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的预期性

刑法的预期性

发布时间: 2022-04-19 00:48:44

① 请通俗的解释一下,在刑法中,什么是期待可能性

德国癖马案
2009年01月21日 22:43:00
德国是个了不起的国家,单单刑法方面就出现了近代刑法之祖―――老费尔巴哈(是那个研究哲学的费尔巴哈的父亲,为这个事上哲学课时没少调戏偶们老师。贝卡里亚只是近代刑法之父比老费差远了)。这里仅说一说刑法史上一起非常著名且有意思的癖马案。
这件事发生在1896年(也就是卡尔奔驰将他的内燃三轮车申请专利的第十个年头),但要从1895说起(也就是卡尔奔驰发明内燃三轮车的第十个年头):
虽然早在19世纪中叶,蒸汽车技术已经很成熟了,但是基于对蒸汽车技术的不信任,很多国家对汽车发展进行限制(特别是英吉利,在1865年还有个该死的《红旗法》规定:蒸汽车不能超过时速6.5英里,汽车遇到马车要避让,在通过闹市和遇到马车时要有人手持红旗开路。估计那时候开汽车的一点优越感都没有,郁闷感可能要撒一路的。这个法案到本案发生时仍然在英国发挥作用。可能算最早的机动车管理法规了)。大奔那时候在德国也是希罕玩意,据说有一次奔驰的老婆试车,还带着两个儿子,不是兜风是为了到上坡和泥泞的地方推车。有点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战车,跟着个力士推车。
以上是背景,要说明的是那时候马车像现在汽车一样普及。那时候马车要比中国的舒服和豪华,因为减速器(由伞齿轮组组成)的发明,马车可以高速行使和拐弯。有的还加装了板簧,坐上去确实很舒服(可以参见《羊脂球》中乘坐的马车),嗨,扯远了!!!
既然是案子,而且是刑事案子,就要有被告人。被告人是一位马车司机(俗话叫车夫,由于兄弟我忘记了他的名字以下简称车夫)。这位车夫1895年时找了份不错的工作,就是在一个马车出租公司驾驶马车。我估计由于汽车的发展,可能那时候已经对马车业形成一定的冲击了,所以马车夫很珍惜他的工作,很敬业。要命的是他的拉车的两匹马中有一匹是绕僵之马。通俗点就是那匹马童心未泯,为了好玩老是用尾巴缠绕缰绳,并且用力向下压。为这个事这位车夫着实很郁闷,有好几次差点没有发生车祸。还好这是个敬业的车夫,为了这事去找老板了:“经理先生呀,我那有匹马老是不好好干活,影响我驾驶了。我已经好几次差点没有出车祸,要不您给我换一匹吧。出了事可不是闹着玩的。”
老板看了看车夫:“你真是个爱岗敬业的好同志。你反映的情况我早就知道,目前我们没有合适的马更换,不是没有出事吗?马有问题才能说明你的驾驭技术好呀,回去吧,要么换马,要么换你。不许再提这件事了。”车夫只好继续与那匹顽皮的小马不停的斗争,并且想改变马的习惯,但是车夫终究不是老马,不能改掉小马的坏习惯,直到1896年7月19日。
那一日,风和日丽的,马的心情都不错,车夫提心吊胆的心情当然不好,照例驾驭着他的马车飞速行驶在大街上。小马心情好,又来表演一出马尾压缰绳。车夫心里那个气呀,心想今天非得教训教训你这狗日的(心里早就把马的上三代关照了一边),而马却一反常态向前飞奔,他只顾和马较劲了,却忘了是在大街上。于是上演马车版《生死时速》。行人纷纷抱头鼠窜。以为普洛米修斯又一次驾驶马车送天火来了呢。等到车夫发现时已经来不及了,一位可怜的躲闪不及的行人与普洛米修斯的马车搏斗了一小下,但是输了。我十分郁闷,怎么堂堂德意志竟然没有出现欧阳海呢!
后边的事情可想而知了,120急救马车把伤者送到医院,110警用马车把车夫送到警局。检察官以过失伤害罪提起诉讼(在中国依照现行刑法应当是危害公共安全罪)。地方法院竟然宣告车夫无罪。德国人就是较真(这点我喜欢),检察官向帝国法院抗诉。德国帝国法院第四刑事部驳回抗诉,理由是:认定过失责任,当事人当时能否基于该认识而向雇主提出拒绝适用该马。显然不能期待被告人不顾自己职业损失,违反雇主命令而拒绝适用该马,因此被告人不存在过失责任。
简言之由于不能期待被告人实施其他行为,所以行为不构成过失责任。
了解了吧,同时恭喜您也了解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刑法理论——期待可能性问题。

