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危害社会

刑法危害社会

发布时间: 2022-04-23 11:42:28

① 根据刑法第13条的规定,犯罪是指危害社会的、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的规定,犯罪是指危害社会的、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可以判处刑罚也可以免予刑罚处罚。
犯罪是指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犯罪的法定分类,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所作的分类。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根据犯罪所侵犯的法益性质,将犯罪分为十类: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军人违反职责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 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② 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是的。刑法规定的犯罪必然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当然,犯罪也有随着时代变化而有所调整。

③ 刑事违法性与社会危害性的关系

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特征,是刑法对具有社会危害性的犯罪行为的否定的法律评价。在刑法实行了罪刑法定原则后,刑事违法性就成为一切犯罪必不可少的基本特征。在罪刑法定的意义上说,没有刑事违法性也就没有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刑事违法性的基础;刑事违法性是社会危害性在刑法上的表现。只有当行为不仅具有社会危害性,而且违反了刑法,具有刑事违法性的时候,才能被认定为犯罪。
而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基本特征。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指犯罪对国家和人民利益所造成的危害。犯罪的本质特征在于它对国家和人民利益所造成的危害。如果某种行为根本不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刑法就没有必要把它规定为犯罪;某种行为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也不认为是犯罪。由此可见,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质和量的统一。

④ 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罪怎么判

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罪问题: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罪是刑法分则第二章罪名的概称。这类犯罪侵害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客观表现为实施了各种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量刑方面: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一般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过失犯此类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规定: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六条规定:破坏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发生倾覆、毁坏危险,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七条规定:破坏轨道、桥梁、隧道、公路、机场、航道、灯塔、标志或者进行其他破坏活动,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发生倾覆、毁坏危险,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⑤ 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罪量刑标准是什么

危害公共安全罪是一个概括性的罪名,这类犯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客观表现为实施了各种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它同侵犯人身权利的杀人罪、伤害罪以及侵犯财产的贪污罪、盗窃罪等有显著的不同,危害公共安全罪包含着造成不特定的多数人伤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危险,其伤亡、损失的范围和程度往往是难以预料的。因此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普通刑事犯罪中危害性极大的一类犯罪。《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放火、决水、爆炸、投毒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破坏工厂、矿场、油田、港口、河流、水源、仓库、住宅、森林、农场、谷场、牧场、重要管道、公共建筑物或者其他公私财产,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规定,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犯本罪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物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根据2020年2月6日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关于依法惩治妨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见》(法发【2020】7号),故意传播新型冠张病毒感染肺炎病原体,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危害公众安全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一百一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处罚:
1. 已经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病人、病原携带者,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并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的;
2.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病人、病原携带者,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并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的,造成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
其他拒绝执行卫生防疫机构依照传染病防治法提出的防控措施,引起新型冠状病毒传播或者有传播严重危险的,依照刑法第三百三十条的规定,以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定罪处罚。

⑥ 危害社会治安犯罪、刑事犯罪、经济犯罪

一、“危害社会治安犯罪”不是我国《刑法》中具体的罪名,也不是某一类型的罪名。就其基本语意,“危害社会治安”泛指损害社会安宁的秩序,由于一切违法犯罪都会造成一定的社会危害,也就损害着社会安宁的秩序,因此危害社会治安几乎等同于违法犯罪。
二、经济犯罪,也是刑事犯罪的一种。界定并不规范,大致贪污、挪用公款、贿赂类(受贿、行贿)、诈骗、金融诈骗类、职务侵占、虚开增值税发票、偷税、抗税、走私类、非法经营等都习惯称为经济犯罪,但盗窃、抢劫、绑架虽然也有经济内容但一般不称为经济犯罪。
三、刑事犯罪,是一个大概念。经济犯罪只是刑事犯罪的一种类型。
刑法第十三条【犯罪概念】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⑦ 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罪量刑标准

