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党内司法权

党内司法权

发布时间: 2022-04-16 06:25:53

『壹』 法院、检察院、司法、公安、纪检委的区别

一、性质不同。

法院、监察院属于司法机关。

公安机关的性质具有双重性,即既有行政性又有司法性。

纪委是纪律检查部门,不隶属于任何部门,但服从党委领导。

二、职能不同。

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公安机关是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依法管理社会治安,行使国家的行政权,同时公安机关又依法侦查刑事案件,行使国家的司法权。

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协助党的委员会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

三、隶属关系不同。

最高人民法院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上级人民法院监督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

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

上下级公安机关之间属于业务知道关系。

党的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基层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同级党的委员会和上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双重领导下进行工作。

『贰』 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是什么关系

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既有明显区别,又有紧密联系;既有各自“分管回领域”答,又相互协调衔接。四个方面看不同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都集中体现了党和人民的意志,都是通过特定程序制定的行为规范,都属于制度范畴。两者在4个方面存在明显不同。制定机关和制定程序不同,党内法规是由省级以上党组织按规定程序制定的,国家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依据立法程序制定的;调整对象不同,党内法规主要调整的是党内关系和党内政治生活,国家法律主要调整的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适用范围不同,党内法规仅适用于党组织和党员,国家法律适用于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实施方式不同,党内法规以党的纪律作为强制手段,国家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三个方面看统一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共同服务于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国家法律是党内法规的制定约束。党章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内法规不得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党内法规是国家法律的重要保障。党严格遵守党章和党内法规,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先决条件。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时深刻指出“:国要有国法,党要有党规党

