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刑法储槐植
『壹』 美国的刑法有哪些特色
美国的刑法来是资本主义刑源法。
美国是一个法治国家,但是对法律的无知,并非辩护的理由。华裔新移民刚到美,除语言及文化上会遇到不少困难,也经常因为对美国法律的了解而不心心误触法网。例如,因为生活或工作压力而对配偶施暴,管教小孩时体罚过重等。
美国的法律分为民法及刑法两大类。民事诉讼主要目的是要求金钱上的赔偿,而刑法是社会对个人行动的一种规范措施,如果触犯刑法,将可能会被判罚牢刑。从一九九六年以来,尤其是在九一一事件后,刑法对非美国公民的惩罚更加来历。
自从一九九六年九月三十日以来,美国移民法对一些在美国触犯刑法的移民限制更严,如果新移民不小心触法,而没有聘请专业的刑事辩护律师替自己维护权益,其刑事案件的结果很可能会影响他们将来申请绿卡和公民入籍。因而,了解到美国宪法所提供的权益以及美国的刑事程序,将可确保在发生状况时更好地保护自己。
『贰』 北京大学法学本科的教材有哪些
法学院本科生用教材:
一、法学院9字班版本法学绪论(入门课):沈宗灵《法理学》(不常用)
宪法学:许崇德《中国宪法》(不常用),王世杰/钱端升:<比较宪法> 龚祥瑞<比较宪法与行政法>
民法学(1)(总论部分、物权):马俊驹《民法原论》(主要是上册) 民法学(2)(合同法):崔建远《合同法》(修订本)
刑法学(1、2):张明楷《刑法学》 民事诉讼法学:张卫平《民事诉讼法教程》 婚姻与继承法学:杨大文《亲属法》、同系列的《继承法》
中国法制史:叶孝信《中国法制史》(新编本) 知识产权法:郑成思《知识产权法教程》 刑事诉讼法:陈光中、徐静村《刑事诉讼法学》
商法学(1)(商法总论、公司法): 王保树《中国商事法》(同时也是商法学2) 王保树《中国公司法原理》等等(主要是这两种)
外国刑法学: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经济法:王保树《经济法原理》
国际法:Akehurst's Mordern Introction to International Law
二、法学院0字班版本(更新至2004年)1 法学绪论/法理学(高鸿钧、王晨光,许章润老师)
《法学绪论》使用张文显主编的21世纪课程系列,北大/高教版。 但实际上基本不讲教材。许章润老师的《法理学》课有参考书单。 2
比较法总论(高鸿钧老师) 《外国法制史》,由嵘编 《比较法总论》,茨威格特、克茨著 《比较法研究》,沈宗灵 3
刑法学(张明楷、黎宏、周光权老师) 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最新版,黄色封皮的。 4 宪法学(王振民、程洁老师)
许崇德《宪法》,人大出版社出版。金黄色(灰土黄色封皮) 5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田思源老师)
姜明安主编的两本,一本是21世纪教材系列,北大/高教版。 一本是法律硕士(JM)教材系列,法律出版社的,42块钱的那本。
两本教材各有特点,似乎教师更推崇后者,因为比较新,收录了很多新法规。 6 民法学(师资众多,不一一列举)
历史上曾经使用过马俊驹老师的《民法原论》,法律出版社九五规划教材。 物权、债权、侵权法请往下看。 7 国际公法(李兆杰老师)
无教材,主要看讲义。李兆杰老师的教材据说年内会出版。 8 国际私法(李旺老师) 李旺《国际私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出版,黄色封皮的。
9 国际经济法(车丕照、傅廷中老师) 车丕照《国际经济法概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39.50元。 10 物权法(程啸老师)
2001级使用《物权法》,梁慧星,法律出版社95规划教材。
2002级是程啸老师自编讲义,但指定的是王利明主编的《物权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1 国际贸易与技术转让法(傅廷中老师)
王传丽的《国际贸易法》政法大学出版社 12 西方法律思想史(高鸿钧老师) 《西方法律思想史》人民大学出版社,谷春德主编,
另有凯利的《西方法律思想简史》为重要参考书,法律出版社。 13 债权法(崔建远、韩世远老师)
法律出版社2003年出的崔建远老师的《合同法》(新版是黄色封皮的)、法律出版社
2004年3月版的韩世远老师出的《合同法总论》和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的张广兴先生的《债法总论》老版本。 14 侵权行为法(程啸老师)
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修订版)》,政法2003 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二版),人民法院2004
