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住址民法

住址民法

发布时间: 2022-04-27 13:03:00

1. 家庭住址填老家还是租房

如是需要填户籍所在地那就的填老家的详细地址,在填现住详细地址。

现家庭住址指现在的居住地址,所以应填现在居住的房子地址。居住地是公民连续居住一定合理期限的地方。民法上的居住地与经常居住地不同。

常住户籍所在地就是你户口本(身份证)上的户籍地址,户口管理分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常住户口所在地指户籍登记地。而经常居住地和暂住地本质上都属于流动性质,只不过经常居住地相对于暂住地而言,居住的时间长些而已。

如果你在外地生活,这个地址那怕居住的时间很长,也只是经常居住地,不是常住户籍所在地。你应当填户口本上的住址。



中文写法


一般根据实际地址,由大范围到小范围依次写上,比如“山东省青岛市开平路53号国棉四厂二宿舍1号楼2单元204户甲”,“香港九龙将军澳工业村骏才街七十七号电视广播城”。


英文写法


英文地址一般的写法与中文描述的相反,由小写到大,以下为示范:


“山东省青岛市开平路53号国棉四厂二宿舍1号楼2单元204户甲”的英文写法如下:


NO. 204,Entrance A, Building NO. 1, The 2nd Dormitory of the NO. 4 State-owned Textile Factory, 53 Kaiping Road, Qing, Shandong

2. 对于民事诉讼是一定要被告人的身份信息跟家庭住址么

民事起诉状一定要提供被告的住址,包括家庭住址,或者工作单位,以及其他可以联系到被告的住址都行。但不提供被告的身份证号码和家庭地址是可以的。被告的身份证号码不是在起诉状中必须写的,所以写起诉状不知道被告的身份证号码是不要紧的,但必须将被告的住址或者工作单位写清楚,以便法院联系被告,通知被告参加诉讼。
法律分析
民事诉讼必须要有明确的原被告,如果没有被告的以下信息,法院不会受理:名字、年龄、籍贯、常住地、联系方式。其他的个人资料如身份证号码、复印件等不是必须材料。其中名字和年龄不要求绝对正确,比如被告名字中某一个字错误,但是与被告本名中的字是音近或形近是没有影响的,年龄也是如此,而联系方式和住址是通知被告的主要方式,至少有一个是能够联系上被告人的。如果原告在起诉状中的被告名字或年龄与被告实际名称或年龄相差太大,导致原告提供的被告根本不存在,或者联系方式与住址存在错误,导致无法将应诉通知材料送达,无被告应诉,则视为原告起诉无明确被告,裁定驳回起诉。没有被告上述材料的,可以通过委托律师到公安部门去咨询了解和调查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一条 起诉状应当记明下列事项:(一)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二)被告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住所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等信息;(三)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四)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3. 公安机关人员随便把个人家庭住址告诉别人是否要承受法律责任

公安机关人员随便把个人家庭住址告诉别人需要承受法律责任。泄露个人信息、个人隐私的均属违法行为,警察也不例外,没有任何机关及个人有这个特权的。
法律分析
根据相关法律条例规定,公民个人信息具有法律保护价值。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不以信息所有人请求为前提。除非基于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需要或信息所有人的意愿,任何组织和个人均无权泄露、获取其个人信息。公民个人信息承载了公民的个体特征,甚至各项权利,如果任由他人泄露、获取,必然导致公民时刻处于可能遭受侵害的危险状态。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方可追究刑事责任。但何为“情节严重”,尚无明确的规定可循。从立法背景看,近年来,公民信息广为泄露,网络上出现了公开兜售各类公民个人信息的广告,社会上甚至出现了搜集、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的“专业户”,对公民个人隐私及人身、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利用刑罚手段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实属必要。但刑罚手段有其特殊的适用范围,并非一切非法获取公民信息的行为均应受到刑罚处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第一千零三十三条 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实施下列行为:(一)以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二)进入、拍摄、窥视他人的住宅、宾馆房间等私密空间;(三)拍摄、窥视、窃听、公开他人的私密活动;(四)拍摄、窥视他人身体的私密部位;(五)处理他人的私密信息;(六)以其他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4. 您好,我想问一下法定住址是什么意思,怎么解释