『叁』 如何从立法上完善司法权威保障机制

法律至上是法治社会的首要原则,法律至上即法律具有最高权威。而司法权威是法律权威最重要的标志。如果司法权威不能确立起来,那么法律权威也就根本无从谈起。本文从现行宪法、法律关于司法权威的规定谈起,分析了现行宪法、法律关于司法权威的规定在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保障司法权威,从立法上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并着重研究了设立藐视法庭罪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现行宪法、法律关于司法权威的规定 司法权威首先来自“现行法规的确认”,在我国即来自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我国宪法和法律将司法权赋予司法机关,要求司法机关运用司法权保证法律的顺利实施,在法律实施过程中,当出现违法事由时,司法机关就应当运用司法权强制违法者纠正违法行为,甚至要求违法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司法权实质上是国家强制力的一部分。没有国家赋予司法机关这一国家强制力,司法机关就如同一民间组织,当出现违法事由时,便不能对违法主体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以维护法律的尊严。也就是说,没有国家强制力作后盾,司法机关便无任何权威可言。 我国宪法第126条和人民法院组织法第4条均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从法律条文上看,我国法律规定的审判独立与其他国家关于司法独立的规定并无多大差异。从宪法条文上看,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宪法地位是平等的,司法机关独立于行政机关,行政机关不具有干涉司法的宪法依据。然而在司法的实际运行中,法院与同级行政机关在地位、作用等方面不可同日而语。由于法院院长在党内的地位要比行政首长低许多,使行政首长与法院院长之间平等的宪法地位得以演变,成了虽无领导之名却有领导之实的事实不平等关系。“现行体制下,法院工作很现实;……法院工作客观上是党委、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 此外,我国宪法对于人民法院独立审判虽有规定,但没有审判独立的保障措施,最明显莫过于缺乏关于司法经费保障的规定。充足的司法经费是实现法院外部独立的物质保障。目前法院的司法经费由地方财政供给,在客观上加剧了地方政府甚至是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对法院的控制,不利于法院独立审判。当地政府控制了法院的经费供给,基本上也就控制了法院。司法经费的短缺,迫使法院将司法的独立性和尊言抛在一边,处心积虑地四处“要钱”,这就为外部力量干预司法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现行宪法、法律关于司法权威的规定在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司法机关在国家权力结构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司法强制力不够充分。由于历史和传统的原因,在我国的国家权力结构中,长期以来行政权居于主导地位。在司法实践中,法院、检察院依行政区划设置,内部实行行政化管理,人力、物力、财力受制于同级地方党委和行政机关,对行政的司法监督在立法上被限制在具体行政行为的狭小范围内,客观上造成司法机关在国家权力结构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司法强制力易被行政强制力所淹没,司法强制力不够充分。 2、社会公众对司法的公正性和有效性持怀疑态度,甚至冷漠,司法公信力受到挑战。现实生活中老百姓打官司难,社会公众对司法公正和效率失去信心,对司法公信力表示怀疑。“根据有关调查的推算,我国已颁布的法律和法规真正在社会发挥实效的只有近50%,公民对法律的认识程度只达到近几年法律制定总数的5%,即使是那些广为人知、且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实效的法律法规,其效力也大打折扣。” 在上访案件中,“40%是反映公检法机关问题的”。 3、法院生效判决的既判力得不到有效实现,“执行难”问题突出。当前,人民群众对执行难的反映超过对审判不公的反映,执行难问题在全国各级法院不同程度地存在,在基层法院反映尤为突出。法院生效判决的既判力得不到实现;部分败诉的当事人不尊重甚至不执行法院的生效判决,无理缠讼;少数行政机关对其涉及行政诉讼成为被告很不理解,有的对败诉更是难以接受,甚至不履行法院的生效裁决;“执行难”仍是困扰法院的一大难题。 4、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在司法实践中普遍被作为公诉机关,宪法规定的法律监督权大大弱化。在司法改革实践中,不断有人议论检察机关在司法改革中面临“边缘化”,不断有人质疑检察机关在司法体制中的“法律监督”职能。对检察机关的性质和权力的理解就是,“检察机关是国家的公诉机关,惟一的权力就是代表国家行使公诉权。”个别公安机关对于检察机关发出的要求说明不立案的理由通知敷衍了事,有的不及时立案或办了立案手续后却以种种理由拖延办案,对检察机关发出的要求补充侦查或追捕、追诉决定不认真执行,有的补充侦查期限到了之后即将案件材料再原样移送检察机关。从而影响法律监督的效果,对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威造成损害。 5、暴力抗法,打伤打残致死政法干警,政法干警正当执法权益受到侵犯。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法院判决拒不执行,甚至发展到公然暴力抗法,司法权威已荡然无存。作为国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的公安民警因执行职务遭受侮辱、殴打、诬告等侵犯民警正当执法权益的案件也屡屡发生,这些暴力抗法,侮辱、殴打、诬告等侵犯政法干警正当履行公务案件的发生,从表面上看是对法官和警察个人的人身侵犯,实质上是对国家权威、法律权威的公然蔑视,是司法权威遭受严重破坏的外在表现。 三、保证司法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受干扰和无理追究的措施 保证司法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受干扰和无理追究,必须建构权威的司法体制。权威的司法体制应该是能够有效地抵御外界的干扰,能够自主地依法独立地公正司法,赢得社会公众的认同和信任的这样一种司法体系。建构权威的司法体制必须正确处理司法与执政党的关系、司法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司法与行政机关的关系、司法与社会传媒的关系。 1、正确处理司法与党领导方式的关系,加强和改进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司法与党执政方式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与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方式之间的矛盾,表现为党的领导与“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矛盾。