② 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指的是

你说的是对的
期待可能性,是指从行为时的具体情况看,可以期待行为人不为违法行为,而实施适法行为的情形。

③ 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是什么意思

一、期待可能性的概念和适用

期待可能性,即行为当时,能期待行为人避免实施违法行为而实施其他合法行为的可能性。

(——与规范责任论互为表里,是规范责任论之主观基础。即:如有故意或过失的心理事实,且处于规范评价内,即违反了规范(客观基础),但无期待可能性(主观基础),则无责。)

期待可能性作为责任要素,其功能是阻却责任,但其滥用,则会导致法秩序的松弛,因此,限制其适用,是势所趋。(如德国,缺乏期待可能性,只能是法定阻却事由,日本,原认为是超法规责任阻却事由,现已受德之影响,渐主张限制适用。)一般认为,防卫过当、避险过当减免处罚,就是以此为据。

二、期待可能性的判断标准

即以什么为标准来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期待可能性。这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问题,直接影响案件处理结果。

1、行为人标准说。以行为时具体状况下行为人的自身能力为标准。——批判:如此一来,毫无秩序可言,完全任由行为人。同时,对于确信犯不能说明。(因确信犯确信其行为正当,无期待可能性,但并非不承担责任)

2、平均人标准说。把平均人置于行为人当时的情况下进行判断。——批判:平均人或通常人是个模糊概念,其实质是由法官自己去判断。

3、国家标准说(法规范标准说)。从期待者一方出发,以法秩序的具体要求为标准。但何种情况下,法才会做出期待,则更含糊了。

④ 什么是刑法期待可能性理论和法律不强人所难原则求详解,容易理解的回答,不要粘贴复制的!感谢~!

对这两个问题我的理解也只停留在很浅的程度上。
1):所谓期待可能性,指的是从行为时的具体情况看,可以期待行为人不为违法行为,而实施适法行为的情形。
要将一个人的行为纳入刑法的考量,就必须要求这个人在作出这种行为之前能够通过可能的渠道去知悉这个行为产生的后果。这是刑法的可预测性的要求,同时也是期待可能性理论中的前置性要求。最能体现这个要求的规定就是刑事责任能力的划分:在我国刑法理论中,不满14周岁的人是没有刑事责任能力的。因为不满14周岁的孩子没有义务“懂法”。
如果一个人在做出某种违法行为之前知道这种行为可能受到刑法的调整,还要视行为时的具体情况:是不是有实施合法行为的可能性。如果这个人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有两种行为可以选择:一个合法一个违法。并且这两种行为都可以达到同一目的。那么此时他就具有期待可能性。如果他实施了违法行为的话,法律就可以对其进行处罚。反之,如果当时就只剩一种可能解决问题的途径,即违法行为,那么这个人在当时就没有期待可能性,法律就无法对其进行处罚。具体体现在刑法总则中就是紧急避险行为和正当防卫行为。
2):“法律不强人所难的”含义和“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的含义相同,比如说最近热烈讨论的将“见义勇为”纳入刑法调整范围之中的问题。见义勇为和舍己为人是高尚的道德情操,如果一个人具有这种品德的话将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但大多数人是不具备这种高尚品德的,人生来自私,“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就是对这种自私的敷衍。所以,法律不能要求大多数人去做与自己的本性相违背的事。这就是“法律不强人所难”的含义。
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⑤ 解释一下刑法上的期待可能性

