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民法典受众

民法典受众

发布时间: 2022-04-24 05:43:10

❶ 新闻侵权是什么意思

新闻侵权是侵权人利用新闻媒体,向受众传播不真实的情况或者法律禁止传播的事项,因此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民事权利,依法应当承担法律后果的行为和事实。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一条
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
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依照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其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一千一百六十六条
行为人造成他人民事权益损害,不论行为人有无过错,法律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依照其规定。

❷ 我发朋友圈都是发日常生活,下馆子,酒吧,坐高铁,看电影,旅游,为什么他们都说我有钱呢,都嫉妒我呢

你好,我觉得你的朋友并不是在嫉妒你,他是在羡慕你,所以你不用介意。
以后您如果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可以按照下面的思路去解决:
1、发现问题:往往生活在世界中,时时刻刻都处在这各种各样的矛盾中,当某些矛盾放映到意识中时,个体才发现他是个问题,并要求设法去解决它。这就是发现问题的阶段。从问题的解决的阶段性看,这是第一阶段,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2、分析问题:要解决所发现的问题,必须明确问题的性质,也就是弄清楚有哪些矛盾、哪些矛盾方面,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以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要达到什么结果,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其间的关系和已具有哪些条件,从而找出重要的矛盾、关键矛盾之所在。
3、提出假设: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即可采用的解决方案,其中包括采取什么原则和具体的途径和方法,但所有这些往往不是简单现成的,而且有多种多样的可能。但提出假设是问题解决的关键阶段,正确的假设引导问题顺利得到解决,不正确不恰当的假设则使问题的解决走弯路或导向歧途。
4、校验假设:假设只是提出n种可能解决方案,还不能保证问题必定能获得解决,所以问题解决的最后一步是对假设进行检验。不论哪种检验如果未能获得预期结果,必须重新另提出假设再进行检验,直至获得正确结果,问题才算解决。

❸ 会议流程要怎么写

1、邀请与会者

(1)考虑与会者在一个小组中如何工作。

(2)排定会议时间要考虑旅行时间。

(3)如果有人不能出席,就重新安排会议。

(4)议程的每个项目旁列出发言者的姓名。

2、编排议程

避免在情绪低落时段开会。

保证将议程的任何改变都通知会议主席。

议程应尽可能简短,试将议程限于一页纸。

尽早讨论最重要的问题,此时与会者最精神。

3、构想议程

议程应包括会议日期、时间、地点和目的等细节。

目的明确。

全体与会者需要确切知道会议对他们的要求。

把类似的议题放在一起,分配给每一项议程的时间应体现出它们的优先次序。

无人会介意提早结束会议,但是会议超过预定时间会令人不快。

4、分发议程(议程草案和最终议程)

决定需要在会上提出的问题。

将议程初稿发给全体与会者,征求他们关于项目的建议。

将建议汇总到下一草案中。

重新在全体与会者中传阅议程,征求他们的同意并定稿。

5、确定地点

不同类型的会议需要不同的会议场所,正确选择会议场所才能达到最佳的会议效果。

6、安排座位

会议的管理者应该根据不同的会议目的采取不同的座位安排方式。

一对一形式。这种安排座位的形式适用于小型会议。

在召开正式会议的时候,会议安排者应该根据与会者的级别和商务礼仪的规范分别安排就座。例如,如果会议室的桌子是长条型的,那么短边最靠里的位置是最尊贵的位置,应该把最重要的与会者安排在此位置上。一般会让老总坐在这个位置上,秘书一定要安排在老总的右手边。

运用策略安排座位

会议主席的位置决定了其他座位的意义。一个会议里往往会有几种人,有支持者,有反对者,还有观望者。合理安排这三种人的座位,可以帮助达到会议的目的。

对于有争议的会议,尽量避免安排观点相反和观点相近的人相邻而座,还可根据你了解和分析的与会人对所要讨论问题的观点规划座位。此外,与与会者会议中的目光接触也很重要,谁与谁会进行正面目光接触,就相应安排他们相对而坐。

