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魏振瀛第五版重点
❶ 河北法律专接本 民法和法理学 考试重点是什么
法理学张文显第三版+民法学魏振瀛第四版全两册
知识点有很多,我想告诉你学习回的方法,答就是先统一看一遍知道民法法理都包含哪几部分,然后再看第二遍以后,要把细小的知识点系统化。专接本其实还是很简单的考试的,与司法考试比起来,只有你认真学,就能通过。
❷ 急急急!求问民法第五版的争议(魏振瀛主编版)
存在争议的多了去了,可以说,书中出现的每一个观点都有争议,都可以重新写一本书,你可以把书中的观点放到网络里或者知网里,你就明白争议是多么的广泛了。
❸ 求魏振瀛民法笔记完整版 包括总论和分论的 我是复试用
民法总论
民法的含义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实质意义的民法:指作为部门法的民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也就是私法的全部,狭义指在民商分立的国家商法以外的私法。
2
我国民商合一,是广义民法,我国还没有形式意义的民法。
民法的性质和任务
1、民法是私法
2、我国民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私法
3、民法是调整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4、民法是调整市民社会关系的基本法
民法的基本原则:
含义:(1)民法基本原则是民事立法、民事行为和民事司法的基本准则(2)是贯穿于民事法律规范整体的基本准则(3)是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和民法观念的综合反映。
意义:一是明确各种不同类型的民事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
二是突出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以区别于行政法律关系和经济法律关系;
三是平等原则是民法的其他基本原则的基础,没有平等基本原则,其他基本原则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体现:1、民事权利能力平等。
2、民事主体地位平等。
3
、民事权益平等地受法律保护。
系,国家对于民事法律关系不过多干预。自愿原则是民事调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特征的突出反映。
体现: 1、民事主体根据自己的意愿行使民事权利。
1
2、民事主体之间自愿协商设立、变更或者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3、当事人的意愿优于任意性规范。
平衡各方面的利益,要求以社会正义、公平的观念来处理当事人之间的纠纷。
1、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的平衡。
2、当事人承担民事责任平衡。
3、风险负担的平衡。
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应诚实,守信用,善意地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诚实信用原则主要是针对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弄虚作假、欺骗他人、损人利己的行为而形成的基本原则。诚实信用原则侧重于对民事主体主观要求,但是衡量是否违反诚实信用原则,需要客观地衡量当事人之间的利益来认定。
诚实信用原则主要体现在:
1、在设立或者变更民事法律关系时,不仅要求当事人诚实,不隐瞒真相,不作假,不欺诈,还应当给对方提供必需的信息。
2、民事法律关系建立后,当事人应当恪守诺言,履行义务,谨慎维护对方的利益,满足对方的正当期待,应当“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3、民事法律关系终止后,当事人应当为维护对方的利益,实施一定行为或者不实施一定
行为。
行为不得违反公共秩序或者善良风俗。公共秩序,是指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要的一般秩序。善良风俗,是指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要的一般道德,是将人们应当遵守的最低限度的道德法律化,违背人们应当遵守的最低的道德,就是违反善良风俗原则。公序良俗原则是约束民事行为的最低要求,也是维护国家和社会利益的根本要求。公序良俗原则是当事人行为自主的极限,不可逾越。
利,超出了一定界限而损害他人权益或者公共利益的,是权利滥用。通说认为,构成权利滥用需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当事人有权利存在;二是权利人有行使权利的行为;三是当事人的行为有滥用权利的违法性。
民事法律事实
2民事法律事实〕是指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或者消灭的客观现象。
1、行为。是指人有意识的活动。
以是否合法为标准,行为可分为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两类,违法行为包括侵权行为和债务不履行行为。
以是否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作为标准,行为可以分为民事行为、准民事行为和事实行为。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没有产生一定民事民事法律后果的意思表示,根据法律规定发生一定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例如,拾得遗失物、无因管理等。
2是指人的行为以外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者消灭的事实,学理上又成自然事实,其中又分为事件与状态。
事件,是指某种客观现象的发生。例如,人的出生、死亡,发生自然灾害,爆发战争等。 状态:是指某种客观现象的持续。例如,物的继续占有、生死不明、时间的经过等。 PS:民事行为:行为人旨在确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关系的行为。
