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司法公正的底线

司法公正的底线

发布时间: 2022-04-21 02:57:32

❶ 在新时代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求司法机关必须坚持什么

摘要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第一道防线

法院工作为什么要守住法律底线

中华民族是讲底线的民族,上至政治的大是大非,下至做人的原则气节,都有一个底线不可破的前提。对法律的忠诚是法官的底线,坚守法律底线,捍卫司法公正,应融入法官的血脉,成为法院文化的内核,成为法官最根本的职业认同。
一、法治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底线的客观标准
无论是中华浩瀚的历史进程,或者是党领导人民推动的革命、建设及发展事业的每个进步,都离不开对底线的坚守和对规律的捍卫。党带领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过程,正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坚守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不断探索、捍卫党的建设规律的过程。事实上,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守底线。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依法执政理念,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法治,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底线的客观标准。法治之所以能够成为党坚守底线的客观标准,是因为法律是党的意志和人民利益的集中体现,坚守法律底线,捍卫法治尊严,就是在维护党的权威,就是在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是因为法律是人类行为和社会道德的最低标准,而不是最高要求,法治既是治国理政的最佳形式,也是社会治理的底线。触碰法律底线,就是在挑战党的依法执政,就是在背离社会公共道德;是因为这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法治化,法治的客观性、规范性、稳定性及可预测性,与实事求是有着深刻渊源,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法治原则更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法的领域的直接体现,可以说,强调实事求是,就是强调法治。
二、对法律的忠诚是法官的底线
法官对党、国家和人民的忠诚,落脚于对法律的忠诚。对法律忠诚,就是对党、国家和人民忠诚。法官对法律的忠诚体现为信仰法律、敬畏法律、坚守法律。信仰法律是精神灵魂,敬畏法律是内心准则,坚守法律是客观实践。只有真正信仰法律、敬畏法律,才能真正地坚守法律。只有在司法审判活动中实实在在地坚守法律,才是真信法、真敬法。
(一)信仰法律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如果法律不被信仰而只是僵死的法条,秩序、理性和正义就会荡然无存。对法院和法官而言,对法律的信仰,就是在审案做事过程中,心里时刻装着法律,以法律为做人、做事、做官的底线。
第一,法律应成为做人的准则。法律的本质天然蕴含了公正与善良的成分,暗合了人性善与美的本能。没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殊公民,任何人都不能享有法外特权,这是大是大非的法律底线问题。
第二,法律应成为做事的规则。法官、法院领导干部做事首先要守法,在业内外活动中做守法的楷模,心怀法度,善守其本,不做违法之事。在办案过程中更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始终保持高度的司法理性。法官不依法,天地难容。
第三,法律应成为做官的法则。法官不是官,与普通法官和行政官员相比,法院领导更应做信仰法律的典范。法院领导尤其是院长要做法律的坚强捍卫者,拥有更坚定的崇法精神和更纯粹的护法品格,敢于维护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审判的宪法原则,善于以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为武器抵制践踏法律、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的错误行为,勇于支持法官依法履行职权,院长不能让法官个人或者是庭长、法院副职个人承受独守底线的压力,而应以院长之职集法院之力共守底线。
