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汉密尔顿公司法

汉密尔顿公司法

发布时间: 2022-04-26 03:51:36

A. 【美1罗伯特w汉密尔顿,《公司法概要》,外文+翻译

罗伯特·W·汉密尔顿(RobertW.Hamilton)是美国德克萨斯州州立大学奥斯丁分校的法学教授,主要从事公司法研究,并在该领域建树颇丰。汉密尔顿的代表作有:《公司法概要》(The law Ofcorporations)、《公司、合伙及有限合伙的案例和素材》(case~And Materials On Corporations lncluding Partnership And Limited Parmership)、《商务基础,法律学生核心课程和概念》(BusinessBasicsFor Law )。其中,{公司法概要》被多国学者引用参考,这是一部系统研究和阐释美国公司法律及其相关法规的著作,该书基本上反映了汉密尔顿的公司法观点,也集中体现他对现代公司法的贡献。
在《公司法概要》一书中,汉密尔顿运用丰富的公司法律知识和大量典型案例,对美国《示范公司法修正本》及其原本《示范公司法》以及特拉华州《普通公司法》等的基本内容进行了具体阐释,对若干容易引起争议的重要法律问题提出了有见地的看法,对美国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的有关内容进行了分析和评述。
汉密尔顿认为,考察公司最简单,通常也是最有用的方法,是把公司看成一个独立于其所有人或者投资人的拟制的实体,或者说是一个人造的实体。这种人造的实体可以像一个“真实的人”那样,以自己的名义经营一项或多项业务,还可以像人那样起诉和应诉。比起一个或多个个人的名义开展业务来,以这种方式经营业务,通常有一些便利之处,归纳为一句话就是,通过允许企业拥有一种独立于其所有者和经营者这些自然人的独立的法律人格,公司的概念使事情极大地简单化了。他继续指出,作为描述公司的大多数权能和与公司有关的法律关系的一个“简便代号”,人造实体的概念是极为有用的,然而,公司之所以具有这些法律
属性,并不是因为它是一个人造实体,而是由于法律的规定。而且,我们也不能因为公司依法具有实体的许多属性,就推导出它必然也同样具备实体的其他属性。
在介绍公开招股公司和不公开招股公司时,汉密尔顿首先对这两个概念的涵义进行了探析。他认为,公开招股公司是指发行在外的股份由为数众多的人所持有的公司。尽管没有明确界定构成公开招股公司的股东人数最低限额,但那些其股份在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的公司,或者其股票价格行情定期被公布的公司,都确定无疑地是公开招股公司。公开招股公司也可以从是否曾经登记并公开发行股票方面加以界定,他的依据是1933年的联邦《证券法》和俗称为“蓝天法”的州法规定。汉密尔顿认为,不公开招股公司是指股东人数相对少些的公司,是一个从未登记股份公开发行事宜的公司,而且无疑也是不需依1934年联邦《证券交易法》向证券交易委员会申请登记的公司。不公开招股公司具有某些独特的属性,如:
(1)公司的管理层与主要股东或者所有股东密切关联。多数股东可任命董事会,并通过董事会任命高级职员和雇员。如果多数股东与少数股东发生争议,前者完全可以把后者从公司中驱逐出去,而且由于没有特别的雇佣权,少数股东对此也无能为力。
(2)其股份不能公开交易,也没有公开市场。
(3)多数股东通常不注重股利的支付,相反,他们更喜欢以工资或者向股东或某些股东进行其他支付的形式来分派收益。
(4)管理层可能希望以非正式的方式开展业务,常常给人以它更像合伙而不是公司的形象。
(5)股东一般都想有权决定其合作股东的人选,并且可能只选择那些能积极参与公司管理的人作为股东。
随后,汉密尔顿着重对公开招股公司和不公开招股公司的诸种问题进行了论述。如公司组建、公司章程的内容及其制定、公司组建前的交易、公司资金的筹措、公司内部的权力分配、股份和股东、公司董事和高级职员、公司账簿和记录的审查、股利分派和回购、股东起诉、公司重组等。
汉密尔顿还对越权行为与公司的关系,“揭破公司面纱”的相关问题、利用证券市场筹资问题和公司重组中的收购、兼并问题,从法律和经济学角度进行了分析。例如在论
述“揭破公司面纱”的相关问题时,汉密尔顿认为,在一项债务本是以一家公司的名义举借,但该公司无力偿还债务的情况下,通常就会提出公司的地位问题。债权人试图找到一个有清偿能力的被告,可能会起诉部分或全部股东,认为有某些理由要求他们来偿还公司的债务。如果公司无力清偿,而股东被要求代偿,那么法院就必须确定损失是应由第三人承担还是应由股东承担:损失已是事实,必须有人偿还。盲目运用“人造实体”的方法就意味着债权人总应承担损失:的确,这一结果常常是合理的,但不是不可避免的。对公司债务何时应由股东承担的问题,法院大多数情况下都采用“揭破公司面纱”的原则。他随后从合同与侵权赔偿、未能遵循公司的手续、母公司——子公司案例三方面论述股东对公司债务的责任,然后阐述了“揭破公司面纱”案中的法律选择问题。
(童君)

摘自何勤华主编:《二十世纪百位法律家》,法律出版社2001年1月。

B. park可以当银行

可以。
ParkNationalCorporation是根据1956年的银行控股公司法(经修订)所成立的一家银行控股公司。
Park公司于1992年在俄亥俄州法律注册成立。
Park公司的主要业务包括拥有并监督其附属公司。
虽然Park公司指导其附属公司制定包括贷款政策和财政资源的整体政策,但最日常的事务还是由Park公司附属公司各自的人员进行管理。
Park公司的银行业务是通过两个分行进行的:Park国营银行,Vision银行(VisionBank)。
Park国民银行在纽瓦克,俄亥俄和阿什兰,雅典金融营业所,Butler,Champaign,Clark,Clermont,Coshocton,克劳福德,Darke,费尔菲尔德,费也特,富兰克林,格林,格恩西岛,汉密尔顿,霍金,福尔摩斯,诺克斯,Licking,麦迪逊,马里昂,美世,迈阿密,莫罗,马斯金格姆,佩里,里齐兰,Tuscarawas和俄亥俄州的沃伦县和肯塔基州布恩县等地均有总公司。

C. 司法考试要考哪些科目

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客观题考试共两卷。分为试卷一、试卷二,每张试卷100道试题,分值为分,其中单项选择题50题、每题1分,多项选择题和不定项选择题共50题、每题2分,两张试卷总分为300分。
具体考试科目如下:
试卷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理学、宪法、中国法律史、国际法、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德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试卷二:民法、知识产权法、商法经济法、环境资源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民事诉讼法(含仲裁制度)

主观题考试为一卷,包括案例分析题、法律文书题、论述题等题型,分值为180分。主观题考试设置选做题的,应试人员可选择其一作答。
具体考查科目为: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理学、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商法、民事诉讼法(含仲裁制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德。
证书:
A证——必须以本科及以上学历报名,分数达到360及以上,才可以获得A证。
B证——户口属于放宽地区的法律专业专科考生,司法考试成绩在360以上。
C证——属于国家规定放宽学历条件地区,报名学历为法律专科,当年考试成绩达到公布的放宽地区合格分数线的考生。