7、会议用品

会前应检查会议场所相关用品是否准备妥当,它们包括:

茶具;休息室、吸烟处;停车位;资料;通讯设备;书写用品

❹ 传播聊天记录违法吗

法律分析:首先要看其聊天内容是否属于与大众无关的私人事务。其次要看公开者的主观心态,其对公开行为是否具有故意的心态或者具有重大的过失。如果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那么该公开行为就会存在侵犯隐私权的嫌疑。但仅仅具备上述的侵权要素,尚不足以认定侵权。由于一般是使用网名聊天,故其是否构成对聊天者本人的侵权,还要看是否有部分受众知晓聊天网名与实际用户间的对应关系。如果没有的话,要认定其侵犯了另一方的隐私权,实际上是有困难的。因此,对于公开自己聊天记录侵权与否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而要根据聊天的内容,公开者的心态以及网名与真实姓名之间的相联关系,综合加以认定。但仅仅具备上述的侵权要素尚不足以认定公开记录的行为就构成了隐私侵权。实际上,由于聊天记录本身的对话方一般是使用网名进行聊天,故其是否构成对聊天者本人的侵权还要看是否有部分受众知晓聊天网名与实际用户间的对应关系。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第一千零三十三条 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实施下列行为:

(一)以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

(二)进入、拍摄、窥视他人的住宅、宾馆房间等私密空间;

(三)拍摄、窥视、窃听、公开他人的私密活动;

(四)拍摄、窥视他人身体的私密部位;

(五)处理他人的私密信息;

(六)以其他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❺ 我将聊天记录发到网上去付法律责任

将聊天记录发到网上去需要付法律责任,侵犯了他人的隐私。行为人他人的人身权利,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以及依据法律特别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其他致人损害行为。
法律分析
是否构成侵权,首先要看其聊天内容是否属于与大众无关的私人事务。其次要看公开者的主观心态,其对公开行为是否具有故意的心态或者具有重大的过失。如果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那么该公开行为就会存在侵犯隐私权的嫌疑。但仅仅具备上述的侵权要素,尚不足以认定侵权。由于一般是使用网名聊天,故其是否构成对聊天者本人的侵权,还要看是否有部分受众知晓聊天网名与实际用户间的对应关系。如果没有的话,要认定其侵犯了另一方的隐私权,实际上是有困难的。因此,对于公开自己聊天记录侵权与否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而要根据聊天的内容,公开者的心态以及网名与真实姓名之间的相联关系,综合加以认定。但仅仅具备上述的侵权要素尚不足以认定公开记录的行为就构成了隐私侵权。实际上,由于聊天记录本身的对话方一般是使用网名进行聊天,故其是否构成对聊天者本人的侵权还要看是否有部分受众知晓聊天网名与实际用户间的对应关系。如果没有的话,要认定其侵犯了另一方的隐私权实际上是有困难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第一千零三十三条 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实施下列行为:(一)以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二)进入、拍摄、窥视他人的住宅、宾馆房间等私密空间;(三)拍摄、窥视、窃听、公开他人的私密活动;(四)拍摄、窥视他人身体的私密部位;(五)处理他人的私密信息;(六)以其他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❻ 论自由与法律的关系 求该论文