『叁』 诱惑侦查的基本信息
美国自30年代始至今也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认定陷阱抗辩标准。不过,学术界和司法界基本上认可二种标准:主观标准说(subject approach)和客观标准说(objective approach)。前者注重被告人犯罪的意图及犯意(intent and predisposition),在此标准下,确定陷阱成立与否,“必须在坠入陷阱的轻率的清白者与轻率的犯罪者之间划一界线”。⑹ 先是调查认定有无被引诱情形,再对被告人犯意的有无用“犯罪倾向自发性法”(origin—of—intent test)或“被引诱法”(incement test)来测定,有无犯罪前科(criminal history)是一重要因素。被告人具有犯意并乐意准备(ready and willing)实施犯罪行为的,不构成陷阱抗辩。但此说不完备,对有些案件难以认定,如经同伴或好友的再三请求下犯罪问题如何适用之。后者侧重侦查机关之鼓动、唆使(instigation)行为,即警察之权力是否正当使用,是否以不正当(improper)、过度(excessive)方法引诱不准备不情愿犯罪之人犯罪。此说不把被告人有无前科和陷阱之存在与否联系在一起,若仅仅是给普通人提供机会(providing the ordinary or usual opportunities)则不构成陷阱。然而引诱是否适当、过度又缺乏统一认定标准。主观标准说为美国多数州和联邦法院采用。⑺ 这样只好结合具体个案由中立的法官或陪审团自由心证评判(这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也不敢试行)。
笔者认为,当单纯从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方面或侦查行为的客观方面来看不能确切得出归于何种类型的结论时,把二者结合起来即采用双重检验标准,问题就会迎忍而解。我们知道主观心理是判断的目的,客观行为是判断的依据,没有可以脱离客观现象进行分析的主观现象。由于人的主观心理不可能一目了然,又不能依赖行为人本人的“如实交代”去判断,因而必须通过引诱行为的具体手段,被引诱者的个体资料,双方的互动情况等一系列客观表征来综合判断。当然,客观标准只是在主观标准难以判定的情况下才适用。
在美国,陷阱侦查成立与否由谁认定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当涉及法律问题、证据充分时由法官而不能由陪审团来认定(客观标准说);当涉及侦查机关是否向无罪者心里植入犯意以致构成陷阱时由陪审团来认定(主观标准说)。⑻ ⑴ 参见马跃:《美、日诱惑侦查法理之概观》,《人民司法》2000年第7期。
⑵ 参见马跃:《美、日诱惑侦查法理之概观》;马滔:《诱惑侦查之合法性分析》,《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年第5期;陆镇养:《诱惑侦查研究》,《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16卷第4期;杭正亚:《诱惑侦查行为的性质及法律责任初探》,《杭州商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对此龙宗智教授在《诱惑侦查与侦查圈套》一文中没有给予澄清细述。
⑶ See Israel, Kamisar and LaFave, Criminal Procere and the Constitution, West Publishing Co.1989,p.207
⑷ See Ronald N.Boyce and Rollin M.Perkins, Cases and Materials on Criminal Law and Procere, The Foundation Press. Inc. 1989,7thed, P842.
⑸ 参见吴丹红、孙孝福:《论诱惑侦查》,《商法研究》2001年第4期。日本学者一般将诱惑侦查分为两种:一是诱惑者接触被诱惑者便其产生犯罪意图并实行犯罪,这种方式称为犯意诱发型的诱惑侦查。二是诱惑者为已具犯意的被诱惑者提供犯罪机会,这种方式称为提供机会型的诱惑侦查。见田口守一著,刘迪等译:《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其实,美国的侦查陷阱即为犯意诱发型的诱惑侦查。
⑹ 此为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审理谢尔曼案时引用索勒斯案所认定。参见同上⑶。
⑺ See Criminal Law: Principles and Cases, West Publishing Co. 1989,4thed,p161-164.