事实行为:行为人实施一定的行为在主观上;并没有产生变更或消灭某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意识,但由于法律的规定,同样会引起一样的民事法律后果。
民事权利、义务和责任
1、民事权利的含义:民事权利是民事主体实现其特定其利益的法律手段。
简要阐释其含义:(1)民事权利是民事主体享有的特定利益。
(2)民事权利通常是指宪法和民法确认的权利。
(3)民事权利受国家强制力保障。
2、民事权利的分类:
(1 财产权 是指是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的权利。
人身权 又分为人格权和身份权,人格权有生命权、姓名权名誉权等;身份权有配偶权、亲属权等。
(2 支配权 支配权是指权利人可以直接支配权利客体的、具有排他性的权利。
请求权 请求权是指权利人请求义务人旅行民事义务或者请求责任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权力。请求权的权利人须通过义务人的作为或者不作为,才能实现其权利。
3形成权 是指权利人得以自己的意思表示,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者消灭的权利。 抗辩权 抗辩权是指对抗他人行使权利的权利。抗辩权通常对抗的是请求权,但不限于请求权。根据抗辩权作用的不同,抗辩权可分为永久性抗辩权和延期性抗辩权。永久性抗辩权,是指权利人有永久阻止他人行使请求权的权利。延期性抗辩权,是指权利人在一定时间内可以提出的抗辩权。
(3)以权利的效力范围为标准
绝对权 是指无须通过义务人实施一定的行为即可实现,并可以对抗不特定人的权利。(物权、知识产权、人格权属于绝对权)
相对权 是指必须通过义务人实施一定的行为才能实现,只能对抗特定人的权利。(债权,典型。)
(4 主权利 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民事权利中,能够独立存在的权利。
从权利 是不能独立存在而从属于主权利的权利。
(5 原权 是原有民事法律关系中存在的权利。
救济权 是原权受到侵害或者有受到侵害的现实危险时发生的权利,其目的在于救济被侵害的原权。
(6)以民事权利与主体的关系为标准:
专属权 是指专属于某特定民事主体的权利。
非专属权 是指不属于某特定民事主体的专有的权利。
(7)以民事权利是否已经取得为标准:
既得权,是指权利人已经取得而可以实现的权利。
期待权,是指将来可能取得的权利。
自然人
监护
〔监护〕是对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一种民事法律制度。
1、法定监护:由法律直接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 42、指定监护:指没有法定监护人或者遗嘱监护人时,由法院或者有权指定监护人的机关指定监护人。
3、遗嘱监护:父母通过遗嘱的方式为未成年人指定监护人。
根据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不同情况,《民法通则》分别作了规定:
(一)为未成年人设立监护人分别为一下几种情况:
1.父母为未成年人的当然法定监护人。(法定监护,因子女出生而开始,分居离异均不影响其监护人的资格,人民法院可取消其资格,允许委托他人代为履行,但父母仍为法定监护人)
2.除父母之外的未成年子女的法定监护人。(父母双亡或丧失监护能力,排序:a.祖父母、外祖父母b.兄、姐c.未成年人近亲属d.3)
3.未成年人的其他亲属、朋友担任监护人(不是法定义务。具有监护能力和两个条件:a.愿意担任监护人b.得到未成年人父母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的同意)
4.协定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5.指定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6.有关组织担任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7.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的变更。
(二)为精神病人设立监护人
1.精神病人的法定监护人。(这里所说的精神病人是指成年精神病人,未成年精神病人的监护适用未成年人监护的规定。精神病人的法定监护人范围:a.配偶b.父母c.成年子女d.其他近亲属。这些是法定义务。
2.又关组织担任精神病人的监护人。
3.精神病人的指定监护人(顺序:a.配偶b.父母c.成年子女d.其他近亲属e.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中愿意担任监护人且经有关单位同意的。
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
1、〔宣告死亡〕:指自然人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法院宣告其死亡的制度。
2
被宣告死亡人重新出现或者确知他没有死亡,经本人或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应撤消对他的死亡宣告。宣告死亡的判决一经撤消发生以下法律后果:
5(1)被撤消死亡宣告的人的配偶在其宣告死亡后尚未再婚的,夫妻关系从撤消死亡宣告之日起自行恢复,但是,如果配偶再婚后又离婚或者再婚后配偶死亡的,则不认定夫妻关系自行恢复。
(2)被宣告死亡的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其子女被他人依法收养的,仅以未经本人同意而主张收养关系无效的,一般不应准许,但收养人和被收养人同意的除外。
(3)撤消死亡宣告后,本人可请求返还财产,但原物已经由第三人合法取得的,第三人可不予退还。
法人
〔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揭示了法人的本质特征)
1、依法成立。
2、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
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4、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1
(1)企业法人。是指以营利为目的,独立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法人。(所有制性质分: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私营、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资等;企业组织形式分:公司法人和非公司法人。特点:a.依法营业b.连续营业,企业法人的经营活动具有连续性,而不是具有一时性c.企业法人以将其所获利润分配给出资者为目的)
