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总则公民
⑴ 民法总则保障公民的什么权利
您好,民法总则保护公民的民事权利。民事权利是民事主体依法享有并受法律保护的利益范围或者实施某一行为(作为或不作为)以实现某种利益的可能性。
1、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2、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
3、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4、自然人因婚姻、家庭关系等产生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
5、民事主体的财产权利受法律平等保护。
6、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物权。
9、民事主体依法享有债权。债权是因合同、侵权行为、无因管理、不当得利以及法律的其他规定,权利人请求特定义务人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
10、民事权益受到侵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
11、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而进行管理的人,有权请求受益人偿还由此支出的必要费用。
12、因他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受损失的人有权请求其返还不当利益。
13、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权利人依法就下列客体享有的专有的权利:
(1)作品;
(2)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
(3)商标;
(4)地理标志;
(5)商业秘密;
(6)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7)植物新品种;
(8)法律规定的其他客体。
14、自然人依法享有继承权。自然人合法的私有财产,可以依法继承。
15、民事主体依法享有股权和其他投资性权利。
16、民事主体享有法律规定的其他民事权利和利益。
17、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28、法律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妇女、消费者等的民事权利保护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⑵ 民法总则为什么将公民改为自然人
梁慧星教授:这是民法的科学性的问题,因为民法中的主体就是自然人。“公民专”是属一种政治上的身份,简单说,就是有这个国家的国籍的人。有了国籍,就有了公民权,公民权就是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资格。同一个人,在参加政治生活的时候他叫公民,在参加民事生活的时候他叫自然人。
我们制定《民法通则》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立法的观念还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所以保留了公民的概念。在《民法通则》制定的时候关于叫公民还是叫自然人其实已经有争论,当时没有决定,没有最终解决,就在公民的后面加了个括弧写上自然人。到了后来《合同法》制定的时候就完全是用自然人的概念了,包括这次修改的《民法总则》,也完全采用自然人这一表达。
⑶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为()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十一条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⑷ 民法总则是怎样规定公民的姓名权的
您好,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回会第五次会答议于2017年3月15日通过,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没有关于“姓名该姓”的规定;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
三、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法律解释”,规定“ 公民原则上应当随父姓或者母姓”,有“选取其他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氏”等情形之一的,“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选取姓氏”。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⑸ 《民法总则与每个人有什么关系
《民法总则》正式将“公民”修改为“自然人”,将“私权神圣制度”列为第一民法原则,并首次将“公序良俗”写入法律,确定其为社会评价尺度,规定违反公序良俗的法律行为无效。与此同时,民法总则增加了环保责任,完善了监护制度,强化了民事责任优先原则等。
这部共计206条的《民法总则》,究竟可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其法律条文该如何理解和适用?对此,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专访了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撰领导小组专家成员、我国著名民法学家、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梁慧星教授。
改“公民”为“自然人”
明确“私权神圣不可侵犯”民法原则
成都商报:我们注意到《民法总则》第二条把“公民”换成了“自然人”,如何理解这个变化?