期待可能性,就是依据行为人作出危害行为时所处的情况,只有在行为人有可能不作出该行为而作出了的时候,法律才能够对行为人施以处罚。通俗的表达就是“法律不强人所难”。

比如说,一个人杀了人之后,把杀人凶器扔到河里,把血衣烧了,在对该犯罪人定罪处罚的时候只能定他的杀人罪,而不能对他毁灭证据的行为进行处罚,因为犯罪人杀人之后,毁灭证据逃避侦查是他的正常反应,我们不能期待犯罪人犯罪之后保存好证据然后主动投案,尽管现实中也存在犯罪人犯罪后投案自首的情形,但那只是极少数的情况,法律不可能期待所有犯罪的人犯罪后都不毁灭证据或者逃跑,所以我国刑法分则没有规定对犯罪人犯罪后毁灭证据的行为进行处罚,但却规定了“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也就是说,犯罪人以外的其他人唆使、协助当事人隐匿、毁灭、伪造证据要受处罚,因为对犯罪人以外的人不去为犯罪人毁灭、伪造证据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至于那个“癖马案”,赶马人在事故发生以前就早已预见到可能因为马的怪癖而造成危害结果,而最后也终于造成了危害结果,法官之所以判决赶马人无罪,是因为赶马人之前已建议雇主换马,而雇主却没有同意,此时赶马人有两种选择:1、为了避免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而冒着被解雇的危险换掉马匹;2、执行雇主的命令不换掉马匹以保证自己工作的稳定。赶马人选择了第二种,这是一种“人之常情”,虽然最后危害结果发生了,但是法律不能期待赶马人以丢掉自己工作的代价去违抗雇主的命令,否则就是强人所难,所以不能对赶马人进行处罚。