注意:改革后原法律职业资格B证已经取消,只有A、C两类证书,但原已考过司法考试的考生,证书不受影响。

D. 公司僵局的内容

这一定义说明,首先,公司僵局的主体是公司中势力均等且相互对抗的两派股东和董事。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公司的“纠纷”和“僵局”有其特定的内涵。其中“纠纷”是指公司内部的争吵、争斗或分歧。这种分歧可能是关于企业政策的善意的分歧,也可能是不那么善意地对另一股东企图攫取权利或者试图获得比其资产的“公平份额”更多的利益的不满。从罗伯特·W·汉密尔顿对所谓的“纠纷”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在纠纷中存在实力不等的两派——多数派和少数派。多数派和少数派是以所持股份的多少或其能够控制的董事的人数来划分的。持有公司多数股份或能够控制多数董事的一方为多数派,与之对立者即为少数派。多数与少数的关系在公司法中具有特别的意义。一般情况下公司均依多数派的控制安排运行,少数派的声音较小且受到忽视。少数派处于弱势的甚至是无助的地位。但势力的不均等并不必然导致多数与少数的矛盾和斗争,但却常常会有这种矛盾和斗争。
因为一般而言,人都会因自私的天性,在掌握比他人较大的权力时滥用权力。因而少数派就时刻准备“为权利而斗争”。一般情况下多数派与少数派的冲突可以得到化解,因为在公司中奉行“多数决”原则,在冲突中,少数派常常会被迫让步从而使得冲突得以解决。但有时候会导致激烈的对抗。当两派股东或董事势均力敌时,因意见分歧的双方都无法有效地控制公司,公司就有可能陷入僵局。其次,僵局必须是一种持续的公司停滞和瘫痪状态。这要求主观上双方当事人都知道在对抗,客观上持续一段足以影响公司运作效率的时间,否则对公司的运作不构成影响或者虽有影响,但影响不具实质性,不构成公司僵局。
公司的正常运行是通过公司管理机构行使职权和股东行使股东权利实现的。如果股东,实际控制人之间或公司的董事之间因其利益冲突而产生矛盾,往往会导致公司出现运行障碍.严重妨碍公司的正常运行甚至使公司的运行机制完全失灵,公司就会陷入僵局。一般认为,公司僵局的类型主要有股东僵局和董事僵局两类。有些学者将其具体化为三类:由于股东之间的严重分歧.连续两次的股东会无法形成有关公司经营的有效决策,并且因此可能导致对公司造成实质性损害 由于董事之间的严重分歧.连续两次的董事会无法形成有关公司经营的有效决策;董事任期届满时,由于股东之间的严重分歧,连续两次的股东会均无法选出继任董事,并因此导致董事会无法达到形成有效经营决策的人数。 从公司的性质来分析,公司除了具有资金之外,还具有团体性,资金的联合和股东间的信任是其两个不可或缺的信用基础。如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要转让出资必须征得其他股东的同意,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享有优先购买权。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出现诸如夫妻、父子、母子、兄弟、姐妹等家族式的有限责任公司, 往往人合因素大于资合因素,当公司资合要素和人合要素发生冲突时,由于制度安排前者优先,公司僵局就可能出现。特别是股东较少、股权集中、产权较封闭的公司,董事长与总经理由一人兼任,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虚设的现象存在。创业之初,股东亲和力较强,随着可分利益的增多,矛盾便开始出现,如果得不到及时公正地挽救,就会陷入僵局。而在分歧产生之后,股东之间彼此不再信任,缺乏协商基础,从而使得僵局持续下去。
公司僵局产生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公司内部中公司决策和管理所实行的是多数决制度,给公司僵局的形成提供了制度土壤。从表面上看,公司僵局形成的原因来自于股东或董事之间对立,但更为深层的原因则来自于公司的制度安排。现代公司运营的决策和管理均实行多数决制度。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通过任何决议都需要至少代表半数以上的表决权或人数的同意,对于股东大会增加资本、减少资本、分立合并、解散或变更公司形式以及修改公司章程等特别决议事项须代表三分之二以上的表决权同意,对于董事会的决议,有的公司章程甚至规定了更高的表决多数。这样在股东表决权对等化、各方股东派任的董事人数基本相当或相同之情形下,一旦股东或董事之间发生了矛盾和冲突升级,甚至完全对抗,任何一方可能都无法形成公司法和公司章程所要求的表决多数,公司的各项决议无法通过,公司的僵局状态由此形成。
此外,公司资本维持原则也是导致公司僵局产生的原因。根据公司资本维持原则,任何公司一经成立,资本实质上就被冻结,除非经过严格而又复杂的减资程序,股东的出资不能收回。在资本维持原则下,当股东之间出现意见分歧而无法协商时,避免产生公司僵局的唯一法律途径是一方股东转让出资、退出公司。由于有限责任公司的出资缺乏公开交易市场,股份价格不易确定,公司股东的出资也难有与公开招股公司股份一样的流动性,更何况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下,股权的转让还存在着严重的困难,缺乏有效的股东退出机制。因而导致在公司僵局形成前,股东难以避免僵局的产生;在僵局形成后,股东又难以靠自身力量打破僵局。 面对公司僵局形成的原因及其危害,寻求破解公司僵局的途径就倍显重要,但从经济角度或效率角度上看,预防僵局的形成更具有价值。
新《公司法》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九条、第七十二条等条款赋予了股东可以通过公司章程对股东会会议行使表决权,对股东会的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董事长、副董事长的产生办法,董事会的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股权转让等内容进行自治约定的权利。由于新《公司法》给了公司章程更大的自治空间,根据新《公司法》中体现的“约定优于法定”的授权性规定精神,股东可以通过发挥公司章程中“约定性条款”的作用为预防公司僵局、破解公司僵局、确保公司正常运营提供有效的途径。 规定一方担任董事长的,则另一方委派的董事可以占多数;双方的董事人数相等时可以以公司的名义聘请中介机构出面委派独立董事;一方担任执行董事的,则另一方担任总经理,并明确执行董事无权聘任或解聘总经理等。
1.规定利害股东、董事表决回避制度。股东或董事与股东会或董事会讨论的决议事项有特别利害关系、可能导致有害于公司利益的情形发生时(如关联交易,为股东、董事提供担保等),该股东或董事及其代理人不得行使表决权,股东也不得代理其他股东行使表决权,以免损害公司和其他股东利益。
2.制定限制控股股东所享有表决权的最高数额制度。即由公司章程规定,一个股东持有的股份达到一定比例时,实行表决权的最高数额限制,以防止其利用资本多数决制度,侵害少数股东的合法权益。
3.规定类别表决制度。即交付股东会表决的特定事项必须经特定的类别股东同意才能通过。中国证监会、国资委、财政部、人民银行、商务部于2005年8月24日联合发布的《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及中国证监会2005年9月4日发布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都明文规定了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方案需要经过类别表决通过,即除须经参加股东会会议股东所持表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外,还须经参加股东会会议流通股股东所持表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同意。这种类别表决制度对证券市场解决股权分置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在预防公司僵局问题上,股东完全可以在公司章程中规定类别表决制度。
赋予董事长在出现表决僵局时以最终的决定权;规定董事会成员与股东会成员不得完全重合,在董事会出现表决僵局时将该事项提交股东会表决;规定大股东应履行诚信义务,不得不正当侵害公司和其他少数股东利益,不得在合法形式的外表下进行实质违法行为,保障少数股东知情权和会议召集权。
当公司股东或董事之间发生分歧或纠纷时,由控制一方股东以合理的价格(协商或中介机构评估)收买相对方股东股权或股份,从而让弱势一方股东退出公司,以此达到预防僵局的目的。 可在公司章程中具体约定法定解散事由之外的其他解散公司事由,这样,当股东会决议解散不能达成时,股东可根据章程的具体约定,直接提出解散公司,从而避免公司僵局的出现。
与诉讼程序相比,仲裁具有保密、快捷、便宜、灵活以及由一个熟悉企业事务的机构作出有利各方的裁定的优点。因此,如果造成僵局的原因不涉及基本的个人冲突或政策冲突,将相关事项提交仲裁也许能更好地解决纠纷,并使公司得以存续。当然,对于公司僵局,单纯地依赖于事先的预防是不现实的,因为股东在创设公司时要想对未来的法律冲突作出恰当而全面的预见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在经营过程中对各种事务的分歧会远远超出各股东当初的想象和预计,反目成仇在所在所难免。

E. 法律英语

您既然是英语专业的同学,优势自不必说。劣势在于对于法律体系不熟悉。“想往法律英语翻译之类的方向发展”的话,个人觉得必须熟稔法律,然后才能得心应手,所以“在法律英语的教材选择应充分考虑到法律英语是专业英语以及中国法律体系属于大陆法系的特点。从文体来讲,应包括法律条文、法律著作、法庭审理与辩护、司法文书写作以及案例分析等;从内容与结构来讲,应依次包括法律英语语言特点的分析及法律英语的中英互译技巧、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比较、英美律师职业介绍、英美主要部门法、国际经贸法律以及中国基本法律制度等。”
推荐课外阅读材料

教材类:
1.沙丽金:《研究生英语教程——法律英语分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2.何家弘:《法律英语》,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
3.齐筠: 《法律英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4.董世忠、赵建:《法律英语》,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5.陈庆柏:《涉外经济法律英语》,法律出版社,1995。
6.杜金榜、张新红:《法律英语核心教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7.陈莉萍,专门用途英语研究[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8.杨颖浩,略论英美法律语言中的求同型近义词,上海科技翻译,1998,(4)。

