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总论精释第二版

刑法总论精释第二版

发布时间: 2022-04-23 21:23:26

Ⅰ 柏浪涛的学术著作

刑法攻略》
《刑法要义》
《侵犯知识产权罪研究》 《刑法总论精释》(陈兴良主编)
《刑法历次修正案权威解读》(周光权主编)

Ⅱ 车浩本科在哪

车浩本科学校没有在网上公布。

2000年-2007年,北京大学刑法学硕士、博士。

2007年-2008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任教。

2008年-2010年,清华大学法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10年-,北京大学法学院任教。

兼任北京大学犯罪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刑事法治研究中心副主任,公安部法制局特邀专家,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厅副厅长(挂职),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挂职)等社会职务。

著编

《阶层犯罪论的构造》(独著),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

《刑法教义的本土形塑》(独著),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

《车浩的刑法题》(独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刑法总论精释》(副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16年版

《刑法各论精释》(副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16年版

《当代刑法思潮论坛》(三卷本)(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Ⅲ 付立庆的科研成果

1.《法治的脸谱》,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
2.《法治的声音》,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主观违法要素理论——以目的犯为中心的展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犯罪构成理论:比较研究与路径选择》, 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1.《刑法总论》,【日】山口厚著,(独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从新判例看刑法》【日】山口厚著,(与刘隽合译,第一译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 1.无情的法律与理性的诠释——许霆案的深层解读(第二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和谐社会语境下刑法机制的协调(副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
3.金融犯罪的全球考察(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犯罪与行政违法行为的界限及惩罚机制的协调(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刑法分论》(谢望原、赫兴旺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版,2011年第2版。
2.《刑法总论精释》(陈兴良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第1版,2011年第2版。
(一)犯罪论体系序列
1. 犯罪概念的分层含义与阶层犯罪论体系的再宣扬——以“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规范理解为切入, 《法学评论》2015年第2期;
2. 重构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宣言与自省,《中外法学》2010年第1期;
3. 犯罪构成理论体系改造研究的现场叙事——兼对一种改良论主张的若干评论,
《法律科学》2009年第2期(转载于《报刊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9年第4期);
4. 重构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基本依托和意义所在,《法学评论》2008年第6期;
5. 期待可能性的体系地位,《金陵法律评论》2008年春季号;
6. 违法性理论的应然位置,《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转载于《报刊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7年第11期);
7. 关于德日犯罪论体系的若干辩驳,《云南法学》2008年第3期;
(收入于改之、周长军教授主编:《刑法与道德的视界交融——西原春夫刑法理论研讨》,中国人民公安 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 重构我国犯罪构成体系的目标定位——二阶层、三阶层还是四阶层?
载冯军主编:《比较刑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9. 重构我国犯罪构成理论所面临的基本课题,
载梁根林主编:《犯罪论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
10. 刑事领域的违法性冲突及其救济——以社会危害性理论的检讨和反思切入,
与梁根林教授合著,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10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二)刑法基础理论序列
11. 刑法规范的供给不足及其应对,《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12. 刑罚积极主义立场下的刑法适用解释,《中国法学》2013年第4期;
13. 论刑法用语德明确性与概括性,《法律科学》2013年第2期;
14. 行为犯概念否定论,《政法论坛》2013年第6期;
15. 应否允许抽象危险犯反证问题研究,《法商研究》2013年第6期;
16. 善待罪刑法定——以我国刑法第3条的检讨和反思切入,
《法学评论》,2005年第3期(报刊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5年第8期转载);
17. 论刑法适用中的隐性不平等——以刘海洋事件为视角的考察,
《法律科学》,2004年第2期(报刊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4年第5期转载);
18. 刑事一体化:梳理、评价与展望——一种学术史意义上的现场叙事,
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14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三)主观违法要素与目的犯研究序列
19. 非法定目的犯的甄别与定位——以伪造货币罪为中心,
《法学评论》2007年第1期(报刊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7年第4期转载)
20. 论金融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法学杂志》,2008年第4期;21. 论中国刑法中的典型的法定目的犯,《法学杂志》,2006年第1期;
22. 论目的确定的推定化,《当代法学》,2008年第2期(报刊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8年第6期转载)
23. 论主观违法要素的地位与范围,《刑事法评论》第17卷,2006年3月版;
24. 论主观违法要素理论的诞生与发展,《刑事法探究》第一卷,2007年5月版。
(四)财产犯一般理论序列
25. 论刑法介入财产权保护时的考量要点,《中国法学》2011年第6期;
26. 论刑法对财产权保护中的均衡性原则,《法学》2011年第5期;
(五)刑法适用具体问题研究序列