(2)非企业法人:
机关法人:是指因行使职权的需要而享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法人:是指为了社会公益事业目的,从事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新闻等公益事业的单位。
社会团体法人:是指自然人或者法人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3)区分企业法人与非企业法人的意义是:性质不同;财产或者经费来源不同;设立程序不同。
62
(1)以传统民法的基本分类为标准划分
公法人 是指依据公法设立的法人。
私法人 是指依据私法设立的法人。
(2)以法人成立的基础为划分标准
社团法人 是指以社员权为基础的人的集合体,也称为人的组合。其以有一定的成员为成立条件。
财团法人 是指为一定的目的而设立的,并由专门委任的人按照规定的目的使用的各种财产,也称财产组合。
(3)以成立的目的或者活动的目的为标准划分
营利法人 是指以营利并分配给其成员为活动目的的法人。(公司)
公益法人 是指以公益为其活动目的的法人。(学校、医院)
(4) 根据法人的国籍上分
本国法人 是指根据本国法设立的具有本国国籍的法人。
外国法人 是指本国法人以外的法人。凡依据我国法在我国境内设立的法人,均为我国的法人。外国法人在我国可设立分支机构。
法人的民事能力
别?)
〔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指法人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与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相比具有以下重要特征:
1、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法人成立,终于法人终止。
2、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受法人自然属性的限制。
3、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受法律、行政法规及法人宗旨的限制。
(预测题: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与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的区别?)
〔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指法人能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与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1、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享有的时间与其民事权利能力享有的时间一致。
2、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的范围与其民事权利能力的范围一致。
73、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由法人机关或者代表人实现的。
非法人组织概述
〔非法人组〕是指不具有法人资格但可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的组织,亦称非法人团体。 合伙
〔合伙〕是指由两个以上的人互相出资,经营共同事业。其特征是:
1、合伙是按照共同协议组成的联合体。
2、合伙是独立从事经营活动的联合体。
3、合伙人共同出资,共同经营。
4、合伙是合伙人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人合伙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组织。
1、普通合伙与有限合伙。(从我国现有的法律看)
普通合伙
1、概念:普通合伙,是指有两个以上的人根据协议,互约出资,经营共同事业,并对合伙职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社会组织(未加“有限”的限制词,通常所说的合伙是指普通合伙,且通常称“合伙”。普通合伙企业属于营利性普通合伙)
2、合伙的法律特征是:
a.有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组织
b.合伙协议时合伙形成的基础条件
c.合伙人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3、合伙的成立(条件):
a.有两个以上合伙人。合伙人为自然人,应当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b.有书面合伙协议
c.有合伙人认缴或者实际缴付的出资
d.有合伙企业的名称和生产经营场所。
4、合伙人的财产构成:一是合伙人的出资。合伙人将其出资的财产转移给合伙后,就与其个人的财产分离,而成为合伙财产。二是合伙从事经营活动取得的财产。三是依法从其他渠道取得的财产,例如接受赠与的财产。
追问,采纳后发剩余部分
❹ 求2018中国海洋大学法学硕士考研参考书目
030101法学理论
①初试参考书目
业务课一参考书目:
《民法》,魏振瀛,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五版)
《刑法学》,高铭暄、马克昌,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六版)
业务课二参考书目:
《法理学》,张文显,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四版)
《国际法》,邵津,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五版)
现行法律法规条文
②复试:面试
复试科目:法学理论
参考书目:《法理学》,张文显,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四版)
③同等学力加试:笔试
加试科目:①法理学②宪法学
参考书目:
《法理学》,张文显,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四版)
《宪法》,周叶中,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三版)
030102法律史
①初试参考书目
业务课一参考书目:
《民法》,魏振瀛,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五版)
《刑法学》,高铭暄、马克昌,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六版)
业务课二参考书目:
《法理学》,张文显,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四版)
《国际法》,邵津,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五版)
❺ 急求《民法原论》于延满,《民法》魏振瀛,《物权法原理》李石山,《侵权责任法》张新宝的电子版
内容简介《民法原论》(第3版)为民法学科构建了新的理论体系,在完整严谨的体例框架下,详尽透彻地阐释民法基本理论和制度,列举并分析不同理论学说、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立法例以及相关国际条约、我国现行立法和司法解释的具体内容、国内外民法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等。此次新版,作者根据新颁布的《物权法》及近两年的学术和立法新动态,对相关内容进行全面补充和更新。同时,作者结合立法过程中的争议及遗留问题,就完善现行立法提出见解。举报目录第一编民法总论
第一章民法概述
第一节民法的概念
第二节民法的本位与性质
第三节民法与邻近法律部门的关系
第四节民法的历史发展
第一编民法总论
第一章民法概述
第一节民法的概念
第二节民法的本位与性质
第三节民法与邻近法律部门的关系
第四节民法的历史发展
第五节我国民法的渊源
第二章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民法基本原则概述
第二节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原则
第三节自愿原则
第七编民法的适用
1986年4月12日民法通则制定于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条。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决定:对民法通则中明显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规定作出修改,修改如下:- 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七条修改为:“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 删去第五十八条第一款第六项:“经济合同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
- 第一章基本原则第一条 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正确调整民事关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总结民事活动的实践经验,制定本法。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第三条 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第四条 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第五条 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第六条 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第七条 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第八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民事活动,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本法关于公民的规定,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外国人、无国籍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第二章公民第一节 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第九条 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第十条 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第十一条 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第十二条 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第十三条 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第十四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第十五条 公民以他的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住所,经常居住地与住所不一致的,经常居住地视为住所。第二节 监 护第十六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注: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人员中有监护能力的人担任监护人:
- 祖父母、外祖父母;
- 兄、姐;
- 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
- 配偶;
- 父母;
- 成年子女;
- 其他近亲属;
- 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
- 下落不明满四年的;
- 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从事故发生之日起满二年的。
