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领导与司法独立
1. 大学生角度分析法治中国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目标以来,党中央就法治建设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吹响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军号,标志着我们党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我们要深刻领会建设法治中国的新要求,切实增强法治建设的责任感,积极探索法治建设的基本规律,不断提高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水平,为法治中国建设作出探索、积累经验。
一、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意义
建设法治中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在中国的推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法治是保障公民权利奠基石
法治以维护公民权利为宗旨,以限制和规范国家权力为要义。法治不仅要保护公民的基本人权,而且要维护公民的各项民事权利。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现实中各种侵犯公民权利的事件仍时有发生。只有有法必依,坚持公正司法、规范行政行为,让政府真正依法行政,才能保证公民权利不受侵犯。
(二)法治是市场经济的护航员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的主体需要法律确定其地位,保障其权利;市场经济的各种活动需要法律来规范,各种矛盾需要法律来解决;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法律来确认;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需要法律保驾护航,离不开法律作用的充分发挥。没有法律和法治,就没有市场经济。确立了法治国家的目标,有利于全社会名正言顺地开展法制和法治建设,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法治环境。
(三)法治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安全阀”
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正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任务艰巨。在此背景下,强调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稳定,尤为紧迫和必要。在此方面,法治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
(四)法治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守护神
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实践中出现的分配不公、劳动者权益不能得到充分保障、因行政权力产生的“暴利”、利用垄断地位产生的“暴富”等问题,其重要原因就在于规则的缺失或者是对现有规则的漠视。社会公平是人们所追求的理想目标,而公平正义只有通过法治的途径才能实现。
(五)法治是实现中国梦的助推器
仅仅是GDP的提升并不等于民富国强,中华民族的复兴、国力的富强,人权得到尊重,人民享受着良好的治安、优美的环境和健康的饮食的“中国梦”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否把法治作为一种社会治理工具。
二、我们需要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中国
建设法治中国,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法治中国。建设法治中国决不是一句时髦的口号,而是有着十分丰富内涵的真实目标。择其要者,下列三个特征构成了法治中国最基本的要素。
我们要建设的法治中国,是宪法法律具有最高地位和最大权威的中国。这是法治中国最典型的特征。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
我们要建设的法治中国,是全体公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的中国。这是法治中国最坚实的根基。建设法治中国,应当让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成为全社会奉行的基本准则,让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得到严格落实,让人权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让每一个人都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我们要建设的法治中国,是政治清明、经济富强、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的中国。这是法治中国最重要的使命。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强则国家强。建设法治国家就是要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治支撑和保障,让人民民主更加充分和健全,让经济发展更加健康和有序,让社会运行更加稳定和和谐,让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让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与法治中国相伴而行。
三、我们应当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党的十八大报告的“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十六字方针,堪称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的指南针。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点有六:
(一)高层领导的政治决断和信心
任何权力规范和约束都应该也只能是自上而下进行。政治家要有倡导和推行法治的决心和信念,运用足够的政治智慧,能够厉行法治、自我限权、带头守法。
(二)着眼科学民主立法
立法是法治建设的前提。我们立法建制,最根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必须切实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理念,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于每一部法律法规制定的全过程。要使立法真正符合人民意愿,完善科学民主立法机制,创新公众参与立法方式,认真倾听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声音,广泛集中民智、汇聚民意。要使立法真正立足客观实际,从改革发展稳定最突出的矛盾入手,从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研究和决定该立哪些法、怎样立,该制定哪些制度、怎样制定。要使立法真正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切实增强每一部法律法规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着眼保障法律有效实施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总体上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更加紧迫。