27. 论抢劫罪与强拿硬要型寻衅滋事罪之间的关系——以孙某寻衅滋事案为切入点,
《法学》2015年第2期;
28. “情节较轻”的认定应不考虑法定从宽情节——以防卫过当故意杀人行为的量刑为切入,
《法学杂志》2014年第10期;
29. 累犯情节前置论,《法学》2014年第7期;
30. 死刑案件裁量过程中的司法软骨病及其祛除,《法学》2013年第10期;
31. 恶意散布他人捏造事实行为之法律定性,
《法学》2013年第6期(报刊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12年第11期转载);
32. 绑架罪既遂标准的重新论证,《法学评论》2012年第1期;
33. 论绑架罪的修正构成的理解与适用——兼评修正案对绑架罪的修改,
《法学家》2009年第3期(报刊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9年第11期转载);
34. “躲猫猫事件”发生的根源在于制度性缺陷,《法学》2009年第4期;
35. 利用ATM故障恶意取款案法律性质辨析,《法学》2008年第2期;36. 许霆案背后的几点反思,《法制日报》理论版,2008年1月20日。
37. 拐卖幼女并奸淫行为之定罪量刑,《法学》2007年第10期;
38. “奸淫被拐卖的妇女”应如何理解,《法制日报》理论版,2007年9月9日。
39. 论军警人员抢劫行为之法定刑适用,《法学杂志》,2007年第4期
(报刊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7年第10期转载)
40. 持假枪抢劫该如何定性,《法制日报》理论版,2009年4月8日。
41.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绑架致使被绑架人死亡之法律适用,,《人民检察》,2007年第9期;
42. 典型案例的标本价值,《人民检察》,2008年第7期;
43. 求仁而得仁,何怨?《人民检察》,2007年第15期;
44. 婚内强奸犯罪化应该缓行,《刑事法判解》第4卷,2001年版;
45. 死刑犯的生育权,《刑事法判解》第5卷,2002年版。
47. 超越与缺憾——苏力“一个不公正的司法解释总置评”,《刑事法评论》,第13卷,2003年版。
(六)其他
在《南方周末》、《法制日报》、《检察日报》、《时代潮》等报纸、杂志上发表法学随笔20余篇;在《北京商学院学报》、《现代财经》、《财会月刊》等杂志上发表经济类论文5篇(2000年以前) 。

Ⅳ 刑法中的“非难”“非难可能性”是什么意思

非难可能性是说非难的一种标准,意识是该行为是不是应该非难。近代刑法,为防止司法的恣意,切实地保障人权,提出了责任主义的原则,即“无责任无刑罚”。

责任主义下的责任,指的是主观责任与个人责任。主观责任是指仅在行为人具有责任能力与故意、过失时才能予以非难;个人责任,则是指只有对于行为人的个人行为才能予以非难。

(4)刑法总论精释第二版扩展阅读:

非难可能性有两个基本条件:

符合刑法规范的意思决定可能性与符合刑法规范的行为可能性。

其一,行为人有可能作出符合刑法规范的意思决定,却没有作出这种决定。至于行为人有无可能作出这种意思决定,则取决于行为人是否达到责任年龄,是否具有责任能力,以及是否具有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

这是因为,如果没有达到责任年龄、没有责任能力,就不可能知道行为合法与否,因而不能作出正确决定;即使达到了责任年龄、具有责任能力,但如果不可避免地误以为自己的行为合法时,也不能要求行为人作出符合刑法规范的意思决定。

其二,在行为当时的具体情形下,能够期待行为人实施符合刑法规范的行为,但行为人却没有实施符合刑法规范的行为。至于能否期待行为人实施符合刑法规范的行为,则取决于行为人有无故意、过失以及是否具有期待可能性。

这是因为,如果行为人没有故意与过失,不可能预见到行为的不法后果,或者合理地以为自己的行为会造成合法结果,就不可能期待行为人放弃这种行为。另一方面,即使行为人预见到或者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不法后果,但如果在行为的当时,行为人别无选择,只能实施这种不法行为,法律也不能期待行为人实施符合刑法规范的行为。所以,责任要素除了包括责任年龄、责任能力以及故意、过失以外,还包括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与期待可能性。

Ⅳ 赵秉志的刑法总论第二版哪去买

去你们当地的 新华书店 直接订购就可以了

Ⅵ 刑法罪名精释的介绍

《刑法罪名精释》(第二版)在1997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规定》的基础上,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先后于2002年3月和2003年8月公布的关于执行刑法确定罪名的两个“补充规定”,从罪名到内容作了较大的修改和补充。

Ⅶ 刑法各论精释和刑法总论精释有什么区别

刑法来是规定犯罪、刑事源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且应当负何种刑事责任 ,并给予犯罪嫌疑人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Ⅷ 想充实法律专业理论知识,不知有什么比较好的书推荐

