公正不受网络民意影响,坚持其公正性。

司法公正反过来引导网络民意向公正、公平方向发展。

G. .如何处理司法与民意关系。

司法机关与社会民众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司法裁判和民意之间。所谓民意,又谓民心、公意,是大多数社会成员对与其相关的公共事务或现象所持有的大体相近的意见、情感和行为倾向。

由于具有较高的法律素养和司法经验,法官往往根据理性思维和逻辑推断对案件予以裁判。由于考察问题时立足点的不同,判决与民意之间有时会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的弥合不但需要法官的审判智慧和技巧,而且需要相应的民意沟通和引导机制。

法官是社会纠纷的终局裁判,担负着守护法律、维护社会正义的使命,遵从法律是法官的职责和生命,法律是抽象性和专业性的规范,判决是法官依据法律对案件进行逻辑推理的结果。因此,单就法律适用而言,它应该是理性思维的产物。

但法律适用需要取得社会的认同,如此才能培养人们对司法的尊重和对法律的信仰。应提高法院裁判的可接受性,司法过程不是一个单纯从事实出发,机械依据法律逻辑就能得出唯一正确裁判结论的“自动售货机”。

如果判决总是背离社会民众对法律的理解,或者法律的适用经常超出民众对法律的解读判断,就会出现两种负面效应:要么是社会民众不信任法律,要么是社会民众恐惧法律。不过,民意有时具有非理性特征,民意在形成过程中往往包含着躁动等情绪,因此,司法又必须引导民意。

(7)民意与司法审判扩展阅读:

民意沟通渠道尚不够顺畅,设置科学合理的民意沟通、传达渠道颇为紧迫,从案件审判进程看,民意沟通可分为事前沟通与事后沟通两种形式,事前沟通是判决之前的疏通,这种情况往往是案件在判决之前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反响。

刑事诉讼法规定,法院审判需采取陪审制,即由代表社会公众的陪审员与审判员共同审理案件。由于司法活动的特殊性,司法制度和司法活动常常过于追求规范化,在实践中容易导致过度程式化甚至行政化的倾向。陪审制让非法律专业人士参加审判,可以使法律裁决与普通人的良知和判断最大限度的结合。

H. 司法审判应该考虑民意吗

法律规定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个人的干回涉.
审判以法律,法规为判案依据,参照规章,政策不做为判案依据.
对于民意,既不属于法律法答规,也不属于政策.属于社会环境 .从严格司法角度讲司法审判不得以民意做为依据.
但如果从道德上讲,民意应该属于司法审判中应该考虑的一个因素.比如某人是一恶霸,长年欺负百姓和家人,家人忍无可忍把他杀害,相当于大意灭亲,从法律上讲家人属于故意杀人罪.但全村老百姓联名请求法院宽容.司法实践中确实存在法院考虑了民意做的判决.
但个人认为,民意不得做为审判的依据.如果以民意作为依据,可能会出现很多错案.

热点内容
建设行政法律 发布:2025-01-20 11:38:59 浏览:835
劳动合同法一月半离职可以 发布:2025-01-20 11:32:48 浏览:749
矿井工作条例 发布:2025-01-20 10:03:54 浏览:225
行政法主体有哪些 发布:2025-01-20 09:29:09 浏览:906
法学的权利与义务 发布:2025-01-20 08:42:12 浏览:112
山东司法厅副厅长 发布:2025-01-20 08:31:04 浏览:613
现行环保行政法规目录 发布:2025-01-20 08:29:36 浏览:78
侦查学法学 发布:2025-01-20 08:20:40 浏览:5
劳动法解聘书面通知 发布:2025-01-20 08:01:57 浏览:396
婚姻法涉及计划生育的规定 发布:2025-01-20 08:00:38 浏览: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