你好,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罪的范围太过于广泛,包含了各种类型的罪名,其量刑标准也各有不同。轻则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重则死刑,还可能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罪在法律上称危害公共安全罪,该罪是一个概括性的罪名,该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其主体主观上分为故意或过失,但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了各种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造成不特定多数人的伤亡或者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犯罪。关于危害公共安全类犯罪,我国刑法以及刑法修正案中有具体规定,根据刑法分则第二章以及《刑法修正案(三)》、《刑法修正案(六)》、《刑法修正案(八)》、《刑法修正案(九)》的规定,危害公共安全罪共有四十七个罪名,每个罪名都有不同的量刑标准。该类犯罪通常以情节的恶劣与否以及造成的后果是否严重来进行量刑,例如,以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而一旦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危害公共安全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行为,这种行为不针对特定的对象,可能会给不确定的多数人造成损害。我国刑法把危害公共安全类的罪名放在了刑法分则的第二章,可见其危害程度仅次于危害国家安全,因此要保证公共安全,避免发生此类行为。
【法律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分则第二章全部内容,从第一百一十四条【放火罪、决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一】到第一百三十九条【消防责任事故罪;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
二、《刑法修正案(三)》、《刑法修正案(六)》、《刑法修正案(八)》、《刑法修正案(九)》。

⑧ 刑法的各种危害行为

刑法上危害行为: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
【法律依据】
《刑法》第十三条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⑨ 无意识的危害社会的动作不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

无意识的危害社会的动作不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这句话是正确的。因为在犯罪构成中,必须要有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而因危害行为系由人在无意识状态下实施的,所以不构成犯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9)刑法危害社会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

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⑩ 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是犯罪行为,这句话对吗

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是犯罪行为这句话不对。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构成犯罪须符合三个条件,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即使一个行为严重危害社会,但如果没有规定,则不构成犯罪。犯罪行为是犯罪人所实施的违反刑法规定构成犯罪的行为。犯罪学着重从下列角度研究犯罪行为:
1、把犯罪行为作为犯罪心理演化过程的一个阶段进行研究,如犯罪意识到犯罪动机到犯罪行为到犯罪结果;
2、研究犯罪行为方式,从中发现规律和特点,为制定预防和控制犯罪的政策提供依据;
3、研究某个犯罪者的犯罪行为方式,为改造该罪犯提供帮助。
犯罪行为是符合犯罪四个构成要件的行为,而其中作为罪体客观方面构成要素的行为,是指行为主体基于其意志自由而实施的具有法益侵害性的身体举止。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人。每一种犯罪,都必须有犯罪主体,有的犯罪是一个人实施的,犯罪主体就是一人,有的犯罪是数人实施的,犯罪主体就是数人。根据刑法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犯罪的,构成单位犯罪,因此,单位也可以成为犯罪主体。
客观方面是指犯罪行为的具体表现,比如犯诈骗罪,犯罪人具有虚构事实、欺骗他人的行为,贩毒罪具有贩卖毒品的行为等。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是不同的,犯罪对象是犯罪行为所直接针对的对象,如杀人罪、伤害罪,犯罪对象是具体的被害人,而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的公民人身权利不受非法侵害的这种社会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热点内容
天桥法院地址 发布:2025-01-16 13:05:15 浏览:960
受贿最新司法解释 发布:2025-01-16 12:56:01 浏览:516
发票失控会负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1-16 11:41:49 浏览:430
食品安全法中的法律责任包括哪些 发布:2025-01-16 11:19:34 浏览:342
刑法理论论文 发布:2025-01-16 11:19:31 浏览:782
道德与法律的相同点 发布:2025-01-16 11:17:46 浏览:401
岗位交接班规章制度 发布:2025-01-16 11:04:05 浏览:668
杨桥人民法院 发布:2025-01-16 10:32:04 浏览:288
且末县城镇法律服务所怎么样 发布:2025-01-16 10:12:16 浏览:241
快车律师 发布:2025-01-16 09:51:05 浏览: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