专著类:
1.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梅因,《古代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4. [法]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漆竹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邵景春著《欧洲联盟的法律与制度》,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
郭成伟著《外国法系精神》,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版
[德]马迪亚斯·赫蒂根著《欧洲法》(张恩民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8. 潘维大等编:《英美法导读》,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9. 潘国和, 《中外法学教育比较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0. 戴维•S•克拉克,《美国法律概论》,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11. 麦高伟,杰弗里•威尔逊,《英国刑事司法程序》,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2. 麦克尔•H•格莱姆,《联邦证据法》(美国法精要),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3. 卞建林等,《外国刑事诉讼法》,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 杰罗德•H•以兹瑞等,《刑事程序法》(美国法精要),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5. 《民事程序法》(美国法精要),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6. 《侵权法》(美国法精要),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7. 克劳德•D•柔沃,乔登•D•沙博,《合同法》(美国法精要),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8. 罗伯特•W•汉密尔顿,《公司法》(美国法精要),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原版参考书:

1. Debra S. Lee, American Legal English,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9.
2. G. Gunther, Cases and Marterials on Constitutional Law, 1975.
3.Mark W. Janis, An Introction to International Law, Aspen Publishers, 2003
4.John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5. John Makdisi, Introction to the Study of Law, Cincinnati: Anderson Publishing Co., 1990.

6. William Burnham, Introction to the Law and Legal System of the United States, 3rd Edition, West Group, 2002

F. 股票交易

股票入门知识分类:金融
股票的概念与内容
股票的概念
什么是股票?股票是一种由股份有限公司签发的用以证明股东所持股份的凭证,它表明股票的持有者对股份公司的部分资本拥有所有权。由于股票包含有经济利益,且可以上市流通转让,股票也有一种有价证券。
股票的用途有三点。其一是作为一种出资证明,当一个自然人或法人向股份有限公司参股投资时,便可获得股票作为出资的凭据;其二是股票的持有者可凭借股票来证明自己的股东身份,参加股份公司的股东大会,对股份公司的经营发表意见;其三是股票持有人凭借着股票可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参加股份公司的利润分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分红。
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人们获取股票通常有四种途径。其一是作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而获得股票,如我国许多上市公司都由国有独资企业转为股份制企业,原企业的部分财产就转为股份公司的股本,相应地原有企业就成为股份公司的发起人股东。其二是在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募集资金而发行股票时,自然人或法人出资购买的股票,这种股票通常被称为原始股。其三是在二级流通市场上通过出资的方式受让他人手中持有的股票,这种股票一般称为二手股票,这种形式也是我国股民获取股票的最普遍形式。其四是他人赠与或依法继承而获得的股票。
不论股票的持有人是通过何种途径获得股票,只要他是股票的合法拥有者,持有股票,就表明他是股票发行企业的股东,就享有相应的权利与义务。

股票的内容
股票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工具,它不但要经国家有关部门的核准才能发行,且在其票面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内容。在我国,现在所有股票的发行都必须征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另外,股票在制作程序、记载的内容和记载方式上都必须规范化并符合有关的法律规定和公司章程的规定。一般情况下,股票上应具备以下内容:
1.发行该股票的股份有限公司的全称,该公司依何处法律在何处注册登记及其注册的日期、注册地址。
2.发行的股票总额、股数和每股金额。
3.股票的类别。根据股票持有人权利及义务的不同,股票可分为多种类型。目前在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及深圳证券交易所流通和转让的股票都是普通股票,一般都不注明类型。
但如果是特别股票,在票面上就应当标明其股票种类。
4.股票的票面金额及其所代表的股份数。
5.股票的发行日期及股票编号。如果是记名股票,则要写明股票持有者(股东)的姓名。
6.股票发行公司的董事长或董事签章,主管机关或核定发行登记机构的签章。
7.印有供转让股票时所用的表格。
8.股票的发行公司认为应当载明的注意事项。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沪深股市股票的发行和交易都借助电子计算机及高科技通讯系统进行,上市的股票已实现了无纸化,所以现在的股票仅仅只是计算机系统内的一窜符号而已。但在法律上,上市挂牌的股票都必须具备上述这些内容。在沪深股市,每股股票的面额都已标准化,是一元人民币,股票的发行总额为股份公司的总股本数。上市公司的其它相关信息,都将定期在中国证监会指定的信息披露刊物如《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上刊登。

股票的特点
股票作为一种有价证券,具有如下特征:

1.稳定性

股票投资是一种没有期限的长期投资。股票一经买入,只要股票发行公司存在,任何股票持有者都不能退股,即不能向股票发行公司要求抽回本金。同样,股票持有者的股东身份和股东权益就不能改变,但他可以通过股票交易市场将股票卖出,使股份转让给其他投资者,以收回自己原来的投资。

2.风险性

任何一种投资都是有风险的,股票投资也不例外。股票投资者能否获得预期的回报,首先取决于企业的盈利情况,利大多分,利小少分,公司破产时则可能血本无归;其次,股票作为交易对象,就如同商品一样,有着自己的价格。而股票的价格除了受制于企业的经营状况之外,还受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甚至人为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中,大起大落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股票市场上股票价格的波动虽然不会影响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从而影响股息与红利,但股票的贬值还是会使投资者蒙受部分损失。因此,欲入市投资者,一定要谨慎从事。

3.责权性

股票持有者具有参与股份公司盈利分配和承担有限责任的权利和义务。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股票的持有者就是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他有权或通过其代理人出席股东大会、选举董事会并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股东权力的大小,取决于占有股票的多少。

持有股票的股东一般有参加公司股东大会的权利,具有投票权,在某种意义上亦可看作是参与经营权;股东亦有参与公司的盈利分配的权力,可称之为利益分配权。股东可凭其持有的股份向股份公司领取股息和索偿权和责任权。在公司解散或破产时,股东需向公司承担有限责任,股东要按其所持有的股份比例对债权人承担清偿债务的有限责任。在债权人的债务清偿后,优先股和普通股的股东对剩余资产亦可按其所持有股份的比例向公司请求清偿(即索偿),但优先股股东要优先于普通股,普通股只有在优先股索偿后如仍有剩余资产时,才具有追索清偿的权利。

4.流通性

股票可以在股票市场上随时转让,进行买卖,也可以继承、赠与、抵押,但不能退股。所以,股票亦是一种具有颇强流通性的流动资产。无记名股票的转让只要把股票交付会给受让人,即可达到转让的法律效果;记名股票转让则要在卖出人签章背书后才可转让。正是由于股票具有颇强的流通性,才使股票成为一种重要的融资工具而不断发展。

股票的种类
由于股票包含的权益不同,股票的形式也就多种多样。一般来说,股票可分为普通股股票和优先股股票。由于我国的股份制改造起步较晚,股票的分类尚不规范,其类型具有一些特殊性。

普通股股票
所谓普通股股票,就是持有这种股票的股东都享有同等的权利,他们都能参加公司的经营决策,其所分取的股息红利是随着股份公司经营利润的多寡而变化。而其他类型的股票,其股东的权益或多或少都要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
普通股股票的主要特点如下:
1.普通股股票是股票中最普通、最重要的股票种类。股份公司在最初发行的股票一般都是普通股股票,且由于它在权利及义务方面没有特别的限制,其发行范围最广且发行量最大,故股份公司的绝大部分资金一般都是通过发行普通股股票筹集而来的。
2.普通股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标准股票,其有效期限是与股份有限公司相始终的,此类股票的持有者是股份有公司的基本股东。
3.普通股股票是风险最大的股票。持有此类股票的股东获取的经济利益是不稳定的,它不但要随公司的经营水平而波动,且其收益顺序比较靠后,这就是股份公司必须在偿付完公司的债务和所发行的债券利息以及优先股股东的股息以后才能给普通股股东分红。所以持有普通股股票的股东其收益最不稳定,其投资风险最大。
对股份公司而言,持普通股股票的股东所处的地位是绝对平等的,在股份有限公司存续期间,它们都毫无例外地享有下述权利,法律和公司章程对此没有任何特别的限制。
1.通过参加股东大会来参与股份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
一般来说,股份公司每一年度都至少要召开一次股东大会,在遇到重大事件时还要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在股东大会上,股东除了听取公司董事会的业务和财务报告外,还可对公司的经营管理发表意见,参加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的选举。如果认为公司的帐目不清时,股东还有权查阅公司的有关帐册。如果发现董事违法失职或违反公司章程而损害公司利益时,普通股股东有权将之诉诸于法庭。
2.具有分配公司盈余和剩余资产的权利。在经董事会决定之后,普通股股东有权按顺序从公司经营的净利润中分取股息和红利。在股份有限公司解散清算时,有权按顺序和比例分配公司的剩余资产。
3.优先认股权。当股份公司为增加公司资本而决定增资扩股时,普通股股东都有权按持股比例优先认购新股,以保证普通股股东在股份有限公司中的控股比例不变。如我国的上市公司在配股时,都是按比例先配给现有的普通股股东。当普通股股东不愿或无力参加配股时,它可放弃配股或按相应的规定将配股权利转让与它人。