⑻ See ⑷ p847-848
⑼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多数法官赞成“当然例外”理论,认为之所以没有罪责的理由是刑事法则不言而喻的例外;少数法官持“社会政策”理论,认为落进圈套的被告人有罪责但不定罪,是从政策考虑,为了阻止警察从事这种应受谴责的行为。但他们都一致肯定了被告人无罪。参见储槐植:《美国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0页。
(10)当同时具备如下三个条件时,警官才不负责任:犯罪行为实行者没有造成不可挽回的显著损害;警官并没有实际参与犯罪活动;这个行动事先得到警官局长的同意。参见储槐植:《美国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1)参见龙宗智:《诱惑侦查的合法性问题探析》,载《人民司法》,2000年第5期。
(12)见何家弘、龙宗智:《诱惑侦查与侦查圈套》,载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第三卷),中国检察院出版社,2001年版。
(13)(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97,第154页。
(14)(日)田口守一:《刑事诉讼法》,刘迪、张凌、穆津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64页。
(15)对官员行受贿而言,普遍搞诱惑侦查还得慎用(禁用),因其会带来许多副作用:涉及面过大,损害政权形象和稳定性,使干部人人自危,形成一种所谓政治恐慌症及担心将这种手段用作政治打击手段,服务于陷害异已的不正当目的。参见龙宗智:《中国刑事司法五议》,《四川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卷。 (1) 徐静村主编:《刑事诉讼法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1版。
(2) 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第1版。
(3) 樊崇义、周士敏、刘根菊主编:《刑事诉讼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拓展:钓鱼执法
钓鱼执法,又称钓鱼式执法或倒钩(执法),一般指的是中国的行政、执法部门故意采取某种方式,隐蔽身份,引诱当事人从事违法行为,从而将其抓捕的执法方式,其形式类似其他一些国家的“诱惑侦查”,但其性质却是利用公权为欺骗手段,谋取部门利益,属于“权力敲诈”。
『肆』 谁能跟我详细的介绍下美国的法律
美国法律:
(Survey of the law of the United States) 美国法来源于英国法,又根据美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作了较多的改变。美国建国初期就制定了成文的联邦宪法,但联邦和各州都自成法律体系。联邦除在国防、外交和州际商业等方面外,无统一的立法权;刑事和民商事方面的立法权基本上属于各州。
宪法的特点
①按三权分立和制衡原则建立总统制的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国会分参众两院,为最高立法机关。两者现在都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参议员为100名,各州不论大小,一律两名;任期6年,每2年改选三分之一。众议员按人口比例选举产生,现固定为435名。法律须经两院通过,有分歧时组成两院联席会议解决。国会主要职权为立法、修改宪法和进行弹劲等,以及专由参议院行使的批准条约和审议重要官员的任命。总统任期4年,主要由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大党提名候选人,经普选产生的选举人间接选举产生。总统兼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三军统帅。国会只能按弹劾程序,由最高法院首席法官主持参议院审理通过,方得罢免总统。总统有否决两院通过的法案的权力;但如两院再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法律即有效。美国最高法院由总统提名并经参议院同意任命的9名终身法官组成,审判独立。
②联邦与州分权较复杂。各州均有其宪法与法律,但应符合联邦宪法。联邦的权力主要在外交、国防、货币、联邦预算、全国性财经政策、国际贸易和州际商业方面,至于卫生、教育、福利和税收等,各州都享有较大权力。
③法院享有司法复议权,可以受理对联邦和各州立法、行政法规和行政措施违宪的控告。这是从19世纪著名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的判例肇始的。
④对公民权利的保障,特别是诉讼权利的保障,有较详细的规定。
『伍』 储槐植的相关著作
《美国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1996年)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和对策》(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