可以哦,小可爱我最近刚好被人跑单了。我把我的发给你
自由与法律的关系
——以郑爽弃养事件为例
摘 要:自由是法治下的自由,自由作为一种理想,是法律的灵魂,是法律的进化基础和基本构成因素,是法律必须和必然追求的最高价值之一。本文从郑爽弃养事件的角度,从社交媒体言论自由、代孕自由两方面来探讨自由与法律的关系。
关键词:社交媒体;言论自由;法律自律;微博
一、郑爽弃养事件
(一)基本案情
2021年1月28日,一名叫张恒的男子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图片、音频,矛头直指他的前女友郑爽。表明他与郑爽在美国代孕生子。张恒的发言瞬间引爆了舆论场,使得事件不断地发酵。当事实还处于侦查阶段,媒体已经开始大肆地批判。短短数日之内,郑爽的过往被翻了个“底朝天”,从原生家庭、心理学、法律等角度分析事件,出现了如《是谁毁掉了郑爽》、《郑爽的后台是谁,冯小刚都怕》、《郑爽,逃避型人格无处可逃》等文章。
2019年11月,郑爽在静安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张恒偿还2000万元人民币的借款并支付相应的拖欠利息。在一审的判决里面,法院支持郑爽全部的诉讼请求。一审判决之后,张恒表示不服并向上海二中院提起了上诉,请求改判驳回郑爽的全部一审诉请或发回重审。2021年3月31日,上海二中院对该案作出终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这个普通的案子因为郑爽是明星的身份和代孕这个敏感的词汇成为了各大媒体争相爆料的热点话题,网友们先后在网上发帖进行声讨,纸媒、电视媒体、自媒体、社交媒体等共同参与。郑爽代孕瞬间变成了一场舆论的“狂欢”。
此案牵涉到恋爱婚育、财产纠纷、人伦道德、代孕弃养、医疗法律……首先,根据《民法典》第八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郑爽的代孕行为属于违法;其次,弃养已经超越私德和伦理范畴,涉嫌违法。
(二)法院审理
一审中,法院认为,案涉款项宜认定为借款。原告要求被告返还借款并支付自起诉之日逾期利息的主张,有相应事实和法律依据,本院予以支持。若被告认为其与原告形成了事实上的劳务关系和经纪关系,主张劳务费及经纪报酬,可在证据齐备后,就此另行提起诉讼。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零六条、第二百零七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15年9月1日实施)第二十九条第二款之规定,判决如下:
一、被告张恒应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归还原告郑爽借款2000万元;
二、被告张恒应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支付原告郑爽逾期利息(以2000万元为基数,按照6%/年为标准,自2019年11月12日起计算至实际清偿日止)。
一审判决后,张恒不服,向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请求改判驳
回郑爽的全部一审诉请或发回重审。2021年3月31日,上海二中院对该案作出终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上海二中院经审理认为,郑爽提供的证据能够证明涉案人民币2000万元的交付目的为出借,张恒在一、二审期间提供的证据均无法对其抗辩主张作出证明或足以推翻郑爽提供的证据,故郑爽与张恒之间存在民间借贷关系。张恒若认为双方存有同居关系、在同居期间还存在其他法律关系涉及经济往来或同居期间存在有财产需要分割,可另案提起诉讼。
关于张恒上诉主张借款期限为十年,上海二中院认为在双方均确认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聊天记录中并无借款期限为十年的约定,且张恒在本案中抗辩人民币2000万元并非借款,则其不可能与郑爽达成借款期限为十年的约定。故张恒的该上诉理由亦不能成立。
此外,张恒还主张一审判决程序违法,上海二中院经审查认为所提异议均不能成立,一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