建议读些比较权威的著作,比如王利明《民法总则研究》、《合同法研究》、《物回权法研究答》,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陈兴良《刑法总论精释》、《判例刑法学》,《行政诉讼法理论与实务(上下卷)(第2版)》(作者:江必新,出版社:北大)。

Ⅸ 王泽鉴的15本著作对于一个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以什么顺序来读呢

现在主要的一共是17本,九本理论研究,八本判例研究,顺序最好是先理论后判例,当然判例系列本科只看其中的一两篇也没问题。如果民法有基础,已经读过江平 、王利明、吴汉东的 民法学,或魏振灜的民法,或马 、余的 民法原论的 就可以开始看民法研究,反复看个几遍大概能有很大收获和提升。没什么基础的,想要靠王泽鉴民法研究系列打基础的就别想了,一般是看不懂的看不透的,最主要的要怪王老的语言比起国内的大白话教材稍显晦涩,而且知识结构没那么明显,所以对国内的一般学生来说阅读理解难度较大。毕竟虽然都是汉语著作,但是王泽鉴是立足德国台湾的民法来写作,跟国内的中特版民法是有很大不同的。
建议先读了国内的 某些老师的教材,内心能有大致的民法框架,有初步民法逻辑思维结构,这样才可以开始看王泽鉴的。本科生想要读民法研究是很好的想法,但是必须先有知识基础,国内的民法相关条文和论著先看过一些,然后再尝试。当然,看王泽鉴的同时配合法学阶梯导论和德国民法总论看自虐效果更出众,还可以火上浇油再来本台湾法学基金会的德国民法典,还有日本的两套民法讲义,看完全部掌握住,我敢跟你保证,民商专业前十的学校毕业的优秀硕士也就你这水平了。
不瞎扯了,阅读顺序建议如下:①民法研究系列:就按照一般的排序看,民法概论、思维、总则先看哪个都可以,先看这三本,然后是债法原理、不当得利、人格权法,再然后 物权、侵权、损害赔偿。②判例研究,八本的那种 你可以自己看然后在目录上标出每一篇文章对应的部分是总则还是分则哪编,最好省事点直接上合订本,已经排好顺序了。
还有,不要赶功夫囫囵吞枣,王泽鉴的书用语简练稍许拗口,有的地方可能需要反复琢磨,不要怕花时间,一定要反复看上五遍以上。

