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权益

刑法权益

发布时间: 2022-04-21 02:43:00

A. 刑法的修改在维护谁的权益

刑事立法及修改,应当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充分体现民意,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但在《刑法修正案九(草案)》中,一些罪名的修改及设立,显然出现了偏差,对私权利与公权力的保护,出现了不同的标准,明显向公权力发生了倾斜,过多强调了体制内权力的保护。例如:关于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的行为,虽然在草案中,将现行刑法中不入罪的情况取消,代之以从轻或减轻处罚。但仅仅如此,是否可以对此类犯罪进行遏制?是否充分体现了对私权利的保护?恐怕未必。不久前,“拐卖儿童一律死刑”的呼声得到了大多数民众的支持。虽然“一律死刑”的要求不具有合理性,法律不能盲从,但其中体现出民众对此类犯罪的痛恨及恐慌是真实的。我们不能因为民众最终的诉求不合理,而忽视民众提出诉求的动因。孩子,作为民众与社会关注的焦点,被拐卖的现象,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其具备的社会危害性,不容忽视。其中,购买市场的存在是产生这一社会问题的驱动力,所以,对收买人加大处罚力度,以阻断市场经济链条,是解决途径之一。当然,在《刑法修正案九(草案)》中,已经将收买人的处罚加重了,按照《草案》的提议,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取消不入刑的情况,而代之以适当从轻或减轻情节。即最高刑为三年有期徒刑。但我国刑法对收购赃物的行为,最高刑期为有期徒刑七年(见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收购赃物属于该犯罪的行为之一)。显然,收买赃物比收买妇女、儿童的量刑要重很多。两个罪名进行横向比较时,法律对人的保护竟然低于对赃物的保护,明显出现了罪刑失衡的情况。对收买者量刑过轻显然是对民众私权利的保护不力。可能,有人会说,收买赃物与收买妇女、儿童的行为不能进行这种横向比较,二者成因不同。收买妇女、儿童的行为成因较为复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一刀切都量以重刑。重刑仅仅是治标,而建立全社会有效防范机制以及加大宣传才是根本。诚然,这种观点有其合理性,我们对任何的社会问题应更切中于解决根本问题,而不能强硬地采用刑法或重刑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那么,“医闹”入刑的问题呢?《草案》将“医闹”入刑。明确了刑事处罚是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的“最后一道防线”。但是“医闹”的成因比购买妇女、儿童的成因简单么?“医闹”的产生,一方面是一些人以非法获利为目的,为索取高额赔偿,采用极端方式逼迫医院“和解”。另一方面,目前医患之间沟通机制不顺畅,患者通过正常渠道解决医疗纠纷的难度较大。医患纠纷不断。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由于正常的医患冲突过多,才催生了“医闹”的现象。惩治“医闹”是必要的,但单靠刑法不能营造出正常的医疗秩序,更不会解决医患矛盾的深层次问题。当医院有此依据后,又会导致多少患者的正当诉求无法保护,会有多少患者锒铛入狱。那么,为什么在“医闹”的问题上,刑法会强硬地将其入刑?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无需考虑复杂成因,进行疏导教化呢?如果医院不是体制内企业(虽然存在民营医院,但体制内医院依然是主流,而且“医闹”现象多发生于体制内医院),法律是否会以如此强势的态度为其提供支撑呢?还有,《草案》将刑辩律师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的行为明确入刑,作为维护法庭秩序的保障。真有那么大的必要么?当然,《草案》没有单独指向刑辩律师,但是其中含义也是不语自明的。刑辩律师作为私权利的代言人,天然的与公权力的认识会存在差异。在当今思想多元化的时代,一些刑辩律师出于对法律的不同理解,在履行职务及捍卫法律尊严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当,甚至极端的行为对抗公权力,确实令司法公权力不快。虽然有律师个人行为准则因素参杂,但与司法整体失信不无关系,这是一段历史时期的产物,是可以通过律师执业准则进行调整,也可以通过司法人员行使相应处置权进行调整,完全可以保障司法活动的正常进行。对于《草案》所提及的问题,现存的法律规定中均已存在相应的处罚规定,只不过没有上升到刑事处罚层面。但将之入刑,显然是在滥用立法权力。究竟是律师法庭上的不当言行已经达到了刑事处罚的标准,还是公权力的不满在通过法律进行发泄。现实生活中,被人骂一句,连行政处罚都难涉及,怎么轮到律师就需要判刑呢?当公权力将法律作为一己私器,肆意滥用,使律师屈从于公权力,是否考虑过对私权利的伤害。其实,对收买被拐卖妇女、儿童的行为人加大处罚力度与“医闹”入罪、刑辩律师入罪,三者间本没有可比性。但仔细品味三者间的立法原由,自然就存在了较大的反差。在保护私权利立法时,必须保持客观、理性、谨慎。一旦涉及对保护公权力立法时,可以大刀阔斧一些。究其根本,可能还是立法者对于公权力受到伤害的认同感更浓重些,更加的感同身受,因为,他们本属一个阶层。法律,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国之公器。一旦成为某阶层实现利益的工具,就是一个国家悲哀的开端。