优先股股票
所谓优先股股票是指持有该种股票股东的权益要受一定的限制。优先股股票的发行一般是股份公司出于某种特定的目的和需要,且在票面上要注明“优先股”字样。优先股股东的特别权利就是可优先于普通股股东以固定的股息分取公司收益并在公司破产清算时优先分取剩余资产,但一般不能参与公司的经营活动,其具体的优先条件必须由公司章程加以明确。一般来说,优先股的优先权有以下四点:
1.在分配公司利润时可先于普通股且以约定的比率进行分配。
2.当股份有限公司因解散、破产等原因进行清算时,优先股股东可先于普通股股东分取公司的剩余资产。
3.优先股股东一般不享有公司经营参与权,即优先股股票不包含表决权,优先股股东无权过问公司的经营管理,但在涉及到优先股股票所保障的股东权益时,优先股股东可发表意见并享有相应的表决权。
4.优先股股票可由公司赎回。由于股份有限公司需向优先股股东支付固定的股息,优先股股票实际上是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种举债集资的形式,但优先股股票又不同于公司债券和银行贷款,这是因为优先股股东分取收益和公司资产的权利只能在公司满足了债权人的要求之后才能行使。优先股股东不能要求退股,却可以依照优先股股票上所附的赎回条款,由股份有限公司予以赎回。大多数优先股股票都附有赎回条款。
如果将优先股股票细分,它还有:①累积优先股股票和非累积优先股股票。累积优先股股票是指在上一营业年度内未支付的股息可以累积起来,由以后财会年度的盈利一起付清。非累积优先股股票是指只能按当年盈利分取股息的优先股股票,如果当年公司经营不善而不能分取股息,未分的股息不能予以累积,以后也不能补付。②参加分配优先股股票和不参加分配优先股股票。参加分配优先股股票是指其股票持有人不仅可按规定分取当年的定额股息,还有权与普通股股东一同参加利润分配的优先股股票。不参加分配优先股股票,就是只能按规定分取定额股息而不再参加其它形式分红的优先股股票。 ③可转换优先股股票和不可转换优先股股票。
可转换优先股股票是指股票持有人可以在特定条件下按公司条款把优先股股票转换成普通股股票或公司债券的股票,而不可转换优先股股票是指不具有转换为其他金融工具功能的优先股股票。④可赎回优先股股票和不可赎回优先股股票。可赎回优先股股票是指股份有限公司可以一定价格收回的优先股股票,又称可收回优先股股票,而不附加有赎回条件的优先股股票就是不可赎回优先股股票。⑤股息可调整优先股股票。它是指股息率可以调整变化的优先股股票,其特点是优先股股票的股息率可随相应的条件进行变更而不再事先予以固定。

其他类型股票
除了普通股股票和优先股股票外,根据股票持有者对股份公司经营决策的表决权,股票又可分为表决权股股票和无表决权股股票;根据股票的票面是否记载有票面价值,股票又可分为有额面股股票和无额面股股票;根据股票的票面是否记载有股东姓名,股票可分为记名股票和不记名股票;除此之外,还有库藏股票、偿还股股票、职工内部股票和储蓄股股票等。在这些股票当中,比较特殊的是后配股股票和混合股股票。
1.后配股股票。后配股股票又称劣后股股票,是指在规定的日期或规定的事件发生以后才能分享股息红利和公司剩余资产的股票。具体来讲,后配股股票股东行使的收益权顺序位于普通股股东之后,但行使的股东权和普通股股东一致,即可通过股东大会参与股份公司的经营决策。后配股股票的收益极不稳定且没有保障,其股东地位要强于优先股股东。即使如此,一般的投资者都不愿意接受,所以后配股股票一般都是无偿地向公司发起人或参与公司经营的股东管理人赠送,故后配股股票也称为发行人股或管理人股。
2.混合股股票。混合股股票是将优先分取股息的权利和最后分配公司剩余资产的权利相结合而构成的股票。具体地讲,股份有限公司在分配股息时,混合股股东先于普通股股东行使权利。而在公司清算时,混合股股东分配公司剩余财产的顺序又处于普通股股东之后,混合股股票是优先股与后配股的结合体。

我国股票的分类
由于我国股市正经历着先发展、后规范的历程,我国股票的通俗分类和国外有所不同。在上市公司的股票中,一般可将其分为流通股及非流通股两大类。
1.可流通股股票可流通股股票是指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及北京两个法人股系统STAQ、NET上流通的股票。由于中国证监会在1992年10月成立,所以在此之前的股票上市都是由各证券交易系统自己审批的,而在此之后,所有股票的上市流通都统一归口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
在可流通的股票中,按市场属性的不同可分为A股、B股、法人股和境外上市股票。
A股股票是指已在或获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流通的且以人民币为计价币种的股票,这种股票按规定只能由我国居民或法人购买,所以我国股民通常所言的股票一般都是指A股股票。在这种股票中,它又分为社会公众股和职工内部股两类,其中社会公众股是由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公开招募发行的股票,而内部职工股严格来说是由股份有限公司的职工按有关规定购买的股票,其购买方式、价格及上市流通条件都与社会公众股有所不同。
B股股票是以人民币为股票面值、以外币为认购和交易币种的股票,它是境外投资者向我国的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而形成的股份,在上海和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上市流通。
法人股股票是指在北京的STAQ和NET两个证券交易系统内上市挂牌的股票。之所以称为法人股,是因为在这两个系统内流通的股票只能由法人参与认购及交易,而自然人是不能在这两个系统内买卖股票的。
境外上市股票是指我国的股份有限公司在境外发行并上市的股票,目前主要有在香港证券交易所流通的H股,还有在美国证券交易系统疲通的N股。
2.非流通股在上市公司的股票中,非流通股股票主要是指暂时不能上市流通的国家股和法人股,其中国家股是在股份公司改制时由国有资产折成的股份,而法人股一部分是成立股份公司之初由公司的发起人出资认购的股份,另一部分是在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公开募集股份时专门向其他法人机构募集而成的。这一部分股票未上市流通的原因一是国家股的代表人尚未确定,其上市转让难以操作;其二是在发行股票时,部分法人股的募集和社会公众股条件有所不同;其三是国家股和法人股在上市公司的总股本中所占比例高达2/3,其上市流通会对现在的二级市场形成较大的冲击。随着我国股份制改革的深入、股市的成熟和发展,这一部分股票必然将会进入沪深股市的二级流通市场。

股票指数
一、指数的定义
股票指数即股票价格指数。是由证券交易所或金融服务机构编制的表明股票行市变动的一种供参考的指示数字。由于股票价格起伏无常,投资者必然面临市场价格风险。对于具体某一种股票的价格变化,投资者容易了解,而对于多种股票的价格变化,要逐一了解,既不容易,也不胜其烦。为了适应这种情况和需要,一些金融服务机构就利用自己的业务知识和熟悉市场的优势,编制出股票价格指数,公开发布,作为市场价格变动的指标。投资者据此就可以检验自己投资的效果,并用以预测股票市场的动向。同时,新闻界、公司老板乃至政界领导人等也以此为参考指标,来观察、预测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形势。
这种股票指数,也就是表明股票行市变动情况的价格平均数。编制股票指数,通常以某年某月为基础,以这个基期的股票价格作为100, 用以后各时期的股票价格和基期价格比较,计算出升除的百分比,就是该时期的股票指数。投资者根据指数的升降,可以判断出股票价格的变动趋势。并且为了能实时的向投资者反映股市的动向,所有的股市几乎都是在股价变化的同时即时公布股票价格指数。
计算股票指数,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抽样,即在众多股票中抽取少数具有代表性的成份股;二是加权,按单价或总值加权平均,或不加权平均;三是计算程序,计算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或兼顾价格与总值。
由于上市股票种类繁多,计算全部上市股票的价格平均数或指数的工作是艰巨而复杂的,因此人们常常从上市股票中选择若干种富有代表性的样本股票,并计算这些样本股票的价格平均数或指数。用以表示整个市场的股票价格总趋势及涨跌幅度。计算股价平均数或指数时经常考虑以下四点:(1)样本股票必须具有典型性、普通性, 为此,选择样本对应综合考虑其行业分布、市场影响力、股票等级、适当数量等因素。(2)计算方法应具有高度的适应性,能对不断变化的股市行情作出相应的调整或修正,使股票指数或平均数有较好的敏感性。(3) 要有科学的计算依据和手段。计算依据的口径必须统一,一般均以收盘价为计算依据,但随着计算频率的增加,有的以每小时价格甚至更短的时间价格计算。(4) 基期应有较好的均衡性和代表性。