第四,法律应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信仰。法律不仅应在法律职业共同体内形成职业信仰、职业认同,还应被社会所信仰。在法律信仰相对缺失的社会环境中,法官不仅应带头尊崇和信仰法律,还要在实践中传播法治精神。
(二)敬畏法律
有敬畏才能善守信仰。对法律无所敬畏,不把党纪国法当回事,甚至违法乱纪,只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作为法官,只有对法律心存敬畏,才能有底气、有勇气、有力量同损害党、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现象和行为作斗争。
第一,敬畏法治精神。法治精神在司法领域主要体现为:司法公正的价值追求、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宪法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基本要求、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并重的指导思想、三机关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互相监督的刑事诉讼基本架构等。这些法治精神,对法官来说就是金科玉律,就是精神和行为的双重底线。法治精神是永恒的、最有威慑力的,最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个人意志一时可以遮天蔽日,个人权力一时可以无边无际,但迟早会被国法钉在历史耻辱柱上,这是历史无数次应验的真理。到头来,底线失守的人才会真正体会到法治精神的无限力量。唯有坚定对法治精神的敬畏之心,才能勇于抵制无良之人、无良之事,才不会玩法弄法,背离法律公义,司法事业才能坚守正确方向。
第二,敬畏司法程序。法律程序、诉讼程序的设置,既是对权力的约束,也是对人权的保障。马克思认为,“审判程序和法有同样的精神,审判程序不仅是法律的生命形式,也是法律的内部生命的表现”。当前忽视程序正义现象仍然存在,有的视诉讼程序为走形式,认为审判是“演木偶戏”,忽视三机关相互监督制约的制度安排与程序设置;甚至把法律严格规定的诉讼程序视为障碍,利用怂恿领导干预、煽动民意围攻、非法人身攻击等不良手段,想方设法干扰正常审判活动。程序失守就是底线失守,不制约、制约不到位必然产生冤假错案,无原则的退让不仅亵渎法律,也会使工作更加被动,还会使当事人和社会对程序公正甚至民主法治失去信心。务必严格履行审判把关职责,恪守程序正义,反对一味迁就,将错就错就会酿成大错。
第三,敬畏法律后果。法律之所以威严,是因为法律精神正义,法律程序严谨,法律后果严肃。法官敬畏法律威严,尤其应对法律后果心存敬畏。清醒认识法院作为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最终责任,如果因为没有坚守底线、坚持原则导致冤假错案,法院难辞其咎,必然承担审查不严、把关不力的责任,最终的批评和质疑依然集中在法院。法院和法官底线失守,自身腰板不硬,最终还是会自食其果。
(三)坚守法律
信仰法律、敬畏法律最终落脚于坚守法律。对法律的坚守是法院的立院之基、法官的立身之本。法院、法官办案要追求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但前提必须依法。
首先,坚守法律体现在关键时刻、特殊环境及重点案件上。在日常工作、通常情况及一般案件审理中严格依法办案,是基本功;在关键时刻、特殊环境对重点案件的处理,才见真本事。坚守底线的底色纯不纯,底气足不足,底蕴够不够,这个时候就会一清二楚。具体来说,就是敢于坚持原则,始终保持高度司法理性,以极大的勇气和智慧,敢于对明显有问题的案件说不,对违法的行为说不。这样的法官才有底气、有骨气,法院也才能健康持续发展。
其二,坚守法律体现在实事求是上。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人民法院严格依法办案,坚守法律底线的精神支柱和理论武器。人民群众对法院和法官的要求是司法公正,司法公正要通过实事求是的办案来实现。严格定案的依据、标准和程序,不管什么案件,定案的标准只能是“国标”,依据是事实,形式是法定程序,而不是“地标”、“土政策”,更不是长官意志,否则就乱了法度。办案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善于发现事实、发现真相、去伪存真。一个案件可以调解解决,也可以依法判决,主要是根据当时当地具体情况,前提是标准不能乱,证据不能虚构,不能根据人为需要预设判决结果。