B. 刑法是保障公民的什么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专家安全,保卫人民属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 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C. 刑法剥夺公民人身自由权包括那些权利

剥夺的人身自由权参见宪法的规定了。我不一一例举。楼上所言有失偏颇,政治权利当人身内自由权了。
至于容是否有结婚权、生育权这个法律上没有完整的相关规定,不能一概而论!
婚姻法中规定的结婚要件,的确没有提到服刑人员不能结婚的情况,但是有一点很关键,结婚需得双方到登记机关登记,试问监狱里出不来的人员如何去登记?代办么?
至于生育权,更是要慎重考虑,生育权的实现必须要有性生活为前提,而失去人身自由的服刑人员那里去实现这一权利?若可以实现,那监狱成什么了,不敢想象啊。
实践中,出现过服刑人员准许结婚的案例,但是那是特例,不具有普遍代表性。同时,也有所谓的探视性生活,不过那都是有严格限制的,不可能允许你生育!
相关的信息你可以搜索看一下,这事在法学理论上尚存争议,我也不妄加评判了。

D. 谈谈我国刑法是如何保护公民的个人权益的

个人信息保护: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1、确立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是保护个人权利的需要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各种可以识别出个人或者同相关信息结合而可识别出个人的信息,便可以勾画出一个人的全貌或者把握其某一方面的特征。现实中,个别政府部门超出职权范围、一些非政府部门超出其业务目的收集利用个人信息的现象随处可见。且由于对个人信息的保存、转让缺乏有效的规范,个人信息被随意篡改、滥用以及被非法转卖牟利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房地产开发商或其职员非法转卖购房者相关个人信息等。在另外一些场合,由于缺乏法律依据,使如何划定个人隐私权与其他社会利益的界限非常困难,存在各种争议。据报道,上海准备在2010年之前安装20万个监控摄像头,建立全面的“社会防控体系”。这一消息在市民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引起此举是否会侵犯隐私权的许多议论。同时,由于个人对于有关组织所收集、保存的本人信息无权查阅,以至于对于自己的哪些信息为他人所掌握、该信息是否与事实相符等往往无从把握。现实中,有关组织基于有误的个人信息而对本人作出各种决定的现象并不鲜见。当人们体味着信息化给生活带来的种种便利的同时,又不得不面对个人生活空间逐步缩小的现实。因此,随着信息化社会中大量个人信息被收集利用,必须尽快确立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2、确立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有利于促进信息的共享与自由流动个人信息保护法一方面需要保护个人权利,同时,另一方面又不能阻碍正常的信息流动,加大市场主体的交易成本,阻碍社会的进步。尤其在信息时代,信息作为战略性资源,其自由流动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如果对个人信息的保护走入极端,势必使每一个人都成为一座座“信息孤岛”,全社会成为一盘散沙。因此,如何协调好个人信息保护与促进信息自由流动的关系,是各国立法当中最为重视的一对核心价值。

E. 刑法有对我国公民规定基本权利和义务吗如果有的话,请详细列出来,谢谢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宪法规定的,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
我国的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如下:1 .平等权 2 .政治权利和自由 3 .宗教信仰自由 4 .人身自由权 5 .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取得赔偿权 6 .社会经济权 7 .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 8 .妇女的权利,婚姻、家庭、儿童和老人受国家保护 9 .华侨、归侨和侨眷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公民的基本义务包括: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遵守宪法与法律、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依法服兵役、依法纳税的义务。