法律上没有法定地址的称谓,使用住所的概念。住所是指为使法律关系集中于一处而确定的自然人或法人的地址,是公民生活和进行民事活动的主要基地或中心场所。住所分意定住所、法定住所和拟制住所。住所的确定,使法律关系集中于一处,有利于确定权利义务,解决纠纷。如 婚姻登记、 失踪、 继承开始、 债务履行地、票据权利的行使、 审判管辖、书状送达、 国籍的取得和恢复,以及 国际私法上关于法律的适用等问题,都需要以住所为标准来解决。法人住所的法律意义,一般与自然人相同。
你所称的法定地址应是指法律上规定的地址,即法定住所和拟制住所。《民法通则》规定的公民以他的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住所,其性质属于法定住所。拟制住所,是指法律规定在特殊情况下把居所视为住所。我国民法规范和司法实践肯定了拟制住所的存在:
(1)自然人的经常居住地与住所不一致的,经常居住地视为住所;
(2)自然人由其户籍所在地迁出后至迁入另一地点前,无经常居住地的,仍以其户籍所在地为住所;
(3)当事人的住所不明或者不明确定的,以其经常居住地为住所。
对法人而言,《民法通则》第三十九条规定,法人以它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为住所。

5. 住所地和居住地有区别吗

一、定义不同

住所地是指自然人的户籍所在地、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

居住地是公民连续居住一定合理期限的地方。

二、地址不同

公民住所地即有效的公民身份证上的地址或者有效的户口簿上的地址。这个地址一般情况下是不变的。

居住地则可变以动。


三、法律规定不同

《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2015年)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夫妻双方离开住所地超过一年,一方起诉离婚的案件,由被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没有经常居住地的,由原告起诉时被告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四、确认方式不同

自然人的户籍所在地一般是以其户口簿或者居民身份证上登记的地址为准,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一般是以营业执照上登记的地址为准。

《民诉法解释》第三条规定,公民的住所地是指公民的户籍所在地。第四条规定,公民的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至起诉时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公民住院就医的地方除外。

(5)住址民法扩展阅读

居住地的认定

对居住地的认定应以从宽为原则。居住地的认定涉及到赔偿标准(农村标准或城镇标准)的问题,故对原、被告双方均利益攸关。

1、受害人的户口在农村,但发生交通事故时已在城镇居住一年以上、且有固定收入的;

2、虽然是农村户口,但所在集体的土地均被国家征收的;

3、受害人受人身损害时为农业户口,一审起诉前因正常的原因和正当的途径转为非农业户口的;

4、户口已经统一的地方,主要根据住所地判断,并适当考虑经常居住地和主要生活来源、主要消费地等。从宽掌握。

参考资料

网络——居住地

网络——住所地

6. 民法中住所和地址和经常居住地的区别,最好举例说明

住所地地址一般是指户口所在地的地址,经常居住地是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址。比如:你老家的地址就是你的住所地;你在外地打工连续一年以上的地址就是经常居住地。

7. 家庭住址怎么填

现家庭住址指现在的居住地址,所以应填现在居住的房子地址。居住地是公民连续居住一定合理期限的地方。民法上的居住地与经常居住地不同。

常住户籍所在地就是你户口本(身份证)上的户籍地址,户口管理分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常住户口所在地指户籍登记地。而经常居住地和暂住地本质上都属于流动性质,只不过经常居住地相对于暂住地而言,居住的时间长些而已。

如果你在外地生活,这个地址那怕居住的时间很长,也只是经常居住地,不是常住户籍所在地。你应当填户口本上的住址。


如果由于就业,搬迁,升学等事宜居民不在原出生地生活居住时会形成居住地址:

如未发生户口迁移等,户籍所在地将不变。例如:某人出生于河北省徐水县,其父母是该县合法常住居民,那么该人户籍所在地就是该县。后来,该人考上大学去了福建农林大学生活居住,这时候,居住地就是福建农林大学。如果没有办理户籍迁移等事项,该人的户籍所在地依旧是山东老家的那个村子,如果办理了户籍迁移,户籍所在地将变为福建农林大学(居住地)。