其三,坚守法律体现在依法独立审判上。从党的十四大至十七大报告,均明确提出“依法保障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存在两个逻辑层次,一是审判权只能由法院行使,其他任何机关、团体、组织或个人不能也无法代替,否则就没有设立法院的必要。二是审判权应当由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否则法院将不成其为法院。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审判,不是为了实现法院自己的利益,而是在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尽责。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审判,是在捍卫党的权威尤其是中央权威。我国是单一制的社会主义国家,地方法院是国家统一司法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地方法院不是“地方化”的法院,应从维护中央权威和国家法制统一的高度捍卫宪法法律权威。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审判,是在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宪法赋予法院依法独立审判地位,是为了保障在审判中独立判断、独立思考,敢于对违法、失范和不道德行为作出否定性评价。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审判,是在最大限度实现群众利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法律是最大的民意。如果法院在敏感重点案件处置中不负责任、不敢担当,既伤害司法本身,也不能实现民意。一方面尊重和合理吸纳民意,遵循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一方面保持高度司法理性,在公众意见面前敢于独立行使职权依法裁决。
其四,坚守法律体现在自身廉洁上。知廉耻才会知边界知底线、知善恶知美丑、知责任知正义。突破底线和底线失守的人是廉耻泯灭的人。只有自身廉洁、无懈可击,才有和不良之人、邪恶之事作斗争的底气和底色;如果自身不正,连自身廉洁的底线都守不住,坚守法律底线只能是一种奢谈和妄想,最终只能是同流合污。法官自身廉洁的底线是“不贪赃、不枉法”,这是最基本的底线,也是一种很高的要求。
三、坚守法律底线需要司法勇气和智慧
坚守是一种信仰、一种境界、一种能力,是成就事业的基础。坚守法律是法官最大的美德,是法官永恒的事业。
坚守法律底线需要讲气节。首先坚定。在事关全局、事关根本的原则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毫不含糊,最重要的是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任何时候都不摇摆、不刮风、不跟风,不投机取巧、阳奉阴违。其次明断。对中央政策的了解和实践做到全局于胸,做到明察。在此基础上周密思考,英明决策,做到明断。然后就是把握机遇,大胆实践,做到明决。再次正派。坚信邪不压正,敢于坚守真理、维护正义,勇于并善于排除不当干扰和阻力。
坚守法律底线需要讲方法。有了气节,就有了坚守底线的底气,但最终效果还与方法密切相关。首先,该碰硬时必须坚决碰硬。对于罪与非罪、未审先定、违反基本诉讼程序、突破法律原则等涉及到法律底线的重大原则性问题,没有任何商量余地,没有任何回旋空间,应坚决依法抵制,坚持依法办理。其次,善于以柔克刚。法院、法官坚守法律底线,不仅要敢于碰硬,也要善于以柔克刚,需要刚柔相济。公开是“以柔克刚”抵制不当干预的最佳方式。对于重大敏感案件的审判,越公开越有利于公正。将庭审尽可能的公开,让媒体记者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旁听,同时让被告人和辩护人充分发表意见,让一切道理在阳光下说透、说清、说明,广泛接受本地甚至全国方方面面的监督,这是挑战法律底线的人最忌惮的,也是对其最大的制约和限制。最后,善于运用法律技术。法律底线坚守得好不好,还取决于法院对法律理解得准不准。对于破坏法律底线的人和事,找准法律硬伤并一击到底,让其在法律适用上无话可说、无理可占,同时灵活运用法律解释方法,阐明坚守法律底线的依据和理由,争取使其改变观点。
坚守法律底线应当成为法院文化的核心内容。坚守法律底线的历程,建立法治国家的道路,注定是充满荆棘和坎坷不平的。当坚守底线却遭受质疑、遇到打压乃至基本权益受到侵害之际,甚至遭遇困难和暂时挫折的时候,依靠个人意志的坚忍不拔个人品格的独善其身是不够的,更需要在法院文化的滋养中获取力量。文化最能凝聚共识,统一思想,振奋精神,提升战斗力。对法律的信仰和忠诚,是法院文化的精神核心。可传承的文化积淀的形成,在于突出司法的公平正义价值,提升法官的法律信仰,铸造法官对法律的忠诚,培育坚强的守法精神和勇敢的护法品格,形成以高尚法官人品为内涵,以良好司法技能为手段,以严谨司法程序为保障的司法职业文化并代代薪火相传,真正实现对司法职业的理性认同和全心投入。

