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探视权
A. 不让对方探视孩子,会被拘留吗
不让对方探索视,不会被拘留。另外,你何必说不让探视,他来,你说都不在家,他让送,你说没有时间。他拿什么证明你不让探视,这事到法院去起诉,多半是唬你的。即使真的起诉也不怕,你一口咬定因为其他原因没有探视。而不是拒绝他探视,法院也很难办,不要不出庭,寻那等于认输。 同时,我认为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你们先冷静下来考虑下,你们分开,受伤最大的会是孩子。如果有可能最好复婚。如果实在不行,我建议你们好好谈一谈。想想孩子以后可能受到的心理伤害,从这个角度,应该是可以谈的。孩子毕竟也是他的,希望你能理解他想孩子的心理。如果他不是个男子汉,连扶养费都不给,建议你以抚养费和他对你中伤诽谤为由告诉他也可以起诉他。人活一生挺不容易的,希望你们都能想开点。
B. 关于刑事案件判刑探视权问题
你所打听到的情况不符合法律规定,此案不能成立。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69条、124条、138条、140条、148条之规定,公安机关受理刑事案件后,进行的程序是:先对犯罪嫌疑人予以刑事拘留,提请检察院批准逮捕,检察院批准逮捕,公安机关宣布逮捕后进行侦查,侦查完毕提请检察院公诉,检察院向法院提起公诉,法院进行判决,这些程序走下来,最快也的三个月内完成,不可能一星期内就走完这些程序。
至于将犯罪嫌疑人送到另一个地区,原因大概有两种,一是由上级公安机关决定,送到另一个地区更有利于案件的侦查;二是可能你朋友有另外的案子,另一地区的公安机关已经破获,这起案件的管辖权在另一地区。
至于判刑后一个月后才允许探视问题,主要是法院一审判决后,还有半个月的上诉期,期间怕犯罪嫌疑人和外面串供,干扰二审审判,所以上诉期限过后才允许探视(如果上诉了,二审宣判后家属才能探视)。
附:《刑事诉讼法》有关时效的规定:第六十九条 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三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一日至四日。
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至三十日。
人民检察院应当自接到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书后的七日以内,作出批准逮捕或者不批准逮捕的决定。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的,公安机关应当在接到通知后立即释放,并且将执行情况及时通知人民检察院。对于需要继续侦查,并且符合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条件的,依法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
第一百二十四条 对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不得超过二个月。案情复杂、期限届满不能终结的案件,可以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延长一个月。
第一百三十八条 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应当在一个月以内作出决定,重大、复杂的案件,可以延长半个月。
第一百四十条 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法庭审判所必需的证据材料。
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对于需要补充侦查的,可以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也可以自行侦查。
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应当在一个月以内补充侦查完毕。补充侦查以二次为限。补充侦查完毕移送人民检察院后,人民检察院重新计算审查起诉期限。
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
第一百六十八条 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一个月以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一个半月。有本法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批准或者决定,可以再延长一个月。
人民法院改变管辖的案件,从改变后的人民法院收到案件之日起计算审理期限。
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的案件,补充侦查完毕移送人民法院后,人民法院重新计算审理期限。
C. 哪些人能享有探望权,探望权有哪些内容
一、哪些人能享有探望权
《婚姻法》第38条第1款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
该法条把探望权的主体仅限于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法条中“离婚后”三个字把探望权的主体仅限于法定婚姻的当事人,对父母的范围做了不必要的限制,而探望权其实是基于父母子女关系而产生的身份权,只要是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均有权探望未成年子女。
探望权从其性质上来说是一种“天赋权”,其产生源于父母子女之间自然的血缘关系,其存在的意义在于满足父母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保障子女获得父母关爱的权利,强化父母抚养教育子女的法律责任。
我国对父母的范围做了限制,制约了这一制度功能的发挥,所以应增加以下几种情形:
(1)婚姻被宣告无效、婚姻被撤销的情形。尽管婚姻被宣告无效或被撤销后自始无效,当事人不具有夫妻权利义务,但当事人所生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却不会因为父母婚姻的无效而终止,不管是不是不与子女共同生活一方的过错导致婚姻无效,其始终享有对子女的探望权。法院在婚姻宣告无效或被撤销的判决中应同时对探望权做出明确规定。
(2)未婚父母解除非法同居关系后,未与子女共同生活的未婚父母一方应享有探望权。未婚父母之间没有离婚程序,同居关系一旦解除,未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理应享有探望权。