⑥ 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是什么

期待可能性,是指从行为时的具体情况看,可以期待行为人不为违法行为,而实施适法行为的情形。

⑦ 刑法的功能

刑法的功能,是指刑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其他法律相同,刑法的终极目的仍然在于规范社会关系,保证社会关系能够在有序的环境中予以发展。具体而言,刑法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保护功能刑法的保护功能是指刑法对社会关系的维护作用。在社会生活中,国家、团体、社会、个人均享有各种权利,不同主体根据自己的权利与其他主体发生联系,形成有序的社会关系。这种有序的社会关系又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于破坏这种关系的人予以刑法上的制裁,从而保证社会关系的良好运作,便是刑法的一个重要功能。刑法的保护功能,是通过惩罚犯罪行为予以实现的。犯罪是最为严重的违法行为,国家对此类行为施以刑罚的惩罚,能够对犯罪行为予以打击和压制,使受到犯罪行为侵害的社会关系予以恢复;在被侵犯的社会关系不能得到恢复的情况下,对犯罪人予以非常痛苦的报应性惩罚,使其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权利,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的权利;对于哪些对社会关系有最大威胁的人,采取适用死刑的手段,彻底地予以排害,从而保证社会关系的安定。与此同时,通过对实施犯罪行为的人进行惩罚,也满足并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正义感,向公众昭示权利的不可侵犯性和法律秩序的不可破坏性,从而产生警戒、教育作用,维护社会关系的安定。刑法的保护功能,是刑法的原始使命决定的。刑法从产生那天开始,就是以惩罚犯罪为其使命的。刑法完全是因为惩罚犯罪而存在,其内容也完全是围绕犯罪而展开。因此可以说,没有惩罚犯罪的需求,就没有刑法存在的必要,通过惩罚犯罪而维护社会安定,是刑法的首要功能,也是最主要的功能。我国刑法的保护功能,在立法上作出了明确规定。我国刑法典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根据此条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刑法是通过惩罚犯罪行为达到保护社会秩序的目的的。二、保障功能(一)保障功能的含义刑法的保障功能是指刑法所具有的保护没有犯罪的人不受刑法追究以及犯了罪的人不受法外追究,从对国家的刑事追究权力予以适当限制,以保障公民合法权利不受国家非法侵犯的作用。如前所述,刑法以惩罚犯罪为己任,在实践中往往会导致国家刑事追诉权的膨胀和滥用,进而侵害公民的合法权利。与此同时,鉴于刑法所使用的是非常严厉手段,一旦滥用,就会对公民的权利产生至巨的伤害。因此,如果国家的刑事追诉权不能予以适当限制,每一个公民均会被刑罚惩罚的阴影所笼罩,生活在不安的环境之中,其生活品质一定会大大下降,本来所向往的快意人生,就会变得索然无味。再从刑法的目的上看,惩罚犯罪就是为了使公民获得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如果这种惩罚反而使公民产生新的恐惶与不安,也有违于刑法的本意。所为了避免此种情况出现,社会公众也强烈要求国家在惩罚犯罪时应当有所节制,不得为了惩罚犯罪而惘视公民的合法权利。勿庸置疑,刑法的保障功能自刑法产生之时业已存在,但同样不可否认,刑法保障功能是随着人们对社会、国家、公民之间关系认识的深入而逐渐被重视的。在帝王言出法随、官吏擅断罪刑的年代,刑法的保障功能几乎被完全忽略,成为刑法发展史上的黑暗时期。直到资产阶级大革命前夕,当人们认识到国家必须实行法治的方法进行统治、公民的权利需要特别予以保障之时,刑法的保障功能才被慢慢突显。在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之后,刑法的保障功能又随着法治与人权概念的日益成熟而发扬光大,到目前,已经成为现代刑法的一个相当重要的价值取向。(二)刑法保障功能的要求既然刑法具有保障公民权利的功能,那么如何才能将这一功能在实践中予以实现呢?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应当注意如下两个方面:其一,在刑事立法活动中,应当坚持刑法的最后手段性原则,凡是没有必要使用刑法手段处理的行为,不要轻易予以犯罪化。这样,就能保障刑法惩罚的是那些真正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在刑事领域给予公民尽可能大的自由空间。因此,那种发条繁杂、公民动辄得咎的刑事立法,是刑法保障功能的观念相悖的,也是我们的刑事立法所不倡导的。其二,在刑事司法活动中,国家不得对没有构成犯罪的人进行刑事追究,也不得对构成犯罪的人进行法外追究,即对于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的行为,不得定罪判刑;对于构成犯罪的行为,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追究,并且在追究的过程中必须保障其人格的尊严和其他合法权利。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刑法既是惩罚犯罪的工具,也是保障非犯罪公民的武器,还是保障犯罪公民合法权利不受国家权力过度干扰的一个屏障,其意义实在非同小可。除了在观念上树立刑法保障的观念之外,在制度上同样需要予以贯彻执行。在现代国家的刑法乃至国际社会的有关人权保障的文件中,均明确规定了一个原则—罪刑法定。就刑法的两个基本功能的关系来看,惩罚与保障相结合已经成为现代刑法的指导原则,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不可偏废。在理解和运用时,不能过分强调任何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过分强调刑法的惩罚功能,就会陷入专制司法的泥潭,过分强调保障功能,则会削弱刑法存在的根基。因此,对于刑法规定为犯罪的行为,应当依法进行惩罚,不能借口刑法的保障功能而放纵犯罪;同样,对于没有构成犯罪的行为,也不能动用国家的刑罚权..

⑧ 刑法分则中没有的罪名是不是就不为罪

是的。
犯罪是指触犯刑律、具有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的本质特征是刑事违法性、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受刑罚处罚性。“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最基本的原则之一,也是刑法的根基所在,它是刑法安定性和人民行为可预期性的保障,坚持罪刑法定就是坚持“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也就是只有行为符合刑法分则中规定的符合犯罪构成的情形时才能将此行为认定为犯罪,如若因为立法的疏忽将某些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未纳为犯罪处理,也不能违反“罪刑法定”原则而将其认定为犯罪。刑法调整社会生活本身就具有滞后性和局限性,对于立法上的不完备可以改进,但是罪刑法定的根基思想却不可动摇。如果分则中没有涉及到的罪名和行为都被以犯罪论处,那么人们就会生活在惶恐之中,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哪些会被认为是犯罪而被处以刑罚,这就动摇了犯罪行为的可预期性和人民对自己行为的可预期性。