二、指数的计算方法

计算股票指数时,往往把股票指数和股价平均数分开计算。按定义,股票指数即股价平均数。但从两者对股市的实际作用而言,股价平均数是反映多种股票价格变动的一般水平,通常以算术平均数表示。人们通过对不同的时期股价平均数的比较,可以认识多种股票价格变动水平。而股票指数是反映不同时期的股价变动情况的相对指标,也就是将第一时期的股价平均数作为另一时期股价平均数的基准的百分数。通过股票指数,人们可以了解计算期的股价比基期的股价上升或下降的百分比率。由于股票指数是一个相对指标,因此就一个较长的时期来说,股票指数比股价平均数能更为精确地衡量股价的变动。
1. 股价平均数的计算
股票价格平均数反映一定时点上市股票价格的绝对水平,它可分为简单算术股价平均数、修正的股价平均数、加权股价平均数三类。人们通过对不同时点股价平均数的比较,可以看出股票价格的变动情况及趋势。
(1)简单算术股价平均数
简单算术股价平均数是将样本股票每日收盘价之和除以样本数得出的,即:
简单算术股价平均数=(P1+P2+P3+…+ Pn)/n
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价格平均——道?琼斯股价平均数在1928年10月1日前就是使用简单算术平均法计算的。
现假设从某一股市采样的股票为A、B、C、D四种,在某一交易日的收盘价分别为10元、16元、24元和30元,计算该市场股价平均数。将上述数置入公式中,即得:
股价平均数=(P1+P2+P3+P4)/n
=(10+16+24+30)/4
=20(元)
简单算术股价平均数虽然计算较简便,但它有两个缺点:一是它未考虑各种样本股票的权数, 从而不能区分重要性不同的样本股票对股价平均数的不同影响。二是当样本股票发生股票分割派发红股、增资等情况时,股价平均数会产生断层而失去连续性,使时间序列前后的比较发生困难。例如,上述D股票发生以1股分割为3股时,股价势必从30元下调为10元, 这时平均数就不是按上面计算得出的20元, 而是(10+16+24+10)/4=15(元)。这就是说,由于D股分割技术上的变化,导致股价平均数从20元下跌为15元(这还未考虑其他影响股价变动的因素),显然不符合平均数作为反映股价变动指标的要求。
(2)修正的股份平均数
修正的股价平均数有两种:
一是除数修正法,又称道式修正法。 这是美国道?琼斯在1928年创造的一种计算股价平均数的方法。该法的核心是求出一个常数除数,以修正因股票分割、增资、发放红股等因素造成股价平均数的变化,以保持股份平均数的连续性和可比性。具体作法是以新股价总额除以旧股价平均数,求出新的除数,再以计算期的股价总额除以新除数,这就得出修正的股介平均数。即:
新除数=变动后的新股价总额/旧的股价平均数
修正的股价平均数=报告期股价总额/新除数
在前面的例子除数是4,经调整后的新的除数应是:
新的除数=(10+16+24+10)/20=3,将新的除数代入下列式中,则:
修正的股价平均数=(10+16+24+10)/3=20(元)得出的平均数与未分割时计算的一样,股价水平也不会因股票分割而变动。
二是股价修正法。股价修正法就是将股票分割等,变动后的股价还原为变动前的股价,使股价平均数不会因此变动。美国《纽约时报》编制的500 种股价平均数就采用股价修正法来计算股价平均数。
(3)加权股价平均数
加权股价平均数是根据各种样本股票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加权平均计算的股价平均数,其权数(Q) 可以是成交股数、股票总市值、股票发行量等。
2.股票指数的计算
股票指数是反映不同时点上股价变动情况的相对指标。通常是将报告期的股票价格与定的基期价格相比,并将两者的比值乘以基期的指数值,即为该报告期的股票指数。股票指数的计算方法有三种:一是相对法,二是综合法,三是加权法。
(1)相对法
相对法又称平均法,就是先计算各样本股票指数。再加总求总的算术平均数。其计算公式为:
股票指数=n个样本股票指数之和/n
英国的《经济学家》普通股票指数就使用这种计算法。
(2)综合法
综合法是先将样本股票的基期和报告期价格分别加总,然后相比求出股票指数。即:
股票指数=报告期股价之和/基期股价之和
代入数字得:
股价指数=(8+12+14+18)/(5+8+ 10 + 15) = 52/38=136.8%
即报告期的股价比基期上升了36.8%。
从平均法和综合法计算股票指数来看,两者都未考虑到由各种采样股票的发行量和交易量的不相同,而对整个股市股价的影响不一样等因素,因此,计算出来的指数亦不够准确。为使股票指数计算精确,则需要加入权数,这个权数可以是交易量,亦可以是发行量。
(3)加权法
加权股票指数是根据各期样本股票的相对重要性予以加权,其权数可以是成交股数、股票发行量等。按时间划分,权数可以是基期权数,也可以是报告期权数。以基期成交股数(或发行量)为权数的指数称为拉斯拜尔指数;以报告期成交股数(或发行量)为权数的指数称为派许指数。
拉斯拜尔指数偏重基期成交股数(或发行量),而派许指数则偏重报告期的成交股数(或发行量)。目前世界上大多数股票指数都是派许指数。
三、股票指数与投资收益

股票指数是指数投资组合市值的正比例函数,其涨跌幅度是这一投资组合的收益率。但在股票指数的计算中,并未将股票的交易成本扣除,故股民的实际收益将小于股票指数的涨跌幅度,股票指数的涨跌幅度是指数投资组合的最大投资收益率。
股市上经常流传的一句格言,叫做牛赚熊赔,就是说牛市中股民盈利、在熊市中亏损,但如果把股民作为一个投资整体来分析,牛市中股民未必能赢利。
1.如果一个牛市是可逆转的,股民只赔不赚。我国上海股市上证指数的中间点位约为600点,在1993年初的牛市中,沪市曾突破过1500点,后在1994年的7月跌回到300多点; 1994年9月,沪市又冲上1000点,但不久又跌到600点以下。从这几年的指数运行来看,上证指数总是从600点以下开始启动,形成一个牛市后又回到600点,可以说上海股市的所有牛市都是可逆的。
当上证指数从600点冲上1000点又回到原地,对于个别股民来说,可能有赚有赔,相互间进行了财富的转移。但对于股民这个群体而言,他们不但无所得且还有所失。
其一,不管是在那一个点位上交易,股民都需交纳交易税和手续费。股票指数从600点上扬再回到600点,对于股民这个整体来说,除了要开销交易成本外,没有任何投资回报。而上海股市在这个点位以上的成交量至少要占总成交量的一半以上,对于股民来说,量少一半以上的手续费和交易税的支出是图劳无功的,因为投资股票的目的是企图在股票的上扬中得到收益。
其二,股民为配股和新股的发行付出了额外的代价。配股和新股的发行总是参照二级市场的价格进行的,二级市场的股价越高,发行价就越高,当指数又回到600点以下时,对于在此点位以上配股或购买新股的股民来说,就相当于套牢,而这种套牢又不同于二级市场的套牢,因为二级市场的套牢只是股民间的转手而已,资金并无损失。但高价配股或购买新股后,其资金就流向了上市公司,一级市场的这种套牢对股民这个整体就是巨大损失。如青岛啤酒的发行,每股的成本约为12.8元,但其净资产每股只有2元,也就是说股民花了12.8元只买到了2元的净资产,不管该只股票后来的上市开盘价如何,股民这个整体为每股青岛啤酒股票还是花了12.8元的代价。如果股民用买一股青岛啤酒的钱去投资国库券或存银行,每年至少能获得1.3元的收益,而不论青岛啤酒如何前程似锦,它每年的平均收益是难以达到如此之高水平的。所以对一个可逆的牛市,把股民作为一个投资整体来看,股民只赔不赚。
2.即使是大牛市,股民也不一定就能盈利。股票指数的涨跌幅度是股民的投资收益率,但这个投资收益率是名义上的,是没有扣除交易成本