- 依法成立;
- 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
- 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 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 依法被撤销;
- 解散;
- 依法宣告破产;
- 其他原因。
- 超出登记机关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从事非法经营的;
- 向登记机关、税务机关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
- 抽逃资金、隐匿财产逃避债务的;
- 解散、被撤销、被宣告破产后,擅自处理财产的;
- 变更、终止时不及时申请办理登记和公告,使利害关系人遭受重大损失的;
- 从事法律禁止的其他活动,损害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
- 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 意思表示真实;
- 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
-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
-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
- 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 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
-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2009年8月27日,删去第五十八条第一款第六项:经济合同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第七项:“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变更为第六项)
- 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
- 显失公平的。
- 代理期间届满或者代理事务完成;
- 被代理人取消委托或者代理人辞去委托;
- 代理人死亡;
- 代理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
- 作为被代理人或者代理人的法人终止。
- 被代理人取得或者恢复民事行为能力;
- 被代理人或者代理人死亡;
- 代理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
- 指定代理的人民法院或者指定单位取消指定;
由其他原因引起的被代理人和代理人之间的监护关系消灭。
❻ 王利明和魏振瀛谁的《民法》比较好
首先申明我是自己写的,没有粘贴什么资料。其次,我两本教材都很认真仔细地看过,一本是准备司法考试的时候看的,另外一本是考研指定教材,自己因为各种原因,看了好几本的教材,特别是《民法》,自己都感到诧异。怎么说喃,先介绍一下自己看过的教材。1、司法考试三大本;2、魏振瀛的《民法》;3、郭明瑞的《民法》(本科的教材);4、王利明的《民法》;5川大某老师编写的《民法》(暂且不讨论这本)。第一个,很精练,第一次看,看完了就什么感觉都没有,一直觉得不好,可是后来再看,觉得果然不愧是司法考试专用的,全是要点,理论探究相对较少,所以针对性强嘛,而起用来备战考研也很合适,条例清晰,一点是一点的。从这一点来看,王利明的教材有相似点,不过教材内容深度较浅,可能是为方便大家入门学习吧,个人比较喜欢这种条例清晰的教材,准备考试能快速把握住考点。第二本,嗯,自己觉得最难理解的一版,毕竟是北大出的,比较注重理论探究,一个问题先给几种各家学说,然后再总结给出观点,有时观点也是模棱两可不清晰的,对于初学者有些费解和吃力,也不知道老师为什么选这本作教材,个人觉得王利明那版作教材就很好嘛。第三本,嗯,与前一本有类似,也是北大出的,注重理论,不过可能思想更为旧一点,有很多是与主流的观点还不太一致,复习起来着实让自己别扭纠结了好久。你说答题的时候需要按书本上的来答,还是时下流行的一些观点呢?第四本,不用多说了,大多数人的观点,《物权法》《侵权法》的起草人,很能反映出时下最流行的观点,甚至说有一定的主导作用,而且深度不深,适合初学者。对了,我知道北航考研的指定教材是魏振瀛的,其他学校还有没有就不清楚了;最通用的指定教材是王利明的,其次是郭明瑞的,算是两个比较通用的版本了。呵呵,其实看了这么多本以后,发现总体上说还是差不多,我国学者的理论也多借鉴德国、日本嘛,所以编写体例和观点上而言基本一致,而且学习重在运用,若不是为了考试,吃透哪一本都是相当厉害的咯!(我是看了很多,吃透的很少……惭愧……)主要不知道你咨询这两本书是打算做什么,所以只能按个人理解给你答案了,如果觉得还满意的话可以继续交流,嗯,记得帮我加点积分哦,最近写毕业论文需要用网络文档查点资料^^
❼ 求民法 魏振瀛(第五版) pdf,多谢多谢~
❽ 《民法》复习
“民法”一词源于罗马法的市民法(Jus civile)。1868年,日本学者津田真道将荷兰语“Burgerlykregt”译为“民法”。 在明治之初,学者箕田麟祥翻译法国民法典(Code civil)时采用“民法”一词。德国民法典叫“Bürgerliches Gesetzbuch”,罗马法“Juscivile” 、法国“code civil”直译都是“市民法”,荷兰语“burgerlyk ”与德语bürgerlich”都是“市民的”的意思,相关法律都可译为 “市民法”(注:参见〔日〕星野英一《民法的劝解》,第70—71页。岩波书店,1998年。)。日本虽译为“民法”,但民法理论均承认民法是市民社会的法,即市民法。“民法”一词清末传入我国。新中国民法理论因不承认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经济,更不承认市场经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民法公法化,因此不讲民法是“市民法”,也不使用“市民”一词。从语源分析,我国民法也是市民法。