(3)夫妻非正常分居的情形。我国法律虽无明确规定分居制度,但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因感情不和而分居期间,子女极少与父母轮换共同生活,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往往控制子女,拒绝另一方与子女的接触和联系,在这种情形下,由于无法可依,遭到拒绝的一方当事人要与子女相聚就得不到法律的救济。
另外,对于人工生育的子女,只要是经夫妻双方协议实施的人工生育,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视为婚生子女关系,可见人工生育的子女的父母也应享有探望权。将行使探望权的父母范围扩大到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父亲或母亲,从而与《婚姻法》中抚养教育的父母范围保持一致。
二、探望权有哪些内容
探望权的内容包括探望方式和探望时间。探望方式指以什么方式来行使探望权,对此法律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当事人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实践中,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见面,以见面时间的长短为标准可分为短期探望和长期探望两种。短期探望又称暂时性探望,指不直接抚养子女方到对方家中或指定的地点,定期看望子女,这种探望时间较短;长期探望又称逗留性探望,指享有探望权的父母将子女带走,与自己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并按时送回。二是交往,指享有探望权的一方有权以电话、书信等方式与子女进行交流、保持联络。行使探望权的时间指在什么时间见面,见面持续时间的长短。
探望的方式和探望时间,先由双方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法院判决。当事人协议可以在法院调解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其他时间、地点进行。当事人对探望方式和时间达成协议的,法院应对协议内容进行必要审查,以保障子女的合法权益,并将协议内容写入离婚调解书或判决书中。当事人对探望方式和时间不能达成协议的,法院应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对探望方式和时间作出判决。
不懂请追问,满意请采纳,谢谢!
D. 如何正确行使探望权
《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六条规定:
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者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
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父或者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
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
一方行使探望权时,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行使探望权不仅是权利,也是义务;
协助行使探望权也是义务,如果有探望权的一方不行使这一权利或者是另一方阻挠其行使这一权利,都是违反法律的行为,也都是对未成年子女的权益的一种侵害,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E. 探视权强制执行对方不配合怎么办
法律分析:一方申请强制执行探视权,强制执行对方仍不配合的,可以向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变更子女的抚养权。对方还可能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可以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六条 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者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父或者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 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F. 去拘留所探望,属于行政拘留7天。在规定日内朋友可以去探望吗
如果是违反治安管理行政拘留的话,近亲属单位负责人带有效证件可以探望。朋友探望权法律上没有相关的规定,具体要看所在的拘留所,一般都是可以探望的。
《治安拘留所管理办法》第十五条 治安拘留所依法保护被拘留人的通信自由。被拘留人寄出和收到的信件不检查、不扣押。
被拘留人的近亲属的单位负责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凭身份证可以到治安拘留所会见被拘留人。
(6)刑法探视权扩展阅读:
行政拘留的特点:
(1)行政拘留是一种严厉的行政处罚形式,只有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才享有拘留裁决权,期限限制在1日以上15日以内。
(2)行政拘留不同于刑事拘留。前者是依照行政法律规范对违反治安管理法规的人采取的惩戒措施;后者是依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而采取的临时剥夺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的刑事强制措施。
(3)行政拘留不同于司法拘留。后者是人民法院依照诉讼法的规定对妨害民事、行政诉讼程序的人所实施的临时剥夺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
(4)行政拘留不同于行政扣留。行政扣留是行政机关采取的临时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
(5)行政拘留与拘役不同。拘役是由人民法院对触犯刑法的人判处的一种刑罚。
G. 探望权的制度完善