因此,我们要在继续加强立法工作的同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一要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和尊严。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二要坚持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国家行政机关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办事,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国家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依法行使监督宪法和法律实施的重要职权,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依法行使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得到遵守和执行的重要职权,确保各国家机关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四是要改革现在的绩效评价体系,建立一套以法治为重要指标体系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即“法治GDP”,保证法律的实施。地方政府领导干得好不好,能不能得到重用提拔,关键要看他是不是有法律意识,是不是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一旦建立起法治作为重要指标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法律的实施就有了保障,法治中国建设才会更加顺畅。
(四)着眼保障司法公正
司法公正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内容,反映社会的文明程度,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保障。要实现司法公正,必须树立现代司法理念,推进司法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1.树立司法独立理念
司法独立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基础。现在如何认识我国的司法独立,学术界争论颇多。有的主张西化式独立,有的主张逐步独立等等。笔者认为,在当前不能离开我国的政治制度去谈独立,而要符合我国的国情。一是要正确处理好党的领导与司法独立的关系。必须明确党对司法的领导主要体现为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而并非是具体业务和工作的代办与干预。二是规范和完善人大司法监督,高度重视自觉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新闻媒体的监督。三是改革现有司法人事与财政制度。现行的司法管理体制是各级司法机关的人事权、财产权受制于当地党委政府。要从根本上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就必须进行司法体制改革。首先可考虑基层、中级法院法官由省级人大任命,高级、最高法院法官由全国人大任命,任命后即由最高法院统一管理的方式。其次,必须改变地方政府把持司法财政权的现象。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都是将法院的经费独立出来,单独列入国家预算。为此,有学者建议应当吸取历史的教训和其他国家的经验,重视司法经费独立对于司法公正的重要意义。四是正确处理好上、下级法院间关系,确保下级法院独立办案。上、下级法院并非行政领导关系,而是监督、审级关系,不同的审级设置是为确保当事人上诉权的实现,确保司法公正,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指示、批示,下级法院向上级法院事先请示,都有违司法独立原则,应予根除。
2.大力加强司法队伍建设,尤其是法官队伍建设
司法工作的生命力在于司法公正。法官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法官的素质是司法公正的根基,高素质的法官是司法公正的先导。一定要提高法官的道德修养,提高法官的业务素养,提高公正司法能力。
(五)着眼用制度规范和约束公权力
当今,许多法律得不到真正执行,公权侵犯私权的情况屡屡发生。如果不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权力就会是恣意妄为的猛兽,就会祸害社会。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笼子有哪些?第一个是民主的笼子,通过统一的程序规则约束公权力的行使。特别要通过立法和制度建设对地方党政一把手的权力加以更加严格的硬约束。因此应当尽快制定《行政组织法》和《行政程序法》等法律法规,为各种行政行为提供最基本的权力边界和程序规则,防止决策机关规避程序法滥用决策权,确保每项权力都受到法律的严格约束。第二个是法治的笼子,要依法行政。依法行政不仅要求行政机关根据法律和法律的授权制定规范;不仅要求行政机关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必须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还要求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凡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都必须积极履行,不能失职,不能不作为。同时,履行法定职责,必须依据法定程序。第三个是监督的笼子,通过公开约束规范公权力。应当进一步扩大信息公开的范围,将领导批示、指示及一切行使权力的表现形式纳入信息公开的范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党务、政务、司法、公共事务的信息公开,通过公开约束规范公权力。要创造人民监督和批评政府的条件,拓宽民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决策权的渠道,充分利用现代新兴媒体监督的便利,实现对公权力行使的全时空监督,惟其如此,才能让所有官员在法律面前不越雷池半步,防止权力滥用和失控。
(六)着眼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法治中国就是大家都尊法守法。
只有当法律成为国民必须信仰与敬畏的规则时,人们才可能在这条规则的底线上行走,道德才不会失守,底线才不会被击穿,秩序才不会崩坏,公平正义才能让人有所期许。也只有全社会都把法治当成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法治中国才会形成。因此要把“促进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作为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目标。一是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法治培训。让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这无疑是对整个社会法治精神的引领和提升。二是要深化对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建设法治中国,人民群众是基础力量。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让广大人民群众懂得依法按程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矛盾纠纷,自觉履行法定义务,为构筑法治中国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望采纳。谢谢您
