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中的人身关系
㈠ 民事诉讼法中的人身关系是指什么
你好,人身关系是指人们基于人格和身份而形成的相互关系,如姓名权、名誉权以及有关婚姻、收养、继承等家庭关系。
㈡ 我国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是什么 不是问民法调整的关系 只是问调整的人身关系
人身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人身属性,与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的、不是以经济利益而是以特定精神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也就是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包括人格关系和身分关系。
(2)民法中的人身关系扩展阅读:
在我们民法中,它所调整的人身关系具有以下特点:
一、主体的地位平等
民法所调整的人身关系的主体地位是平等的,主体相互间没有管理和被管理、命令和被命令、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任何一方都不能支配另一方,而应平等相待,互不干涉。凡是主体地位不平等、相互间一方可支配另一方的人身关系,不由民法调整。
二、与民事权力的享受和行使有关
人身关系,有的与民事权利的享受与行使有关;有的与政治权利的享受与行使有关,而与民事权利的享受和行使无关。民法只调整前者而不调整后者。
例如,基于自然人的身体、健康、姓名、名誉而发生的人身关系,与自然人享受和行使民事权利有关,属于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而基于选民身分或者基于某一党团成员身分而发生的人身关系,与民事权利的享受与行使无关,则不属于民法的调整对象。
三、与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
所谓人身,是指主体的自身。因此,人身关系是基于体现自身属性的价格和身分而发生的社会关系,与主体的人身是不可分离的。这类社会关系不具有经济内容而是以特 定的精神利益为内容的。当然,这并不是说民法所调整的人身关系无任何内容。
有的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无直接的联系,却是主体存在的条件,是主体取得财产利益的前提,如自然人的生命健康关系;有的人身关系是与财产关系有直接联系的,如基于自然人的发明、发现而发生的人身关系。
网络-人身关系
㈢ 民法典第二条中的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分别包括哪些具体关系,并一一举例说明
一、人身关系:是基于人身利益而发生的关系,包括以人格利益为基础产生的人格关系,和以身份利益为基础产生的身份关系。
(1)人格关系,是指因民事主体的人格利益而发生的社会关系,主要是指人的生命、健康、姓名、名称、肖像、名誉等方面的利益。人格关系在法律上表现为人格权关系,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等关系。它是民事主体依法固有的、以人格利益为客体的,为维护主体的独立人格所必备的权利。
(2)身份关系,是指基于一定的身份而产生的社会关系,包括亲属、监护等关系,这些社会关系表现为民事法律关系则为身份权关系。知识产权中有身份权的内容,比如作者、发明者的署名权、发表权等,这些权利就属于身份权。另外应注意,婚姻自主权不是妻权、夫权,也不是婚姻权,而是每个公民所享有的结婚自由、离婚自由的权利,所谓的婚姻自由实际上是人身自由的主要内容,故而婚姻自主权不是身份权,而是属于人格权。
二、财产关系:可分为财产归属关系和财产流转关系。财产归属关系是指财产所有和支配关系。因具有金钱价值的物质资料和智力成果的归属发生的关系,是基本的财产归属关系;财产流转关系是指财产由一方向另一方转移而发生的关系。财产流转的基本内容是商品交换关系,其表现形式有商品买卖关系、货币借贷关系、货物运送关系、物品保管关系以及知识产权转让关系等。
㈣ 民法上的人身关系
民法中的人身关系主要是指:基于人格和身份而产生的一系列的关系总和,即自然人基于相互间的人格和身份而产生的相互关系。
(人身关系在民法中主要是与财产关系区分,也称非财产关系。)
㈤ 民法中的“人身权” 怎么理解
人身权是指与人身相联系或不可分离的没有直接财产内容的权利,亦称人身非财产权。人身权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两大类,其中人格权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名誉权、肖像权等。身份权包括亲权、配偶权、荣誉权、亲属权等。人身权是我国公民和法人的人身关系在法律上的体现和反映。人身权是不直接具有财产内容的,不能以金钱来衡量其价值,一般不具有可让与性,受到侵害时主要需以非财产的方式予以救济。
㈥ 关于民法所调整的人身关系的特征
1.非财产性质。由于人格、身份都不是物质财富,不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所以,人身关系不以财产利益为内容,而以人身利益为其内容。
2.与特定人自身不可分离。人格、身份总是属于特定的人。对于其具有的人格或身份,主体既不可转让,也不可放弃。
3.平等性质。民法所调整的人身关系具有平等性质,即只有自然人、法人或其他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领域发生的人身关系,才为民法所调整。
㈦ 民法中的身份关系到底指什么
梅因的《古代法》一书,奠定了其历史法学派的鼻祖地位,该书“从身份到契约”的论断,概括了作为人身权一个分支的身份权的式微;虽然现今又有“从契约到身份”回归的提法,但现今法学蓍作中对身份权的内容也只有三种而已。
具体为:
1、亲权;亲权是指父母对于未成年子女的身心抚养教育、监护权利。
内容包括:
1)、身心养育教化权
2)、奖惩权
3)、其他权利,如姓名设定权、住所指定权等。
2、亲属权;指父母与成年子女、祖父母与孙子女、外祖父母和外孙子女,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身份权。
内容包括:
1)、父母与子女间的抚养权、监护权、赡养权、继承权、宣告失踪、宣告死亡以及失踪财产代管权;
2)、祖父母与孙子女间、外祖父母与外孙子女间的抚养权、监护权、赡养权、继承权、宣告失踪、宣告死亡以及失踪财产代管权;
3)、兄弟姐妹之间的抚养权、监护权(以有监护能力为限)、继承权、宣告失踪、宣告死亡以及失踪后的财产代管权。
3、配偶权;指夫妻之间对等性互享的身份权。
内容包括:
1)、同居权;包括充分和正常性交的权利;
2)、贞操保持请求权
3)、感情联络权
4)、生活互助权
5)、离婚权
6)、其他权利,如扶养权、监护权、收养子女权、继承权等。
参考资料:上述内容参考了张俊浩主编<民法学原理>一书
民法中说人身关系包括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但是到底怎么样的关系可以称为身份关系?