维护司法权威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方式,各级党组织应当将加强和改进对司法机关的领导方式作为一个重大政治问题提上议事日程,自觉按照宪法和法律办事,维护宪法尊严,推进宪政和政治体制改革健康发展,通过提升司法权威来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 2、正确处理司法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加强和改进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司法的方式。一是正确定位司法机关的性质和地位,不能把司法机关当作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二是地方各级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不能作为地方各级司法机关执行的必然依据,应当赋予地方司法机关审查地方法规的有限司法审查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统一完整实施。三是严格区分监督司法权的方式与监督行政权的方式,加强和改进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司法的方式。 3、正确处理司法与行政的关系,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要正确理解司法权的国家性,明确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各自性质的不同点。司法权主要不是地方性、地域性和行政性的,而是全国统一的整体。司法机关是“国家的”机关,司法权也非“地方的”司法权,整个司法机关体系是统一的国家机关而不是地方各级政权组成的地方机关。二要实行国家对司法的垂直领导,实现司法体制的一体化。在司法机关的设置上,建立一个司法区划与行政区划相分离的司法管辖区制度,司法机关的人事管理和财政保障等都应超越地方行政区划的限制,切断司法机关与地方政府之间非必要的联系,在他们之间建立一个“屏障”,形成必要的距离,真正保证司法权独立于行政权,保障司法权在全国的统一和完整。 4、正确处理司法与传媒的关系,增强社会对司法公正的信仰。一要加强传媒对司法的监督,以公开促公正司法。“公开审判”是宪法确立的司法原则,通过大众传媒客观公正地报道司法过程,一方面能够防止和矫正司法偏差,保证司法公正。“只有公开,才能接受群众监督,法官的独立才不至于变为独断专行。” 同时还能够通过大众传媒对司法过程客观公正地报道培养社会对法律的信仰,对司法公正的信仰。二要规范传媒对司法的监督,维护司法权威。新闻监督司法活动应符合其内在要求和实际需要,坚持“真实、公正、合法”原则,舆论监督和批评应该是善意的和建设性的,而不是恶意的和攻击性的。过多的不当新闻监督,不仅会破坏公众对司法的信任,损害司法权威乃至国家形象,而且也会降低公众对新闻媒体信任,而新闻监督与司法活动一样都是建立在公正、真实的基础上的,都要靠公众的信任才有生命力。 四、保证上位法对下位法的法律效力的举措 首先要注意从立法技术方面避免上位法和下位法的冲突。一方面,上位法的制定不宜原则性过于宽泛,弹性不宜过大,立法用语要避免暧昧模糊。另一方面,下位法的制定要以服从上位法为前提,同时要凸显一定的地方特色和立法创新色彩,不能完全照抄照搬上位法。其次,要完善相关的备案审查制度,要在法律法规备案时审查是否存在上位法和下位法的冲突问题。笔者认为,对备案制度不宜作过于狭隘的理解,备案不仅仅是一种登记、存档的形式上的备份,还应包括内容上的审查。因此,备案和审查应紧密联系,要附带审查是否存在上位法和下位法的冲突问题,否则备案制度就容易流于形式而无任何实际意义。下位法的备案其实是预防上位法和下位法冲突的一个有效机制。根据《宪法》、《立法法》和《地方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必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地方政府规章必须报国务院备案。接受备案的机关在必要时可以审查下级立法主体报送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督查上位法和下位法的冲突问题。此外,要重视法院对地方性法规、规章等下位法的司法审查,充分发挥司法审查在解决上位法和下位法冲突问题方面的积极作用。司法是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同时也是维护立法正义的重要防线。司法裁决的权威性、中立性和专业性,决定了法院是审查、判断、选择和解决法律规范冲突的理想机构。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有权力解释法律。最高人民法院对法律的解释效力虽然低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法律的解释效力,但以立法工作为主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实际上很少行使法律解释权,因而事实上最高人民法院已经成为法律最经常、最权威的解释机关。当下位法与上位法发生冲突时,最高人民法院有权进行合法性审查,有权通过司法解释法律判定下位法违反上位法而使之失效。笔者认为,除了最高人民法院以外,还应赋予地方各级法院一定的下位法司法审查权,地方各级法院有权审查并裁决本级政府及其所属职能部门发布的决定、命令等行政规范性文件是否与上位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相冲突。 五、保障司法权威在立法上的具体建议 (一)确保司法独立 应在实践中实现司法独立,给司法机关强有力的司法权。这就要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摆正自己的位置,行使好自己对司法机关的监督权。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求在法律上明确、细致地规定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司法机关监督的内容和程序,同时还要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法律的规定有正确的理解,不能将监督权理解为干涉权。为实现司法独立,还要求党的领导机关明确自己是政治上的领导而不是具体业务上的领导,党的领导机关不能对司法机关的正常业务干预过多。实现司法独立,最主要的还是要使司法机关摆脱地方行政机关的干涉,这就要使司法机关在人、财、物等权力上完全独立于地方行政机关,改变当前司法机关对地方政府的依附状况。 首先,在机构独立方面:(1)改变目前各级地方党组织对各级司法机关的领导体制,改由党的中央组织对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的领导;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根据党的中央组织上的授权代表执政党领导全国各地的司法机关。(2)在司法人员的任免程序和方式上,结合我国的国情并结合国外的经验,将目前地方司法机关的司法人员由地方权力机关选举和任免的做法,改为由国家元首或由最高司法机关的司法长官根据一定的程序任命。