2. 为什么人大和法院都要坚持党的领导
个人认为,我们应该明确执政党与国家机关体制的关系。
任何一个国家,执政都是由代表某种力量的党派或团体来实现的,这些执政党或者执政团体当然能领导在他执政下的一切国家机关。我国的党中央常委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地方省市区县市等的党委书记会兼任地方人大主任,就恰恰说明了这种关系。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大为权力机关、法院为司法机关,他们都要坚持党的领导,这是没错的。因为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唯一执政党,根据党章中有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述,提到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第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执政党不是国家机关(比如我国的公务员考试,是把执政党系列的机关比如党委工作部门划入党群机关而非国家机关行列的,真正含义的国家机关是立法、司法和行政机关),而是一个政治力量,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群体,我们理解三权独立,应该是从纯粹国家机关的角度去理解,以权力最高机关为最高框架,具体内容为立法、司法、行政,在我国的体制下,立法机关是人大、司法机关是检察院和法院、行政机关是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这三者之间是独立的。当然,楼主别深究现实,现实中司法独立在目前是无法真正完全实现的,因为法院检察院的人员薪资还要依靠行政那边的财政来发。
3. 如何独立行使检察权和坚持党的领导
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是我国宪法和法律确立的检察活动基本原则,是保障检察权行使的公正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条件。在中国特定的政治体制下,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是相对的,不能脱离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各项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也是发展检察事业、保证检察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的政治条件。坚持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与自觉接受党的领导的有机统一,对于检察制度的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是在党的领导下的相对独立
检察机关在行使各项检察权能的过程中,坚持依法独立的原则,不受外来力量的干扰,是各国普遍确立的一项现代司法原则。我国在宪法和法律中也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一原则对于检察机关依法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各社会单位及公民执行法律的状况具有重要的保障意义,特别是职务犯罪侦查权、公诉权及各项诉讼监督权的行使,都需要保持独立性,排除各种法外力量的干扰,取得检察权行使的有效性。但这一原则确立的独立性不是相对于党的领导的独立。在我国特定的政治体制下,中国共产党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党在国家政治生活和政权组织中的领导地位是由宪法确定的,因而宪法和法律没有将党规定为检察机关独立行使检察权的相对方。也就是说,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不是在党领导之外的独立,而是在党的领导下的相对独立。中国共产党对检察工作的领导,是贯穿于中国检察制度的不能动摇的政治原则。
党的领导是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的根本政治保证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中国检察制度的建设和发展,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的。特别是十年动乱结束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恢复重建了检察机关,宪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基本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使中国检察制度的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阶段,检察制度从此成为中国的基本政治法律制度之一。因而,党的正确领导保证了检察制度的健康发展,并为检察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
从现实的角度看,在中国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和社会条件下,真正实现依法治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检察机关在实践中真正要做到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需要破除各种现实的阻力。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检察制度又面临着改革和发展的新的压力和挑战。在这种现实状况下,检察机关比以往更加需要党的领导和支持。
坚持党的领导,不但有助于检察机关正确贯彻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保证检察工作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防止检察业务工作出现偏差;而且有利于发挥党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力量,使检察工作的开展得到其他法律职能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的配合与支持,有利于排除各种干扰,确保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检察权。因此,坚持党的领导也是检察机关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的实践要求。
党通过路线、方针、政策领导检察工作
党领导检察工作的方式是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即政治上要求检察机关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使检察工作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和政治的大局;思想上加强检察机关工作人员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用党的路线统一检察人员的思想,保证其公正廉洁地行使检察权;组织上加强检察机关的党组织建设和领导干部配备,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不代行检察职能,不包揽具体业务,因而也不妨碍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并且,检察机关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具有更充分的依据和权威排除各种干扰和不利影响,依法独立地运用各项检察职权确保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