㈧ 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是什么
财产关系(property relation),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即在法律上被确认的所有制关系。
人身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人身属性,与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的、不是以经济利益而是以特定精神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两者的法律属性:
1、财产关系,人们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即具有经济内容的社会关系。属于客观范畴,即社会的经济基础。不过经济基础是经济学、政治学的用语,而财产关系是法律用语。作为法律的调整对象,财产关系反映着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相互作用。
2、人身关系是基于人格和身份而产生的一系列的关系总和,即自然人基于相互间的人格和身份而产生的相互关系。人身关系虽然没有财产内容,但可以成为财产关系的前提,例如知识产权的拥有者可以获得报酬。
(8)民法中的人身关系扩展阅读:
两者的特点:
一、人身关系
1、主体的地位平等
民法所调整的人身关系的主体地位是平等的,主体相互间没有管理和被管理、命令和被命令、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任何一方都不能支配另一方,而应平等相待,互不干涉。凡是主体地位不平等、相互间一方可支配另一方的人身关系,不由民法调整。
2、与民事权利的享受和行使有关
人身关系,有的与民事权利的享受与行使有关;有的与政治权利的享受与行使有关,而与民事权利的享受和行使无关。民法只调整前者而不调整后者。
3、与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
所谓人身,是指主体的自身。因此,人身关系是基于体现自身属性的人格和身份而发生的社会关系,与主体的人身是不可分离的。这类社会关系不具有经济内容而是以特定的精神利益为内容的。
二、财产关系
1、主体地位平等
从主体的地位上说,有的财产关系的主体地位是不平等的,相互之间有隶属关系;有的财产关系的主体地位是平等的,相互间并无隶属关系。前者如财政税收关系,俗称为纵向经济关系;后者如借款关系,俗称为横向经济关系。只有主体地位平等的财产关系,才是民法的调整对象。
2、当事人自愿发生
财产关系,有的是根据主体自己的意愿发生的,有的并不是主体自愿发生的,因民法所调整的财产关系的主体地位是平等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因此这种财产关系一般是主体在自愿基础上确立的。
3、受价值规律支配
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因大多是当事人基于自己的利益需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设立的,因此一般遵循价值规律。正因为如此,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多是等价有偿的。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财产关系
网络--人身关系
㈨ 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包括
民法所调整的人身关系具有平等性质,即自然人、法人或其他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领域发生的人身关系。
㈩ 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就是身份关系对吗
不是。
人身关系是人格和身份所产生的法律关系总和,即自然人基于相互之间的人格和身份而形成的相互关系,是大陆法系国家民法典中人法的调整范围。
人格是指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成为法律上人的状态,即国家赋予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以权利能力。
人格要素有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两部分:物质要素包括生命、身体、健康;精神要素包括姓名、肖像、名誉、自由、隐私、信用、贞操等。
(1)人格权:
A.概念:人格权是指存在于权利人自己人格上的权利。
B.性质:
a.非财产权:人格权与身份权相对,是人身权的重要构成部分。属于非财产权,不具有物质财富内容。
b.支配权:权利主体直接支配其自身人格并享有其利益;权利主体支配自身利益无须他人行为的介入。
c.绝对权:人格权可以对抗任何人,且无需借助他人的行为即可实现其人格权;
d.专属权:既不能转让,也不能继承;人格权与权利主体不分离,任何人不得代位行使。
(2)身份权:
A.概念:身份权是指自然人基于其身份所享有的权利。以一定的人格的存在为前提。
B.性质:身份权虽名为权利,实际上是处于权利与权限的中间状态,包含义务的成分,对某些身份权而言,既是权利,也是义务,如监护权。
(10)民法中的人身关系扩展阅读
民法通则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即民法调整的对象就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财产是人们可以支配的有经济价值的资源和物品,财产关系是人们基于财产的支配和交易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是发生于平等主体之间的。其特点是:
(1)强调当事人身份的非官方性质。这与发生于上下级之间或与国家之间的调拨、没收、税收、罚款等截然不同。这类具有服从性质的财产关系,不由民法调整。
(2)可以被支配。不能被支配的资源,如日月星辰、气流风暴,不能作为财产。、
(3)人身的物质要素不能作为财产,如人的器官、血液。
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可分为两类:支配型与流转型。支配型财产关系表述的是财产归何人控制的状态,回答财产“是谁的”或“由谁利用”这样的问题。
在支配型财产关系中,对物的支配,民法上谓之物权关系;对智力成果的支配,民法谓之知识产权。流转型财产关系反映的是商品交换中的财产关系,表述财产在交易中即财产因买卖、租赁、借贷、承揽等行为而发生的移转状态。
流转型财产关系民法上谓之债的关系。
财产还可以分为积极财产和消极财产:前者指物权、知识产权和债权等;消极财产仅指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