二、郑爽弃养案例中出现的问题
(一)郑爽弃养案例中社交媒体言论自由乱象
1.社交媒体言论影响司法公正
司法公正对于公民权利的保护作用巨大,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当今社会很多事物都不可避免的受到网络媒体的影响,司法行为也不例外。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对于任何的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的工作具有监督权和批评建议权对于案件的审判网络言论自由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监督作用,可以使公民更充分的行使监督权,但是这样很容易对司法公正产生影响。[1]司法审判机关在审理案件过程中都是秉承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去处理每一个案件的,但是以网络媒介为依托,大众对于司法审判的结果和一些细节的关注度变高,也就特别容易引发冲突。司法审判的过程严格按照司法的审判程序、司法的审判结果也是严格按照法律来定的,但对于发表网络言论的一些网民来说他们评判一个案件的标准更多的是依据自身的经验或者是道德的标准,所以对于同一个案件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也就会与司法审判的结果产生冲突。
2.社交媒体言论自由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网络言论自由有可能使个人隐私权受到侵犯,隐私权是一项受到宪法所保护的基本人格权,隐私权分为生活安宁权、个人通信的隐私权、个人的生活信息受保密等基本人格权。网络言论自由的表达以互联网为依托,拓宽了言论自由的表达空间。网络言论自由是公民从网络接收信息以及把自己所要传达出去的信息通过互联网向外传达的过程。网络言论自由权的行使可以帮助人们获得真理。隐私权是保护公民的一些隐私免受侵害的一种权利,但是网络言论自由权行使不当会给隐私权造成威胁。
社交媒体言论可能产生以下的结果。首先,由于使用在线社交网络可导致一个分享的言论没有界定的复制、转发和传播,与传统的交流方式相比,在社交媒体上发帖的人对其听众的范围难以控制。其次,在互联网上,由于进人门槛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和意见的传播者;同时,在网络空间,人们“自我泄露或要比他们在面对面时更加频繁或严重”,人们面对面交流不会说的言论,很可能在网络空间出现,这就“从根本上削弱了公开的和私下的言论的界限”,使在线言论具有改变隐私界限的作用。最后,在社交媒体上遭误解是常见的事。互联网的特点之一是传播信息迅速和受众广泛,但是这种光速的信息传播能力,由于层层转发以及更大范围和更多样化的听众,有可能产生被误解的风险。一个针对特定的、初始受众言论的文本可能是善意的或可理解的,在转发给不同的受众时,由于不了解该信息最早的具体场景,有可能被误解。
郑爽弃养的事件引起了民众的愤怒,瞬间,郑爽就收到了弃养文件、工作合同等“人肉搜索”,看似是为受害者伸张了正义,但是当事人的隐私权却受到了侵犯。有关网络对于隐私权的侵犯主要表现为:在网络上随意泄露他人隐私使其他的网络用户可以通过最普通的方式浏览到,或者利用非法的手段获取他人的隐私,谋取不正当的利益。
(二)郑爽弃养案例中关于自由与法律的关系思考
1.代孕违反法律与公序良俗
代孕行为违反了公序良俗,在法律上不应予以支持。代孕的兴起和发展,对传统伦理道德、社会、家庭的价值观念构成了威胁,也引起普通大众的关注和国内学者近年来对代孕问题研究。国外对代孕目前有两大立法模式,一是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承认模式,二是以大陆法系国家为代表的禁止模式。
我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禁止以任何形式买卖配子、
合子、胚胎。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不得实施任何形式的代孕技术。[2]代孕在我国被明令禁止,把女性的子宫当作生育工具,把新生的生命当作商品买卖,甚至可以随意丢弃,这条隐秘的黑色产业链打着法律的擦边球,不止损害女性健康、物化剥削女性,更是践踏公民权益、败坏人伦道德。而张恒、郑爽作为中国公民,因为代孕在中国被禁止,就钻法律空子就跑去美国,这绝不是遵纪守法。