(3)在财政体制上,将目前由地方政府负担地方司法机关财政的做法,改为由中央政府负担,并由最高司法机关集中统一管理全国各级司法机关的财政经费。 其次,在法官独立方面:(1)严格推行对现行法官的专业知识考试,不合格的坚决另行安置,同时严格控制新任法官的任职资格,从而保证法官的资质;(2)在法官的经济保障上,可提高其薪金水准,以相当于或高于公务员的标准发放;(3)在法官的裁判独立上,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同时改革同一法院内部以及上下法院间的“请示汇报”、“提前介入”的习惯做法,保障法官的独立审判。最后,建立完善的监督约束机制,包括法官的外部约束——即对法官违法的惩戒制度,以及法官的内部约束——树立对自身所处的法官职业共同体的自豪感与荣誉感。 (二) 维护司法公正 公正司法,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赢得公民对司法权的信赖。司法权的运作过程即为司法人员的办案过程,所以司法公正,无论是实体公正还是程序公正,首先涉及的是司法人员的素质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司法人员的法律专业素质和忠于法律、维护正义的职业道德素质。为实现公正司法,司法系统应把好司法队伍的人员入口关,在聘用工作中通过公开考试录取具备较高学历的、敬业精神强的法律专业人才。另外,由于司法人员在办案过程中接触的人层次、类型多样,思想上易受腐蚀,所以加强对司法队伍的监督管理和教育整顿是非常必要的。司法公正除人的因素外,还有制度上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程序规则,因为程序具有保证实体公正的价值。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法律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诉讼程序基本上持程序工具主义立场,认为程序不是作为独立自主的实体存在,它没有任何从其自身品质上可找到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因素,它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作为实现某一外在目的的手段和工具。这种程序工具主义立场必然导致程序设计和运作中的实用主义和程序虚无主义,在实践中就表现为程序设计上的不合理和程序运行过程中不公正。而没有程序的公正实体上的公正也将大受影响,所以要在制度上制约司法权,实现司法公正,就要求程序设计者和运行者树立正确的程序价值观,认识到程序具有其自身的独立的内在价值,即程序本身具有符合程序要求的内在品质,设计的程序应具有参与性、中立性、对等性、合理性,并在司法过程中充分体现程序价值。 (三)提高司法效率 终局性要求司法程序的有一定的效率性,司法权威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决于司法效率。历史上有多种纠纷解决方式,某一种纠纷方式的存续,即取决于纠纷的性质也取决于解决纠纷的效率。在某种程度上,公正的司法裁判所体现出的效率性是司法权威的一个重要标志。最有效率的司法应当是及时、有效且公正地解决社会纠纷的司法。从某种意义上讲,正当的司法程序可以实现正义和效率的兼容,在正义和效率这两大理念的互动中,实现正义和效率这两大价值的平衡。从这个意义上讲,案件久拖不决、超审限结案就是有悖于程序正义理念和违反程序法的司法行为,既牺牲了司法的效率,同时也背离了司法公正原则。所以说,完整意义上的司法效率主要指,公正判决能够及时地作出和执行;作出判决和执行判决所需的费用、时间、人力等社会成本较低,并与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能够保障大多数人接近和利用法院的审判权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公正判决的执行率较高。 及时裁判和裁决的及时执行是树立司法权威的必备条件。司法权威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要求社会主体对司法的信任和信赖,而这种信任感来自于法律的高效率的实施。只有通过法律的高效率的实施,才能使社会主体将诉讼作为保护自己权利,解决纠纷的正常的、正规的途径,民众也才能在心理上体验到法律的重要、公正和可信赖,司法权威才可能有大幅度的提升。而法律实施的低效率、审判的不合理延迟必然导致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全面贯彻,人们的权利不能通过司法得到有效的保护,司法没有提供应有的救济渠道,这种状况也就会导致人们难以形成对法律的信任和依赖的感情,而对司法途径持一种怀疑或漠不关心的态度,法律信仰就无从建立。重视效率已成为当代司法的一个重要观念,司法效率体现在及时裁决纠纷上,案件久拖不决势必会增加诉讼成本,往往会给诉讼当事人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和伤害,使诉讼当事人饱受诉讼之苦。司法效率还要求公正的裁判要能得到完全的执行,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得到切实的维护。这为司法权威所必需。如果裁判得不到执行,体现法律尊严的判决书成了当事人权利的“白条”,人们就会对法律由困惑到失望直至蔑视,就会消极地否认法律的权威。 在保障司法权威方面,我们认为,我国司法的程序保障权力不足。在司法权威程度较高的国家,法院一般拥有藐视法庭制裁权,通过对藐视法庭行为的即时惩罚,保障对法庭应有的尊重。英国的法律就对侵犯法庭权威与尊严的行为,规定了一系列罪名,包括蔑视法庭罪,侵害证人罪,侮辱法官罪,违抗法庭命令罪,损害公平审判罪等。这对英国司法权威的树立和维护,无疑发挥巨大的作用。我国目前的法律虽然规定了对扰乱法庭秩序、妨碍诉讼顺利进行和拒不执行司法裁判的行为可以采取罚款、拘留等司法强制措施。但是,即使是最严厉的司法强制措施,也只能对藐视法庭者拘留15天,这种强制力度,显然不足以对藐视法庭的行为造成威慑。根据新《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拒不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罪由公安机关侦查,检察机关移送起诉。这实际上是剥夺了人民法院对拒不执行司法裁判行为的即时惩罚权。而且根据现行刑诉法,追究抗判者的刑事责任,远未达到促使有关当事人积极履行司法裁判的理想效果。而实际上,法院在执行过程中遭遇的暴力抗法行为远不止一件,还有许多案件在移送公安机关侦查之后因种种原因,不了了之。现在之所以造成执行难的现状,就是因为没有对那些不执行裁判的义务人和妨碍执行的责任人罚当其罪,严惩不贷。这种状况不仅使藐视法庭者增强了对法院的藐视,也使民众对司法的权威性产生了怀疑。 我国司法的程序保障权力不足,法院缺乏藐视法庭制裁权,面对干涉独立审判的行为显得软弱无力。由于法律没有将即时惩罚权赋予司法机关,使得我们的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在面对各种各样妨碍司法的行为时,无力捍卫自己的尊严,他们或忍受或迎合、或被迫屈服,其后果是妨碍司法的行为大行其逆。软弱的司法,一个任何人都敢于挑衅的司法是得不到尊重的,也谈不上被公众信任。因为往往公众在权利受到比他强势的力量侵害时,才导致司法的救济。如果司法本身软弱无力,那有何尊严、权威可言?公众又如何信任?据此,我们认为,在立法上增设藐视法庭罪已成当务之急。