2001年实施的《婚姻法》首次在“离婚”一章中确立了我国的探望权制度,填补了我国婚姻家庭立法上的一项空白,为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父母行使探望子女的权利提供了具体的法律依据,但是从司法实践来看,探望权的执行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仍有尚需完善之处:
应适当扩大探望权的主体范围。在现行婚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探望权的主体被严格限定为“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设立探望权的目的在于保护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使其可以得到更多的亲情和关爱。而将探望权的权利主体限定为“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显得过于单一。在我国现实生活中,一些未成年人的父母因失踪、死亡或者丧失民事行为能力而不能抚养教育子女时,一般都会由其祖父母、外祖父母抚养,这时祖父母、外祖父母就替代父母成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这种情况下不赋予祖父母、外祖父母探望权则不符合法律逻辑。且在我国“隔辈亲”的现象普遍存在,祖(外祖)父母对孙(外孙)子女的关爱较之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有过之而无不及,将他(她)们排斥在探望权的权利主体之外与立法目的不符,在人性化方面显得有点欠缺。
应明确探望权中止的几种情形。“把不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作为探望权中止的唯一理由,规定太过笼统,应当予以细化,以便于当事人更充分、准确地保护自己的权利和法院审理案件时的具体操作。
增加探望权的救济措施,即设立相应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探望权是不直接抚养子女一方的人身权利,如果抚养人故意设置探视障碍,使得探望权人见不到子女,遭受精神痛苦,探望权人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判令精神损害赔偿既可以补偿探望权人不能行使探望权所受到的伤害,也可约束抚养人履行协助义务。
正确适用拒不执行法院生效判决文书罪。虽然刑法和民事诉讼法规定了被执行人拒不履行法院生效裁判应负刑事责任,但司法实践中极少适用这项规定,使得这项法律规定形同虚设。对拒不执行生效裁判与阻碍执行者,要坚决制裁。
H. 在押人员依法享有什么权利
看守所是羁押依法被刑事拘留、逮捕的人员及被判处有期徒刑、余刑在一年以下罪犯的场所。看守所在押人员是具有特定身份的公民,其不能像普通公民那样完全享有法律所赋予的权利,甚至有些权利的行使和内容还要受到限制,如人身自由权被剥夺、通信秘密权被限制、言论自由权被限制等等。
同时,因其身份的特殊性,还依法享有一些特定的权利。如会见亲属权、辩护权、检举和控告权等。根据我国《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及《看守所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看守所在押人员依法享有的权利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权利
1、选举权。
凡年满十八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享有选举权,被依法剥夺其政治权利和行为不能自理的人除外。
看守所在押的嫌疑犯罪人员,无论其是否有罪、是否被剥夺政治权利都尚待人民法院依法进行判决,其政治权利未被剥夺,他们依法享有选举权是不容质疑的;留所服刑未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员,虽然他们已经触犯了国家的法律,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未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员仍依法享有选举权。他们可以在监管场所参加选举,也可监护到户口所在地参加选举或在流动票箱投票或委托有选举权的亲属或其他公民代为投票参加选举活动。
2、被选举权。
虽然我国的《选举法》将嫌疑犯罪的人员和正在服刑的罪犯排除被选举之列,但看守所在押人员中不乏有通过进一步侦察后被无罪释放的情况。依法这一部分人员依然享有被选举权,简单地把所有嫌疑犯罪的人的被选举权剥夺,有违法律公平、公正原则。因此,从理论上讲,在押嫌疑犯罪人员的被选举权应作为一项合法权益予以保障。
3、宗教信仰自由权。
法律保障正常的宗教信仰自由活动。不论是普通公民还是犯罪的人员,他们都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看守所要尊重在押人员的合法的宗教信仰自由,在生活、卫生、饮食方面为信仰宗教的在押人员提供方便。但在提供方便的同时,要加强思想教育工作。
4.批评、建议权。
法律规定: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都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合理的批评和建议,看守所应予采纳,对不合理的批评和建议,要及时给予解释和引导,严禁打击报复。在押人员对其他国家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的,看守所要及时转送相关部门和人员。
5、劳动权。
我国《宪法》规定:中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劳动既可以增强人的体魄,有可以增强人的思想意识、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社会主义劳动观念。因此,为了加强对在押人员的教育,在确保安全和不影响案件诉讼的前提下,看守所应该积极创造环境和条件,适时组织在押人员参加适当的轻体力劳动。
6、受教育权。
中国公民都有受教育的权利。犯罪产生的成因十分复杂,有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的影响、个人因素等多方面的原因。笔者认为,通过教育和学习,人是可以转变和改变的。看守所的一大责任就是加强对在押人员的教育工作,使其正视自己的问题,对公安、司法机关坦白自己的犯罪事实,为在押人员以后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看守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好在押人员的教育工作:
(1)、根据在押人员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教育。一方面提高他们的法制观念,另一方面让他们对自己违法犯罪的行为性质和后果进行了解后及早暴露出其心理、行为弱点,便于“对症下药”,方便监管工作。
(2)、围绕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在在押人员中开展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劳动观的教育活动,矫正他们畸形的心理,坚定他们重新做人的信心和勇气,加强思想教育和改造。
(3)、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积极开展一些科学技术、技能的培训学习,让青少年在押人员能学到一技之长,为以后的生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诉讼权利
1、辩护权。在押人员的辩护权有两个方面:一是自我辩护,二是获得律师、辩护人为其辩护的权利。前者的行使不受条件的限制,后者的行使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在押人员和其律师、辩护人可根据事实、证据和法律的规定提出意见,进行无罪或罪轻的辩护。
2、上诉权。在押人员对各级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裁定不服,在法定期间,有权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3、申诉权。在押人员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不服时,可以向监管部门的主管机关或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提出申诉。
4、检举权和控告权。当在押人员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有权向有关部门揭露侵害人和侵害事实、要求处理的权利;出于良知或赎罪心理,对其他违法犯罪人员或犯罪事实进行揭发和检举,是法律保护的权利。控告和检举的对象,可以是司法人员,可以是其他在押人员,也可以是社会上的其他人员。我国《刑法》规定,在押人员有揭发、检举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提供重要线索从而侦破其他案件等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
5、自首的权利。我国《刑法》规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在押人员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本人和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对自首的在押人员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理。看守所应为在押人员自首创造条件,做好引导。
6、在押人员可以聘请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咨询,代理诉讼、控告或为其申请取保候审。
7、有权拒绝回答与案件无关的问题。在押人员对侦察人员的提问,应如实回答,但对与本案无关的问题,有权拒绝回答。
8、有权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每个民族都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
9、有权核对讯问笔录和亲笔供词。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讯问笔录应当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核对,对没有阅读能力的应当向其宣读。核对无误后签名认可,笔录方具有法律效力。
10、在押人员有知道用作证据的鉴定结论和提出申请补充鉴定或重新鉴定的权利。
11、未成年在押人员在被讯问和审判时可以要求其法定代理人或监护人到场。由于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辨别判断能力不强。为了使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在讯问和审判时应通知未成年在押人员的法定代理人或监护人到场。
12、在押人员有要求工作人员回避的权利。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察人员有下列情形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1)、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的;
(2)、本人或者他的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3)、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
(4)、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
三、人身权利
1、生命权和健康权。在押人员在羁押期间,人身不受刑讯、体罚、虐待、侮辱。如有侵犯,在押人员可以向监管部门上级主管机关、督察部门和检察机关进行检举和控告。
在押人员在患病时,有得到及时诊治的权利,办案部门和监管机关为此负有重大职责,在无条件诊治的情况下,要及时通知其家属,变更法律强制措施,以便诊治。
2、人格权。
在押人员的人格权包括: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等。他们的人格尊严像普通公民一样受到法律的保护。公处公判和游街示众等行为严格说,就是侵犯在押人员的人格权,我国应加强对在押人员人格权的保护。
3、在押人员有获得国家赔偿的权利。
一是错案的赔偿;
二是由于国家机关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故意或过失造成在押人员应享有的权利受到损害的,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