❸ 人民警察如何做到公正执法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进一步保障公安机关公正执法,必须加强相关法规制度建设。贯彻公开、公正、便民、利民的原则,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尽快完善执法责任制、错案追究制、执法质量检查制、执法监督制、警务保障制、民主公示制、执法奖惩制等直接关系公安机关公正执法的保证机制和制度,并使之得到有效实施。

❹ 谁能告诉我怎样论述如何理解司法鉴定与司法公正的关系

司法鉴定与司法公正的关系:

  1. 司法鉴定必须坚守司法公正的原则,司法公正制约着司法鉴定的行为底线。

  2. 司法鉴定既是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种司法保障制度。司法鉴定为诉讼活动服务,为公正司法提供科学技术保障,其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司法公正能否实现,因此始终是司法改革的重点。

  3. 在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之外,还需确保司法鉴定的结果具有权威性,能为司法公正切实提供保障。

❺ 确保司法机关什么行使职权

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前提和保障。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是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但在司法实践中,此规定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地方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插手具体案件甚至左右案件裁判结果的情形并不鲜见,上级法院违背审级制度提前介入案件、下级法院对正在审理的案件请示汇报时有发生,舆论和民情也在一定程度干扰了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办案,甚至形成舆论审判的乱象。这些法外因素不仅影响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也严重背离了程序正义,是许多冤错案件的重要成因。

为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必须建立地方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干预司法的阻隔机制。地方党政权力插手司法活动,已成为法治建设的一大顽疾。正如十八届四中全会所提出的,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应当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并通过具体制度在二者之间构建了双重隔离机制。

具体而言,一是要减少党政机关及领导干部对司法职权活动的影响力。当前我国的法院、检察院系统系依行政区划而设,人事编制、人员任免和经费设施等事务均掌握在同级权力机关、行政机关手中,面对来自地方领导的压力,缺乏抵制干预的“底气”。为此,四中全会提出在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审理跨行政区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办理跨地区案件;完善行政诉讼体制机制,合理调整行政诉讼案件管辖制度等举措。这些重大改革举措有助于司法机关摆脱来自地方的行政钳制,做到有勇气、有能力独立办案。下一步应进一步深入改革,探索省以下法院、检察院在人、财、物等方面对同级权力机关、行政机关的独立。

二是要强化党政机关及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的后果。四中全会除提出要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外,还提出,对干预司法机关办案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造成冤假错案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记录、通报、追究制度的建立,有利于促使领导干部在心中树立司法活动不可干预的“红线”,增加其插手具体案件办理的顾虑。

保证公正司法,还必须改革司法系统管理体制,杜绝内部权力干涉。首先,要理顺上下级法院之间的关系,废除提前介入、指示、报请制度,回归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其次,探索司法人员的个体独立,实行法院、检察院司法事务管理权和审判权、检察权的分离,使审判人员、检察人员能够独立于本机关、本部门领导意志独立办案。在此基础上,逐步取消院、庭长审批案件等带有行政色彩的办案制度。探索审判委员会制度的合理转型,逐步减少审委会直接讨论决定案件的数量,将其转变为业务指导机构。同时,还应当建立合理的内部考核机制,防止不合理的考核标准对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变相”施压。

保证公正司法,还应正确对待被害人及其家属的诉求和民意。刑事案件中,被害人及其家属往往迫切要求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并作出有罪甚至重罪判决。司法机关对此应当客观、冷静对待,坚守法律和证据裁判的底线,不因惧怕被害人家属的缠诉缠访而动摇独立依法行使职权的信念,同时做好相应的“释法说理”工作,兼顾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

❻ 司法正义的表现有哪些

人有其格,方成为人;司法之格在于恪守公平正义。司法正义所反映的是司法关系各方主体遵从一定的程序和规则,为矫正业已发生的不公或者伤害而形成的价值关系。

一、司法正义的特点

(1)司法正义属于矫正正义。矫正正义是相对于分配正义和交换正义而言的。矫正正义要求受到侵害的权利一定会得到保护和救济,违法犯罪活动一定要受到制裁和惩罚。

(2)司法正义属于法律正义。法律正义是相对于自然正义而言的,包括立法正义、执法正义、司法正义。司法是执行法律的活动,其特点为规范性,要求依照法律规范作出裁判,从这个意义来说,它与一般的自然正义是不一样的。

(3)司法正义属于制度正义。制度正义是相对于丛林正义而言的。公正是与制度性因素相关的正义。司法活动由制度作为保障,司法正义是以法律制度为基础的正义。

(4)司法正义属于底线正义。底线正义是相对于道德正义而言。对正义的看法,法定标准和道德标准是不同的,尽管其基本方向一致。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故司法正义是底线正义。