『肆』 美国立法、司法、行政三者的关系

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别由三个机关独立行使,并相互制衡的制度。版三权分立制度是根据近权代分权学说建立起来的。三权分立制度为绝大多数的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关组织与活动的基本制度。但因各国国情不同而有不同形式。

美国是实行三权分立制度的典型国家。美国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由参、众两院组成的合众国国会,行政权属于美国总统;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制定与设立的下级法院。根据三种权力相互制衡的原则,美国宪法还规定,国会有权要求总统条陈政策以备审议,批准总统对外缔结的条约,建议和批准总统对其所属行政官员的任命,通过弹劾案撤换总统,有权建议和批准总统对联邦最高法院法官的任命,宣告惩治叛国罪,弹劾审判最高法院法官;总统对国会通过的法案拥有有限的否决权,副总统兼任参议院议长,总统还拥有特赦权、对最高法院法官的提名和任命权;最高法院法官在总统因弹劾案受审时担任审判庭主席。此外,根据惯例,最高法院有权解释法律,宣布国会制定的法律违宪无效。实行总统制的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采用这种形式。

『伍』 中国共产党执和西方政党执政权的权限和方式有哪些不同

中国共产党和西方国家政党的执政方式既有相似也有区别,其主要表现为执政党获 取、执掌政权的途径和方式, 对政权的作用方式和其权力受制约的方式三个主要方面。 中国共产党 自身的执政优势应当坚持, 西方国家政党执政方式的某些民主形式我们应当创造性地借鉴。 关键词: 政党; 执政方式; 比较 中图分类号: 25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320964 (2003) 0420027204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 它同西方 这里讲的�6�5西方�6�6既是地理概念,主要指西欧、北美 地区, 也是个政治概念, 即泛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下同) 国家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在性质上是不 同的。但同为政党, 在执政方式上, 既有相似之处, 有不同的地方。分析和比较两者的执政方式,对于我 们坚持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提高执政水帄具 有启迪意义。 中国共产党同西方国家政党都以谋取国家政权和执掌国家政权为自己行动的目的, 但二者获取政 权、执掌政权的途径与方式是不同的。这种不同是由 各自产生的政治环境、理论基础不同所决定的。西方 国家的政党政治分为三种类型: 两党制、多党制和一 党制。两党制的典型是英国和美国; 多党制的典型则 是法国、德国、意大利等; 一党制主要指一党长期执 其他各党作为陪衬,其典型是日本。 在获取政权 的途径与方式上, 西方社会无论何种政党制度, 一个 政党要想合法的执掌政权, 都必须走竞选的道路。这 是因为西方政党的产生是与 17 世纪议会民主制度 的选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后来逐步演化为现代 意义上的政党。因而, 他们每隔几年就要举行一次大 以决定由哪一个政党的代表人物担任政府首脑、组织政府和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每当此时, 就是各 政党最忙碌的时候。它们要调查选民的意向, 制定竞 选纲领和政策, 提名或选举本党的政府首脑候选人, 到处发动宣传攻势, 激烈地抨击竞争对手。待选举结 新政府开始运作,政党组织就缓缓退入后台。 经过一段时间的蛰伏之后,在下一次选举来临时再 度活跃, 如此周而复始。 在竞争活动中, 获得多数选 票的政党就成为执政党, 在议席中占多数席位, 组织 政府, 败北的党就成为在野党或反对党, 这样采取轮 流执政的方式。 与西方资产阶级政党产生的政治环境不同, 国共产党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内部没有 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 在外部没有民族独 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 因此, 无议会可以利用, 命的敌人不但有强大的帝国主义,还有强大的封建 主义以及勾结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与人民为敌的大 资产阶级。革命的敌人武装到了牙齿, 在城市中建立 了极端野蛮的反革命军事专政, 不给人民以合法斗 争的任何可能性。因此, 中国共产党是用革命的武装 打败反革命的武装夺取政权, 并取得执政地位的, 且长期执政。西方政党轮流执政的方式和中国共产党长期执 政的方式除两者产生的政治环境不同之外, 主要还 因两者的理论基础不同。 西方党政关系理论基础是 资产阶级民主理论。 其渊源是古希腊亚里斯多德等 人的民主思想, 以及近代英国的洛克、法国孟德斯鸠 等人的�6�5分权制衡�6�6学说。 现代西方政党思想在上述 思想渊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其主要精神是: 现代 政党出现的目的, 除了代表本集团的利益争取执政 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社会提供一种政治选择, 收稿日期: 2003204207 作者简介: 湖北监利人,荆州师范学院政法系副教授, 法学硕士。 27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让社会公众选择自己的政治代表,使得权力从一个 政党的手中转移到另一个政党的手中, 以实现公众 对政治的操纵。 多党竞选能够使得权力从低层人民 的票箱中产生。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 马克思主 义党的学说认为, 共产党最彻底地代表了人民的利 因而在夺取政权以后,则要�6�5把一切生产工具集 293)。以后列宁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6�5只有 工人阶级的先进部分, 只有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才能 领导自己的国家�6�6 349)。无产阶级不和其他政党分 掌领导权, 而且不应当和其他政党分掌领导权。党必 须在内部实行极严格的集中制, 并把这种集中制运 用到社会政治生活中去, 由党集中领导全部社会生 指出:�6�5当列宁和对手论战而不得不说一党专政时,他通常说‘一党专政’, 就是说我们党独掌政权, 不和 制的国家, 在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中, 政府的首脑都 受议会的制约, 政府执行的政策与法律主要产生于 议会, 而对议会决策起主要作用的是议会中的党团。 