《民法典》中第一千零七条规定了禁止买卖人体细胞、人体组织;第一千零九条规定了从事与人体基因、人体胚胎等有关的医学和科研活动,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3]禁止人体细胞买卖的明文规定,在代孕语境下,即禁止精子、卵子的买卖,尽管在国家禁止代孕的立场下,代孕交易仍屡见不鲜,甚至已形成严密的产业链,秘密进行着精子、卵子的买卖行为,但禁止性的规定的出台,无疑会从中切断代孕过程的初始环节,进而否定了代孕整个流程的合法性。
其次,代孕行为严重践踏了代孕母亲的人格尊严。梁慧星教授在其《市场经济与公序良俗原则》文中指出,代孕是属于违背公序良俗的一种类型,故不应赋予其任何效力。刘长秋研究员在《代孕规制的法律问题研究》专著中指出,代孕严重违背了康德“人只能作为目的而不能作为手段”的绝对主义的道德信条,是对女性尊严的践踏。从尊重女性的角度出发,他认为不管是商业性代孕还是利他性代孕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代孕母亲承受着生命健康面临损伤的巨大风险去为委托人孕育、分娩子女,并且在生育之后要放弃孩子的一切权利,这本就是对伦理道德的颠覆以及对代孕女性的不尊重。
2.郑爽代孕弃养的行为会造成恶劣的影响
2021年1月18日,网易娱乐曝光郑爽张恒通话录音等八卦,赚足了流量。所谓的“代孕合法化”代孕自由”,一直是新自由主义所鼓吹的“自由”一部分。与之配套的,某些自媒体还鼓吹卖淫嫖娼自由、吸毒自由等意识形态。现今支持“代孕合法化”的,都是新自由主义者的信徒,他们信奉市场决定一切,用钱可以买到一切东西——性、毒品、枪支甚至奇观。这种“市场神教论”的观点从来都屡见不鲜。正是因为新自由主义,乌克兰才从苏联解体时的重工业中心,变成了“欧洲子宫”——代孕产业集中地。捷克才会从一个重工业国家,变成了一个盛产女演员的国家。上层阶级卖掉国家财产,在私有化中声色犬马,在市场化中覆雨翻云,背后的代价只能普通民众默默承担。
尽管跨国代孕被描绘为意愿父母与代理孕母双赢的状况,人权保障、妇女研究、生物伦理学及法学方面的学者却正在以积极的行动号召在全球范围内禁止代孕。有学者认为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给予了男性性别方面的特权,利用女性的身
体进行实际上是将女性角色越来越局限于她们的生殖能力之上,代孕行为通常被视为与卖淫、出售器官等行为性质相同[4]。基于商业代孕协议,通过支付报酬利用女性身体(代理孕母“出租子宫”)获得子女,是将代理孕母物化为交易的对象,是对人的商品化,严重侵犯了人权。
跨国代孕实质上是变相的奴隶制,是富有者对贫穷者的剥削。据统计,在印度或者泰国进行代孕的花费为63000至72300美金,其他费用如法律服务费用为6777美金左右,而在美国90400至226000美金不等,同时在美国进行代孕还包括各项法律服务费用为12000美金,这些数据表明跨国代孕并不是所有阶层的选择,其只对上流阶层开放,所以是上流阶层对中下阶层的剥削。[5]价格上的优惠和医疗技术水平的相近(比如印度的代孕服务机构集合了国内及国际上一流水平的医师及仪器),使得越来越多的意愿父母前往印度或泰国等国家进行代孕,这被认为是第一、二世界对第三世界的新形式奴隶制。其次,代理孕母被当作意愿父母获得子女的工具使用。根据海牙国际私法会议理事会的研究报告,代理孕母与意愿父母之间在期间保持联系的很少,代理孕母在怀孕期间的一切行动都较少拥有话语权和决定权,医疗机构和意愿父母可以任意决定代理孕母的饮食安排和医疗进程,甚至可以随时决定让代理孕母终止妊娠,这被认为是奴隶制的表现之一。
三、自由与法律的关系
(一)法律的产生源于对自由的追求
人们追求、实现自由的过程是十分艰难的,法律就成为追求自由的工具。自由具有平等性、任意性和扩张性。平等性要求每个人都有追求自由的权利,任意性往往因为人人直率的行为而带来彼此的冒犯和侵犯,扩张性又往往会以某些人的过分的扩张自由,扩张冒犯和侵犯。由此三者的结合使得因无序的追求自由而使矛盾升级、矛盾激化。然而,法律是理性的,它为自由找到了制衡点,它从客观的角度去解决因自由而产生的矛盾。同时法律又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即人人可以追求自由,人人不得以非法手段阻碍别人的自由。这种公平的适用性给法律带来了威严和自觉力。另外,法律的强制力也保证了法律实现自由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所以,自由需要法律的产生以实现其从应然到实然。