Ⅹ 王政勋的学术成果

1.《正当行为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共45.3万字。该书获司法部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2.《刑法修正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约40万字。2003年获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3、《刑法的正当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犯罪论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1.《中国刑法》,参编5万字,司法部统编教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刑法学教程——罪责刑关系论》,教材,参编并协助统稿,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版,撰写5万字。
3.《新编中国刑法学·总论卷》,教材,参编1.7万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2月版。
4.《新编中国刑法学·分论卷》,教材,参编1.4万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版。
5.《刑法学》,教材,参编2.8万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6.《刑法学》,教材,参编约6万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年版。
7.《刑法总论精释》,陈兴良主编,王政勋撰写第三章和第六章。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 1、《论客观解释立场与罪刑法定原则》,《法律科学》2011年第一期。
2、《从图式理论看刑法解释立场 一个实证的考察》,《中外法学》2009年第三期。
3、《范畴理论与刑法解释立场》,《法律科学》2009年第六期。
4、《论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合理性——基于言伴语境理论的考察》,《法律科学》2008年第四期。
5、《刑法解释问题研究现状述评》,《法商研究》2008年第四期。
6、《论刑法适用的言外语境——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为例》,《刑事法评论》2008年第二期。
7、《定量因素在犯罪成立条件中的地位——兼论犯罪构成理论的完善》,《政法论坛》2007年第四期。
8、《论刑法解释中的词义分析法》,《法律科学》2006年第一期。
9、《刑事责任能力比较研究》,《宁夏社会科学》2004年第六期。
10、《中国刑法学研究会2002年年会论文综述》,《中国法学》2002年第6期,《法律科学》2003年第1期。
11、《论社会危害性的地位》,《法律科学》2003年第二期。
12、《证券、期货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年第四期。
13、《正当防卫法律界定比较研究》,《人文杂志》2001年第五期。
14、《骗购外汇罪研究》,《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二期。
15.《论比较刑法学的价值、方法与体系》,《政法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
16.《隐匿、销毁会计资料罪研究》,《西京论坛》2002年第4期。 1.《论正当防卫的本质》,载《法律科学》2000年第6期,约1.1万字。
2.《古典学派与近代学派的刑法理论及其比较》,约3.7万字,载高铭暄、赵秉志主编:《刑法论丛》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54—388页。
3.《论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及防卫过当的主观罪过形式》,载《法律科学》1999年第2期,约7000字。
4.《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研究》,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年第4期,约8000字。
5.《商业诽谤罪比较研究》,1997年刑法学年会论文,载《刑法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约6500字。
6.《正当防卫限度条件的认定》,1998年刑法学年会论文,载《新刑法施行疑难问题研究与适用》,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年版,约5000字。
7.《操纵证券、期货交易价格罪研究》,约7000字,载高铭暄主编:《新千年刑法学热点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系2000年刑法学年会论文。
8.《论司法实务中的死刑控制》,论文,独立完成,载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热点疑难问题探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001年刑法学年会论文,约8000字。
9.《论香港刑法中的不完整罪》,论文,载《香港法律制度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版,约1万字。该文获陕西省法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10.《汉魏之际关于肉刑问题的辩论》,载《唐都学刊》1996年第3期,约6000字。
11.《保险诈骗罪论》,载《刑法学专题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版,约8000字。
12.《自损行为研究》,载《中国法治探索》,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版,约1万字。
13.《刑法渊源论》,约1万字,载贾宇主编:《中国法治探索》第2卷,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4.《论澳门刑法中的预备、未遂与中止》,载《澳门法律制度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10月版,约1万字。
15.《朱元璋预防犯罪思想研究》,载《法律科学》1996年增刊,约6000字。
16.《论医疗行为的正当性》,约3000字,载《中国卫生法制》2001年第6期,第15—16页。
17.《论自助行为的构成条件》,载《法律科学》2000年增刊,约5000字。
18.《姚福元诈骗、受贿、贪污案》,载《人民法院案例选》1993年第4辑,人民法院出版社1993年8月版,约4000字。
19.《王剑春在承包鞋厂期间侵吞集体资金贪污案》,载《人民法院案例选》1995年第4辑,人民法院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约4000字。
20.《警惕保险诈骗罪》,独立完成,4000字,载《企业瞭望》1997年第3期。
21.《简论挪用公司资金罪》,载《陕西审判》1995年第4期,约7000字。该文获西安市法学会1995年优秀论文二等奖。
22.《试论新刑事诉讼法中的被害人》,载《审判实践》1996年第3期,约6000字。该文获西安市法学会1996年优秀论文奖。 ⑴刑法学研究应该实现语言论转向,刑法解释本来采取着并且应该采取客观解释的立场。对刑法的客观解释是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的结合,是语义解释和语用解释的结合。语义解释划定了刑法文本意义的大致范围,是客观解释的基础;语用解释补充、完善了刑法文本对当下案件的具体意义并使其明确化,保证了客观解释的实现。语义解释应遵循语篇原则,解释者必须往返穿梭于刑法文本的部分和整体之间,达到对法律概念、法律规范和法律精神准确、完整的理解;语用解释是在具体语境中确定刑法文本的意义,解释者应该在认知图式和刑法文本、法律规范和案件事实、判决结论和大众期待之间进行语篇外循环。
⑵应当区分“犯罪构成”和“犯罪成立条件”。犯罪构成是犯罪成立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犯罪成立条件则是成立犯罪的全部条件,包括积极条件和消极条件。其中,犯罪构成是犯罪成立的积极条件;成立犯罪时,除了行为应符合犯罪构成外,还应具备消极条件———行为不属于“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情形;行为不属于正当行为;行为不具有期待可能性。
⑶犯罪是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的对立统一,社会危害性在立法上、司法上均具有重要意义,既应当反对只重视社会危害性而不考虑刑事违法性的法律虚无主义,又应当反对片面重视刑事违法性而不考察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教条主义。
⑷死刑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有必然联系;目前不能废除死刑的唯一理由,是民众中存在的报应观念。应当以罪该处死的故意杀人罪作为是否适用死刑的标尺,作为判断行为是否属于“罪行极其严重”的客观标准,对许多死刑罪名,在实践中不应该适用死刑。

热点内容
使用被注销的企业公章伪造合同承担啥法律责任 发布:2024-11-08 19:29:54 浏览:685
法院的好 发布:2024-11-08 19:00:41 浏览:157
邹涛法官 发布:2024-11-08 18:34:57 浏览:469
劳动法有关事假工资 发布:2024-11-08 18:10:55 浏览:180
合同法第378条 发布:2024-11-08 18:10:14 浏览:163
中介的租房合同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4-11-08 17:40:52 浏览:639
教育附加条例 发布:2024-11-08 17:35:33 浏览:992
别人借钱怎么打条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4-11-08 17:30:09 浏览:321
拍卖法律效力 发布:2024-11-08 17:27:33 浏览:138
萧山法律援助电话 发布:2024-11-08 17:20:48 浏览: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