因而执政党在议会中的党团活动对国家政权的影响 具有重大的意义。 主要表现为执政党掌握着议会过 半的投票权, 可驾驭议会的一切决定, 名义上内阁对 议会负责,�6�5议会至上�6�6, 实际上执政党决定一切; 阁既被称做实际进行的议会委员会,同时又是执政 党领袖领导执政党和国家的最高执行机关; 内阁集 体向议会负责, 内阁的更迭就是执政党的更迭, 只要 多数在手, 议会的不信任投票也只能是要挟内阁的 一种手段。在英国执政党的重要投票中, 所有党员都 要作为一个集团投票, 并不折不扣地按照他们共同 的指示或党的领导人为他们做出的决定投票, 从而 使多数党组成一个协调一致的稳固集团。 美国政党 组织松散, 没有严格纪律, 对议员投票, 政党也缺乏 严格的纪律约束, 议员投票的自由度较大, 从而使国 会两党中谁也不可能有稳定的多数等等, 但在议会 中设置议会党团, 以此控制议员进而最终控制议会 则是共同的。 因此, 有的学者称西方国家政党�6�5‘形’ 在制度外,‘体’在制度中�6�6 但党政之间的职能有比较明确的划分。西方国家执政党除议会中的党团在制定政策和 法律上影响国家政权之外, 再一个主要方面就是选 用干部。执政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 利用职权论功行 由执政党的领袖任命其亲信骨干或帮派成员为政府官员 (即政治官员) 已成为一种惯例。 这种政党 �6�5分肥制�6�6既是一种支撑政党、影响政权的手段, 也是 组织和发展政党的原始动力。 为防止过多的帄庸之 辈进入干部队伍, 也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秩序, 为政党制度的补充,西方国家从 19 世纪中叶起, 后建立了文官制度。因此, 西方国家官分两类: 政治 官员和文职官员。 前者通过党的领袖任命或竞选产 后者则通过考试招聘产生;前者为内阁成员和政 府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 后者则是副职和一般工作 人员; 前者随政党竞选的成败而进退, 后者则一朝为 官终身任职; 前者主要负责制定政策, 后者则主要负 责执行政策; 前者有明显的党派倾向, 后者则要求严 守中立。这种干部制度适应了政党轮流执政的需要。 虽然党派纷争更迭, 政治官员轮番上下, 政府各部门 工作却能照常运转。党的机构除中央比较健全以外, 基层机构或有或无或临时组建, 其干部大都是业余 党的基层组织对政府不发生直接影响。中国共产党组织与国家政权关系比较密切。 建国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党在执政之后, 为了 适应当时形势的需要, 实行�6�5以党代政�6�6的执政方式。 432)其他政党分掌政权。�6�6 西方政党采取轮流执政的方式,无论它怎么变 其阶级本质是相同的,都是资产阶级的政治代 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但这种方式有其合理的成分, 也有明显的缺陷: 其合理成分是迫使各政党为 了执政, 在选举的过程中了解民意、制定政策、协调 各方的利益; 其缺陷是各党派为了击败竞争对手, 相倾轧,各种手段无所不用, 容易引起政局动荡; 资产阶级利益集团和政客在政党�6�5分赃�6�6与�6�5分肥�6�6的驱使下, 在背后大搞金钱操作, 各种腐败事件和丑闻 时有发生。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始终代 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实质是执政为民。 中国各民主党派在同共产党长期合作的实践中自愿 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在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制度中, 他们既非在野党也非反对党, 而是中国的参 政党, 发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治协商的作用。根 据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地广人多等特点以及 近代中国历史上多党竞选失败的教训, 因此政党竞 选既不符合中国实际, 也没有此种必要。但西方资产 阶级政党在竞选中发动民众参与政治、了解民意、制 定政策、整合各方利益维护社会稳定所形成的政治 文明不乏人类智慧的结晶, 值得我们借鉴。 中国共产党同西方执政党的执政运行机制都是通过制定、执行政策法律和选用干部影响国家政权, 但西方执政党党政分野清晰, 中国共产党则党政结 合紧密。 西方国家无论是实行总统制还是实行内阁 28 中国共产党和西方国家政党执政方式之比较在组织体系上, 党组织和国家政权组织分别设置两 套彼此独立的权力体系。在决策上, 实行�6�5大权独揽、 小权分散、党委决定、分头去办�6�6 355)的运行规则。 在干部制度上, 干部大都由党组织实行自上而下的任 命或委派。 显然, 这是一种带有人治特征的执政方式。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中国共产党把政治体制 改革 的任务提到了议事日程, 削减了党务系统与政 统相重叠的机构职能,政府系统的职能有了很 加强,尤其是在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方面日益 导地位,企事业党务系统的工作尤其是基层党 组织 的工作日益减少。 党的十二大提出党在宪法和 法律 范围内活动原则, 强调规范党的执政方式。党的 十三 大明确提出党政分开, 使党逐步摆脱了�6�5很多不 328)。党的十五大把依 治国作为我国的治国方略,这意味着党的执政方 式的重大转变。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了依法执政, 改革和完善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的重要思想。 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日益规范。西方政党的执政方式是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产 我们当然不能照搬,但它运行机制的某一些方面 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其一, 党政关系处理得好。执 政党在政体运行中只管一些大事: 组织竞选, 争取本 党获得多数选票、占议会多数席位、上台执政; 党政府或以本党为主的联合政府的组建出谋划策、遴选和推荐干部; 在议会中动员、组织本党议员投票 支持本党政府的各种议案。 政府实际工作均由政府 首脑及内阁大臣全权负责, 政府独立地领导国家的 行政工作, 不受执政党的直接干预。可以说是党政分 开、各司其职。 在干部的选用上, 较好地把政党制度 和文官制度结合起来, 既保证执政党牢牢控制大权, 又保证了政府各部门工作的相对独立性、连续性和 稳定性, 不受执政更迭、政府首脑易人的影响。其二, 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 中央给地方的自主权较大, 有明确的权限划分。 