(二)自由价值的存在规制法律的发展
自由选择了法律,而法律也必须应当体现自由。因此,即使限制权利是为了更方便的实现自由,法律也不应当全盘的压榨和剥夺自由,这无疑是落后的暴君式和独裁者的法律的历史重演和回放。真正的良善的先进的符合人民要求和现实的法律应当充分体现自由。立法者应当意识到没有法律的自由和剥夺自由权利的法律都是万万不可的。 在法律的发展过程不应当遗忘其为人们实现自由的使命,不应当走向其他不利于实现自由的歧径。在法律的发展中也出现过个人的权威超越法律的界限、恶法损害人类自由的现象,这些经历和教训告诉我们,时时铭刻法律对自由的追求,可以防止法律变异、法律出轨。
(三)如何正确处理自由与法律的关系
言论自由是公民行使其他权利自由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其作为一项基本人权也是民主政治的构成要素和基础。言论自由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以至公民素质、民族精神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互联网科技的不断进步使得网络言论的表达更为便捷和自由,使得网络言论自由除了具有传统言论自由的价值与功能之外,还拥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互联网为言论自由价值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但是,限制自由是为了自由的实现。
首先,完善立法,加强人民权利方面的立法。良法之治,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法律对自由的实现。另外,始终坚持由义务本位的立法传统转换为权利本位的立法模式,使权利文化的观念深入立法者的思维和行动中。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在法律制定中增加对于人民权利的规定,人民在权利实现的过程中,事实上就会满足对自由的需求和对自由的追求。
其次,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特权。公民在行使权力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和其他公民的合法利益。公民在行使自由权利必须遵循法律规定的基本原则,公民在形式自由权利时也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方法。不论是大明星还是普通人,任何公民违背上述的做法都应当收到法律的制裁,不允许有例外。任何人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
再次,强化法制教育的宣讲活动,使人民主体的观念深入人心。自由的实现不仅需要法律的保障和物质的支持,同时作为被保护的主体,人民应当学会将自由权利转化为现实。这是一种需要强化的意识,也是一种需要提升的能力。只有加强对法制的宣传和教育,提升人们对主体权利和主体自由把握和应用,才能真正的使应然追求变成实然现实。这是我们认识法律与自由的最终目的,也是法治社会下人们应该具有的认知和进步。
四、结语
一个真正的法治国家,法律必须被遵守、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法律是限制权力的适当工具。在法治社会中,国家公共权力的直接来源便是法律,法律授予的权力,才是正当的公共权力。在法律授予之外,公共权力便没有存在和行使的正当理由。没有法律依据的行政权力,从根本上说是一种非法的权力。法律是民族的象征,是国家的尊严,是公民心中的守护神,郑爽作为明星,更应该遵纪守法,为其年幼的粉丝树立一个正面的形象。
总之,自由是法律的一种价值追求,法律应当保障自由的实现。 从这一目标上来说,我们一方面应当在立法中提升立法技巧和改善立法习惯,充分考虑和加强对自由的保护,另一方面应当加强法制宣传和培训,使人民主体和权利的观念深入人心。