《附属刑法规范集解》(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1992年)
《犯罪控制论》(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
《外国监狱史》(副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
《六害治理论》(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
《犯罪场论》(主编,重庆出版社1996年)、
《刑事一体化与关系刑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犯罪学》(合著,法律出版社1997年)
『陆』 如何寻找刑法中关于片面共犯的外文著作或文章
片面共犯初探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对片面共同犯罪成立与否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指出在我国,片面共同犯罪的成立不仅有理论上的支撑,而且也是司法实践的需要。并且,有关片面共犯的立法例在国外中也不少见。其次,作者对片面共同犯罪人的存在形式进行了研究,指出在组织犯和实行犯中是不会存在片面共同犯罪的,但在帮助犯和教唆犯中,片面共同犯罪是可以成立的。
[关键词] :共同犯罪 片面 形式
刑法第25条第一款规定了共同犯罪的定义: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这个定义为刑事司法实践中界定共同犯罪成立与否提供了依据。而所谓的共同犯罪故意,是指各行为人通过意思的传递、反馈而形成的,明知自己是和他人配合共同实施犯罪。并且明知共同的犯罪行为会发生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而希望和放任这种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2]但是,在实践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情形是:参与犯罪的人中一方有同他人实施犯罪的故意,暗中配合他人实行犯罪,而另一方却不知道有人配合自己实施犯罪,因而缺乏共同犯罪故意的情况。此即片面共同犯罪。[3]
对于片面共同犯罪,刑法理论界一直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否认片面共同犯罪的存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共同犯罪中共同故意应该是全面和相互的,而片面共同犯罪之中的共同故意是片面和单向的,故片面共同犯罪不能成立。另一种观点则是肯定片面共同犯罪的存在。笔者以为,片面共同犯罪能否成立,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共同犯罪中共同犯罪故意的联系。
联系是关系的一种,关系虽然在一般情况下是相互的,但并不能排除在某些情况下存在非对称性关系,非对称性关系可以说是相互性关系的一方面或一种特殊情况,在本质上包括在关系的相互性之中。[4]这也是我们判断片面共同犯罪成立与否的哲学基础。
前苏联著名刑法学家A·K·特拉伊宁指出:在每个共犯对其他共犯所参与的活动缺乏相互了解的场合,也完全可能有共同犯罪。只是必须注意,只有在执行犯不了解其他参与人(教唆犯或帮助犯)的场合,缺乏相互了解才不排除共同犯罪:他(执行犯)可能不了解他是犯罪的教唆行为的牺牲品,或者不知道帮助犯提供给他犯罪工具。相反,如果执行犯了解其他人的帮助,但其他帮助执行犯的人不了解他的计划,那么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共同犯罪了。[5]日本刑法学家牧野英一则认为:盖共同犯罪的意思属于犯人之心理的事项,其相互交换或共犯者的双方有此交换,不过是外界的事项。故予辈认为:作为共犯主观要件的此意思,在片面的场合,尚可成立,在这种场合,对于有此意思的一方,生共犯的效果。[6]
在英美刑法中,虽然不存在片面共同犯罪的概念,但有潜在的同谋犯之名,它相当与大陆法系中的片面共同犯罪。在英美刑法看来,对共同犯罪问题的研究目的在于确定犯罪人在任何条件下对其行为负责。对于共同犯罪中的共同犯罪故意这一主观要件并不一定要求行为人知道其行为实施的行为是有人帮助的,因为有或者没有,对其都不影响定罪和量刑。但对帮助者要求其明确认识到他(她)是在帮助他人实施犯罪。这种在被帮助者不知情的情况下的帮助他人实施犯罪的帮助者称之为“潜在的同谋犯”。潜在的同谋犯中的单方共同犯罪意图并不违反共同犯罪意图规则,它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共同犯罪意图罢了。这就是说“共同”犯罪意图是指犯罪意图的“相同性质”,而未必都要“彼此知道”,只要帮助者知道他在帮助别人犯罪就算具备了共同犯罪意图。[7]由此可见,两大法系在片面共同犯罪问题上虽然称谓不同,但在承认片面共同犯罪这一点上却是一致的。
在笔者看来,对于共同犯罪故意中的认识因素,既包括各共同犯罪人通过意思联络,明知自己不是单独一人在实施犯罪,而是与其他人通力协作,共同致力于犯罪的发生;也应包括一方认识到是与他人共同实施犯罪,而另一方尚无此认识的情形。共同故意,并非必须是相互疏通的,只要行为人认识到自己是同他人一起共同实施同一犯罪,那么,就应认为该行为人具有共同故意。[8]因为,片面共同犯罪与全面共同犯罪在犯罪故意方面只有量的差距,而无质的区别。