市民社会,在古代西方是指市民的共同体——国家,是指政治社会。中国古代和欧洲中世纪,不存在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的市民社会。中世纪末期,出现了从事商品经济的市民阶层,即第三等级。从19世纪开始,“市民社会”被用来专指从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种种政治性支配下获得解放的近代市民阶层之间的关系,被认为是一个“脱国家脱政治的领域”。市民是平等自由的、具有独立人格的财产所有者。调整市民间关系的法被称作市民法,是由私的所有、合同、法的主体性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注:参见〔日〕吉田克己《现代市民社会的构造与民法学的课题》,《法律时报》69卷6号。)。
资本主义是以市民社会为基础的社会,被称为是“天赋人权、人赋国权”的社会,其理论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近代的市民社会”,始自1790年的产业革命,到19世纪末进入垄断资本主义。这一时期,资本主义民法在立法上虽然规定人人平等,但具体规定并不平等,家长制被保留下来,妻、未成年人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均受封建的家长制的限制,经济上也不享有独立的平等的所有权,不能独立订合同,但较古代市民社会和中世纪专制等级社会进步。近代市民社会的基础是家庭资本主义经济,必然保留家长制。随着家庭经营向现代化大生产的过渡,家长制逐渐削弱并最终崩溃。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的“现代的市民社会”,现代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公司制使家长制丧失了存在的经济基础,民法逐步得以修改,逐渐实现了法律上的平等。特别是二战之后,美、英、法、德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法,基本消除了性别、种族歧视,市民在法律上的平等基本实现。日本是封建传统比较顽固的国家,在民法实行100 年之际(1898年7月16日施行), 社会各界关于修改民法及其他法律中对妇女的歧视条文的呼声很高。学者认为日本虽进入现代市民社会,但尚未真正建立起现代的市民社会(注:参见〔日〕吉田克己《现代市民社会的构造与民法学的课题》,《法律时报》69卷6号。)。
社会主义是否是市民社会?社会主义民法是否是市民法?这些有待取得共识。一些人持怀疑态度,说到底是怀疑发展市民社会是发展资本主义,将市民社会与资本主义等同起来。市民社会,是商品经济、特别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既然市场经济不存在姓“资”姓“社”的问题,市民社会也不存在姓“资”姓“社”的问题,疑虑是没有必要的。不仅如此,社会主义要发展民主、依法治国,均应以成熟的市民社会为基础。就此而言,社会主义更应发展市民社会。社会主义要发展市民社会,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文中,继承了黑格尔市民社会概念中的合理因素,批判了其错误方面。继承黑格尔的合理因素,主要是马克思与黑格尔一样,均将市民社会看作是私人利益的体系,认为个人是市民活动的基础,也重视在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的作用。但对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马克思作出了与黑格尔截然不同的结论,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依附于国家,而马克思认为国家以市民社会为基础。马克思指出:“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天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 它们是国家的 condito sinequa non(必要条件)。但是在黑格尔那里条件变成了被制约的东西,规定其他东西的东西变成了被规定的东西,产生其他东西的东西变成了它的产品的产品。”(注: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52页。人民出版社,1956年。)马克思又认为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是相对分离的,法国革命已将市民社会从政治国家中解放出来,但他又认为仅有政治解放还不够,还必须废除私有制,实现社会解放才能达到人类的真正解放。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基础,当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基础;马克思认为只有政治解放,即市民社会从封建的政治国家中解放出来还不够,还必须废除私有制,实现社会解放,而社会主义恰恰是废除了私有,实现了市民的社会解放。因此,社会主义国家更是以市民社会为基础的国家。
社会主义市民社会,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因此,财产权不完全是私的财产权,就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也有国有企业,社会主义主要是国有企业加农村的土地集体所有,但这不妨碍社会主义的个人与法人成为市民,因为他们都可以享有独立的财产权。从私的所有发展到独立的财产权,是资本主义市民社会与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一个区别,也是资本主义民法与社会主义民法的一个区别。就市民的平等地位而言,社会主义从一开始就根除了家长制,男女平等,这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社会主义市民社会与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另一个不同,也是社会主义民法的特点。但无论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即国家均有矛盾。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存在广大市民与垄断财团的矛盾,实质是工人阶级与垄断资产阶级的矛盾,这个矛盾是对立的,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另一矛盾是由前一矛盾决定的,即受垄断财团控制的国家官僚机构与市民社会的矛盾,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向就是广大市民与垄断财团、与国家及其官僚机构进行斗争,使国家经济、政治活动的中心由垄断财团控制、国家中心主义和官僚中心主义发展为以市民活动为中心,这一发展趋势具有积极意义,甚至可以说有走向社会主义的意义。