⑨ 何为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

期待可能性,是指从行为时的具体情况看,可以期待行为人做出合法行为。

如果有期待可能性,即能够期待行为人在行为时实施合法行为,行为人违反此期待实施了违法行为,即产生责任;如果无期待可能性,即行为人在行为时只能实施严重违法行为,不能期待其实施合法行为,此为阻却责任事由,行为人不负刑事责任。

应当根据什么标准判断期待可能性是否存在,是在刑法理论上存在争论的问题。对此,主要存在以下学说:

1、行为人标准说,即在行为时,该行为人能否作出其行为之外的适法行为的可能性。这是把行为人本身的情况作为判断期待可能性的标准。

2、平均人标准说,即根据社会通常人的情况,将能否作出与行为人同样的行为,作为判断期待可能性的标准。

3、国家标准说,即从国家法秩序的立场出发,期待行为人作出合法行为,以此作为判断期待可能性的标准。

(9)刑法的预期性扩展阅读

现行刑法,虽无任何“期待可能性”的字样,却是包含了丰富的期待可能性思想。试以刑法规定分析如下。

刑法第14条、第15条关于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规定体现了有期待可能性的思想,换言之,刑法第14条、第15条以有期待可能性从积极的方面肯定了罪过的存在。与刑事司法中期待可能性是否存在尚须确认不同,刑事立法中的故意与过失体现了期待可能性思想。

行为人在明知自己的行为将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前提下,是否实施该行为具有可选择性;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将可能造成的结果或应当小心谨慎而不盲目自信从事,在是否尽适度注意或者小心谨慎从事方面也存在着行为的可选择性(以上情况若无行为可选择性,则成立意外事件或不可抗力)。

法律期待行为人抑止危害社会的行为或尽适度注意或小心谨慎从事,行为人却违反此期待希望或放任了危害结果的发生或由于疏忽大意或由于过于自信导致了危害结果的发生。可见,犯罪故意、犯罪过失都体现出了期待可能性思想。刑法第16条体现了无期待可能性的思想,以无期待可能性从消极的方面否定了罪过的存在。

⑩ 刑法上如何区分原因的原因与介入因素的区别

1、所谓原因就是这个因素对这个结果的发生起了多大的作用;很多情况都内可能对结果的发生容有原因力,但是只有到一定程度才会被视为是法律上的原因,至于多因一果与介入因素,主要看这些原因对结果发生的原因力大小,或者理解为一般人的可预期性。
2、一般而言,在存在介入因素的情况下,主要考虑介入因素的性质及先行行为之间的关系,即介入因素是正常的还是异常的,介入因素是独立于还是从属于先行行为。如果介入因素是异常且独立先行行为,则切断因果关系。反之,不切断。再者要看介入因素是否隔断因果关系,应该看介入因素对结果的发生是否起足够的作用,如果是结果的重要原因则隔断因果关系。

热点内容
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方案 发布:2024-11-15 14:03:56 浏览:74
美国纽约律师 发布:2024-11-15 13:58:45 浏览:932
2014注册会计师经济法音频 发布:2024-11-15 13:45:47 浏览:768
司法廉洁队伍 发布:2024-11-15 13:04:04 浏览:513
对校园法治社理解 发布:2024-11-15 13:02:37 浏览:313
平面设计公司规章制度 发布:2024-11-15 13:02:33 浏览:25
劳动法固定期限合同视为长期 发布:2024-11-15 12:18:11 浏览:740
老赖民法 发布:2024-11-15 11:56:26 浏览:723
佛山经济律师 发布:2024-11-15 11:04:47 浏览:675
申请法律援助书怎么写 发布:2024-11-15 10:42:48 浏览: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