片面共同犯罪理论的成立,其实也是司法实践的呼唤。任何一种理论的存在,都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服务的,并且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接受检验。对某些片面共犯不以与实行犯相连的共同犯罪论处,完全可能失去追究片面共犯刑事责任的基础。[9]例如:某甲和某丙均与某乙有仇,一日,甲在自家楼房的阳台上看见丙正持刀追杀乙,乙慌不择路,逃入一条只有一个出口的小巷,甲见状后拿了一把锁跑出去将该巷唯一出口处的铁门锁上。后乙因无处藏身被丙追上用刀刺死。在该案中,对丙的行为以故意杀人罪来定罪量刑是毫无争议的,但对甲的行为,如果不承认片面共犯,而以单独犯罪来定罪,也只能定故意杀人罪。除此以外,无它罪可定。而如果定故意杀人罪,甲的行为又不符合故意杀人罪的客观构成要件。
在中外刑法中,虽然对片面共同犯罪的法律形式存在争议,但却不乏片面共同犯罪的立法例:例如《泰国刑法》第86条规定:在他人犯罪前或者犯罪时,以任何方法帮助或便利其犯罪的,即使他人不知道该帮助或者便利情况的,也是从犯,应当依该罪法定刑的三分之二处罚。[10]又如台湾79年《刑法》第30条规定:帮助他人犯罪者,为从犯。虽他人不知帮助之情者,亦同。
有学者认为,片面共同犯罪是可能存在的,但不是在任何种类的共同犯罪人之间都存在。具体而言,教唆犯不可能成立片面共犯,共同实行犯也难以成立片面共犯,暗中给实行犯实施犯罪的帮助,事实上是可能的。这种行为,就帮助者一方来说,完全具备共同犯罪的条件,应以片面共同犯罪论处为宜。[11]也有学者认为:片面共同犯罪完全符合共同犯罪的成立要件,应该属于共同犯罪,而且片面的共犯范围非常广,组织犯、教唆犯、帮助犯、实行犯都可以在实行犯不知情的情况下,利用实行犯的故意犯罪行为达到自己的犯罪目的。[12]
笔者认为:对于片面共同犯罪存在的法律形式,应按照组织犯、实行犯、教唆犯和帮助犯的具体内涵和特征在现有法律框架内进行分析。
(一)、组织犯
组织犯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他对于整个共同犯罪行为进行策划、指挥。这种策划、指挥行为通常是由刑法总则予以规定。并且,在集团犯罪的情况中,组织犯的组织行为对实行犯的实行行为进行支配,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也就是说:“在集团犯罪的情况下,实行犯听命于组织犯,组织犯施令于实行犯,两者之间存在相互的犯意联系,不存在片面组织犯的问题”[13]
(二)、实行犯
实行犯是具体犯罪行为的执行者,其在共同犯罪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共同犯罪中其他参与者的犯罪意图都是通过实行犯的实行行为来实现的。
笔者认为,在共同犯罪中,各共同实行犯在主观上应该具有全面和相互的联系。即便在主观上此实行犯对彼实行犯具有片面的共同犯罪故意,也没有必要承认其为片面的实行犯,只要径直依照刑法分则的有关条文定罪量刑就可以了。[14]因为,在共同实行犯中,各共犯之间的实行行为形成了犯罪的合力,同时一致地导致犯罪结果的发生,即便它们之间存在片面的犯意,也不会发生定罪处罚上的法律盲点。
(三)、帮助犯
帮助犯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是辅助的,他本人并不参与犯罪的实行,但为共同犯罪提供便利条件。其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辅助作用表现在排除犯罪障碍,创造有利条件等方便。
对于帮助犯,只要其同时具备了帮助他人实施犯罪的客观行为和帮助他人实施犯罪的故意。其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就已确定。对于帮助犯,犯罪故意中的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均应包括两个层次。就认识因素而言:首先,帮助犯要认识到实行犯所实施的犯罪行为是一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其次,也要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为实行犯实施犯罪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就其意志因素而言,一是对自己的帮助行为持希望或放任的态度,另一是对受自己帮助的实行犯所造成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持希望或放任的态度。
由于帮助犯本身不参与具体犯罪行为的实施,其对犯罪结果的追求是通过实行犯的实行行为来实现的。这种犯罪实行行为与帮助犯的帮助行为在空间上的间隔性决定了存在帮助犯有同他人(实行犯)共同犯罪的故意,而实行犯却不知晓的情形。也就是说,对于帮助犯而言,存在着片面的共同犯罪。
(四)、教唆犯
教唆犯是指教唆他人犯罪的人。教唆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通过劝说、请求、挑拨、刺激、利诱、怂恿、嘱托、胁迫、诱骗、授意[15]等表现形式使本没有犯意的人产生犯意,但其本人却不实行犯罪。教唆犯以制造犯意并向他人灌输其制造的犯意为己任,以此区别于其他共犯。
对于教唆犯能否成立片面共犯,理论界一直存在争论。一种观点认为不可能成立片面共犯,因为如果被教唆者没有意识到有人在唆使其犯罪,无论其实施的是否为教唆者所教唆 的犯罪,均应按其个人犯罪定罪处罚。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可以成立片面共犯。