(5)司法正义是受法律规范和秩序约束的正义。司法活动不仅要考虑个人的权利自由,而且需要考虑公意和普罗大众的福祉。

(6)司法正义是一种以应答作为基本方式的正义。司法要求对原告和公诉作出应答和反应。这种应答式的正义与立法正义、行政正义是不同的。

(7)司法正义是通过事实恢复和法律论证而实现的正义。司法首先要弄清楚事实,再恢复事实真相,在此基础上进行法律适用。

(8)司法正义是通过三方以上主体参与一定程序或仪式而实现的正义。司法要借助一定的程序或者仪式来增强其权威性,保证事实真相的恢复,使法律适用得以更加正确,增加司法裁判的权威性和法律尊严。

(9)司法正义是综合正义。司法的过程是重新评估和整合有关主体利益的过程,而利益整合的背后是价值权衡,对多元价值的综合、排序决定了司法正义必然是一种综合正义。

(10)司法正义是终局性的正义。从一定意义上说,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活动是和平解决社会争端的最后一种方式。司法的这个特性要求法官要慎用其权。

(11)司法正义是有限的正义和不完善的正义。司法正义的实现需要依赖一定的程序和仪式而实现,有些程序和仪式能够确保事实真相的恢复和法律规范的正确实施,但有的案件客观上丧失了实现实体正义的条件,这决定了司法正义不可能尽善尽美。

二、司法正义的基本要求或外在表现

(1)目的与功能要求。包括维护法律权威、保护正当权益、制裁违法犯罪、公平解决纠纷、强化规则指引等方面的要求。

(2)实现途径与方式要求。包括审判中立、程序正当、关心需求、公开透明、真相恢复、规范适用等方面的要求。

(3)成本与效率要求。包括诉讼经济、合理收费、合理的公共成本、合理的办案速度等方面的要求。

(4)结果与效率要求。包括客观公正、易于了解、裁判救济、社会效果、裁判确定性等方面的要求。

❼ 有人说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最后防线,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我同意的。 老子追求“无为而治”,“民不知有君”,这是最理想的治理。 孔子追求内“礼乐治容国”,也算不错的境界。 “法治”社会其实是最低下的方式了。就像中国的俗语“没得办法的办法”。说了你又不听,又不自觉,怎么办?给你规定好,不按规定来就收拾你。可就这么个最低级的治理方式,却为目前最推崇的。有人或许要问:既然这样,那不知道几千年来是进步还是在倒退?难道越来越倒退了? 我说不是,推崇最低级的治理这是个悲哀,但觉不能武断的说是几千年文明的悲哀,它应该是这个时代和现代社会的悲哀,是阶段性的产物。每个朝代都有从“仁治”到“法治”,最后“人治”的阶段。当然是伴随朝代的兴衰的! “法治社会”的维护就是靠的“司法公正”,如果“司法公正”没有了,“法治”真的要沦为“人治”了。谁有权谁说了算,谁管大谁说的话就是法律。何来“社会公正”可言?这是可怕的转变! 所以我要说,“司法公正”是我们这个“朝代”没落的最后底线

❽ 法律红线不能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说明了什么

法律红线不能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说明了要竖立依法治国的理念,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国家基本方略。

热点内容
设区市政府规章设定行政处罚 发布:2025-01-17 03:53:46 浏览:96
法院处置网站 发布:2025-01-17 03:47:13 浏览:875
司法局民生 发布:2025-01-17 03:08:59 浏览:589
法院怎么转账 发布:2025-01-17 03:06:54 浏览:340
从经济法角度看校园贷 发布:2025-01-17 03:04:44 浏览:679
沈阳城市供热条例 发布:2025-01-17 02:42:54 浏览:673
合同法教材下载 发布:2025-01-17 02:35:05 浏览:644
民事诉讼法一审程序 发布:2025-01-17 02:34:19 浏览:211
水利转门法律知识考试 发布:2025-01-17 02:32:08 浏览:532
追究税收法律责任的主体 发布:2025-01-17 02:23:13 浏览: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