❼ 未成年打赏主播,家长是不是应该为此行为负责

当然需要负责。首先家长作为未成年的监护人,在孩子还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时候要起到对孩子的监管作用,对于孩子的行为后果也要负责任。当然,这并不是说孩子一旦用大人的手机打赏主播,父母就得买单。如果未成年人的打赏金额超出其个人的年龄和智力情况,那么根据现在民法的规定,家长是可以通过合法的渠道将打赏退回。

法律虽然有规定未成年超过范围的打赏可以退回,但是并不是家长们退回打赏的护身符。毕竟对直播打赏这一行为本身没有错,主播的过错也不大,因为他也无法辨别自己的受众是不是未成年人。所以,家长就要起到强有力的监管作用,毕竟打赏是自愿行为,能够追回实属对未成年的一种保护。但是父母不能钻法律的空子,拿着可退回的附身符,让人孩子的行为。

❽ 如何评价抖音的“醒醒吧张律”

部分视频确实不错,但有些视频质量就是不高,就好像是为了刻意的说出最后一句“我是律师!”

资深律师相继入局抖音时,不少年轻律师也摩拳擦掌,想在短视频领域一展手脚。

李叔凡十分看好年轻律师尝试抖音,他认为短视频可以锻炼语言表达、逻辑思维、镜头呈现等多项能力,这些对一个新律师而言都至关重要, “刚执业律师的知识储备、社会人脉都很难与老律师PK,短视频可能会是他们弯道超车的机会”。

抖音粉丝757.5万的“醒醒吧张律”便是其中代表,出镜的张律本人主业是凯哲律师事务所的实习律师。

据介绍,这家律所目前正在同步运营3个律师账号,每个账号采取了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汪靖宗律师”是律师口播的形式,“醒醒吧张律”则凭借 竖三屏剧情+一镜到底的形式获得大量关注。

“垂类孵化的赛道竞争较大,粉丝增长速度可能不会特别快,但我们需要一个账号吸引更多流量,一是支撑业务,二是打磨团队,所以做了带有泛娱乐性质的‘醒醒吧张律’”,与律所共同孵化账号的MCN机构负责人李西蒙告诉我们。

视频中的张律,永远是一身深蓝色西装,领带打得整齐,戴着眼镜,手里还拿着一把伞,看起来精英而职业。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他都能用敏锐的洞察一针见血地指出法律漏洞,再用一句 “我是律师”潇洒结尾。

据新榜旗下抖音全场景数据平台“新抖”显示,“醒醒吧张律”曾在一个月涨粉375万,从7月份发布第一条视频开始,94条视频内容累计获赞9689.2万次,热度最高的一条视频播放量超6000万次。

“张律本人的形象很好,台词也比较简单直接,能让观众一边看剧情一边了解法律知识,有娱乐性也有实用价值。”

创作团队也活跃在抖音官方的法律运营群中,每当平台工作人员同步抖音官方在法律垂类的扶持活动时,他们都会及时讨论是否能够结合活动创作内容。

在“醒醒吧张律”的后台,每天会收到大量的法律咨询信息,有时候团队都回复不过来,只能将他们引导到律所的法律咨询社群中,再由律师们来解答。 据了解,目前社群用户已经超过2000人。

执业一年多的左慧律师也通过抖音找到了事业的转折点。

她在宁夏合天律师事务所工作,地理位置较为偏远,身边做抖音的律师非常少。

9月5日,她在抖音上更新了第一条视频,意外发现抖音用户对普法内容的兴趣很大,账号也逐渐积攒了流量,视频累计获赞达2.2万次。

慢慢地,左慧开始收到一些线下普法讲座的邀请,最近2个月,她已经进行了10场左右半公益性质的演讲,每场收入2000元左右。

平时拍视频的案例和知识积累,也成为左慧的素材源泉,帮她在讲课时更好地发挥。

一年时间为律所创收80万元,但抖音普法不只是门“生意”,通过抖音,你获得了什么?这个问题我们问了每一位受访的律师创作者。

最直接的收获,就是流量和经济收益。

目前,律师在抖音的线上收益主要来自于三种途径:一是做法律咨询付费;二是通过卖书或者广告合作获得收入;三是法律咨询类直播。

抖音96.5万粉丝的吴行军律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通过抖音获得了大量的咨询、法律文书、案件代理相关服务需求,累计服务了超过100名客户, 创收超过30万元。