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的同时应当自觉接受党的领导
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是建设法治国家、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坚持党的领导是正确行使检察权,保证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基本条件。在中国现行的政治体制下,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保障检察事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关键。
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是党对检察机关和检察工作的基本要求。检察机关应当加强独立公正意识,严格执行法律,大胆行使检察职能,维护法制的统一。同时也要认识到,坚持党的领导是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的重要保障。检察机关应自觉接受党的领导,把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统一起来,把执行党的政策与执行法律统一起来,把办案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统一起来。检察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重大工作部署要及时向党委请示汇报,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遇到困难和阻力时,要主动取得党在政策和策略上的支持,争取有利的执法环境,把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志落实到具体的检察工作实践中去。
4. 我国是否是司法独立为什么
中国是司法独立。从立法的角度来讲,中国的司法权本来就是独立的。只不过由于中国独特的国情,目前还独立得不够彻底而已。但是,中国的司法制度毕竟还处于一个发展和完善的阶段,不可能一步到位,也就是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法律分析
人民、人民检察院依法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不受、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对人民、人民检察院进行的刑事诉讼活动加以干涉。这一原则所强调的是人民和人民检察院集体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而不是法官、检察官个人行使职权。由于人民和人民检察院实行不同的领导体制,因此它们行使职权的主体范围有所不同。人民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是监督关系,而不是领导关系。每个人民的审判活动各自,上级人民对下级人民的监督只能通过第二审程序、死刑复核程序以及审判监督程序来进行,上级不能直接指示下级如何办理具体案件。就每个人民内部而言,独任法官和合议庭成员对一般刑事案件有判决权,但是疑难、复杂、重大的案件,合议庭认为难以作出决定的,由合议庭提请院长决定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与人民不同的是,人民检察院的上下级之间是领导关系,全国作为一个整体行使检察权。在刑事诉讼中,上级人民检察院有权对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办案工作作出指示,下级人民检察院应当服从。就每个人民检察院内部而言,批准逮捕、提起公诉和抗诉,均由检察长决定,重大、复杂、疑难的案件由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尽管这一原则要求人民、人民检察院作为整体行使职权,但是近年来的司法改革实践明确显示,法官在的审判活动中正享有越来越大的审判权。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五条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5. 怎样正确理解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
6. 如何处理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学术
写作思路:首先开篇开门见山表达自己的立场,提出党的领导与坚持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应该高度统一。然后分别论证二者的关联,最后总结。
示例如下:
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离不开党的领导,同时也体现了党的领导,是落实党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决策的具体方面。而坚持党的领导也为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提供了根本保证,二者是高度统一的。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
可见,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从形式到实质的确立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方面。当前正在深入推进的司法体制改革,本质上就是回归司法规律,重新挖掘司法权的本质属性,落实宪法规定。
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司法作为纠纷解决的一种机制,其对社会生活的干预是被动的,而且,司法活动有各种诉讼主体的参与,能够使司法权受到约束。更为重要的是,司法活动要遵循自身的规律,严格受制于法律,只要能够在立法上对各种权利、义务与责任作出安排,司法活动便应当遵循此种安排。
因此,基于司法活动本身的规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的背景下,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我们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已经通过国家宪法和行政法、经济法、民商法、刑法等法律形式得到体现。
在这种情况下,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就是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党的权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法官越是服从法律,铁面无私,秉公执法,就越是体现了党的宗旨,贯彻了党的方针政策,就是从根本上坚持了党的领导。因此,尊重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提升了党的领导方式的法治化与规范化程度。
7. 如何处理好坚持党的领导与司法权独立的关系
一方面坚持,一方面改善,在坚持的前提下改善,一大死结。
不首先解回决为什么必须答接受你领导的前置问题,把合法与否,心气顺不顺,诸如此类的问题,和质量高低(改善范畴)问题,缠杂夹带在一团乱麻中,不必指望有解。
天下为公,人民最大,绝不是谁打谁有,赢家通吃。何况,你一个全身溃烂的病体。何德何能,凭你什么?