G. 股利分配请求权的股利分配请求权及其司法救济

股利分配请求权从性质上可分为抽象股利分配请求权和具体股利分配请求权两个层面。具体的股利分配请求权具有债权性,股东可以直接提起诉讼。抽象的股利分配请求权是一种期待权,必须经过一定的程序和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转化为具体的股利分配请求权。公司是否决议分配利润,分配多少利润属于公司的商业判断范畴,司法应谨慎介入。但司法谨慎介入商业判断并不是绝对不干预,当公司管理层或控制股东滥用资本多数决原则,无理剥夺小股东股利分配权时,法院有必要介入公司内部事务。美国通过判例确立了强制分配股利的诉讼机制,为抽象的股利分配请求权提供了直接的保护。我国公司法对此尚无明文规定。 股利分配请求权(利益配当请求权),是指股东基于其公司股东的资格和地位依法享有的请求公司向自己分配股利的权利。 股东所享有的公司股利分配请求权属于典型的股东自益权。
(一)股利分配请求权的性质。
股利分配请求权的性质可从抽象意义与具体意义两个层面上予以探讨。
抽象的股利分配请求权,指股东基于其公司股东的资格和地位而享有的一种股东权权能。获取股利是股东投资的主要目的,也是公司作为营利法人的本质要求。因此,抽象的股利分配请求权是股东所享有的一种固有权,不容公司章程或公司治理机构予以剥夺或限制。由于公司的经营具有风险性,股东能否分得股利,分得几何,均为未知数。故抽象的股利分配请求权为一种期待权。
具体的股利分配请求权,又称为股利金额给付请求权,指当公司存在可供分配的利润时,股东根据股东会决议而享有的请求公司按其持股类别和比例向其支付特定股利的权利。具体的股利分配请求权具有债权性,它实质是股东对经决议认可的实实在在的可分配金额享有的给付请求权。美国学者汉密尔顿亦认为:股利一旦宣布,即变成公司的债务,且不得由董事会撤销或废除。
抽象的股利分配请求权必须经过一定的程序和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转化为具体的股利分配请求权。
(二)股利分配的条件。
各国公司法皆对公司股利分配规定了严格的条件,具体可分为两类——实体条件和程序条件。
1、实体条件:公司有实际可供分配的利润。
股利分配虽然是股东的本质性权利,但有可能被股东因其利己性强行无理的进行分配,从而危及公司的资本充实,侵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因此,公司对股东所做的分配只能来源于公司的利润,而不得来源于公司的资本。但即使公司有利润,也不能全部分配给股东,为增强公司的发展后劲,提高公司对债权人的总体担保能力及保护劳动者权益,各国公司法通常对公积金的提取也做了强制性的规定。
我国《公司法》第一百六十七条对公积金的提取作了规定,即公司在分配当年税后利润时,应先用利润弥补亏损和提取一定比例的公积金。在未弥补亏损和提取法定公积金的情况下,不得向股东分配利润。根据该条规定,公司用作分配的利润必须是扣除一定款项后的余额,其扣除顺序如下:
1)所得税,用于分配的必须是“税后利润”,公司利润首先应当扣除所得税。
2)弥补亏损,公司的法定公积金不足以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的,应先用当年利润弥补亏损。
3)提取法定公积金,公司分配当年税后利润前,应当提取利润的百分之十列入法定公积金,累计提取额为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可以不再提取。
4)提取任意公积金,经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决议,还可提取任意公积金。
公司依以上顺序,缴纳税费、弥补亏损、提取公积金后,方可按照《公司法》第三十五条和第一百六十七条第四款规定向股东分配利润。
《公司法》第三十五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分取红利,但全体股东约定不按照出资比例分取红利的除外。《公司法》第一百六十七条第四款规定: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股东持有的股份比例分配税后利润,但股份有限公司章程规定不按照持股比例分配的除外。因此,对于公司股利的分配,股东有约定的或公司章程有规定的,按照约定的或章程规定的分配比例与方式进行分配;在股东没有约定或章程没有规定的情况下,按照公司法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分配,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股东持有的股份比例分配。
2、程序条件: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是否得到股东会或股东大会的通过。
符合利润分配的实体条件并不意味着股东就能获得股利,只有经过法定决策程序,形成利润分配决议后,利润才能转化为股利。公司的这一决策程序,就是股利分配请求权的程序条件。
我国《公司法》第四十七条和第一百零九条规定,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由董事会制定。第三十八条和第一百条规定,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由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审议批准。之所以如此规定,是基于以下考虑:虽然股东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但股东相比董事而言,对公司的经营和财务可能并不太了解;且股东可能更注重眼前利益和其自身权益,较少考虑公司的未来发展;特别是股东人数众多时,往往难以形成一致而合理的分配方案。因此,由董事会提出股利分配方案,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决定是否通过,双方相互制约,从而兼顾公司和股东双方的权益。
但公司是否宣布分配股利、如何分配股利实际上是一件极为复杂的事实,此种公司决策取决于公司的类别(闭锁型公司或公开型公司、非上市公司与上市公司)、公司的经营状况与发展前景、国内外市的现状以及税法的影响等诸多因素。 [8]因此,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公司立法都将股利分配的意思决定机构规定为公司的董事会和股东(大)会,由其自主决定公司的股利分配。
只有同时具备股利分配的实质条件和程序条件,公司的股利分配行为方能生效,股东的抽象股利分配请求权才能转化为具体的股利分配请求权。
二、各国公司法对小股东股利分配请求权的保护制度各国公司法关于股利分配决策程序均有相应的规定,因各国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类别的不同而不同。当决策层滥用其裁量权,侵犯小股东的合理期待权时,亦赋予小股东一些救济权。
(一)美国强制股利分派制度
在美国,有限责任公司分派股利的权力属于董事会。大多数董事会关于是否分派股利的决定受商业判断规则的保护,享有免于被诉的权利。美国的股利政策分为强制性股利与裁量性股利两种:强制性股利是指公司章程所规定的、只要公司存有可资分配的利润即应向特定种类股东支付的股利。强制性股利之外的比率不特定的股利为裁量性股利。
但如果董事会不合理地作为,恶意独断且滥用自由裁量权,扣留红利,法院将使用衡平法上的权利,要求董事会宣告红利。著名的Dodgev.FordMotorCo. 案即为一典型案例。FordMotorCo.成立于1903年,最初,福特汽车的卖价超过900美元,除每季度正常的分红外,公司还经常有额外的分红。随着价格一次又一次下跌,为了能够留足资金用于将来的投资和扩展,公司宣布1915年10月后,将不再分发额外股利,致1916年公司的过剩资本已超过1.1亿美元,占公司股本总额10%的少数股东请求法院强令公司董事宣布分发股利。法院审理后判决要求FordMotorCo.向Dodge兄弟支付19275386美元的股利。法院认为,考虑到公司的巨额过剩资本,拒绝分配股利违反了董事对股东的义务,与使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公司目的相悖。
寻求强制分配股利的股东须先穷尽公司补救方法,即先要求董事会作出股利支付,这一规定利于董事会有机会更正自己的不当行为,避免诉讼费用。强制分配股利的前提是公司存在足够的合法盈余,但在董事会认为不应分红的情况下,仅具有足够的收入或盈余可供分红的事实,法院是不会强迫董事会分红的。只有当证明董事会滥用裁量权时,法院方可代替董事会的判断,命令分配股利,而裁量权之滥用须有诈欺或恶意之证明或者明显的不公正情形。 股东如能够证明控股股东存在逼走少数股东的意图,则可以认定存在“恶意”;如果存在利益冲突,过分的任职福利和薪金等情形,则可进一步认定存在“恶意”。
(二)英国,公司股利的支付须取得公司授权的机构来宣告。公司章程通常规定,公司股利的宣告应当由公司普通股东会会议来决定,但是公司章程有时也规定公司董事会有权来宣告公司股利的分配,此时董事会即享有排他性权利。
在英国,法院有权结合所有证据(包括作为持续经营公司的要求),对决定的作出程序是否公正予以裁判。Re Landie Brothers Ltd 一案中,公司从未支付过任何股利,其惯例是以报酬的形式向众董事分配利润。原告被免去执行董事之职后,便不能继续分享利润。普楼曼大法官指出:“该公司事实上并未支付任何股利。其政策实质上在于向董事分配公司利润……但原告在其诉讼请求中未提出公司未分配股利侵害了原告作为股东的利益,而且公司未分配股利也许有其充分的商事理由。”可见,若原告提出适当的诉讼请求,普楼曼有可能认为该案中被告对原告的侵害,采取了没有充分的商业理由而保留股利不予分配的形式。 英国1985年《公司法》第459条则明确规定允许股东以公司事务执行构成不公正侵害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取得法院令状。而法院的令状当然包括强制公司向股东分派股利在内。
(三)大陆法系国家,公司股利的分配通常由公司股东会来决议,如法国和德国。德国股份法同时规定:章程得以规定其他形式之盈余分配。
在法国,只要从公司利益角度看,股东大会决议具有正当性,股东大会就有权作出不分或少分股利的决议。在夏博耐尔一案中,最高法院在适用“权利滥用规则”检讨股东大会的权力行使时,认为股东大会提取的8500万法郎公积金是在虑及公司有义务以外币支付股利而产生的风险之后,根据公司利益而为的。该法院宣称,法院作为最终裁判者,对于那些基于公司利益而作出的股东大会决议,一概宣布有效;否则,以权利滥用为由,作出无效判决。法国最高法院将法院的作用表述为:“在涉及公司财产管理事宜时,法院并不能取代股东大会的自主决策,但法院对于此种决策负有监督与控制之责,尤其在大股东玩弄权力、牺牲小股东利益、图利自己的情形下更是如此。”
这些国家均将股利分配作为公司股东会或董事会的商业判断范畴,在宣告之后,股利即成为公司对股东的债务。法院一般不干预、强制分配股利。但当大股东滥用其控制地位损害小股东利益时,法律有必要对此进行干预,保护股东的股利分配请求权免受不法侵害。美国则通过判例确立了强制分配股利的诉讼机制,为抽象的股利分配请求权提供了直接的保护。 当股东的股利分配请求权受到侵害时,我国现形公司法框架下为受害股东提供了一定的救济途径。