笔者认为:在教唆者暗中唆使他人犯罪,而被教唆者并没有意识到有人在唆使自己实施某一犯罪,却产生了犯意,进而实施了教唆者所教唆的犯罪的情况下,片面的共同犯罪是可以成立的。例如:甲乙各经营一家服装店,乙由于经营有方而生意兴隆,但甲却不善经营故生意清淡。甲一直认为是乙抢走了他的生意而怀恨在心。后了解到乙的雇员丙因不服从管理而遭到乙的解雇也一直想“修理”乙。一日,甲与别人闲谈时见丙走过来,甲故意装作没看见和别人说乙家要是被偷就好了,那样,乙就不会这样神气了。丙听后,产生了盗窃的犯罪意图并实施了犯罪。在本案中,甲的唆使使丙产生犯意,而丙却以为甲是在与别人闲谈,而不是唆使自己犯罪。但对甲而言,其教唆丙犯罪是客观存在的,这个事实并不能因丙对甲的教唆不知情而被否认。刑法对犯罪的确认是以主客观相一致为原则,既然甲有了唆使丙犯罪的故意,也有了具体的教唆行为,并且这种行为已经达到刑罚当罚性的程度。那么,我们就应追究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我们不承认片面共同犯罪的话,那么将失去追究甲刑事责任的理论依据。
也有学者认为:在教唆犯暗中唆使被教唆者实施了其教唆之罪,但被教唆者并不知情的情况下,对被教唆者按其个人独立犯罪来追究其刑事责任,而对教唆者则按教唆未遂来处罚[16]。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在片面教唆犯的情况下,虽然被教唆者没有认识到有人在唆使其犯罪,但对教唆者来说,他是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使被教唆者产生犯罪意图从而去实施犯罪,也认识到了被教唆者的犯罪行为将会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对上述的认识内容持希望和放任态度。客观上,教唆者实施了教唆行为并且被教唆者也实施完了犯罪行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不存在教唆未遂之情形。
--------------------------------------------------------------------------------
[1] 邾茂林,男,华东政法学院2001级硕士研究生,安徽省繁昌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员,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2]高明喧主编:《新编中国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2页
[3]苏惠渔主编:《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4页
[4]高青海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册),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07-308页
[5] A.H.特拉伊宁:《犯罪构成的一般学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36页
[6]牧野英一:《日本刑法》,有斐阁(日本),1939年版第395页
[7]储槐植:《美国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11-112页
[8]李光灿、马克昌、罗平:《论共同犯罪》,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8页
[9]苏惠渔主编:《犯罪与刑罚理论专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60页
[10] 吴光侠译,谢望原校:《泰国刑法典》,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
[11]李光灿、马克昌、罗平:《论共同犯罪》,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8页
[12]姜伟:《犯罪形态通论》,第246页
[13]陈兴良:《共同犯罪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17-119页
[14]同上,第117-119页
[15]同上,第98页
[16]蒲全方,《“片面共犯”应予否定》,载《法学与实践》,1986年第6期
http://www.law-lib.com/zt/4451.asp
http://www.findlaw.cn/lawdict/4451.asp
『柒』 请介绍几篇有关刑法的外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李海东.刑法原理入门(犯罪论基础)[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2]〔美〕迈克尔·D·贝勒斯.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M].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96.