8. 我国司法独立的困境是什么
1、司法机关与党政机关的关系:
在我国,司法独立是党领导下的“独立”,各级党委及其政法委员会领导和协调公、检、法工作的机制一直在运行,这在事实上形成了我国司法领域中“一个家长,三个孩子”的制度现实。虽然现在各级党委、政法委审批案件的做法已大为减少,但一些“重要”案件的处理还是必须要向党委或政法委请示或者接受其“过问”。
虽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是不能脱离党的领导,无论是司法机关还是行政机关所有的领导干部基本属于党的成员,因此其受党的领导和管理是必然的问题。如此一来,司法机关是不可能脱离政党对其的干预,无论是在有形还是无形,都不可避免的造成干扰。
2、司法机关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检察院在人、财、物的配置上受制于同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这不仅包括司法机关的日常经费开支,更包括了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等现实的开支,具体的数额和项目都是由地方政府自己预算的,缺乏独立性,经济保障不足且财政供应体制不顺,有时难以避免手捧帽子向自己的当事人乞讨的尴尬。
由于地方各级法院的人、财、物均掌握在地方,从而使得我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单一制国家,司法却不能独立于地方。我们的司法机关在人事、财政上严重地依赖于地方,地方法院和检察院都同在一个地方政府制约下,检察院的法律监督职能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也不可能不受当地经济利益的左右。办金钱案、人情案,司法活动中的腐败现象突出。
3、司法机关与人大的关系:
我国宪法在确立司法独立原则时,没有规定司法机关有权独立于权力机关。我国宪法采用的是议行合一的政体,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部国家权力由人民代表大会即权力机关行使,司法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依法产生,司法机关应该对权力机关负责,并接受其监督。
由于宪法第一百二十六条未排除人大对法院审判活动的事前干预,现实中已出现了多起人大代表在人民法院审理案件过程中进行“个案监督”的事例,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人大对司法的监督机制还有待完善,而且缺乏有效地制约。实践证明,不讲究党的领导方式和人大监督机制的合理化,必然会影响司法独立的实现。
4、公、检、法之间的关系:
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负有审判监督的职责。这种监督的方式和程度虽然受到法律的严格制约,而且目前看也有弱化趋势,但毕竟与法院形成一种监督上的上位与下位关系。
而且就刑事案件办理,宪法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要求人民法院与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时“互相配合”,这种平等的配合制约关系,使得以审判至上为前提的司法独立难以有效贯彻,很明显与司法独立的核心要求是不相吻合的。
9. 司法独立的现实体现
司法独立虽然产自资本主义但并非一定姓“资”。如《古巴共和国宪法》第122 条规定: “法官独立行使审判权,只服从于法律。”《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第130条规定:“法官和陪审员独立审判,只服从法律。”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并非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说明司法独立可以“姓社”,并非只“姓资”;也并非必然与三权分立挂钩。它揭示的是现代法治的共同规律,因而也已成为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理应为我所用。司法独立也并非只能适用于三权分立。司法独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用司法权来制衡强大且易被滥用的行政权,而这种制约机制同样可适用于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中国,因为中国政体中行政权和司法权也应是彼此独立的。可见,在中国接受和实行司法独立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但中国的司法独立制度是体现了自身鲜明特色的:
一是司法权的有限独立。西方司法独立是建立在司法权与立法权、行政权鼎足而立基础上的,因而其司法权完全 独立于其他两权。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而并非单纯的立法机关,它与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存在着权力的上位与下位、授予与承受、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因而司法从根本上说不能独立于人大,只能独立于行政权,当然这并不等于说人大可以随意介入司法程序,干涉已经授受出去的司法权的具体行使。二是司法要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是中国的一项政治原则,也是一项宪法原则,所以司法机关不能摆脱党的领导,但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而非党组织或党员可以在法律程序之外干涉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三是它不仅限于审判独立,而且还包括检察独立,这是由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和司法属性所决定的。可见,司法独立与中国国情是可兼容的,而中国司法独立的特色之处就在于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