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发布会
1. 民法典今日起施行了
是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对中国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2. 民法典今日起施行,有何值得关注的内容
民法典今日起施行,值得关注的内容有:增设安宁权、增设居住权、更倾向于女性权利的保护等等。
1、民法典增设安宁权,还世界一个清净
民法典把“私人生活安宁”纳入隐私权,可以要求判决侵权方承担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害在内的法律责任。隐私权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的权利,内容包括公民个人生活安宁权、个人生活情况保密权、个人通讯秘密权以及隐私利用权。
这种权利不止保护现实生活中的权利,也保护网络虚拟世界的权利。来源不明的短信、骚扰电话,满屏乱窜的弹窗广告、毫无底线的明星偷拍,都将成为打击的对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安宁权的适用空间会不断扩大,线上线下双重维权,公众的个人空间会变得愈发安全、自由。”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许浩说。
2、民法典增设居住权,“以房养老”有保障
“居住权”是指权利人按照合同约定或者遗嘱,对他人的住宅享有占有、使用,以满足生活居住需要的用益物权。根据民法典第366条和第371条,居住权的设定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合同约定或遗嘱设定。
3、婚姻家庭编,新增条款更倾向于女性权利的保护
婚姻家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法典中,婚姻家庭编的内容占比不算大,但地位却十分重要。即将实施的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对比原来的婚姻法,存在着较大幅度的改动。比如,离婚冷静期的增设,让更多想要离婚的夫妻多了一个缓冲的机会。
此外,诉讼离婚实践中,经常存在“久调不判”问题,民法典为解决此问题,新增一款“应准予离婚”的情形,即如果初次起诉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男女双方分居满一年,再次起诉离婚的话,法院应判决准予离婚,这给那些想从婚姻中脱身、却始终深陷泥潭的人了一个新的解决思路。
(2)民法发布会扩展阅读
新司法解释:认定持续性、经常性的家暴为虐待
民法典出台后,相配套的司法解释也将同步更新。2020年12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新闻发布会称,已全面完成了591件司法解释及相关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并修改制定了第一批与民法典配套的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贺小荣介绍,为促进婚姻家庭和谐稳定。注重引导树立良好的家教、家风,弘扬家庭美德,促进家庭文明建设。此次公布的司法解释中在反家庭暴力法明确规定家庭暴力的基础上,将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认定为虐待,体现了对家庭暴力坚决说“不”的鲜明价值导向。
3. 民法典对人民生活和国家发展有哪些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
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全党要切实推动民法典实施,以更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好保障人民权益。
民法典发布的意义和影响
中国民法典不仅仅是理论层面与思维层面的,而是源于生活实践的。它是一部鲜活的“社会生活网络全书”。
民法规则它是源于生活又能够影响人们生活的,它规范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法。我本人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十分在意自己的行为尽可能地不去影响其他人生活的安宁。比如对于可能产生噪音的吸尘器的使用时间,我就非常注意,通常会是在工作日的上午九点以后,以及节假日的上午十点以后才用吸尘器;晚上八点以后是绝对不会用的。民法中对于私人生活安宁的保护在隐私权当中极尽彰显,它始终贯穿以及隐含的一条线索就是,当自己从事一些活动或者是获得便利的同时,尽量不对他人产生影响;或者是尽可能给他人带去一些便利,让这个社会当中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更加和谐。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而命名的法律,法律文本共包括七编,包括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以及侵权责任编。诚如有学者所言,民法典的七编所体现的不仅仅是编章结构的意义,它更是七本书的体现,内容非常丰富和厚重。涵盖胎儿、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等等主体规则与权利保护规则,从鼓励交易、维护交易安全角度进一步完善了物权法、合同法体系及相关规则。尤其是因应社会的实践发展,增加了典型合同的类型;专设人格权编也凸显了国家对于人格权权益保护的格外重视;婚姻家庭编和继承编的规则也始终贯穿弱势群体保护的理念;而设定相关规则侵权责任编也充分规定,行为人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法律责任等内容。
而且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4. 我国民法典的通过时间是什么时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2020年5月28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网络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通篇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作出明确详实的规定,并规定侵权责任,明确权利受到削弱、减损、侵害时的请求权和救济权等,体现了对人民权利的充分保障,被誉为"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
立法经过:
195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力量起草民法典。此后,由于反右斗争扩大化,立法活动被终止。
1962年,民法典起草工作再次被提上议程,并于1964年完成了草案(试拟稿)。后因"文化大革命"而停止。
1979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组织民法典起草工作,至1982年形成民法草案第四稿。虽然草案并未正式通过成为法律,但现行的民法通则都是以该草案为基础。
2002年12月,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民法草案。之后,由于物权法尚未制定,加之对民法草案认识分歧较大等原因,民法草案最终被搁置下来。
2014年11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编纂民法典。
2015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启动民法典编纂工作,着手第一步的民法总则制定工作,以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则为基础,系统梳理总结有关民事法律的实践经验,提炼民事法律制度中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引领性的规则,形成民法总则草案。
2016年3月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副秘书长、发言人傅莹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民法典编纂工作已经启动,从做法上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制定民法总则,第二步是全面整合民事法律。民法总则的征求意见稿已经出来,预期6月份能够提请人大常委会进行审议。6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初次审议了民法总则草案,标志着民法典编纂工作进入立法程序。