[3]〔日〕泷川幸辰.犯罪论序说[A].王泰译.高铭暄,赵秉志.刑法论丛:第3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4]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日〕长冈龙一.刑法の解释と罪刑法定主义の原则(一)[J].东北学院大学论集·法律学第10号.
[6]〔日〕川端博,山中敬一,日高义博.鼎谈?罪刑法定主义の问题状况[A].现代刑事法[M].2001,(11).
[7]〔日〕平野龙一.刑法总论Ⅰ[M].有斐阁,1972.
[8]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9]〔日〕内藤谦.刑法讲义总论(上)[M].有斐阁,1983.
[10]陈忠林.从外在形式到内在价值的追求——罪刑法定原则蕴含的价值冲突与我国应有的立法选择[J].现代法学,1997,(1).
[11]〔日〕牧野英一.日本刑法(第64版)[M].有斐阁,1939.
[12]赵秉志,吴振兴.刑法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13]〔日〕曾根威严.刑法总论(第3版)[M].弘文堂,2000.
[14]〔日〕ホセョンパルト.罪刑法定主义——法哲学と实定法学の课题として[A].法哲学年报(法哲学と实定法学)[C].有斐阁,1976.
[15]〔日〕山口厚.刑法总论[M].有斐阁,2001.
[16]储槐植.美国刑法(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7]〔日〕泷川春雄.自由主义刑法の山脉と世界观[A].平场安治.泷川先生还历纪念(现代刑法学の课题)(上)[C].有斐阁,1955.
『捌』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法学博士参考书有那些
首先:
初试:
616法学基础(法学理论75分、宪法学75分):
一、(法理学部分)
二、(宪法学部分)
816刑法学 :
重点考查学生对刑法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罪名的掌握情况,以及综合运用刑法学知识分析、解决刑法案例的实践能力。
复试:
1055外国刑法学
复试参考书目:
1.《外国刑法纲要》(第2版),张明楷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美国刑法》(第3版),储槐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简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经济学、法学、管理学为主干 ,兼涵哲学、文学、史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门类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入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中国大陆地区第七所AMBA、CFA协会认证院校 ,是教育部表彰的“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由教育部、财政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三方共同建设。
学校源于1948年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创建、并由陈毅担任筹委会主任的中原大学。2000年,原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的中南财经大学和原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的中南政法学院共同组建成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与薪火相传,学校秉持“博文明理·厚德济世”之校训,传承“希贤希圣·不舍昼夜”之精神,励精图治,严谨治学,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专业人才。
2015年1月,中国校友会网最新发布《2015年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再次入选2015年中国一流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荣膺“中国五星级大学”美誉。
『玖』 刑法适用书籍
我给你推荐一本吧,绝对的好书:
《刑法解释与适用全书》,中国法制出版社
(《刑法一本通》远没有上面那本详细)
这也是当初朋友推荐给我的书,其特点是收录的司法文件是目前各类刑法书中最全面的,有最高法的、最高检的、公AN部的、国J安全部的、中央Z法委的,并且经过了鉴别,把失效的文件全部剔除了,这点很重要!
我朋友他们事务所,基本上每人买了一本。
缺点:TM的价格太贵了点。不过作者要收录、鉴别那么多法规,还要对每一条刑法条文作出注释,也确实不容易。总之是物有所值,比起那些花了钱没找到有用的法规,强了万倍。
祝好!
(一个简单的回答,居然提交不上去,说是有敏感词汇,次噢!只能夹些字母了)
『拾』 请刑法学专业的硕士生或是博士生推荐一些刑法学经典名著
经典名来著实在太多了,自灿若繁星。不知道你要看中国刑法学的,还是外国刑法学的。中国的高铭暄、马克昌二位先生的《刑法学》就不必说了,推荐你先看一下陈兴良的《本体刑法学》、张明楷的《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外国的你先看看贝卡里亚的《论犯罪与刑罚》、边沁的《立法理论》、罗克辛《德国刑法学总论》、大冢仁的《刑法概说(总论)》和《刑法概说(各论)》。外国的这里说的都有中译本,你如果外文好,可以直接看外文。如果是考研的话,外加上近十年左右有影响的大家的论文,就绰绰有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