4、在押人员享有与家属亲友通信的权利。在不涉及具体案情、不影响案件诉讼活动的前提下,经办案人员、监管民警审查,在押人员可以与家属、亲友、律师通信,有关人员不得扣押信件。
5、在押人员享有与亲属、律师会见的权利。在侦察阶段,在押人员一般不许可会见亲属,但在特殊情况下经看守所领导批准、办案部门同意时,在押人员可以会见亲友。对余刑在一年以下的留所服刑人员,可以定期与家属会见。会见必须在专门的场所进行,确保安全。
6、探视权。经办案机关同意和县级以上公安机关主管领导批准,在押人员在严格监护的条件下,可以临时离所探视病危、病逝的配偶、父母、子女,案情重大的或当日无法返所的不准探视。
四、民事权利
1、财产权。我国法律规定:公民的合法财产受法律的保护,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侵占、哄抢、破坏或非法查封、扣押、冻结和没收。在押人员虽然失去人身自由,但其合法财产依然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他们的财产包括:合法收入、房屋、合法收入的储蓄、生活用品、奖金以及其他合法收入。还包括因继承取得的财产。
2、发明权、著作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受到法律保护。其在押前所获得的知识产权,在押期间受到侵权,一样提起诉讼,要求获得保护。对在羁押期间有发明创造的,可以向有关部门申请专利。但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在押人员在押期间的稿件和著作原则上不得公开发表、出版。
3、继承权。在押人员依法享有继承权,他们的合法继承权如受到不法侵害,在规定的时效内有权提起诉讼。即使是被判处死刑的罪犯,其继承权也不丧失,罪犯死了,他的子女可以代为继承。
4、婚姻、家庭权。在押人员的婚姻、家庭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破坏其婚姻、家庭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严重者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在押人员依法享有提出离婚的起诉权和不同意离婚的答辩权。正在羁押、服刑的人员的配偶提出离婚时,要及时转告,除查明确实下落不明外,法院不得轻易作出缺席判决。
I. 离婚后对方有权利拒绝探视孩子吗
现在,离婚也不是新鲜的事了,很多夫妻新闻离婚问题纠缠不清,也是纠纷不断,为了就是财产和孩子监护权哥抚养费的问题。法律规定离婚时双方可以获得对孩子的探视权,但是有时也会遇到拒绝探望的,但是离婚后孩子有权拒绝对方探视吗,剥夺了探视的权利,也是对一方的伤害。
一、离婚后孩子有权拒绝对方探视
对方提出要见小孩的要求是没有办法拒绝的,探视是受法律保护的,但是如果对方有过分的行为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依法中止探望,中止探视权要由法院来判定。
法律依据:《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千零八十六条 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者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父或者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
二、相关的法律条文
在以往的案件中,一方拒绝另一方探视孩子,法院一般是对不履行判决的一方司法拘留。然而,司法拘留的最长期限只有14天,其震慑效力太低,效果不好。
我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的解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了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的“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含义问题,解释如下:
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的“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是指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的具有执行内容并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人民法院为依法执行支付令、生效的调解书、仲裁裁决、公证债权文书等所作的裁定属于该条规定的裁定。
下列情形属于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的“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情形:
(一)被执行人隐藏、转移、故意毁损财产或者无偿转让财产、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
(二)担保人或者被执行人隐藏、转移、故意毁损或者转让已向人民法院提供担保的财产,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
(三)协助执行义务人接到人民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后,拒不协助执行,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
(四)被执行人、担保人、协助执行义务人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通谋,利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权妨害执行,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
(五)其他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情形。
离婚的时候对于孩子的探视权已经作了规定,夫妻双方都是可以根据离婚协议的内容,对孩子进行探视。任何人都不可以剥夺一方对孩子的探视权,剥夺探视权也是在损害孩子的合法权益,如果遇到拒绝探视的,可以依法拿回对孩子的探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