梁慧星教授:这是民法的科学性的问题,因为民法中的主体就是自然人。“公民”是一种政治上的身份,简单说,就是有这个国家的国籍的人。有了国籍,就有了公民权,公民权就是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资格。同一个人,在参加政治生活的时候他叫公民,在参加民事生活的时候他叫自然人。
我们制定《民法通则》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立法的观念还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所以保留了公民的概念。在《民法通则》制定的时候关于叫公民还是叫自然人其实已经有争论,当时没有决定,没有最终解决,就在公民的后面加了个括弧写上自然人。到了后来《合同法》制定的时候就完全是用自然人的概念了,包括这次修改的《民法总则》,也完全采用自然人这一表达。
⑹ 民法总则管辖的具体有哪些
民法总则管辖
民法总则第二十五条:自然人以户籍登记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记记载的居所为住所;经常居所与住所不一致的,经常居所视为住所。公民的住所地是指公民的户籍所在地,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住所地是指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不能确定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注册地或者登记地为住所地。 公民的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至起诉时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公民住院就医的地方除外。 对没有办事机构的个人合伙、合伙型联营体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注册登记地人民法院管辖。没有注册登记,几个被告又不在同一辖区的,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望采纳
⑺ 民法总则的颁布对中国公民有何意义
民法总则的诞生不仅意味着我国民事法律制度进入“民法典时代”,同专时,也意味着公众属的基本权利将得到更多的保障。
例如:“出手救人造成损害是否需要赔偿”,近些年,碰瓷一词可谓是火热,令人“闻风丧胆”,而民法总则的诞生将有效遏制此种情况的产生,改善社会风气,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发扬我国乐于助人的优良传统。
同时,站在经济角度而言,民法总则的诞生,能够有效改善社会发展环境,令诚信经营更为有利,带动资本市场以诚信为根本的发展氛围,有利于经济平稳发展,实现稳中求进的战略方针。
⑻ 宣告失踪民法总则有哪些规定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66条的规定,申请人民法院宣告公民失踪,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必须有公民下落不明满2年的事实
所谓下落不明,是指公民最后离开自己住所或居所地后,去向不明,与任何人都无联系,杳无音讯。认定公民下落不明的起算时间,应当从公民离开自己的最后住所地或居所地之日起,连续计算满2年,中间不能间断,如有间断,应从最后一次出走或最后一次来信时计算;战争期间下落不明的,从战争结束之日起计算;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的,从事故发生之日起计算;登报寻找失踪人的,从登报之日起计算。
必须是与下落不明的公民有利害关系的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
利害关系人,是指与下落不明的公民有人身关系或者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人。包括失踪公民的配偶、父母、成年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成年兄弟姐妹以及其他与之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如债权债务关系)的人。
必须采用书面形式提出申请
申请书应写明失踪的事实、时间和申请人的请求、并附有公安机关或者其他有关机关关于该公民下落不明的书面证明。其他有关机关,是指公安机关以外的能够证明该公民下落不明的机关。
宣告失踪案件,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申请人的请求,清理下落不明人的财产,指定诉讼期间的财产代管人。
管辖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66条的规定,宣告公民失踪的案件,由失踪人住所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这样便于受诉人民法院就近调查被申请人下落不明的事实,便于人民法院发出寻找失踪人的公告,也便于人民法院审理案件。
公告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86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宣告失踪案件后,应当发出寻找失踪人的公告。公告期为3个月。公告期间是寻找该公民、等待其出现的期间。公告寻找失踪人,是人民法院审理宣告公民失踪案件的必经程序。因为宣告失踪是一种推定,而这一推定又将给被宣告失踪的公民带来重大影响。所以,为了充分保护该公民的民事权益,使判决建立在慎重、准确的基础上,人民法院必须发出公告。
判决
公告期满,该公民仍然下落不明的,人民法院应确认申请该公民失踪的事实存在,并依法作出宣告该公民为失踪人的判决。如公告期内该公民出现或者查明下落,人民法院则应作出判决,驳回申请。
⑼ 2017最新《民法总则》是怎么规定民事行为能力的
2017最新《民法总则》是这样规定民事行为能力:
第十七条十八周岁以上的自然人为成年人。不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为未成年人。
第十八条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第十九条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第二十条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9)民法总则公民扩展阅读:
相关法律《民法总则》
第二十二条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第二十三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其法定代理人。
第二十四条不能辨认或者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其利害关系人或者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认定该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被人民法院认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经本人、利害关系人或者有关组织申请,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其智力、精神健康恢复的状况,认定该成年人恢复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本条规定的有关组织包括: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学校、医疗机构、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依法设立的老年人组织、民政部门等。
第二十五条自然人以户籍登记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记记载的居所为住所;经常居所与住所不一致的,经常居所视为住所。
参考资料:网络-民法总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