2017年3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2018年8月27日,民法典各分编草案提请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不再保留计划生育的有关内容,新增离婚冷静期。12月23日,民法典侵权责任编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12月23日,民法典合同编草案二审稿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为体现对合同的保护,二审稿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
2019年6月25日,栗战书委员长主持召开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会议审议了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草案和民法典继承编草案。12月20日,法工委对民法典各分编草案进行了修改完善,并将2017年已经出台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编入草案,重新编排条文序号,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提请12月常委会会议审议。12月23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听取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沈春耀作关于《民法典各分编(草案)》修改情况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编纂情况的汇报。据沈春耀介绍,民法典(草案)共7编,依次为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以及附则,共1260条。12月24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举行分组会议,审议民法典草案。12月28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提请审议民法典草案的议案,决定将民法典草案提请2020年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
2020年5月22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王晨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5. 民法典主要内容概括
一、民法典包括什么内容(《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起生效)
民法典的内容是非常多的,包括七大篇章,分别是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和侵权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二条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第三条 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第四条 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第五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6. 从2021年1月1日生效实行的《民法典》从提出到制定有哪些过程
195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力量起草民法典。此后,由于反右斗争扩大化,立法活动被终止。
1962年,民法典起草工作再次被提上议程,并于1964年完成了草案(试拟稿)。后因"文化大革命"而停止。
1979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组织民法典起草工作,至1982年形成民法草案第四稿。虽然草案并未正式通过成为法律,但现行的民法通则都是以该草案为基础。
2002年12月,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民法草案。之后,由于物权法尚未制定,加之对民法草案认识分歧较大等原因,民法草案最终被搁置下来。
2014年11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编纂民法典。
2016年3月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副秘书长、发言人傅莹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民法典编纂工作已经启动,从做法上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制定民法总则,第二步是全面整合民事法律。民法总则的征求意见稿已经出来,预期6月份能够提请人大常委会进行审议。
2016年6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初次审议了民法总则草案,标志着民法典编纂工作进入立法程序。
2017年3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2018年8月27日,民法典各分编草案提请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不再保留计划生育的有关内容,新增离婚冷静期。
2020年5月28日,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7. 最高法发布民法典实施配套司法解释,为何刚一发出就引起无数争议
12月30日,中国最高人民法院记者李万祥确保《经济法》全面实施。12月30日,最高法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司法解释全面清理情况,并公布了第一批支持民法典的7个新司法解释,将于2021年1月1日与民法典同步实施。
民法典设计了许多新的担保制度,以解决实践中债权人过度保护、无形担保影响交易安全、过度担保等问题。根据立法的巨大变化,《民法典》保障制度司法解释致力于平衡各方利益,消除隐性保障和过度保障。例如,削弱了未登记动产抵押权的物权效力,未登记动产抵押权在破产程序中不享有优先权;承认抵押权预告登记在一定条件下具有顺序优先权;保护了一般担保人的预告求偿权等等等。
8. 最高法第一批发布了什么民法典司法解释
你好,民法典尚未正式施行,相关司法解释也未发布。
9. 最高法发布民法典实施配套司法解释,其他法律应该效仿吗
《民法典》将于2021年1月1日生效。12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称,梳理出591件司法解释和相关规范性文件,修订制定了第一批支持民法典的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
《民法典》第一部司法解释着眼于解决时效问题。在民法典适用的时效性方面,重点解决了民法典与合同法、物权法等九部法律的衔接问题。它依法严格规定了追溯适用的适用条件,统一了判断标准,保证了民法典的正确实施。《民法典》大大完善了担保制度。为有效规范担保交易秩序,降低融资成本,促进融资融通,最高法在清理废除以往9个与担保有关的司法解释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民法典》担保制度适用司法解释,扩大增信手段,保障债权实现,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融资成本高的问题。
10. 关于民法典时间效力的司法解释
法律分析:最高人民法院举行贯彻实施民法典全面完成司法解释清理和首批司法解释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最高法有关负责人介绍,按照“统一规划、分批制定,急用先行、重点推进”原则,最高法制定了与民法典配套的第一批共7件新的司法解释。时间效力的解释在其中。
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时间效力的若干规定
第二十条 民法典施行前成立的合同,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该合同的履行持续至民法典施行后,因民法典施行前履行合同发生争议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司法解释的规定;因民法典施行后履行合同发生争议的,适用民法典第三编第四章和第五章的相关规定。
第二十一条 民法典施行前租赁期限届满,当事人主张适用民法典第七百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租赁期限在民法典施行后届满,当事人主张适用民法典第七百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第二十三条 被继承人在民法典施行前立有公证遗嘱,民法典施行后又立有新遗嘱,其死亡后,因该数份遗嘱内容相抵触发生争议的,适用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四十二条第三款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