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一般预防

刑法一般预防

发布时间: 2022-04-13 17:22:37

刑法是预防犯罪还是惩罚犯罪

刑罚目的是指国家制定刑罚、适用刑罚和执行刑罚所追求的客观效果。关于刑罚目的可谓众说纷纭,观点各异,有“惩罚” 论、“改造” 论、“预防” 论及“消灭” 论等等,其中“预防犯罪论”在刑法学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他们的主要理论依据是贝卡里亚的那句名言,即“刑罚的目的仅仅在于:阻止犯罪再重新侵犯公民,并规诫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辙。”
刑罚的目的应该是惩罚犯罪和预防犯罪的统一。如前所述,刑法的目的是惩罚犯罪和保护人民,作为刑法基本组成部分和重要实施手段的刑罚就更具有惩罚犯罪的直接目的,同时,也只有实现了这一个目的,才能达到预防犯罪的最终目的,才能实现对犯罪人的限制和消灭其再犯条件及其改造和感化功能,对被害人及其家属的慰抚功能及对社会其他成员的威慑、教育和鼓励功能。
刑罚的直接目的是惩罚犯罪,刑罚的根本目的则是预防犯罪。预防犯罪包括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特殊预防是指预防犯罪人重新犯罪,一般预防是指预防社会上的不稳定分子走上犯罪道路。

② 如何正确认识刑罚预防犯罪的作用

按照我国刑法学界的通说,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即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前者是指通过对犯罪人适用一定的刑罚而对社会上的其他人,主要是那些不稳定分子产生阻止其犯罪的作用。后者是指通过对犯罪人使用一定的刑罚使之永久或在一定时间内丧失再犯能力。

③ 刑罚预防犯罪的作用

预防犯罪表现为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两个方面。
刑罚一般预防是指通过对犯罪人适用刑罚,威慑其他潜在犯罪人,防止他们走上犯罪道路。一般预防不仅含有威慑的内容,还包括相应教育、感化等意蕴,因而社会上守法的民众也可以成为一般预防的对象。刑罚的确定性、及时性以及相当性是最大限度发挥刑罚一般预防效力所必备的要素。特殊预防,是指通过对犯罪人适用、执行刑罚,防止其重新犯罪。特殊预防的对象只能是犯罪人,也即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人。特殊预防以犯罪人为对象,认为刑罚的目的在于通过刑罚的剥夺或教育,使犯罪人不再次犯罪。这里所说的不再犯罪,包括了主动不再犯罪和被动不再犯罪两种情况。特殊预防论作为刑罚根据理论的一种,是以人身危险性为核心。对犯罪人适用刑罚,虽然在形式上看是为了惩罚犯罪人,但是惩罚并不是刑罚的最终目的,惩罚只是一种手段而已。通过刑罚惩罚这种手段,刑罚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预防犯罪。预防犯罪表现为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两个方面。

④ 一般预防的对象主要是

法律分析:所谓一般预防,是指防止尚未犯罪的人走上犯罪道路。一般预防的对象不是犯罪分子,而是没有犯罪的、可能实施犯罪的社会成员。 在刑罚执行时应侧重特殊预防,因为刑罚执行的对象是具体的犯罪人,行刑的目的是就是要将受刑者改造为守法公民,使之不再犯罪。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条 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第三条 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第四条 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第五条 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第六条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

⑤ 刑罚的目的

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特殊预防。即通过对犯罪人适用刑罚,预防他们再次犯罪;2、—般预防。即通过适用刑罚惩罚犯罪,教育和警戒社会上某些有可能效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人,使他们不致走上犯罪的道路。
法律分析
刑罚目的是国家司法机关通过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所希望达到的目标。西方刑法学者在刑罚目的问题上,有报应刑论、目的刑论和折衷主义三种主要学说。报应刑论主张刑罚的目的是对犯罪的报应或报复。目的刑论主张刑罚的目的是教育改造犯罪人,预防犯罪,保卫社会安全。 折衷主义则将报应刑论与目的刑论加以折衷,认为刑罚的适用,既要重视报应的需要,又要重视功利的要求。中国刑法理论一般认为,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特殊预防。即通过对犯罪人适用刑罚,预防他们再次_犯罪。(2)—般预防。即通过适用刑罚惩罚犯罪,教育和警戒社会上某些有可能效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人,使他们不致走上犯罪的道路。刑罚的目的有预防目的和报应目的:1、预防目的2、一般预防。道义报应是指根据犯罪人的主观恶性程度实行报应。根据道义报应的观点,对犯罪人发动刑罚,应以其道德过为基础,使刑罚与道德充分保持一致。道义报应的本质是将刑罚奠基于主观恶性,予以否定的伦理评价。道义报应揭示了刑罚的伦理意义,因而是刑罚的题中应有之义。法律报应是指根据犯罪的客观危害程度实行报应。根据法律报应的观点,对犯罪人发动刑罚,应以其客观上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为基础。法律报应将刑法与道德加以区分,认为犯罪的本质并不是一种恶,尤其不能把罪过视为犯罪的本质,满足于对犯罪的否定的道德评价,而是强调犯罪是在客观上对法秩序的破坏,刑罚是对犯罪的否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十二条 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第三十三条 主刑的种类如下:(一)管制;(二)拘役;(三)有期徒刑;(四)无期徒刑;(五)死刑。
第三十四条 附加刑的种类如下:(一)罚金;(二)剥夺政治权利;(三)没收财产。附加刑也可以独立适用。