(一)请求得到利润分配之诉。当股东的具体股利分配请求权受到侵害时,可以向法院提起得到利润分配之诉。此种情形下,股东会已通过股利分配方案,股东与公司之间形成具体的债权债务关系,股东对公司的利润分配决议无异议,但对决议的执行存在异议,有可能公司没有执行该决议,也有可能决议的执行存在瑕疵。股东可以直接起诉公司,要求其按利润分配决议给付股利。
(二)公司决议不分或少分股利时,请求确认股东会、董事会决议无效或申请撤销。公司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公司股东会或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议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无效。股东会或股东大会、董事会的会议召集程序、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或者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的,股东可以自决议作出之日起六十日内,请求人民法院撤销。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损害股东利益的,股东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股东会、董事会决议无效之诉和撤销之诉仅限于对决议的程序性审查及合法性审查。首先,公司章程中对股利分配的具体约定是股利分配的约定条件,利润分配决议违反章程,股东可提起撤销之诉;其次,如果做出不分或少分股利决议的股东会议的召集程序、表决方式违法或违反公司章程规定,股东可提起撤销之诉;第三、股东会、董事会的决议内容违反法律,股东可提起决议无效确认之诉。
(三)公司无相关决议时,请求公司限期召开股东会、董事会就利润分配作出决议。公司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第一百零二条、第一百一十一条分别规定了股东会、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召集请求权和自行召集权。虽没有明确赋予会议内容的请求权,但股东会和董事会的职权,不仅是权利同时也是义务。董事会不提出利润分配方案,股东会不决议利润分配方案,均应允许当事人提起诉讼。
因利润分配方案由董事会制定、股东会审议批准,涉及两个请求,对此法院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一是分成两个案件,先要求召集董事会制定利润分配方案,再另行起诉,就利润分配做出股东会决议;二是允许原告追加诉讼请求,将两个诉合并审理,要求公司在限期内召集董事会和股东会就利润分配做出决议。第二种方式有利于节约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当然最终做出的股东会决议,既可能是进行利润分配的决议,也可能是暂不分配的决议或是对利润分配的其他说明。
(四)股份回购请求权。《公司法》第七十五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公司连续五年不向股东分配利润,而公司该五年连续盈利,并且符合法律规定的分配利润条件的,对股东会该项决议投反对票的股东可以请求公司按照合理的价格收购其股权。
根据该规定,公司收购异议股东的股份需同时具备下列法律条件:1、公司具有连续五年不向股东分配利润的事实;2、公司在不向股东分配利润的五年中连续盈利;3、公司在连续盈利的五年中每年均符合规定的分配利润条件;4、股东对股东会作出的不分配利润的决议以投反对票形式表示了异议,但股东会的决议依法定程序获得通过;5、异议股东向公司提出了要求收购其股份的请求。具备了上述条件,公司就负有按照合理价格收购异议股东持有的公司股份的法定义务。如果公司不履行这一法定义务,或异议股东与公司自股东会决议通过之后六十日内不能达成股份收购协议,异议股东可自股东会决议通过之日起九十日内向法院起诉。
当大股东滥用其控制权而决定不分或少分股利以达到排挤小股东的目的时,受害股东是否可以请求法院对公司的决议进行合理性审查,强制公司直接向其分配一定数额的股利,目前我国公司法尚无明文规定。 “商人是自己利益的最佳法官” ,为此,在西方国家公司法中形成了“商业判断原则”。其构成要件主要有三点:1、与该商业判断的有关事项没有利益关系;2、在当时情况下可以合理地相信所知悉的有关商业判断事项的范围是恰当的;3、理性地相信该商业判断是为公司最佳利益而做出的。 根据商业判断准则,符合有关构件标准的商业判断,无论其最终执行的结果如何,都会受到法律的保护,董事无须承担责任。商业判断原则的核心思想是,保护那些合理和信息充分的商业决策,不论事后的结果证明这些决策的对与错,以便激励风险承担和创新性的企业行为。 商业判断原则,实际上表明了公司自治的理念。公司自治的意图是在公司内部和外部将公司锻造为一种独立的法律主体,由公司自己决策和管理其内外事务,对这种决策和管理,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不得随意干涉。
(一)公司自治要求司法谨慎干预公司利润分配。
在纷繁复杂的市经济运行中,公司享有广泛的自主决策权而不断的趋利避害,股利分配就是公司自主决策的重要事项之一。股东的盈利状况既取决于公司的盈利状况,也取决了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也就是说,股利分配与否,不仅取决于公司是否有可资分配的利润,还取决于公司的意思。公司的判断又可能受到两种理念的影响:一是股东近期财富最大化的理念;二是股东远期财富最大化的理念。究竟选择何种理念,要看股东在股东大会表决时的角逐状况而定,本身无合法与违法之别。
公司从税后利润中提取法定公积金后,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还可以从税后利润中提取任意公积金。任意公积金与法定公积金一样,有利于扩大公司的生产和经营规模、应对公司在未来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奠定公司未来发展的坚强基础,股东亦可博取水涨船高之利。因而,公司是否提取任意公积金与股东股利分配请求权之维护是兼容的,一般公司都愿意奉行放水养鱼的经营策略,提取数额较多的任意公积金,适当压缩对股东分配的股利总额。
股利分配政策还可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投资机会、融资成本、债务合同、法律限制等等的变化都会使公司做出不同的利润分配决议。公司无论选择何种股利政策,采用哪种利润分配形式,只要不违反股利分配的实体和程序条件,原则上都属于公司正常的商业判断。司法如果轻易对公司商业判断做出干预,将会严重束缚公司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中做出独立的意思表示,从而干扰公司自治。
此外,考虑到法官在商业知识方面的匮乏以及利润分配的技术性和保障董事积极决策需要,法院介入公司的商业判断亦困难重重。如果法院代替公司做出商业判断,必定要牺牲商事交易的可预见性和确定性,由此造成诉讼成堆,大量案件久悬不决,既影响交易安全,又增加诉讼成本。
事实上,司法谨慎干预公司商业判断原则也是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法官普遍遵循的一项原则,虽然不断发展的成文法明确赋予法官更多的权力可以介入公司事务,但司法实践表明,很大程序上法官还是保持尊重公司商业判断的态度,部分突破传统干预公司商业判断的判例被批评为对“复杂的商业判断采取了粗野的业余方法”。
(二)司法例外介入股利分配纠纷的必要。
公司自治在立法安排上主要通过两种形式实现:其一,基于公司章程的自治——自己制定自己的法律。即法律将公司章程作为规范公司及其成员、管理者的根本条规,赋予其公司内部宪章的地位。公司章程对公司内部特定主体,包括股东、董事、高管、监事、公司均具有法律般的效力,由公司自己制定自己的法律,从而实现公司自己管理自己事务的目标。其二,基于多数决议的自治——自己决议自己的事务。法律为公司设定了自身的管理机关,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分别就有关公司事务独立决策,由此形成公司意思,对外表达公司意思,使无生命的公司通过法律拟制变成一个独立的人格主体。
但公司自治文件(决议)的形成,并非基于全体参与者的一致合意,而是按照多数原则确定。无论是公司章程的制定,还是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决议的做出,都实行资本多数决或者人数多数决。由于这类自治有“多数决”的问题,因此所达成的决议可能是一种“假性的”或推定的“意思一致”。所以,公司章程不能被简单理解为与个人法上的契约完全相同的契约,同理,股东会、董事会决议也不能被简单理解为个人法上的契约。 法院必要时介入公司内部事务,代替公司做出商业判断,有时会有利于保护公司和小股东的利益,实现真正公平、实质正义。
在公司的股利分配问题上,基于资本多数决的原则,完全可能出现公司大股东或控股股东漠视小股东利益,以自己的意志取代公司意志的情况,作出不分或少分股利的决议。这种情况下,公司即使有盈利,股东的股利分配请求权也不能得到实现。在法国1976年的Langlois 诉Peter一案中,某公司在20年间一直未分派股利,其公积金数量竟然高达公司资本的161位,而大股东则怡然自得地以公司经营者身份从公司领取丰厚薪酬,即为典型案例。 当公司管理层或控制股东滥用资本多数决原则,无理剥夺小股东股利分配权时,应赋予受害股东向法院提出强制公司分派股利之诉的权利。
(三)司法介入公司股利分配纠纷的合理限度。 第一,尊崇公司自治的原则。如前所述,公司自治表明法院一般应当尊重公司的内部决定,与此相适应,公司内部纠纷应按照“私力解决程序优先”原则处理, 这是司法介入必须遵守的一个前提条件。法官首先应当尊重公司、股东、董事依法作出的选择,尊重他们的意思表示自由和民事行为自由。只有在公司自治被滥用、导致公司法律关系中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受到损害、公司法律秩序被扭曲或者破坏时,法官才能依法以自己的司法判断取代商业判断。
第二,寻求公司内部救济为原则,司法救济为例外。这是防止当事人滥用诉权的要求,也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当事人的权益。法院进行实体性干预应先寻求公司内部救济的方式,只有公司内部救济用尽,当事人仍无法通过私人协议解决纠纷时,司法才能进行实体性的公力救济。因此,对公司内部纠纷实施司法干预的底线是:纷争当事人是否穷尽了内部救济?如果没有穷尽内部救济,法院的任务是告知或帮助当事人启动该项内部救济程序,而非直接帮助当事人安排权利义务。
第三,形式审查为主,实质审查为补充。法院形式审查所要考量的因素主要是该公司决议的作出在形式上和内容上是否具有合法性,而实质审查所要考量的因素则主要是该公司决议的作出在实体上是否具有合理性。在两者的平衡上,法院首先应当要考虑的是形式审查的问题,仅对公司决议程序和内容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判,而不对公司决议的合理性进行裁判。公司决议的合理性是公司权利范围内的自主判断,司法对这种意思自治应予以尊重。只是在公司决议内容显失公正或决策人员有过错的情况下,法院才会介入进行实质的合理性审查。