社会主义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即国家的矛盾,是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所致,是该体制的遗留问题。计划经济否定市民社会,企业受制于国家计划,依附于政府,没有独立的法人格。改革开放之后,实行法人制度、实行公司制,但计划经济体制不可能即刻根除,只能逐步加以消解,现在,行政部门对企业财产的控制、对企业干部的控制,尚未使企业真正独立,这就决定我国民法的任务及其他相关法律的任务,就是要进一步确立企业享有独立的财产权,就是要建立有效的现代企业法律制度,保证按民主的程序选任企业干部。尽管矛盾不同,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发展,共同趋势都是从国家中心或官僚中心发展到以市民活动为中心。民法是市民社会的法,不同市民社会的矛盾决定着民法的任务。
民法是市民社会的法,就必然是调整私人间关系的法,即私法。私法除民法外,还有商法。民法为一般私法,商法为特别私法。我国以往的民法理论,由于不承认市民社会,因此,不承认民法是私法,关于民法的定义,被说成是调整平等社会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这样的定义无非是指出了调整对象和一堆法律规范,与调整对象同语反复,没有太大区别,学理上也未与商法相对区别,是从法规范的外观解释法,没有揭示出民法的社会基础,没有揭示出民法的本质。从本质上给民法下定义,应解释为“民法是市民社会的一般私法”。
参考资料:原载于《法学杂志》1999年第6期
❾ 南大经济法研究生怎么样好考嘛
南大的经济法蛮好的 正在冲刺国际重点学科 学校也比较关照 但是 经济法是一个比较热门的专业 你想考的话 就赶紧下决心 加油
具体,比如参考书,分数线,导师等等 可以上南大研究生院网站查看的‘
祝好!
❿ 魏振瀛:我国为什么需要民法典
新中国成立65年来,我国制定民法典的工作几起几落,至今还没有正式颁布民法典。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民法典的必要性又显现出来,制定民法典的条件更加充分。建议应乘此时机,加快制定民法典,使民法典成为巩固改革开放成果和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法律工具。
制定民法典是实现民法科学化的需要。民法是调整社会生活关系和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法,它涉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权益。世界民事立法史表明,民法典是民法科学化的基本形式,民法典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民法典与民事单行法不同,它具有系统性、层次性特点,全面规范民事关系,集中体现民法理念和原则,是民事司法的基本依据。我国现有单行民事立法之间存在一定漏洞、重复和冲突,影响民事司法统一、公正、高效和权威。而体系化的民法典具有形式一致、内容完备的特点,有利于统一市场法则,保障法治统一有效运行。
制定民法典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建设法治中国,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事立法成果辉煌,但是民法体系仍有待完善。民法典集中体现自由、平等、公正等理念。制定、颁布和实施民法典,有利于推进民事主体之间法律关系法治化、规范化。此外,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就需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权力行使,而制定民法典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民法典全面、准确、系统确认和保护民事权利,为正确行使行政权力和处理民事权利关系奠定法律基础,进而提高全社会的权利观念和法治观念。
制定民法典是富民强国的需要。民法是民事权利法,民事权利是人们在社会中生存发展的基本权利。制定民法典,全面规范和充分保护民事权利,是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不少国家和地区都把民法典奉为人民权利宣言和民族精神缩影。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大国的民法典,都是在民族复兴、社会转型、国家崛起的关键时期制定出来的。民法典通过合理的架构为民事活动提供基本准则,为交易活动确立基本依据。我国的民法典应坚持和弘扬传统私法中平等、自由、效率价值理念,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价值理念,并围绕这些价值理念进行制度安排。
民事立法不仅描述社会,更应引领社会发展。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被海外学者誉为中国的“民事权利宣言”,事实上《民法通则》成了改革开放的推进器。2002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民法典草案,但鉴于民法典内容复杂、体系庞大、学术观点有分歧,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先制定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单行法,待条件成熟后再以此为基础研究制定一部完整的民法典。目前,可以说制定民法典的条件更为成熟。
我国的民法典理应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加速器。近年来,我国民法学发展突飞猛进,有些领域已经走在世界民法学研究前列,涌现出不少后来居上的优秀民法学工作者,这是制定民法典的理论条件和队伍条件。全面深化改革将为制定民法典提供更有利时机。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我们有条件、有能力也有信心制定一部立足中国实际、直面中国问题、展现中国特色、具有中国气派的民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