党的中央机构一般不直接任命 或委派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人, 在有的国家, 即使某一 执政党在中央失去执政地位, 该党地方组织仍可以 在局部执掌政权。毛泽东说:�6�5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 740)其中应包含其执政方式的�6�5长 处�6�6。当然, 西方政党组织比较松散、缺乏强有力的集 中领导, 我们没有必要效法。 西方国家执政党和中国共产党的权力运行都受到其他权力的监督, 前者主要是制度体系的约束, 者很长一段时间是靠一系列的政治运动约束。中国 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在制度建设方面取得 了显著成效, 但还不完善。西方国家规范政党权力的 主要制度有以下几点。 第一, 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英国宪法性的习惯法 认定: 内阁首相是议会多数党领袖, 必须保障在野党 在议会中适当的发言权。美国 19 世纪后期以来各州 制定了很多政党的法律, 规定哪些条件政党才享有 在选举中被提名的权利, 党内委员会的组织与权力, 预选中投票权的党籍检验办法, 政党竞选费用和支 出限制等。 联邦德国于 1967 年公布《政党法》, 严格规定了政党内部的组织原则、组织形式及活动规范, 使政党的组建和活动符合资产阶级的自由 民主原则, 便于国家对政党实行监控。 其二, 明确规 定了政党参加竞选的程序和细则, 把政党的活动引 导和局限在参加各级议会的竞选方面。其三, 对政党 的经费来源、使用情况、政党财产、开支审计做了具 体的规定。 其四, 规定了政党取缔制度, 政府有权将 那些活动不符合规范, 或为法律所不容许的方式谋 求政权的政党予以取缔。 西方国家对政党权力的法 律限制, 对规范政党的活动方式, 克服金钱政治等腐 败行为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但也是从整体上维护 资产阶级的利益, 限制和打击无产阶级政党。 第二, 权力体制的约束。执政党是国家机器的操 但反过来,国家政权也对执政党发生反作用, 约束其行为。美国实行�6�5三权分立�6�6的基本框架是: 法权属于国会,但总统有权否决国会立法, 国会又可 以推翻总统的否决; 行政权属于总统, 但行政机构的 设置及经费须国会批准, 总统任命的高级官员须国 会参议院的批准, 而且国会有权弹劾总统; 司法权属 于法院, 但法官由总统提名经国会批准, 法官终身 但国会有权弹劾法官。尽管执政党在这三权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也存在超越权力的现象, 但无论理论 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任何企 图实现集权的党派和个人都将受到惩治和限制。 由于文官制度补充了政党政治,一支高素质的文 官队伍严守中立按制度程序运作, 在一定程度上防 止了执政党越权以致腐败, 有利于减少执政党的失 误而造成的损失。 第三, 在野党或反对党的监督。西方国家的反对 党或在野党对执政党活动的监督主要导因于党派竞 争机制。在这种机制的运行中, 每一个党派都渴望赢 得执政地位, 为实现这一目的, 它们不会轻易放过任 何一个揭示对手的机会。其方式包括: 利用议会的质 询权或听证会, 揭露政府中的腐败行为, 批评执政党 的政策; 利用在议会中的立法权、议案审议权、人事 任免的审议程序等, 对执政党政府实施牵制; 通过提 出不信任动议案或启动弹劾程序, 威胁执政党的现 29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存地位。这些监督方式从制度上保证了对执政党的 权力约束与监督。 西方国家对执政党的权力监督除 上述主要制度约束之外, 还有被人们形象地喻为�6�5第 四权力�6�6的新闻舆论监督。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后, 曾一度实 行高度集权的政权。在这种体制内, 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国务院是执行机关, 其主要领导 人员必须是人民代表大会的成员。 民主党派作为参 政党决不允许像西方政党那样�6�5轮流坐庄�6�6。 人民军 队实行党的绝对领导, 以保证军队听党指挥。这种党 政权力结构模式, 其优点是党的决策、执行一体化, 避免不必要的牵扯, 政令畅通、政局稳定。 但是我们 没有科学地规范党的执政方式, 使领导程序由�6�5制定 大政方针—— 立法—— 执行�6�6三个程序变为一个程 给各种滥用权力者提供了很大的�6�5自由空间�6�6。由于中国社会不同于西方社会, 共产党是人民共和国 的缔造者和政治制度的构建者, 不像西方社会经过 先有议会后接受监督和自律的历程, 很长一段时期 是靠开展一系列的政治运动来克服自身缺点和清除 自身腐败行为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中国共 产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中, 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进步, 各种监督制度不断建立 和健全, 权力监督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但由于不完 致使监督体系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邓小帄反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所经历的曲折和 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 指出:�6�5斯大林严重破坏社 会主义法制, 毛泽东同志就说过, 这样的事件在英、 受到制约与监督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因此, 在权力结 我们应确立国家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执政权、监督权相对独立、相对制衡的权力结构。 在执政 机制上, 我们应科学地建立和健全权力的赋予机制、 限制机制、自律机制、运行机制、弹劾机制、惩罚机 等等。诚然, 中西执政党权力失范的形式既有不 同点也有相同点, 因而防范与约束的方式不会是一 个模式, 我们应立足自身的国情、党情、民情, 探索中 国特色的权力约束制度。 中西执政党的执政方式是各自经济、政治、文化 发展的产物, 各自为其所代表的阶级服务。中国共产 党的性质、宗旨决定了它的优秀品质而长期居于执 政地位, 此点毋庸置疑。西方政党执政的运行机制与 权力受制度的约束, 我们不能盲目地拒绝, 应创造性 地借鉴。由于中西文明的差异, 我们不能把哪一个国 家政党的执政方式移植到中国, 应立足于我国的实 在党的执政方式中,走出一条党的领导、人民民 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新道路。