⑥ 如何实现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

特殊预防与一般预防是一个整体,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任何犯罪行为都侵犯了法益,都预示着犯罪人有再次犯罪的现实可能性;同时表明我国还存在各种诱发犯罪的原因以及可能实施犯罪行为的人。通过制定、适用和执行刑罚,防止已经犯罪的人再次犯罪,是保护法益最实
际、最紧迫的任务;通过制定、适用和执行刑罚,警告、教育社会上其他人不犯罪和抵制他人犯罪,则是防患未然,保证社会长治久安的战略要求。因此,特殊预防与一般预防并重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从事实上看,制定、适用和执行刑罚,都具有对犯罪人的特殊预防和对社会上其他人的一般预防两方面的目的。特殊预防的实现,有利于一般预防的实现;同样,一般预防的实现,也有助于特殊预防的实现。
当然,特殊预防与一般预防的统一,并不排除在某种情况下对某一方面有所侧重。在我国,特殊预防与一般预防应是同时出现的,两者之间存在相互结合、相辅相成的关系。但这只是从国家追求刑罚结果的总体意义而言,并不排除在立法上与执法上分别对特殊预防与一般预防的某一方面有所侧重。在刑事立法上,侧重一般预防;在量刑与刑罚执行上,侧重特殊预防。刑罚执行时侧重特殊预防是理所当然的,不仅如此,在量刑上也应主要考虑特殊预防。因为如果在量刑时过于重视一般预防的效果,就必然使犯罪人成为实现一般预防目的的工具,必然造成刑罚与犯罪的危害程度不相适应,从而伤害报应的正义性。例如,行为人实施了一种具有蔓延危险(他人可能效仿)的犯罪,但犯罪的危害程度以及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都比较轻微,本应判处较轻的刑罚;如果着眼于一般预防的需要,就会对行为人判处过于严厉的刑罚,使其成为一般预防的牺牲品。正因为如此,新旧刑法对量刑原则的规定,都没有要求法官考虑一般预防的需要。需要指出的是,所谓量刑时不应过于重视一般预防的需要,是指量刑时不能出于一般预防的考虑而使刑罚超出犯罪的危害程度与人身危险程度,只能在罪刑相适应的范围内考虑‘般预防的需要。还应脱明的是,在量刑时不应过于重视一般预防,不等于量刑没有一般预防的效果。‘一方面,刑法所指向的是一般入与一般事件,
因而刑罚的制定所重视的是一般预防,量刑以法定刑为依据,当然也就具有了一般预防的效果。另一方面,“只要基于正义与衡平的理念以及公正报应的原则,依据行为的程度与行为人的罪责,定出报应刑罚,促成社会大众在法律情感上的共鸣,增强一般民众的法意识。在此情况之下,即能以此公正的报应刑罚实现一般预防的目的构想,如此,则报应刑罚即能与一般预防相调和。”准确地说,判处与罪行轻重、人身危险程度相适应的刑罚,就是正义所要求的正当刑罚,就具有威慑预防与规范预防的效果。

⑦ 刑事执行的基本原则

1.教育性原则:是指执行刑罚应从实现特殊预防及一般预防的目的出发,对犯罪人及社会公众进行积极教育,而非消极的惩罚与威慑。
2.人道主义原则:是指尊重犯人人格,禁止使用残酷处罚手段,关心犯人的实际困难,注重犯人的政治思想和文化、技能教育,促使其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
3.区别对待原则:是指在刑罚执行过程中,根据犯人的具体情况,给予个别处遇措施。即根据犯罪人的年龄、性别、性格特点、文化程度、生理状况、犯罪性质及特点、罪行严重程度及人身危险性大小等,给予不同的处遇,采取不同的教育改造方式。
4.社会化原则:是指在刑罚执行过程中,依靠社会力量对受刑人进行帮教,使之易于复归社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五条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⑧ 刑法对于打击各类犯罪发挥了什么积极作用