H. 求推荐一本写股票如何运作的书!

股票书籍

《1》道氏理论
1股市晴雨表 (美) 汉密尔顿
《2》K线
1股票K线战法 (美) 史蒂夫。尼森
2日本蜡烛图技术 (美) 史蒂夫。尼森
《3》波浪理论
1波浪原理 (美)艾略特
2艾略特波浪理论-市场行为的关键 (美)普来切特
3艾略特波浪原理三十讲 侯本慧、郭小洲
《4》江恩理论
1华尔街四十五年 (美)江恩
2江恩理论——金融走势分析 (香港)黄柏中
3江恩投资实战技法 侯本慧、郭小洲
4 江恩角度线与时间之窗 侯本慧、郭小洲
《5》混沌和分形
1证券混沌操作法 (美)比尔。廉姆斯
2资本市场的混沌与秩序 (美)埃德加。E。彼得斯
3分形市场分析--将混沌理论应用到投资与经济理论上 埃德加•E•彼得斯
《6》交易心理
1直觉交易商 (美)罗伯特。库佩尔
2冷静自信的交易策略 (美)理查。迈克尔
3逆向思考的艺术 (美)汉弗莱•B•尼尔
4逆向投资策略 (美)戴维•德瑞曼
5大众心理与走势预测 (美)托尼•普卢默
《7》技术方法
1股市趋势技术分析 (美 ) 约翰.墨吉
2期货市场技术分析 (美)约翰•墨菲
3期货交易技术分析 (美) 施威格
4股票操作学 (台湾)张龄松
5短线交易秘诀 (美)拉瑞。威谦姆斯
6专业投机原理 (美) 维克多•斯波朗迪
7技术分析精论 (美)马丁。J。普林格
8股市无敌 (美) 小理查德阿姆斯
9股票技术分析新思维-来自大师的交易模式 (美) 瑞克•本塞诺
《8》系统方法
1通向金融王国的自由之路 (美)范。K。撒普
2系统交易方法 波涛
3证券期货投资计算机化技术分析原理 波涛
4证券投资理论与证券投资战略适用性分析 波涛
《9》理念
1炒股的智慧 陈江挺
2克罗谈投资策略 斯坦利.克罗
3期货交易策略 斯坦利.克罗
4投机智慧 (香港) 许沂光
5华尔街点金人 (美) 施威格
6美国期货专家经验谈 (美)威可夫
7操盘建议-全球顶尖交易员的成功实践和心路历程 (英)阿尔佩西.帕特尔
《10》人物传记
1股票作手回忆录 (美) 爱德温.李费佛
2交易冠军 马丁.舒华兹
3投机生涯 (美)维克多。尼德霍夫
《11》其他
1与天为敌 (美)彼得。伯恩斯坦
2战胜华尔街 (美)彼得。林奇
3欧奈尔制胜法则----如何在股市中赚钱 欧奈尔
4漫步华尔街 (美)伯顿•麦基尔
5国际九大投资基金经理访谈录 上海证卷报编 学林出版社

I. 关于股票的知识

呵呵,看来你对股市,股份制公司,股东权益等还真是了解的比较少。
1.股票上市后和上市公司关系极为密切。因为作为公司掌门人的第一大股东,持有公司最多的股份,公司的股价直接牵动他的每根神经。也就是说公司上不上市。大老板都是利益的最大相关人。
2.至于分红和送股,这个是公司法最基本的规定,作为法人存在的公司,每年必须履行相关的分红送股义务。有利润不分红要有相关的公告和合理的说明原因。如果连红都没有保障,那么谁有会去做小规模的投资人呢?股份制公司论其根本就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么!

热点内容
公司注销法律依据 发布:2025-01-16 03:02:42 浏览:282
高级人民法院书记员 发布:2025-01-16 02:54:26 浏览:441
劳动法对合同工的工龄计算 发布:2025-01-16 02:53:53 浏览:117
法治文化道德 发布:2025-01-16 01:26:16 浏览:733
网络法院宣判 发布:2025-01-16 01:20:30 浏览:721
十八届四中全会一手抓法治 发布:2025-01-16 01:11:56 浏览:457
孙斌律师 发布:2025-01-16 01:06:55 浏览:432
法院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 发布:2025-01-16 01:04:02 浏览:158
鸡情法院 发布:2025-01-16 00:07:58 浏览:104
杨文案交法院 发布:2025-01-15 23:26:41 浏览: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