『陆』 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区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第二条规定:“监察机关是人民政府行使监察职能的机关”。根据这一规定,行政监察机关隶属于各级人民政府,是各级人民政府行使监察职能的机关,是管理行政监察事务的行政机关。行政监察工作应当在国务院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和管理下进行。

司法机关 行使司法权的国家机关。如法院、公安、检察院。

区别就是监察机关是执行的是纪律法规,司法机关执行的是法律!

『柒』 中纪委是行政机关还是司法机关

中纪委是行政机关。

司法机关(judicial branch)是行使司法权的国家机关,是国家机构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依法成立的行使相关国家职权的司法组织。包括法院、检察院及有关功能部门。
在资本主义国家,司法机关与立法机关、行政机关互不从属。在社会主义国家,司法机关从属于国家权力机关而相对独立于其他国家机关。
在中国,司法机关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两大类。另外,公安机关可以被认为是司法机关的一部分,在行使行政职能时则不属于司法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侦查部门、军队保卫部门等其他负有刑事侦查权的机关在进行刑事诉讼的过程中其角色同公安机关。

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简称中共中央纪委、中央纪委或中纪委)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检查监督机关,担负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协助党的委员会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主要任务,实行书记负责制。
1993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决定,监察部与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机关合署办公,机构列入国务院序列,编制列入中共中央直属机构。国家预防腐败局列入国务院直属机构序列,在监察部加挂牌子。1993年起,地方各级监察机关与党的纪委合署办公。

『捌』 报纸上发表撰文,指出机关工作问题属于什么监督

属于媒体监督。

媒体监督,是指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对各种违法违纪行为的违法犯罪、渎职腐败行为所进行的揭露、报道、评论或抨击。其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的特点。司法权是国家权力的重要部分,媒体对司法活动进行报道并监督司法权的行使,为其提供必要的保障。

媒体对公共利益问题表示关注和发表评论是媒体的职责所在。一旦企业产生媒体报道,一不小心它就会陷入争议的漩涡中。特别是对于知名企业而言,由于其在行业中的巨大影响力,它们很容易成为媒体报道后的焦点。因此,通过媒体舆论的监督,把握舆论导向,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8)党内司法权扩展阅读

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要直面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新闻媒体应当肩负起社会哨兵的使命,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情况、党规党纪执行情况的监督,加大对违纪违法行为、对侵害群众利益行为的曝光力度。

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敢于揭露批评不道德行为和不良风气,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将落脚点放在解决矛盾、改进工作上。开展舆论监督工作要树立大局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讲究方式方法,把握好时、度、效,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原则,发挥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

『玖』 当前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

当前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玩风很盛,学风不正;党性修养差距较大,原则性不强、正义感退化、是非观念淡薄,信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
一些党组织贯彻民主集中制不力,有的对中央决策部署执行不认真,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的对党员民主权利保障落实不到位,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不畅,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还没有落实到位,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一些党员干部法治意识、纪律观念淡薄。
一些领导班子整体作用发挥不够,没有形成整体优势,推动科学发展、处理复杂问题能力不够。一些地方和部门选人用人公信度不高,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质量不够高,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问题依然突出,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问题屡禁不止。
一些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强,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活动方式不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合作组织新型化、就业渠道多样化的需要;部分城市社区党组织联系、服务、凝聚党员群众的手段不多,在城市居民和各类经济社会组织中影响力、号召力不大;部分党员事业心、责任心不强,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
有些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讲原则、不负责任,政绩观不正确,作风飘浮,好大喜功,个人主义突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严重影响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解决。
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中发生的腐败案件影响恶劣,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尤其是利用人事权、司法权、行政审批权、行政执法权谋取非法利益的腐败问题突出。

『拾』 省委书记和省纪委书记谁的权力大

不能说谁的权力大,因为分工是不同的,只能说省委书记的地位是在省纪委书记之上的,省委书记是中国共产党省级行政区委员会的一号人物的称谓,是省级行政区的第一领导人,从中共十二大(1982年)起使用该称谓。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新疆6个省级行政区的党委书记一般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任,为副国级外,其他省级行政区的党委书记均为省部级正职。

名称由来

省委书记,从中共十二大起(1982年),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省的委员会的一号人物的称谓,省的第一领导人。完全的说法是:中国共产党某某省委员会书记。如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员会书记。

此前,有一段时间,并不直接称省委书记。那时,一个省委员会的领导人,依序为:第一书记,第二书记(有时还有第三书记),副书记(若干人),省委第一书记为省的一号人物。一个省的省长均为该省中国共产党的委员会的排在第一位的副书记。

省长一般为省委副书记,是省政府的一号人物,是省委的第二领导人。

纪委书记,现在一般由省(市,县)党委常委兼任(以前一般由副书记兼任),自治区和省里 和直辖市也就是正省级城市 级别属于副省部长级。

副省级城市纪委书记 正厅级 ,地级市市纪委书记 副厅级 ,县级城市的纪委书记副副局长级 ,县的纪委书记副处长级。 中纪委书记一般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属于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者之一。

(10)党内司法权扩展阅读:

纪委属于中国共产党内部的纪律监督组织,检察院属于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法院属于国家审判机关,他们之间原则上是没有关系的,但是纪委却拥有部分的司法权,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多头司法”在当代社会的一个表现。

但是,对于党内的违法乱纪问题,一般先是由纪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展开调查,如果发现问题就要作出“双规”决定(即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交代问题),双规结束后根据党内纪律条例并上报同级党委批准作出处分决定,然后将调查档案移交给检察机关,检察机关查实后负责向审判机关起诉。

热点内容
婚姻法哺乳期多久 发布:2025-01-18 18:31:50 浏览:787
合同法司从合同的效力 发布:2025-01-18 16:27:45 浏览:469
职业道德自查自纠 发布:2025-01-18 15:33:54 浏览:125
环境政策法规 发布:2025-01-18 15:32:32 浏览:642
法律概念上市公司 发布:2025-01-18 14:58:08 浏览:840
公司法律风险解决方案 发布:2025-01-18 14:45:04 浏览:605
两项新民法 发布:2025-01-18 13:43:27 浏览:491
民法115条 发布:2025-01-18 13:40:23 浏览:128
人民法院错案追究 发布:2025-01-18 13:21:33 浏览:81
治安处罚条例新 发布:2025-01-18 12:48:20 浏览: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