F. 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则是什么

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则是罪行法定原则、罪责行相适应原则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内
1.行法定原则容: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2.责行相适应原则: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的轻重相适应。
3.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基本含义是: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对于一切人的合法权益都要平等地加以保护,不允许有任何歧视。

G. 从刑法总则和分则来说,我国刑法是如何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具体内容:

1、《未成年人保护法》包含了: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4个主面的保护。

2、未成年人,是指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儿童(10岁以下)和限制民事行为行力的人(10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

3、由于行为能力,在社会活动中,受其年龄限制而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所以,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其他成年公民负有共同保护责任。

4、未成年人、妇女、老年人、少数民族、患有精神障碍和患有生理障碍的人,他们共同构成的国家社会中的,弱势人群,所以,国家从立法上给予了充份保障和保护。

(7)刑法权益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二十七条全社会应当树立尊重、保护、教育未成年人的良好风尚,关心、爱护未成年人。

国家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活动。

第二十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并采取措施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的和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人等接受义务教育。

第二十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改善适合未成年人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场所和设施,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适合未成年人的活动场所,并加强管理。

第三十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图书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应当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展览馆、美术馆、文化馆以及影剧院、体育场馆、动物园、公园等场所,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未成年人免费或者优惠开放。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中小学校在节假日期间将文化体育设施对未成年人免费或者优惠开放。

H. 刑法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规定

1997年3月全国人大八届五次会议对我国第一部刑法典进行了全面修订,这是完善我国刑事法律和司法制度的重大步骤。修订后的刑法典是一部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实施全面刑事法律保护的法典,它以总则第17条、第29条和第49条三项原则规定为核心,与分则有关条文相配合

I. 我国刑法规定的人身自由权利包括

不是《刑法》是《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 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公民人身自由权利包括以下内容:

1、人身自由不受侵犯:指公民享有人身不受任何非法搜查、拘禁、逮捕、剥夺、限制的权利。

2、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指与人身有密切联系的名誉、姓名、肖像等不容侵犯的权利,具体体现为人格权,如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禁止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3、公民住宅不受侵犯:即住宅安全权,指公民居住、生活的场所不受非法侵入和搜查。

4、通信自由:指公民通过书信、电话、电信及其它通讯手段,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通信,不受他人干涉的自由。具体指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属私生活秘密与表现行为的自由。包括公民的通信他人不得扣押、隐匿、毁弃,公民通信、通话的内容他人不得私阅或窃听。

公民的人身自由权是公民人身权的组成部分,公民的人身和行动受自己支配和控制,非经法定程序不受逮捕,拘禁,搜查和侵害。 逮捕是对公民人身自由予以羁押的强制措施。它必须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人民法院决定,由公安机关执行。否则即为违法。 拘禁是对公民拘留、管制以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拘禁必须根据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逮捕拘留条例》和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否则即为非法拘禁。 搜查:公民身体只有侦查人员在办理刑事案件时,才可进行。搜查也必须视职权和法定程序进行。

J. 请说说你对“刑法应该做能够做和可以做的是“保护合法权益”的理解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刑法本身所具有的,贯穿于刑法始终,必须得到普遍遵循的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准则。我国刑法明文规定了三个基本原则即罪刑法定原则、平等适用刑法原则、罪行相适应原则。

热点内容
法院处置网站 发布:2025-01-17 03:47:13 浏览:875
司法局民生 发布:2025-01-17 03:08:59 浏览:589
法院怎么转账 发布:2025-01-17 03:06:54 浏览:340
从经济法角度看校园贷 发布:2025-01-17 03:04:44 浏览:679
沈阳城市供热条例 发布:2025-01-17 02:42:54 浏览:673
合同法教材下载 发布:2025-01-17 02:35:05 浏览:644
民事诉讼法一审程序 发布:2025-01-17 02:34:19 浏览:211
水利转门法律知识考试 发布:2025-01-17 02:32:08 浏览:532
追究税收法律责任的主体 发布:2025-01-17 02:23:13 浏览:499
服务员工上班规章制度 发布:2025-01-17 01:36:38 浏览: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