刑法有助于发挥在市场经济中的调节作用,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刑事法律制度,稳,准,无情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一项基本原则,与“宪法”的精神,体现了中国的刑事法律,以保护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的人反对任何非法侵犯的原则立场。



(8)刑法一般预防扩展阅读:

刑法的功能

1、规范(规制)功能秩序维持功能

指刑法通过将一定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并规定相应的刑罚,表明国家对这种行为否定的价值判断,要求人们不要实施这种行为,并对实施这种行为者给予刑事处罚。而一般公民慑于刑罚的威力,也会按刑法的规定规制自己的行为,不去触犯刑法,社会秩序也得到了维护。

2、法益保护功能

指国家通过将侵害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正当利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通过要求人们不要犯罪和对发生的犯罪行为予以刑罚惩罚来遏制犯罪,以来保护国家、社会、公民的正当合法利益不受或不再受犯罪的侵害。

3、人权保障功能

刑法的规定限制了国家司法机关在刑事司法中的行为——要依法办事,不得滥捕滥判,从而保障合法公民的权益不受刑罚权滥用的侵害,保障犯罪人的合法权益不受刑罚权滥用侵害。西方有些学者称刑法是“善良公民的大宪章”,是“犯罪人的大宪章”。



⑨ 报应目的,预防目的和恢复目的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1.报应目的是指对某一事物的报答或者反应。在刑法理论中,作为刑罚目的,报应是指刑罚作为对犯罪的一种回报、补偿的性质以及对此的追求。报应是一种十分古老的观念,作为一种理论形态,报应理论被称为是一种回溯性的惩罚理论。(注:德国学者指出:这种回溯性的惩罚理论是一种直觉—形式主义的观点,它力图证明惩罚是犯罪行为的直接必然的、合乎伦理—逻辑的结果。法国学者指出:依据报应目的,刑罚也就不可能抛开过去不予过问。立法者或社会主要考虑的问题都是过去发生的事。已经实行的犯罪,对社会已经造成的损害,对公共秩序已经造成的扰乱,行为人在实行犯罪的具体当时的罪过(故意或过失)以及道德责任,等等,都是过去的理由。刑罚民垧制裁,报应也不可能离开其道德功能,即使为了犯罪人能够重返社会这一实用目的,报应也要考虑将来,但仍不会离开过去。
2.一般预防目的;是指通过对犯罪人适用刑罚,来防止社会上的一般人实施犯罪行为。刑罚目的之一。一般预防与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密切相关,一般来说,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重的,为了一般预防的需要,刑罚也应当重,反之亦然,这也是罪刑相适应原则的一个基本根据。中国刑法理论一般认为,一般预防的基本内容是,通过适用刑罚惩罚犯罪,教育和警戒社会上某些可能效仿犯罪人实施犯罪的不稳定分子,使他们不致走上犯罪的道路。但也有些学者认为,一般预防的内容还应当包括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同犯罪作斗 争,从而有效地防止犯罪的发生。
恢复目的;及时发现处在苗头、初始阶段的损害行为,向有关部门提出检察建议,由有关部门责令相关项目单位进行整改。在巡查中,发挥检察机关的侦查监督职能,及时发现和移送案件背后的职务犯罪线索,扩大监督效果。

热点内容
考律师怎么考 发布:2025-01-19 12:48:39 浏览:592
青年实践部部门规章制度 发布:2025-01-19 12:33:06 浏览:566
潍坊律师工资 发布:2025-01-19 11:51:13 浏览:861
二倍工资劳动法 发布:2025-01-19 11:38:23 浏览:518
陈旧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的成语 发布:2025-01-19 11:17:21 浏览:203
成都周边法院 发布:2025-01-19 09:48:34 浏览:666
同安法院卢 发布:2025-01-19 09:44:05 浏览:211
司法部最新任命司局长 发布:2025-01-19 09:44:01 浏览:919
上海法院李罡 发布:2025-01-19 09:18:56 浏览:224
北京昌平区人民法院 发布:2025-01-19 08:13:05 浏览: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