其他,诸如参军,搬迁,等等情况类似。(7)住址民法扩展阅读一般情况下,户籍填写是以户口本为准,如果户口迁出后,户口所在地随同发生变化,指迁入户口的地区。一般用“省级县(市)级”表示户口所在地。如:江苏省东台市、浙江省义乌市、四川省都江堰市。而身份证上面的,则是居住地,不一定就是户籍地。

8. 家庭住址属不属于隐私权

家庭住址是属于隐私权的。隐私权是指公民个人生活中不愿为他人公开或知悉的秘密。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所以家庭住址属于个人隐私,是受法律保护的。
法律分析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隐私权里包括了家庭住址。隐私权的主体只能是公民即自然人,不包括法人尤其是企业法人的秘密。商业秘密不具有隐私所具有的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本质属性。隐私权的客体包括个人活动、个人信息和个人领域。隐私权的保护范围受公共利益的限制。隐私权有以下四项权利:一、隐私隐瞒权。隐私隐瞒权是指权利主体对于自己的隐私进行隐瞒,不为人所知的权利。二、隐私利用权。隐私利用权是指自然人对于自己的隐私权积极利用,以满足自己精神,物质等方面需要的权利。三、隐私维护权。隐私维护权是指隐私权主体对于自己的隐私权所享有是维护其不可侵犯性,在受到非法侵犯时可以寻求公力与私力救济。四、隐私支配权。隐私支配权是指公民对自己的隐私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支配。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三十四条 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个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适用有关隐私权的规定;没有规定的,适用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

9. 生源地、户籍地、户口所在地与家庭住址这几样有什么区别吗

户籍地就是户口所在地,两者没有区别。那么,生源地、户籍地(户口所在地)与家庭住址区别:

1、意义不同

生源地是以户籍为标准,指参加高考时的户籍所在地。对于以不同户籍多次参加过高考的考生来说,以最后一次参加高考时的户籍所在地为生源地。

户籍地址就是身份证上的“住址”,即户口所在地的地址。户籍是户口管理机关以户为单位登记本地区内居民的册子,专指作为本地区居民的身份。户籍可以变换,因工作或学习调动可到当地公安局申请变更户籍所在地。

家庭住址是指为使法律关系集中于一处而确定的自然人或法人的地址,是公民生活和进行民事活动的主要基地或中心场所。

2、应用范围不同

生源地应用于学生报考。

户籍地址多应用与人事关系变动。

家庭住址只是一个生活住址,应用形式生活化,可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介绍、或朋友间往来地点。

(9)住址民法扩展阅读:

《民法通则》规定:

公民以他的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住所,经常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不一致的,经常居住地视为住所。“经常居住地”应当理解为连续居住1年以上的居住地,并有长期居住目的的。如果公民由其户籍所在地迁出后,尚未迁入另一地,又无经常居住地的,仍应以原户籍所在地为住所。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住所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户籍地址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生源地

10. 无意暴露他人住址犯法吗

无意暴露别人的住址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公民个人隐私依法不受他人侵犯,如果行为人泄露别人隐私轻则构成民事侵权,承担民事责任,重则面临治安管理处罚,承担行政责任,更严重者会触犯刑法,构成犯罪。

《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自;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单位犯前三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
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上述信息,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
以上供参考

热点内容
19经济法基础第四章 发布:2025-01-15 18:14:41 浏览:188
劳动法工资结算方式 发布:2025-01-15 18:06:43 浏览:147
劳动法解释停职员工待遇 发布:2025-01-15 17:40:35 浏览:399
国税局政策法规科职责 发布:2025-01-15 17:37:38 浏览:457
劳动合同法三到五年 发布:2025-01-15 17:24:42 浏览:478
殴打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5 17:22:22 浏览:578
县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意见 发布:2025-01-15 16:40:42 浏览:894
重庆合同律师 发布:2025-01-15 16:39:58 浏览:636
榆次免费法律咨询 发布:2025-01-15 15:49:54 浏览:163
法官考察材料 发布:2025-01-15 14:58:25 浏览:475