粉丝167.2万的刘胜飞律师未入驻抖音前,每年律师业务收入不到30万元。自2018年入驻抖音之后,2019年全年为律所创收60多万元, 2020年至今,从抖音转化而来的各类案件代理、付费咨询、代写协议等业务已经为他带来了超过80万元的收入。

但是,这些案例并不能代表律师创作者的普遍情况。

其实,线上的法律咨询付费能获得的收益远远不及线下。李叔凡透露,他的私信咨询中99%是无法转化成案源的,大部分金额较小,而且受地域等多个客观因素限制。因此,许多律师把线上咨询作为免费公益项目在做。

对这些律师来说,在抖音做法律科普,不仅仅为了“生意”,除了经济利益之外,很多额外附加价值同样重要。

这种额外价值可被量化成口碑、知名度、影响力、话语权等,也是律师这个身份的价值所在。

“我个人觉得这些额外价值都优于经济利益。”李叔凡说。

“醒醒吧张律”新媒体负责人李西蒙认为,法律账号都是有自己的职责和使命的,“我们考虑的不光是变现,如果能传递更多的法律知识和正确的价值观,那这件事就是有意义的”。

冯刚律师和他的团队已经连续6年坚持每周在线下做一次公益普法,在他看来,无论是线下分享,还是线上的法律援助,“做公益咨询,认真地帮到底,也是律师自我价值的一种实现”。

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形式降低了普法的难度,为普法提供了短片、脱口秀等多种更容易被接受和记住的形式,并在律师和受众之间搭建了一个实时对话的平台。

同时,抖音也正在为法律赛道的创作者构建一个更适合普法的内容生态。

从今年3月开始,抖音相继策划“追热剧学法律”、“民法典解读”、“个人所得税法改革解读”等系列直播活动;7-8月期间, 抖音邀请上万名律师参与“我在抖音做法援”活动,公益普法拆迁索赔、作品版权等众多民生问题,累计播放量66.3亿次。

9月28日,抖音联合万名法律专业人士,以及检察日报、中国法院网等法律机构,共同发起了普法行动“民法典”,通过案件解读、条款科普、咨询服务等形式科普即将实施的《民法典》。截至目前,抖音话题#民法典累计播放量已超过42.2亿次。

近日,抖音发起“抖来学法”活动,邀请来自西南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人民大学法律系等“五院四系”的法律KOL与法学生共同普法。活动上线仅半个月,累计曝光量已经超过12亿次。

很多法律创作者通过参与这些活动,获得了来自平台的流量奖励和扶持,并在官方影响力加持下得到了更多认可。

对于未来,他们当中有人想要拓展更多矩阵账号,有人计划录制视频课程,还有人在和书商谈着出书的规划。他们都有着一个相同的信念:

创作更多优质的普法内容;向观众传递正确的三观和基础法律知识,告诉大家“每个人包括弱势群体都有自己的合法权利,哪怕再微小的个体都可以依法维权”。

李叔凡觉得欣慰的是,他看到越来越多的律师正在加入这个普法队伍,如雨后春笋般,“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状态”。

❾ 有同学认为民法典作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其地位比宪法更高你是否认同 请说明

他的认识是错误的,民法典是不可能高于宪法,宪法才是规范的法律。

热点内容
方亚律师 发布:2025-01-16 08:29:06 浏览:780
08年跟09年劳动法有什么变化 发布:2025-01-16 08:22:27 浏览:79
2018按劳动法加班费 发布:2025-01-16 08:14:47 浏览:992
2017四川二建法规真题 发布:2025-01-16 08:13:00 浏览:476
深圳劳动法是不能超几号发工资 发布:2025-01-16 08:10:44 浏览:90
司法考试粉笔 发布:2025-01-16 07:23:31 浏览:77
依法治企自查 发布:2025-01-16 06:57:55 浏览:509
保护水资源的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16 06:12:31 浏览:303
武大国际经济法研究生 发布:2025-01-16 06:00:44 浏览:559
国家和经济法的关系 发布:2025-01-16 05:57:13 浏览: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